<FONT face="Times New Roman"><A rel="nofollow" href="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5962">原帖鏈接𓀂: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5962</A></FONT>
說“彘”與“彖”的關係
——兼說清華簡三《良臣》中的“泰”
提出來《良臣》中相當于“泰顛”之“泰”的字當釋“彖”的是在下⛈,[1]而且至今覺得還有道理。
孟蓬生先生為此字專門寫了《清華簡(三)〈良臣〉所謂“泰”字試釋》一文👃🏿,[2]釋此字為“彘”,并舉出清華簡《系年》中以“徹”為“彘”等諸多例子👸,認為“彘”與“泰”通。對於孟先生的說法筆者提不出什麽反對意見👌🏻👂🏻,因為我覺得那個字是“彖”🍐,而“彖”實際上就是“彘”的或體字💠。本來想寫個專文的,看到月下聽泉先生和小狐先生的帖子討論這個字👩🏻🦰,也就寫個帖子說說自己的看法。
“彘”字在甲骨文中象以矢射豕形,經常見到的是作矢貫穿豕身的樣子,這個字既然和“徹”通用,尋其根源,它的本義大概就是洞徹、透徹之“徹”的表意初文,矢穿透豕體會穿透之意。它被用為豕名,很可能本來是指野豕,野豕一般要狩獵才能得到🏗,所以用這個矢貫豕體的字來代替。從讀音上講🐲,“彘”音直例切,古音定紐月部🤷🏻,“徹”透紐月部,定透旁紐雙聲🙋♀️、同月部疊韻。《系年》“彘”作“徹”🩼,看上去是音近通假,實際上本是古今字關係🔢。
再說“彖”字🌤,《說文》:“彖,豕走也。”段注:“《周易》卦辭謂之‘彖’👨🏿✈️,爻辭謂之‘象’。《系辭傳》曰✅:‘彖也者、才也’虞翻曰:‘彖說三才’;‘彖者、言乎象者也’虞翻曰🙂↔️✍🏽:‘八卦以象吿,彖說三才,故言乎象也👩🏻🏭。’古人用‘彖’字必系叚借,而今失其說。劉瓛曰:‘彖者🥃、斷也。’”
《說文》又有“𧰲”字,云“豕也。从彑🤹🏼♂️。从豕。讀若弛。”《康熙字典·酉集中·豕部》于“𧰲”下云🔑:“《唐韻》、《集韻》并式視切🔐,音矢👂🏻。《說文》🗯:‘豕也。’又《廣韻》尺氏切,侈上聲🕜🧔🏼。義同🪽。或省作彖。《六書故》‘𧰲’與‘彖’一字🧖🏻♀️,《說文》分爲二♥️,非💇🏼。”《字典》說此字與“彖”同字當是對的🏂🏼,這個字應當就是“彖”字的或體,“弛”是書紐歌部字。與透紐月部的“彖”乃準旁紐雙聲🌑、歌元對轉疊韻𓀌,也屬音近。只不過在輾轉流傳過程中讀音略有變化而已☂️。《說文》說“彖”是“豕走”無據,它的古訓當與“彘”👨🏼🔧、“𧰲”同訓“豕也”。
《說文》中又有“𢑓”字🫨,釋云:“𢑓🤷🏿♀️,豕也🧾。从彑,下象其足。讀若瑕。”段注:“按小徐本此爲‘彖’之古文🧑🏽🚀。《篇》🏋🏼♂️❗️、《韵》皆無此字。”這個字可能也是“彖”的或體,《說文》讀若“瑕”可能是讀若“瑖”之誤,“瑖”🤽🏽、“彖”古音端透旁紐雙聲🏬✳️、同元部疊韻🧮,它與“彖”當為一字,只不過在流傳中聲紐略有變化而已。也就是說“彖”😀➡️、“𧰲”、“𢑓”本一字之分化,其實都是“彖”字。
實際上,在甲骨文👖、金文中🧻,我們找不到“彖”這個字形,這個字形當出現比較晚💆,而且很可能是一個在書寫過程中誕生的“俗字”💨⚁,應當就是“彘”的後起的變體字✍️🚴🏽♀️,蓋象形文的“豕”字被寫定如此之後✳️,“彘”也被用為豕而有別📉,故又造一或體字“彖”字代之,就是“彘”字省去“矢”形的俗體寫法🌒。“彖”雖然見於小篆⏯,但在漢代以前的典籍中除了《易傳》之外🧏♂️,不見用例;只因為《易傳》的緣故,在漢代才被廣泛使用,都用為易卦彖辭之“彖”,與“彘”分化成兩個不同的字6️⃣。因為被假借為斷辭之“斷”🎛,才從“斷”聲破讀為透紐元部字。如果單從《良臣》原簡文字形上講👩🏿💼,上象豕頭,下象其足✬🧑🏻🍼,其構形正可作“𢑓”。“𧰲”、“𢑓”和“彖”一樣,在漢代以前的傳世典籍中不見用例🖕🏼🍆,現在由《良臣》篇我們可以知道,“彘”這個字演變為“彖”,至少在戰國中後期的楚文字中已經出現了,而且它仍和“彘”的讀音相同,故得被假借為“泰”🤴🏻,“彘”與“泰”定透旁紐雙聲、同月部疊韻,為音近假借🙆🏽♀️。後來“𧰲”讀若“弛”🦺、“𢑓”讀若“瑖”、“彖”通貫切等讀音都是在輾轉流傳使用中發生的變化,聲類仍相同💗🤷🏼♂️,只是聲紐略有變化而已。
所以🏌🏻,筆者認為《良臣》中的那個字是“彖”,孟蓬生先生認為《良臣》中的那個字是“彘”🥚,都是對的,但畢竟“彘”和“彖”後來已經變成兩個形🤷🏻♀️、義均不同的字,如果按照原簡文字形來隸定🟫,那個字正是上象豕頭下象其足之形,筆者仍然覺得該作“彖(𢑓)”🧑🏽🍼,讀為“泰”或“太”。
以上粗淺的看法,如有不當,請諸位先生指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簡帛論壇 《清華簡三〈良臣〉劄記》貼下9樓跟帖🏋🏿♂️,發貼時間2012-01-10.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52&page=1
[2]孟蓬生《清華簡(三)〈良臣〉所謂“泰”字試釋》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2013-01-12.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3/20130114193349107322501/20130114193349107322501_.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