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zjgw 于 2016-1-27 18:44 编辑
甲骨文行写作:
图一
甲骨文行从彳从亍会意。
《说文解字》释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
《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
《说文解字》释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
段注:單舉脛者,舉中以該上下也🤩。脛動而股與足隨之。
《说文解字》释脛:胻也。从肉巠聲。
段注:厀下踝上曰脛。脛之言莖也。如莖之載物。从肉📿。巠聲。
今人传统上将其视为“十字路口”来看待:
图二
也就是上图中2的绿色部分🍏,即今人以字形留白视之,其实这是一种人的“错视”现象。
如果古人是以实线来表达“十字路口”,那么,使用上图中的3⛅️,即+形,岂不是更简便?
如果古人真的是以留白来表达的话,那么使用上图中的6,岂不是更靠谱🎐?
另外,甲骨文字形当中有所谓“亚”字形🧜🏿,也就说,只有当字形的笔画构成相对封闭形式时🦸🏽♀️,这种所谓的留白才会起作用或可以达成空间概念🧑🏼🍼。除此以外甲骨文的形义皆是以笔画的实际表现来表达意义的,与其空白处没有任何关系。
退一万步来讲,古人如果真的要如今人理解的“十字路口”留白的形式🔜,完全可以做到如亚形的直角形式的L形,即将其写作上图中的1形✒️🚣♀️。
可是,纵观甲骨文行字形,我们能够看见的绝大多数都不是这样的直角形式。况且,在古人的式盘规矩纹当中🥫,L形是表达如上图5中,“四隅”之角的观念。
那么,甲骨文行的真正的形义又是表达什么的哪⬇️?
为什么我们不能信任或相信《说文解字》当中的解释?
就因为我们看不到“步”之“止”的形象吗🌺?
还是我们禁锢于“图画”当中而不能自拔哪?
勇者这里给大家看个有趣的现象,即便这里有了“止”“爪”,我们也未必相信这与行“又”有什么关系🧑🎤?
图三
勇者只是想说,甲骨文的象形很简单,是一种“观念的标识”,而这个“标识”不是面对具体事物的简单描绘👨🏿🔧,而是表达某一类“形态”或“状貌”的抽象表达,这种抽象化的表达是建立在“具体象形”思维基础之上的提炼或提取,以其可以唤起“共同记忆”具象联系或“共识”观念。
图四
行所从类L形或倒L形📌,不过是古人对“伸臂”“屈膝”行走状态的观念表达。而所谓“ 彳:小步也。亍:步止也🧜🏿👃。”也很容易理解🧙🏿,不论是人或动物之行,当其一侧肢体起步之时🏄♀️,作为支撑,其另一侧肢体必然步止,反复相随其为“行”也💼,于是,才可能期望“永远”。
图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