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51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从“绝学”到“显学”——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5 0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

    从“绝学”到“显学”

    ——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 

    李学勤

    2009年08月14日08: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名片】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富达主任,“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楚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文字学。近年著作有《夏商周年代学札记》、《重写学术史》、《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青铜器与古代史》、《文物中的古文明》等。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释读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到了近代,古文字学逐渐独立,但仍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学科才得到空前发展,研究队伍逐步扩大,成为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目前,古文字学已有四个学科分支,即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及简帛学。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基础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流散秘藏于众多藏家,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是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例如,罗振玉所编的甲骨书《殷虚书契》前、后、续编和《殷虚书契菁华》,金文书《三代吉金文存》,在图书馆里均列为善本。

      为了克服成为学科发展障碍的这种材料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上世纪50年代,就有古文字学专家提出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由于殷墟甲骨有十几万片,商周金文数也过万,因而辑集编录的工作十分繁重困难,虽有许多学者全力以赴,还是经历多年才告完成。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共13册,于1983年出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册,在1994年完成出版。

      《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这两部大书,加上后来编著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等补充性的著录,以及种种新出土材料,为全面整理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古文字学者还编纂了许多工具性书籍。如在甲骨文方面,有于省吾、姚孝遂等的《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和《甲骨文字诂林》,饶宗颐、沈建华的《甲骨文通检》,沈建华、曹锦炎的《甲骨文字形表》与《甲骨文校释总集》等;在金文方面,有容庚的《金文编(第四版)》,严志斌的《四版金文编校补》等。

      上世纪50年代,陈梦家著有《殷墟卜辞综述》,胡厚宣著有《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和《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1999年,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王宇信、杨升南主编了《甲骨学一百年》,宋镇豪主编了《百年甲骨学论著目》。这些著述,反映了这个学科分支的具体进展。至于青铜器和金文,则还没有类似的书籍,想了解有关情况,可以翻阅孙稚雏的《青铜器论文索引》和张懋镕等的《青铜器论文索引(1983—2001)》、《青铜器论文索引(2002—2006)》。   

      与考古学密切结合

      古文字学进步显著,与中国考古学工作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田野考古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于是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这些古文字文物许多是前所未见的,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使古文字研究从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转变为以有科学记录的考古出土材料为主。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了古文字学。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古文字文物本来就是一种古代文化遗存,与其他种类遗存一样可以适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如层位学、类型学的分析以及分域、分期的整理等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古文字文物时同样有用武之地。

      以甲骨学为例。自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到1937年抗战爆

    2#
    发表于 2009-8-15 04:42 | 只看该作者

    筆記ing
    3#
    发表于 2009-8-15 05:13 | 只看该作者

    李学勤:
    清华简则多为经史一类典籍,包括《尚书》及近似《纪年》的史书。这几批竹简书籍由于文长字多,有的还有今本可资对照,在古文字考释上有其特殊的便利。从许多文字的释读出发,每每可以上溯殷周,解决甲骨文、金文等久悬不决的难题,使我们对古文字的演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期待更多新识字启发大老和老大们上溯殷周、下延秦汉的大作!

    4#
    发表于 2009-8-17 06:59 | 只看该作者

    再火一些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富达平台网站

    GMT+8, 2025-4-29 19:52 , Processed in 1.0599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