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墓简书《老子》笺证 摘要🤾🏼♂️:《老子》一书除了在长期流传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外🌹,再加上人为的篡改🧲,使之成为最难读懂的古代典籍之一🐋。湖北郭店楚墓简书《老子》的出土,使一些基本问题得到了澄清🎪。战国楚墓竹简的文字🧞,长期以来也被错误地定性,下文对此作了改正📈。 关键词:简书《老子》 注 战国楚墓竹简文字 蝌蚪文 宗周简书 1👨🏼🚒🤞🏿、 大方无禺————大方无隅 这句话其实与我国上古时期的“天圆地方”的观念有关👷🏼♂️,《大戴礼•天圆》曰🛸:“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楚辞•天问》:“地方九则,何以坟之🚕?”同书《惜世》曰:“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管子•内业》曰:“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寰而履大方。”这里的“大方”与《老子》中的“大方”是一个意思🗾,指地🦘;“隅”,郭店《老子》作“禺”,即今“隅”字,边也。“大方无禺”,方形莫大于地,却没有人知道它的四条边(或四个角)在哪里⏪。 2⚒、 天象无形————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与“大方无隅”两句,是“天圆地方”一个观念的两个方面,“大象”🫅🏼🧇,即“天象”,在郭店《老子》中,“大象”正作“天象”。《易•系辞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大方无禺”和“天象无形”虽为成说,老子在当时已持怀疑态度;虽然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天象”与“吉凶”有关♋️,老子却并不认为“天象”对“吉凶”有预兆的作用,即“天象”是“无形”的🕢。 3、 大器曼成————大器晚成 “晚”🤦,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免”👱🏿♀️,郭店《老子》作“曼”🥻,意为“快慢”之“慢”。大器,春秋时指作为国礼的玉器♥︎。《左传•哀公十一年》:“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大器。”《左传•文公十二年》:“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这里的“大器”就是指玉器👨🏿🦳。大器曼成:制作玉器是一个细致而缓慢的过程,是一段时间🚱🫦;《诗经•国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快了,玉器就会崩坏🕵🏼𓀌。“晚”⏏️🛂,指玉器制作成功的瞬间,为一点时间。 4、 宠辱若缨————宠辱若惊 后人谓“宠辱不惊”形容人气量之大🧔🏼,“宠辱若惊”形容人气量之狭,皆非《老子》原意。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已皆误作“宠辱若惊”👨🏼🚒,而郭店《老子》“惊”作“缨”©️。《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昭其数也。”杨伯峻注曰:“缨即马鞅👩🚒,马颈上之革用以驾车者。”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缨,是用来控制马驾车用的。郭店《老子》↔️:“宠辱若缨,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辱为下也,得之若缨,失之若缨🦨🏌🏼♂️。是谓宠辱(若)缨。”在这里,老子认为“宠”和“辱”就像控制马驾车的马鞅一样控制着人🧑🏿💻。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得宠”有“得宠”的义务📛🕵🏿♀️,“遭辱”有“遭辱”的原因。不仅如此🛀🏼✍🏽,老子还认识到“宠”和“辱”不只有互相对立的一面🥩,而且还有互相转化的一面————“贵大患若身”👬🏼。联系“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来看,老子在这里讲的是祸患的问题,而不是讲人的气量,这种清醒的认识与《诗经•小雅•小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惕是一致的🧛🏽♀️。老子既不赞成极端的“宠”🥤,也不赞成极端的“辱”,他说🍞:“守中,笃也🦜。”因此,他赞成“守中”。这种思想为孔子所本🫚,中庸之道所以为大也🏊🏽♀️。“宠辱若缨”在流传过程中🙏🏽,因口耳传授👩⚕️,“缨”与“惊”音近致误。郭店《老子》出土后,研究者皆认为“缨”当读为“惊”👋🏿,以错纠正👩🏼🌾,此吾甚为不解也。 5、 宠为下也 一般说来,“得宠”或“受宠”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是时下“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即在古人也应有“如坐春风”之感,那么,老子为什么要说“宠为下也”呢?熟悉《老子》的人都知道,“为下”或“为……下”是老子处世哲学或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郭店《老子》曰:“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按照老子的观点🧝🏽♀️,江海为百谷王,所以要为百谷下;圣人在民上🖊,所以要“以言下之”;因为得“宠”,所以要“为下也”👔。“得宠”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也有危险🐛,春秋时期持这种辨证的认识的人,不止老子一人。《左传•隐公三年》载石碏的一段话便是明证:“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得宠而能降🪺,“降而不憾”,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坚持老子所说的“宠为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