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曲昌荣 刊发时间🔉:2010-05-11 15:09:23
人民网 [字体:大 中 小]
河南省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直工委、总工会、团市委👞、妇联等六部门日前下文,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
活动要求🧎♂️,每人要读一遍《说文解字》;每人至少认识500个繁体字🧏🏼;每人至少要知晓500个常用字的形、音👃🏼、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推动《说文解字》进校园、进教材
、进课堂🧜🏿♂️;当地日报要开辟专栏专页⛅️,电台、电视台要开专题讲座,详解《说文解字》💁🏽,对常用字的繁、简字体进行对比,并注解形🛀🏻、音、义⚫️。
此举一出,引发各种热议。新浪网展开的“你如何看待河南漯河要求每人至少识500个繁体字”的调查中⛹🏻♂️,截至5月10日20时45分,共有14186名网友投票,其中💂🏼♂️,支持🙇🏿🌓、认为此举可弘扬中华文化的,占54.4%;反对、认为这是兴师动众的🕋,占41.8%🙋🏻♀️。还有3.8%的网友认为不好说😏。
官方解读
只是一种提倡 不会增加负担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
作为中国人,认识500个繁体字不为过,况且文件只是一种提倡。
漯河市自2004年开始组织“经典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家庭🌨、机关🛫、社区、企业等社会各阶层。官方“领读”6年☑️,已为广大市民所接受🕵🏽。
实践证明👷,让中小学生诵读经典🈷️,并非以枯燥乏味的模式,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正如往年下文推广诵读活动一样,文件希望每个市民要认识500个繁体字🕵🏽♂️,但并没有规定必须讲几节课、参加几次会🤽🏿♂️,也从不会与师生的业绩或干部职工的考核挂钩。
学习经典的训练🌺,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还是很有成效、很受欢迎的。
专家观点
探索值得肯定 界定需要论证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群𓀝:
如何传播经典是一个大课题,现在并没有一个可以在全国推广的方式,漯河的探索值得充分肯定🫸。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著作📞,对它的研究至今仍然是语言学界的一大重点🫁。但是,这部汉代的入门之作让现代人阅读起来确有困难,不必强求通读。
我想,漯河突出《说文解字》,是因为作者许慎是汝南召陵(今漯河市召陵区)人🦸🏼♀️。作为许慎故乡的漯河人,提出要读《说文》和这种历史情结有关联👼🏼,这是我们评价这件事时应当注意的一点。
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如何界定常用繁体字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工作,可以提倡认读500个常见繁体字,但500个常见繁体字的确定要论证。
链接·拍砖
教化的最高境界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旦形成,又何必发什么“红头文件”🧂,何必凡事定额🧑🦯➡️?弘扬文化何须强人所难👨🏼🏫?
——网友:孟浩强
一方面✪♛,官方始终强调非强制性,一方面却是红头文件上“至少”、“每人”之类的强硬字眼👨🏻🎨🥉。这份通知是否操作得有些欠妥呢👈🏻?据说此举是为了激发市民对漯河的热爱🏸,然而不认识500个繁体字就是不爱家乡了吗🤼?
——网友:莫子楚
平时我们总有机会接触一些繁体字的招牌、报纸、图书等😵💫,稍加留意、点滴积累𓀈,到成年时差不多就能识几百个繁体字🧑🏼🚀。再说,有人对繁体字不感兴趣🔎,那是人家的自由,强行规定人们必须去学🫂👰🏻♀️,恐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