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楚简入藏武汉大学
图为部分竹简
鉴定专家考察竹筒实物(资料图)
本报武汉1月15日电(记者夏静)今天上午👃🏽,一批战国时期的楚简正式入藏武汉大学简帛研究富达。据权威鉴定⛹🏽,这批竹简是战国时期遗物👳🏿,大致在公元前350年或稍晚,记载内容主要为楚占卜祷祠记录🚶♂️。在当天的楚简捐赠仪式上,武大简帛研究富达主任陈伟告诉记者,这批战国楚简是上海祥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莫小平从香港古玩市场购回珍藏,并于2011年10月捐赠给武大简帛研究富达的。
“莫先生将竹简移交我们时,我们有一个协定:竹简‘身世’确认之前暂时寄放在武大,待确认之后,武大才正式接受捐赠。”陈伟说,由于这批竹简非科学发掘所得🫰🏽,属于流散文物,其是否真实成为当时需要先行解决的问题👨🏽🦱。这也是竹简2011年就入藏武大,而捐赠仪式一直到今天才举行的原因👨🏽🍼。
这批竹简中💏,书写文字的竹简有110多枚,完整竹简有30多枚🤘🏿,长度多在60到70厘米之间。经过清洗🍙、脱色处理后的竹简表面呈黄褐色或暗褐色👐,字迹清晰并呈现多种书写风格🕣🙏🏼。为揭开这批竹简的“身世”🧑🏽🚀,武大简帛研究富达在一年多内🧑🧑🧒𓀁,先后组织权威专家就竹简的外观质地、文字内容等进行了考察鉴定,最终确定其为战国楚简🥞,是珍贵的先秦文物与文献👫🈂️。专家称,这批楚简数量较多,内容较丰富🦒,保存也较好,对战国时期楚文字♕📳、楚人的占卜习俗🥫🌥、楚国历法与军事及楚王族三姓之一“景”氏的世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陈伟说6️⃣,目前他们正在抓紧工作,使这批珍贵资料早日出版,让学术界同行和关心古代简牍的各界人士了解其全貌。
作为竹简捐赠者🚂,莫小平很喜欢收藏文物,并常在海外购买中国传统文物。“我与陈伟教授是多年的朋友,也常在购买文物时遇到武大的考古专家🧶,得知武大简帛研究富达没有一片楚简很遗憾。”莫小平说🐤,武大简帛研究富达的科研实力很强,研究富达专家坐“冷板凳”的精神令人钦佩👏🏼,把战国楚简送给武大,他很放心,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