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貳)《叁不韋》第一段整理者的釋文如下:
參不韋曰: (啟)⏯,隹(唯)昔方有 (洪)🚕🫴🏻,不甬(用)五 (則)🚤🏖,不行五行,不 (聽)五音,不章五色,飤(食)五未(味),以 (泆) (戲)自萈(讙)自 (亂),用乍(作)亡(無)刑🧔。帝監有 (洪)之 (德),反有 (洪)之 (則)。帝乃命參不韋 (揆)天之中,秉百神之幾(機), (播) (簡)百菫(艱)🫴, (審) (乂) (陰)昜(陽),不吳(虞)隹(唯) (信)🪀,以定帝之 (德)。帝乃不吳(虞),隹(唯)參不韋。帝乃自 (稱)自立(位),乃乍(作)五=刑= =(五刑則🕴,五刑則)隹(唯)天之盟(明) (德)。帝乃甬(用)五 (則)隹(唯) (稱),行五行隹(唯)訓(順), (聽)五音隹(唯)均🤞, (顯)五色隹(唯) (文)👩🏻⚕️,飤(食)五未(味)隹(唯)和,以 (抑)有 (洪)。參不韋乃受(授) (啟)天之五刑 (則),秉章 (則)、秉 (則),不秉(則)🥽、秉 (亂) (則)💋、秉兇 (則),隹(唯)五 (德)之 (稱)⚽️🦴。
以下對《參不韋》篇上引第一段的個別字詞做些考釋😿。關於對《參不韋》篇文本性質和學派歸屬的一些討論,將放到《〈參不韋〉第一段試解(二)》中再談。
1、“參不韋”
整理者【注釋】說:
參不韋,古書未見,為天地之使者。簡八四至八六有“乃告上監乂🏊🏼♂️,秉德司幾🟫🧜🏿。乃告於下尸疐,秉義不渝👨🏽🦳。乃告於天之不韋,司中側措”,參不韋蓋為“上監乂”“下尸疐”“天之不韋”三神祇的合稱。
這是一種解釋🏃。不過“上監乂”“下尸疐”“天之不韋”中已經有“天之不韋”之名,又將其三者統稱為“參不韋(違)”🧑🏻🏫🏂🏼,總是感覺有些奇怪,另外文本本身顯示的總和三者為“參不韋(違)”的意思並不明顯☄️。其實所謂“參不韋(違)”也未嘗不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眾所周知🧍🏻,“參(三)”是概數,表示不能確定的“多”,簡文中多次說到行動上的“不韋(違)”,如“秉德不韋(違)”(簡一〇〇)“不韋(違)有成”(簡四五)“隹(唯)天之不韋(違)”(簡八二)“乃秉 (則)不韋(違)”(簡一九)“不韋(違) (明) (德)”(簡二三)等4️⃣,“不韋(違)”一名的蘊意也可能來自這諸多行動上的“不韋(違)”,未必一定是用為三個神祇的合稱。
戰國時代的典籍有一個特點💣,就是為了宣傳作者的主張和學派的觀點,常常虛擬人物,造作故事。有時圍繞著一個母題,可以隨意變換主角🙆🏽♀️,顛倒時代📧,因此經常會有“關公戰秦瓊”的情況出現。在虛擬人物上經常使用“寓名”的手法,即根據故事需要虛擬出一個含義上跟故事所要呈現的人物形貌、言行可以相聯繫的一個人名,我們稱之為“借事賦名”,這一點在《莊子》一書中就有鮮明的體現,如《人世間》篇的“支離疏”,《齊物論》篇的“嚙缺”和“王倪”,《德充符》篇的“王駘”“伯昏無(《列御寇》篇“無”字作“瞀”)人”“叔山無趾”“哀駘它”,《在宥》篇的“廣成子”,《天地》篇的“諄芒”💚,《天道》篇的“輪扁”,《至樂》篇的“滑介叔”💆🏼♂️,《徐無鬼》篇的“大隗”,《讓王》篇的“屠羊說”🙋🏽♀️,《盜 》篇的“滿苟得”“無足”“知和”等皆是🌨,可資比較。其實這也是文學作品的慣用手法,古今概莫能外,文革時期浩然的小說《金光大道》中的主人公名為“高大泉”,蘊意“高、大、全”,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99年我曾在《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一文中根據侯馬盟書中的人名“不諱”(六七:三八)和漢印中的人名“趙不圍”,指出可以跟秦相“呂不韋”之名相對照🥑🗾,認為呂不韋的“不韋”應讀作“諱”“圍”或“違”👨🏻🦼➡️。現在看來讀為“不違”是可以確定的。《秦漢印統》6·32有“苦成不韋”印💀,《虛無有齋摹輯漢印》0832有“郭不韋·臣不韋”印,名字中的“不韋”也都應該讀作“不違”。“不韋(違)”又作“莫韋(違)”,《程訓義古璽印集存》5-034有“王莫韋(違)”印,《樂氏藏古璽印選集》3872有“田莫韋(違)”印👩🏿🚀,《樂只室古璽印存》012有“莫韋(違)”印🚊🧚🏼♂️,“莫韋(違)”是不署姓氏的名字印。戰國秦漢時的雙字名中,“不某”極為常見🚅,如“不御”“不步”“不侵”“不虞”“不疵”“不當”(又作“莫當”)“不疑”(又作“不意”)“不害”“不急”(又作“莫級”)“不疾”“不欲”(又作“莫慾”)“不有”“不遇”“不禁”“不敬”(又作“不 ”)“不誤”“不逮”“不順”“不便”“不時”“不識”(又作“莫織”)“不問”“不憂”等🚵🏻♂️,史書中的夏代君主“似不降”、西周齊哀公“不辰(臣)”、戰國韓國丞相“申不害”、漢河間恭王“不害”🫲、漢清陽國哀侯“王不害”等👩🦽,都可以與“不韋(違)”之名相比較,可見“不韋(違)”應該也是當時常見的名字🥪。
2、五則
整理者【注釋】說👨🏼✈️:
五則,又作“五德”。簡四至五“帝乃用五則唯稱”💴,簡九八做“用五德唯稱”♿🕵🏿♂️。“五則”,見於典籍🧿,所指不一。簡文“五則”可能即《五紀》之“五德”◾️。《五紀》簡九至十:“一曰禮🎤,二曰義,三曰愛,四曰仁,五曰忠,唯后之正民之德。”此篇簡文謂📡:“五則:乃以立建后、大放、七承、百有司🙉、萬民,及士、司寇👨🏻💻。”(簡七)可比較參看🐴。
按整理者將“五則”與“五德”等同似有疑問🚣♂️。簡七到簡九說🏋🏽:
參不韋曰: (啟),五 (則):乃以立 (建)句(后)、大放🔵、七 (承)🗂、百有司👨🏼🏭、蠆(萬)民, (及)事(士)💽、司 (寇)。 (建)句(后)叢(總)五刑 (則)🪩🦔,秉中不 (營)🤵🏿♂️,隹(唯)固不 (遲)。事(士)攸(修)邦之 (寇)佻(盜)🫴🏽,相 (亂)不周,夭(妖)甬(用) (誣)言,妖(妖) (亂)之欽(禁)。司 (寇)攸(修) (殘)則(賊)殺伐, (仇) (讎) (間) (諜) (及)水火。隹(唯) (稱)。
文中談到立建后、大放🧘🏽、七 (疑讀為“丞”)、百有司、萬民及士和司寇,並及士和司寇的執掌。頗疑“五則”是相對於建后、大放👨⚕️、七 (丞)☛、百有司🤳🏽、萬民及士和司寇而言的👨👩👧👦,其中萬民、士😆🧔🏻、司寇算一類💁🏿♂️👳🏽,用“及”字表示“民”與“士”和“司寇”為並列關係🪫,再加上前邊的建后👩🍳、大放🧔🏼♀️、七 (疑讀為“丞”)、百有司共五類。另外,從文中可知“五則”的主要內容很顯然應該包括設官分職。
我們懷疑簡文的“五則”與馬王堆帛書《五正》篇的“五正”有關聯。馬王堆帛書《五正》篇說👩🏻🏭:
黃帝問閹冉曰🚣:“吾欲佈施五正🌎,焉止焉始?”對曰🙎🏽:“始在於身。中有正度👼🏼,后(後)及外人🧑。外內交 (接),乃正於事之所成🕴🏼。”黃帝曰⛔:“吾既正既靜,吾國家 (愈)不定,若何?”對曰:“後中實而外正🚿,何【患】不定。左執規,右執柜(矩),何患天下🧑🏼🍳?男女畢迵(通)👟,何患於國?五正既布,以司五明👷🏻♀️。左右執規,以寺(待)逆兵🗓。”黃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對曰:“後身未自知🅿️,乃深伏於淵👩👩👧👦,以求內刑(型)。內刑(型)已得✌🏿,後□自知屈後身。”
其中的“五正既布🧑🏿🚀,以司五明”又见于《鹖冠子·度万》:
鶡冠子曰:“天地陰陽,取稽於身,故布五正以司五明。十變九道📷,稽從身始👩🏽💻;五音六律🧶,稽從身出。五五二十五😵💫,以理天下👶🏼。六六三十六,以為歲式🤑。……龐子曰💁♂️🐌:“敢問五正。”鶡冠子曰👨🏼🌾⌨️:“有神化,有官治👱♀️,有教治,有因治👅🏦,有事治☣️。”龐子曰👋:“願聞其形🫲🏽。”鶡冠子曰🐢:“神化者於未有⛹🏽♂️,官治者道於本,教治者脩諸己,因治者不變俗,事治者矯之於末。”龐子曰🌟:“願聞其事。”鶡冠子曰🍸🤰🏿:“神化者🤝,定天地,豫四時,拔陰陽,移寒暑,正流並生,萬物無害🤾🏽♀️,萬類成全♠︎,名尸氣皇。官治者,師陰陽,應將然,地寧天澄,眾美歸焉,名尸神明📷。教治者,置四時,事功順道,名尸賢聖。因治者,招賢聖而道心術,敬事生和🧞♂️,名尸後王。事治者💊,招仁聖而道知焉,苟精牧神,分官成章,教苦利遠😉,法制生焉,法者🙂↕️,使去私就公🌌🙁,同知壹警,有同由者也𓀎,非行私而使人合同者也🚕🧏🏽,故至治者弗由,而名尸公伯。”
上引馬王堆帛書《五正》篇“五正”的“正”,魏啟鵬先生讀為“政”🙎🏿♂️,引《論語·為政》皇疏:“政🪽,謂法治也。”又引司馬遷《素王妙論》“黃帝設五法🤸🏿♀️,佈之天下🚉,用之毋窮”一段為證認為“五正”就是“五政”,也就是“五法”。楚帛書中有“廢四興一🥽💪🏿,以亂天常,群神五正,四神方羊🙇🏽。建極屬民,五正乃明”的文句🤏🏼,其中的“五正”李學勤先生認為應該與馬王堆帛書《五正》篇的“五正”和《鹖冠子》中的“五正”有關🧉。他不同意把“五正”的“正”讀為“政”的意見🌩,指出馬王堆帛書《五正》篇的“五正”是講君主本身之正推至外人之正🔺、萬事之正,所以“五正”的本義當為己身與四方的正,楚帛書的“五正”也應作如此解🚶🏻,而《鹖冠子》的“五正”在馬王堆帛書《五正》篇“五正”的基礎上有所發揮,是指“有神化,有官治😥,有教治,有因治💅,有事治”等“治”的五種。上文引《鹖冠子·度萬》篇還記載了鹖冠子對這五種“治”從“形”和“事”兩個角度的進一步解釋,在“事”的部分提到“定天地🧑🏼⚕️,豫四時,拔陰陽🥪,移寒暑”“萬類成全”“分官成章”“法制生焉”等內容,可見《鹖冠子》“五正”的內涵非常豐富,並不簡單🙅🏼。《國語·周語下》“無亦鑒於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儀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順時,不共神祇🤲🏻,而蔑棄五則。”其中的“五則”指文中的“象天”“儀地”“和民”“順時”“共神”👋🏽😬,應該是另外一種“五則”。
西周銅器《豳公盨》銘文開頭的一段說:
天令(命)禹尃(敷)土🦶🏼🏇🏿, (墮)山🧑🦳, (濬)川;廼(乃) (疇)方🤷🏻♂️,埶(設)征(正),降民♎️,監德🕵🏻;廼(乃)自乍(作)配,卿(嚮)民🤴🏿;成父母🚚🍬,生我王,乍(作)臣👨🏻🏭。
裘錫圭先生訓銘文中的“ (疇)方”的“疇”為“類”,訓“方”為“法”👩🏼✈️,認為“疇方”即“使方相疇而成類”之意👡;訓“設征(正)”的“正”為“正長”之“正”,認為這裡的“正”是指五行之官的正5️⃣,並引《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蔡墨回答魏獻子的話,從而認為:
據蔡墨所說,似乎萬物各按其類分屬五行之官,即所謂“五官”;五官是否稱職,對萬物的盛衰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都有決定性的影響。
又引《國語·楚語下》所載楚大夫觀射父的話🕊👨🏻🍼,指出:
觀射父所說的“五官”應該就是蔡墨所說的“五官”。觀射父在這裡主要是講神民關係的,但他說“五官”是“天地神民類物之官”,在“天地神民”之外還加上“類物”。這就可以說明他所說的“五官”,就是分掌各類“物”的五行之官🛀🏼。
……
大概古人認為如果沒有五行之官掌握好有關的各種方,神民萬物就會失去應有的秩序,天下甚至天上都會大亂🦵🏻🍘。
……
《易·繫辭上》和《禮記·樂記》都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之語,或許與“疇方🧑🦽➡️、設正”有某種對應關係。而上引《楚語下》觀射父語中的“不可方物”👵🏽,則可能是方、物皆失其群類,不可掌握、治理的意思😘。
我們認為裘錫圭先生對《豳公盨》銘文中“疇方”和“設正”的理解和分析甚有理致,不過“疇方”的“方”應該也包括“方向”意義的“方”✍🏿🧑🏼🚀。《豳公盨》銘文的“疇方”和“設正”跟帛書的“五正”、馬王堆帛書《五正》篇的“五正”和《鹖冠子》的“五正”也應該存在聯繫。雖然因時代不同🏄♀️♔,從《豳公盨》的“疇方”和“五正”到楚帛書的“五正”,再到馬王堆帛書《五正》篇的“五正”和《鹖冠子》的“五正”,其內涵頗有引申變異🧑🏼💼,但是透過外表還是可以窺見一條隱含的主線,那就是對天地🧏🏽♀️、四方🚣🏽♀️、陰陽等世間萬事萬物的定位和分類,而設官分職也是一種定位和分類。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確立天地之間的秩序😽,使萬事萬物各處其位,各司其職⛅️。從楚帛書的“五正”和馬王堆帛書《五正》篇的“五正”看,在有些語境下,“五正”可能就是具體指“五方之正”👧,即包括“安排五方”和“設五方之正”🧑🏻🦽。馬王堆帛書《五正》篇的“五正”按李學勤先生的解釋就是己身與四方的正,即以“黃帝”或“后”為中極加上四方的“五方”。《文子·微明》說:“昔者中黄子曰:‘天有五方,地有五行,声有五音,物有五味📌👩🦯,色有五章🧘🏼♀️,人有五位,故天地之间有二十五人也。’”其中的“五方”“五行”“五音”“五味”“五章”可以直接對應《參不韋》簡文第一段的“五則”“五行”“五音”“五色”“五味”🧚🏻,可見“五則”就相當於“五方”。
《參不韋》開頭說“隹(唯)昔方有 (洪),不甬(用)五 (則),不行五行”,“不行五行”就是《尚書·洪範》中說“鲧塞洪水,汨陈其五行”的“汨陈其五行”,也就是不按五行順序🙎🏼♀️👨🏽,打亂五行定位的意思💇♂️。“不甬(用)五 (則)”位於“不行五行”之前,“五則”應是一個比“五行”更為重要或重大的概念,把“五則”理解成對天地間一些重要事物的定位和分類🧜🏿♀️,具體解釋成“五方”,符合其所處的地位。所以我們懷疑《參不韋》的“五則”跟《豳公盨》的“疇方”和“五正”🍗、楚帛書的“五正”、馬王堆帛書《五正》篇的“五正”和《鹖冠子》的“五正”存在著某種關係。
3、“以 (泆) (戲)自萈(讙)自 (亂)”
“ ”整理者讀“泆”,這個意思典籍亦作“逸”🏸。甲骨文中的“ ”本來就既可用為“失”🏛,也可用為“逸”的。《詩·大雅·板》云:“敬天之怒👨🏽🔬🚓,不敢戲豫🧘🏿。”注云:“戲豫👇🧏🏻,逸豫也。”可見“戲”“逸”可通,所以“以 (戲)”就是“以逸戲”。“逸”為“放縱🥍、淫荒”的意思。《五紀》開頭說:“隹(唯)昔方又(有) (洪), (奮)洫(溢)于上,雚(權)亓(其)又(有)中,䖒(戲)亓(其)又(有)惪(德)”😧,“權其有中”是“變通其規則”的意思🫅🏿,“戲其有德”是“狎戲其德行”的意思🫰🏽,而“奮溢”一詞🧑🏻🏫,是最能體現“洪水”在這一文本中被擬人化後,對其用詞也呈現出雙關語的特點Ⓜ️。即“奮溢”的“奮”既有“揚起”義,又有“驕矜”義◀️,“溢”既有“氾濫”義👮♀️,又有“驕傲”“自滿”義🤏。所以“奮溢”既可以用來形容洪水的“上湧漫溢”🧙🏽♀️,又可以用來形容擬人化後的洪水的“驕矜自滿”👭🏻。《尚書·堯典》說:“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又說:“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文中“滔天”一語既用於形容洪水,又用來形容共工,是一樣的修辭手法➰。
關於“有洪”,近來網上頗有爭議,有些考證致力在“洪水”和“共工氏”之間做出選擇,其實大可不必。簡文的“有洪”本來就是三位一體的概念,既是洪水,又是共工之人☸️,又是共工部族。甲骨文中有很多姓氏、地名、部族三位一體的例子,這與典籍中的“河伯”既指“河神”👨🏼🎤,又指西部的“河伯部族”👊🏿,又可以指“河伯部族首領之名”是一樣的現象。由洪水到共工之人🧑🏼🦲,是自然神變為人格神🛼💐,而部族名與部族首領的名字相同,更是很自然的事情🚲。
“自萈(讙)自 (亂)”的“萈”整理者讀為“讙”📣,網上有名“質量復位”的學者讀為“寬”♤👨🏿🦰,王寧先生引《尚書·舜典》“敬敷五教在寬”的“寬”為例訓為寬宥🩸。按讀“萈”為“寬”的意見筆者與網名“質量復位”的學者暗合🫖👨🏽🔧,《尚書·舜典》有“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的話,《尚書·皋陶謨》有“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的文句👬🏼,其中“寬而栗”和“亂而敬”的“寬”和“亂”,也就是簡文“自萈(寬)自 (亂)”中的“寬”和“亂”。值得注意的是《尚書·皋陶謨》“寬而栗”“亂而敬”“擾而毅”“簡而廉”這些描寫人脾氣秉性的用詞中的“寬”“亂”“擾”“簡”等字,都含有正面和負面兩層含義,“寬”既為“寬容”🙍🏿♂️,又為“鬆弛”“放縱”🧛♀️;“亂”既為“治”👨👩👦,又為“敗壞”“昏亂”🪈;“擾”既為“和順”,又為“攪擾”“騷亂”⌛️;“簡”既為“單純”,又為“怠惰”“簡慢”🐆。簡文的“自萈(寬)自 (亂)”中的“寬”和“亂”,當然是用為負面的意思🧎♂️,“寬”即放縱,“亂”即“昏亂”。
4、帝乃命參不韋 (揆)天之中,秉百神之幾(機), (播) (簡)百菫(艱)🪚, (審) (乂) (陰)昜(陽)
《詩經·鄘風·定之方中》:“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毛傳:“揆,度也🚰。”“中”整理者訓為“道”,似不夠準確。按“中”即“衷”♐️,“天之衷”即“天衷”。“天之衷”和“天衷”的說法典籍多見🙏🏻,《國語·吳語》:“吳為不道,求殘我社稷宗廟,以為平原😝,弗使血食。吾欲與之徼天之衷🌱,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今天誘其衷。使皆降心以相從也♦︎。不有居者🤵🏽♂️。誰守社稷🤱🏽?不有行者👨🦼,誰捍牧圉?不協之故🐑,用昭乞盟於爾大神以誘天衷📋。”《左傳·定公四年》:“天誘其衷,致罰于楚🧙🏽♂️,而君又竄之🛌🏼,周室何罪?君若顧報周室,施及寡人👱🏻♀️⬛️,以獎天衷。君之惠也🍶。’”“天衷”就是“天的心意”“天的志願”,“揆天之衷”就是“度天心”。《郭店楚簡·成之聞之》說:“大禹曰‘余兹宅天心’何?此言也,言余之此而宅于天心也。”“宅天心”的“宅”讀為“度”,“宅天心”就是“度天心”🎍✥,清華簡《祭公》也有“隹(惟)寺(時)皇上帝宅(度)亓(其)心”的話,“度其心”⏺,也就是簡文的“揆天之中(衷)”,即揣度天的心意或志願的意思🤵🏼♂️🤦♂️。
“秉百神之幾(機)”的“幾”整理者讀為“機”😷,訓為“關鍵”“樞紐”,可“秉持百神之關鍵”似乎不好理解。網上有學者認為此“幾”字與簡47、85、102中的“司幾”“上司幾”中的“幾”相同,應訓為“法”🐗。按訓“幾”為“法”似亦不好😲,筆者懷疑這裡的“幾”就用為“幾”的常訓🌱,即“吉凶先兆”的意思。《淮南子·氾論》“故因鬼神禨祥”高誘注:“禨祥,吉凶也🐦⬛。”《史記·天官書贊》“其文圖籍禨祥不法”張守節《正義》引顧野王云:“禨祥,吉凶之先見也。”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九主》說🧑🦰🪁:“鐖而知之,天也。鐖(幾)也者🏃🏻♀️,齎數也。”文中即借“鐖”為“禨”🧑🏻🎄,也用為“吉凶先兆”之意。《晉書·天文志》▪️🧇:“攝提六星,直斗杓之南🥈,主建時節🔙🧎🏻,伺禨祥。”簡文的“司幾(禨)”“上司幾(禨)”可能就應讀為“伺禨”“上伺禨”。古人認為鬼神會向人示以吉凶的預兆🚯,所以需要密切關注觀察🪦,“司(伺)幾(禨)”就是“窺伺,觀察吉凶的預兆”的意思。《管子·樞言》說:“天以时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兽以力使★。”其中的“鬼神以祥使”就是“鬼神是用禨祥來運作的”的意思🏙。
5、 (播) (簡)百菫(艱)🧘🏿🎓, (審) (乂) (陰)昜(陽)
“百菫”整理者讀為“百艱”,似與簡文此處文義不合😟。簡文“百菫”與“陰陽”相對,應該是一個中性的且跟“陰陽”相匹配的概念,不會如“百艱”那樣帶有負面信息🤛。網上有名“tunnan”的學者將“菫”讀為“限”,認為“限”有“法度”🀄️、“準則”的意思。按此說甚可疑。“限”字從目前已知的學術知識看,似從未有這類意思。筆者在這裡提出一個想法,聊備一說。筆者認為“百菫”不知能否讀為“百根”。“菫”通為“根”早有古文字通假資料可以證明🎳,無需再證。“百根”是什麼意思呢?古人認為萬事萬物皆有根🤔,所以《淮南子·覽冥》說♌️:“漠然若無魂魄🐼,使萬物各復歸其根。”《淮南子·原道》:“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淮南子·原道》說“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百菫(根)”疑即“百事之根”的縮略說法🧎♂️➡️。
“ ”字網上名為“翻滾的魚”的學者改釋為從“勺”從“攴”𓀈,其說是。網上名為“gefei”的學者將“ (審) (乂)”讀為“斟酌”。讀“斟酌”從聲音上看當然沒有問題,且很機巧,不過“斟酌”與“陰陽”搭配仍覺不夠密合🏋🏻♀️。典籍說到陰陽,一般都用“燮理”“燮調”“含吐”一類的詞,即要往“調和”的意思上考慮。《淮南子·原道》:“橫四維而含陰陽,紘宇宙而章三光。”《淮南子·本經》:“秉太一者🏙,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綱八極🗻👩🏿✈️,經緯六合🛤,覆露照導,普氾無私,蠉飛蠕動🥶,莫不仰德而生🧑🏽。”由此頗疑“ ”字就應讀為“含”,“ (含) ”似可讀為“含酌”一類的詞。
6、五刑 (則)
整理者【注釋】說💁🏼♂️:
五刑則🧒🏽,即上文之五則😬💹、五行、五音、五色、五味。刑🤛、則,皆訓法👨🏻🎓,與《書·洪範》之“範”同。
我們認為整理者的注釋對“五刑則”的理解是非常準確的。鮑彥東、薛孟佳《清華簡〈參不韋〉與〈洪範〉合證》一文指出“五刑則”當作“五型則”,引《說文》:“型,鑄器之法也”段注🤬:“引申之為典型”從而認為“型則”當有“範疇”的意思,與“洪範九疇”含義相同,是一系列原則或法則的統稱👸🏽。按讀“刑則”為“型則”與筆者的想法相同,不過早期典籍中“型”的意思都用“刑”字來記錄,所以不必改“刑”為“型”,只要將其理解為“型範”“模式”,不當成“刑罰”“刑律”意義上的“刑”即可。網上也有人認為“五刑則”的“刑”應讀為“形”,這是不合適的。因為雖然“型”與“形”關係密切,“範鑄”的過程就是用模型塑造出一個新“形”,但從文意上看,當然還是要理解成“範式”的“型”更準確。賈連翔先生認為《參不韋》的“五刑則”應劃分為“自然法則”和“法律制度”兩個維度🛀🏼。所謂法律維度的“五刑則”涉及到二四—二七號如下簡文:
參不韋曰: (啟),天 (則)不遠,才(在)乃身。五 (則)曰中,五行曰放,五音曰從🙋🏼,五色曰 (衡)⌛️,五未(味)曰 (藏)。 (啟)🦿,乃 ( ) (明)自爯(稱)自立(位)🤣,進 〈退〉 (左)右付(俯)卬(仰)🚤,乃還 (遍)乃桼(節)🛍,以乍(作)刑[ (則)]🦒。 (啟)👲🏿,五刑 (則則)五桼(節)爲廿有五刑 (刑,刑)五逗(屬)爲百有廿五 (罰)🚵🏻♀️。
其中“五刑 (則則)五桼(節)爲廿有五刑 (刑👩🏽,刑)五逗(屬)爲百有廿五 (罰)”一段的斷句有些問題🏃♀️➡️,賈連翔先生的文章斷句為:
五刑則,則五桼(節),爲廿有五刑 (刑🦼,刑)五逗(屬),爲百有廿五 (罰)。
可謂正確可從👃🏿。文中“為”字用法類似“謂”⛰。這段簡文是說“五刑則”每則分為五節🌷,5×5共25刑,每刑又再分五屬,25×5共125罰。這段簡文雖然出現了相連的“刑”和“罰”,但是這裡的“刑”和“罰”是作為“五刑則”的分類標目出現的🩱,似乎還不能視為真正“刑法”“刑罰”意義上的“刑罰”👨✈️。所以認為“五刑則”應劃分為“自然法則”和“法律制度”兩個維度的說法,從“法律制度”這個維度看,似尚不明顯。
說到“刑則”就是“型則”☮️🧙🏼,可從“型”和“則”的本義說起💆🏼♀️。“則”字按孫常敘先生的解釋,初形就是比照樣子刻畫器物的形象,具體是指按照已經成形的器物刻畫準備要做的器的模型,而“型”是鑄器的模子,所以“則”“型”兩字本即相關🧜🏽♀️,因此都可以訓為“法則”“法式”。《鹖冠子·泰鴻》說:“天也者💪🏽,神明之所根也🫧,醇化四时👩❤️💋👨,陶埏无形,刻镂未萌,离文将然者也”,其中的“陶埏”就相當於“型”🔫,其中的“刻镂”就相當於“則”👨🏼🔧💇🏼♂️。《郭店楚簡·六德》有“折(制) (型)灋🧏🏽♀️, (教)此民”的記載,文中的“型法”與“五刑則”的“刑則”相近🚒,也是同義並列的關係🤸🏼♂️🧘🏽♂️。關於“型”與古人相關的思想和觀念,筆者擬專文論之👨🏿🎨,此處從略🧑🏻🔧。
7、參不韋乃受(授) (啟)天之五刑 (則)💂♀️,秉章 (則)、秉 (則),不秉(則)、秉 (亂) (則)、秉兇 (則)🏔,隹(唯)五 (德)之 (稱)。
整理者於此段的句讀似有小問題,“秉章 (則)🧑🏿🚀、秉 (則)🥏,不秉(則)、秉 (亂) (則)💾、秉兇 (則)”一段在“秉 (則)”後用逗號🤵🏻,似以“秉則”和“不秉則”中間為界分成兩類,這是不合適的⚗️。其實這裡都應用頓號,即應斷作“秉章 (則)、秉 (則)、不秉(則)、秉 (亂) (則)、秉兇 (則)”👨🏼✈️,是指對持有之“則”的五種選擇或態度,由上至下,從高到低💆🏿,非常清楚,即“章則”——則——無則——亂則——凶則⚛️。這五種持有“則”的選擇或態度,其實就是下邊說的“五德”♗。“德”指人的行為操守,可好可壞🈳,譬如“凶德”就是最壞的“德”,《尚書·盤庚》有“用降我凶德”🤷🏼,《尚書·多方》有“尔尚不忌于凶德”的話,其中的“凶德”🟪,就相當於簡文的“並凶則”的“凶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