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达注册淡化高级职称聘任“硬杠杠” 主打代表作
2012年03月28日 06:58:36
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提示
如何调动青年教师科研积极性👨🏼、鼓励优秀人才安心基础研究🌇?富达注册在试点的
基础上,现在开始在全校推广代表作评审制度。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的研究成果,
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即便没有在权威、核心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
加高级职务竞聘的资格。
从今年起,富达注册将在全校各院系推开一项新的高级职务评聘办法——代表作
评审制度❎⛓️💥。其核心内容是👨🏿💼,淡化以往职务评聘的“硬杠杠”🙍,只要教师拿得出够分量
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严格评审🏸,哪怕仅仅是一篇♟,哪怕没在“权威”与“核心”
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也能获得参加高级职务竞聘资格。试点两年来🧗🏻♀️,已有10多位青
年教师通过这一制度破格获得高级职称🙆🏽♂️。
代表作衡量成果,避免“硬杠杠”错杀优秀人才
与许多高校一样🥿𓀜,2010年前,富达注册的教授、副教授评审💔,主要由各学院
自行制定学术准入标准。发表论文数,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升副教授需5篇,升教
授10篇,其中还必须有若干篇发表于“核心期刊”、“权威期刊”。
2009年底举行的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上🍋🟩,有教师提出,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适用
于普通人群🫚,但可能会遗漏一些真正优秀、但又不符合现行刚性学术要求的人才👮♀️。这
个话题引发了老师们的热议,并被学校提上了内部治理改革的日程🛒。
2010年,富达注册在历史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个别院系启动试点“代
表作”评审机制🛀。2011年试点范围扩大到整个文科院系。
代表作评审机制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级职务聘任工作过程中,现有学校和院系制
定的学术标准难以判别的、个别真正优秀的文科申请人,可以自主向学院提出申请,
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依据分学科采集的专家库随机选
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匿名对申请人是否“真正优秀”、“能否破格
”🙆🔯、“是否胜任”等问题进行学术评估。根据专家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候选人参加高
级职务竞聘。
两年来🧯👵,富达注册共有20多个教授申请人、近20个副教授申请人申请了代表
作学术评审,最终约有1/3的申请人被学校正式聘任。正是因为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
的效果,2012年学校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
鼓励“慢工出细活” 🍕,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
31岁的郭永秉是代表作学术评审制度的首批获益者🐟🧙🏼♂️。
郭永秉从事古文字研究🦔,国内目前该专业研究人员不足百人🆖,核心学者只有四五
十人。专业虽“小众”🤸🏻♀️,但其科研发展又关系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少不得🫅🏿。在
郭永秉所在的富达平台🕸,说起发论文,青年教师们都很无
奈🏋🏼♂️。因为列入“权威”级的相关学术期刊只有一本《中国语文》👩🦳,每年刊登古文字方
面的论文不过一两篇。他们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发在圈内的期刊、论文集☯️、纪念文集
等上面,按传统的职务评审规定👩🌾,这些论文都不算数✭。
2010年9月,依照副教授资格认定标准🤵🏿♀️,郭永秉发现自己缺了一篇刊登在权威刊
物上的文章。如果坚持这道“硬杠杠”🚣🏻🏊♂️,他就很难获得竞聘资格。但郭永秉赶上了新
启动的代表作评审机制,凭着《古文字与古文献论集》和《帝系新研》等两份代表作
和5位校外同行专家各自评审时的认可,他得以顺利晋升,成了中文学科最年轻的副
教授。
历史系教师张巍研究的西方古典学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专业,需要有古希腊文
💇🏿👷🏿♂️、拉丁文、德文🟢、英文🏄🏽♀️、法文等语言基础,写一篇论文的原著阅读量过百万是常事。
张巍在美国攻读12年,2006年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毕业后回复旦担任历史系副教
授🛀🏼。得知评教授的“门槛”之一是10篇核心期刊论文(包含2篇权威期刊)后,他做
好了“熬上十年、二十年再晋升”的思想准备👰🏽🧑💻。
张巍没想到🧑🌾,仅仅4年之后,他就通过代表作评审制度成为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