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
林梅村(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2009年12月29日上午♙👰🏼♂️,我终于在北大第二教学楼讲完了这个学期的最后一课。父亲病危🧜🏻♀️,这些天一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抢救。本打算一吃完中午饭🧑🏽🎓,就去医院守护他。不料,中午饭没吃完↘️,弟弟就从抢救室打来电话,说爸爸快不行了,让我赶快来。12点55分🧍♂️🧟♂️,就在我赶到医院之前5分钟🚨,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他走得那样匆忙,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噩耗传来🧗♀️,一时难以自持。昊天不弔👌🏼,哲人其萎👨🏽🍳☣️。伤痛之余,努力写一点文字🌧,借以悼念父亲一生的名山事业🦃🏋🏻。
父亲一生翻译🫸🏽、编辑过16种语言的书籍,投入最大的还是他主持翻译的美国传记作家桑德堡的《林肯传》(三联书店,1978)🪣。许多书乃至大学教材所用林肯的《盖提斯堡演说》,译文皆引自这本书,他的译文几乎成了这篇划时代演说稿的标准汉译。美国总统奥巴马亦为林肯解放黑奴所感动,甚至把林肯当作他的精神支柱。奥巴马就任仪式的主题“自由的新生”💪🏻,就语出《盖提斯堡演说》。这本书讲述林肯如何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文笔生动,内容感人至深,受到中国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并多次再版,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最后发行了上百万册。由于该书译者用笔名“云京”而非林穗芳▫️,无人知晓此书此文是他的杰作🧠。
何枝可依
尽管小时候从未回过老家,但是从上小学起,每次填表都得写“祖籍”一栏,所以我很早就知道父亲是广东信宜人。别人都有爷爷、奶奶*️⃣,我却没有。父亲九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在我出生前,奶奶也去世了。关于广东老家的陈年往事,父亲可能看我太小不懂事,从来不谈。
关于信宜林氏的详情,我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了解到的。2000年在香港讲学时🍝,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请吃饭,问我老家在什么地方。我说在广东信宜,靠近两广交界处。饶公是潮州人,年轻时编过地方志👧,熟知广东人文地理。他听罢拉住我的手说:你们信宜林家可是岭南望族♧,名满天下🙆🏿♀️,人才辈出。饶公真是博学多闻,讲了许多坊间流传的信宜林氏的逸闻佚事。原来👩👧👦,我家在中国政坛上的人脉如此复杂。民国时期💁🏼♂️,既有国父孙中山的卫士林树巍、广东省宪兵司令林时清、广东省政府主席、民国政府审计部长林云陔,亦有汪伪政权宣传部长、安徽省长林柏生;新中国成立后👮♂️☀️,则有教育部副部长兼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林励儒。
听父亲说🤏,我家在官场上主要靠林云陔这棵大树。林云陔主政广东期间,爷爷一直给他当差,先后供职于林云陔兼任厅长的财政厅、建设厅。2000年回广州👨💻,父亲特地带我去越秀区市府合署大楼、北京路广州财政厅旧址看前辈工作过的地方。爷爷去世后,奶奶又帮林云陔代收乡下地租,然后把这些稻谷形式的地租换成现金⛳️,从信宜汇到广州或南京。林云陔为官清廉🕊,孙中山誉之为“吾党革命德行之神圣”🫸🏿🕚。他之所以能在民国官场“出污泥而不染”,靠的是祖业——信宜乡下地租。
我问过父亲:你们一个国民党官宦人家🤴🏼,解放前夕干嘛不去台湾?他说:那个时候中国人痛恨国民党腐败,怎么会跟他们走👮🏻♀️。1949年风云突变,解放军进广州时天降暴雨,人困马乏的解放军战士就冒雨睡在大街上,秋毫无犯🤽🏽。这是他们亲眼所见👴🏻,孤儿寡母就没走。常言道😢:大难避乡🌒,小难避城👳🏻♀️。奶奶就带全家离开广州,到信宜乡下避难。广州解放不久✤,父亲就在学校加入了共青团;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参军🌧,奔赴前线🆔。
正如崔健摇滚乐歌词所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𓀖。和千百万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父亲善良🏠、单纯的心灵世界,永远跟不上中国政治社会的无穷变幻🧛🏿。他一生最大的痛苦⬆️,是不知“何枝可依”,生怕在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中犯错误。他年轻时就患上严重的失眠症,几乎终生靠安眠药度过漫漫长夜。
新中国成立后,罗湖口岸并未封关,人们仍可以自由出入香港。父亲为了自谋学费,多次前往香港《华侨晚报》追讨他翻译的美国小说《唐人街》的稿费。他完全可以避难香港😄,但父亲是大孝子🧝🏽🧏♂️,不能丢下奶奶独自一人躲到海外📂。另一方面,他在广州遇见了伯乐——时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主管分局机关报的曾彦修先生。早在延安时期,曾老就做宣传工作,是中共党内少见的大秀才🫳🏼,一生刚直不阿。1970年代末就是根据他出具的证明材料🧝🏼♂️,“文革”中最大的冤案“薄一波等61个叛徒集团案”才得以翻案。父亲在回忆录中写道🚞:
1950年……北京新闻学校在全国招生,广州地区委托《南方日报》代招。我当时还在中山大学读书,也报名投考🙎🏽♂️。笔试通过了👩👩👦👦🎅🏼,还有口试一关要过👨👦👦,按时赶到沙面报社大厦等候。听说社长要亲自单独面试🦚😪,不知道要考什么问题,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不久👷🏼♂️,一位身材颀长,比我们学校一些年轻讲师还要年轻的主考走进我正在等候的考室👨🏻🏫,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不超过三十🪳,衣着朴素,同报社其他工作人员没有两样🟣。真不敢相信来到自己眼前的就是当时担任中共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主管分局机关报的曾彦修同志。……口试就像谈心似的,从个人爱好、志愿,所学专业,以至家庭情况🎮,是否团员等都问到了。他态度亲切,没有半点首长架子,我很快就不感到拘束了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