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音韵学方法论讨论集》编辑组 编
出 版 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2009-6-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540
印刷时间🍔✪:
开 本🕵🏼♀️: 大32开
印 次:
纸 张:
I S B N : 978710005770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定价:¥33.00
内容简介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加快了西学东渐的步伐,中国语言学接受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已表现很明显👩🏼🍳🤷🏼♂️,在音韵学领域高本汉的学说也传人了学术界。1923年汪荣宝受俄国学者钢和泰《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一文的影响,用译音对勘法来研究汉语音韵,发表了《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于是在中国语言学界激起了一场辩论。这是一场音韵学研究方法的辩论🤵🏼♀️,极大地推动了此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和现代化。杨树达先生曾将讨论文章编辑成册♚𓀆,为查阅参考者提供了很大方便。
到了本世纪初👼🏿,古音学研究又发生了一场辩论。起因是2001年12月8日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年会上发表了《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演讲。
目录
郭序
陈序
历史音韵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驳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年会上的讲话
音韵问题答梅祖麟
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
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议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
说“哂”
中国音韵学的性质与目的——从两个“事件”说起
王力先生的“谐声说”
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科学——评梅祖麟教授《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等文章
就王念孙的同源词研究与梅祖麟教授商榷
梅祖麟《中国语言学的传统和创新》商榷
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读后感
诸家质梅文述要
传什么给下一棒——汉语史音韵学接力赛的省思
试论跟明母谐声的晓母字的语音演变(一)
汉语音韵史与汉藏语的历史比较
论上古喉牙音向齿头音的演变及古明母音质——兼与梅祖麟教授商榷
建设创新型语言学
“美”字能归人微部吗?——与梅祖麟商榷
《汉语历史音韵学·上古篇》指误
上古音构拟的检验标准问题
简评潘悟云的《谐声分析与异读》
论谐声原则——兼评潘悟云教授的“形态相关”说
关于《小雅·正月》中“正月”的训诂问题
汉语历史音韵研究之辨伪与求真
论“谐声”的鉴别及声符的历史音变
上😍、去二声源于韵尾说不可信
关于“去声源于一s尾”的若干证据的商榷
编后记
书摘插图
历史音韵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 王力果真不懂“同声必同部”吗⚔️?
讲话首先是集中攻击王力先生连段玉裁的“同声必同部”说的重要性都不知道,在自己的研究中不懂得利用谐声字的资料来解决问题。这就是王力先生同李方桂先生、董同龢先生所以分出高下的原因,并煞有介事地举出两个证据:一是王力先生用《诗经》押韵的材料给脂微分部✌🏻❤️,由于合韵较多,“并不坚持一定要分部”,结果董同龢在《上古音韵表稿》中参考谐声字给解决了💄,“老师不能证明的学说给学生证明了”🧑🏻💻。然后轻佻地挖苦讽刺说:“脂微分部的历史说明什么?如果我是王力,在30年代研究脂微分部,把南北朝诗人用韵的资料用尽了,把《诗经》押韵的资料用尽了,还是功亏一篑,不能证明脂微两部一定要分,我会想👸🏼👏:还有什么资料可以用🍕,用了以后可以把‘脂微分部’这个学说证成🦹🏻?如果我真正体会段玉裁‘同声必同部’的力量,一定会去分析谐声字,不必等董同龢40年代的研究,就把脂微分部的问题全部解决🔉。王力先生显然没有如此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没有真正体会段玉裁‘同声必同部’的力量🧏🏼。”二是“还有旁证”,这就是王力先生的《汉语音韵学》大量地征引清儒古音学的原文,讲段玉裁的古音学那一章征引了六段段玉裁的话,“惟独没有征引的是段玉裁最有名的论‘同声必同部’的那段。”(214页)经他这样一涂抹,王力先生似乎真的不懂段玉裁的“同声必同部”理论,似乎也真的研究古音不知道用谐声字材料🙍。
……
[此主题已被 务虚子 在 2010-6-12 18:56:29 编辑过]
说“王力先生连段玉裁的‘同声必同部’说的重要性都不知道”,这是无稽之谈!王力先生自有他的长处🩰!
时至今日😾,只是不能光看王力先生的东西,还得看看李方桂……、何九盈……的东西!
好些文章还没来得及收进去💮。
有容乃大▫️,呵呵
问题是学术不是以大为目标吧🧑🏽💻?
有胸襟、有见识、真正想讨论问题的编者应该把与该争论相关的两方(和多方面)的主要文章都收进来👩🏼🎤,例如梅祖麟、潘悟云、麦耘等等的文章,让读者自己去鉴别、判断。现在这个集子,有点像文革时期的大批判论文集,抓住别人的小辫子🎅🏻,然后群起而攻之👰🏻♀️,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好在现在的政治人物没学问,对这些芝麻大的屁事不感兴趣,否则不知道又会弄出什么路线斗争來。这样的《方法论讨论集》,哪有什么讨论,这是自说自话🥴,实在只是intellectual masturbation--自己快活而已🫳🏽,而與問題的討論無補。中國語言學還算是中國諸學問中比較早現代化的一門--主要因爲早期有趙元任、李方桂、包括王力等等一批有見識、至少有點胸襟的學者🎐;而到現在這種狀況🌛🍜:几只所謂“大佬”的井底之蛙--也許它們是井底最大👬🏻、叫得最响的蛙--獨霸國家資源🦃,一群儸儸亦步亦趨🚶🏻,分点残羹冷炙,這實在是中國語言學的悲哀💯。所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语言学尚且如此,古文字学更何以堪👇🏽?對該討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看看麥耘的文章,讲得比较公允。
哈哈,是呢
一般来讲,形容词越多🤤,学术成份就越少
这不是派系,只是立场👩🦱。本人与梅🧒🏻、潘🎇、麦无任何师承关系或利害关系,只是读他们文章而已。看,楼上开口就是“派系”!中了“打狗先问主人”的俗套!可见时下帮派流毒之深🌬、之广🧏🏽!学问是单枪匹马的冷板凳事业👇🏿,学术成分也不在于形容词的多少。子居兄,靠数形容词来判定学术成分,太简单了吧。
不是喊口号,是背语录。怎么学不会🧑🏽🏫?怪不得要挨你老师骂👩🎤!
我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深感治学应有三种精神➗:一、实事求是。二、不怕苦👨🏻🏫,持之以恒;三🚈、在学术问题上,对己严格♻️,对人公平🧑🦱。
总结自己的正面与反面的经验教训,觉得可以具体提出以下一些看法,与初学者共勉#️⃣🙇🏼♂️:
发现自己有必须补充的知识💔🏄🏼,就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去学习。不对自己不熟悉的事随便发表意见,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不迷信自己✂️,有了某种看法🏃🏻,决不有意摒弃或曲解对自己看法不利的资料,而要认真考虑那些对自己看法不利的方面🧏🏼,要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发现自己的错误就马上改正,不要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不迷信权威,也不轻视任何人💃🏼,决不因人废言。在学术上坚持以客观是非为唯一标准✴️。多做笔记,多做卡片🩰,不要信赖自己的记忆力。文章写完后多看几遍,不要惮于修改。研究某一时代的某个问题,要对同时代的有关问题以及研究的对象在上一个时代和下一个时代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要尽最大可能去了解🤞🏿、吸收跟自己的研究有关的成果,包括过去的和当代的👂👩🚒、国内的和国外的✤。
这次讨论因梅先生而起,梅的文章自然是讨论的起点,但是这篇文章发表在美国的刊物上,国内不容易见到⛹️♂️。这次未能收进论该文集,确实是遗憾。
国内不容易见到。这次未能收进论该文集,确实是遗憾💚🐫。
有那么遗憾么,没什么吧,又不是啥金砖玉瓦的
看看👩🏻🍳,明明到处都有嘛
却非要说得那么神秘珍稀🏌🏽,跟洋山芋似的,说白了还不就是土豆嘛🆎。
一上示三王:
啊。但是如果針對正式文本進行學術討論🧑🦯,總不能以傳抄本作為標準吧。
也没人以传抄本为标准来讨论呀
虽然俺没根据,但可想《讨论集》里的作者,基本都是看过正式文本的吧🫛,所以才知道是土豆的吧,对不🏌🏽♂️?
网上转贴的毕竟不全,在大陆能看到梅氏原文的只有一部分人,因为好多地方高校根本没有订阅JCL这份刊物。本人身处边陲小镇,更是无缘见到该刊,也只能甘做“土豆”了。
顺便提出一点:
梅氏的文章发表在2002年的《中国语言学报》(JCL)30.2;北师大两位学者在《学术界》发表的反驳文章提供的信息是《中国语言学报》商务印书馆,2002年👩🦽➡️。很显然👩🏼🎤,他们把两种出版物弄混了。实际上🌖,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核对原文,利用的只是在网上搜的二手材料,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madeqiang:
网上转贴的毕竟不全,在大陆能看到梅氏原文的只有一部分人,因为好多地方高校根本没有订阅JCL这份刊物。本人身处边陲小镇,更是无缘见到该刊,也只能甘做“土豆”了🐼。
顺便提出一点:
梅氏的文章发表在2002年的《中国语言学报》(JCL)30.2;北师大两位学者在《学术界》发表的反驳文章提供的信息是《中国语言学报》商务印书馆,2002年。很显然,他们把两种出版物弄混了𓀔。实际上,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核对原文,利用的只是在网上搜的二手材料,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影响关键论述不?不影响的话👩🏿,哪儿来的不一样。
并且,“很显然🧅👨🏼✈️,他们把两种出版物弄混了”这个,也没那么显然吧,其中可能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无疑会是多种多样的,没调查的话,直接下结论适合否?
一上示三王:
還有一種情況🛜🤛,這幾位用了子居給的電子版。而子居把版本弄混了,然後告訴了他們錯誤的信息。
所以——應該狠狠地砸子居
俺要是弄错了♡,那一定是因为超星弄错了
所以——应该狠狠地砸超星
网上流传的毕竟不全,梅氏的原文发表在国外,国内不容易见到🧊,因为国内好多高校特别是许多地方性的院校根本没有订阅JCL这份刊物。本人身处边陲小镇,更是无缘看到该刊🫱🏿,也只能甘做“土豆”。
更重要的是👐🏼,只利用网上不完整的材料可能会出问题🍚。举个例子:
梅氏文章发表在2002年的《中国语言学报》(JCL)30.2;而北师大两位学者在《学术界》发表的反驳文章引用的文献出处是《中国语言学报》商务印书馆👜,2002年。很显然,他们把这两种出版物混为一谈了👐🏼。如果作者是根据原文来进行反驳的,断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咦?又贴了一遍𓀁?
那俺也接着跟着灌
挂着洋标签的学者不一定就是好学者💑,洋学问也不见得就都是好学问👷🏼,把拉丁美洲的原始耕种技术引入到大别山🧙🏼♀️,估计是会有问题的哦
土豆水平太差🫃🏻,自己发的帖子⌛️,都找不着,以致发了两次才看到👝🧑🏿🏭。
感觉“子居”的话火药味太浓,这样以后就不敢来逛了。
madeqiang:
土豆水平太差🚤,自己发的帖子,都找不着,以致发了两次才看到。
感觉“子居”的话火药味太浓📻,这样以后就不敢来逛了。
天,俺那么大罪过啊👩👩👧👦?
俺既没有骂人✌🏻,也没有打人,咋就火药味太浓了呢?
讨论的要是学术问题的话,大可以理直气壮🍕,有啥敢来逛不敢来逛的哦?不理解中……
一上示三王:
子居有時的確有些火藥味過濃,而且自己還感覺不到🧑🏼🚀。該砸!
说明一上太娇生惯养了,缺乏板砖满街飞的经验
想起俺们上中学时,有一次一出校门就看到一个同校同学被捅倒在街上……
啥是火药味呢?早就不知道了啊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