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蔡偉先生著《古文獻叢札》即將出版
    在 2022/5/31 21:51:42 发布

    蔡偉先生著《古文獻叢札》出版

     

    蔡偉先生著古文獻叢札》將由花木蘭文化出版社出版。以下是该书的書影、作者簡介🧚🏻‍♀️、內容提要🖕🏼、目録及序言。

     

    書影

     

    作者簡介

    蔡偉👩🏿‍🚀,男,19725月出生,遼寧省錦州市人。20156月畢業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所學專業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方向爲校勘學、訓詁學和古文字學🏊🏼‍♂️。201512月到貴州省安順市安順學院圖書館工作👨🏼‍🔧,現爲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發表文章十幾篇,出版專著一部:《誤字、衍文與用字習慣: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古書校勘的幾個專題研究》(台灣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 3月)💇🏿‍♂️。

     

    內容提要

    本文主要分五個部分🧑🏻‍🦼‍➡️,一爲出土文獻研究,一爲傳世文獻研究,一爲校勘研究,另外還有一些雜文,最後爲一篇訪談文章。

    這四個部分的文章是我博士論文之後所作文章的一個總結。主要是從語言學角度來研究先秦及秦漢文獻💞,力求無徵不信🐏,言必有據🧑🏿‍🚀。

    本書有一大部分的文章曾首發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及武漢大學簡帛網等學術網站上🕺🏿,是當時追新而形成的急就章,隨著出土文獻資料的不斷增加,我們比前脩更幸運的是可以利用這些新的材料,這是以往的學者所不能遇到的,故每有新出版的出土新材料,都盡力關注。如本書中所寫的關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北京大學大學藏秦漢竹簡🧜‍♀️、銀雀山漢墓竹簡💅🍎、海昏侯墓出土漢簡🧍‍♀️、新見漢牘等文章皆是;又本書中有論及日本金澤文庫藏寫本《群書治要》及影弘仁本《文館詞林》的文章,因爲這兩部書也是較爲稀見的材料,有感於並沒有真正地得到學者們的重視及利用🤷🏽‍♀️,故亦致力頗多。還有一些歷年正式發表過的文章🤾,此外也有幾篇是未曾發表過的。現在重新加以修改、補充🛥,都爲一編,以備自己忽忘、以供讀者參考、批判。

    雖說文章內容不很精彩,還可能存在種種謬誤,但在我看來,也都是一時心血凝結,敝帚自愛🟢,人之恒情,敬請讀者不吝教正。

     

    目録

    劉釗先生序/7

    顏世鉉先生序/8

    自序/9

     

    壹 簡牘帛書及其他古文字篇/10

     

    一🚴🏽‍♂️、《尚書·顧命》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的斷句問題——兼釋上博五《三德》之天乃降图片”/11

     

    二、讀清華簡札記/14

    1. 《攝命》湛圂在憂與《封許之命》圂童在憂合證/14

    2. 讀清華簡(捌)《虞夏殷周之制》札記一則/18

    3. 據清華簡校正《逸周書·祭公》誤字一則/23

    4. 清華簡《治政之道》小札一則/30

    5. 清華簡(陸)《子產》小札一則/33

    6. 釋清華簡(陸)《管仲》篇之堅緻”/34

    7. 據清華簡《四告》語句訓釋《詩經》遐福”/36

    8. 說清華簡《四告》之畢狄畢易”/39

    9. 釋清華簡《四告》的一個聯綿詞/40

    10. 試說清華簡《四告》之图片士弟男”/ 42

    11. 說清華簡《四告》允厥元良”/44

    12. 釋清華簡《四告》篇中的一個同義複詞 /46

    13. 讀清華簡《五紀》小札三則/47

     

    三🧍🏻‍♀️、讀安大簡《詩經》札記四則/53

    1. 安大簡折命不猷補證/53

    2. 安大簡《詩經》補證一則/60

    3. 也說安大簡《詩經》炊皮(彼)北林”/63

    4. 試說《詩經》的何斯違斯”/65

     

    四、讀上博簡《卉茅之外》札記/68

     

    五、上博簡《卉茅之外》補證二則/71

    1. 图片(庿/-貌)图片(寡)情/71

    2. 敬戒图片(以)图片(持)/72

     

    六👩🏿‍🎓💖、讀北大秦簡札記四則/73

    1. 北大秦簡《教女》校字一則/73

    2. 北大秦簡《雜祝方》小札一則/81

    3. 說北大秦簡《禹九策》之图片者丘”/84

    4. 說北大秦簡《禹九策》之圂若毄(繫)囚”/87

     

    七、重讀《蒼頡篇》/90

    1. 斯坦因所獲敦煌漢簡《蒼頡篇》釋字一則/90

    2. 漢簡《蒼頡篇》過刻釋義/93

    3. 試釋《蒼頡篇》之獵射畢弋”/96

    4. 說水泉子漢簡《蒼頡篇》之疾偷廷”/100

    5. 北大漢簡《蒼頡篇》校箋/103

    1. 圄奪侵試/103

    2. 攻穿襜魯/103

     

    八、讀海昏竹書札記/104

    1. 海昏竹書《詩》異文小札/104

    羍(大)風有列/108

    追弓既臼/109

    而秉義不图片/109

    2. 海昏竹書《保傅》=非色臆解/114

    3. 漢簡《論語》曾晳言志簡札記/116

    4. 釋海昏木楬之?/119

     

    九⛔、讀北大漢簡《妄稽》《反淫》札記/123

    (一) 《妄稽》/123

    1. 孝弟(悌)茲(慈)悔/123

    2. 《妄稽》簡27一些語詞的釋讀/130

    (二) 《反淫》/133

    1洛纂補證/133

    2. 素图片簷榱/135

    3图片(間)奇直/136

    4. 《反淫》篇校字一則/139

    5. 據北大漢簡《反淫》校正張衡《七辯》一則/143

    6. 北大漢簡《周馴》校字一則/144

     

    十、讀北大漢簡《反淫》札記二則/146

    1. 尋虎狼/146

    2. 人於图片/148

     

    十一、讀馬王堆帛書札記四則/154

    1. 身調而神過/154

    2. 拜禍/157

    3. 擅制更爽/158

    4. 何患於國/159

     

    十二、新見漢牘札記十則/161

    1. 請貇/161

    2. 發舒/162

    3. 語矝(矜)、幾議/163

    4. 拓選/164

    5. 意隱/164

    6. 檢術/164

    7. 舉豪乇善/165

    8. 悲毒淒图片(惻)/166

    9. 但告毋悔/168

    10. 混洄”/169

     

    十三👷‍♀️、 讀銀雀山漢簡札記三則/174

    1. 图片(擊)其迂/174

    2. 雷霆不埶/175

    附♟:說鳳凰來儀”/181

    3. 知(智)牟愚/182

     

    十四、說 184

     

    十五、讀《銀雀山漢墓竹簡》札記/189

    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校讀/189

    1. 盧/189

    2图片/189

    3. 撓/191

    4. 國日君/192

    5. 陣而/194

    貳、利用《銀雀山漢墓竹簡》校讀傳世古書/195

    1. 令賤而勇者將輕銳以嘗之/195

    2. 破碎亂行/195

    3. 合乎生死/196

    4. 孔某乃志/197

    5. 然後可成/197

    6. 據《奇正》校《文子》一則/198

     

    十六😀、說衛侯之孫書鐘的图片/199

     

    十七、試說《四十二年逑鼎》之忱恂”/200

     

    十八、秦駰玉版氒(厥)氣图片(藏)周字臆說/203

     

    十九、石鼓文左驂旛旛釋義/205

     

    貳 傳世古書篇/210

     

    一、讀《韓非子》札記一則/211

    附𓀏🚵🏻‍♀️:字通”/212

     

    二、讀《莊子》札記七則/216

    1. 樊然殽亂/216

    2. 導大窾/216

    3. 豫通/217

    4. 耒耨之所刺/219

    5. 運物之泄/219

    6. 蟻丘之漿/219

    7. 堅而縵/220

     

    三、讀《莊子》札記三則/222

    1. 大浸稽天而不溺/222

    2. 振我/222

    3. 善刀而藏之/223

     

    四🦸🏼‍♂️、讀《楚辭》札記二則/225

    1. 神奔而鬼怪”/225

    2. 雖僻遠之何傷/228

     

    五™️、讀《文館詞林》/230

    (一)《影弘仁本〈文館詞林〉》之闕題殘篇校理/230

    1. 窊廅汙閼/234

    2. ?寥曠蕩/235

    3. 唐茫儻莽/235

    4. 杳冥勿罔/236

    5. 天昏禮瘥/237

    6. 芟夷九區/238

    7. 隅郄蛛蝥/238

    (二)讀馬融《東巡頌》札記 242

    1. 南魄眾冝(宜)/242

    2. 發德音之?誠/244

    3. 日图片(昃)不怠/244

    4图片旅厭難/245

    5. 幾個字詞的考釋/246

    (三)說祏跡?海表”/248

    (四)關於毫末不札/的一點臆見/251

    (五)讀傅巽《七誨》札記/254

    1. 其母 體杜 散亂 養生/254

    2. 磻不隻加/256

    3. 嬰猛虓/259

    4. 振纖羅以除步/264

     

    六🫱🏿、讀書叢札/266

    1. 狠者類知而非知/266

    2. 綦節/267

    3. 膝炙/268

    4. 千里/269

    5. 交臂而奮/270

    6. 思致其福/271

    7. 東過樂浪/271

    8. 處卑細而不憊/271

    9. 雙別乖離/272

    10. 向屠者而哨/273

    11. 輸公/274

    12. 底德/274

    13. 斷棄/275

     

    七、讀《說苑校證》/277

    1. 明察幽見/278

    2. 終以無憂/281

    3. 固溺/282

    4. 九派/282

    5. “不當改爲”/283

    6. 據睡虎地77號漢簡校讀《說苑》一則/284

    7. 功校/285

    8. 逹于道/286

     

    八🔩、《新序》校字二則/290

    1. 停漸臺/290

    2. 彊於左右/293

     

    叁 校勘篇/298

     

    一、利用俗字校勘古書舉例/299

    1. /踏、蹋/299

    2. /300

    3. 图片//301

    4. /302

    5. /303

    6. /304

    7. /305

    8. /308

    9. /309

    10. 尢(尣)/310

    11. /312

    12. /313

    13. /313

    14. /314

    15. 图片?/315

    16. / 316

     

    二、古文獻新考三則/319

    1. 禽獸可羈而從/319

    2. 縱矢/319

    3. 《廣雅》校字一則/320

     

    三、先秦秦漢古書校字九則/322

    1. /322

    2. /323

    3. /324

    4. /325

    5. /326

    6. 敵、厭?/328

    7. /329

    8. /332

    9. //333

     

    四、郭璞《方言注》校字一則/336

     

    五🤽、據戰國文字亙、亟相混現象校讀古籍(二則)/342

    1. 未始有恆/342

    2. 極自然/342

     

    六、古文獻中所見危👐🏼、免互訛之例/344

     

    七👱🏻‍♂️、古文獻中所見從訛誤之例/346

     

    八🏋🏼、《鬼谷子》校字二則/350

    1. 若磁石之取鍼/350

    2. 塞窌/353

     

    九、桓譚《新論》校字二則/355

    1. 割心相信/355

    2. 不思勉廣/359

     

    十、是扶側還是扶册🦨?/362

     

    十一、讀書校字二則/366

    1. 殺青差幸減儋尤/366

    2. “應作”/367

     

    肆 其他雜文/369

     

    一、讀《義府續貂》札記/370

    1. 引文錯誤/370

    2. 校勘錯誤/371

    3. 訓釋錯誤/372

     

    二🫶🏻、讀蘇建洲先生《新訓詁學》/377

     

    伍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383

     


    劉釗先生序


    遠在貴州的蔡偉兄來信,讓我爲他的新書《古文獻叢札》寫一篇序💁🏽‍♀️。念及與蔡偉兄多年的友誼,我自然不能推辭。近些年我沒少爲學界朋友的大作寫序👨‍⚕️,圈子裏有些人大概頗不以爲然🛸。其實一切關乎學術的認知和理念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對的認識也不能過於拘泥✏️。誰規定一定非要名氣比作者大,學力比作者高的人來寫不可啦?學界中晚輩給先進寫序🤸🏼‍♀️,學生給老師寫序的例子並不乏見⏲。這好比你恰巧遇見老友在擺攤賣貨👩🏼‍⚖️,他拉你幫忙吆喝吆喝👨🏻‍🦱,你說你能拒絕嗎?還譬如老友在臺上唱戲,你在臺下聽到妙處,帶頭喊了一聲好🌿,這是不是一件很自然正常的事情呢?況且從私心出發,我也想借蔡兄的大作得以傳名久遠,於是也就不顧佛頭著糞之譏率爾操觚了。

     

    《古文獻叢札》一書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簡牘帛書與其他古文字篇,第二部分是傳世古書篇,第三部分是校勘篇,第四部分是其他雜文篇🧑‍🎄,第五部分是訪談篇。第一部分主要是對清華簡🎎、安大簡、上博簡、北大秦簡🌁🏆、北大漢簡、漢簡《倉頡篇》、海昏侯簡、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等出土簡牘帛書資料和個別青銅器、玉版、石鼓文銘文的考釋;第二部分是對傳世典籍的考證,涉及的古書包括《楚辭》《莊子》《韓非子》《說苑》《新序》《文館詞林》等👊🏽;第三部分是校勘篇🚶‍➡️,主要是對《墨子》《尚書大傳》《荀子》《文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方言》《新論》《鹽鐵論》《論衡》《史記》《廣雅》《鬼谷子》《高士傳》《群書治要》《醫心方》《篆隸萬象名義》等書的字詞進行的校勘和考釋;第四部分是其他雜文篇,包括幾篇讀書札記和書評;第五部分收録的是以作者爲對象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青年學者訪談”🌖。

     

    書中所收文章有些我之前曾讀過,有些則是第一次看。無論之前看過與否🙇🏽,此番重讀🚣🏽,仍然是收穫滿滿兼感慨頗多。首先是真心佩服蔡偉兄扎實朴厚的學風😹。文章沒有蕪詞虛言💪,不枝不蔓;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句句落到實處🔯。這在學界流行鋪排漫衍,盛飾繁修類文風的當下🗻,顯得尤爲珍貴💆🏻‍♂️。其實古人就是這樣做學問的😎,我們看乾嘉考據大家的學問,有很多都是通過此類讀書札記的形式體現出來的。所以有沒有發明創見,常常跟文章字數無關👇🏿,哪怕只有片言隻字🙏🏻,只要是真知灼見,一樣會得到認可✋🏽🌉。相比較而言♙,反倒是我們現在以刊物的字數、格式等來規範限制文章的做法🏋🏽‍♂️,頗有點“八股”的味道。

     

    其次是蔡偉兄的文章的確有很多發明創見,其中很多考釋都有相當高的難度。有些文章我讀到會心處🍊,總不免擊節讚歎。我曾捫心自問,有些文章自忖我是寫不出來的,因此就更是佩服。說有相當高的難度,是因爲一要對古書很熟,而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有長期寢饋其中的人,才會有如此熟的語感;二是要對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有比較深入的掌握,其中文字學不光要對古文字形體熟悉🐉,還要對歷代的俗字形體也要熟悉才行👩‍🦯;三是要對出土文獻有最新的追蹤,這樣才能跟上學術新形勢🎈,及時用出土文獻中的新材料與傳世典籍對讀並有所發現。能做到以上三點的人很少,但蔡偉兄是真正做到了。

     

    蔡偉兄的文章外行人看去🍿,可能會覺得似乎飣餖瑣碎,並不高檔。其實這類實打實的文章才最爲寶貴。這樣的文章與那些隨感而發⛅️,說過即忘的文章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也是那些低級重複🧗🏼‍♂️,炒賣估販的文章不能望其項背的🤽🏽‍♂️。這樣的文章解決一個問題,就前進一步♥️🤦🏿‍♀️,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對各種古書的復原過程中逐漸接近古代典籍的原貌⚉👩🏻‍🍼。如此集腋成裘,累土成臺,自然會逐漸構築成學術大廈,推動學術的不斷進展🤹🏿‍♂️,也會讓讀者收穫更多的學術真知🚵🏼。從這個角度說,蔡偉兄的每一篇校讀古書的文章,都可以看作是古書的諍臣⚆,每篇文章中的正確觀點,都可以當做是古書的畏友。蔡偉兄因古書找到了事業💂👋🏽,得到了快樂;古書也因蔡偉兄得到了修正🐬,恢復了原貌。真可謂協調互補🚣🏻‍♂️,相得益彰。

     

    蔡偉兄從高中起以讀蔣禮鴻《義府續貂》🧑🏼‍🤝‍🧑🏼、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積微居小學述林》和王念孫《廣雅疏證》等書爲契機,逐漸迷上了古書,夢想成爲高郵王氏那樣的學者。無奈環境惡劣,獨學無友,提高很難。但他矢志不渝,癡心不改,一直在困境中堅守夢想,日日與古書爲伴。直到裘錫圭先生慧眼識珠🤽🏿,安排他來復旦參與科研工作並招他爲博士生,方始爲他打開了真正走入學術研究的大門。因“三輪車夫”與“復旦博士”對比的巨大反差,致使蔡偉兄考上復旦博士一事,當年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新聞,一時間聲震遐邇👩🏻‍🏫,遠近聞名🏤🔙。好在他不受暴得大名的影響,潛下心來,一心向學🫃🏽。在復旦他惡補古文字、古文獻等方面的知識,同時在歷代俗字和音韻學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使其見識和學力有了長足的提高↙️。這一點在他近些年的文章中有比較明顯的體現。

     

    雖然他收入本書的文章並非都是定論,有些只能算聊備一說🦏,有些還感覺證據偏弱🫄🏼,但這都不影響其中大量的精彩的考證和結論。我一直認爲要以長時段的眼光評價一個學者,評價一個學者的高低,主要要看他身後留下了多少正確的東西,而不是看他說錯了多少東西🚦🗒。偶爾說錯了沒有任何關係🥇,連王念孫、王引之都會犯錯,何況後來的我們。學術研究本來就該有一定的容錯率,研究本身就是一個試錯的過程。滾滾不息⚾️、永遠向前的學術洪流一直在篩選🙆🏻‍♂️、沙汰研究成果,保留下正確的東西,淘汰掉錯誤的東西。這正如一個古文字的考釋,歷史上經常積累有很多錯誤的釋法👨🏼‍🏭,可一旦被正確釋讀後🐜,錯誤的釋法就會被淘汰,沒人再注意是由誰曾提出過哪種錯誤的釋讀一樣。

     

    研究古文字和校勘古書都是一件枯燥煩難的事情,首先能從中培養出興趣就很不容易🥛,如果還想作爲事業來追求,那就需要有相應的環境和條件才行。由此也可想而知👉🏿,要在這一學科自學成才的難度有多高👵。社會上有很多自學古文字和喜歡讀古書的人,他們癡迷🤱🏻、執著🏋🏻‍♀️💂‍♂️,但因無人指點,常常會把路子走偏,陷入越努力離正途越遠的窘境。據我所知👨‍❤️‍💋‍👨,在這個領域自學成才者👨🏽‍🔬,目前只有陝西的王慎行,吉林的徐寶貴和遼寧的蔡偉兄🆚。這固然與時勢、際遇和外部條件有關,但跟他們個人的潛質和毅力關係也不小。無論如何😙,他們的成功也說明💹,雖然在這一領域自學成才很難🧎‍♂️‍➡️,但並非沒有例外🧼。其中蔡偉兄的成功範例👰‍♀️💞,就具有相當典型的啟示意義。

    劉釗

    20225

    寫於疫情封控中的書馨公寓索然居

     

    顏世鉉先生序


    蔡偉先生的《古文獻叢札》即將要出版,囑我爲這本書寫一篇序言。我自揣淺陋🧞‍♂️,當下不敢答應✡︎,不久又繼之以委婉的推辭☎,他就跟我說🧑🏼‍💼:咱倆研究方向一致,您又長我♻️,怎麼不可以呢🙇🏿‍♂️?古人有云: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爲學切磋👨🏼,本來就不必分貴賤長少。他雖以年長尊我,然而我更敬佩他好學有成👦。我們同是爲學路上的好友,我在三思之後🏕,很願意在這裏說幾句話,一方面表示對他爲學態度的贊許和敬意,另一方面也謹向大家推薦這本書。

     

    作者從早年就對古代漢語萌生興趣🈶,高中以後更加發憤💖,大凡語言文字類的書籍💅,總是想辦法找來研讀🛀🏼;即使處在生活困頓的時期,也沒有中斷過學習🙎🏿‍♂️,古人所謂顛沛必於是,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情形吧𓀛🌷!經過多年的努力自學,最終得到了裘錫圭先生的肯定💵,裘先生在給他的信中說:您對傳統小學真心好之,不計功利,刻苦潛修,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後來藉由裘錫圭和劉釗兩位先生的提攜,得以進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攻讀博士學位學程,就此開展他新的學習階段。段若膺先生《與外孫龔自珍札》云🚒:徽州有可師之程易田先生,其可友者,不知凡幾也🧋。如此好師友好資質而不銳意讀古書,豈有待耶!復旦富达有許多好的師友🔉,作者在這裏仍舊問學不厭,藉著師友的幫助,不僅受到有系統的訓練,也使眼界更爲開闊🚶,最終沒有辜負了這段時光。

     

    20096月🚥🍰,我到復旦富达參加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這個場合裏,我與作者初次謀面。還記得是在20116月,作者來信說他打算進行《文子》的研究☁️,並詢問臺灣學者于大成先生對《文子》校讀的成果,我就在傅斯年圖書館查索🤚🏼、複印相關資料🔥💢,郵寄給他,希望能爲他的研究提供一些方便。此後,他偶爾也會藉著電子郵件和我分享他學習研究的心得與心情🧛✊。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這些情景依然歷歷在目。古來有志於學者,孜孜而無怠,每十年必有一進也。我與作者相交至今已逾十年,從他的論著之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爲學的進步。

     

    本書所收録的都爲札記形式的短文👩🏻‍🦰🫃🏻,內容分爲出土文獻研究、傳世文獻研究、校勘研究和雜文四個方面🥽。作者指出🫓,這是其博士論文之後所作文章的總結,主要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先秦及秦漢文獻,力求信而有徵;他也揭櫫自己爲學的方法與方向,乃欲踵高郵之步武🥊,校理故書及出土文獻。王力先生說👨‍🦱:乾嘉學派必須繼承。特別是對古代漢語的研究,乾嘉學派的著作是寶貴的文化遺產。(《積極發展中國的語言學》)作者以高郵二王實事求是的學風作爲學習典範,又對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古代漢語和古文字學等方面比較熟悉,論證時總是力求充分地掌握材料,所以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成果。相信讀者取本書展卷細讀,也必然能有所體會,也有所獲益🧘🏼。

     

    董同龢先生說💇‍♂️:關於古音字義的研究🤴🏿🤞🏽,我們要在清儒遺產之上再多有所得🧘,不再在他們的路上兜圈子,必然要從頭就針對他們的缺點來作改進🧑‍🚒。(《古籍訓解和古語字義的研究》)何九盈先生說🐳🤵:中國學術有中國學術的優良學風,有乾嘉老傳統,有五四以來的新傳統,當務之急,是要從中汲取營養,形成適應於新時期學術研究的好學風。(《乾嘉傳統與20世紀的學術風氣》)今日我們研究古代漢語和考訂古代文獻,不但要繼承乾嘉學者的遺產,更要以現代的語言學以及其他方面的知識作爲導引👩🏿‍🦲👩🏽‍🏫,如此方能與時俱進🧑🏻‍🔧,有所發展與創新,也才可以在清儒遺產之上再多有所得🧑🏽‍🦳。

     

    《荀子·大略》云: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謂學問也。和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爲天子寶🏃🏻‍♂️‍➡️。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爲天下列士。子路原爲東鄙之野人🐳,子貢則爲衛地之賈人,二人問學於孔子,終能成爲天下顯名之士,這正是憑藉著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朱子《論語集注》語)的問學功夫而獲致的結果。古人曰💎: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誠哉🧑‍💻,斯言也!最後🤹🏿‍♀️,我就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兩句詩,來和好友相互勗勉🧙。

    2022319日於史語所

     

    自序


    這是我三十多年學術生涯中的第二部專著📳,所研究的範圍仍與我博士論文大體相近🉐,就是通過綜合運用訓詁學、音韻學、古文字學和校勘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來解釋傳世和出土的古代文獻,以期發明先民的立言本旨。

     

    我之研究傳統小學,是在讀高中的時候🔇👩🏻‍⚖️,大約是高二那年吧👩‍⚕️,由於成績很差,就去錦州市圖書館找閒書看,以遣鬱悶。偶然翻檢到蔣禮鴻先生的《義府續貂》,當時還看不太懂,但就是覺得很好𓀃,不枝不蔓,言必有中👤,非常喜歡這種風格,於是堅持看了⛹️‍♂️。後又讀楊樹達先生的《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述林》✊🏻👨🏻‍🦱,稍稍知道了此學的門徑。及讀王氏《廣雅疏證》,爲之服膺弗釋🧏🏻。私欲踵高郵之步武🪅,校理故書及出土文獻。

     

    在未到復旦大學讀書之前,主要以研治傳世文獻爲主🔴🛺;至復旦之後👨🏽‍🍼,遂致力於出土文獻🧑🏿‍🔬。復旦讀博的這幾年👩🏼‍💼,開闊了我的眼界♏️,之前自學時看不到的資料和學不到的知識以及不懂的問題,都逐漸能夠找到、學到和解決🔁。

     

    我也非常感謝我的論文指導教師裘錫圭先生和陳劍先生,他們不僅指導我的論文寫作👩🏿,還爲我指明了治學的方向。

     

    1990年直至現在始終都在讀古文獻📘🤵,不敢保證我所有意見都是正確的🧹,但我以爲,即使觀點不正確,也會給其他人以啟發或作爲反面教材,請讀此書者有以教我🧙‍♂️。

     

    又頗乏文才,不能爲長文🦨,唯堪寫札記之類的短文,故以叢札命題◀️,是爲序。

     

    最後🔏,感謝劉釗和顏世鉉兩位先生爲小書賜序👩🏻‍🔬,兩位師友對我的學習和研究一直都給予關心和幫助,在此謹致謝意🧑🏼‍🦳👳🏽‍♂️!

    蔡偉

    20225

    於安順學院圖書館

     

    感謝蔡偉先生惠賜新書訊息並授權發佈!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3095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