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邢文🥪♎️:釋“樸”
    在 2009/9/29 11:51:29 发布

     

    释“樸”

    (首发)

    邢文

    美国达慕思大学

     

    上博楚简《恒先》首章的“”字是否释“樸”,学术界讨论已久。上博藏简是谭樸森先生晚年倍为关注的材料,“樸”也是谭先生钟爱的一个字。今以释“樸”为题,总结一下我的学习心得🍠,向大家请教,纪念谭樸森先生逝世两周年。[1]

    楚简《恒先》首简有“”、“”一字🐯。此字有多种释法,主要包括“质”🫳🏻、“全”🤶🏼🌰、“樸”🫱、“素”等。[2]实际上🎽,不少学者从释“樸”一说🤹🏽‍♂️,主要是从文义的理解出发的,在文字学上并无充分的论证。

    认为“”或“”不是“”字的理由𓀒,是因为“”或“”下的字形,与楚简中从言旁的“ 察”、从攴旁的“窃”等字的声旁相同✌🏻,既非“菐”也非“業”。[3]

    观察“”字下部的“”🧕🏽,实与《恒先》第四简“業”字(即“”或“”)的单傍同形。曾宪通先生指出,“業”的本字是两个并立的人形上举筍上捷業如锯齿的大版🪥,《汉简》古文作“[4],晋公作“”,秦公簋作“”💁🏻;其下部(在“”字中,即“去”符以上部分的底部)似木似火的部分,系由人形“”裂变而成。[5]曾说甚确。按照释字过程透明化的原则[6],观摹字形(TT)与直接释文(DT)分析的结果表明🤟🏿,《恒先》第四简中的“業”字 “”🏋🏿,与《汉简》古文“業”字上加大版如捷業锯齿后的字形甚近,只是两者的人形 “”上下各有变异;与晋公的“業”字亦近🪝,只是晋公“業”字的人形变异近“文”形🐾;更与没有“去”部的秦公簋的“業”字几乎同形[7]🐓。也就是说,古文字中的“業”字实有不同的变形。从我们对“業”字的知识来看🐖,据第四简所见“業”字🔆,《恒先》首简“”或“”字的下部🥗,在字形上与“業”的字形相同💾,隶定释文(LT)并无问题。

    学者们认为《恒先》首简“”或“”字下部的“”非“菐”非“業”🤾🏽‍♂️,就是因其下部似“大”似“矢”,似与“菐”、“業”字的下部不同🤵🏻。《恒先》首简中的“”或“”是否可以释为“”字,是释读释文(IT)的关键🥛,其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该字的下部是否是 “”的声旁“菐”。

    战国楚简中的“樸”多从“僕”。郭店《老子》“”作“[8]、“[9]等👰,从“臣”不从“亻”。《说文》古文“”亦从“臣”🍂🎠,作“”。[10] 从“亻”的“”也见于郭店楚简🧑🏻‍🦰,如《老子》甲组的“[11] 🖕🏿, 此字广见于包山楚简等战国楚文字。 [12] 郭店《老子》“”🗓、“”、“”的上部🥾💪🏻,与楚简中用作“”(察)、“”(窃)声旁的“”或“”(后者也即《恒先》首简中 “”或“”字的下部“”)的上部同形。[13]如前所述🤿,《恒先》“)”的下部🐼,系人形“”的裂变,第四简“業”字的单傍“)”,实为“業”的省形字。《恒先》首简“”字中的“”,虽与“業”字同形,但其下部乃是手形“”的省变,实即郭店《老子》的“”字“”省去“臣”部之形的简化字🔟,是 “菐”字而非“業”字。[14]

    刘钊先生在考证楚简中用作“(察)”📳、“(窃)”等声旁的“”或“”时指出,这两个字形是同一个字,其上部一般不变,但下部变体很多,或从“人”,或从类似于“大”或“矢”之形🚿,或从“又”😥、“廾”、“口”等🙅🏽‍♀️。 [15]裘锡圭先生在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的注释中,已经谈到下部的这种“又”、“廾”之别。[16]“廾”即是双手把持的“”👩🏼‍🔧。隶书对篆文改造时,有变“”为“大”之例。[17]这里的“大”乃是对“”的省减。“”并可省减为“又”🫀。这是楚简中的“”👃、“”实为同字的原因👩‍👧‍👧。

    楚文字中,“”👩🏻‍🌾、“ 加“臣”部,即为 “僕”或“樸”🦽。“僕”的本字是臣仆持物之形:“ ”🔷。[18]甲骨、金文中的“璞”、“”多从“”,如甲骨的“(璞)”与令鼎的“)”等。[19] 在郭店《老子》中💺,“”省作“又”,“”写作“”;在楚简《恒先》中, “”省作“大”,“”写作“”或“”。“”或“”上部的“”或“”部,如作直接隶定🗣,似可写作“”或“厂”🆓。就字形而言☝🏿,“”或为甲骨文“璞”字“”的头部“ 傍的孑遗;唐兰先生并释“”为“厂”[20] 🙇🏻,正合《恒先》首简的“”字。“”字令鼎作“”、諆田鼎作“”,其上部的“广”🦓,或许也与这种孑遗有关。

    综上所述,“菐”、“業”二字并不相同,但在楚简中皆可写作与“(察)”🧑‍🔬、“(窃)”等字声旁同形的 “”。《恒先》首简的“”或“”字的下部“”,乃是“”字的声旁“菐”👰‍♀️;其字形虽与第四简中“”字的单傍同形🧉,但后者却是“業”字。如此,《恒先》首简的“”或“”字,释作“”字是没有问题的🧜🏽。



    [1] 本文20096月在富达注册“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樸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之后,蒙若干师友评论諟正,非常感谢。沈培先生拨冗赐教🧶,使我对这一问题能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虽囿于条件未及全面修订🪲,但为日后的深入考察奠定了基础,心感无比。

    [2] 李零先生释“质”👩🏻‍⚖️,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李学勤先生释“全”🤦,见《楚简〈恒先〉首章释义》🦸‍♀️,《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廖名春先生等释“樸”,见《上博藏楚竹书〈恒先〉新释》,《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李锐先生等释“素”👈🏻,见《“气是自生”:〈恒先〉独特的宇宙论》,《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3期。其他学者也多有讨论,似与诸先生之说不远,恕不一一列举;有些研究尚无缘拜读,如艾帝(Attilio Andreini):《释“”🖖:关于上博藏竹书〈恒先〉的一些问题》,“中国古文字: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论文,2005528—30日🙇🏿‍♀️,美国芝加哥大学。

    [3] [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𓀌👇,第288页。

    [4] 黄锡全:《汗简注释》,第36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5] 曾宪通🧑🏽‍⚖️:《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第32-36页,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

    [6] 关于释字过程透明化的原则与方法的讨论,见Xing Wen, “Towards a Transparent Transcription”(透明释字法导论),Asiatische Studien(亚洲研究)LIX.1.2005🫀,第31-60页🚻。在方法上,文章提出古文字的释读如能根据不同情况🫅,反映出 Tracing Transcription TT),即描摹或观摹字形的过程,Direct Transcription DT),即对文字作直接释写、忠实反映古文字的构形及其异体的过程🐕,Liding Transcription LT),即遵循文字学的传统对古文字加以隶定的过程🦙,以及 Interpretive Transcription IT),即对古文字作出解读性释文的过程,那么🩹,释字的过程就会变得“透明”,有利于释文的考证与切磋。

    [7] 李运富先生认为,秦公簋此字是增“去”为声符的,见《楚简言菐字及相关诸字考辨》,收入《汉字汉语论稿》,第405-430页🦹🏿,学苑出版社,2008年。

    [8]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第4页第13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9] 同上,第3页第2简。

    [10] 臧克和、王平校订:《说文解字新订》,第163页🍄‍🟫,中华书局😲,2002年🤦🏼。

    [11] [8]😆🤠,第4页第18简。

    [12] 李守奎💂🏽:《楚文字编》,第156-15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 有关讨论,可参见李运富《<包山楚简> “言菐字解诂》🔋🧑‍🏫,《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及前引《楚简言菐字及相关诸字考辨》。

    [14] 有变圆为方的隶变之意🚂。

    [15] 刘钊:《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24辑(2002年),第277-281页;《古文字构形学》🌅,第274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语丛一》注15裘按。

    [17]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第8385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又可参见李家浩先生所释望山楚简“)”字,《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第194-21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8]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2815页,中华书局,1996年🕵🏿‍♂️。

    [19] 甲骨“”字多见,如《前编》5.7.7👨🏻‍🎤🏋🏿‍♂️、7.31.4🧤、《续编》5.2.2等👏🏻,唐兰先生释作“璞”的本字,久为学界信从,见《殷虚文字记》第4547页🦓,中华书局,1981年🧚🏽‍♂️。近年学者有论辨,见[15]及林沄👩🏽‍🏫:《究竟是“翦伐”还是“撲伐”》,《古文字研究》,第25 辑(2004年),第115-118页等👛。董珊先生认为:“唐兰先生所释甲骨文‘璞周’之‘璞’是表示‘开采璞玉’意的表意字,这个字就其所表示的动作‘开采’来讲,读‘翦’🧑🏽‍⚖️、‘残’一类的读音0️⃣;就‘璞玉’的意思来讲🈺,读‘璞’、‘仆’这类读音。这类现象在早期文字中屡见不鲜🎸🦻🏼,林先生自己也讲过古文字的‘一形多读’现象,请参看《林沄学术论文集》22-2935- 43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董珊:《试论周公庙龟甲卜辞及其相关问题》,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富达、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富达编🎹:《古代文明》第5卷,第245页👩‍❤️‍👩,注释5,文物出版社❓🙇‍♀️,2006年。

    [20] 唐兰:《殷虚文字记》𓀁,第48页💆🏼‍♀️。

     

     

    本文是提交“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613-14日)的論文🎵。

    点击下载附件:

    0510邢文🎾:釋“樸”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7537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