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周波:中山器銘文補釋
    在 2009/9/8 21:17:46 发布

    中山器銘文補釋

    (首發)

     

    周波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一、

    中山王鼎:今余方壯🐭,知天若否,論其德𓀍👩🏿‍🌾,省其行,不順道,考度唯型,烏呼🚅,A哉!社稷其庶乎,厥業在祇。

    其中A字原形作。此字釋讀頗多分歧🙇🏿‍♂️。徐中舒先生🚨:,即折💁🏼‍♂️。金文盂鼎作㪿👵🏼,齊侯壺作甲骨文从屮與从木同意🧑🏽‍🏫,此處省一木作💆🏼‍♂️,當釋哲。[1]張政烺、李學勤、李零、朱德熙👍🏼、裘錫圭🖇、《墓》整理者等均以為字🤾‍♂️,讀為🧑🏼‍💻,英明之義。[2]趙誠先生釋為云:形體分析可有兩種解釋🧛🏻‍♂️:一、《侯馬盟書》質字作🕢、,上部為斦,為斤之重文符號。據此🦶,當為,从木斦聲,與質字同聲通假。二、字古璽有作者,上部為折字省化,扌之省略符號。這樣,當為字▪️。《侯馬盟書》德字或作或作🧑🏿‍💼,从心與从木同;又古璽字有作者,[3]均可證字。字金文通哲😶。釋質、釋哲,在此都能通讀🤪。按中山王所鑄壺、鼎的文字,其形體🤹🏽、風格與《侯馬盟書》較近,故釋為質,有的確、誠然之意。[4]于豪亮先生折🙍🏽‍♀️,讀為誓👨🏿,《爾雅·釋言》:誓,謹也✷。’[5]商承祚先生認為當讀為,明也。[6]

    A均與古文字字形不合😉。古文字一般作(參《金文編》38頁)[7]🌚、參《戰國文字編》36[8]本象以斧斤砍斷樹木之形,戰國文字斷木形多改作兩 A寫法有別。字一般寫作从或从,形作➙、(参《戰國文字編》374頁)💂🏽‍♀️,象以斤剖木之形👩。中山王方壺字作◀️,所从字寫法與A明顯不同。趙誠先生指出A字可以分析為从”“聲,這一看法我認為是可信的🏊🏻☝️。三晉文字从聲的字,如(質),其義符常寫在左下方。如字常寫作參《侯馬盟書(增訂本)》365頁)[9]《古璽彙編》4289☔️,[10]字常寫作參《侯馬盟書(增訂本)》365頁)《古璽彙編》1044准此🌆,A當是一個”“(斦)聲的字。它也許是之本字或是為本質、樸質之所造的專字👨🏼‍🍼。三晉文字从聲之當即字異體,[11](質)亦可用為,見於溫縣盟書。[12]凡此皆可證中山王A可以讀為烏呼,A上文有厥忠臣賈🙋🏽‍♂️,克順克俾👨‍🎓,無不率夷,敬順天德🙎🏻,以左右寡人夙夜不解,以導寡人👱🏿‍♂️,論其德,省其行,亡不順道,考度唯型其下文又說社稷其庶(庶,幸也)乎📃,均是夸耀相邦司馬賈行政謹慎,遵循天道常法🎥⛄️,懂得為人臣之道🏓♟。將A讀為無疑是合乎上下文文義的。

     “慎哉慎之哉這一類說法古書多見:

    1. 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嗚呼,慎哉🧑‍🧒‍🧒🤌🏻!神明之事🪴,在於所閉🧎🏻‍➡️。

    2.《詩經·陟岵》⛓️‍💥: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13]猶來無止! 

    3.《孔子家語·正論》:晉為鄭伯入陳🦗,非文辭不為功,小子慎哉

    4.《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第十》🫏:大夫范蠡曰:審備則可戰🛸。審備慎守,以待不虞,備設守固,必可應難👸🏿👴🏻。王曰🛢:慎哉

    5.《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第十》🤱🏻:二十七年冬,勾踐寢疾,將卒🧴,謂太子興夷曰🏂🏼:“吾自禹之後🌔,承允常之德,蒙天靈之祐,神祗之福👧🏽,從窮越之地,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干戈🫒。跨江涉淮,從晉👩🏿‍🔬、齊之地,功德巍巍。自致於斯,其可不誡乎?夫霸者之後⛎,難以久立,其慎之哉!”遂卒。

    6.《漢舊儀·卷上》:惟神爵三年十月甲子,丞相受詔之官,皇帝延登,親詔之曰:“君其進,虛受朕言㊗️🐕。朕鬱于大道👩🏻‍🎨,獲保宗廟,兢兢師師,夙夜思過失🅾️,不遑康寧,晝思百官未能綏🏊🏻‍♂️。於戲丞相🏄,其帥意無怠,以補朕闕。於戲,群卿大夫,百官慎哉!不勖于職,厥有常刑,往悉乃心🏂🏽,和裕開賢😒,俾之反本乂民,廣風一俗,靡諱朕躬👮🏽☑️。天下之眾,受制於朕,丞相可不慎歟🦹🏽‍♂️?於戲!君其誡之。”

    上面所舉例子中有不少都是談論治國行政的,與上舉中山王銘文語境相合,其中馬王堆帛書《天下至道談》云“嗚呼,慎哉”,《漢舊儀》云“於戲🤴🏻,群卿大夫,百官慎哉”🥷🏼🕉,句法結構亦與銘“烏呼💃🏼,A哉”相合可見將鼎銘“A哉”之A讀為“慎”是非常恰當的🙍🏿‍♂️。

    附帶談談《墨子·天志中》不可不慎也的訓釋。《墨子·天志中》:今天下之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孫詒讓閒詁🔠:慎與順同。上下文屢云順天意。孫詒讓以為此處之為遵循、依從之義👨🏻‍🏫。按《墨子·天志中》“不可不慎也”之義當與中山王鼎銘慎哉,上引古書“慎哉”、“慎之哉”近,《墨子·天志中》之“慎”亦以訓為謹慎🈂️、慎戒為宜🪯。古書中有些“慎”字🧜🏿✴️,注疏或解為“順”或讀為“順 如《荀子·富國》🔢:“將修小大強弱之義以持慎之”,楊倞注💆🏿‍♂️:“慎🧔‍♂️,讀曰順。修小事大、弱事強之義🗿,守持此道以順大國也。” 郝懿行疏云👩‍🦲:“慎,即謹也。謂謹持此義。注每讀慎為順,今亦不能悉正,讀者以類求之可也。” 郝懿行說當可信。

     

    二🤌🏼📘、

    中山王墓出土有三方封泥,橢圓形㊗️💼,均有印文,形作(兩次戳印)、。原報告整理者釋印文為每山,云🦢🦿:每🦵🏼,有盛意🪟;山🧓🏽🖕🏻,即指中山🪒。此說當誤。這個字(以下稱B)古文字常見:

    作尊彝♛。

    西周早期《集成》5113[14]

    十三年陽令工師北壘🥷🏼、冶黃🧝🏼。

    魏十三年陽令《集成》11347

    戰國鼎(《集成》1345

    容四分

    魏四分鼎(《集成》1808

    下官

    魏下官壺《集成》9515

    河北邢臺出土戰國陶文(《陶彙》4.170[15]

     

    河北邢臺出土戰國陶文(《陶彙》4.172

    樂官

    晉璽(《菁華》29[16]

                                     

    晉單字璽(《璽彙》5376

    晉私璽(《珍秦齋》151[17]

    晉私璽(《集粹》2.148[18]

     

    晉私璽(《璽彙》3046

    晉私璽(《璽彙》3047

    晉私璽(《璽彙》3053

    晉私璽(《璽彙》3054

    上引古文字資料B多用作地名和姓氏🎳。據施謝捷先生介紹,私人藏品還有一方三晉“B司工(空)官印,B亦用作地名。

    魏國有一種橋足布,面文為“C一釿🐂。C字寫作🍱🐪、(《貨系》14151413)⚜️。[19]其變體寫作(《先秦貨幣文編》224[20]《古幣文編》276頁🧻、[21]《先秦貨幣文字編》219[22])、💠、((《古幣文編》276頁)🧹。魏國還有一種小型銳角布🦜,面文作、(《貨系》1240、《先秦貨幣文編》229、《古幣文編》277頁🧑🏽‍🌾、《先秦貨幣文字編》283🪺,以下稱為D)🍬。[23]CD學界一般認為與B是一字之異體,[24]當可信。

    貨幣文字D舊或釋為“京”🕖、 朱德熙、裘錫圭先生根據三體石經字古文作,改釋CD殽(亦作郩),地在今河南洛寧西北。[25]吳榮曾先生將BC🛬、D隸定作,讀為,認為即春秋時被晉獻公滅掉之魏🥩,在今晉南一帶😽,戰國時屬魏🦹🏻。[26]湯餘惠先生亦將BCD隸定作🛄,謂地名,是繁陽之省,在今河南內黃西北。[27]何琳儀先生釋BC🧍🕵🏻‍♀️,認為即👇,在今河南汲縣。[28]黃錫全先生說與何琳儀略同🐾。[29]

    學者已經指出🧏🏼,釋上述諸字為“京”、均與古文字字形不合,此不贅述🫱🏽。吳榮曾𓀂、湯餘惠等學者據戰國文字字形將B隸定作🤹🏼‍♂️🧑🏼‍🚀,[30]我們認為可能是對的🪀。B最早見於西周早期,寫作。除掉形的部分作👨🏼‍🔧🤷🏼‍♂️。西周早🛺✋🏿、中期字寫作🍾、(《金文編》32頁)。上部寫作,大概是上部所从形的變體🍁。“每”字有學者認為像女子首戴裝飾形,[31]💅、都可以看成是頭上的裝飾物☠️🪮。三晉文字“每”及从“每”之字寫作(《侯馬盟書(增訂本))325頁》、(繁🍲,晉戎生鐘)🧑‍🔬、(繁,繁陽之金劍)🕣、(悔,《侯馬盟書(增訂本)》342頁)、🚣🏼‍♂️、 👩🏿‍🍳,《璽彙》534),上部寫作🤦🏻,與上引三晉文字B字上部寫作👩🏽、是相合的。三晉文字B上部作當是源自“每”所从📎、這一類寫法。戰國文字“每”或寫作(郭店《語叢一》簡34),[32]三晉文字B上部寫作上部所从亦近。由此看來👳🏽‍♂️,B是一個从“每”从“山”的字大概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湯餘惠、何琳儀先生以為从“每”聲,并進而讀為🎖、👩🏿‍🏭,恐均不確🎾。B與晉文字寫法差異甚大(參上文“繁”字字形)🤦🏿‍♂️,況且繁陽究竟能否省稱作是個問題🤍。地戰國時代屬衛國,何琳儀、黃錫全先生謂此地原為衛地🩸,后屬魏👩🏽‍🦳,亦無甚根據。學者們以為从“每”聲,這一出發點也是靠不住的。我們認為字从“人”形立於“山”上,很可能是一個表意字。為說明這一點,先來看看在構形上與字有類似之處的仚(字。出土戰國文字和傳抄古文“仚”字寫作(《璽彙》122125)、(《璽彙》117-121)、(郭店《六德》簡17)、《古文四聲韻》引《古孝經》)等形🛻。仚(字異體🪿。[33]《類篇·卷九中》:,虞爲切,在高而懼也,从人在山🛳🥡。即危高之的專字。“仚”字从“人”在“山”上,是一個表意字🧑🏼‍🦱。值得注意的是“仚”所从的“人”形與“山”筆劃一貫,這也與構形類似

    吳榮曾先生曾將與“”字聯繫起來👩‍👦‍👦。認為西漢文字“魏”作是由(即)這種寫法調整、改變而來的。他說:“這時(西漢時)魏字是从委从山从鬼。委字乃從戰國時每字省簡而成。錢文中的每和金文中所見者一樣🫷🏻,字之上部為來🎉,下為母🦢。而西漢時來變為禾,母省去兩點而成為女。自然,戰國時已有這種寫法🧚🏽。从山則與戰國相同🧑🏽‍🦱。字的結構上和戰國較大不同之處是加了一個鬼字。鬼古音與畏相近,在魏字中起音符的作用✦。”[34]按以、“”為一字🚴🏽,並認為“鬼”在“魏”字中起音符的作用,我們認為很可能都是對的。《說文·嵬部》“巍”字下云:“巍🦹🏼,高也。从嵬委聲🤴🏿。” 徐鉉云:“今人省山,以爲魏國之魏”🤞🏽。秦文字“𡿁巍)”寫作(魏公瓶)😍、😙、(參《戰國文字編》624頁)🐦🆙。𡿁字所从的“山”是形符,“委”、“鬼”均可用作聲符👨🏿‍🦳,“𡿁”可以看成是一個二聲字◻️。裘錫圭先生在談到形聲字的“多聲”現象時指出,“真正的二聲字是極少的♿,而且大概是由於在形聲字上加注音符而形成的”,並舉了从“示”“畐”聲的“福”加注“北”聲作、从“辵”“甫”聲的“逋”加注“夫”聲作“”說明之。[35]𡿁”字應當也屬於此類情況。𡿁”字有異體作“崣”字,見《集韻·紙韻》:“崣,嶊崣,山高皃。”又司馬相如《上林賦》“嶊崣崛崎 [36]嶊崣”即“崔巍”。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29魏州寫作),“”🕟、“崣”當為一字異體🐿。由此看來秦文字所見之𡿁”當是在从“山”“委”聲的“”上加注“鬼”聲而成的🚣🏿‍♂️🧙🏿‍♀️。[37]巍(魏)”又寫作“嵬”👱🏻‍♀️、“巋”,古書除訓為高、高大貌之外,亦訓為高聳、險峻🧚🏽、獨立貌等。字像首戴裝飾之女子立於“山”上,可能就是為訓作高險、獨立貌之“巍”所造的專字👩🏻‍🦽🧔🏿‍♂️。[38]《汗簡》引《字略》🙆🏽‍♀️、《古文四聲韻》引《雲臺碑》古文字作♢。字从“山”“禾”声,[39]委”从“禾”聲🙌🏼,[40]所以从“山”“委”聲之“”有可能是一字之異體。我們認為“”這個形聲字有可能是由表意字改造而來的。裘錫圭先生在談到“形聲字產生的途徑”時指出,“有些表意字是通過把字形的一部分改換成音符的途徑👩🏿,改造成形聲字的”,並舉了“囿”、“罝”🔉、“圉”💁‍♂️、“”為例來說明這一情況🫴🏻。[41]上舉字或寫作,與“”形體接近,“”有可能就是字所从“每”旁(省兩點的這種寫法)換成形近的聲符“委”而成為从“山”“委”聲的形聲字的。字既有可能是“”字之省體,也有可能是由表意字“改造而來的。 字可以省簡作,从从“山”, 當是“每”旁之省形🙍。[42]與古文字作形近(省掉中間的“”形亦與古文“魏”形近)👩🏽‍✈️。有可能是所从的旁換成形近的聲符“禾”而成為从“山”“禾”聲的形聲字的。總之👎,我們認為 ”🥤、、“𡿁”有可能是一字之異體。

    吳榮曾先生將諸字讀為是很好的意見。將上述諸字讀為魏氏👨🏻‍🦯、魏地之,相關辭例都可以通讀。《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云:魏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受封于畢🆚。其後國絕,裔孫萬為晉獻公大夫👍🏼,封于魏,因為魏氏🫲🏿。我們曾對戰國文字魏國、魏氏之“魏”做過系統的考察⛲️,發現秦文字均用𡿁巍),見秦魏公鈚(16.9978)👏🏽👨🏽‍💼、秦印🚶‍♀️、陶文(《字典》11691170頁)🌕、睡虎地秦簡等👨🏼‍🎤。楚文字用字,見包山簡133“(魏)右司馬145“(魏)客(魏)奮(魏)客公孫哀 傳抄古文也許可以看成是齊魯系文字的寫法。三晉文字🦮❇️、燕文字魏國、魏氏之則迄今未見。三晉“魏”氏是一個大姓,古文字資料中不見“魏”字不能不說是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我們將三晉陶文、古璽中常見的氏讀為🥛🥑,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吳榮曾先生以為三晉文字中的地即春秋時被晉獻公滅掉之(在今山西芮城縣東北),這恐怕是有問題的。《史記·六國年表》秦國欄云:“(厲共公十年)庶長將兵拔魏城。”[43]《元和郡縣志》云🫶🏼:“故魏城在陜州芮城縣北五里。”顧觀光《七國地理考》卷一以此“魏”屬秦👩🏻‍🏭,並謂此“魏”與魏國之“魏”異🤷🏼‍♂️↩️。說是。《漢書·地理志》縣下云:魏,都尉治。莽曰魏城亭。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魏武侯別都。王先謙《補注》:“《一統志》故城今大名縣西。”《水經注·淇水注》:又北逕問亭東🌃,即魏縣界也。魏縣故城,應劭曰:魏武侯之別都也🦥。城內有武侯臺,王莽之魏城亭也✡️。[44]顧觀光《七國地理考》卷五“魏”(自注:與秦異)下云🧙:“漢志屬魏郡(在今大名府魏縣南),應紹曰👰🏻‍♀️:‘魏武侯別都🕷。’《水經·淇水注》👨‍👧‍👧:‘城內有武侯臺。’”錢穆《史記地名考》亦認為 “魏”地有二,一為河北故城之“魏”(在今山西芮城縣東北)🧑🏼‍🍼🤰,一為河北之魏縣。[45]錢穆《先秦諸子繫年考辨》云🤸🏻:“《漢書•地理志》魏縣,應劭曰:‘魏武侯別都。’《補注》王先謙引《續志》🎈:‘魏縣故城內有武侯台。’元城,應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於此🥄,因而遂氏焉。’《水經•河水注》😄:‘河水左會浮水故瀆,昔魏徙大梁🧧,趙以中牟易魏😆。故《志》曰👬🏻:趙南至浮水繁陽,即是瀆也。’據此👼,魏之去安邑,且不自惠王始🟧。武侯已徙魏縣,其公子元食邑元城🟨,亦正與武都密邇👩🏻‍🍼。至惠王益徙而南🧷,遂越大河而居梁。趙以中牟易其故都。決不為避秦而徙🤟🏽,益以顯矣。(中牟有河南🕋、河北兩處。河南中牟近大梁,時蓋趙地💪🏽,故以易之魏也。)”[46]錢穆已經指出👨‍👩‍👦‍👦😪,魏武侯曾經徙治魏縣🫰。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列“魏”為魏國都城之一,云:魏縣故址在今河北魏縣。據應劭之說,似魏武侯已徙都魏縣,至惠王時更越河而南徙大梁,則魏國都去安邑而別遷,並不自惠王始👨‍🦯‍➡️。[47]我們認為三晉文字中的地就是戰國時代曾作為魏武侯別都之,治所在今河北大名縣西南魏城。這可以從小型銳角布的出土地理範圍得到側證。黃錫全先生指出:“這種小型布,一般多出在河南北部,即當時魏國的範圍內。如在河南淇縣一戰國墓中一次出土大批‘公’字布,僅完整者就有60枚🏏。尤其是在鶴壁,一處戰國貨幣窖藏有4870枚,其中‘公’字銳角布竟有3537枚🪀,‘垂’(引者按🙅:即我們所說的“魏”)字布一枚。……在林縣,發現有所謂‘垂’字布39枚。”[48]此外,1973年河南新鄭亦曾出土有小型銳角“魏”字布🌯。[49]其中林縣🫰🧛🏽‍♂️、鶴壁出土地距大名、魏縣均極近而距山西芮城縣甚遠▪️。由此可見,我們以為三晉文字中的地當在今河北大名縣西南👍⛩,與“魏”字布等的出土地點是相合的,此說較山西芮城說顯然要更合理一些。

    吳良寶先生曾指出🥛,三晉鑄幣銘文中的鑄造城邑名都應是縣名,三晉常見的有“司馬”、“司空”、“司寇”字樣的璽印都屬於三晉縣一級官印🐞,又云:“三晉銅器銘文中時常見到‘上官’、‘下官’即食官。這一類銅器有:安邑下官鍾、卅年單父上官鼎❗️、十年弗官鼎、梁上官鼎、垣上官鼎、內黃鼎等🤏🏽🙋🏼‍♀️。研究表明,‘上官’等食官所置用的城邑或為國都,或為重鎮,均應為縣邑所在之地。”說均可信。[50]橋足布面文一釿之“魏”、三晉官璽印文司空之“魏”、魏下官壺銘文“魏下官”之“魏”均是指魏國所置之“魏”縣。秦🧑‍🌾、漢初所立之縣多因戰國舊制,[51] “魏”縣也屬於此類情況👨🏼‍🎤🎗。“魏樂官”璽更說明“魏”之地位非比尋常。《周禮·春官宗伯》𓀕:“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凡喪,陳樂器🦻🏻🦸🏽,則帥樂官,及序哭🚰,亦如之👨🏿‍🦳。凡樂官,掌其政令,聽其治訟。”《周禮·春官宗伯》有磬師鐘師🏜、笙師♠︎、鎛師🧀,均屬於樂官🚧♙。戰國時代周王🔒、諸侯均可置樂官,“魏”地置樂官🧓🏼,正可側證其曾作為魏武侯別都之地位。

     

     

     

    附記:裘錫圭先生看過拙稿後告訴筆者🛝,復公仲簋蓋(《集成》4128)銘文中用作復國族姓媿姓之“媿”的那個字寫作,其右部即筆者討論的“”字,“”應當是作為“媿”字的聲符來用的。“媿”、“魏”古音很近🦙,沒有問題可以相通🥷。此可以作為“”用為“魏”文字學上的一個證據。

     

     



    [1] 徐中舒、伍仕謙:《中山三器釋文及宮堂圖說明》👨🏼‍🚒,《中國史研究》19794期,又《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1336頁🐮,中華書局🤟🏽,1998年。

    [2] 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226頁📔,中華書局,1979年;李學勤、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考古學報》19792期,又李學勤著《新出青銅器研究》182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1期,又《朱德熙文集》第5102頁,商務印書館☂️,199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367頁🪹,文物出版社,1996年。

    [3] 疑即《古璽彙編》4311慎)之”之誤釋羅福頤:《古璽彙編》🧏🏻,中華書局🧚🏿‍♂️,1981

    [4] 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古文字研究》第1257頁😬,1979年。

    [5] 豪亮:《中山三器銘文考釋》,《豪亮學術文存》40頁⛱,中華書局🫏,1985年。

    [6] 商承祚:《中山王鼎🤞🏼、壺銘文芻議》⚔️,《古文字研究》第753頁,中華書局🍳,1982

    [7] 容庚編🚅:《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8]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9] 山西省文物管理會:《侯馬盟書(增訂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10] 羅福頤❤️:《古璽彙編》,中華書局,1981年。

    [11] 陳劍:《說慎》,《簡帛研究二〇〇一》上冊207—214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2] 魏克彬:《說溫縣盟書的恪慎其德》👛👩🏻‍🦰,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208—217頁,文物出版社🤾‍♀️,2004年🚲。

    [13] “上慎旃哉”,傳🙋🏻👅:“旃,之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之、旃一聲之轉🚱,又為‘之焉’之合聲,故旃訓之🫅🏻,又訓焉👨🏿‍💼。上者,尚之假借。漢詩經💺、魯詩作尚,是本字。”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1—18冊,中華書局👩‍👩‍👧‍👦,1984—199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

    [15] 高明:《古陶文彙編》🚣🏻‍♂️🍯,中華書局🧎🏻‍➡️,1990年🪂。

    [16] 許雄志🏋🏿‍♂️:《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河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17] 蕭春源👨🏼‍🌾👋🏽:《珍秦齋藏印•戰國篇》🤚🏻,澳門市政廳🤟,2001年。

    [18] (日)菅原石廬👋:《中國璽印集粹》🩷,二玄社,1995年。

    [19] 汪慶正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1先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0] 商承祚、王貴忱、譚棣華編:《先秦貨幣文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21] 張頷編☺️:《古幣文編》,中華書局🏌🏽‍♂️,1986年👨🏿‍🔬。

    [22] 吳良寶編:《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 圖版參汪慶正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1先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編:《中國錢幣大辭典》第一卷《先秦編》,中華書局🛐,1995年🤢;吳良寶編🔕:《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關於此銳角布的國別,參黃錫全🐽:《銳角布國別漫議》♥️,《中國錢幣》19972期。

    [24] 參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19782期,又裘錫圭著《古文字論集》441頁;湯餘惠:《戰國文字中的繁陽和繁氏》《古文字研究》504頁,19輯,中華書局,1992年;黃錫全:《銳角布國別漫議》,《中國錢幣》19972期;吳良寶👱🏽:《中國東周時期金屬貨幣研究》151🏃🏻‍♀️‍➡️、17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25] 參裘錫圭:《戰國貨幣考(十二篇)》,《北京大學學報》19782期👩‍👧‍👧,又裘錫圭著《古文字論集》441頁;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1期,又朱德熙著《朱德熙文集》第594頁,商務印書館,1999年。

    [26] 吳榮曾🫳🏿:《戰國布幣地名考釋三則》,《中國錢幣》19922期🧑‍🏭。

    [27] 湯餘惠:《戰國文字中的繁陽和繁氏》🐂,《古文字研究》19輯😱,中華書局,1992年👦🏿。

    [28] 何琳儀:《橋形布幣考》,何琳儀著《古幣叢考》176-177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29] 何琳儀先生釋D為“垂”🟥,謂在今山西晉城南四五五里“天井關”,與黃說有別。參何琳儀🧚🏼:《銳角布幣考》,《古幣叢考》89-90👨🏿‍🎨,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30] 參吳榮曾🏂🏼🏋🏻‍♀️:《戰國布幣地名考釋三則》🎨,《中國錢幣》19922期;湯餘惠:《戰國文字中的繁陽和繁氏》,《古文字研究》19503頁🗯,中華書局,1992年;何琳儀:《古幣叢考》176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黃錫全👈🏽🫴🏽:《銳角布國別漫議》,《中國錢幣》19972🧑🏽‍💼🈶。

    [31] 參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458頁🪓,中華書局⛹🏽‍♀️,1996年。

    [32]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

    [33] 參大西克也:《試論上博楚簡〈緇衣〉中的字及相關諸字》,《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331346頁,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34]  吳榮曾:《戰國布幣地名考釋三則》,《中國錢幣》19922期🚵🏽‍♀️。

    [35]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157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36]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又《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

    [37] 董蓮池先生云:‘巍’睡虎地秦簡作,从山,从鬼,从委☝🏼😇,山旁一律在委、鬼之下,可見‘巍’字應以山為意符,鬼☞、委均為聲符,本義當指山的高峻。其字構形過程當是初从山,鬼聲,作‘嵬’👨‍🦼‍➡️,又追加‘委’聲作‘巍’”(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365頁🙆🏽,作家出版社✤,2005年) ☄️。 認為鬼🟧、委均是聲符,可信,認為“委”是追加之聲符則是有問題的。

    [38] (危)”亦是高聳✬、高險之義。(巍) 、“(危)”二字字形🧛🏽、讀音亦近,有可能屬同源詞。

    [39] 郭店《緇衣》簡16用从“禾”之“”為“危”🧑‍🦱,而“危”🌀、“魏”同為疑紐微部字,可證“禾”的確可以用作字之音符。

    [40] 《說文》“委”字下云:“从女♒️🔃,从禾”,小徐本作“从女,禾聲”。當以後說為是(參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12132-12135頁,中華書局,1988年)。甲骨文有字(參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527頁,中華書局💂🏽‍♀️,1989年)🦹🏼‍♂️,亦見於六國文字🔂,如晉璽(《璽彙》2315)、弩機(《三代》20.57.5中山王鼎👲、越王州句劍(《集成11579)等。其中中山王鼎、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甲篇分別用作委任✮🤦🏿‍♂️、委置之“委”。施謝捷先生云:“《說文》🏌🏽‍♂️:‘委,委隨也👭🏼。从女从禾。’徐鉉曰:“委💄,曲也🤾🏿‍♂️。取其禾穀垂穗委曲之貌👳🏽⏱,故从禾。‘現在看來,‘’(引者按:見越王州句劍)、‘’應該是委曲👩🏿‍🍳、委積之‘委’的本字🦉👍🏻,是‘从𠃊(或匸)从禾’的會意字”(參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581🧢,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按施說可從。“禾”,大概是由於“禾𓀊🔓、古音接近,可以兼起表音的作用。裘錫圭先生指出,古文字“受”字形表示“舟”的授受,之所以从“舟”大概是由於“舟”的音跟“受”相近🧑🏿‍🎓🎡,可以兼起表音的作用☁️👩🏻‍🦱。又指出🚵,就“受”字从“舟”的那種較古字形來說,其實可以把它看作會意兼形聲字(參裘錫圭:《文字學概要》125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字應當也可歸屬於此類🏄🏻‍♀️。

    [41]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152-153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42] 黃錫全先生已經指出,間所从的一小橫“一”🏊🏽‍♂️,有可能是、、這一類形體“山”形上方、“母”形下方的飾筆,形全省去“”才成為🔀。參黃錫全:《銳角布國別漫議》◼️,《中國錢幣》19972期📁。

    [43] 《集解》🙇🏿‍♂️:“《音義》‘拔一作捕。’”梁玉繩《史記志疑》云👩‍👩‍👦‍👦:“魏城秦地🤜🏻,不可言拔,‘拔’當爲‘補’,若後年補龐戲城矣。”此說似無根據。“魏”本晉國故地🐵,當於厲共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入秦。

    [44] 《史記·魏世家》:晉獻公之二十一年,武子從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為大夫,治于魏。生悼子。魏悼子徙治霍😪。生魏絳。索隱云:《系本》云武仲生莊子絳🧝🏻‍♀️,無悼子。又《系本居篇》曰🪷:魏武子居魏,悼子徙霍🚯。宋忠曰👨🏼‍🎤:霍,地名👩🏻‍💼,今河東彘縣也🐒👨🏼‍🌾。則是有悼子,《系本》卿大夫代自脫耳。然魏,今河北魏縣是也。索隱以魏武子“治于魏”之“魏”為河北魏縣,恐不確,此“魏”仍應是河東之古魏國所在的“魏”地,在今山西芮城。參馬保春🤳🏽:《晉國歷史地理研究》214頁,文物出版社,2007年🛥。

    [45] 錢穆👱🏿‍♀️:《史記地名考》621-622頁,商務印書館,2001年🖕🏿。不過,錢穆魏绛自魏徙治安邑之“魏”為河北魏縣👩🏽‍🏫,恐不確🔙。

    [46] 錢穆0️⃣:《先秦諸字繫年考辨》140頁,上海書店💆🏽‍♂️,1992年。

    [47] 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184頁,巴蜀書社,1998年🤚。                         

    [48] 黃錫全:《銳角布國別漫議》🕦,《中國錢幣》19972期🏥。

    [49] 《貨系》1238下云:“1973年河南新鄭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資料室提供”☪️,參汪慶正主編🤦🏼‍♀️:《中國歷代貨幣大系·1先秦卷》378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50] 吳良寶:《戰國文字所見三晉置縣輯考》,《中國史研究》20024期👨🏼‍🏫。

    [51] 吳良寶⚁:《戰國文字所見三晉置縣輯考》📝🧈,《中國史研究》20024期。

     

     

    点击下载附件🦪🫅:

    0489中山器銘文補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admin 在 2009/9/8 21:18:28 评价道📫:第1楼

      本文是提交“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6月13日-14日)的論文。

    • 海天 在 2009/9/9 11:29:39 评价道:第2楼

      魏十三年□陽令戈的「工師北壘」的a《馬王堆天下至道談》63的「b」寫法相同🛼🧑🏿‍⚖️,應隸定為從宀從予,分析為從宀予聲🏊🏽。見劉釗〈馬王堆漢墓簡帛文字考釋〉《古文字考釋叢稿》頁335-337👨‍👧‍👦。實際上(a)字在《戰國古文字典》568頁已隸定為從宀從予,釋為「野」,「北野」🚼,複姓。《戰典》567頁亦釋(c)為「予」。

    • 海天 在 2009/9/9 15:15:33 评价道👬🏻:第3楼

      注39郭店《緇衣》簡16 實為簡31  大概一時筆誤為上博簡簡號

    • 周波 在 2009/9/10 10:04:11 评价道:第4楼

      多谢海天先生指正!刘先生的文章早已拜读,对a字有可能是“序”字异体的观点也比较认同🙎🏻‍♂️。小文对a🎅🏼、c二字未作说明是一个疏失🏄🏿‍♂️。

    • 海天 在 2009/9/10 10:13:47 评价道🦴:第5楼

      指正實不敢當!只是剛好我曾讀過劉先生文章而已。

    • 海天 在 2009/9/18 7:26:28 评价道🍜:第6楼

      三晉文字B上部作當是源自“每”所从👨‍🏫、這一類寫法🦇。

      ---------------------------------------------------------------------------------

      補個平行例證

    • 虞人 在 2009/9/20 19:18:21 评价道🏃🏻‍♂️:第7楼

      《史記·六國年表》秦國欄云🙅🏿‍♂️:“(厲共公十年)庶長將兵拔魏城。”[43]《元和郡縣志》云🚱:“故魏城在陜州芮城縣北五里。”顧觀光《七國地理考》卷一以此“魏”屬秦🤽,並謂此“魏”與魏國之“魏”異𓀅。說是🕴🏻。——可商。

    • 淄泷 在 2010/1/16 20:40:14 评价道:第9楼

      關於魏之地望,似可再斟酌。據《左傳》魏祖畢萬仕晉👫,因戰功受封魏(原爲姬姓國)。此魏即今山西芮城之魏(漢河北縣)𓀔🌳,從某種意義上説乃魏氏和魏國之宗邑♋️,魏氏得氏名於此,其對魏之重要意義自不言而喻。東周秦𓀊🧝🏽‍♀️、晉或秦🐫、魏戰爭,多位於今晉、陝、豫交界一,秦時有渡河拔城之舉🌌,秦厲共公時庶長所拔之“魏城”,應即芮城之魏,時屬魏氏,顧謂與魏無關,顯然可商(如虞人先生所👬🏻。魏雖一度秦所拔,後魏文、武鼎盛🐸👩🏿‍🚒,奪河西地,魏又入魏疆是非常有可能的。今大名一之魏,先秦文獻中似尚無有記載🙇🏿,可見其得名甚晚東周時期此地是否已名魏,還屬疑問而其魏武侯都之🕵🏽‍♂️,目前可知最早起自應劭,因時代較晚🧚🏻‍♂️,是否可信尚需討論;錢據此甚晚之即欲推翻魏自安邑徙大之傳統認識顯然並不合適👨🏽‍🦱,要使此説成立,尚需充足之證據🦻🏽。退一步説🥅,即使確有武侯遷魏之事🧺🐌,其所遷之魏仍有可能是今芮城之魏,畢竟此地是魏氏的最初據地。

      《水經注》所言趙“以中牟易魏”之事,不見於先秦文獻,是否有其事尚屬疑問。中牟的地望問題,相當麻煩🤸🏻‍♂️,是目前學術界的一筆較大的糊塗賬,但尚可進行分析。東周之中牟並無兩地之證據,應只有一處🧑🏻‍🎓。據《左傳》晉齊作戰時晉車千乘在中牟、《晏子春秋》謂晏子使晉至中牟、《淮南子》謂趙簡子卒,未葬🧙🏽‍♂️,中牟入齊均可證中牟位於晉、齊之境🪦🏇🏽。戰國時晉東陽一歸趙👩‍🦽‍➡️🧛🏻‍♀️,中牟又處在了齊、趙之境🔡,《竹書紀年》“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 可證🥓。可知東周中牟位於晉(趙)齊之境,距邯鄲並不遠🚞◼️,《韓非子》謂中牟乃“邯鄲之肩髀”,反映了中牟對趙之重要意義。中牟顯然並不是今河南之中牟,學術界早已捨棄此説🦋,其地望,現有湯陰、鶴壁、林州等説🐦‍🔥👩🏻‍⚕️,此幾處均位於魏之重鎮鄴的南部或近旁,顯然無法作爲“邯鄲之肩髀”🩴。今人胡進駐以漳河以南盡屬魏地,以駁鶴壁、湯陰之説👮🏻,並提出磁縣講武城爲中牟説🧑🏻‍🦼♢,儘管未必合適(講武城位於邯鄲之南偏西👩🏻‍🏭,不屬趙東鄙)👨‍👧‍👧,但顯然較其他諸説爲勝。我覺得中牟最有可能位於邯鄲之東,臨近齊國🤽,距春秋晉國著名的東境城邑乾侯(今河北成安一)當不遠🤚🏻。《水經注》所載,不僅自身年代較晚,情理上也不能合↕️,試想無論魏在何處,趙以對其如此重要之中牟(魏遷大梁時趙已都邯鄲)易魏🚶‍➡️,總讓人難以理解🌡。

       總之,魏武侯都於今河北之魏之説,出現年代甚晚,目前還有切實的證據,我以謹慎起見🖐,暫時還是不要以之的好🏜。

          試陳鄙見,請周波兄批評。

    • 海天 在 2010/5/16 22:56:00 评价道:第10楼

      楚文字用字🐦,見包山簡133“(魏)右司馬🏷,145“(魏)客(魏)奮(魏)客公孫哀

      -------------------------------------------

      還有以晉稱呼魏國🤰,如包山103「大司馬卲晉師於襄歲」,相同紀年亦見於鄂君啟節,就是《史記‧楚世家》所記:「(懷王)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如同《集成》11215二十七年晉上容大夫戈🧎🏻‍♂️,吳良寶先生指出銘文的「晉」指「魏國」,見〈寧夏彭陽出土二十七年晉戈〉《考古》200710期。又見〈再論曾國之謎〉載於《新果集》⏭。

    • 吉丁未 在 2011/1/5 12:30:01 评价道:第11楼

      中山王鼎:今余方壯☝️🤹‍♂️,知天若否🫦,論其德,省其行,不順道,考度唯型,烏呼,A哉⛈!社稷其庶乎⚠️,厥業在祇。

      A哉,应释椞哉,椞通惁

      玉篇🧺,惁先历切🙍🏼,憼也🆑。广韵🧖‍♀️,惁先击切,敬也

      惁哉即敬哉。敬哉,铭文和古文献常见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124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