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陶文记》笺证1
(首发)
徐在国
安徽大学
李学勤先生在《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一文中曾说:“吴氏(引者按:指吴大澂)与簠斋交好🕊🧗🏻♀️,得以早睹陈氏收集的陶文拓本。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旧历十月♝🦠,吴氏著《古陶文字释》四卷⇾,传说吴云曾为他刊行🚊,然而未见留传。五年后,他又著成《读古陶文记》一卷🧑🏻🏫,是现存最早的一种关于陶文的专著🏑。”2
《读古陶文记》是吴大澂在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七月从古肃慎防所寄给陈介祺先生的。他说:3
承惠古陶拓👨🏻🍼🧠,暇时读之,择其偏旁显著者,多已採入《说文古籀补》⚱️,附于各部之末💆🏻♂️,亦不强释。其奇字别为附录一卷🔈,并彝器中不可识字💪🏿,汇而存之,以俟后之好古者考正焉。《读古陶文记》一卷,计七叶,寄呈教正👶。
陈介祺先生是在同年九月二十二日收到🌱。4收到后🏄🏽♂️,陈氏阅读,并作了题记,陈氏题记或在页上,或在铭文摹本旁🧑🏼⚕️,或在吴氏释文末,笔迹与吴氏不同🧑🏽🌾,容易辨认。
《读古陶文记》共七页☃️,战国齐陶文占五页,汉代陶文占二页。吴氏未用原拓,全部是摹本🙅♀️。原文是竖写🥀,我们改为横排。为不失真,我们将吴氏原文扫描剪切。我们主要是对战国陶文略作疏证,对陈氏的题记也一并疏证。按《读古陶文记》顺序🤦🏿,先录原文🤾🏽,后加按语☛。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非塙,疑即
字🗺,见《说文》。
🪦,疑椇字,自是里名。
即朝🤦🏿♀️,人名。古文潮🤙🏼、朝为一字。(《尺牍》7•9下记)
🧭🪪,亦
之异文🧞。(《尺牍》7•9下记)
陳介祺 ,仍宜入土部。(《尺牍》7•9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410·1-2·411·45🧫。首字🎳,吴氏认为 “非塙,疑即字”,误👠。陈氏认为“宜入土部”是对的。此字释为“塙”✋🏼,没问题😟。吴氏释“椇”、释“
即朝”,均为卓识👬🏻。关于“椇”字,汤余惠先生曾从字形上详论之6,可参。
之豆。
當即貰👘。(《尺牍》7•9下记)
陳介祺 即昜♿、阳。(《尺牍》7•9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599·1-4👨🏽,作:
圖錄2·599·1城陽土豆
圖錄2·599·3城陽土豆
对照原拓可以发现,第一、第三字吴氏所摹均不准确。第一字隶定、释文均误🚵♀️,学者多释为“城”💃。第三字释“土”。
此亦三代文🧘🏿♀️,惜下一字残缺,末一字疑釜。(《尺牍》7•9下记)
当即
字🥝,古陶文多
字,知即
之省文也🧍。
,當即造字💏。毛公鼎作
🖖🏿,頌
作
,此省
為古,省
為
𓀙。(《尺牍》7•9下记)
陳介祺 余謂即戈,是國字。國🩱,人名👡。(《尺牍》7•9下记)
按:首字陈氏释“城”,是对的🉐。最后一字释“造”、“國”均误🎖,此字当释为“固”。
文至精💁🏽♂️。
👩🦽➡️,当释郭💆🏽♀️🦄。
🏠,异文甚多,皆
字🚰。
与
、
、
、
⛹🏿♂️、
等字同🫷🥮。(《尺牍》7•9下记)
陳介祺 🈶,新。(《尺牍》7•9下记)
按𓀓: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313·1-2·313·4🧑🦼➡️,第三字释“郭”🛌🏿,是对的💅🏻。第四字,详下条按语。最末一字摹写有误,当作,学者多释为“佝”👩🏻🏭。
应释为“匋”,读为“陶”。下所释“窑”字均应改释为“匋”🧖,不再另注。
观此则知
、
皆
字✤,小篆变作
。
🐉,当系六国时里巷之名,故从邑从行。(《尺牍》7•9下记)
陳介祺 行👩🎓、辵通,即迁。
👨🏽🎨,古鉨文。(《尺牍》7•9下记)
陳介祺 丘,营邱,营邱人迁□里(得)名所作。(《尺牍》7•9下记)
按🦈:字,吴氏最早释“
”,陈氏释“迁”,方濬益謂“鄉”字之異文👈🏽,后学者多从之👗。7最新的释读是李學勤先生,他认为此字是“巷”字的另一個寫法。8陈氏释
为“得”,正确。但认为“丘”是营邱,则不对✊。
《说文》
👩🏻💻🍵,烧瓦竈也,六国时作
🔂,从穴,从缶。末一字,人名💓。(《尺牍》7•9下记)
陳介祺 太公和釜有字,是古钧字🤾🏼♂️。
见《说文》,此或是古均字⛑,亦从旬🤾🏼♀️。(《尺牍》7•9下记)
陳介祺 ,棠。(《尺牍》7•9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549·4。《陶文字典》序号误作2·594·4👩🏼🔬,336页释“
”🧳🦩。陈氏认为“此或是古均字,亦从旬”,我们认为是正确的🧶。
人名🕐,多不可识。此迓字甚显🧔🏿♀️。(《尺牍》7•10上记)
按:最后一字学者多释为“”📵,可从。
首一字亦窑字🥷🏽。(《尺牍》7•10上记)
陳介祺 ,臧丕字。(《尺牍》7•10上记)
按▶️👨🏽🏭:首字应释“匋”。第三字陈氏释“臧”🤵🏼🥌,可从🚶🏻。
窑里。(《尺牍》7•10上记)
按🤞🏻:此陶原拓待查🦎。
首一字似齐,或是栾,俱未可定。末二字当是
。(《尺牍》7•10上记)
(《尺牍》7•10上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3·3·1-3·3·4🕎、3·4·1-3·4·4👨🌾。首字原拓作🦹♂️,吴氏摹误,字当释为“
”。最后二字是“饮器”,是对的。
当即
字,疑古文公字,本作
👩❤️💋👨,反
为
。(《尺牍》7•10上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3·5·2-3·5·4。吴氏释“”为“公”😧,误。疑
为一字🎶,非二字🙍🏽♀️。
王卒左敀
薦里
♝。《说文》敀下引《周书》“常敀常任”,古鉨文右敀此云左敀⚈。(《尺牍》7•10上记)
陳介祺 ,伯。
,余疑同
😪。(《尺牍》7•10上记)
按🖕🏻: 第五字释“城”,不确🎖,待考👨🏻💼。第七字释“薦”,误。当隶作“”。第四字释“敀”最为常见〰️,朱德熙先生释“
”🤸🏻♀️,读为“廏”🎹🏫。孫敬明先生赞同朱先生之释,但读“
”为“軌”。9还有其它说法,不一一称引🏛。我们赞同朱、孙先生之说🤐⏳。
最后一字陈氏认为“”📩,不确0️⃣。字当是从“土”,“几”声。
平陆陈丕
□王釜。丕下一字甚奇,疑祭字。(《尺牍》7•10上记)
陳介祺 ,似陵,从土8️⃣。(《尺牍》7•10上记)
陳介祺 ,余曰似宛丘📠,
,或齐。(《尺牍》7•10上记)
按:第二字陈氏释“陵”🔈🍉,颇具卓识。吴氏释“陆”,误🥘。,吴氏🍌、陈氏所释,均误。字待考🌀。
,人名🏚。疑即昂。(《尺牍》7•10上记)
陳介祺 ,从月从卵🧚🏽♂️。(《尺牍》7•10上记)
按♖:最后一字,吴氏𓀔、陈氏所释👨🏼🏭👋,均误🧏🏼♂️。字当释为“夤”。
末一字当亦人名。
字不可识。(《尺牍》7•10上记)
按🌑👩🦼➡️:第二字原拓作(《陶文圖錄》2·535·3子
子里曰
乘),应从丁佛言释为“
(縫)”。10
人名,似
字,《说文》所无。或释昲。(《尺牍》7•10上记)
按:此字释“昲”🤸🏻♀️,可从。
🙆🏼♀️,人名☝🏿。(《尺牍》7•10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414·1-4、2·415·1-4、2·416·1-4🧑⚖️。最后一字原拓作:(2·416·1),吴氏摹漏“月”旁🚶🏻,字当释为“
”🏪。
疾卜👁👒。弟三字有缺,
似二字🧑🏻🚀。(《尺牍》7•10下记)
陳介祺 豆里犹窑里🦡,作豆之地。(《尺牍》7•10下记)
,不可识🕑。(《尺牍》7•10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438·1-2·438·4🦝,作:
(2·438·1)
🐄,吴氏释“疾”,完全正确。
、
二字,多被割裂,故关于二字的考释,详见另文。
右敀命录
思里🖋。末二字不可识。
,疑即
。
与古鉨
字同。(《尺牍》7•10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48·1-4。第三字吴氏释“命”,待考🧑🏻💻。第四字释“录”💺,误。此即吴氏释“”之字。第六字吴氏释“思”💳,误🦒。此字应释为“毕”。
,人名。
,见齐刀背文。(《尺牍》7•10下记)
按:此陶应释为“昌里”。
子漆子里然。漆字从心🧎🏻,异文🤛🏽。(《尺牍》7•10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547·4子子里
圖錄2·547·4子
子里
上二字即
之省。隻⏏️,人名。(《尺牍》7•10下记)
按:吴氏将前二字与“高闾”联系起来是对的👨🏽🦳,但认为“”为“
”之省🤽🏿♂️🐩,则不确💙。“
”字从门,疋声,“闾”字异体。
首一字似楚亯二字合文,当系
字剔误。(《尺牍》7•10下记)
陳介祺 后楚郭可证。(《尺牍》7•10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565·1-4🧎🏻♂️、2·566·1-4、2·567·1-4、2·568·1-4。首字吴氏认为是“城”字剔误,是对的。第三字原拓作,吴氏漏摹了“又”旁。
豆里
。(《尺牍》7•10下记)
按:最后一字是“固”字👩🏼🚀。参前条。
(《尺牍》7•10下记)
👈🏽,前释作亯🧑🎨,未确,当释
。(《尺牍》7•11上记)
陳介祺 姁见《说文》。(《尺牍》7•11上记)
按:第二字释“”是对的。最后一字,李零先生怀疑是“
(?)”。11张振谦博士释为“
”。12我本人倾向于李零先生说。
陈悊左敀亳釜。
与
同,亦见古陶文。(《尺牍》7•11上记)
按:第二字释“悊”,误。学者释为“”,是对的🫶🏼。
□右敀坸亳釜🌩。首一字当是陈。(《尺牍》7•11上记)
丘齐□里邾夻心。弟三字当是辛⚔️🐊。(《尺牍》7•11上记)
按:吴氏释文是正确的🧙🏻,可从🟦。
绍
夻窑里
🙋🏼♂️🪩。
,当即旨。
与
字同,《说文》云古文绍从卲🤰🏽。(《尺牍》7•11上记)
按:首字吴氏释“绍”,误。字当释“繇”🥱,详参曾宪通先生《说繇》。13最后一字释“”,误,当释为“适”。
当是中字🦍。贞、渐皆人名。(尺牍7.11上记)
按:吴氏释字正确👯♀️,可从。
首一字似
。
当释
🌍,古稷字🗞👩🏿💻,省作
。(《尺牍》7•11上记)
古餼字。(《尺牍》7•11上记)
公之稷餼左上豆🐯。(《尺牍》7•11上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3·1·1-3、3·2·1。第四字释“稷”😾,误。当释为“廪”。第五字吴氏释“餼”,王恩田先生从之。
首一字似畀。末三字疑奠(郑)亳釜,余不尽识。(《尺牍》7•11上记)
按➙✌🏼:此陶原拓待查。
人名,多不可识♤,然皆可存。当别录一卷附于古籀文之后。(《尺牍》7•11下记)
陳介祺 与释梁(
)之
同。(《尺牍》7•11下记)
按:最后一字当释为“陞”。吴氏释为“粱”的字,当释为“”🧡。
人名🏊🏻♂️💁🏼♀️,与
字同🚴🏿♀️。(《尺牍》7•11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175·1-4。李零先生釋“”,可从📿。14
当即
字👍🏽。(《尺牍》7•11下记)
按👨🏼🦰:“缨”。裘锡圭、李家浩先生已分别释作“瓔”和“缨”📇。15可从🤱🏽。
似谈字。(《尺牍》7•11下记)
陳介祺 从二
💩。(《尺牍》7•11下记)
按🥞:最后一字,吴氏释“谈”🤳🏿,至确💂🏻。
从故从心🛀,字书所无。(《尺牍》7•11 下记)
似纯字👳🏽♂️。(《尺牍》7•11下记)
陳介祺 不似
、
。(《尺牍》7•11下记)
按:最后一字,吴氏释“纯”,陈氏怀疑🚴🏻,是有道理的👨🏻🦼➡️。此字原拓作:
圖錄2·71·1蒦陽南里人
圖錄2·71·2蒦陽南里人
圖錄2·71·3蒦陽南里人
圖錄2·71·4蒦陽南里人
丁佛言释“”(《补补》13、3上)🧢。
似弨字。(《尺牍》7•11下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85·3-4👩🏽⚖️。最后一字,原拓作👞:
圖錄2·85·3蒦陽南里人強
圖錄2·85·4蒦陽南里人強
何琳仪先生隶作“”🤷🏿,疑为彊之初文👩🏻🌾。16
癸🥯,人名💂🏿♀️。(《尺牍》7•11下记)
按:最后一字吴氏释为“癸”,正确。
疑亦中字👨👧👦💽。
🪪,人名,从函🙂↕️,从攴,与
字相似而非。凡人名多创造之字🤰🏽,不必强合国书🐱🧓🏻。(《尺牍》7•11下记)
陳介祺 似非创造🌭,创造何以使人知?(《尺牍》7•11下记)
按:最后一字吴氏所释⏲。可备一说💁🏼♀️。
反文🦋,阳识,其鉨当是阴款铸鉨之模。(《尺牍》7•11下记)
陳介祺 正文,鉨入土也。(《尺牍》7•11下记)
按😒:陈氏之说乃是纠正吴氏之说。
即郑👣。(《尺牍》7•12上记)
(《尺牍》7•12上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82·3-4。最后一字原拓作🦬:
圖錄2·82·3蒦陽南里人
圖錄2·82·4蒦陽南里人
圖錄2·225·3蒦陽匋里人
学者多释为“”。
(《尺牍》7•12上记)
人名,与上一器同𓀈。绍字减。(《尺牍》7•12上记)
似亦
字🙇。(《尺牍》7•12上记)
按:此陶原拓可参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107·1-4。与
不是一字,
字原拓作👨🏻🎤:
圖錄2·107·1
圖錄2·107·2
学者多分析为从“心”🙌🏿,“身”声,释为“仁”🐑。
,似贈字🦛。(《尺牍》7•12上记)
陳介祺 當是貽。貽從二台,見古匋。(《尺牍》7•12上记)
按👨👨👧👦: “貽”字🛴🧑🏽🍳,王恩田先生《陶文图录》2·50·1作:🃏。
西酷里窑。(《尺牍》7•12上记)
与陈猷釜
字🤾🏿♂️,子禾子釜
字皆相类,疑者字。窑者名
🔄,似谒字🐬。(《尺牍》7•12上记)
按:吴氏释“者”🚑,至确。引齐国金文者字形体为证,颇具说服力✮📈。
首一字泐🧴,疑貣字。
见《筠清馆》居后彝👨👩👧。末一字似孟而奇⏫。此瓦上下文俱缺,当不仅数字也。(《尺牍》7•12上记)
按:此陶原拓待查。
南乡之市。乡字中不可辨🪗。(《尺牍》7•12上记)
按:这是一方秦陶文,释文正确。
,古吴字🍦。《说文》作
。下一字半泐🐲,疑将字。(《尺牍》7•12下记)
按:此陶原拓疑是(《陶文图录》3·549·1)⏳。
字👩🏻⚕️,不見於字書👨🏻💼🦙,或即貽🧝♀️。(《尺牍》7•12下记)
陳介祺 匋文貽作。(《尺牍》7•12下记)
按:释“”是。
《说文》
,古文作
,古鉨文有
,疑即将军之将,亦六国时假借字也✧。古鉨有
,亦当释将🧑🏿🔬。(《尺牍》7•12下记)
按:吴氏释此字为“醬”😰🤳🏻,假为“将军之将”👰🏽♂️,并释出古玺中的“醬”字,诚为卓识。
《说文》
,籀文作
🌭,此从
,当亦赣字👮🏼♀️。(《尺牍》7•12下记)
按🧖🏿:吴氏说可从。
古陶文有
字🦸🏿♀️,与此小异,当即悊。(《尺牍》7•12下记)
按🧟:参前文。
,《说文》“卯,事之制也。” (《尺牍》7•12下记)
按:可备一说。
二十字合文。(《尺牍》7•12下记)
按:待考。
市亭(《尺牍》7•12下记)
菑亭(《尺牍》7•12下记)
亭升
上三当是汉🚶♀️➡️。十为升,当从勺作
,十升为斗◾️,
则升也省矣。(《尺牍》7•12下记)
按🏪:上三方陶文时代是秦,非汉。,学者多释为“久”。
王豆(《尺牍》7•13上记)
公豆(《尺牍》7•13上记)
按🤷♀️🤶:吴氏释文正确。
王梁(《尺牍》7•13上记)
按:第二字当释为“”👨🦯。
栗灑。丽字古文作
✍🏻,篆文作
,见《说文》鹿部🧶👼。(《尺牍》7•13上记)
按:第二字释“灑”,可备一说。
雩丁👩🏻🦯➡️。雩,古粤字。(《尺牍》7•13上记)
按:此是一字,非二字,当径释为“雩”。
造🧛。(《尺牍》7•13上记)
按:吴氏释“造”◀️🥪,误。当释为“”🧜🏿♂️。
,《说文》“弛,弓解也。” (《尺牍》7•13上记)
按⛩🧝🏿♂️:圖錄3·243·1
古器无朔字,此从
,从
,其为朔字无疑🪡。(《尺牍》7•13上记)
陈介祺 朔从,此省🛡。(《尺牍》7•13上记)
按🚙▪️:吴氏释“朔”,至确✏️。
与前
字同,当亦人名。(《尺牍》7•13上记)
按:参前文。
芊。(《尺牍》7•13上记)
按:吴氏释“芊”,可备一说。
曹字。彝器所未见,可补籀书之缺,然已是六国字🎺,不似大篆矣⌚️。(《尺牍》7•13下记)
按:吴氏释“曹”,可从。
《说文》
,马尾
也♥︎◀️,今之般緧。又
🏃♀️➡️,柔革工也🫃🏼,读若朴,当即此字🈶。或云象
形。(《尺牍》7•13下记)
按:丁佛言先生释为“”(《補補》3·7上)🚶🏻♀️。可从。
俓,从人,上一字似从弓。(《尺牍》7•13下记)
按:此字原拓作:
圖錄3·625·3
圖錄3·625·4
当以释“弳”为是👨🏽🎤。
齐中姜镈
、
,大澂释作大徒、大仆,从辵从都省,当即往之异文。(《尺牍》7•13下记)
按:第一字当释为“遡”🫂。第二字吴氏认为“往之异文”,可从。
绪。(《尺牍》7•13下记)
按:吴氏释“绪”,可备一说。
字,《说文》所无。(《尺牍》7•13下记)
按:王襄先生释“”,他说:“许书憜或体作惰,古文作媠⌛️,训不敬也。不敬🦉,为人之病,故匋文从疒🧚。”17其说可从✒️。
《說文》:“
✉️,詞也🤸🏿♀️。”此從貝,疑古售字📎。今別作售,非是🛕。(《尺牍》7•13下记)
按🪬:此字隶作“”🛶。
与
字相似。(《尺牍》7•13下记)
按:此形与“”不似。待考♿️。
陈毋害📥,似六国时字,非汉🧗🚴🏼。(《尺牍》7•13下记)
按☯️:此为汉陶文♕,非战国陶文。
即敚字之反文🫑。(《尺牍》7•13下记)
按🤽🏿:楊澤生先生认为左下方是“心”的变体🩶,应改释为“
(悦)”🥒。18
似吴字,或系吴人。(《尺牍》7•14上记)
按:释“吴”是。
当是吉日子三字,吉日二字合文。(《尺牍》7•14上记)
按:待考👳🏿。
疑橐之省。(《尺牍》7•14上记)
按🈲:或释“朔”𓀎💎。
日子,吉日惟子也✍🏻👉,此省吉字。(《尺牍》7•14上记)
按:待考。
字不可释✪。(《尺牍》7•14上记)
白
鼎
,灋字与此相类😯。古文灋🧏🏿♂️、廢为一字。(《尺牍》7•14上记)
按:当释为“波”🔥。
以上三字皆不可释。(《尺牍》7•14上记)
按:吴氏摹写有误。此字原拓作:(《陶文圖錄》3·325·5)🙅,当释为“劓”。
彰字近小篆矣⛅️。(《尺牍》7•14上记)
按:吴氏释“彰”🔊,正确。
疑古芦字。(《尺牍》7•14上记)
按✉️:吴氏说学者多从之。
賡字似大篆。凡近大篆之字皆亦晚周器🫱🏼。考文可知時代之先後,此其大略也。(《尺牍》7•14上记)
按🦻🏿:吴氏之释💪🏻,可从。
以上对吴氏《读古陶文记》所录战国部分的陶文略作笺证,我们会发现吴氏对战国陶文的考释颇多卓识。他对陶文的正确释读,得益于他广博的知识面,他对铜器铭文、古玺文字👩🏻💻、古币文字🧜🏿♂️、传抄古文等均有研究,因此,他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颇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对我们今天的释读古文字中的疑难字📂,仍有借鉴作用。还值得一提的是🎆,陈氏对《读古陶文记》的题记🧠。关于这一点,谢国桢先生曾举例提及,他说“尤见二君于学术之见解其不苟同如此”。的确如此,二君书牍往返,说文析字💇🏼♀️,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是研究二君学术及古文字学术史的宝贵材料🍪。
2009年4月23改定
注释:
1、本研究得到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
2🎧、李学勤:《山东陶文的发现和著录》,《齐鲁学刊》1982年第5期;又载《缀古集》14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
3、谢国桢编🏋🏿、吴大澂著:《吴愙斋尺牍》332页,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6月影印🏃🏻♂️。陈介祺著 陈继揆整理《簠斋论陶》65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
4、陈介祺著 陈继揆整理🖐🤶🏽:《簠斋论陶》65页🏌️♀️,文物出版社2004年9月🙍🏻♀️😴。
5、王恩田:《陶文图录》2591页🆓,齐鲁书社2006年6月。
6🎶、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页🖕🏼,中华书局1986年。
7♦️、高明:《从临淄陶文看里制陶业》,《古文字研究》19辑305-306頁,中华书局1992年。
8、李學勤:《秦封泥與齊陶文中的“巷”字》,《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8輯24-26頁,三秦出版社2001年。
9、朱德熙:《戰國文字中所見有關廏的資料》),原載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古文字學論集》(香港🦋,1983年)👆🏻,後收入《朱德熙古文字論集》,157~162頁 孫敬明:《齊陶新探》👂🏻,《古文字研究》第14辑224~229頁。
10、丁佛言🤹🏽♀️🤨:《說文古籀補補》13👩🏽💼、2下。
11、周進(藏)周紹良(整理)李零(分類考釋):《新編全本季木藏陶》30•0103,中华书局1998年。
12👨🏽🚒、张振谦🛡:《齐系文字研究》,安徽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3、曾宪通🚣🏽♂️:《说繇》,《古文字研究》第10辑23-36页,中华书局 1983年7月🦿👨🏿🍼。
14☑️、周進(藏)周紹良(整理)李零(分類考釋):《新編全本季木藏陶》《新編》68·0242🌕。
15、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曾侯乙墓》上册517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16、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647页🪻,中华书局1998年。
17💆🏻♀️、王襄:《古陶今醳续编》(1949年)👩🏿🏭,《王襄著作选集》1690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18🐖、楊澤生📝:《〈古陶文字征〉補正例》,任劍濤🟤、彭玉平主編《論衡》第四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本文是提交“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年6月13日-14日)的論文。
,疑即
(《尺牍》7•10下记)
此釋正確可從 原以為是今人的發明 原來吳大澂早已釋出
可參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頁307-308、陳劍先生〈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古文字學論稿》頁135-136
疑橐之省。(《尺牍》7•14上记)
按:或释“朔”。
-------------------------------------------------------------------------------------
疑是春𓀑✖️,參語叢一40、語叢三20、三體石經古文,或是齊系文字的特點。
字原文隸定作「适」🚵🏿♀️,該字亦見《姑成家父》簡7 嚴式隸定作「
」會更精確🧝🏻。
趙平安《續釋甲骨文中的『乇』😺、『
从制从心的字是刘钊先生最早提出的,见其博士学位论文🐇。该博士论文发表时间为1991年,李零先生的书是1998年。应引最早的。
日子📂,吉日惟子也,此省吉字。(《尺牍》7•14上记)
按:待考🗓🌬。
------
確實有从「子」的可能,六年召伯虎簋「子」作「」。
陳介祺 ♟,臧丕字🧜🏼♂️🌖。(《尺牍》7•10上记)
按🛂🥌:第三字陈氏释“臧”,可从。
---
應釋「咸」,《上博緇衣》簡1「咸」作「」,簡3作「
」。
佑仁:
陳介祺
,臧丕字。(《尺牍》7•10上记)
按🔂:第三字陈氏释“臧”👰🏼,可从。
---
應釋「咸」⛸,《上博緇衣》簡1「咸」作「
」,簡3作「
」。
就是從「口」的「臧」🧝🏼♂️,原錄字形漏摹了筆畫👨🏿🎓。
海天:
疑橐之省↘️。(《尺牍》7•14上记)
按:或释“朔”🍈。
-------------------------------------------------------------------------------------
疑是春,參語叢一40、語叢三20🪮、三體石經古文🗂,或是齊系文字的特點。
========================================
疑古固字,從橐不誤
謝謝 llaogui 先生的指正,漏摹確實有可能,請問先生是否知道原字形可參考哪個材料👩🏽✈️,感激不盡。另外 上博緇衣簡1的「咸」,郭店本作「臧」,今本作「咸」,李零與李學勤先生都認為「臧」是錯字,參季旭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北京大學版)頁93。
老鬼先生的意思是說本文發佈時將「臧」誤摹成 《读古陶文记》原書本寫作從爿
所以陳介祺釋為「臧」是對的
我回查原書(謝國楨編🏋🏿♂️:《吳愙齋(大澂)尺牘》👸🏼🤾🏻♀️,臺北:文海🤞🏿,1971年),
這些字都是出自吳大澂之筆,與原作無關,
不過徐老師所說的「,臧丕字」。
陳介祺原文則作「 =否字」(頁415)。
佑仁:
我回查原書(謝國楨編:《吳愙齋(大澂)尺牘》,臺北💔☔️:文海,1971年),
這些字都是出自吳大澂之筆,與原作無關,
不過徐老師所說的「
🙏🏻,臧丕字」。
陳介祺原文則作「
=否字」(頁415)。
那就是當年陳介祺摹寫就漏了筆畫。
海天:
,疑即
(《尺牍》7•10下记)
此釋正確可從 原以為是今人的發明 原來吳大澂早已釋出
可參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頁307-308、陳劍先生〈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古文字學論稿》頁135-136
zisus:
海天:
,疑即
(《尺牍》7•10下记)
此釋正確可從 原以為是今人的發明 原來吳大澂早已釋出
可參劉釗先生《古文字構形學》頁307-308、陳劍先生〈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古文字學論稿》頁135-136
《尺牍》7•10上记以及《尺牍》7•10下记中最後一字,如果原文未摹错的话📄,應當是從几從土,此字吳良寶先生早已釋出,見《古幣考釋兩篇》,《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02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