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成氏》簡六“戔”試解
(首發)
孫飛燕
清華大學歷史系
《容成氏》簡6在敍述堯的善政時有如下幾句話(釋文為寬式隸定)🤸🏽♂️💋:
昔堯處於丹府與藋陵之間,堯戔而旹=
(賽?)🧗♀️,不勸而民力,不刑殺而無盜賊🥇,甚緩而民服🟥。
“旹=”,李零先生疑讀為“時時”,指順應天時➛。並認為可與第四十八簡“文王時故時而(教)民時”參看。[1]張通海先生理解為“之時”合文🙅🏿♀️。[2]牛新房先生讀為“待時”,認為“待時”乃典籍習語🧢。[3]黃人二先生認為,若視爲重文,整理者讀“時時”甚是🧑🧒🧒;若爲合文,疑當讀爲“ 之日”。然“時時”頗不詞,若真讀爲“時時”,第一個“時”疑以音近通假爲“之”。[4]林素清先生讀爲“時是”👩🏻🚒。[5]
,李零先生懷疑是“賞”字之誤,與下“ 不勸而民力”連讀。[6]劉信芳先生讀為“賽”👩🏼💼,認為指報神福👨👩👧,接上文“旹=”連讀。[7]徐在國先生讀為“賓”。[8]王志平先生釋為“賨”,謂遠方貢賦。亦接上文連讀🦡。[9]林素清先生讀爲“寶”,接上文連讀爲“時是寶”。[10]鄧少平先生讀作“貢”,接上文連讀🆚。[11]單育辰先生懷疑爲“實”字之訛混,接上文連讀。[12]
可以看出👩🏼🍳,學者對簡文的斷句以及“旹=”、“”的釋讀都有很大的分歧。我們認為,李零先生所指出的“旹=”可與四十八簡“文王時故時而
(教)民時”對讀的意見值得重視↔️,但此處“旹 =”的含義究竟是什麽🙎🏻,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四十八簡的“時故時”陳劍先生讀為“持故時”,[13]因此我們暫時把“旹=”讀為“持時”。
,暫從劉信芳先生隸定為“賽”🤶🏼,其義待考。
下面主要來討論“戔”一詞。李零先生讀“戔
”為“賤施”👨🏿🎤。[14]單育辰先生從之🧭。[15]鄧少平先生亦讀為“賤施”,認為其意為堯薄施諸侯。[16]劉信芳先生讀為“踐施”,認為猶踐履🎮。[17]王志平先生把“
”讀爲“貤”。[18]林素清先生認為“
”字從貝,它聲,讀作“貨”。“戔
”當讀作“賤貨”🧚🏽♂️。[19]
關於“”字🐊🦔,單育辰先生已經指出👨🏽,“上博六”《慎子曰恭儉》簡4亦有此字👩✈️,辭例爲:“均分而廣
”,“
”亦用爲“施”。[20]我們認為,李零先生讀爲“施”的意見是合理的,似不必再如林先生所言通假為“貨”🤏🏻。在傳世文獻中🦹♀️,“博施” “施廣”常見🧔🏼♀️💂🏽♀️:
《論語·雍也》[21]: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荀子·仲尼》[22]:
富則施廣🔸🧑,貧則用節🍌。
《荀子·仲尼》[23]:
求善處大重👃🏻💂🏼♀️,理任大事,擅寵於萬乘之國🪰,必無後患之術:莫若好同之,援賢博施,除怨而無妨害人🎣👧🏿。
《容成氏》此處的簡文是描述堯的善政🔂,劉信芳先生讀為“踐施”於文意難通,而鄧少平先生讀為“賤施”,認為是薄施諸侯🧕🏽,則亦與文意不符。一個為政“甚緩而民服”,“不勸而民力”,“不刑殺而無盜賊”,“為善興賢”的聖君,怎麼會對諸侯施薄呢?結合上引各例,我們認為“戔施”的含義應當與“廣施”👮🏿♂️、“博施”相近。但是“戔”與“廣”、“博”讀音均相隔很遠,因此不太可能相通👮🏻。我們認為,《容成氏》的“戔”當讀為“散”🙂↕️🙇🏿♂️。“戔” 為從母元部字✯,[24]“散”為心母元部字🪲,[25]二者聲母均為齒頭音,韻部相同,可以通假。郭店簡《老子》甲25簡“其幾也,易也”🔖,“
”字今本作“散”🔟🎲。[26]傳世文獻中的“散施”一詞與“廣施”🦹🏼♀️‼️、“博施”所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
《戰國策·韓策一·顏率見公仲》[27]:
顏率謂公仲之謁者曰☔️:“公仲必以率為陽也,故不見率也。公仲好內,率曰好士🎀;仲嗇於財✅,率曰散施;公仲無行🤜🏽,率曰好義🦸🏿♂️🤦🏽♂️。自今以來,率且正言之而已矣。”
《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28]🤛🏿:
孔子曰✵🤧:“富而不好禮🏆,殃也👩🏻⚕️。敬叔以富喪矣👯♂️,而又弗改🙆🏽♀️,吾懼其將有後患也。”敬叔聞之🙅🏻♀️,驟如孔氏,而後循禮施散焉🧜♀️。
《廣雅》🥷🏽:“散,布也。”公仲本來是很吝嗇的🛹,但是顏率說他“散施”。“散施”與“嗇於財”相對🧾,可見是溥施、徧施的意思;敬叔的“循禮施散”,即“循禮散施”💃🏻,應當也是廣施於民之意🧏♂️。由此看來,我們把《容成氏》的“戔 ”讀為“散施”,將文意理解為堯普施於民,與其善政相符🎐,應該是可以講通的📮。清華簡《保訓》說舜“有施於上下遠邇”,[29]正可與《容成氏》說堯“散施”互相參照。結合二者來看,施惠於百姓民眾是上古聖君明王實行惠政的重要措施💆♀️,也是其治政的重要表現。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5月3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5月30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2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張通海💱:《〈上博簡〉(一、二)集釋》78頁,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指導教師🙂😍:徐在國。
[3]牛新房:《〈容成氏〉研究》26頁🤯,華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指導教師:白於藍。
[4]黃人二:《〈孟子·萬章上〉篇諸章與上博藏簡〈容成氏〉涉及堯舜禪讓之竹簡》,《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輯🧑🦼🧑🏿🦱,第20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6月。
[5]林素清:《讀<容成氏>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主辦《簡帛》第二輯,247-24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25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上博藏竹書試讀》🥳,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9日🍏;發表於《學術界》🤘🏼☣️,2003年第1期。
上海楚竹書(二)研讀記》,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13日🫏;收入《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432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9]王志平🙅🏿:《上博簡(二)劄記》,《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第502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10]林素清:《讀<容成氏>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主辦《簡帛》第二輯247-24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1]鄧少平:《說《<容成氏>“堯戔而旹=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9年1月1日。
[12]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66頁🙍,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
[13]陳劍4️⃣:《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中央研究院成立75周年紀念論文集─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2003年12月。另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8年7月31日🌘。
[14]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 25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66頁,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
[16]鄧少平:《說《<容成氏>“堯戔而旹=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9年1月1日。
上博藏竹書試讀》🤢,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9日;又,《學術界》,2003年第1期。
[18]王志平:《上博簡(二)劄記》,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富达、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第501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19]林素清:《讀<容成氏>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富达主辦《簡帛》第二輯247-24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0]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
[21]程樹德🏵:《論語集釋》427-428頁,中華書局,1990年👩🦼🥇。
[22]〔清〕王先謙🖥:《荀子集解》110頁⤴️,中華書局👨👩👧,1988年♥️。
[23]〔清〕王先謙:《荀子集解》 110-111頁,中華書局,1988年👩🏽🔧。
[24]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20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25]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192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26]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310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27]〔西漢〕劉向集錄 范祥雍箋證:《戰國策箋證》151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28]廖名春🦵🏻、鄒新明校點☝🏽:《孔子家語》 115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29]李學勤✋🏿:《周文王遺言》👩🏿🦱,《光明日報》👨🏼🚒,2009年4月13日。
那個字釋爲“賽”實在應作定論看待的~~~
堯戔而旹=賽(職部),不勸而民力(職部)⚜️,不刑殺而無盜賊(職部),甚緩而民服(職部)💂🏻♂️;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