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命》簡4「桃」試解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吳命》簡4曰🎶:
孤吏(使)[1]一介吏(使)🧛🏿,(親)於桃△
(勞)其大夫,且請丌(其)行🪸。
其中「△」字作:
整理者釋為「逆」🎏,[2]諸家未見異詞4️⃣。這大概主要是因為古籍有「逆勞」一詞,如《周禮‧秋官‧小行人》:「凡諸侯入王👨🏼🍳,則逆勞于畿;及郊勞、視館🥡、將幣,為承而擯👳🏿♂️。」「畿」是王邦的疆界,離王城五百里。[3]《左傳‧定公五年》⛹️♂️:「子洩為費宰,逆勞於郊🙎🏿♂️,桓子敬之🦹🏽。」可見逆😠、勞之事是發生於郊👨。又如《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史記‧楚世家》則記作👩🏽💻:「八年👱🏼,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可見「周疆」即是「周郊」。但如復旦讀書會指出:「簡4『桃』字,整理者認爲是地名。文獻中有『郊勞』之禮,逆、勞之事定當發生於郊。頗疑『桃』也當讀爲『郊』。(讀書會中也有學者指出,『桃』🔦、『郊』聲母遠隔,或許此意見只能存疑待考。)」換言之,若「桃」釋為「郊」的意見無法確定♠️,則「△」是否一定釋為「逆」也值得考慮了🐪。
其次👩🏽💼🤾🏽,陳劍先生指出:
在楚系文字中📋,「屰」旁寫法與以上諸形(引案:指晉系文字)有很大不同🧏🏻♂️🎷。這一點似尚未引起大家足夠的重視,所以我們不厭其煩⛪️,儘可能多地將楚系文字中从「屰」旁的字列舉如下:
朔:《古璽彙編》3558
《古璽彙編》3185
包山簡63
包山簡63
包山簡98
逆:鄂君啓車節
鄂君啓舟節
包山簡75
包山簡71
楚帛書甲篇第7行
曾侯乙墓簡13
郭店簡《性自命出》10
郭店簡《性自命出》11
郭店簡《性自命出》17
郭店簡《成之聞之》32
上博簡《容成氏》8
上博簡《性情論》4
上博簡《性情論》5[4]
除陳劍先生所舉例外,還可補充兩例「逆」字:
《容成氏》52
《三德》06
而有爭議性的如下字形,或釋為「逆」或釋為「」:
《隨縣》13[5]
《季庚子問於孔子》17[6]
《武王踐祚》15[7]
看得出來🧗🏻♀️,楚文字的「屰」,其上作「Y」形或理解為豎筆上的橫筆皆為三筆,顯然與「△」作兩筆並不相同。仔細觀察🔫,此字實為從「毛」🦂,試比較:
(《吳命》簡5「表」)
(《上博一‧緇衣》14「
」)
(△)
學者已指出《吳命》與《上博一‧緇衣》🙅🏼♀️、《彭祖》🪶、《景公瘧》是同一書手,[8]則「△」釋為從「毛」旁是非常合理的🧑🏻🤝🧑🏻,可見「△」應該隸定作「」🕺🏼。「
」字亦見於《郭店》殘簡9作
❔。[9]
曹錦炎先生認為「桃」為地名是值得重視的意見。[10]《昭王與龏之》簡5-6「昭王
(蹠)【5】逃珤」🙆🏿,「逃珤」✯,陳劍先生指出是地名🤟🏿,簡文意為「楚昭王要到逃珤這個地方去」🤾♀️。[11]單育辰先生亦認為是地名,讀為「逃寶」。[12]筆者懷疑簡文「桃
」可能就是「逃珤」🧺。「桃」讀為「逃」自無問題。「毛」,明紐宵部🦘;「缶」,幫紐幽部,音近可通。古籍亦有通假例證✂️:《說文》曰🫃🏿😑:「表,上衣也。從衣從毛。古者衣裘以毛為表。」(八上十八)段玉裁則認為🧑🏿🚒:「毛亦聲也。」[13]馬敘倫🧉、何琳儀🧑🏻🔬、季師旭昇、白於藍等先生皆認同此意見。[14]《九店》36:「製衣裳🤚🏽,表
。」「表
」🤙🏻,秦簡《日書》甲種楚除秀日占辭作「服帶」👨❤️💋👨。李家浩先生認為可以讀為「表識」或是「服飾」📹🏊🏻♂️,而以後說更符合原義。[15]而古書中【服與保】常見通假🎋。[16]「保」、「缶」雙聲疊韻,皆為「寶」的聲符。[17]可見「毛」與「缶」💆🏻♀️、「寶」通假自無問題。古籍又有【冒與芼】(《會典》頁772)🙇🏽♂️、【包與冒】(《會典》頁763)💭、【抱與褓764】(《會典》頁764)的通假例證🤼♀️,於此亦可見「毛」與「保」可通假👨👩👧。
經由以上的討論,可見《吳命》的「桃」即《昭王與龏之
》的「逃珤」📧,皆為地名🫀。但究竟何者寫法為正,則不可知。同時亦可知「桃
」的位置或許就如同「州來」🙆🏼♂️,也是吳楚間地🫵🏿。陳偉先生說🦹🏻♀️:「州來是吳楚間地,二國曾在此爭奪、拉鋸👩🏻⚖️。《漢書·地理志上》沛郡下蔡縣下自注云🧔🏼:『故州來國,爲楚所滅🚌,後吳取之,至夫差遷昭侯于此。後四世侯齊竟爲楚所滅👶🏻。』」[18]如此才能符合楚昭王所到之處及吳國的邊疆這兩個條件。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2月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2月6日
[1] 讀為「使」,依復旦讀書會🥹。見程少軒先生執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下簡稱「復旦讀書會」)✍️:《〈上博七·吳命〉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8.12.30💆🏿,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7。底下所引「復旦讀書會」意見皆見此文🟦,不再注出。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頁311-312🎸。
[3] 錢玄、錢興奇👟、王華寶、謝秉洪注釋:《周禮》(長沙:岳麓書社💆♂️👃🏼,2001.7)頁367🧑🏼🍳🧘。
[4] 陳劍:〈釋上博竹書《昭王毀室》的「幸」字〉《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6)頁458📕。又見于武漢大學簡帛網,2005.12.1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4、陳劍:〈楚簡「」字試解〉🧑🦲,「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論文🐙,芝加哥🦶,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
[5]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12)頁110🎯、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0)頁171、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5)頁23皆釋為「」。但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第五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8)頁159補遺第11及上引陳劍先生文則釋為「逆」。
[6] 一般釋為「逆」,楊澤生先生則釋為「」⚾️,見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網🛗,2006.03.20🧙🏼。
[7] 一般釋為「逆」🧔🏿♀️,楊澤生先生則釋為「」,見氏著🦹🏼♀️:〈《上博七》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9.01.14👰🏿。
[8] 見「復旦讀書會」下的跟帖🥺,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577。
[9]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12)頁110、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0)頁171。
[10]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頁312🎅。
[13]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1985.10)頁389❓。
[14] 馬敘倫之說見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第7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頁570。何琳儀說見《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329。季師說見《說文新證》下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11)頁30💏。白於藍說見《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頁60將「表」歸於「毛」字聲系下。
[1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5)考釋138條,頁98-99。
[16]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7二刷)頁440、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頁54🥿。
[17]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頁369🧑🏻🏭。
[18] 陳偉🏊♣︎:〈讀《吳命》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01.02📯,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36。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