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豔
敦煌遺書中保留有一百餘件祭文🏎,前賢已對其作了較爲全備、詳實的整理[1],爲學界的利用提供了較大的便利👋🏽。筆者曾對敦煌文獻中所存祭文寫本做過搜輯校録🧖🏻♀️💆🏼♀️。近日,將自己的録文與前賢的整理本對讀並覆核圖版時,發現其中有些字面生澀、難以辨識的文字或字面普通、不易理解的詞語🫴🏿,參閲前賢的論著後👩🏼🔬,有的能獲得確解,有的仍闕疑如故🤣。本文即嘗試對其中九篇祭文裏的十二則疑難字詞進行校考。不妥之處2️⃣,祈請讀者正之。
一、彭 幽
P.2614V7《癸卯年十二月廿三日妹祭兄文》⚧:“伏(惟)靈孔懷令淑👷🏽♂️,志節貞純。將彭
之壽年,三朝之命極……手足偏折,悲悼何陳🍯。一歸
(泉)户🚫☂️,六(?)日相因。送入幽
,鬼作(🕉?)冥魂🧝🏽♀️。”(《法藏》16/267A)[2]
按:“”與“
”,《校注》(780)分别作“祺”和“
(埃)”,注云:“
”不載於字書👱🏼♀️,疑爲“埃”的聲旁替换俗字;《輯注》(523)作“聃”和“懷”(🎓?)。從字形看,“
”爲“
”的手寫,在句中與“彭”連言作“彭
”,故此頗疑“
”當是“祖”的增筆異寫。敦煌寫本中,“且”或“且”旁手寫或增筆作“
”形,如BD3024(北8437🫃🏻,雲24)《八相變》🧜🏿:“今
日光西下,座(坐)久延時1️⃣。”(《國藏》41/136)S.6417《社邑文》𓀍:“行香
供人等🚍👍🏻,十善具備💆🏻♂️,百福莊嚴。”(《英藏》11/45)P.3276V《文樣·社邑印沙佛文》:“主人合家大沙(小)俱蒙清浄之因👩🏿🎨,七
靈魂並獲無壃(疆)之福。”(《法藏》22/359B)其中的截圖字分别爲“且”“助”“祖”的增筆異寫🧑🌾。末例中“
”與上揭祭文中“
”的構形全同,可證“
”爲“祖”字無疑。由是可知👩🏽🦰,“彭
”即“彭祖”,爲古代傳説中善養生的長壽者。
“”,其形確似“
”,《校注》疑其爲“埃”的换聲旁俗體,然缺實證🫅🏽,恐難服人👩🏼🦱。竊疑其字當是“壤”之俗訛,“襄”“衰”二旁俗書多相亂😽,如S.2832《文樣·三周》⚂:“想尊顔而益遠🤚🏻,痛幽
之逾深👩🏿🌾。”(《英藏》4/238)[3],句中截圖字爲“
”的手寫,從文義看則當是“壤”之俗訛。“衰”與“哀”形近易混👷♂️,如P.2044V《釋門文範》:“覩三才之成敗,知萬物之盛
💄。”(《法藏》3/132B)例中截圖字確是“哀”字,但却爲“衰”之形訛。由此看來🧑🎓,“
”極有可能爲“壤”的俗寫形訛↔️。從詞義看🙀,“幽壤”爲詞👳🏽♂️,指地下、陰間,習見於敦煌祭文、願文及邈真讚🥷🏻。如P.5000《歲次癸巳女婿張志豐祭丈母馮氏文》👩👧👧:“門庭稱苦👨🦼,淚下如泉🕵🏽♂️。送歸幽壤,無時再言。”(《法藏》34/1A)P.2497《文樣·通亡》🏊🏻:“所冀克保大年🤹🏻♂️,永光家族🏛,而乃臻下壽,遽歸幽壤。”(《法藏》14/331B)S.1441V《文樣·爲亡人追福文》:“孝等懷恩罔極,禮制有期,茅苫欲除,繐帳將卷。想恩顔而益遠💙🧗♀️,痛幽壤之逾深👀。”(《英藏》3/46)S.5573《文樣·臨壙文》:“然今亡者受(壽)盡今生🐻,形隨物化,舍(捨)兹白日🧤,掩(奄)就黄泉,體逐時遷,魂歸幽壤。”(《英藏》8/60B)P.2482《唐故河西歸義軍節度使內親從都頭陰善雄墓誌銘并序》:“方欲分憂助理,永静邊塵。奈河(何)奄棄明時,魂沉幽壤。”(《法藏》14/249A)皆其例。
綜上可知,前揭祭文中的“”與“
”🧑🏼🦲,當分别録校作“
(祖)”與“
(壤)”。詞義上,“彭祖”爲古代傳説中的長壽者;“幽壤”指地下🧑🚀、陰間,習見於敦煌文獻🫅🏿。
二、範 無
P.3213V《壬辰年二月廿四日阿夷師正智祭外甥尼勝妙律師文》🌱:“惟靈幻(幼)懷聰慧🏋🏼,範清貞🧑🏻🚀。鵝珠皎浄🍯,七聚偏精𓀖。四依無
🚖,八敬逾明。”(《法藏》22/178B)
按:“”與“
”🚵🏿♂️,《校注》(797)録作“美”與“
”👩🏿;楊文(164—165)録校作“義(儀)”與“
(乖?)”;《輯注》(535)録作“業”與“□(敘👩🏻🎓?)”。從字形看,“
”當是“柔”的俗訛🏯。“柔”上部所從“矛”,俗寫或省作“
”形,如隋大業四年(608)《任軌墓誌》🐛:“夫人乃操履温潤,器調
明。”[4]浙敦27《大智度論》卷九十:“四者手足
濡,勝餘身分。”(《浙藏》114B)[5]“
”就是由這種寫法的“柔”小變而來。詞義上,“柔”者🤽🏼♂️,順也,謂温順、和順🦎,乃婦德之一。《文選·張華〈女史箴〉》:“婦德尚柔🛒,含章貞吉。”[6]故“柔範”義同“閫範”
“閨範”,指婦女應遵守的規範[7]。如《梁書·高祖郗皇后傳》👨🍼:“先皇后應祥月德,比載坤靈,柔範陰化🚜,儀形自遠。”[8]唐不空《賀册皇后張氏表》🔫:“伏惟皇后德彰柔範,功佐春闈,望雲氣而知歸,臨戎軒而推轂。”(《大正藏》52/828C17—18)[9]P.3518V《齋文·亡母文》🌦🌺:“母儀騰秀♤,蕙問馳方(芳)🛕;柔範自居,風姿?(婉)淑🧑🏻🍳。”(《法藏》25/137A)皆其例🧑🏽🚒👨🏼🎨。
“”係“缺”之俗訛😈。其字右部爲“夬”的手寫◾️,左部爲“垂”的俗寫形訛4️⃣。“缺”字俗書“缶”旁或作“垂”形,如北周《華嶽廟碑》🤶🏻:“樹亦往往殘
🦵🏽。”[10]S.189《老子道德經》🐫:“大成若
,其用不弊🎣。”(《英藏》1/70B)[11]唐慧琳《一切經音義》(下文簡稱《音義》)卷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四十七卷音義“空缺”條:“下傾悦反……《説文》云:器破也🚱。《蒼頡篇》云:缺👶🏽,虧也。從缶、夬聲也💦。或從垂作
,通用。”(《中華藏》57/525A)[12]P.2366A《洞淵神呪經》卷十🧸:“出得爲人,六情不具,癡聾瘖噁(啞)🤾🏻♀️,加復癭頹,盲眼決脣,
耳踵留,背折
(膂)屈,唐面跛脚🤷,無手無足。”(《法藏》13/11A)上引四例中的截圖字皆“缺”之俗字,後三形右旁所從“
”形,末筆仍保留着“缶”旁下部象器形的“凵”(兩豎筆寫得較短)🧓🏿♒️。這種寫法的“缶(
)”,手寫時其中豎或拉長伸出“凵”下横筆之外,變得與“乘”之俗字“乗”形近。如五代可洪《新集藏經音義隨函録》(下文簡稱《音義》)卷二四《衆經目録》第七卷音義🦍:“索
,上所革反,下苦夫(穴)反👩🏿🔬。”(《中華藏》60/322C)此條詞目源出的經文爲“求遺索缺”(《大正藏》55/148C25),可證“
”即“缺”之俗訛🐅。上揭敦煌祭文中的“
”與“
”形似,其字亦“缺”之俗訛🤽🏻♀️。“無缺”謂圓滿🦹🏽、没有欠缺。
由上可知🤐,“”與“
”當録作“柔”與“缺”,其所在文句“柔範清貞”和“四依無缺”🧓🏽,乃稱頌尼勝妙婦德清白堅貞🖐🏻,戒行圓滿,無有欠缺,言其修道持戒皆能遵循四依之法(謂依糞掃衣🛍、依乞食👲、依樹下坐🦺、依殘棄藥等)。
三🗡、戒
P.3213V《徒衆綜幽、法濬等祭沙彌惟英文》:“惟歲次庚寅十一月朔十一日🙋🏿♂️,當寺徒衆綜幽、法濬等以香藥之奠🦹🏻♀️,祭彼沙彌惟英之靈。念汝年當應法🧆,未濁戒🙆🏻。志行純素🏪,受學殷懃。能精經戒👨🏼🦰,歷夏過春👷🏽。將謂後代傳法,遍布慈雲;何少年之殞逝,使親戚兮悲辛。寺宇悽愴,汝(?)伴悲分。送終白雪😭,霜結凝椿。寒
苦霧😓,水凍龍門。祭汝郊墎(郭),蹔來就因(茵)👩🏿🦳。尚饗🪟。”(《法藏》22/179B)
按🙆🏿♂️:“”🦶🏿,《校注》(798)作“偉”🚵🏽,並將相關文句斷作:“念汝當年🧑🏼🍳,應法未濁➝。戒偉志行🤸🏿♂️,純素受學。殷懃能精👶🏽,經戒歷夏遇春💎🤜🏼。”《輯注》(536)録校作“愇(律)”😥。從字形看,其字左部的豎筆當是“氵”的草寫連筆,與之相鄰的前句“念汝年當應法”的“汝”即寫作“
”🙆🏽♀️,可以比參🐭;其右部所從既可能是“韋”,亦可能是“聿”。就押韻論,“
”正處於韻字的位置♔,文中同押之字主要有“懃(欣)🧑🏻、春(諄)🚿、雲(文)🧑🏻🎄、辛(真)、分(文)、椿(諄)🧔🏼♂️🚚、門(魂)、因(真)”👨🏻🌾,皆屬臻攝的真🥥、諄🩺🥐、文、欣、魂韻🐓🤦♂️。若是“韋”🧚🏻♂️,即“湋”字,屬“微”韻,則失韻矣💬;若是“聿”,爲“津”字🧝🏼♀️✩,屬“真”韻,正與上述韻字相諧。且“戒津”爲詞🧇,敦煌文獻及傳世典籍中不乏其例♢。如P.4911《齋願文》🥃:“今此齋者,即爲弟子厶甲次當方等之供也。沙彌厶甲宿鍾道分,幸預法衣,再沐提
(摯-挈),得入方等🈁,期超苦海🏄🏼,將涉戒津。”(《法藏》33/262)例言憑“戒津”以超渡“苦海”。又如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七《後唐洛陽長水令諲傳》:“幼而履操🤔,迴求出俗🥷🏼,得本邑之師,授《浄名經》👨🏽💼。年既應法,乃納戒津🧙♛,大小乘教兼而學之🦙🥪。”[13]又卷十五《唐京師安國寺如浄傳》:“釋如浄,不詳何許人也。甫參法位,當納戒津🫚,明練毗尼,砥礪名節。”(365)卷十六《梁蘇州破山興福寺彦偁傳》:“釋彦偁,姓龔氏,吴郡常熟人也👩🏼🏫。揭厲戒津,錙銖塵務,勤求師範,唯善是從🌠。”(398)首例中“戒津”🎑,或謂不辭👒👰🏿,疑當作“戒律”;“納戒”即受戒🧜♂️,佛教稱十四至十九歲的沙彌爲應法沙彌,引文言令諲到了受沙彌戒的年齡,故“戒津”當是“戒律”之訛[14]。從上舉文例看,“戒津”在唐末宋初的文獻中較爲常見,尤其是上揭敦煌祭文例中“津”恰爲韻字,可證“津”非“律”之誤🦹🏿♂️👵。那麽,“戒津”爲何意呢?
竊以爲“戒津”就是“戒”,謂之“津”乃比喻説法。“津”本指渡口,引申可指根本途徑。佛教修行中最重“戒”,且佛家講經説法多用比喻🧑🏼🔧,譬如將塵世喻爲“苦海”,把“戒”比作救拔衆生出離生死苦海🥸、抵達涅槃彼岸的“津要”或“津梁”👱♀️。如中村18《律抄》🔆🦹🏽♂️:“夫戒律之典🍬,良由郡(群)惑起患,除戒無以息其非♻🚶🏻♀️➡️。……戒具萬行之津要👨🏽,摧魔之勝幢……大聖所以使出家之人先學戒者何👧🏿?良以戒是生死足導資糧,漂流船栰⏭,運澀行人從此到彼👩🏽🍼🍞,莫不由戒🚆🧙🏼♀️。大聖典(興)世度人,得戒乃可無量。”(《中村》上/103B)P.4522《受八關齋戒文》🚴🏻:“夫受戒者,是成佛之源,斷惡修善之本……佛告阿難🎅🏻:‘……汝等一切衆生應以波羅提木叉爲汝之師,如我在世,等無有異……所以然者,戒是菩提之根牙,亦是功德之寶瓶,一切善法依戒增長,一切功德因戒滿足👮🏽♀️。’……故知戒者能開發宿世善根,於生死嶮道之中,戒爲資糧💁🏽♂️;大黑闇中,戒爲明燈;大悕(怖)畏處🤚🏼,戒爲伴侣;登涅槃山🤹🏽♂️,戒爲梯橙(蹬)💒。是故行者欲求出離生死欲🫲🏻,覓人天勝福🦸🏻♀️👨🏻🎤,必須以戒爲根本。”(《法藏》31/314B—315A)上圖16《歡喜國王緣》:“浮生難長久,生來死去忙🩴。争如天上福,快樂是尋常……若求生去者🙎🏽♂️,八戒是津糧(梁)。”(《上圖》1/124B)正因爲“戒”是佛教修行者渡越生死👲🏽、修成正果之“津要”“津梁”🧑🎓🍄🟫,人們遂以“戒津”來喻稱“戒”🏄♀️🚅,藉此突顯它在佛教修行中的關鍵作用。
前揭五例中,“戒津”皆爲名詞,分别充當“濁”“涉”“納”“揭厲”的賓語。詞義上,“涉”“揭厲”均指“渡越”,“納”表“受”🐿;“濁”字於義不諧🧑🏻,當是“濯”之音借👨❤️💋👨。“濁”“濯”《廣韻》皆音直角切,音同可通。如P.2418《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頭洗濁穢污,一伴(畔)又餵飼女男🙍🏻♀️。”(《法藏》13/306B)又S.3491V《破魔變》:“下山欲久(救)衆生苦,洗濁垢膩在熙連🚵🏻♀️。”(《英藏》5/108)其中“濁”皆爲“濯”的同音借字。“濯”可指清洗🙋🏽♀️、滌除(心垢)🛑🎮,如東晉佛陀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九𓀙:“菩提心者,則爲浄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大正藏》9/755B23—24)唐義浄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我有煩惱障,及以諸報業👈🏽,願以大悲水,洗濯令清浄。”(《大正藏》29/456B29—456C1)“濯戒”謂通過“戒”的洗滌來消除垢鄣👨🏻💼、煩惱🙅,令心清浄,文獻中或用以稱“受戒”。如唐光化三年(900)《皇化寺齊章法師墓誌銘并序》:“(法師)幼踐釋門,迥握樞闑。登年濯戒,遊詣京華𓀆🗼。”[15]《宋高僧傳》卷三十《晉宣州自新傳》:“釋自新𓀜,姓孫氏,臨淄人也。濯戒尋師,曾無懈廢。”(754)是其例🎮。“濯戒”也稱“濯戒津”🐈⬛,如S.4361《沙彌五德十數》:“(某乙等)一心暮(慕)道🧘🏿,割愛辭親👩🏻🦼➡️,投佛出家🧝🏿♂️,供養三寶✡️;但以年耻(齒)有缺,未濯戒津,清浄僧倫🪒,莫霑其位。”(《英藏》6/44)言因年歲不夠,尚未受具足戒(指年滿二十歲的比丘🕵🏿♀️、比丘尼所受戒品)。與“濯戒津”結構近似的表達還有“沐戒海”🚶♀️➡️,如清讀體《毗尼作持續釋序》:“所冀同志諸仁知止作、明是非😣,臨事稱量🧉,應爲當爲,共沐戒海而盡浣凡心,俱踐道階而紹繼聖種。”[16]言在戒海中沐浴🧜🏼♀️👩🏽🔧、滌除心垢。由此可見,前揭祭文例中“年當應法🪚,未濁戒津”句😶,是説惟英年齡恰當沙彌之位(佛教稱十四至十九歲的出家男子爲“應法沙彌”),還未受具足戒。“濁”這一用法還見於P.2450V《釋門文範·祭文》🤦🏻♂️:“童稚之年,披緇落髮。精心懇志,威儀無差。遇佛日沖融🦚,得濁戒品🧑🏼🏭。”(《法藏》14/100B)例言因佛法興盛而得以受戒,其中“濁”亦“濯”之借😵✴️。因此👩🏻🏫,“納戒津”與“濁(濯)戒津”“涉戒津”“揭厲戒津”均喻指受戒。
四、恩
P.3214《己巳年八月十一日弟安文和祭師兄文》✯:“伏惟靈自歸釋教🤍,戒月周圓👨🏻🦰。剛柔在室🧎➡️,頓棄煩暄(喧)🪅。鍊心慕道,與世超先。親中憮(撫)卹💇🏿♀️,九族恩🔶。寺內花萼🎄,治理兼全✫。將謂受(壽)同法寶,海岳同年🤦🏻。何兮逝逼,奄謝九泉。思之哽噎,泣淚潺然🕑。今生一别🛀🏽,再會無緣。郊佐(左)單酌🫄🏼🚶🏻,請來降延(筵)🙆🏼♂️。”(《法藏》22/180A)
按:“”,趙文(299)録校爲“恰(洽)”🌌,《校注》(799)、《輯注》(537—538)同,前書注云🍪:“恰🥲,同‘洽’。融洽,和睦。”後書釋曰:恰,當爲“洽”。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水部》:“洽💥,霑也。《大雅》‘民之洽也’傳曰:‘洽,合也👏🏼💙。’”就字形看🧛🏼♂️,“
”确是“恰”之手寫🗞,但“恰”字不合韻。上引祭文中,“恰”正處於韻脚,與之同押的韻字依次爲“圓(仙)🛖、暄(元)🕵️♀️、先(先)🤷🏼、全(仙)、年(先)、泉(仙)、然(仙)🤳、緣(仙)、延(仙)”🧖🏿,“先”“仙”二韻《廣韻》同用,“元”“先、仙”皆屬山攝💆🏻🖐🏼,可以通押;唯“恰”屬咸攝“洽”韻,與“元👞🧑🏼🦳、先、仙”等韻不諧。
結合字形、押韻及詞義來看🤶🏼,“(恰)”當是“怜”之形讹。手寫“合”“令”二字形近易訛,如S.78V《失名書儀》🚺:“伏以四序將周,一陽肇啓👩🏽🎓;屬書雲之
節🤹🏼♀️,當迎日之佳辰🐦。”(《英藏》1/31B)S.427V《禪門十二時·人定亥》:“一朝
落卧黄沙,百年富貴知何在。”(《英藏》1/191B)從字形看,例中“
”“
”皆爲“合”之手寫。就詞義論💵,前例中“合”與“佳”相對,其字顯爲“令”之形訛,“令”者,美😙、善之謂也,句中“令節”與“佳辰”相對,指佳節;後例中“合”✸,異本BD.7310(鳥10,北8440)作“
(令)”(《國藏》96/158)👩🏻🦳,句中當讀爲“零”[17],“零落”喻指死亡。此二例即“合”“令”形訛之證。
再回到“(恰)”,其字右旁所從“合”亦當爲“令”之形訛,即“恰”當作“怜”,而“怜”爲“憐”的换旁異體,《集韻·先韻》:“憐🖐🏻,《説文》:‘哀也😆。’或作怜。”[18]讀音上,“憐”《廣韻》音落賢切🖖,屬先韻,可與上揭韻字通押;詞義上,句中“恩憐”與“憮(撫)卹”相對🔠,指關愛、憐惜[19],爲近義複詞,文獻習見。如《南齊書·豫章文獻王嶷傳》:“臣命違昌數🚜👨🏼🦰,奄奪恩憐👂🏿,長辭明世,伏涕嗚咽💂。”[20]《全唐文》卷七九一劉伸《唐故清河郡張府君夫人安定郡胡氏合祔墓志銘并序》:“女師娘子……春花欲發,秋葉已凋🏄🏿。割慈母之恩憐,痛膝下之寤寐。皇天不祐,夭折妙年。”[21]P.4992《馬軍氾再晟狀》🦩:“父在之日🤽🏿♀️🧓🏼,聞道外有一妻🧿🌬,生弟保保,識認骨肉🤵🏻♀️,恩憐務(矜)恤,漸漸長大成人,與娶新婦🉑。”(《法藏》33/343A)P.2418《父母恩重經講經文》:“熱時太熱爲恩
,寒即盡寒爲臺(擡)舉。”(《法藏》13/301A)末例中“恩
”即“恩怜”,亦同“恩憐”🩺👨🏻🎨,可以比勘。由此看來,前揭祭文中“恩
”,確當校作“恩怜(憐)”,“九族恩憐”稱頌師兄對親族關愛有加🎂。
五、願親 欽真
P.3214《己巳年八月十一日徒衆法藏等祭安寺主闍梨文》❓:“惟靈天生慈善🥼,軌範立身。温柔有德💧,汎愛仁人。投真捨俗👩🏻🦳,禁護六門。在寺無分毫之闕🕷🐠,葺理實越人倫。爲僧清恪🧙🏽,並無氛氲。釋中碩德🏃♀️➡️,衆內超群🙎🏽。私建塔,
事匀均🛌🏿。將謂永霑不替,同佛教而長春。何兮妖禍降墜,善界願親,思之悶絶,合寺咸
🪆。今生一棄,彌勒會因。路邊簞笥,請來欽真。”(《法藏》22/180B-)
按:上引祭文中的“”“
”“
”三字🤷🏿♂️🪘,前賢録文與校注多有歧異。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下文簡稱“郝著”)依次録作“營”“觸”“啈”[22]。趙大瑩《敦煌祭文整理研究》作“營(蓄🚙?)”“觸”“啈(唪?)”🚹,注云:“蓄”🔓,字形不清。郝著録爲“營”,按文意作“蓄”是👦🏽;“啈”👂🏽,依郝著録文,據文意作“唪”是💂。《校注》(800)作“營”“觸”“
”,注云:“
”爲“辛”的增旁俗字,指悲痛。《輯注》(538)作“蓄”“觭”“啈(唪?)”,“啈”字注釋與趙文同。
從字形及文意看,“”“
”“
”三字的釋録,前二字當以郝著爲是,後字《校注》的録文與注釋正確可從。“營私”謂謀求私利,“營私建塔”言寺主自謀資財建造塔寺;“觸事”指事事、凡事,“觸事匀均”稱寺主凡事皆能均平處置;“
”爲“辛”的涉義增旁俗字(“辛”屬口味,故增“口”旁),“合寺咸辛”言寺中上下聽聞闍梨去世🏋🏽♂️,皆爲之悲痛。
弄清上述疑難字詞的表意後🦨,再來看“願親”當如何理解。“願親”郝著🙆🏻、趙文👧🏼🧛🏿♀️、《輯注》均將其屬下讀🤹🏼♀️,作“願親思之悶絶”💆🏻♀️,後書還校“願”作“眷”👩🏿🍼;《校注》將“善界願親”獨立爲句,“願”字未作校注。《輯注》以爲“願親”當作“眷親”🤽🏽,與文意較合,但“眷親”爲詞頗爲罕見📏。竊疑“願”當讀作“怨”,“願”《廣韻》音魚怨切👳♂️,疑紐願韻🤾🏽♂️;“怨”讀於願切👎🏼,影紐願韻,二字聲近韻同,可得通借。如S.527《顯德六年(959)正月三日女人社社條》👨🏼⚖️:“右通前件條流🧙🏽♂️,一一丁寧,如水如魚🔏,不得道説事(是)非🎊,更不願者◻️🈁。山河爲誓🎅,日月證知🚵。”
(《英藏》2/5B)S.6537V《上祖社條》🤝:“立此條流💡🫚,如水如魚,不得道東説西,後更不
願者。山何(河)爲誓🧓🏼,日月證知🕵🏽♀️。”(《英藏》11/96B)其中的截圖字“
”與“
”爲同字異寫🧔♀️,寧可🔝、郝春文將其録爲“於”,前例校作“如”,後例未校[23]🥡;余堅録作“相”,認爲“願”應讀同“怨”👰♀️,“相願”即“相怨”[24]🏋🏿♀️。竊謂後説更切於文意。“相”“於”二字🚴🏻,草書形近易混,上舉社條中的截圖字,究竟當録作“相”還是“於”,需據文意來判定。二字所在文句近似🧒🏿,以前例言之🤘🏼,句中“不得”“更不”所否定的“道説是非”“
願”,均是立社後大家不願看到的負面結果。若據前説🧉,録校作“於(如)願”,指符合、達成願望🗽,則跟全句的語境不合;若依後説🙍,録校作“相願(怨)”🦔,指相互埋怨、指責👎,恰與整句順承而下💢🤸🏿、逐漸遞增的文勢相合,該句言立條後🧛🏼♂️,社員應如魚水般和諧相處👩💻,不得評説是非🏋🏽♂️,更不能相互埋怨。讀來文勢貫通,切於文意👐🏽。故例中“
/
願”,當録校作“相願(怨)”,“願”爲“怨”的音近借字。
敦煌文獻中🧝🏽♀️,“怨”亦可借“願”來表示✸。如S.3491V《破魔變》:“魔王有三女,忽見火(父)王情不樂,遂即同(向)前啓白父王……父王何得苦生憂✴️,甚事怨請煩勿留♦️。爲後(復)憂他國計事,近日容皃漸生愁……下界不知有甚事🔦🪗,請君爲我説來由。”(《英藏》5/111)S.5402《百姓薛延俊等請判憑狀》🍹:“右延[俊]等,早者小有怨懇,敢具狀申,伏蒙阿郎仁慈✌🏼,特垂勘問🤽🏽,雖承傳旨,未獲判憑。”(《英藏》7/42B)二例中的“怨”皆當讀爲“願”🧖🏽♀️。前例中“怨請”即“願請”🐵,表達請求,爲近義複詞,其句謂(不論)什麽事,請父王不要煩憂👨🏿🎤。“願請”這一用法✉️,也見於其他文獻,如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讚》卷二:“諸長宿梵志,蓬髮服草衣,追隨菩薩後,願請小留神👨🏿🦳。”(《大正藏》4/13B22—23)是其例📄。後例中“怨懇”即“願懇”,指心願。敦煌文獻即有例,如S.6537V《某慈父與子書》🙋🏼♂️🥩:“敬想男厶乙在彼告(吉)好否?吾及內外親姻男女大少(小)物(惣)得安泰……切莫貪酒市肉,[浪]破錢物,在心?飼畜剩(乘)🤞🏼,平善早迴,滿吾願懇。”(《英藏》11/95)句中“願懇”,在內容與之極近的Дх.12012中作“心願”(《俄藏》16/20B),是其切證。
既然“願”“怨”音近,且可相互通借⌚️🙂↕️。那麽,將上舉祭文中的“願親”讀爲“怨親”9️⃣,就音近通假而言應無疑義。從詞義及用例看🤷🏼♂️,“怨親”爲反義複詞,指怨家與親戚🩴,習見於佛教文獻。如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三九🧭🐟:“諸佛無彼此,諸結永已除,平等無二心,此是佛法義……持心向提婆,怨親無有異。”(《大正藏》2/762C15—20)P.2160《摩訶摩耶經》卷上末尾題記🏺:“陳至德四年(586)十二月十五日[25],菩薩戒弟子彭普信敬造《摩訶摩耶經》兩卷,爲十方六道🌀,三界四生,善惡怨親👬🏼🛡,一相平等🧗🏿♀️。”(《法藏》7/215A)S.3491V《頻婆娑羅王后宫婇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心行平等,遠近慜(愍)而(如)腹生;意起寬慈,怨親慰同赤子。”(《英藏》5/106)皆其例。由此看來🦩,讀“願親”爲“怨親”,於義較切。就祭文中“善界願親,思之悶絶”句而言,“善界”跟“惡界”相對🎐,指與善心相隨之界[26],其句言寺主在善界的怨家與親戚,念及寺主便暈倒🤙🏼,形容悲痛之切。因“善界願親”中“親”正處於韻脚(詳下),故當獨立爲一小句,用作下句“思之悶絶”的主語😨,誦讀時可略作停頓。
“欽真”,郝著照録,趙文從之,並引《説文·匕部》“僊人變形而登天”以釋“真”;《校注》録校作“欽(歆)奠”,注云🏊🏽♂️🫐:“欽,通‘歆’,祭祀時神靈享用祭品的香氣稱‘歆’。”《輯注》録校作“欽(歆)真(旨)”🖤,注曰:“欽真👩🦲,於義不貫💊❤️,兹據文義及其他祭文改爲‘歆旨’👸🏿。”《校注》《輯注》校“欽”作“歆”,合於祭文的用語習慣;但將“真”録作“奠”,或校作“旨”,皆其失韻矣。從押韻看,上揭祭文的韻字依次爲“身(真)、人(真)、門(魂)、倫(諄)👮♀️、氲(文)、群(文)、均(諄)🈂️、春(諄)、親(真)、(真)、因(真)、真(真)”🧘🏼,所押皆屬臻攝的“真”“魂”“諄”“文”四韻⌚️。若録“真”作“奠”或校作“旨”,皆於韻不諧。那麽,“真”當據趙文按《説文》的釋義來理解呢?或是另求别解呢?窃謂趙文所注於義未安,“真”當校作“珍”🧑🦳。讀音上👷,“珍”《廣韻》音陟鄰切,知紐真韻,與“真”(章紐真韻)聲近韻同,可以通借。而且敦煌文獻中二者每常通借🕊,如S.2139《故和尚大祥祭文》🧎🏻:“厥今宏開寶殿,廣闢珍(真)場,啓萬字之金雄,廌(薦)九泉之靈識者,有誰施作?”(《英藏》4/21A)S.2440《八相押坐文》:“長飢不食真(珍)修(羞)飯👨🏽🎤,麻麥將來便短(斷)終(中)。”(《英藏》4/75A)是其例。詞義上,“珍”可指精美的食物🤾🏿♂️,《禮記·王制》:“八十常珍🥤。”孔穎達疏:“珍🏉,謂常食之皆珍奇美食。”[27]“歆珍”謂(神靈)享用精美食物的香味,如上圖33《己酉年安九祭大阿孃文》⬇️:“伏惟[靈]三從備體👩🏻🦳,四德不虧。於家有節,族內白眉。奈何枕疾🕓,醫藥虚陳👨🏿🌾。歧傍設祭🚶♀️➡️,請來歆珍🦨。”(《上圖》1/247B)正用“歆珍”,是其切證。可見🆒,校“真”作“珍”,既合於當時的用字習慣🤌,也切於祭文的用語習慣。故上引祭文中的“欽真”當校録作“欽(歆)真(珍)”🚣♂️。
六、
P.3214《大唐天復六年哀子蠅子祭河伯將軍、橋道之神文》:“伏惟神不幸蠅子,自生福尠,禍今晨🏒🌪。尊妣逝
,葬值此日。所有
身衣物🐦,將過往於丘墳。願神歡喜,
逐師林。郊邊奉獻,請來降真🎻。”(《法藏》22/181A)
按🐤:例中的“”“
”“
”“
”四字𓀎,前賢録文🐐、斷句及校注多有歧異↗️。趙文(300—302)依次録作“很”“終”“法”“門(🕵🏻?)”🧙🏿♀️🔣,相關語句讀作:“伏惟神,不幸蠅子🧝🏼,自生福尠禍很,今晨尊妣逝終葬✨,值此日所有法身衣物,將過往於丘墳🧑🏿🍳。願神歡喜,門(?)逐師林。”注“很”云:“凶惡,殘忍;暴戾,乖戾🟣。假借爲‘狠’。”《校注》(800)録作“很”“祭”“法”“引”,相關語句斷爲:“伏惟神不幸,蠅子自生👨🏽🦱,福尠禍很。今晨尊妣逝祭,葬值此日,所有法身衣物,將過往於丘墳。願神歡喜🧁,引逐師林。”《輯注》(539)録作“很”“發”“征”“門”,相關語句點爲✌🏿🛀🏽:“伏惟神不幸蠅子,自生福尠禍很👧🏻,今晨尊妣逝發,葬值此日🪯,所有征身衣物,將過往於丘墳🌜。願神歡喜,門逐師林🍦。”並注“很”爲“甚”。上引三家録文中,除趙文將“
”録作“終”可取外,其餘恐皆未確▶️💻;其斷句、注釋也多未穩🦻🏻。
結合字形及文意看🤱🏻🦄,“”當爲“侵”之俗訛。俗寫“侵”左旁的“亻”或作“
”形🚵🏿♀️,如S.223《天王文》:“我等諸王🌜,已(以)誓願力,不令
擾……使兵賊不
,萬姓安樂🏙。”(《英藏》1/88)[28]BD.4040(麗40,北8671)《八相成道變文(擬)》♢:“
晨便至門守(首),邀請上殿,對説因由🙇🏻♂️。”(《國藏》55/155)是其例🚶🏻♂️➡️。“
”便是在“
”這種俗寫的基礎上🧖🏼♀️,經由“
”訛變而來🐤❎,即其右部所從“
”中間的“冖”先訛省爲“一”而寫作“
”🙍🏿♀️,然後草寫連筆成“
”🧛,再將其與左部的“
”緊密結合便成“
”🤰🏽。“侵”謂逼近、來臨,如S.2073《廬山遠公話》:“若也老🤽♀️、病來侵🧝🏼♂️,白髮無緣再黑。”(《英藏》3/270A)S.530《鉅鹿索法律和尚義辯墓誌銘》:“懸蛇之疾俄侵,風樹之悲窀(頓)及。”(《英藏》2/14)P.2226V《燃燈號》:“既而歲侵鍾(鐘)漏🙎🏼♀️,日逼
(桑)榆。”(《法藏》9/253B)皆其例🙉。“禍侵”謂災禍逼近🤸♂️、降臨,如唐大中三年(849)《魏仲連墓誌》:“噫⛹🏿♀️!不延永壽👳🏻♀️,禍侵室幃,又揜玄夜🦹🏕,今則祔從。”[29]“禍侵室幃”言災禍降臨內室🧔🏿♀️,隱喻誌主妻室亡故🤦♀️。敦煌碑銘讚👷🏽♀️、祭文中也有不少與“禍侵”類似的表達,如P.3556《周故南陽郡娘子張氏墓誌銘并序》:“娘子將料永居香閣,倏然成奔月之人;逝水來侵,欻爾作幽泉之客。”(《法藏》25/255B)P.4640《翟家碑》🕺🏼:“豈謂風燈運促,黄雄之祟妖侵。手足長辭🧳,痛鶺鴒之失羽🤳。”(《法藏》32/254A)P.2482《晉故歸義軍管內衙前都押衙南陽張府君邈真讚并序》:“將謂遐泰🕉,禄位不移👸🏿🚣🏻♂️。何兮逝速,禍魅來追。”(《法藏》14/253A)P.3214《己巳年八月十一日法藏等祭安寺主文》:“何兮妖禍降墜,善界願(怨)親🏤,思之悶絶🚰,合寺咸
。”(《法藏》22/180B)上舉例中“逝水來侵”“祟妖侵”“禍魅來追”“妖禍降墜”等🙎🏼♀️,皆謂災禍、妖魅降靈🛩♚,喻指某人亡故🚳。由是可知,“禍侵今晨”實謂災禍降臨今晨,隱喻尊妣逝去。
“”,從夕🏞、冬聲,當是“
”之俗訛(左部“歹”訛爲“夕”)🎭,而“
”又爲“終”的後起區别文,故趙文所録是。“逝終”爲同義複詞,指去世。如隋大業十二年(616)《段世琳墓誌》📄:“烏吁可念👬🏼🪚,永絶人倫。一旦逝終,魂零(靈)異路。”[30]是其例🧑🏻🌾。
“”,就字形論,確似“征”之手寫,但與“法”相去較遠;然不論“征”還是“法”,皆與文意不合👨🏽⚕️。仔細辨認👮🏼♂️,其字從氵從公🙇,實爲“?”之手寫⏪🙏。而“?”又爲“沿”字篆文的隸變體,“
”小篆作“
”,隸定作“
”,秦漢古文字及魏晉隋唐楷書中,“
”旁多寫作“公”形[31]。《干禄字書·平聲》:“
🫴🏽,上通下正。”注云:“
並同。”[32]是其證。故“
身”即“沿身”,指隨身🧑🏽💼,文獻習見。如中村139《搜神記》“梁元皓、段子京”條:“子京曰:‘弟來蒼恾(忙),
身更無餘物。’遂乃解靴縚一雙🧶,奉上兄爲信。”(《中村》中/330)P.3627《漢將王陵變》:“領將陵母💁🏿♂️🗡,髡髮齊眉,脱却
身衣服🧜,與短褐衣,兼帶鐵鉗🥊,轉火隊將士解悶🧝🏽。”(《法藏》26/144A)例中“
身”“
身”,皆即“沿身”⛹️♀️,可以比勘🫰🏽🐩。上引祭文中“所有
(沿)身衣物”,指逝者所有隨身的衣物🙆🏿♂️。
“”🎅🏼,字形確與“門”“引”近似🤱,但二字於義不合💠。竊謂其字爲“行”之草寫。“行”字草書多作“
”形👆🏿,如P.3808《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承萬乘之寵光🤵🏽♀️,
六宫之惠愛💧。”(《法藏》28/122B)P.3234V《壬寅年正月一日已後直歲沙彌願通手上諸色入曆》:“麥兩碩五斗、粟肆碩五斗🪹,二月六日、七日沿
像散施入。”(《法藏》22/240B)S.1438V《書儀》🧭:“承欲西化,不久當
,漸近招提,應數刀簡🧜🏽。”(《英藏》3/20A)P.3718《和尚程政信邈真讚并序》👩🏻🦲🏊🏽♀️:“俊忝時友,聊陳數
。以俟他日,歸依法王🫱🏽。”(《法藏》27/103A)此所舉各例中的截圖字皆“行”之草書,上引祭文中的“
”即由此連筆而寫成🚴🏼♀️🏅。“行逐師林”言希望神能相隨前往師林。
明白“”“
”“
”“
”四字當録作“侵”“
”“沿”“行”後,再來看祭文的斷句🤾🏻♀️。敦煌祭文多是押韻的🦶🏽,上引祭文中可確定爲韻字的有“晨(真)、墳(文)、真(真)”三字👨🏼🍳,屬臻攝真、文二韻。此外👩🏼🦱,“日”“林”亦可能爲韻字🟪。“日”爲質韻🚶🏻♀️➡️,真(jen)👩❤️💋👨、質(jet)二韻爲陽入對轉,即主要元音相同,僅韻尾有“-n”與“-t”之别,二者音近,可以通押🍦。“林”爲深攝侵韻(jem)[33],唐五代西北方音中臻(-n)🔐、深(-m)二攝之字或有混同,如S.3491V《破魔變》🥓:“我捨慈親來下界👉🏻,情願將心(身)作夫妻🐄。”(《英藏》5/112)[34]S.4571《維摩詰經講經文》🙏🏼:“休向頭頭作妄緣,直須處處行真(斟)酌。”(《英藏》6/146B)二例中“身”“真”爲臻攝真韻(-n)🤹♀️🥇,“心”“斟”爲深攝侵韻(-m)🧙🏻♀️,“心/身”“真/斟”兩組的通借🏋🏻♀️,説明真、侵二韻音近🧑🏼💻,故“林”亦當爲韻字。綜上可知,上引祭文中的韻字有“晨🕵🏻♂️™️、日🛴、墳、林🛩、真”五字,屬“真👨👨👦、文👩🏻🦳、質🗜🫷、侵”四韻通押,體現了當時當地的語音特點。正是藉助於這些韻字👨🦳,我們才可能對本篇祭文重新作出較爲穩妥的斷讀(參上引文例)。
七👳🏿♂️、
P.3491V1《壬子年十一月二日比丘尼真浄、真惠等祭薛闍梨文》:“伏惟靈四禪恒湛,六度常規🪇;導引無倦,舟接忘疲。伽藍,善運擢(權)機。將冀恒爲物望👴🏻,久住世間🥼。豈謂浄土業成,掩(奄)歸極樂👩🍼🤓。”(《法藏》24/336B)
按:“”🧑🏻💻,《校注》(804)録作“楫活”💂🏼♂️;楊文(163)録作“修治”;《輯注》(543)録作“修活”。從字形看,“
”爲“
”的手寫,“
”又“揖”的俗字[35],《龍龕手鏡·手部》⛹️♂️:“
👨🏿🦳,伊入反。—讓也✫,進也🧇。”[36]其中“
”亦“揖”的俗字。“
”爲“治”的草寫,楊文所録是。據字形,“
”當録作“揖治”;按文意🈂️,“揖”則應讀爲“葺”🐟。讀音上,“揖”與“葺”皆從“咠”得聲,中古均屬緝韻🎤,但其聲(前者爲喉音影紐🙇🏿♂️,後者係齒頭音清紐)相隔較遠[37]。考慮到“扌”“木”二旁手寫混同不分,如上引祭文中從木的“機”和“極”分别作“
”與“
”,其形皆寫從“扌”,故“
”或許更當録作“楫”[38]。“楫”(精紐緝韻)與“葺”韻同𓀀、聲極近(唯有送氣、不送氣之别)👣👈🏼,自可通借。“楫治”即“葺治”👳🏻,指修理、整治🐑,文獻習見。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説》🙋♂️:“蠶農尚閑,可利溝瀆👨👩👧👦🧛🏼♂️,葺治牆屋;修門户,警設守備,以禦春饑草竊之寇。”[39]P.4660《管內都僧政故曹僧政邈真讚》📭:“旋歸本群(郡),誓傳講説🧜🏽♀️。葺治伽藍,繩愆有截🍛🤏🏿。”(《法藏》33/23)S.2607《曲子詞抄·菩薩蠻》:“常慚血怨居臣下🚄,明君巡幸恩霑灑🦵🏿👯♂️。差匠見修宫🚡,謁(竭)誠無有終🐌。奉國何曾睡🥿,葺治無人醉🤸🏼♀️。”(《英藏》4/114A)上舉《邈真讚》中“葺治伽藍”與前揭祭文中“伽藍
”的表述近似👨🏿✈️,可證“
”即“楫治”💃🏻,當作“葺治”。末例中“葺治”,《漢語大詞典》釋爲“治理”🫅,從前文“差匠見修宫”看,“葺治”實指修建(宫殿)[40]🧑🏻🔬,與上舉各例中該詞義同。
八🚣🏽♀️、
P.3967V《祭文》🌞:“將謂壽等於松筠😖,何忽彫折於春?🚚。藥不及兮膏肓🙍♀️🧖♀️,魂散飛兮蒿里。上蒼不任(仁)🫎,□(降禍)何深。春光已謝,夏日藏陰。……帷帳翻爲
📷🧟♀️,寵樂迴作悲吟👨👦。”(《法藏》30/296B)
按:例中“”“
”二字(後字左下殘損)🦩,《校注》(809)録作“德(🛁🐰?)
”🧑🔬👩🦼➡️,《輯注》(548)作“懷慕”🤹🏻,注云▫️💙:“此二字原卷不清,首字僅存右半部分👨🏿🔬,次字僅存草字頭👺,兹據文意擬爲‘懷慕’👷🏿♂️,與‘悲吟’”對舉👩🚀💂🏽♂️。從字形看🫱🏿🍞,“
”與“德”“繐”的行書頗近;“
”字上從“艹”;就文意論,此二字當與“帷帳”義近🧑✈️,但施用場合有别,即後者用於喪葬祭奠的情境🖐🏿,以此頗疑其字當是“繐幕”的手寫。“繐”指細而疏的麻布,“幕”即帷帳,“繐幕”謂祭奠的靈帳,因用細而疏的麻布製成,故稱。如《文苑英華》卷三〇五載裴説《哭處默上人》詩:“凄凉繐幕下,香吐一燈分👩🏻🚀。……泣罷重回首,暮山鍾半聞。”[41]宋文瑩《湘山野録》卷中🦵:“安鴻漸有滑稽清才,而復内懼。婦翁死,哭於柩,其孺人素性嚴👌🏻,呼入繐幕中詬之曰:‘汝哭何因無淚?’漸曰👳🏽♀️:‘以帕拭乾🌶。’”[42]明黄洪憲《碧山學士集》卷七《同年合祭諸白川文》:“今夕何夕,臨風漬奠。丹旐摇摇🛻🕦,繐幕連連。陳酹者誰🚪,是公同年。”[43]皆其例。“繐幕”👨🏼🍳,敦煌願文中習用“繐帳”來表示,如P.2044V《釋門文範》:“嗟一鳳之長辭🛳,痛雙鸞之失侣。嗚呼!寂寂賓堂,芳筵徒在;寥寥繐帳💍,日日空懸。”(《法藏》3/131A)S.2832《文樣·三周》:“孝等懷恩罔極,禮制有期;茅苫欲除🫎,繐帳將卷🏄🏼♀️。”(《英藏》4/238)“繐帳”義同“繐幕”,可資參證。
九🫰🏻、
P.4043《祭師僧文》😍🧏🏼:“維(惟)靈立身素節👨🏻💼,早悟苦空🧑🏼🎄。落髮,深棄煩籠。五乘八藏,無不該通。”(《法藏》31/29B)
按:例中“”“
”二字(後字左下殘損)✊,趙文(305)録作“髫歲(齔?)”🕟,《校注》(810)作“聆□”🏄🏿♂️。從字形看,“
”左旁所從似“耳”🧑🏼🎓,右旁所從似“丘”🕵🏿♂️。俗書“耳”“身”二旁形近易混➰,習見的如“職”作“軄”👅、“耽”作“躭”等,另如《龍龕手鏡·身部》(161—162)載“聆”作“
”、“聊”作“
”、“
”作“
”⏭、“聹”作“
”、“聵”作“
”、“聒”作“
”等🏇🏻,皆“耳”旁俗訛作“身”旁者🔧。而“身”旁俗寫又與“馬”旁形近訛混🪥,如“騁”作“
”“
”“
”,北魏《宋京墓誌》👩🏻🍼:“
足驤首👩🏼🚀👱🏼。”[44]BD.9520V1(殷41)《詩二首》:“世間不等實堪悲🔗,
翼鵷鸞逐雀飛🦸🏻♀️。”(《國藏》106/50B)《龍龕·身部》🔷🧑🏻🦱:“
,丑領反。”(161)“丑領反”爲“騁”的讀音👨🏽💻,“
”即“騁”之俗訛[45]🔍。因此,上引祭文中的“
”應爲“駈”的俗訛,而“駈”又是“驅”的换聲旁俗體⭐️,《玉篇·馬部》🏒:“驅,丘于切🙎♂️,逐遣也🤚🏿🕰,隨後也🙄,驟也,奔馳也……駈🥐,同上,俗。”[46]“
”左下殘🤦🏻,結合字形輪廓及文意來看,其字當是“烏”字俗書之殘👍。“烏”俗寫多作“
”“
”形[47]🤔,其典型特徵爲頭部的横畫不封口,“
”應即這種寫法的殘損👩🏼🚀𓀛。故“
”可録作“驅烏”🔚📖,指驅趕烏鴉。如姚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十誦律》卷二一:“時長老阿難親里二小兒走詣阿難,阿難以殘食養畜。佛知故問阿難:‘是誰小兒👩🏼🍳?’答言:‘是我所親。’佛言:‘何以不出家?’阿難報言:‘佛結戒♣️:不滿十五歲人,不應作沙彌。是二小兒不滿十五歲😑。’佛問阿難🤟🏽:‘是二小兒能驅僧食上烏未?’答言🫱🏼🏠:‘能。’佛言🪚:‘從今聽能驅烏作沙彌,最下七歲🧛🏻♀️。’”(《大正藏》23/151B24—C1)因而佛教律文中又稱七至十三歲的出家少年爲“驅烏沙彌”✨,如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摩訶僧祇律》卷二九:“沙彌有三品𓀓:一者從七歲至十三🏂🏽,名爲驅烏沙彌。”(《大正藏》22/461B9—10)因年少出家的沙彌🥟,只能承擔“驅趕食上烏鴉”之事,後人遂以“驅烏”代稱七至十三歲的少年時期。如唐義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苾芻貞固律師者……俗姓孟🦒,粵以驅烏之歲🧜🏻,早藴慈門;總角之秋,棲心慧苑🚺。”(《大正藏》51/10B15—16)P.3821悟真《緇門百歲篇》:“壹拾辭親願出家🪅,手攜經榼學煎茶😢。驅烏未解從師教,往往拋經摘草花。”(《法藏》28/185B)是其例。由是可知,上引《祭師僧文》中“
落髮”即“驅烏落髮”🤹🏼,謂師僧少年即剃髮出家。
上文中,我們對九篇敦煌祭文中的十五則疑難字詞作了較爲詳實的校考,主要涉及字形的俗訛🥂、語音的通借及祭文的押韻。其中多著意於從押韻的角度來校釋疑難字詞👩🎓,藉此强調校理祭文等韻文類作品時🎨,不論録文或斷句🧑🏽🦱,均須注意是否“合韻”,以此來衡量我們整理的文本🤱🏿👋🏼,即可避免一些不該出現的疏誤。
本文原載於《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八輯🧘🏿♂️,中西書局,2019年11月。
*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5—11世紀中國文學寫本整理🗂、編年與綜合研究”(編號☎:16ZDA175)、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計劃資助項目“敦煌文獻通假字匯纂”(編號:2017-01-07-00-07-E00054)的階段性成果。初稿(僅第二、四🔜、五、六、七條)曾在“寫本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2018年理事會”上宣讀,承蒙業師張涌泉教授與張永强🎗、趙鑫曄二位先生惠示寶貴意見❣️;後增寫第一、三、八🌊➞、九條,友生傅及斯通讀了全文,對“戒津”條釋義有所指正,謹此一併致謝。文中錯誤由本人負責。
[1] 學界有關祭文的校録整理,主要有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限於“凶書儀”中所涉祭文樣本),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第335—355🏄🏿、588—593頁;寧可👨❤️👨、郝春文:《敦煌社邑文書輯校》(限於社祭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83—699頁👨🏻🦽;趙大瑩:《敦煌祭文及相關問題研究——以P.3214和P.4043兩件文書爲富达》(簡稱“趙文”)☑️,《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7—334頁;鍾書林🖌、張磊:《敦煌文研究與校注》(簡稱“《校注》”),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01—206頁、第749—825頁;楊寶玉:《敦煌文書中所存尼僧祭文校考》(簡稱“楊文”),《形象史學研究》2015年第2期⇨🧚🏽,第161—173頁💯;劉傳啓👵🏻⚰️:《敦煌喪葬文書輯注》(簡稱“《輯注》”),巴蜀書社,2017年,第510—601頁☺️。本文引用祭文的整理本,徑於相應的簡稱後括注引文頁碼,如“《校注》(780)”表示引文見於《敦煌文研究與校注》第780頁👉🏽,其餘類推🥽。
[2] 本文引用敦煌文獻皆於引文後括注其出處,如“《法藏》16/267A”表示所引內容見於《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簡稱《法藏》,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年)第16册267頁上欄🏌🏿,其餘類推。文中引用的其他敦煌圖録爲:《英藏敦煌文獻(漢文佛經以外部份)》(簡稱《英藏》;1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年;《上海圖書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簡稱《上圖》👨🏻🦱,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浙藏敦煌文獻》(簡稱《浙敦》,1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簡稱《國藏》,146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9—2012年;《台東区立書道博物館所蔵中村不折旧蔵禹域墨書集成》(簡稱《中村》;3册),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費特定領域研究〈東ァジア出版文化の研究〉总括班🚴🏼♂️,2005年。
[3] 更多的舉例及詳細的論證參拙文《辭書疑義辨析五則》之“欀”條(《古代漢語大型辭書編纂問題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海👨🏿🎤,2018年11月24—25日,第256—259頁),此不贅🧛♀️。
[4] 此例引自梁春勝:《楷書異體俗體部件例字表》(未刊稿)🌥;圖版見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10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7頁🛀。
[5] 此例引自黄征:《敦煌俗字典》“柔”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40頁。
[6]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中華書局🧏♂️,1977年,第768頁🧑🏻🦯➡️。本文引傳世典籍👩⚕️,首次徵引詳注出處,再次引用徑於引文後括注其頁碼🤬。
[7] 參見《漢語大詞典》第4册“柔範”條👮🏽♀️,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9年,第952—953頁。
[8] [唐]姚思廉:《梁書》,中華書局,1973年⛵️,第157頁🦸🏿。
[9] “《大正藏》52/828C17—18”指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88年)第52册828頁下欄17至18行🍨,下仿此🚣♂️。
[10] 此例引自梁春勝:《楷書異體俗體部件例字表》(未刊稿),圖版見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8册,第135頁。
[11] 此例引自黄征:《敦煌俗字典》“缺”條,第333頁。
[12] “《中華藏》57/525A”指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大藏經》(中華書局,1993年)第57册525頁上欄,下仿此👨👩👧👦。
[13] [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中華書局🚗🪯,1987年,第144頁🧎♀️。
[14] 楊志飛🚶♂️➡️📖:《贊寧〈宋高僧傳〉研究》,巴蜀書社,2016年,第414頁🙆🏿♂️。
[15] 吴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九輯,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422頁★。
[16] 河村照孝編集《卍新纂大日本續藏經》𓀛,株式會社中國書刊行會🗣,1975—1989年😐,第41册347頁下欄🙅🏻♀️。此例承友生傅及斯檢示🫁。
[17] 句中“合”🚙,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徑改作“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349頁;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録》第2卷校作“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314頁。按♦️:兩家校改,於義均未安。
[18] [宋]丁度等編🏃♀️:《集韻》👰♂️,中華書局影印《宋刻集韻》🤹♂️👨🏭,2005年👳♂️,第47頁。
[19] “恩憐”🦹🏿♀️,《漢語大詞典》(第7册💂🏻,1991年,第499頁)釋作“加恩垂憐”🎋,似不確🧑🏻🦼➡️🌷。
[20] [梁]蕭子顯:《南齊書》🚃,中華書局,1972年,第415頁🖖🏿。
[21]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中華書局🛳🔷,1983年🐒,第8289頁上欄📱。
[22] 郝春文:《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387頁。
[23] 寧可🫵🏻、郝春文輯校:《敦煌社邑文書輯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56頁🈷️。
[24] 此據友生余堅爲本人主持的“敦煌文獻通假字匯纂”項目搜集的實例。
[25] 十二月十五日,寫卷原作“十二十√月十五日”,“十”“月”互倒而以“√”號乙正,後一“十”字衍👋🏻,此徑録正。
[2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346頁。
[28] 此例引自黄征🖕🏿:《敦煌俗字典》“侵”條,第325頁。
[29] 圖版見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32册🌻,第31頁。
[30] 録文見王其禕、周曉薇:《隋代墓誌銘彙考》第5册🪚,綫裝書局🧑✈️,2008年🧑🏻🦲,第318頁。
[31] 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下編《敦煌俗字彙考》“”“沿”條,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版(1996年初版),第369—370👮🏽、536頁;梁春勝:《楷書部件演變研究》“公(
)”條🤶,綫裝書局👂🏼,2012年,第313—314頁👷🏿♀️。
[32] 施安昌編🔀:《顔真卿書〈干禄字書〉》📤🎠,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25頁。
[33] 此處於“真”“質”“林”後括注的擬音✖️,乃據邵榮芬先生所擬。
[34] “心”,異本P.2187(《法藏》8/179)作“身”。
[35] “咠”旁俗寫多作“”形,與“胥”旁俗寫混同無别👰🏿♂️。參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第2版)🧜🏽,第377頁☄️。
[36] [遼]行均編🧑🏼🚀:《龍龕手鏡》🫵🏻,中華書局😠,1985年,第216頁。
[37] 傳世文獻中“揖”可與“輯”相通(參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700頁)🧚🏻♂️,其聲紐分屬影⛔️、從🥲,與“揖”和“葺”的關係近似👨,然則此二字似亦可通,但也不能排除其中“揖”爲“楫”字形訛的可能。
[38] 此説蒙張永强先生賜告✊🏿。
[39] [北魏]賈思勰著,繆啓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第233頁🕌。
[40]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第9册,1992年,第459頁。按:《大詞典》“葺治”下第1、3兩個義項爲🏚:①治理。引本例爲始見書證。③修建🏋🏼♀️。引清惲敬《陳白沙先生祠堂記》爲證🧎♀️👩🔧。S.2607中“葺治”實指“修建”☦️🧑🏿🏫,故義項①下所引本例當移至義項③下作首例。
[41]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中華書局,1966年,第1562頁。
[42] [宋]文瑩😒:《湘山野録》,中華書局,1984年,第25頁👩🏻🦰。
[43] [明]黄洪憲:《碧山學士集》卷七👩🏽⚖️,明萬曆刻本,葉二十九🧑🏼💼。
[44] 此例引自梁春勝:《楷書異體俗體部件例字表》(未刊稿),圖版載趙君平、趙文成《秦晉豫新出墓誌蒐佚》第1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第28頁。
[45] 參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中華書局🧑🏿🏭,2000年🟠,第1013—1014頁👱♂️。
[46] [南朝梁]顧野王著,[宋]陳彭年等增訂《大廣益會玉篇》,中華書局🏆,1987年,第108頁。
[47] 此二形參黄征:《敦煌俗字典》“烏”條,第428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1-11-03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1-11-07
点击下载附件: 2237張小豔:敦煌祭文疑難字詞校考.docx
下载次数🧜🏼♂️:29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