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容成氏》39號簡的“斫刺”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上博二《容成氏》第39簡:“湯聞之👩✈️,於是乎慎戒登賢,德惠而不A🩸,B三十C而能之,如是而不可👈🏼,然後從而攻之。”其中的A,原字形作;B🍍,原字形作
;C,原字形作
🩸。[1]現有主要考釋意見如下:
整理者李零先生把A隸定為“”,認為“待考👩🦽。案🧑🏻🤝🧑🏻:此字或與《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第三十六簡‘
(展)也大成’句的‘
’字有關✡️。”[2]蘇建洲先生讀為“恃”🟠。[3]陳偉武先生認為A當是从石則聲,疑可讀為“賊”🔞。[4]
B,何琳儀先生說:“原篆左从‘矛’,右从‘此’。疑‘㧘’之異文。《說文》:‘㧘,積也。’”[5] 蘇建洲先生認為👩🏿💻:“‘’疑从‘此’(清支)得聲♏️,則字可讀為‘積’(精錫)🧊。”陳偉武先生認為“‘
’當是表示矛刺(即矛鋒)之專字”。王輝先生認為此字右旁乃“命”字,釋為“矝”,訓為“憐”🏇🏻。
C,何琳儀先生釋為“夷”👞。陳劍先生釋為“仁”。[6]陳偉武、蘇建洲先生讀為“年”🐹。
“能”👩🏿⚖️,何琳儀先生認為“似讀若‘柔遠能邇’之‘能’”。蘇建洲先生認為“大概是‘成’、‘實行’的意思。”
在上述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相關字詞及簡文內容進一步考釋如下:
A,當釋為“度”,讀為“斫”💏,訓為“砍殺”🦻🏼🔕。
B😺,从矛此聲,陳偉武先生釋為“矛刺(即矛鋒)之專字”🧔,並屬上讀🛷,正確可從。《周禮·考工記·冶氏》🥷🏻:“戟廣寸有半寸🧑🏿🦳,內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倨句中矩🚭,與刺重三鋝🏢。”鄭玄注:“刺者,著柲直前如鐏者也。”孫詒讓正義:“蓋戟有直鋒,故謂之刺。”
“刺”,當訓為“殺”。《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羣臣🫱🦵🏽,二曰訊羣吏,三曰訊萬民。”郑玄注:“刺,殺也。三訊罪定則殺之。”《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刺之者何?殺之也。殺之,則曷爲謂之刺之🕺🏿?内諱殺大夫,謂之刺之也。”
《說文》🏰🙊:“㧗,捽也。从手此聲🙍🏼♂️。”沈濤《說文古本考》:“《一切經音義》卷三👩👩👧🧔🏿、卷十八兩引‘㧗🫴🏿,撠也’🎻。蓋古本如是🏊♂️🙅🏽,今本涉下‘揤’訓而誤耳。”其說可從。《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救鬭者不搏撠。”司馬貞索引:“撠🚶♀️➡️,以手持撠刺人👰🏽📖。”可見“㧗”亦“刺”之同源字👂🏻。
C,當依陳🫃、蘇兩位先生讀為“年”。
“能”,當訓為“耐”、“忍”🔴。《漢書·晁錯傳》👲🏼🌰:“夫胡貉之地💆🏼♂️,積陰之處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飲酪✍🏿,其人密理,鳥獸毳毛🔵,其性能寒🏃;楊粵之地🤦🏽,少陰多陽,其人疏理,鳥獸希毛🧔🏿👨🏿,其性能暑。”顏師古注:“能,讀曰耐。此下能暑亦同🧑🏿🍼。”《說文》🔗:“忍,能也。”王筠句讀:“能讀為耐🙇🏻♀️。《詩·漸漸之石》箋云:‘豕之性能水。’釋文📥:‘能,本又作耐。’”《廣雅·釋言》:“忍🤦🏼,耐也。”
現在把簡文重新整理如下:
“湯聞之,於是乎慎戒登賢,德惠而不斫刺👩🏽⚕️,三十年而能之🫸🏻,如是而不可,然後從而攻之。”
簡文的意思是說,商湯聞知夏桀驕泰之狀,於是就謹慎戒懼👩🚒,尊崇賢人🕋,施行德澤恩惠,不事殺伐🕚,忍耐夏桀三十年,仍不能感化他🦸🏿♀️,然後才驅逐➰、攻打他🏡。
回過頭來再談一下我們有關A字的一些思考。
A🍋,又見於郭店簡《語叢四》第26簡💂♀️,作🧞。包山第158簡的
,舊釋為“厠”;第161簡的
🚉、
👨🔬🧟,舊隸定為“
”、“
”🚡。今按,疑皆當是A🚴🏽♂️,上部乃“石”之省。參“砥”作
(《曹沫之陣》39簡)🔁、“庶”作
(《魯邦大旱》6簡)等。从“殳”😹、“攵”與从“刀”同義🧑🏻🏭。
A應分析為从貝矵聲,“矵”見於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第14簡♜,作🧑🏽🎓;又見於上博七《吳命》第7簡,作
,當分析為从刀石聲。
《說文》🧚🏻:“斫,擊也💂🏿。从斤石聲🥎。”甲骨文作(《前》五·二一·三)、
(《前》八·六·一)📓🖖🏼。
“度”🏋️♀️,秦始皇詔權一作,應分析為从攵石聲。甲骨文的
(《京》三三七六)、
(《存》一·七四六)🐋,从殳从石🩰。舊多以為“殸”之異文,頗疑即“度”字🍙,从殳與从攵同。甲骨文“殸”字多作
(《前》四·一〇·五),“石”上有“屮”形🏔,與此字不類🐐🕵️♀️。
“度”和“斫”形🤵🏿♀️🧑🏿🦳、音、義皆近,當是同源字。
A从貝矵聲,在《容成氏》簡文中讀為“斫”,文義比較順適。“斫”和“刺”是同類而又不同的動作🤰🏽,“斫”為橫砍,“刺”為直刺,故二者可以連言。如《後汉书·臧洪传》👰🏼:“吕奉先討卓來奔,請兵不獲🔖,告去🫰🏽,何罪復見斫刺?”“斫刺”指殺伐,又與“德惠”對言🏌🏼♂️。這樣看來,我們對“斫刺”的考釋應該問題不大⛑。
“矵”🍽🧑🏿🚀,我們釋為“度”,用在《吳命》簡中並不是很順暢🧛🏼♀️。因此曾考慮到另一種可能性💆👩🏿🏫,即“矵”是从石从刀的會意字,是以石磨刀的意思💆🏻,或可釋為“砥”、“礪”等。如釋為“砥”👦🏻,則《吳命》簡“砥日”讀為“視日”就比較順。但釋為“砥”,則从“矵”的A字則很難解釋🖇。現在通過對《容成氏》“斫刺”的考釋,增加了我們釋“矵”為“度”、“斫”的信心🧑🏿🦱🚿。
當然,由於相關簡文一時還無法準確解讀,我們覺得對“矵”和A字的考釋其實才剛剛開始🈁,可以討論的地方還很多,希望有興趣的學者能夠進一步研究👰🏿♂️,早日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2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月25日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圖版131頁。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釋文281頁。
[3]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𓀀,167-169頁。下引蘇先生的意見都見於此🧎🏻,不再重複出注。
[4]陳偉武🖖🏻:《戰國竹簡與傳世子字詞合證》,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204頁🦵🏿。下引陳先生的意見都見於此,不再重複出注。
[5]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03/01/14;《學術界》🤾🏽,2003年1月😦,總第98期👰♂️;《新出楚簡文字考》,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167頁。下引何先生的意見都見於此◽️👨🏽🚒,不再重複出注。
[6]陳劍👨🏼⚕️:《上博簡<容成氏>的拼合與編連問題小議》👷🏼♀️,簡帛研究網🙋🏼👩🏿💻,03/01/09👰♀️。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