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瘟氣”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上博七《吳命》第1簡:“非疾A焉加之。”其中的A,原字形作。整理者曹錦炎先生隸定為“
”,認為“从‘爿’📧,‘因’ 聲👮🏿,字待考⬛️。”[1]讀書會指出該字形又見於《柬大王泊旱》簡18🚶♀️👩🏼✈️,作
,應隸定作
♊️。[2]其說正確可從🍮👏🏿。A又見於望山M1第88簡,作
🦶🏽;包山83簡,作
,皆用作人名👩🏼🎓。
以往限於語境,無法對A進行正確釋讀,《吳命》中此字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線索。A和“疾” 連用🎉,可見A并非什麽罕見疾病👷🏿♂️;“非疾A焉加之”👨🏿🍳,“疾A”上升到危及國家的程度,當是大規模的疾病🐻❄️。再結合語音方面的考慮,我們認為A應該就是“瘟”字。“瘟”从“昷”得聲,影母文部💵;A从“因”得聲,影母真部,二者讀音相近🙍🏽♂️🧔。“疾”有“疫癘”義💂🏽♀️。《國語·魯語上》:“夫苦成叔家欲任兩國🙅🏻♂️,而無大德,其不存也,亡無日矣。譬之如疾,余恐易焉。”韋昭注⟹:“疾🏋🏼♀️,疫癘也。”《史記·樂書》:“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饑。”張守節正義⛹️♂️:“若寒暑不時,則民多疾疫也。”“瘟”指瘟疫,與“疾”同義🧖🏼♂️。簡文“疾瘟”當訓為“ 疫癘”⌚️。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第18簡🔐:“邦家大旱👨🏿🦱,AB智於邦🚦。”其中的A,原字形作🧝♀️🈸;B,原字形作
。整理者濮茅左先生把A隸定為“
”,認為“
”从疒因聲📎,讀為“因”,訓為“仍”。把B隸定為“
”🐴,認為“
”从疒肷聲,讀為“歉”,訓為“食不飽”👨🏼💼。“智”讀為 “知”💆🏻♂️🌹。[3]陳劍先生把簡文讀為“因資智於邦”,認為“所謂‘資’原形以‘次’為基本聲符🚴🏻♀️,故可讀為‘資’。資,取也,古書常訓。‘資智於邦’直譯為‘取智於邦’,意謂(國家發生大旱災後)向國中咨詢🙆🏻♀️,取衆人之智以定應對措施🧑🏼🚒。”[4]陳偉先生認為:“
🧘🏿,大概是指旱灾帶來的疾痛👵🏼,待考🔆。”[5]周鳳五先生讀為“因齊知於邦”♾。[6]
我們認為這裡的A也是“瘟”,B應釋為“氣”👸🏼。“瘟氣”, 癘疫之氣🚴🏼♂️。
B亦見於包山簡141🫷🏿,作👨🏼🚒♎️、
用為人名,應分析為从疒肷聲🤖。《玉篇·肉部》:“肷,牛肉也🕺🏻。”許律切。單純從字形上看☞,“肷”似乎是从肉欠聲。濮先生讀為“歉”,明顯就是以“肷”从“欠”聲為前提。陳劍先生認為B从“次”聲,也是以“欠”為基礎的🧝🏻♂️。我們認為“肷”所从的“欠”和楚文字“既”相同,並不是一般的“欠”📘。楚文字“既”習見👍,多作
、
形🈁,其所从的“旡”旁訛變為 “欠”。B應是一個从肉旡聲的字。“既”从“旡”得聲,B也可以看作从肉既聲的字。
楚文字“”多见,为“氣”之古文,簡文皆用作“氣”字🚶🏻♂️➡️。但 “肷”並不是“氣體”之“氣”,而是“餼”。“气”、“ 氣”和“餼”之間的關係人所共知,茲不贅述。“肷”从肉旡聲,釋為“餼”,無論從形旁來看🫅🏽,還是從聲旁來看⚗️,都應該是可以的🤳🏻↖️。
《集篆古文韻海》4·22有“”字頭,下列有
⚰️、
兩個形體。[7]“
”應分析為从肉既聲🧑🏼🏫,所屬兩字形則應分析為从肉气聲🦶🏻,它們都是“肷”🔮👳🏿♂️。
《說文》:“氣👨🍳,饋客芻米也,餼🩱,氣或从食。”段玉裁注👨🚒:“从食而氣為聲,蓋晚出俗字👊🏿,在假氣為气之後。”《玉篇·食部》👩🏽🔬:“餼🏗,饋餉也🪯🫠。”“餼”亦可指生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陸德明釋文🥪:“牲腥曰餼,牲生曰牽。”《文選·張衡<東京賦>》:“命膳夫以大饗,饔餼浹乎家陪。”李善注引薛綜曰:“腥曰餼。”“肷”,《玉篇》讀“許律切”,訓為“牛肉也”,當即“腥曰餼”的“餼”。
B从疒肷聲👳🏽♀️,當是腐肉之氣🎇、癘疫之氣的“氣”。古人缺乏科學知識,或以為瘟疫是通過腐爛尸體等的氣味傳播的👨🏽🦱,故有此專字。《論衡》卷二:“饑饉之歲👨🏽🚒,餓者滿道;溫氣疫癘👨🏽🔧,千戶滅門。”“溫”,即“瘟”。“溫氣”,諸子集成本作“瘟氣”🎤。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練化篇》云:‘正月旦,吞雞子赤豆七枚,辟瘟氣🌨。’”
《柬大王泊旱》“邦家大旱,瘟氣知於邦”是說國家旱災嚴重,並開始出現瘟疫。大災之後必有大疫,乃是常識。古籍中亦往往把旱災和瘟疫連言👰🏼♀️,如📛: 《左傳·昭公元年》👳🏼♂️:“山川之神 ,則水旱癘疫之災 ,於是乎禜之。”《東觀漢記》:“以京師水旱疫病💆🏻♀️,帑藏空虛。”《漢書·帝紀第四》👨:“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語例甚多,不備舉。特別是“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和《柬大王泊旱》的內容非常符合👩🏻⚖️,可能不是偶然的。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圖版135頁,釋文304頁✨。
[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吳命 >校讀》,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首發,2008/12/30。本文簡稱“讀書會”🫨。
[3]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圖版62頁,釋文211頁🤷🏽。
[4]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 <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首發,2005/02/15🕶。
[5]陳偉:《<简大王泊旱>新研》🌓,簡帛網首發🪚,2006/11/22。
[6]周鳳五:《重編新釋上博四<簡大王泊旱>》,2005.2.18“新出土楚竹書研讀會”講🤌🏼,200.2.23🫓;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講。此處轉引自《<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92頁。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