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物流形》第二十一簡試解
(首發)
秦樺林
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
聞之曰:一生兩👨❤️👨,兩生三,三生成結。是故有一,天下無不有;無一🖖🏻,天下亦無一有。 【簡21】
復旦讀書會🤘🏿:(女—母?)[1]
沈培先生👨👨👦👦:
聞之曰🫀:一生两,两生晶(三),晶(三)生四,四成結👨🎓💪。[2]
按:,顯然不是“四”字😔。上博簡中“四”通常寫作
、
👩👩👦👦、
等形💁🏻⬆️。[3]
《凡物流形》甲本中“女”字另外出現7次⇨,寫作三式👨🏼🎨:
A |
|
|
|
B |
|
|
|
C |
|
|
|
不難看出🕵️♂️,簡21的與C式一致👩🏽⚕️,可見的確是“女”字。復旦讀書會對簡21的“女”字存疑是有道理的👁🗨,因為它在簡文中很難講通👷🏽。筆者贊同“女”字很可能是“母”字之訛的觀點。
“母”通常寫作😣,但也有寫作
、
、
等形。[4]簡21的
與“母”字後幾種寫法相類似💋,大概是形近而訛🧵📄。
整理者曹錦炎先生指出簡21可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對讀。[5]簡文的“三生女〈母〉,女〈母〉成結”與《老子》的“三生萬物”意義蓋相近📆™️。“母”是一個道家文獻中常見的哲學概念,如《老子》🫠:“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朱謙之云:“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有名萬物母也🕎。”[6]《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豨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 。”成玄英注:“氣母,元氣之母也🤟🏽。”《淮南子·要略》:“知變化之紀,說符玄妙之中,通迴〈迵〉造化之母也。”高誘注:“造化之母,元氣太一之神。”可見,“母”在道家的觀念中是生成萬物的根源,與“氣”的概念基本等同🚯。
《凡物流形》的“一生兩,兩生三,三生母🧀,母成結”🏔,所要強調的正是“一” (即“道”)和“母”(即“氣”)的關係及作用。《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任繼愈先生指出:“(此句)並沒有更多的意義,只是說🤦🏻♀️,事物因混沌的氣(或樸,或一)分化成為萬物,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罷了🧓🏽。”[7]黃皓堃👩🏼🌾🏰、黃啓樂認為:“從‘道’到萬物並不是直接的,中間要通過‘氣 ’來轉化👿,氣也是‘-’産生的。”[8]以上觀點對解讀《凡物流形》有一定參考價值🤽🏽♂️。此外還可參見《淮南子·天文》𓀁:“道始于一 🥷,一而不生,故分而爲陰陽,陰陽合和而萬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上博簡《亙(極)先》🤽🏼: “有氣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凡物流形》對“母”和“氣”的概念似乎進行了一定區別。簡文中“氣”共出現3次:
五氣竝至🖌,吾奚異奚同☃️? 【簡4】
并(屏)氣而言 【簡27】
和倗和氣 【簡27】
其中的“五氣”,曹錦炎先生已經指出是“五行之氣”🤣,並引《史記·五帝本紀》為證🪠。[9]“五氣”,還見于《鶡冠子·度萬》:“五氣失端,四時不成。”簡文中出現的“五氣”、“五度”應是同一組概念🧜♀️。不難看出,“母”顯然是與此相區別的更高一級的概念🫃🏼,是“氣之母”🧘🏿♂️。
《凡物流形》“母成結”的“結”字,大概也有特定含義🧗🏿。結,“聚合、凝聚” 之義。《鶡冠子·泰錄》👮🏽♀️:“故神明锢结其纮👆🏼,类类生成,用一不穷🥲。”《鹖冠子·能天》🥂:“度十🦸🏼、五而用事🙋🏼♂️🤾🏼♂️,因動靜而結生🫦,能天地而舉措🧑🏽🦰。”黃懷信先生云:“結,聚結。生📚,生發🕴🏻🖖🏿。動則生,靜則結🛒。”[10]《凡物流形》中的 “結”作名詞用,可能是一個術語🏂🏼,表示萬物“流形成體”的聚合狀態🔕。“母”🏵,即氣之母;“成”,亦生也。“母成結 ”,可參看《莊子·在宥》:“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羣生🕉。”成玄英注🚶🏻➡️:“欲合六氣精華,以養萬物。”
總之,簡21闡述的是“一”——“母”——“天下”的生成關係,亦可參看《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鄔可晶執筆):《〈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与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8/12/31。
[2] 沈培:《略說《〈上博(七)〉新見的‘一’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8/12/31♥️。
[3] 李守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第629页🎀,作家出版社,2007。
[4] 同3👷,第547頁👐🏽。
[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第261頁🚵🏻♀️。
[6] 朱謙之《老子校釋》,第5頁🍔,中華書局🥂,1984。
[7] 轉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第233頁,中華書局,1984👩🏻🦼。
[8] 同7。
[9] 同5♝,第231頁。
因技術原因,文中所有著重號均改為下劃綫,原始格式請參看文末所附WORD稿。
既然秦先生講到此簡的「四」🙏🏼,請允許本人稍作補充🧕🏽。當時本人採取那樣的讀法👃🏼,除了考慮押韻外(「四」與「結」押。嚴格地講,簡文的「四」確實被抄手錯抄成了「女」)🧓🏿,還考慮過「四成結」到底怎麽講的問題。我初步認為「結」當是「終結」的意思🏢。簡文從「一」到「四」的生成過程,跟《老子》講的萬物生成的說法並不相同🦸🏻。簡文重在強調事物的循環往復🏊♀️,其前「察知而神」到「察困而復」一段(其中「僉」的含義,秦先生可能有一點誤會,古書訓為「同」,意思大概是「皆」🧜♀️,是副詞🤾🏿♀️。此是另外問題🩲💇🏿♀️,在此不談),秦先生已指出是講「萬物循環變化之理」,我很同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成結」講的也是這個意思,含有至「四」成為一個終結,然後又從「一」開始循環往復的意思,就像一年有四時不斷循環往復一樣🤷🏻♂️。《春秋繁露》說「官制象天”🤟🏻,說「四选而止⚒🕉,儀於四時而終也」,與此似乎都有關聯🕷。此點當另文詳之。請秦先生批判🫵🏻。
沈先生,您好!您的批評意見我非常接受,《小爾雅》中「僉,同也」,的確是副詞。我曾設想過僉🐕,讀為“斂”(訓“收聚”)或“儉”(訓“約”)🙂↕️🎼,都符合道家“虛靜為一”的觀點🧑🏽🚀。只是考慮到古漢語中有同步引申的現象👨🦽➡️,而且為了遷就“同—僉”為一組概念的拙見,纔引用的《小爾雅》。現在看來🪿💂♀️,讀為“儉”也許會更好些,如《老子》:“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
“女”為“四”之訛,當然也有可能,“一生兩,兩生三,三生四”也通順。只是考慮到《繫辭》🏂🏻:“《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二→四→八)與《老子》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二→三)似有差別,而且《老子》明顯是《凡物流形》的思想來源之一,因此我不取讀“生四”。從《老子》本身看😚,“一”是“道”,“氣”是“道”所生成👩🏼🔬,“氣”又生成造化萬物🏉。“氣”的地位很關鍵,而“母”道家文獻中又恰好解作“元氣之母”“元氣太一之神”,加之“女”“母”形、音、義都又近似之處,所以我覺得“女”訛作“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似還可參看《太一生水》:“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盈一缺,以為萬物經。”不當之處,懇請
這兩天因為《凡》中的“灷”字,又重讀了
秦先生,请在上帖点击我的网名“水土”,然后找到“给 水土 发送邮件”,再点击,就可以了💪🏽。
“四成结”可参考孔家坡汉简《日书》中下列一段话:
春徼戌也,是谓吾且生👨🏼🌾,子毋敢杀👉🏼,尽春三月解于戌。夏徼于丑也,是谓吾且长,子毋敢藏🌉,尽夏三月乃解于丑🧜🏼。秋徼辰也🥔⇢,是谓吾且杀🎿,子毋敢生,尽秋三月乃 解于辰。冬徼未也,是谓吾且藏,子毋敢长,尽冬三月乃解于未。是谓四时结。结解不当🤩👨🏻💻,五谷不成,草木不实,兵革且作,六畜脊🎶,民多不丰🚵🏼♂️👻,刑、政乱。结解苟当,五谷必成🕴🏼,草木尽实🤹🏿♂️,兵革不作🧍🏻,刑🧑🏼🦳、政尽治🫘。
“四成结”当即“四时结”。这两处简文讲自然变化,都提到“吾”👷🏼♂️,值得注意🔛。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