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差徐所遷乍金考
(首發)
周運中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富达
關於珍秦齋藏越王差徐戈銘文,有曹錦炎(2004)、吳振武(2008)、董珊(2008)、孟蓬生(2008)四位先生的考釋🗓🙃。董先生考釋為:
戉(越)邦之先王未得居乍(胥~蘇)金(陰)⏏️,就(由)差(徐)之為王,司(始)得居乍(胥~蘇)金(陰)。差
(徐)以鑄其元甬(用)戈,以攸(修) □
(邊)土。
董先生認為越王差徐即《竹書紀年》越王初無餘👩🏼🎓,銘文意思是說差徐(初無餘)遷居乍金。史書無乍金,董先生認為乍😼、金二字分別為蘇、陰之假,蘇又為姑蘇(姑胥)之省,乍金即姑蘇山之北。[1]此釋未免曲折🔸,最關鍵的是,董文已引《越絕書》卷二《記吳地傳》:“ 闔閭之時,大霸🏃♂️➡️🎥,築吳越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7️⃣。” 又引《竹書紀年》:“翳三十三年遷于吳🛁。”胥山即姑蘇山,既然闔閭已經徙治姑蘇山,越王翳又已經遷居吳地,則差徐之前的越王翳、浮錯枝很可能已經居於姑蘇山。孟蓬生先生在《越王差徐戈銘文補釋》一文在繼承董文釋“乍金”為“蘇(胥)陰”的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居”為“姑” 字之假💂🏽,讀原文為😖:
戉(越)邦之先王未得居(姑)乍(胥~蘇)金,(造~
)差
(徐)之為王,司(始)得居(姑)乍(胥~蘇)金👱♂️。差
(徐)以鑄其元甬(用)戈,以攸(修) □
(邊)土。
孟先生說🦸,“居乍金”即“姑胥(蘇)金” 🏌🏿♀️,義為“產自姑蘇的銅”,銘文是說差徐始得姑蘇之銅。[2]此說有二疑點:
第一,史書無姑蘇產銅的記載。有學者認為上古蘇州西部產銅,[3]查其所引《吳地記》兩條皆不見於今本,第一條為《太平寰宇記》卷九一海鹽縣所引😥,和吳縣無關,第二條為《讀史方輿紀要》引,顧祖禹在清初很難看到新版本👍🏽,而且此段中有“光福里”,《吳地記》原文中沒有里這一區劃🕑,只有鄉、都🆕、鎮,其中也沒有光福,所以此段肯定是顧祖禹誤引後代他書⚫️。
第二,假如姑蘇產銅,吳國肯定早已開發利用,為何越國以前的君主沒有得到呢🟰⚠️?
所以,這個說法也不堅固。我認為乍金就是文獻裏的莋碓山及山下的莋邑,《越絕書·記吳地傳》👨💼:
莋碓山,故為鶴阜山,禹遊天下,引湖中柯山置之鶴阜,更名莋碓。放山者🤦🏿♀️,在莋碓山南。以取長之莋碓山下,故有鄉名莋邑。吳王惡其名,內郭中🧘🏽♀️,名通陵鄉👳🏻♂️🚞。莋碓山南有大石,古者名為“墜星”,去縣二十里。
清錢培名《越絕書劄記》🏊🏼♀️:“之原注一作人📢。按疑即後十里坑節所謂長人也,俟考。”按同卷下文💗📑:“婁東十里坑者,古名長人坑,從海上來。去縣十里。”[4]綜之可知,吳人將婁(今昆山市)東十里的一些“長人”俘獲,在莋碓山下建立莋邑。某個吳王改名為通陵鄉,納入外郭中💆。
陳橋驛《水經注校證》卷二九《沔水注》:
楊泉《五湖賦》曰:頭首無錫🤟🏽,足蹏松江,負烏程於背上,懷太吳以當胸,岝嶺崔嵬,穹窿紆曲,大雷、小雷湍波相逐。用言湖之苞極也。太湖之東🏃🏻♂️➡️,吳國西十八里🎑,有岝嶺山🦹🏼♂️🕹。俗說此山本在太湖中🥷🏽,禹治水移進近吳。又東及西南有兩小山😮💨,皆有石如卷笮,俗云禹所用牽山也。太湖中有淺地🌨,長老 云是笮嶺山蹠。自此以東差深𓀆,言是牽山之溝。此山去太湖三十餘里,東則松江出焉。
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本岝嶺的嶺字左下角“令”作“名”,令🚶🏻♂️、名形近。熊會貞疏說🧔🏿♂️:朱本作嶺,全、趙本據《五湖賦》改為岝崿🧑🏽🍳,嶺、碓字皆誤,《書鈔》一百六十引《越絕書》作雒,尤誤。[5]
《吳地記》:“岝崿山在吳縣西十二里💪🏼,吳王僚葬此山中。”[6]《吳郡圖經續記》卷中😮💨:“岝崿山在吳縣西南一十五里🧑🏿🏭🧝♂️,《圖經》雲👶🏿:形如獅子。”[7]
“莋”🛼、“岝”、“乍”相通當無疑問。 “碓”、“崿”、“嶺”、“阜”諸字均可訓為“山”🟰🐝,皆為山之通名🏢。“雒”可能為“碓”之訛字。莋碓山很可能本單名為“莋”。但是🚵🏿♂️,如果此山本名莋山📵,“ 金”字就無法解釋了。根據《越絕書》,莋邑在莋碓山南。如果該王所遷是莋邑,金字便不能讀作陰。所以🤛🏼💃🏽,也有可能是金字訛為上述 “碓”🧐🧑🦳、“崿”、“嶺”🐛🦸🏻、“阜” 四字。不管怎樣,《越絕書》的 莋邑即差徐所遷居的乍金,還是很有可能的。原銘或可釋讀為👩🏿⚖️:
戉(越)邦之先王未得居乍(莋)金,就(由)差(徐)之爲王,司(始)得居乍(莋)金。差
(徐)以鑄其元甬(用)戈,以攸(修) □
(邊)土。
張宗祥《越絕書校注》莋碓山條:“梁隱士何求⛴🫰、何點葬此,後改名何山🏌🏻♂️。”何山即今獅子山北的何山,但是這個說法後出,不可靠👨🏻🎓🤽🏿,何山之名可能來自上引《越絕書》一段中的柯山🤏🏽🕉。乍金山原先可能包括何山,待考🧏🏻♂️。吳王的外郭有沒有可能到此呢?按照錢公麟等先生的研究,今蘇州市區沒有春秋時代的城址,而市區西南部的丘陵地區倒有古城址,最初的姑蘇城在這一地區🤶🏽。[8]所以,獅子山附近地區有可能被納入外郭🧦,何山有春秋晚期的吳國貴族墓葬。[9]
關於越國在差徐前後的內亂,董先生的文章已有考述。差徐遷居莋邑無疑和內亂有關,至於遷居的具體原因,現在就很難考證清楚了。在內亂時🧚,越國內部自相殘殺🥺,四分五裂👩❤️👩,《越絕書·記吳地傳》記載搖城王殺周宋君🤹🏻、搖越(應即同卷搖城王、越搖王)伐上舍君等事可能就發生在這一時期🙍🏽♀️。內亂使得疆域縮小🚴🏽♀️,差徐即位時,內亂暫時平息,所以他說要“修□邊土”。
靈岩古城示意圖(陸雪梅🤘、錢公麟:《春秋時代吳大城位置再考——靈岩古城與蘇州城》)🤸♂️,紅框內為何山🥻、獅子山
[後記:本文承程少軒兄提出諸多寶貴意見👭,謹致謝忱!]
[1] 曹錦炎🖐🏻:《越王得居戈考釋》,《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董珊:《越王差徐戈考》,《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4期👮🏿♂️。吳振武📓:《談珍秦齋藏越國長銘青銅戈》🤐,《古文字研究》第27輯,中華書局,2008年。
[2] 孟蓬生:《越王差徐戈銘文補釋》🕑,復旦大學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8年11月5日發表。
[3] 陳軍:《試論吳國城址》,潘力行、鄒志一主編:《吳地文化一萬年》🪣,中華書局,1994年。
[4] 俞紀東譯注🔓:《越絕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5]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第685頁😪。[北魏]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9年🍭,第2443—2444頁🤳🏼。
[6] [唐]陸廣微撰、曹林娣校注🎲🔗:《吳地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0頁。
[7] [宋]朱長文撰🤵♀️☂️、金菊林校點:《吳郡圖經續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頁。
[8] 錢公麟:《春秋始得吳大城位置新考》,《東南文化》1989年第4🏌🏽♀️、5期。錢公麟:《論蘇州城最早建於漢代》🛌🏿,《東南文化》1990年第4期👨👨👧👧。陸雪梅🙅、錢公麟👨🏿:《春秋時代吳大城位置再考——靈岩古城與蘇州城》,《東南文化》 2006年第5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