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先秦古玺文字杂识
(首发)
韩祖伦
本文所识读的先秦古玺文字☆,均出自拙稿《新见先秦古玺录存》中所据资料之一《深圳古玩城古印展·图录》(以下简称《深圳》)。原图录中的释文有三种情况:1、有释文;2、阙疑待问(用“□”标示);3🫵🏼、无释文。笔者在录存时,对阙疑待问和无释文的古玺文字偶有心会者,均不揣浅陋以一得之见补写释文;对原释文有不同看法的,也将己见写出并注明🦵。由于《新见先秦古玺录存》的资料罗列采取了表格的形式👮♂️,限于体例笔者有部分释文意见不便在表格中展开,故撰写此文以作补充。笔者于古玺文字一道尚属初学,根基浅薄,自知穿凿误识必然存在,敬祈古玺文字研究专家教正。
1♕、事(史)(範)
本编序号27,《深圳》编号:处NO.182。为一方三晋私玺:
(图1)
(图2)
(图3)
此玺原闕释。
按这方私玺文字笔画清晰,右边一字为战国格言玺常见的“敬事”之“事”🎹,无疑问𓀚。古文字“事”、“史”本为一字🍥🧑🦯,有定论,不赘述。此当为姓氏之“史 ”。《通志·二八·以官为氏》🧜🏻♂️:“史氏🤵🏽♀️👋🏻,周太史史佚之后,以官为氏。”该姓氏绵延至今👩🏽💻,例不胜举。
该玺左边一字,《古玺汇编》(以下简称《玺汇》)1825号收录的一方三晋小玺(图1),与本编所录的这方是同文玺👨🏻🦯➡️。《古文字谱系疏证》(以下简称《谱系》)3908页隶定为“”👨🏻⚕️,说解为:“
,从車,
声。晋玺
,人名。”检《古陶文汇编》 3·860有一陶文(图2),《谱系》3909页隶定为“
”👮🏿♀️,说解为:“
🏐,从艸,
声🧚🏼🧾。范字或体🦘。”故 “
”应是“範”字的异写🩸。
“範”为姓氏,《姓觽·二十九·》:“範氏🤫:《姓源》🏤:‘晋大夫範氏之后✹,’《千家姓》:‘番陽族👔。’”《正字通·竹部》🐎🚣:“範,姓。汉範依,宋範昱。”应是古姓氏🦹🏻♀️。在古文字资料中,姓氏之“範”的异写较多🧎,除了上述两种形体以外,还有省去“艸”(竹)旁写成“
”形的(见《玺汇》3517号“
壽”和《包山楚简》71号简“
慶”、93号简“
绅”等)。秦文字资料中的姓氏之“範”,其“車”旁换成“水”旁,变为“笵”,不复再看见“範”字。但据姓氏研究专家考证,“範”姓是固有的姓氏,与“笵”姓在姓氏本原上各异,故“範”👷♀️👩🏼🍳、“笵”在姓氏文献上仍各专列👩🦲。当可信。
“範”又有模型之义🦝,《易·系辞上》:“範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孔颖达疏“範为模範👨❤️👨🏄。”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以土曰型,以金曰镕,以木曰模🧔♀️,以竹曰範🙋🏻。四者一物材别也。”故用为人名取其有模範、典範之义💆🏽,本玺即是其例🚅。
顺便应该一提的是,《玺汇》1399号、1941号、 2335号👨🏼💻、3191号(并见图3)的“”字,与“
”的偏旁全同,仅偏旁的位置略有差异,但却不是同一个字⚃。此字的形体分析🦵🏽,检战国中山王鼎“遊”字作“
”,鄂君舟节“遊”字作 “
”🪸,据此,应该是从 “
”🚣🏼,从“車”的“
”字。《说文》:“旅🧑🧒🧒👨🏻⚖️,军之五百人为旅。从旅,从从。从,俱也。”甲骨文👨🏽🔧、殷周金文中,“旅”字的形体确为从“
”💆🏼、从“从”,写作“
”(甲骨文)、“
”(金文)等形🩸。但殷周金文中“旅”字也有写作从“
”、从“从”、从“車”的,字形为“
”(《毛公
鼎》)🖌。唐兰先生谓: “
就是旅字,旅像人持
,招致很多的人0️⃣,此又表示拿旗的人在车上🈯️。” ⑴金文中并且还有省去人直接写作从“
”☄️,从“車”的“
”形(《家尊》)。所以 “
”字应是“旅”字。《玺汇》将“
”字释为“旅”,并且将1825号之“
”字与之相区分,十分正确9️⃣。
2、漒亡忌
本编序号32🛍️,《深圳》编号📖:处NO.184。为一方三晋私玺👨🦯🗃:
此玺原释为“□亡忌”,首字阙释。
《侯马盟书》有人名为“”🧚🏿♂️,凡数见🕋。原整理者根据《说文》“剛”字古文作“
”而释为“剛梁”⑵。后改释为“强梁”⑶💆🏽♀️。“强”字写作“
”,但也有写作“
”形的。说明“强”字偶尔也可以省写“弓”旁。此玺右边一字从“
”🚶➡️,从“水”,所以此玺文“
”也有理由是从“水”⏩,“强 ”声的“漒”字👘💇🏿。
《集韵·阳韵》:“漒🐞🎽,水名👨👨👦,在河南💂🏽♀️。”《字汇· 水部》🏒:“漒,水名,在河南郡。”先秦时期的先民每以所居地的地名、河流名、山名等命氏。《玺汇》有齐玺🥷🏿,2184号为“”,2185号为“
雩”,2187号为“
賜信鉩”🫑,其“
”均从“邑”旁🕤👳🏼♀️,此为古文字地名用字的专门写法🚶➡️。《谱系》1801页谓:“
🥷🏻,从邑🌘,
声👩🏿🦰。齐玺,读强,姓氏。见《路史》✂️。”并谓🦿: “
、
、
、强、
均为
之派生字🤓🫔。”漒姓祖先或即居漒水流域而得氏,故“
”也应是
的派生字,读强🌔,姓氏🏄🏻♀️。
《姓氏急就篇·上》:“郑有强鉏🫗。《汉功臣表》有强瞻🧛🏻♀️。宋强玄明💔。后魏强求🧑🏽💻。唐强循🌅、强蒙🚌。宋强至🧙🏿♀️,子渊明。”《稀姓录·七阳》😋🚶🏻♂️➡️:“强华,汉光武时人。宋有强仲至。苻坚臣有强注🧼。”《姓觽·七阳》:“强🏄🏽♂️,亦作彊、弜。又上声🤽🏼。《姓苑》:‘《左传》:郑大夫强钮之后。’《晋书》有强汪、强禧。《唐书》有强循、强蒙。《五代史》有强华。《宋史》有强渊明。”
《汉印文字征》(以下简称《汉征》)(十三·七)收有“强新成”、“强少翁”。
“亡忌”即“无忌”、“ 毋忌”🧸👮🏼♀️, 战国🦸🏻、秦汉直至后代在人名中习见。见于文献的,春秋时有楚国大夫 “费无忌”;战国时有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长孙无忌等。《玺汇》有1385号“樂亡忌”、2506号“亡忌”;《秦印文字汇编》(以下简称《秦汇》)212—213页有“陳毋忌”🛌🏻、“露毋忌”、“趙毋忌印”🕴🏼、“楊毋忌”等,不能遍举。
3、(
)
(
)
本编序号35,《深圳》编号🛜:处NO.181。为一方私玺:
此玺两字原均阙释🚶➡️🫲🏽。
此玺右边之字应该是从“”,从“力”🧍♂️,隶定为 “
”字。“
”字不见于字书记载,需根据相关的线索试作分析探究。在战国古玺中,作“
”形的,除了“
”以外👨🏽,还有“韓”字的省形 “
”作“
”形(《玺汇》2367、2371、4064号等)🏄♀️。因此,何琳仪先生疑“
”为“
”的省文⑷🐻❄️。《集韵》🤘🏻:“
,勤也🖍。” 如果这一推测不误,则“
”可以读为姓氏之“勤”。
《通志·二九·平声》:“《风俗通》云:‘鲁有大夫勤成。’唐勤曾为馆陶令❕。”《姓觽·十二文》🈹: “《千家姓》:‘馆陶族🔦。《太白集》有将军勤思齐。’”《续通志·八六·补遗·平声》:“明勤秉礼,永乐举人;勤玺🤨🔈,成化进士✋🏻。”
左边之字从“厂”🦫🧏🏻,从“臣”🫚,从“ 寸”🤵🏼,应该隶定为“”。因战国文字“又”和“寸”每无别🈯️,如“寺”字《侯马盟书》写作“
”,《望山楚简》写作“
”🤔;“尃”字秦公石磬写作“
”🎷👬🏻,《包山楚简》写作“
”🧑🏼🏭。故“
”也可以写为“
”🌭🔖。“
”字也不见于字书记载,也需要根据相关的线索试作探究。《说文》:“臤,堅也👵🏼。从又,臣声。凡臤之属皆从臤🏌🏼。读若鏗锵之鏗。古文以为賢字👩🏽🚀。”又《说文》:“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凡厂之属皆从厂。”据此,该字应与石有关。《说文》有“硻 ”字📳。其说解为🔖:“硻,餘堅者。从石,堅省。”段玉裁注本作:“硻,餘堅也👨🦼➡️。从石,堅省声。”并注曰:“也,各本作‘者’。今依《广韵》🌥、《集韵》、《类篇》正💁🏼。按硻下当云‘餘堅声。’皆转写之讹。”可知“硻” 应是石的声音。《谱系》3478页载:“
,从厂,臤声。硻之异文💃🏼。古从石之字或从厂,如‘
’或作‘厲’💆,‘碩’作‘
’,均其证🧚🏿♂️。”当可信。
《玺汇》收有0426号🥰:“王”⛹🏻♀️👱🏿♂️、 0738号“長
”、 1450号“陳
”💆🏽♀️、 1743号“事(史)
”🪿、 3166号“
”🫄🏿、 3779号“司马
”等💁🏽♂️,可知当时以“硻”为名比较普遍🏜。
4、(
)
本编序号41,《深圳》编号👩👦👦:处NO.280。为一方三晋小玺:
(图4)
(图5)
此玺原无释文。
此玺右边一字上部笔画有残损🙍🏽,现以《玺汇》3323号(图4)、《西泠印社古铜印选》第7页所收的一方(图5)作对补🍝,可知该玺文上部是“目”旁👳🏿。
《汗简》16页正面有“目”部,作“”形。该部有“視”字👨⚕️,下注:“见石经”🪻,其形体作“
”⟹✨,则其上部从“目”,下部从“
”、从“土”。
而玺文“”的上部从“目”下部是 从“
”、从“立”。古玺文字“立”旁与“土”旁每可互作🕧,如🪀:“均”字既可作“
”(《玺汇》0783号),又可作“
”(《玺汇》2071号);“堨”字既可作 “
”(《玺汇》3003号),又可作“
” (《玺汇》3454号),是其证。据此, “
”与“
”应该是同一个字即“視”字。
又《侯马盟书》中有字作“”、“
”形,凡数十见⑸。从形体分析应该是从“氐” 、从“見”的“
”。在文中大多用为“
(吾)君其明亟
之。”该书注释:“
——視的异体字。盟书中或作
、
👏、
诸字👷🏿🤸🏼♀️。”甚确。
《说文》:“視,瞻也。从見、示。 (眎),古文視☸️。
(眡),亦古文視🫸🏽。” 《汗简》16页正面“目”部的“視”字条下另有“
”形🤜🏻,也是从“目”😀、从“氐”,与《说文》古文之“眡 ”是同一形体。它们和《侯马盟书》的“
”🎃,应该都是以“氐”为声符的形声字,而“眎”和“視”则是以“示”为声符🧏🏻♀️,其义符“見”和“目”所表达的意思是同义的💪🏿。这样看来🚶🏻,声符互换或义符互换是造成“視”字多异体的主要原因。同时,根据 “
”🏄🏼♂️、“
”和“
”🧮、“
”的形体对比,又可以明白, “
”👳🏼、“
”偏旁的来由👩✈️,其实是“氐” 字形体“
”、“
”从“
”👨🏻🔧、从“
”(讹作“土”)的讹变。
有以上证据☘️,“”为“視”字当毋庸置疑。
“視”为姓氏🎰。《姓解·八》:“視氏👩🦽➡️:出《姓苑》。” 《姓觽·四寘》:“《姓源》🦉:‘伏羲臣視默之后。’”《姓氏急就篇·下》:“《古今人名表》:‘衛視夷,即式夷也。见《吕览。’”《氏族典·四0三》:“宋視泌,字子泾,德兴人。咸淳十年进士👨🏼🍼,任饶州路三司提举👵🏿☛。见《江西通志》。”
从上列的几方先秦“視”姓古玺看,该姓远肇伏羲时期是可信的。同时,古玺文字“”也为《汗简》保存的战国古文字形体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例证。
此玺左边一字从“疒”🪱、从“孓”,但不见于古今字书🐠。《说文》🏊🏼♀️:“孓🧛,无左臂也。从了、。象形。”又,《说文》:“ 疒,倚也👃🏿。人有疾痛也🙇🏿♂️。象倚箸之形🙅🏽♂️。凡疒之属皆从疒。”段玉裁注🖕🏼:“横者直者相距,故曰象倚箸之形💑。或谓即牀状💌,牆戕之左旁。”那么“
”就应该是从“疒” 🩼、从“孓”🏃🏻♂️➡️,“孓”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当是由“孓”字孳乳而出,意为病榻上无左臂的伤残者。
在查检古玺资料时🧑🏻🤝🧑🏻,笔者发现战国时名“”的非常多,仅《玺汇》中就收有0468号 “王
”、1296号“申
”、1412号“宋
”、2616号“徒
”、3186号“
”等。另外新出古玺中还有“
(登?)
” ⑹🏃♂️➡️,以及本资料所录的“
(
)
”等。笔者虽知古人取名不避疾患,如战国玺私名有“黑臀”、“赤目”、“青臂”等例⑺,但这一情况毕竟让人颇感困惑📐:那个时代左臂伤残或残缺的人怎么会这么多?难道是偶然现象🌧?笔者在经过思索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推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诗篇《新丰折臂翁》,控诉了战争对无辜百姓的残酷祸害🤴🏿:新丰老翁年轻时为了逃避兵役免于送死🥑,“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锤折臂”🐩,虽然“骨碎筋伤非不苦”,但“一肢虽废一身全”。读来令人唏嘘。那么是否这些名“”的先人就是这样的一些“折臂翁”呢?因为从先秦古玺中生发的许多现象确实耐人寻味:
1)新丰,唐代在长安附近。战国时属于三晋地区,而这7方名“”的古玺竟全部为三晋玺👨👨👧👧。白居易诗以今证古当是由来有自;
2)那是个战乱的年代❇️,男丁被役使打仗十有八九🤕。长平之战秦军一役就坑赵卒四十万🤽🏿♀️,天下震惊☆,厌战和反战情绪不难想像🏰。
3)自己锤断自己的臂膀✍🏼🏑,一般只能是用右臂锤左臂🧑🏻🦱,所以独残左臂🧨;
4)这些锤断自己左臂的先民不可能是胼胝于垅亩之间的草民,因为这些人一旦锤断了自己的左臂👍🏽,即使侥幸不死于战争,也得死于冻饿,手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他们是不会选择这种方法逃避兵役的。而只有衣食有来源的人才可能这样做,佩带私人印信颇能符合这一群体的身份🏂。
当然,这只是推测,要证实它并不容易。但研究古文字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证史,我们还是期待地下和地上更多新发现的文献来揭开这个“”名之谜。
5、山(唬)
本编序号42🪚,《深圳》编号:处NO.278🤵🏽♀️。为一枚圆形私玺🧙🏿:
(图6)
(图7)
此玺原释“山启”。然其左边一字形体与“启”字显见不符。
按笔者所见与该印相关的资料有💄:
1)《玺汇》1376号(图6),原释“樂虐”;
2)《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15号(图7) ⑻👩🏿🍼🐥。释文为“株”。
这两方古玺其左边一字的形体与该印左边一字相同。
在西周中期的《善鼎》铭文中👨🏿🦳,有一 “”形🧚🏿♀️,释为“唬”,读为“號 ”,甚确。上列三枚古玺左边一字,可以明显看出是对“
”形的承袭,故当是“唬”字🕌。
《广韵·山》:“山,姓🎞。周有山师之官,掌山林🦹🏻。后以官为氏🗽。或云↩️:古烈山氏之后。望出河内🤼。”《通志·二八·四·以官为氏》:“周山师:掌山林之官📿。以官为氏。《风俗通》曰🫅🏼:‘烈山氏之后。《左传》晋大夫山祈📝。汉武都太守山昱🥬。’又,吐难氏,后魏改为山氏。宋朝登科山说⛄️。”
《汉征》(九·六)有“山印安宗” ,“山协信印”、“山曾”⛩。山为姓氏一直延传至今。
《说文》:“唬,嗁声也。一曰虎声。从口从虎,读若暠。”亦证《善鼎》铭文读“唬”为“號”有据。古人以“唬”为名的并不鲜见,以上三玺即可为证🕍。故该姓名私玺应读为“山唬” 。“山唬(號)”者🎹,百兽之王虎也🎥🫶🏽,此是古人巧用其姓氏命名的一个生动例证。
6、質(每)
本编序号56,《深圳》编号:红NO.61。有如下一方私玺🧸:
此玺在图录上注为“汉 青玉覆斗钮印 □□”。闕释👾🛍️。观印拓文字似觉与汉印文字不类,而颇与战国玺印文字相合,故一并于此识读,愿博识者教我是幸。
此玺文字为反书,因为印材为玉质,应是在印面上正写印文后刻制,钤印出来的印拓是反书。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此玺是两字玺,正书和反书在释读顺序上有别🩻,先按目前印拓的顺序说解🗡。
右边一字是从“”🚙、从“斤”🐳、从“目”🌭,当隶定为“
”🫸🏻。《侯马盟书》有“
”和“
”字⑼🤙🏿,均在文辞中出现数十次,其文曰:“自
于君所”🌾🦹🏼、“既
之后🛺。”该书释为“質”。注释:“在盟誓时,奉献礼物以取得信任,叫質,或贄🩺🛶。《国语·晋语》🕵️♀️:‘委質而策死。’注🧑🏼🏫:‘言委贄于君。’即献礼和献身于君所的意思🫷🏼。”此“
”字与玺文全同,故玺文为“ 質”字无疑。
《广韵·質》:“質,姓。《汉书· 货殖传》👪:‘質氏以灑削而鼎食ℹ️。’《注》云:‘理刀剑也。’”《后汉书·舆服志》有質堪🪗。
左边一字上为“”形,即“每”字的反书💆🏼,《侯马盟书》作“
”🤹🏻♀️📈;下为“山”字。当隶定为 “
”或“
”👮♀️🫶🏽,在春秋和战国古文字中不稀见。《谱系》收有此字,谓:“
🪥,从山,每声。疑‘
’之异文,亦作‘坶’。魏器‘
’,读‘坶’或‘牧’。地名。燕玺三0五三‘
’,读‘每’,姓氏👨🏽⚖️。”查《玺汇》中所收“
”姓的古玺,自3042—3053号有十余方之多。又春秋战国铜器“
公鼎”和兵器“
叔子戟”的“
”字⑽,亦当作姓氏解。故读“
”为姓氏“每”之说当有据。
《正字通·毋部》:“每,姓✵。每當时⚀,汉人🛕。见《印薮》。”《清通志·九·汉稀姓》🚵:“每可薦,顺治乙酉举人。”
此玺如按目前印拓的顺序⏭,当读为“質每”🙋🏼♀️,若按印拓正书的顺序应读为“每質”,均合姓名私玺之规则,故无须强为辩证,盖有其偶然因素在焉。
7🚃、摯痤
本编序号68,《深圳》编号:处NO.258。为一方秦私印:
此印原释“执痤”。其“执”所释不确👷🏻♂️。
“执”(執)的甲骨文形体作:“”,为一跪着的人双手被刑具所拘。《说文》:“執,捕罪人也👩🏻🍳。从
,从
,
亦声。”是以象形为基础的会意兼形声字。金文形体作“
”👍,双手和刑具渐讹断🏓🥲,至小篆的形体无大的变化🧏🏽♂️。此印文右边的字形除了从“
”,从“
”以外,下部明显还有一“手 ”旁,故应是“摯”🥫。《说文》:“摯🛥,握持也。从手,从執📹。”为形声字,当是執的孳乳字。
《广韵·至》:“摯,姓。《左传》👩🏽🦳、《周礼》有摯荒。”《姓氏急就篇·上》:“摯氏🏋🏿,任姓。羲仲、仲虺之后🏮,太任之家也🧔🏽♂️。《唐·表》⛹🏼♂️:‘ 祖己七世孙成,徙国于摯。《诗》:摯仲氏任。’《左传》:周有摯荒。《汉书·货殖传》:茂陵摯纲。《高士传》🧙🏽♀️:摯峻👷♀️。后汉摯恂。晋摯蟾。”
以“摯”为姓氏的古印🦻🏻,《汉征》(十二·七)有“摯交便”、“摯隆”、“摯記”等⇢,均可证。
《说文》:“痤🚽,小肿也。从疒,坐声👵🏿👰♂️。一曰族絫。”盖即疖子、痈等皮肤肿痛。古人取名不避疾患,说见“(
)
”例📰,此印亦然。
8、刑明
本编序号70《深圳》编号处NO.265👦🏼。为一方秦私印:
(图8)
因印文不甚清晰🏋🏼♂️,原图录无释。
细辨印文👊🏽,右边一字上为“井”旁💁🏼♀️🚣♂️,下为刀旁🤛🏿,此应为“”字。古文字偏旁移位现象很普遍,战国兵器《雍令韓匡戟》其铭刻文字“
”就写作“
”形⑾,与印文基本相同。又《玺汇》3755号(图8),其首字作“
”,原释文“□□□鉩”⚽️。后订补为“
□□鉩”⑿👨🦯,可信🔵。《说文》:“
,罚辠(罪)也。从井👏⛅️,从刀。<易 >曰:‘井,法也。井亦声’。” 桂馥《义证》:“
,经典通作刑㊗️😂。”
检古代姓氏资料,《姓氏急就篇·下》🦚:“汉匈奴用事贵人刑未央。”《续通志·八七·补遗·平声》:“汉刑穆♟,大司徒💨。宋刑崇🏥,剑州法曹🕷。明刑哲香,府长史🔝;刑昊🧖♂️,应天府治中。”
查古印资料,《玺汇》有1280号“刑謹”、1281号 “刑章”、1279号“刑莫”🚟;《秦汇》91页有“刑顫”、“刑舍之”等;《汉征》(五·十)有“刑福”、“刑荣”、“刑沮”🌽、“刑宽”🧘🏻、“刑说”、“刑歆私印”、“刑始光印”、“ 刑寄之印”💊、“刑昌之印”、“刑章之印”、“刑纪之印”等🫳🏻🔖。可见刑姓古来就是大姓。
右边一字当为“明”字。文献中以“明”为名者不胜数计🏇🏼。古印资料中以“明”为名的也很常见:《玺汇》有1173号“吴明”👆🏿、1767号“事(史)明”👐🏻;《汉征》(七·六)有“李明”、“鲁明”🍎、“ 驸明”等。此印释为“刑明”应无什么不妥。
9、上甲
本编序号71,《深圳》编号👎🏽:处NO.241。为一枚圆形玺:
此玺原无释😗。
按玺文应为“上甲”✋🏽。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27号原始布“上”作“”☂️,《说文》小篆亦作 “
”;《新郪虎符》🚬:“甲兵之符”之“甲”作“
”🏋🏽♂️,均与玺文同🧖🏼。
《姓氏急就篇·下》:“齐上之登🧑🏿✈️,御邢公。见《左传》💁🏽♀️🧑🏻💼。”《氏族典·四四二》🧑🏼⚖️🫑:“上氏:见《姓苑》。汉上雄🥅:见《印藪》。元上都↪️⏯:中兴判官。明上志🪜:陕西人,天顺进士;上观🧚🏻♂️:江夏人🧏🏻,成化中知府;上伯时:正德大冶知县。均见《统谱》。”
上在姓氏中为稀姓,《汉征》(一·一)有“上善”。以“甲”为名颇夥🙍🏽♂️,《秦汇》275页有“赵甲”、“孟甲”、“杨甲”、“乘马甲”;《汉征》(十四·十三)有“李甲”👨👩👧👧、“马甲”🫁、“韩甲”🕐、“新成甲”等🤴。此玺应是姓名私玺。
10、慎之
本编序号85🔭,《深圳》编号🖨:处NO.244。为一枚圆形玺:
此玺原释文为“忘”。察其笔画形体与所释之字有明显差异🦹🏽♂️,故以为原释不确。
此玺文字左边部分为从“”🤱🏿、从“斤”🧚🏻♂️、从“心”🏂🏽,当隶为“
”。在战国箴言玺中,多 “
”字单字玺🫰🏽,字形并有简省为 “
”者🧙🏻。以往所释👨🏻🦰,上部 “
”形以为乃甲骨文以“斤”(斧)断“
”(草)的“
”(折)字的简省写法,再从 “心”旁以后当是“悊”字🔲。《说文·心部》:“悊👩🏽⚕️🦻🏿,敬也👎🏼。从心,折声🥉。”但是📷,因为战国玺中又多“敬”🐚、“敬上” 、“敬事”等内容的箴言玺,所以认为应按《说文·口部》📑🔒:“哲,知也。从口,折声。哲或从心。”所解,视“悊” 与“哲”同。
陈剑先生从《郭店楚墓竹简》中“”🥃、“
”等字释为“慎”作为突破口🧕,从文献、字形、古音和训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论证🥈,认为:
1)金文中的“克氒(厥)德”(
其鐘👩👩👧、番生簋),与文献中的“克慎厥德”相对应。
2)《侯马盟书》中的“”字👨🏻🎤,为“委質”的“質”字,其上部所从
之“”,乃“
”之省写🎲。据此,古玺中的“
”不应是“悊”字,而应为“
”字。
3)“質”与“”音并相近,而“質”古音在章母質部,“慎”在禅母
真部🏒😜,它们声母为旁纽🦸🏿♀️👨🏿🔬,韵部有严格的阳入对转关系,音近可通。
因此🕴🏼👭,把“質”、“”等字读为“慎”,不仅有文献和字形依据,并且有古音依据。根据上述的论证,战国古玺的“
”释为“悊”不妥🙍🏼,当释 为“
”读为“慎”⒀。陈剑先生的论证颇具卓见👨🏽⛹🏿♂️,现从其说。
此印靠右边的形体乃“之”字🕊,其形为“”🍀🍋,因印面为圆形,其 “
”形随圆弧变形为目前的形状,但大体上仍可辨认。
《说文》👩🏻🚒:“慎🙎🏿♀️,谨也。从心,真声🥽。昚🤵🏻♂️,古文👧。”《礼记·表记》:“事君慎始而敬终。”孔颖达疏✩🕺🏽:“慎,谓谨慎也👨👦。如此则印文“慎之”为告诫语箴言,文意通畅。不仅如此🏄♀️,查目前所见的古玺资料,还有“言”、“
行”、“
事”🐢、“
官”、“
生”、“
命”、“
冬(终)”等箴言玺,读为“慎”都非常顺畅。此外,秦印也多有“ 慎”、“ 慎事”、“一心慎事”👢、“慎言敬愿”等箴言印,已经全部写成“慎”字💂。这也是战国“
”字类箴言玺延续的一个证据。
11、長官
本编序号91,《深圳》编号:处NO. 261。为一方燕系文字特征的小玺:
(图9)
(图10)
此玺原无释。
刘钊先生曾经释读过《玺汇》5463、5464号列为单字玺的战国玺(图9),并列举了同文印拓数种加以比对🐙,证明其为“長官”两字的装饰讹变
⒁,可信。而此玺与刘先生所列印拓(图10)几乎完全一致🤵🏼♂️,故此玺当为“長官”无疑🧑🏻🎤。
“長官”玺度其文意似可理解为吉语玺,《玺汇》也将“長官”列入吉语玺🧏🏽。然在战国古玺和兵器中“長 ”也屡见通假为“張”⒂ 💡。查古姓名印中以“官”为名的💆♀️,《玺汇》有1139号“高鵑官”、3164号“官”🚵🏻♂️;《秦汇》269页有“谢官”;《汉征》(十四·八)有“史官”🤱🏻。据此💊,或许“長官”属于私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12、夲
本编序号97🧖🏽,《深圳》编号:处NO.30👼🏿。为一方单字玉玺:
此玺原无释🃏。
按此玺文字从形体分析🙋♀️,当为从“大”、从“十”👶。查有关资料,目前唯见《说文》中有此形体🛗💁,作“”形,与玺文完全相合🏃🏻。
《说文》:“📵,进趣也🎸。从大🪓,从十。大十者,犹兼十人也🏄🏿♀️。凡
之属皆从
。读若滔。”段玉裁注:“趣者⛅️,疾也。会意。者字依《广韵》补⚅。说从大十之意,言其进之疾💘,如兼十人之能也👍🏼。”这是说“
”的主要义项。笔者想要略作补充的是🦢,“大”的古文字形体“
”本来就是正面的人形,许说 “大十者,犹兼十人”,除了义训,还有其字形上的依据。至于桂馥《义证》、王筠《句读》均引庄祖述曰:“ 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后之学者🖕🏻,穷老尽气,左视右顾,莫得而夲。’音土刀切。人或误读为本末之本🫴🏻。”则是进一步指出“夲”与“本”虽然形似,但不是同一个字。
清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夲部》:“《管子·君臣下篇》:‘心道进退,而形道滔赶。’此借‘滔’为 ‘夲’。滔,谓进趣;赶,谓进趣之疾。故下文云🏢:进退者主制,滔赶者主劳也🆚🧑🏽🦲。《大雅·江汉篇》:‘武夫滔滔’谓武夫疾而进,犹此云滔赶矣🌀,诗人因借‘滔’为‘夲’,与《管子》同。许氏读夲若滔🛰,亦同此意,声兼义也👩🏻🦼➡️🌅。”因此《汉语大字典》的编者谓:“‘夲’字不见经传🧑🏽🚀。或谓古多借‘滔’为‘夲’。”当可信🤦。
然而非常难得的是🗣,在存世的姓氏文献资料中🙎🏽♂️,也保存了唯一的一条线索:《姓解·九六·大部》:“夲氏🏤,出《姓苑》🖨。”于此,可以肯定这方古玺是姓氏玺。如果不是笔者孤陋寡闻,作为姓氏的“”字见于古文字实物资料,此玺可能是第一件,这无疑是十分珍贵的。
13、衰
本编序号98,《深圳》编号🏋🏻:红NO.36。为一方单字玉玺👰🏿:
此玺原释“裵”,不确。
按此当为“衰”字。《睡虎地秦简· 为吏》第三十三简有“壮能衰”、四十九简有“毋衰衰”等语,“衰”均作“”形。此玺文仅“
”与“
”形连在一起📈,余皆相同🧑🏽🎤,应是同一字。《说文》🌐:“衰,艸雨衣。秦谓之萆🏊🏻♀️。从衣,象形🫢。”其实从秦简字形看,“衰”应该是从“衣”、从“冉”🕧,“冉”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
《氏族典·五一》:“《统谱》🧚🏿♀️:‘ 衰🩳:赵衰之后。’《益都县志》:‘明衰光前👴🏼:平度州人,任训导。’”
见于古印资料的,《秦汇》164页有单字姓氏印“衰”👤;《汉征》(八·十五)有“衰覆远印”。故此印应为姓氏印🧌。
14🏊🏼、碒(岑)
本编序号99,《深圳》编号处NO.60。为一方单字玺🛥𓀆:
(图11)
(图12)
此玺原无释😥。
汤余惠先生曾指出,古文字“石”字有一种繁饰,即在“厂”旁之下加二或三个横画🍂。他举《说文》“磬 ”字古文的“石”旁🙎🏿♂️,和汉简“石”字有作“”,形为例。他并指出《玺汇》2319🧝🏿♀️、2320、2321🫲🏻、2323号均有从“
”之字(见图11♿🧞♂️、图12),应是“碒”,即是“崟”的异文⒃。其说可信。
此玺文与上列几方古玺文字笔画全同🎏,也应该是“碒”即“崟”字📻🤒。唯一的区别是反书。《玺汇》上所列的均是铜质的铸印🧝♀️。其制作方式是🧑🦲,先在印范上正写印文然后刻制,浇铸成铜印就成为反字,再压抑到封泥上就是正字。现在用印泥盖在纸上,也是正字。此印的材料在原图录上注明为石质🍚,当是直接在印面上正写印文后刻制,钤印出来的印拓便是反书🫷🏽,这和前面所识读的“質(每)”印情况相同。《古文字类编》(增订本)836页收有此字,分别为《玺汇》2320号和《上博简·緇衣》,并注:“ 《集韵》同岑”。《集韵·侵韵》⏯:“崟,《说文》🏥:‘山之岑崟也🔪。’或从石。”《谱系》3891页列“碒”字😤,说解为🏢:“碒🧙🏽♀️,从石,金声。‘崟’之异文👇🏽。燕玺‘碒’👧🏿,读‘岑’。姓氏🐕。”
《广韵·侵》:“岑🌲,姓🧑🏼🎄。出南阳。《风俗通》:‘古岑子国之后🧑🏿🔧。’后汉有岑彭🦹♀️。”又《姓解·三九·山部》🎸:“古有岑子国🤛,国人以为氏。后汉二十八将有岑彭👨🏿🎤。唐中书令岑文本;又岑羲🧔🏻♀️、岑晊、岑参。”《通志·二六·二·以国为氏》:“《吕氏春秋》:周文王封异母弟耀之子为岑子🚚。其地梁国岑亭是也。子孙以国为氏🧗。宋有岑平、岑,登科;原祐有岑兖,洛州人。”
《玺汇》有2319号“碒(岑)恭”、2321号“ 碒(岑)忻”等。此单字玺用为姓氏。
15、令
本编序号104,《深圳》编号:处NO.243。为一枚圆形单字玺💂🏻♂️:
此玺原释“含”,误。
此当为“令”字。甲骨文“令”作 “”形;金文作“
”形💶,均与玺文相同。《说文》:“令🧓🏻,发号也。从
、
。”从古文字形看,应是从
、
。
“令”为姓氏👨🍼,在古代姓氏文献资料中,有两个“令”氏🏒。一为郎丁切(lng),平声,青韵🦹♀️。《姓觽·二十四青》✌🏿:“《风俗通》:‘楚令尹子文之后🤩。’《姓源》🌜:‘晋令狐文子之后。《汉书》有中大夫令免。令音伶👨🏽🦳。’《千家姓》:‘上郡族’😭。”一为力政切(l
ng),去声🌚,劲韵👨🏻🍳。《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五劲》❕:“《汉纪》🍧:‘文帝后六年,匈奴入上郡,以中大夫令免为骑将军,屯飞狐。’师古曰🙍🏽:‘姓令名免’。”但是👰🏿,在力政切(l
ng)的“令”氏中🫅🏼,又有《姓觽·二十四敬》👮🏿♂️:“出楚令尹子文之后🫸🏼✊。”的记载👩⚕️👸🏿。后世遂不复区分。
古印资料,《秦汇》177页有“令字”🤌🏽🐾、“令嬛”♐️;《汉征》(九·四)有“令遂成”⚈、“令锺私印”🔘。此玺是姓氏玺。
16🥷🏼🫲🏻、省
本编序号110,《深圳》编号➾✍🏿:处NO.87🧓。为一枚带钩圆形单字玺:
此玺原释“志”,误。
此当为“省”字🦘。《说文》⚉:“省,视也。从眉省,从屮🤐。”应该是会意字。视则用目,故甲骨文形体作“”,金文形体作“
”,战国楚竹简形体作 “
”,均有目形,上从“屮”,也与说解相合🚮。此玺文正作从“目”形和“屮”形🧑🍳🤙🏻,只是稍稍夸张了眼珠的部分,但绝非是“心”旁。
《广韵·梗》:“省🛸,姓。《左传》:宋大夫省臧🚦。”《氏族典·四四四》:“周省臧,见《左传·昭·二十二年》。明省凯,寿州人,弘治萍乡知县;省侃,印江人,正德分宜知县。均见《统谱》。”
见于古印中的省姓《玺汇》3265号有“省”😿🔂。亦可证👨🏻🎤。此单字玺当为姓氏玺🧙♂️。
17、訏
本编序号111,《深圳》编号处NO.89👩🏻✈️。为一枚秦带钩圆形单字印:
此印文原阙释。
此印文左边为“言”旁,唯“言”旁的上部不作通常的倒三角形,而
类似梯形🎋☘️,且一边稍有剥蚀痕迹🏔📌,或是局部异写🧑🏼🎄;右边为“亏”旁,应隶定为“”。《正字通·言部》:“
、訏本字🤸♂️🤶。”故当是“訏”字♐️。《说文》👱🏿:“訏,诡讹也✦🍶。从言,于声🍝👗。一曰吁
(段玉裁注🫳🏼:‘今字作吁嗟。’)🏊。齐楚谓信曰訏。”《广雅 ·释诂上》:“訏,大也。”《方言》卷一🏌🏽♂️:“訏,大也🗞。中齐西楚之间曰訏。”
按《说文》中“訏”已有三义🤾🏻♀️,其中 “诡讹”和“吁嗟”是主要的义项🏥,这作为佩带的印章的内容显然不妥。难得的是《说文》还为我们保存了战国时期齐楚两地的方言语义“信”✷,这对于先秦单字玺印中多格言吉语的现象,是非常合适的。当然,在《广雅》等字书中👩🏿🌾,“訏”还有“大”义👟,但用于单字格言印似觉牵强。
还需要讨论的是😿,该印从形式特征上看是比较典型的秦印,与《说文》所述的方言语义在国别上不合。对于这一矛盾,笔者愚意以为🙌🏽,这是秦国在灭掉了齐楚等国以后,秦和齐楚的文化发生融合的一种反映👩🏻💼,即秦人接受了齐楚的方言语义,而用秦文字进行了表达📼。如果这枚单字印的制作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字”的阶段,这一推测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一个国家或地域的政权可以在一夜之间被颠覆,而文化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消灭的。这与《睡虎地秦简》出于湖北楚国的富达地区,情况有些相似。所不同的是,《睡虎地秦简》是秦文化向楚地的输入,而这枚单字印则是齐楚文化向秦文化的一种反向渗透✍🏻。
18、定
本编序号115,《深圳》编号处NO.283🦿。为一方单字玺:
此玺原释“丁”,误✍🏽。
按字当为从“宀”🚬,从“丁”🐨。《侯马盟书》有字作“”、“
”等形,亦为从“宀”↔️,从“丁”🖼💕,与玺文同🟫。注释者释为“定”,文中用为“
宫”,即晋定公之宗庙🕵🏽♂️,正确。《说文》🛄:“定,安也。从宀,从正。”《谱系》2149页说“定”字为: “定🛀🏿,从宀,正声🧔🏻♂️🤵🏻♂️。战国文字定🦸🏿,或叠加声符丁作
(《玺汇》3061号)👨🏿💼,或省正旁,从丁声作
🕵️。凡此均可证正本从丁声。”
《姓觽·二十五徑》𓀁:“定氏:《路史》:‘蒋男之裔。’”《续通志·八七·补遗·去声》:“定氏🤵🏿♀️,见《姓苑》。汉定武、定林🫥:见《印藪》。明定定:广德州同知。”《清通志·九·汉希姓》:“定世勋,雍正己酉武举人。”
见于古印资料的,《玺汇》3061号有“定”;《汉征》(七·十四)有“ 定置”、“定過”、“定曼之印”🧜🏻。此玺应为姓氏玺。
19🔚、桐
本编序号121,《深圳》编号🤚:处NO.270🧑🏽🎨。为一方单字私玺👵🏿:
此玺原无释。
按玺文虽有错杂漫漶之迹🧑🏽🍼,然仍能看出其字上从“木”、下从“同”,当是“桐”字。金文《宜桐盂》“桐”字作“”形;《翏生盨》“桐”字作 “
”形🍼,均与玺文同。
《广韵·東》🔒:“桐🕵🏿♂️,姓。有《桐君藥录》两卷。”《古今姓氏书辨证·一東》🪿:“桐氏出自春秋桐国之后。鲁定公二年✶,楚灭桐👮🏿,子孙以国为氏。其地:汉桐乡。今舒州桐城是也🥹。”《姓觽·一東》:“《左传类解》云:‘古桐国,即今桐城✋。’《世本》云🕣:‘殷支庶之后。 ’《汉书·艺文志》有《桐君藥录》二卷🐞。”
《汉征》(六·四)有“桐蠪”。此玺亦当为姓氏玺♟。唯该玺文凿刻潦草,且篆法不类古玺文字。揣度或有两种可能🐦🔥:一是该玺为殉葬明器,匆匆凿刻,草草急就🥔;二是疑为伪品👩🏼🦳。姑暂列于此🐿,俟法眼真鉴为之决疑。
二00八年十一月八日凌晨整理毕
二00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又作订补
二00八年十一月三十日第三次修改
注
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辑)12—162页🤹🏻,中华书局1981年。
⑵ 《侯马盟书》53页🪢,文物出版社1976年。
⑶ 曾志雄🩰:《侯马盟书中的人名问题》🛩,《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497—53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年。
⑷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969页,中华书局1998年🪂🧍🏻。
⑸ 《侯马盟书》337页,文物出版社1976年。
⑹ 程训义:《中国古印——程训义古玺印集存》1-9号🧘🏼♂️,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
⑺ 施谢捷:《释楚器中的人名“赤目”、 “墨”》,《江汉考古》1995年第4期。
⑻ 许雄志:《鉴印山房藏古玺印菁华》 15号,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⑼ 《侯马盟书》348页,文物出版社1976年。
⑽ 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321—322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
⑾ 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10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⑿ 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518页,《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⒀ 陈剑:《说慎》,《简帛研究二00一》(上册)207—21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⒁ 刘钊🌙:《玺印文字释丛(一)》,《古文字考释丛稿》第170页🧑🏻🦲,岳麓书社2005年。
⒂ 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405页🧙🏼🕵🏽♂️,中华书局2008年📀。
⒃ 汤余惠:《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古文字研究》(第15辑)9—100页,中华书局1986年🟤。
附记🍂:拙文蒙刘钊先生审阅并给予指导,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文收稿日期为2008年12月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08年12月2日
看來深圳古玩城經營之印是以假印為主的🥾。
單從印文看,至少1、2🧚🏽♂️、3💁🏼♂️、5、6🈳、8👍🏼、9、12、13🧑🦽、14♧🧑🏿🎄、15、16、17🦹、19諸條所涉璽印都是不對的。
15“令”字当是反文。下面的弧度过大了,比较可疑。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