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都王符”考
(首发)
王文静
安徽大学中文系
《玺汇》5562著录一长方形朱文玺,铭文六字,如图所示:
各家对玺印上文字见解歧异,大致有下面三种说法👩👧👦:
1、或释为🤹♀️:“中昜都■王伏(符)”[1]
认为“中昜(阳)”两字为合文。中阳💪,地名,见于《史记·燕世家》👩🏼🔧:“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据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正义佚文,“中阳故城☝🏿,汾(汝)州隰城县南十里”,地在今山西中阳县西,汉代曾于此置中阳县🎉。据地望,《燕世家》之“中阳”恐非此,当在燕齐接壤处,确切地待考。
2、或释为:“都
王卩”[2]
3☃️、或释为💝:“中昜(阳)(都)
王勹(符)”[3]
按:第三种说法可从⚗️🩵。
首先🐙👩👧,逐字解说。
“中昜”二字乃合文[4],玺印文字习见🙍🏻。“中”字,商代金文作(中妇鼎),象旗旒之形⚜️。甲骨文作
(甲编三九八),西周金文作
(首中钲)🎫,均省旗旒🧳。战国文字承袭商周文字。或省下部旗旒,或旗旒横穿旗杆,或收缩竖笔,或弯曲竖笔🧘🏽♂️。如:
(不降戈),
(货系三0三六)👤,
(三0三七)🪰,
(三0四二);燕系文字作
、
等,尤具地域特点🫐。(见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272页)。“昜”(阳)甲骨文作
(甲编二0七八)。从日从示,会日出及祭坛上方之意🏋🏽。西周金文作
(阳鼎)🤛,或加饰笔作
(宅鼎)、
(永盂)👎🏼,春秋金文作
(嘉子阳伯诂)、
(允儿钟)♥︎,战国文字承袭春秋金文,或有省变。齐系文字
、燕系文字
💦、晋系文字
、楚系文字
👨👦,均呈地域特色。如:
(货系三七九七)🖖、
(玺汇00六二)、
(玺汇一五八)、
(货系二0六一)。此玺印文字是将中、昜共用笔画🚶➡️,遂成为合文“
”。
第三字“”,左旁从“邑”,右从“旅”🟨,检《说文》七上“旅🧔🏻♂️,军之五百人为旅,从
,从人。
,古文旅,古文以为鲁衞之鲁”。“旅”、“都 ”声系相通,故燕系文字、传抄古文均以“
”为“都”或直接释“
”为“都”则欠精确。或据《三体石经·僖公》诸古文作“
”🥻🚚,遂释燕系文字“
”为“者”🈴🐒,尤误[5]。仍为“旅”字,已有讹变,且增饰笔“
”,则玺所谓“都”都应据《说文》古文隶定为 “
”🚶🏻♀️👌。“
,古文旅者🧝🏼♀️🍞,本书者下云
古文旅字,与此文异。”[6]可见。“旅“🧑🏿🏫、“者”并非一字😎🧝🏼♂️。《说文通训定声》云:“都者,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周礼,距国王百里为都……🎡。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邦都五百里🔬🤑,按主畿方百里💆🏻♂️,其最外之一周👩🏻🚒。”“者”🏃🏻♂️➡️,照纽,鱼部;“旅”,来纽,鱼部。照纽三等古读端纽。端、来均舌音属端系🤨。故“者”、“旅”相通,“旅”读若“都”🏌🏼。
玺印第四字作“”🐇,非“
”字,战国文字“木”多作:
(陶汇三六五二)、
(鄂君舟节)、
(信阳二0一二),玺印此字左端与战国文字“木”形体迥然不同,故释陶文为“木”不妥当。
按🍍:此字应从何琳仪师之说🙉▪️,释 “”字无疑。
👟,从口,
声🪃。《五音篇海》:“
,普末切🙌,又音
🏊🏻。”其形体多为:
(玺汇四一0一)、
(玺汇四一0三)、
(玺汇四一一三)等,
疑此或为
字繁文。检《说文》七下二十四:“
❤️,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以
象之🕺。天子朱
、诸侯赤
、大夫葱衡。从巾🕖😢,象连带之形。”金文作
(免簋),或作
(盓鼎),加圆点为饰🧑🏽🚀。《诗》云👩🏻🏫:“朱紼斯皇,室傢君王🔍,又亦紼金玦,会同有繹👰♀️,又赤紼在股🦄。”《书》曰👨🏿🎤:“黼黻衣,黄朱紼,亦謂诸侯也,并见衣服之制,故远别之。谓黄朱亦赤矣⏲,大夫葱衡别于君矣,天子大夫赤拔葱衡、士偉↪️、領🛀,朱赤者盛色也🧑🏽🙍🏿♂️,是以圣人法之用为绋服🕵🏼♂️,为百王不易也。”[7]
最后一字原篆作“”🌒,或释“卩”👩🏼🔬🎟,不确🪕。此字象人侧面俯倒之形🧘🏽,与“卩”(
)有别,故不能将此字释为“卩”📥。应释为“勹”。“勹”乃“伏”之初文,玺印“勹”即典籍之“符”👮🏼♂️。说文♊️:“符,信也💆🏼♀️。”
有学者指出“👩❤️👩、
象人侧面俯伏之形,即伏字初文🌳。”[8]见第一期甲骨文“贞🧜🏿,王入于
,朿○贞,
于
,朿”(《乙编》580)。其中“
”作
🍶,其下即从“勹”,象人体俯伏之形。“勹”,或释“俯”[9]。其实“伏”为会意字,“俯”为形声字,“勹”则为象形字。甲骨文称“北方曰勹,风曰
”(《合集》14295)👳,所以甲骨文的北方名实为“伏”[10]🍏。检甲骨文北方名的“勹”字,善斋藏大胛骨作
(《京津》520),殷墟发掘所得的龟腹甲作
(《合集》261),甲骨文的“
”、“
”、“
”、“
”等字所从的
、
、
👩🏿⚖️、
等形🥿,均为“勹”➖,作与上揭玺印所载字形相同✭,应为一字。
根据玺印的形制🍗,行文风格,以及假 “”为“都”的特点,则可说明此为燕国玺印[11]。字形理清,下面释读玺印内容:
似应读为“中阳都王符”。“中昜”,讀為“中阳”👩🎤,地名👮🏽♀️。《史记·赵世家》第十三🏇🏽🌁:“敬侯十一年👚,魏、韩、赵共灭晋👨🏻🦼,分其地。伐中山❄️,又战于中人。”《集解》:“徐廣曰🔰,中山唐县有中人亭。”《正义》:“〈括地志〉云,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春秋时鲜虞之中人邑也🗄。”《史记·赵世家》“ 赵惠文王十二年,赵梁将军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公主死🤲🏼。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与秦会中阳😍。”《正义》🐑:“〈括地志〉云🕒,中阳故县在汾州隰城县南十里🥐,汉中阳县也。”《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武成王七年,齐田单伐我🧑🦼➡️,拔中阳。十三年,秦败赵于长平四十余万⚫️。”《正义》曰:“中阳故城汾州隰城县南十里。”考证梁玉绳🥉,曰“中阳当作中人”😔🧖🏿♂️。《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元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集解》🕵️♀️:“徐廣曰,‘燕无中阳🕵️🕹。〈括地志〉云,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爾时属燕国也◽️。’”《史记·田单列传》二十二“田单,号曰安平君🕣👃🏿,引钱大昕曰♻,史部叙其后事,考赵世家孝成王元年,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二年,田单为相🫶🏽💇🏻♂️,即齐王建之元年也🅰️,豈襄王已没,单遂去齐而入赵乎。 ”可见,中阳与中人并非同一地,梁玉绳曰“中阳当作中人”🆓,不确。《史记·燕召公世家》👩🏻🎓:“惠王七年卒🚝。韩🫲🏻、魏、楚共伐燕。燕武成王立。”《索隐》按:“〈赵系家〉惠文王二十八年,燕相成安君公孙操弑其王,乐资以为即惠王也🏂。徐廣按年表❔,是年燕武成王元年,武成即惠王子🥕,则惠王为成安君弑明矣。”《史记·赵世家》:“三十三年,惠文王卒,太子丹立,是为孝成王🤹🏽♂️。”不难发现,燕武成王七年与赵孝成王元年恰为一年,是年🛃,齐田单将赵师拔燕之中阳🚴🏽♀️👩🏻🍼。从而证明燕国确有“中阳”,地望在山西,朝燕暮赵,最终归赵。
“王”🤰🏽🧑🏼🎤,根据上面对“
”字的分析🙅🏿♂️,应为地位显赫的王室🗾,疑此印为燕国王室贵族所专用的印符。燕国官玺一般都有“某都某”的固定格式,“都”之前为地名,“都”之后为官名⛹️♀️。此印的行文格式也是符合这一模式🚣🏽♀️。因此,这枚印应为燕国之官印,印文内容对于判别“中阳”地望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否定了历史上“燕无中阳”的说法👨🏿🚀🟪。
另外👊,在近几年新出的兵器中,“广衍戈”上有铭为“广衍🦒,中阳”,疑即玺印之“中阳”。
引书简称表
甲编——董作宾《小屯·殷墟文字甲编》
乙编——董作宾《小屯·殷墟文字乙编》
京津——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
合集——郭沫若《甲骨文合集》
玺汇——罗福颐《古玺汇编》
陶汇——高明《古陶文汇编》
信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
货系——马飞海《中国历代货币大系》
[1]曹锦炎,《古玺通论》。
[2]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3]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吴振武,《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本》,《古文字学论集》初编1️⃣💅,1983年👨🏼💻。
[5]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566页,中华书局,1998年。
[6]桂馥,《说文解字义证》586页🖐🏼,齐鲁书社,1983年🩸。
[7]桂馥👩🏿🏫,《说文解字义证》675页🤸🏿♀️,齐鲁书社🧑🏻🌾,1983年。
[8]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374页💅🏼,中华书局,1979年⛹️♀️。
[9]裘锡圭,《甲骨文字考释》,《古文字研究》4辑🤵🏼♀️,1980年。
[10]曹锦炎⛸,《释甲骨文北方名》,《中华文史论丛》23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