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文》重文的訓詁學價值
(首發)
殷守艷
復旦大學中文系
《說文解字》一書,“敘篆文,合以古☝️、籀”,在以小篆為字體正宗及形體分析依據的同時⏮,亦廣泛收錄古文、籀文等形體結構與字頭小篆相異的各種古文字1163個[1],作者許慎稱之為“重文”,實即今之異體字。《說文》收錄的這些重文,因具有多方面的價值🧑🏽🏭👭🏻,頗受後人重視◾️。諸如重文數量⚱️、結構、性質、來源及價值等方面的問題,後世學者多有探討研究👃🏼🚵🏽♂️,成果亦為可觀[2]。《說文》重文具有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源學等多方面的價值🫴🏼。本文嘗試結合具體的個案分析,對其在訓詁學上的價值略作推闡。
漢語訓詁學肇始於先秦時代的經傳訓詁實踐,歷史極為悠久,經過漫長時間的綿延發展🔧,訓詁資料累積得極為龐大而豐富,訓詁學的理論和方法也不斷地得到完善和提高。然而👨🏽🎤,由于很長時間以來一直作為通經致用的附屬性學科,傳統訓詁學在理論、實踐上難免存在諸多不足。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多種原因,前人的訓詁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先秦兩漢時代學者在其具體訓詁實踐中,尤其是所謂“隸屬之訓詁”,即經傳注疏體訓詁😶,一般只滿足於其詞義訓釋在具體語境中的“通”,對語詞意義的來由不作發生學的說明,“某,某也”的直稱判斷往往讓人不明白其所以然。縱或偶涉語源的推求,即從語詞音義關聯的角度對語詞音義結合的理據作出推斷🏊🏻♂️🍊,也往往由於理論、方法的欠缺,其詞語推源結論的可信度不高。今天🧑🏻🤝🧑🏻🏌🏽,訓詁學已獨立為一門專門性的工具性學科,我們不僅應當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它向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同時也有必要對前人的訓詁實踐的有效性進行檢驗,對其錯誤加以訂正🙌🏼。在訓詁過程中,利用《說文》重文,準確合理地推求語詞的語源🟫,揭示其音義結合的理據🏋️♀️,可以提高訓詁的準確度🏊,深化對語詞意義的認識,同時亦可對故訓正確與否作出有效驗證,並進而訂正故訓之失誤。下舉幾例,作具體說明。
1、睅 《說文·目部》🙅♂️:“睅🦹🏼♀️,大目也🍡。從木👩🏿🦳,旱聲。睆🚱,睅或從完。”
許慎訓“睅”為“大目”,它書亦有作“出目”訓者。《玉篇·目部》:“目出皃也。”《廣韻·潸韻》♛、《集韻·潸韻》並云🤌🏼🧏♂️:“睆,目出皃👽。”《左傳·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杜預注:“出目。”孔穎達疏:“目大則出見⛹🏼♀️,故云出目也。”楊伯峻注:“蓋目大則多出,今謂之鼓🏌️♀️,兩義可以相通。”又,“睅”之重文“睆”,舊訓亦同。《玉篇·目部》🦸🏿♂️🥒:“目出皃♔。”《廣韻·潸韻》:“大目也👬🏻。”《玄應音義》卷十九“瞳睆”注引《倉頡篇》:“睆🚣🏼,目出皃也🫰🏽。”
今按,“大目”、“出目”🏵,訓亦可通,然均欠準確👭🏻,亦未能揭櫫其語源。“睅”之聲符“旱”,《說文·日部》:“不雨也🤵🏿♀️🥩。”其本義即為乾旱👩🦽,與“睅”之“大目”義無涉。“睅”之義實寓諸其聲,其本義當指雙目圓睜之狀。其重文“睆”之聲符“完”正載有“圓”之語源義。《說文·宀部》👩🏼🦲:“完👨🏻🚒,全也👳🏿♂️。從宀🐪🍆,元聲⛹🏽♀️。”全為完整,不全則缺。古人以圓為全💙,不圓亦為缺,故狀月有“陰晴圓缺”之說🔝。《小學蒐佚·通俗文》🥅:“穀曰粒,豆曰完🕵️🍗。”豆實圓形。“完”可表“圓”義👩🏼🏭🐝,其諧聲字“脘”、“筦”亦可證。“脘”🧘,胃之內腔,其形圓。《說文·肉部》:“胃府也☝️🧖♂️。從肉👨🏼🦲,完聲。”《正字通·肉部》🚸👩👧:“胃之受水穀者曰脘。”“筦”🥾,絡絲的竹管,其形圓。《說文·竹部》:“筦,筟也🔊。從竹,完聲。”朱駿聲通訓定聲:“筦,一名筳,蘇俗謂之籆頭,列梃如柵而圓⤴️,所以綰絲於其上也。”“筦”又同“管”,管樂器,其形亦圓👲🏽。《詩·周頌·執競》🙆♂️🤾🏿♀️:“鐘鼓喤喤🧑🏽🌾,磬筦將將。”陸德明釋文📸:“筦🏚🦡,音管🥉,本亦作管。”《穆天子傳》卷六:“陳琴、瑟☂️、竽、籥📡、𥭳、筦🙅🏻。”郭璞注:“筦,如並兩笛🏅。”然則“睅(睆)”🧑🏻🦯、“脘”🧨、“筦”並為同源詞。“睅(睆)”之名當得自人怒睜其目之“圓”狀🚣🏻♀️,目圓睜則有大而欲出之感🕵🏽♂️🚣🏽。“睆”故亦可用以表植物果實之圓。《詩·小雅·杕杜》🗻:“有杕之杜,有睆其實🧑🏼🎤🫵🏽。”鄭玄箋🦵🏻:“睆🪈,實貌🔅。”高亨今注:“睆‼️,果實渾圓貌。”得其肯綮👨❤️💋👨。
2💪🏽、頞 《說文·頁部》:“鼻莖也。從頁🧑,安聲。齃,或從鼻、曷❇️👨🏻🏫。”
“頞”訓“鼻莖”,其義不誣🩰。“鼻莖”即鼻樑。《素問·氣厥論》:“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王冰注:“頞,謂鼻頞也⛰。”漢揚雄《解嘲》💧:“蔡澤💆🏼♂️,山東之匹夫,顉頤折頞。”然其語源未明🔸。其聲符“安”😨,《說文·宀部》🧘🏻:“靜也🫷🏻。”段玉裁改“靜”為“竫”,注云:“此與寍同意👨🏻🚒。”徐鍇系傳🚜:“安,止也👯♀️。從女在宀中。”其本義當為安居、安寧,與“鼻莖”義不相涉😺🤶🏽。今按👨🎨,“頞”之得名當緣于鼻樑高出面部之特徵👈🏿。其重文“齃”之聲符“曷”正可表“高”義。《說文·曰部》訓“曷”為“何”☂️,用作疑問詞,與“高”義不相涉,然則“高”當為其語源義,其諧聲字“揭”“碣”“竭”“䅥”可證♌️。“揭”,《說文·手部》:“高舉也。從手,曷聲🐒◽️。”當為其本義。《詩·小雅·大東》:“維北有斗,西柄之揭🎈。”高亨注:“揭🚣🏿♂️,高舉。”又💂🏽♀️,成語“揭竿而起”之“揭”🧑🏻🦰,亦“高舉”義😨。“碣”,高聳獨立之石。《說文·石部》:“特立之石也。東海有碣石山⛑️。從石🦐👨🏿🚀,曷聲🚴🏼♀️。”亦可泛指特立高舉貌🕊。徐鍇系傳❕:“碣🫄🏿,高舉之貌。”《漢書·揚雄傳上》:“外則正南極海,邪界虞淵,鴻蒙沆茫,碣以崇山。”顏師古注:“碣👨🏽🦲,山特立貌。”“竭”,《說文·立部》:“負舉也🧔🏿♂️。從立,曷聲🌉。”段玉裁注:“凡手不能舉者♻️,負而舉之。”“䅥”,莊稼出穗。《說文·禾部》🧏🏼:“禾舉出苗也。從禾,曷聲✉️。”段玉裁注引何休:“生曰苗,秀曰禾,禾𥝩初挺出於苗,是曰䅥。既成,則出而下垂矣。”朱駿聲通訓定聲👨👩👦:“穗初出莖,如揭而未垂也。”又🏌🏿♀️,《玉篇·禾部》🫲🏽:“䅥👎🏻,長禾也。”“高”、“長”義亦相通🛳。然則“頞(齃)”與上述諸詞並當同源,其得名之由當為其高之特徵。許訓其義甚確,然未明其 語源🦺。
3、柩 《說文·匚部》:“棺也☹️。從匚,從木🙋🏿♂️,久聲。匶🕡,籀文柩。”
“柩”即棺材➿。析言之,則與“棺”有虛實之別。段玉裁注:“棺、柩義別,虛者為棺⛷,實者為柩。”《小爾雅·廣名》:“空棺謂之櫬,有屍謂之柩♠︎。”《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禮記·曲禮下》:“在床曰屍,在棺曰柩。”今按🃏,許以“棺”釋“柩”🔁,二者混言同義🌭,然其語源當有別。然“久”乃“灸”之初文🚣🏿,其義與“棺柩”不相涉。“柩”之語源當存乎其聲,此可藉其重文考知。“匶”之聲符“舊”本義為鳥名🧑🏼🔬。《說文· 萑部》:“舊♻️,鴟舊🔟,舊留也🦄。從萑🧕🏼,臼聲。”義亦與棺柩無涉。然其聲符“臼”可表“凹陷、中空”義。《說文·臼部》🙎🏿:“舂也。古者掘地為臼🥳,其後穿木石🧑🧒🧒。象形。”段玉裁注:“引伸凡凹者曰臼。”其得名正因其“凹陷、中空”之特徵🙋🏿♀️。諧聲字“齨”亦可明之。《說文·齒部》♗:“齨🤽♀️,老人齒如臼也。一曰馬八歲齒臼也。從齒,從臼🧑🏼🤝🧑🏼🕐,臼亦聲🛰。”段注:“馬八歲曰𩡩🚴🏻♂️,齒亦如臼🧑🏿🔧,俗名之齨。亦作𩢹。人、馬老時齒落🙎🏽♀️,其狀中空如凹穴👮♀️,故以“臼”聲名之。又,從“臼”之字“臽”本義指陷阱,亦有“凹陷、中空”義。《說文·臼部》:“臽🧛🏻♂️,小阱也⬜️。從人在臼上。”許析其形為會意,當亦從“臼”得聲。“臽”聲字“陷”、“餡”、“惂”🤲🏼、“閻”🧏🏽、“啗”亦皆含有“凹陷”義。“匶”之聲符“舊”從“臼”得聲🧜♂️,故亦可表“凹陷、中空”義👨🦯➡️。“柩”乃藏載屍體之具😠,其形皆中空如凹陷狀,故得以“臼”聲稱之🧑。
4𓀇、勳 《說文·力部》🤽:“能成王功也。從力🔉☂️,熏聲。勳,古文勳從員。”
段玉裁注🕺🏽:“《周禮·夏官·司勳》曰☯️:‘王功曰勳🚖。’鄭云🦹🏼:‘輔成王業,若周公’👨🏼🚒。”《尚書·大禹謨》🍡:“爾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勳。”“勳”之義“王功”,即《說文·力部·功》所訓之“以勞定國也”,指協助侯王治國安邦之大功勞,為名詞🧌。然則許慎所訓“能成王功也”當為推源分析🧘🏽♀️🤸,“王功”之所以稱“勳”,在其“能成”,即能成就、實現“王功”。然“勳”之聲符“熏”,《說文· 屮部》:“熏,火煙上出也。”其義與“勳”不相關🚵🏼。從“熏”得聲之形聲字薰🧗🏼、醺🚓、獯⛹️♀️、曛、纁、嚑、臐、矄、鑂、壎等👨🏻⚕️,義亦無有與“勳”相關者💁🏽。“勳”之語源難以從其聲符“勳”求得🦅。其語源的推求🙎🏿,必須另外尋找線索。根據“勳”之重文“勳”正可求得其語源🚴🏽。“勳”為從力,員聲之形聲字🫄🏽。“員”為“圓”之初文1️⃣,本義指事物形狀之圓。《說文·員部》:“員,物數也😬。從貝,口聲👔。𪔅👱🏻,籀文從鼎。”按,許說之本義訓釋及形體分析均誤。林義光《文源》👨🏼🚒😒:“口,鼎口也🧑🏻💼👳🏽。鼎口👱🏼♂️,圓象🙎🏼♀️。”其說甚確。《孟子·離婁下》👥:“規矩,方員之至也。”《淮南子·原道》:“員者常轉。”高誘注🔀:“輪丸之屬也📍。”均用其本義。“員”、“圓”初本同字,後乃分化而用法各異,“員”本義及其引申之“完整👨🏽🏫、周全”等義多用“圓”字表之。《說文·囗部》𓀑:“圓⚾️⛄️,圜。全也。”《類篇·囗部》:“圓,全也🏚🍩。”《玉篇·囗部》𓀘:“圓,周也👩🦯。”“圓”又可用為動詞🥷,表示成全♠️、使圓滿👨🏼🦳。實現某種心願,完成某件事情🦦,即可稱“圓”。如“圓謊”、“圓夢”、“破鏡重圓”⚰️。此與複合詞“完成”、“成全”“成就”“成功”之義相近相通🙋🏻♀️。“完”亦有“圓”義,事情得以如願成功,多稱其“完美”,亦可稱“圓滿”。以詞義引申言之🧝🏿♀️,可謂“圓(員)”從其本義“圓形”引申有“完成”、“成就”義。從語詞音義關聯角度而言✋🏻,則可認為“圓(員)”聲可表“完成”🍸、“成就”義👩🏽🍳。“完”上古音匣紐元部,“全”從紐元部,“圓”匣紐文部,音亦極近。“勳”從“員”聲,故含有“完成”、“成就”義。換言之,“王功”所以稱“勳”✌🏻,乃因其能“成就”王功。據此⛓,知許慎“能成王功也”之推源分析不誣。
5、罶 《說文·网部》:“曲梁🤘🏿,寡婦之笱。魚所留也🧟。從网🤷🏼、畱,畱亦聲🎋。𦌁,罶或從婁。”
“罶”為捕魚之竹器👨🦱,一名曲梁。《詩·小雅·魚麗》👐🏽:“魚麗於罶”。毛傳:“罶💣👀,曲梁也。”清蕭鳳儀《嫠婦之笱謂之罶解》:“此笱實竹器,與筐籠相似,口闊頸狹,腹大而長,無底📡。施之,則以索束其尾,喉內編細竹而倒之↙️,謂之曲薄,入則順,出則逆,故魚入其中而不能出⚙️。謂之罶者,罶,從网從畱,言能留魚而不使去也。多就曲梁施之以承其空🙊,人不必入水🧑🏿⚖️,雖婦人亦能用。”此承許說而申之,然其推源分析不確🧑🏼🔧。今按🤷🏼♀️,“罶”之得名🤚🏻,當因其形曲☁️。凡物曲則多圓,故曲義、圓義相通。“留”聲字多含圓義。諧聲字“瘤”♗、“䝀”可證🫨。瘤🧼,人和動物體表或筋骨間增生的疙瘩🤏🏻,其形多圓。《說文·疒部》:“瘤🤴🏼🫷🏽,腫也🉐。從疒,留聲👨🏼⚕️。”巢方元《諸病源候論·癭瘤等諸候·瘤候》🕑:“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初梅李大,漸長大,不痛不癢,又不結強👨👩👧👧。”亦可指植物體表隆起的疙瘩👰🏿。《古文苑·庾信〈枯樹賦〉》🧑🦽➡️:“戴癭銜瘤👨👩👧,藏穿抱穴。”章樵注:“癭瘤☹️,因木被傷結成癭瘤👩🏻🦽➡️,大如栲老車輪者🤷🏿♀️🧣,剖之有文。”“䝀”,豌豆👛,其形如圓珠。《廣雅·釋草》🏂🏽:“豌豆, 豆也。”“豌”字亦作“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䝀,《廣雅·釋草》……字作豌,按🆖,初生葉微嫩,可食,揚州人以為常蔬🧑🏽🦰。四五月作莢👐🏿,長寸餘🧑🏽⚖️,其中子圓如珠👼🏻,煮食甜美。”“罶”之得名本于形圓曲,重文“𦌁”亦可證。“婁”聲可表圓、曲義,諧聲字“僂”👰🏿♂️、“摟”可證。“僂”,人體背、脊曲🈵。人體背曲,向下俯彎,其狀近圓💃🏻。《說文·人部》:“僂🙅🏻♂️,尪也🤴🏼。從人,婁聲🧖🏽。周公韈僂🧍🏻,或言背僂。”《漢書·蔡義傳》:“行步俯僂。”顏師古注🤩:“曲背也👯♂️。”《白虎通義·聖人》:“周公背僂。”陳立疏證💂🏽♀️:“蓋曲背之疾。”按,盡今之所謂病*️⃣。“佝僂”乃同源復合詞,“句”聲字亦多有圓、曲義👮♀️⚅,“佝”“笱”即其例。“摟”,《說文·手部》:“曳聚也2️⃣⛹🏽♀️。從手𓀌,摟聲🐤。”《爾雅·釋詁下》:“摟👩🏻🌾,聚也。”郭璞注:“猶今言拘摟,聚也。”按♠︎,“摟”,指以手聚物,實即兩手抱圓做懷抱狀☠️🧕,故得名“摟”👶🏼。今皖西南方言,猶稱以手抱住人、物為“摟住”👦🏿🧎♀️。據此♒️,知許慎以“魚所留”為“罶”之構詞理據☸️,實不確。[3]
(說明):本文原為汪少華老師《訓詁學》課程作業。
注釋🤚🏽:
[1] 《說文》重文的數量🤵🏻,因其書久經流傳🚣♀️🍏,後世學者的統計互有出入,與許說亦不合。如段玉裁統計數為1279,范進軍據大徐本統計為1274。
[2] 這方面的具體情況張其昀《“說文學”源流考略》及張標《二十世紀說文學源流考》論之甚詳🤽🏻☪️,可參看。
[3]根據事物外形特徵為其命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籠🩳、筐類器具之得名多本於其外形之特徵📒,筐之得名因其形方👳🏻♀️,籠之得名因其形中空,以此推之🕗,可知罶之得名亦因其形圓曲👀。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