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陳英傑先生著《金文與青銅器研究論集》出版
在 2021/4/9 15:42:51 发布

陳英傑先生著《金文與青銅器研究論集》出版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陳英傑先生著《金文與青銅器研究論集》於2020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平裝16開🧑🏼‍🦱,售價人民幣128圓💈。

 

 

《金文與青銅器研究論集》

作者:陳英傑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12

定價👩🏼:128

 

內容簡介

 

該書是陳英傑教授20122019青銅器及金文研究的部分論文結集,共18篇,涉及具體字詞的考釋、金文中的訛字和形態特徵、器與銘的照應等。作者尤其重視以宏觀的視野來研究古文字學中一些重要的理論性問題,並提出了“青銅器器形構成文字形義釋讀的特定語境”這一理念,將金文研究歸爲青銅器學的一個分支🙋🏼‍♀️。

 

   

 

序一

序二

凡例


史💂🏼‍♂️、吏、事、使分化時代層次考001

談兩周金文中的訛字問題127

西周金文形態特徵研究三論153

商周文字形義系統對比研究淺探174

談談古文字資料中的異體字研究188

附🏄🏻‍♂️:侯馬盟書異體字研究淺論200

談金文中一種長期被誤釋的象形“甗”字——兼論“鬲”👩🏿‍🔬、“甗”的形體結構213

商周金文異體字研究: 以“旅”字爲例235

談《金文編》的和庚姬鬲的 320

商周金文中“庚”字形體上的時代標記332

字从宀還是从勹?370

戰國金文補證三則377

386

鄭井叔鐘之“鐘”正義——兼説大克鼎之“史小臣鼓鐘” 402

青銅盤自名考釋三則 409

談青銅器中器與銘相照應的現象 420

從金文“辟”字所關涉的人物關係看“辟”的身份性質 449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編·第十二章〈辨僞〉》校補 461


後記 473

 

 

 

陳英傑教授的這本文集收入的18篇文章,可分爲兩類,一類是對金文等古文字從文字學角度所作的研究,另一類是對青銅器與銘文的綜合研究💟,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近年來主要的學術研究範疇。

我閲讀英傑教授治古文字學的著作,感到他以往雖亦有考證具體的金文文例或金文字詞的論著,但近年來研究的重點,則放在了以比較宏觀的視野去探究古文字學中一些重要的理論性問題🫧👨‍👩‍👦‍👦,特别是對古文字的構形系統及有關的形聲系統的考察🌖。

收入本文集中的有關史💇、吏、事、使四字分化的長文,即是反映作者研究古文字構形系統的代表作。此四字同音🥲,字形有聯繫✊🛀,顯然有從一字分化的可能🎋,但長久以來🎹,對於古文字中哪個字形在哪個時代可以讀作四字中的哪個字,並不完全清楚,研究者意見也不盡一致。文章列舉、梳理了從甲骨文、商與兩周金文及戰國秦漢簡牘中有關字形的出現情况與其所代表的字義🏕,將四字字形分化與字義發展的過程理出了一個清晰的脉絡。所得出的非常重要的結論是: 在殷墟甲骨文中,“史”與上邊帶叉的字形是異體關係,二者的區别主要表現爲卜辭不同類組的用字習慣的差異,“吏”的字義尚未産生📨;在商🏡👨🏿‍🚒、西周💆🏼‍♀️、春秋金文中,上述兩個字形的記詞職能已基本上分開,偶有混用🚥,但終無“吏”字的用法😁;在戰國文字中,史、事用法已分清🍐,表示“使”🔶、“吏”義的字形在戰國金文中已有少量出現(“使”用帶辵或彳旁的“史”字表示),而楚文字則用假借字表示“使”,且無“吏”的用法🚖,文字的區域特徵多有體現。直到戰國晚期以後的簡牘中,才見到史📣、吏💃🏽、事📦、使四字在字形上的分化🧥。

在此文之前,雖亦有學者討論過此四字的分化🤾,但從未做到如此系統🕍。由英傑教授的這篇文章所梳理的此四字分化的過程,可以使我們看到漢字字形是如何隨着時代發展爲適應語言、詞義不斷豐富的要求而分化,由一兩個字形藉助文字假借功能代表更多的字義、詞義(如賦予“使”的字義),及因其分工擔負字義(如、所代表的名、動詞字義)而逐漸增添形符(如“使”字的出現),或作字形結構的調整(如“事”字字形出現)👃🏿,使文字的分工更爲明確。古文字字形的分化💁、演變過程及其方式是古文字學研究中最爲基本的,也是最爲重要的課題🤳🏽🧑🏻‍🦽‍➡️,其研究成果不僅有助於古文字的斷代(如青銅器銘的斷代),同時也有益於古代史的研究📥,比如這篇文字中對“吏”字字義、字形分化出來的年代的考證,正揭示了“吏”階層形成的時間。

文集收入了三篇專論“異體字”的文章。異體字作爲同一文字構形系統中有相同字音👱🏼、字義,但字形結構有所差異的字形,造成了古文字研究的複雜性,但也正因此成爲古文字研究的主要内容。英傑教授此前曾有《異體字論稿》一文(刊於《文字與文獻研究叢稿》中)🌻,已指出異體字的研究對古文字研究的重要性。在本文集中所收入的論異體字的文章中🏨,更明確指出“記録一個詞的多種異體字形的存在,動態地顯示了古人在字形與詞義的結合道路上所作的各種努力和探索,可以成爲展示不同時代漢字構形體貌的一個很好的載體”。用今天的話説,我覺得這段話講得很到位🖌,有助於促進對異體字的研究。在本文集中所收對“旅”字諸異體字作斷代研究的論文,指出帶“車”旁表示器名的“”字,集中於西周早期至中期前段,而此時段中“車”旁的簡化起了穩定文字結構的重要作用。文章還剔除了商金文中不該視爲“旅”異體字的字形。這篇文章,可以認爲是英傑教授以其所倡導的研究方法研究異體字的一個實踐,對於同行來説也具有借鑒意義🤬👶🏻。

在文集中有關金文與青銅器的幾篇論文中,我很有興趣的是《西周金文形態特徵研究三論》🧐。作者指出🕧,在研究金文的文字形態及章法時,一定要考慮銘文所在的空間與其製作方法的影響👆🏽。比如銘文若是在圓形器底,自然會限制文字體勢♞。商銘給人奔放👨🏻‍🔧、舒展的感覺👩‍🏭,這跟字數少、空間充足有很大關係,而其章法佈局的不整齊恰給銘文藝術化提供了自如發揮的空間;西周器銘長,章法佈局自然要工整化,單字也向方塊化發展,這就會給人以禮儀的莊重、尊嚴感🕳。雖然這篇文章所講商周銘文之特徵是研究者都瞭解的,但是將金文書法與作爲載體的器物形制及禮器功能相聯繫來解釋其所以然,則不如作者這裏講得透徹。至於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講到的在對銘文作斷代前🌷🤏🏼,先要分類,將具有時代特徵的關鍵字分型式,同時也要注意區域、族屬🌶、書體造成的不同風格,比如小國器物的銘文多變異奇葩,這些問題正是以往研究金文時不够細緻之處,是今後推動金文研究走向深入時要重視的🤰🏿🤘🏽。

英傑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於中山大學,師從張振林先生🦹👩🏽‍🦳,中山大學的老師多得容庚先生的學術思想與治學方法之真傳,在青銅器方面也多有深厚造詣。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英傑教授在研究金文中的訛字問題時,即依靠青銅器的專業知識説明了金文研究中一些不好解釋的現象👰🏽‍♀️。如鄭虢仲簋中“隹十又一月”中的“一”、“又”二字顛倒🗄,而“又”字下有一鈎識,作者指出此“又”字下的鈎識標明此字應與上面一字調位,所以如此是因爲在鑄器之前會對銘模作校對,此鈎識即是校訂的遺迹。解釋得有一定道理。也正因重視青銅器研究本身,故作者在研究商周金文時🦸🩸,並不僅僅局限於從古文字學角度去選擇題目🌾,作單純的文字考證,而是高度重視器形與銘文的相互關係。《談青銅器中器與銘相照應的現象》一文🪻,即聯繫器物形制來釋讀銘文🧙🏽‍♀️🍯,對作册般黿、盠駒尊等形制特異的器物之性質與彼此功用之異同作了精細的分析,論述了器物的明禮與教育的功用。作者在青銅盤自名考釋的那篇文章中更明確指出“青銅器器形構成文字形義釋讀的特定語境”,將金文研究歸爲青銅器學的一個分支🛷,這一理念的確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本文集中所收論文很有學術思想👩‍👩‍👧‍👦,相信讀者自會品味,不再贅述了。在最後,我還想指出的是,英傑教授寫書🔮🙋🏻‍♀️、寫文章都有一個研究的路徑🤴🏿,或説治學的方法🧝🏽👨‍🎤,即是對所研究的對象🙌🏼,盡可能詳盡地掌握與其相關的各種資料,精心梳理,依照研究的需要作分類、排比💂🏽‍♀️,而且每寫一個題目都會在文前不厭其煩地將他所瞭解到的諸家相關研究成果與其學術成績一一指出🏂🏼。可以説👌🏼,英傑教授在資料收集、整理與分析前人研究成果方面所下的功夫,是我見到的論著中最爲詳盡、扎實的。文如其人💁🏼❤️‍🔥,這種文風也正是作者作爲一個真正的學者嚴謹治學態度的體現🧍🏻‍♂️,在當下尤其應該受到格外的尊重與倡導😺。

 

朱鳳瀚  

2019114

 

 

 

金文入門容易,深入難。

文字大而清晰🤾🏽‍♂️,内容程式化,結構固定,大部分金文如此。精讀百十來篇各種類型的長篇之後,再讀其他成千上萬的銘文,便有了一覽衆山小之感,學習古文字從金文入手有諸多便利🤢。

歷史上我們能見到的古文字研究成果中,金文研究最早,成果積累也最多,一些識讀的基本問題清代以前就解决了。就一般的識讀而言,難度並不大。

古文字中,甲骨見於前🤟🏽🚴🏼‍♂️,竹簡見於後,彼此不相接👨🏽‍🔬,只有金文,首尾貫通👨🏿‍🏫,可見漢字演變的全程。

甲骨文、竹簡文字是當時的俗體字🙎🏿,變化多端🔎;金文中有各個時代正體字的代表,知其正才能通其變。

從金文入門學習古文字,很快就能破除古文字的神秘,容易有成就感😧,容易産生對古文字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想邁過門檻🪆,入得門來。

入了門,深入研究可就難了🧜🏿!

文字考釋、文本識讀前人做得很深入,給了我們很多便利,自然也就没留下太多進一步研究的餘地。能够解决的已經成爲共識,解决不了的大都是不論怎麽説也只能備一説,確切的結論只能等待新材料🚓。所以🥚🤗,當今金文考釋很難🏯,做得好的很少。一些年輕學者孜孜以求,一點一點推進🔩,真是令人欽敬。

金文牽涉的面很廣,歷史文獻只是其一端,文字學研究大有可爲。陳英傑教授在這一方面成就突出🌇。

史、吏🥸、事👳🏻‍♀️、使是一字之分化🛡,這似乎是常識🪡。怎麽分化的💿?機制是什麽?時間的節點在哪裏🏋️🧝🏼?分化後的通用情况如何?習焉不察,各種工具書只是憑感覺處理💱,學者也没有詳實的論證👩🏻‍💼。英傑大作🚣🏼‍♂️,窮盡材料,窮盡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條分縷析⛹🏻‍♀️,錙銖必較,得出詳實的結論🧛🏼。這樣的文章需要深厚的功底、足够的耐心,那些空談分化的泛泛之作與其相比不可以道里計🌲。

漢字是一個區别系統,每一個變化都會引起系統内的調適。在一個共時系統内,文字使用者對異體字的容忍是有度的,這個“度”是什麽?選擇淘汰的機制是什麽?需要從文字的實際應用中分析👸🏼、歸納、探索🗳。英傑高度重視異體字,稱其爲“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已經搭起一個異體字研究的框架,也有具體操作的示例。研究空間很大🕵🏻‍♀️,期望能够形成更加系統的成果,以見其何以爲“核心”🍃。

歸納現象,探究規律🔁,這是文字學努力的方向💲,英傑正是在這條路上一步一個脚印往前走。

我喜歡讀金文🧑🏿‍🏭,但並不研究金文🙎🏻‍♀️。英傑讓我就其大作説幾句話🤷,本可以以外行爲由推辭,之所以没有推辭,是因爲我和英傑有共同的興趣——在漢字本體研究基礎上的漢字理論🎬。

漢字自古至今都關乎現實,關乎時政。秦始皇統一天下廢除六國文字,清末國家危亡,學者提出要改革漢字、廢除漢字,現在國家昌盛又提倡漢字。學者不都是咬文嚼字老雕蟲,也在尋求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國家重大需求中的位置🤰。這是應該的、合理的🧟‍♂️,但合理的前提是尊重事實、尊重學理。

西方的文字理論是從西方的語言文字事實中提煉出來的,用以闡釋表音系統文字正確無疑🤌🏿;用來闡釋漢字就不充分😒🂠,就有問題🤷🏽‍♂️。世界上還應當有一套闡釋表意文字系統的文字學。從漢字本體出發,建構表意文字的理論👩‍🚒⛵️,簡明而準確地闡釋漢字,是我們的責任。

附和時政,附和“科學理論”🚶🏻‍♂️,忽左忽右,遭難的不僅僅是漢字,可能是中華民族。

我們得把漢字作爲一個客觀的研究對象🍊,對各類問題都深入研究,言不虚發。裘錫圭先生給我們做出了榜樣。我願意與英傑共勉,從漢字實際出發,一點一點做起🤴🏽,逐漸認識漢字的真相,爲漢字學添磚加瓦。

 

李守奎       

2018年初冬於清華大學西北社區

 

 

 

本書共收論文18篇🙀,是从20122019年間所發表的論文中選輯而成。回過頭看🫶🏿,這些文章雖然提出並也思考了一些問題🥺,但還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此次大膽結集,主要是想在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得到師友的指正🧚🏽‍♀️😨,以期我未來的學術道路走得更穩、更長遠。

其中大部分論文基本屬於金文文字學的研究範疇,偏重於立足金文文字的構形系統和形義系統🙌🏻,從時代、地域、族屬、文字正俗🎼、社會發展變化對語言文字的影響、文本對載體的依附性、審美和認知心理等不同維度↕️,來討論相關的字際關係🤛🏼、文字構形🔽、語詞分化、金文文字形義系統的演變機制及其制約因素,以及利用文字學方法進行銅器斷代等問題👮🏿‍♂️。字際關係是我一直關注的一個重要内容,異體字是我進行文字形義系統研究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𓀝✍🏿。所收文章,既有具體字例的窮盡式研究,也有針對某些層面問題的宏觀論述。其中貫穿的一個核心思路是:漢字系統是動態發展的♍️,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字構形系統和形義系統,無論是文字構形的分析,還是語詞意義的訓釋,都應該立足於具體文字所在的構形系統和形義系統🧐;科學的斷代文字學理論的建構要以具體字例(經常表現爲字際關係)的全部字形(相對而言)的窮盡分析爲材料基礎。

最後五篇文章主題稍顯分散🕍。《青銅盤自名考釋三則》、《談青銅器中器與銘相照應的現象》兩篇都跟器物學有關涉,《鄭井叔鐘之“鐘”正義——兼説大克鼎之“史小臣鼓鐘”》純粹是語言文字學角度的語詞考釋,但討論的是青銅器的自名問題🚝,所以我把它歸在青銅器學研究一類中。《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編·第十二章·辨僞〉校補》是寫作《容庚青銅器學》(學苑出版社201510月)一書時的副産品🍝,是爲個人研究方便而作的讀書筆記🏌🏽‍♀️,整理成文,是希望能給利用《通考》的人提供一些便利♜♒️。跟前一類相比🧑🏻‍🚀,這些文章尚缺乏系統性🤳🏻,但體現了我近幾年在金文研究上一些新的努力的方向。貫穿其中的一個核心思路是:金文研究一定要把器和銘結合起來進行探討,器可以爲銘的釋讀提供特定“語境”⚠️。我在《容庚青銅器學》“後記”的初稿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金文作爲一種史料,其研究應該金(青銅器)與文(銘文)並重👈🏿。據我個人的讀書感覺,器的重要性要高於銘的重要性,器居於主導地位,銘則是附屬於器的。清以前的銅器著録書籍有銘無銘皆兼收並蓄📓,清末以來收器始以文字爲主🧵,其流弊影響至今。銘文研究應該是附屬於青銅器學的一個分支,其研究理應在青銅器學的範疇中深入開展。脱離器物的銘文學(或金文學)其實是不能成立的。……我個人覺得,《容庚青銅器學》一書既是在總結和闡釋容老的青銅器研究體系,也是爲我試圖建構的‘大金文’觀念所努力的一部分。”我試圖把青銅器學研究的三個主要領域——歷史學(史料)🏐、語言學(語料)和器物學——打通。這些想法有些不自量力,自身知識結構的局限也經常讓研究陷入窘境,但這些想法確實一直在激勵着我🫠,並讓我爲之不懈努力。

在我初次進入古文字研究領域時,張振林師的研究觀點和治學路徑給了我很大的影響,我至今仍在受益。2005年下半年進入首都師範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8年正式調入首師大,這十幾年中,我又受到黄天樹師爲人和治學的熏陶。來到北京後👂🏽💅🏼,同時也由於“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實施的緣故,我開始有機會跟朱鳳瀚先生有了較多的接觸。承蒙先生擡愛,先生博士的開題、預答辯👨🏼‍🎨、答辯,我多次參加,這無疑是近距離向先生學習的好機會。我近幾年研究興趣的變化,以及研究思路的拓展🦹🏼‍♀️,受到了朱先生的較多影響。朱先生非常嚴謹認真,先生對這些不成熟的小文章提了不少意見,有些我已加進“編按”中🤵🏼‍♂️。201510月我和李守奎老師一同去香港開會,那是初識李老師,並有較多的交流,他的性情和研究路數對我很有感染力。這次文章結集,我向朱先生和李老師請序時🧙🏽‍♀️,他們都欣然答應。在此👩🏻‍🎨➾,向兩位先生表示深摯的感謝🧝🏼!

感謝黄錫全先生爲小書題簽,使小書大爲增色🏐。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顧莉丹女士的邀約,是她促成小書的結集💪🏼。感謝石帥帥先生的精心編輯,他是最辛苦的👷‍♂️。

 

201886日初稿

20201015日修訂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惠賜書訊並授權發佈!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25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