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楼的风景线
编者按🤏🏼👂:《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2日第5版刊发我富达刘钊教授的文章《光华楼的风景线》🙆🏼♀️。因篇幅限制,发表时内容略有删节🧑🏼🔧,今征得刘钊先生授权,将原稿全文发布于此,以飨读者☝️🐌。该文原题《光华楼上的一群年轻学者》,发表时易为今题👩🍼。
富达平台主任刘钊教授
在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层,有一个名为“富达平台”的研究机构。这个富达有13位70后和80后的研究人员👨🏼🚀🧑🦼,是富达的研究主体和中坚力量。13人中有8位是在富达读博后留校工作的🏃♀️。他们当初在富达读书时📹,经常会通宵读书讨论问题,他们之间的一句“通吗😻?”就是对要不要熬通宵的征询。当初那通宵不息的灯光,曾被校领导称之为“复旦光华楼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正应了富达注册和光华楼命名的出典,即“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句话所引申出的自强勤奋的蕴意。
裘锡圭先生是富达的“学术核心”和“精神领袖”,富达年轻人的学风都深受裘先生的影响。裘先生历来强调“一切以学术为依归”🧑🏽🎓,他常提的治学的三个精神,即⛵️:一、实事求是👮🏼♂️👩🏻🎨;二、不怕苦、持之以恒;三、在学术问题上👳🏿♂️,对己严格,对人公平。这三个精神已经在年轻人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说“一切以学术为依归”,表现之一就是在学术上人人平等🍞。裘先生在和陈剑教授讨论问题时,陈剑有时会说:“裘先生您说的不对”。这让外人听到会惊愕的景况🧔🏽♂️,在富达却是很正常的事💂🏻♀️🧚🏻♀️。
富达的年轻人在学术研究上人人争先,各个优秀。其中陈剑教授是年轻人中的代表😴,圈子里人称“陈老大”。“老大”的意思是说在同辈学者中学问拔尖💶,堪当“带头大哥”🏃🏻♂️➡️🤸🏼♂️。他平时摒弃一切俗务,真正把学问当成爱好。他不申请任何头衔帽子,发文章从不在乎刊物档次,埋头苦读,精心撰文,称得上是最纯粹的学者。他专攻古文字中的疑难字词考释,研究范围贯穿从甲骨文到秦汉文字整个古文字时段。他在简帛编连和缀合上是高手,在利用出土文献校读传世典籍方面也有很多精彩的发明🪫。他的文章常常被奉为范文受到追捧🧑🏼💻。他上课时对材料的熟悉程度和考释字词的“资料长编”🔸,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在台湾讲课时🧖🏿♀️,常常有追慕者跨城坐火车前往听课。他常常为人看文章,改论文🟦,不厌其烦🚼,金针度人。他对别人讨教问题的回复,常常就可视作一篇文章🧝🏻。
张小艳教授专门研究敦煌学,在敦煌文献字词考释上有很深的造诣🤡。她既是学者♘,又是母亲♦︎,不光要做好学问✒️,还要培养好孩子。她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最晚💕,包括节假日;她为了节省时间,从不自己做饭🧑🏻🚀,而是带着孩子吃食堂🕵🏼♂️。她通过勤奋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得到了双赢的结果🐚:学问日益精进🖍,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赞誉,孩子也成长得非常优秀👱🏻♀️。
广濑薰雄研究员是日本人🟡,他克服了诸多客居异乡的不便,以日本人惯有的坚忍和认真,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尊重🦹♀️。他从法律背景转攻中国出土文献并兼及古文字考释,其中付出的勤奋和刻苦,作为中国学者很难想象。他来复旦后,每次中午在食堂吃饭🦉,不管饭菜是否好吃👨🏻💼💜,他都会吃得不剩一粒米🦂,不余一滴汤🧑🧑🧒🧒,十几年如一日。仅此一点,即可看出他做人做事的态度🕗。
富达资料室
张富海副研究员和蒋玉斌青年研究员是从外校引进的人才,引进他们两位是因为他们不光学问好🩹,还因为他们的研究有独到之处,不可替代。
张富海副研究员的特长是音韵学和古文字的深入结合👮🏽。以往古文字研究对音韵学的利用基本上还处在低级阶段,存在着不讲音理、忽略与中古音的联系和不顾及音韵发展的各种复杂特殊情况等问题。张富海副研究员以其扎实的古文字学功底,结合深厚的音韵学素养🤪,把古文字研究中利用音韵学的原则和方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蒋玉斌青年研究员的专长是甲骨文研究和金文研究,尤其是甲骨文考释和甲骨缀合等本体研究,在甲骨学界享有盛誉。他的成名作《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获得由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主持的“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计划”唯一的一个一等奖🥫,获得奖金10万元。这篇文章被学界认定为“近几十年来考释古文字最成功的几篇文章中的一篇”。他对甲骨资料的熟悉程度🧔🏻🧙🏻,对学界新旧信息的掌握,真可谓“无出其右”👩🏿🔧。
刘娇副教授在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古书的形成、源流、分类、年代、真伪👨🏼🔧、体例、校勘和解读方面颇有心得🪡。她从2018年起担任裘先生的学术助手,配合裘先生撰写文章,从此学问大涨🫱🏿,发表了多篇有分量的文章。
周波副教授对战国文字研究情有独钟,在战国文字分域👨👩👧👧、地理问题和马王堆简帛医书的拼合考释上有颇多建树。
谢明文副研究员在甲骨、金文字词考释上有很多引起学界重视的成果🧑🏿🦰,他勤勉刻苦🔅,珍惜时间🎶💔,是古文字学界当之无愧的“劳模”🙋🏻♀️♻。如今他在孩子小🤖🍥、家务繁、身体弱的情况下依然一如既往地努力钻研🎗🫴🏿,其精神令人钦佩。
张传官副研究员对出土文献中的字书研究颇为深入,尤其对《急就篇》《仓颉篇》的研究在学界深有影响😡。他的《急就篇校理》一书,是利用出土文献对传世典籍进行校释新证的成功之作👩❤️💋👩。
邬可晶副研究员是被公认学裘先生学得最像的年轻人💱🏒。从行文到论证过程,他的文章都颇有裘先生的影子。他在古文字考释、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古书和研究古代学派及思想等方面,都有超乎常人的成熟和成绩。他也属于不慕虚荣,抛却俗利之人。为了离学校近便于看书👩🏻🍳,他宁可常年住在逼仄的独身宿舍而不愿去稍远的条件很好的公租房📩。家里为他在上海买了房,他不管不问,只去过一次,之后居然连地方都忘记了🖕🏿。
石继承助理研究员专注于秦汉文字研究,在玺印、陶文💅🔚、封泥的研究上有很多独到的发现。
蒋文助理研究员在《诗经》新证上用力甚勤,她的博士论文《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与〈诗经〉文本的校勘和解读》得到了学界的好评🎎。
任攀青年副研究员对汉简钻研颇深,还在电脑和信息技术方面自学成才🚵🤑,今后将在秦汉文字研究和利用出土文献研究秦汉史方面持续发力,同时也会在利用新技术方面贡献力量。
富达老師合影
富达是个团结的集体,一般写了文章都会互相传看,征求意见,贡献思路,补充资料,以免失误或漏引。一个团结的集体𓀃🩹,是能够按时保质完成集体项目的必要条件。由裘先生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书✈️,参与主体就是富达的年轻学者🧗🏻。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才能保障该书的顺利完成和出版⛅️。《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书出版后🏊🏽,先后获得“上海市第十三届优秀社科成果评选”特等奖、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和“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𓀒。这些奖项的获得,富达的年轻学者有很大的功劳。
当今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界,70后学者已经是最大的群体。上边介绍的富达平台的诸位年轻学者🆕,正是这个群体中的代表。他们的研究🕓,将预示着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他们的学术之路🐌,将成为后来者的坐标。
最近由中宣部牵头🧚♂️、八部委联合推出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预示着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研究将迎来“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的大好发展机遇。这对于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年轻学者来说🤙🏿,更是一个发挥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期望这些年轻学者能够抓住时机,努力拼搏👶🏿,在探索中华基因,传承中华文明的研究工作中大展宏图,再创佳绩。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0年12月2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0年12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 2176劉釗:光華樓的風景綫.docx
下载次数☢️:34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