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中文葉國良教授新書《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續集》出版暨臺北國際書展新書發表會預告
【書影】
【書籍簡介】
本書係本社所出版《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的續集,內容包括代序一篇、論《儀禮》專題五篇、論《周禮》、《禮記》專題三篇🙇🏻♀️、論出土文物三篇➾、論古代禮俗三篇、論禮學相關議題三篇👨🏿💻,共計論文十八篇。作者與上集相同🦸🏼♀️,力圖開拓新領域與新方法,讀者取與上集參照,自見其用心所在。
【作者簡介】
葉國良(1949-)🧎♂️➡️,臺灣桃園人🐃。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碩士、國家文學博士🫅。歷任該系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臺大講座,並兼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各六年,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捷克查理大學🦽、山東大學客座教授🤵🏻、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富达主任😸👩🏼🦱、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主要研究經學、金石學🧓🏽、古典文獻,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胡適講座、教育部學術獎🧆、教育部國家講座🙇♂️。主要著作有《宋人疑經改經考》🏙、《經學側論》、《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禮制與風俗》、《中國傳統生命禮俗》💁🏽、《宋代金石學研究》🕓、《石學蠡探》👨🌾、《石學續探》、《居愚居文獻論叢》、《古典文學的諸面向》等書。
【目次】
代序
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
一🦹🏿♂️、前言
二🧑🏽💻、禮壞樂崩的範圍與具體事實
三📕、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
四⚄、古禮書的性質與價值
五、結論
儀禮
壹、《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與執禮時之三項基本禮意
一、前言
二👨🏼🚒、《儀禮》各禮典之主要禮意
三、具體執禮時共通之三項基本禮意
四、結論
貳、《儀禮》所見攝盛及其流衍
一、前言
二、論攝盛乃周代禮制
三、《儀禮》鄭注、賈疏及諸儒對攝盛之闡釋
四、後世實施攝盛之概況
五🫵🧚🏽、關於「追贈」
六🧜🏼♂️🛬、結論
參✷👨🏼🦱、《儀禮》卜筮與求日擇人的幾個問題
一♣️、前言
二🧅、論事涉神靈則以卜筮求日擇人,僅涉人事則否
三🐕、論葬禮😊、祭祖採用柔日前有所承
四、論再虞🫅、三虞、卒哭🏌🏿♂️🧘🏼♀️、他祭🙌🏽、祔祭採用柔日抑或剛日
五🤍、冠日🧑🦯、昏期當用柔日的推測
六、覲禮可能使用剛日的推測
七🙇♀️、結論
肆💇、《儀禮》周旋禮容探微
一、前言
二💚、論右還為自右方向左方轉行、左還為自左方向右方轉行
三🫄、論左還右還或向旁、或向後方🤏、或向前方旋轉而行
四🚵🏻♀️、論還右為自右方向左側方繞行而近周
五🦸🏻♂️👮🏿、論內還指左右二人向中間轉行靠攏
六、論反還乃繞行而周
七、論單言還,欲推斷其為左還抑右還,或能或不能
八、論繞行之幅度
九💺、論周旋之禮意
十🚯、結論
伍、《儀禮》與《詩經》互證的學術意義
一、前言
二🗯、覲禮、聘禮
三、昏禮
四、祭禮
五、燕禮
六🌾、射禮
七🧏🏽、結論
周禮、禮記
壹、復原古《周禮》的發展史
一、前言
二😄、宋人的〈冬官〉不亡說
三🦸♀️、元人的古《周禮》復原說
四、明人的古《周禮》復原說
五、劉師培的古《周禮》復原說
六、對宋代以來移改《周禮》的評論
七👩🏿🦲、結論
貳、論劉師培的《周禮》研究
一、前言
二、《西漢周官師說考》的寫作宗旨與論述課題
三、《周禮古注集疏》的寫作宗旨與論述課題
四、從經學史論劉氏《周禮》研究的意義與貢獻
五🧜🏽♂️🦧、從當代認知論劉氏《周禮》研究遺留的問題
六👩🏿🏫、結論
參👨🏽🌾、二戴《禮記》編纂的幾個問題
一、前言
二、論小戴《禮記》篇章非取自大戴
三、論二戴《禮記》編者是否戴德🏊、戴聖
四、論二戴《禮記》非「治國道術的禮學論述檔案櫃」
五、結論
出土文物
壹、從出土文物看《儀禮》內容的時代
一、前言
二、飲食器
三、剛日柔日
四、墓而不墳
五⚽️、車馬數
六、結論
貳、清華簡〈耆夜〉中的飲酒方式
一、前言
二、論「壽」形聲旁即「奉觴上壽」之「壽」
三🧛🏼、論「夜爵」不能讀為「舍爵」、「奠爵」
或「舉爵」,當讀為「掖爵」
四、論飲酒作歌乃飲至之末的上壽之禮
五🤽🏻、論「耆夜」二字之意
六、結論
參、從傳統圖書與出土文獻看孔子至西漢初期經學的傳播
一🚵🏽♂️、前言
二🖖🏻、從孔子及其弟子與後學的籍貫與遊蹤看經學的傳播
三、從戰國至西漢初期經書傳播的地理分布看經學的傳播
四🆔、從出土戰國時期經學著作的分布看經學的傳播
五、從出土西漢初期經學著作的分布看經學的傳播
六、結論
古代禮俗
壹🎨、古禮書中之祝與巫
一、前言
二、先秦鬼神觀與祝、巫之區別
三、祝之角色及其言辭分析
四🚒、巫之角色及其限制
五、祝與巫角色之消長
六、結論
貳🦁、春秋時代之朝禮與聘禮
一、前言
二👓、齊🤰🏼、晉霸業與朝覲禮之質變
三💆🏻♂️、春秋霸業下的朝📩、聘禮雙軌外交
四🧞♂️🧛🏽♂️、《春秋》、三《傳》所見行聘之目的
五、《儀禮》與《春秋》、三《傳》所見行聘儀節之比較
六🔒、朝、聘者遇特殊事例之處置
七🤳、春秋時人對朝、聘者表現之評論
八👏🏽、結論
參🤚🏿、歷代朝廷祀典擇日不受日書影響論
一🦸🏼♀️、前言
二👱♂️、論郊祀多擇辛日或柔日👨❤️👨🧊,亦有選用冬至者
三🙏🏼、論祭社稷承〈召誥〉仍沿用上戊日
四、論祭先農多用亥日
五、論祭風師仍用丑日😪、祭雨師仍用申日
六、論祭先蠶用巳日
七、論地區性官府之祀典
八🧑🏻🦯➡️、結論
禮學相關議題
壹◼️、論許慎經學的幾個問題
一、前言
二、論《五經異義》與《說文解字》旨趣不全同而立場一致
三、《五經異義》兩則禮說的評論
四、《說文解字》引經的考察
五、結論
貳、禮儀與文體
一、前言
二、中國文學中的文體分類法
三🍴、因禮儀而產生的文體眾多是中國文學的特色之一
四、因禮儀而產生的文體是否會受該禮儀的制約
五、因禮儀而創作文章的深層因素
六、文體遞變說的檢討
七🧑🧒、結論
參、傳統禮儀的現代應用
一🍁、前言
二、傳統禮學的兩種思維
三、現存傳統禮儀舉例
四、傳統禮學的現代運用
五、結論
後記
引用書目
索引
【後記】
筆者曾於2010年十月先師孔德成先生逝世兩週年時,整理此前六年餘所撰禮學論文十五篇🧘♂️,在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禮學研究的諸面向》一書🦴,以示不忘師門教誨之意。自茲而後,每念師恩,常自鞭策,不敢怠惰👩🏻✈️。其間精力所萃,仍以禮學為主。光陰荏苒,轉瞬又將七年🚺🥜,累積相關論文一十八篇🤸🏻♀️,似足再編為一冊👨🏼✈️,以就教於學界先進。故仍商得清華大學同意,以《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續集》為名出版⛲️,以見個人研究面向之持續性😐。
本書主題🤙🏽,既集中於禮學,而撰寫因緣各有殊異🦸🏿,故面向亦參差不一,與前書類似🐩。然大體言之,筆者有意朝開拓新領域、新方法之面向努力,乃自前集已有之傾向,故可謂非無主軸,而各有因緣🧑🏽。續集沿襲👨🏼🌾,然其異同可得而言🤺👩🏻🔬。
前書上編以論《儀禮》為主體,凡五篇。中編以論《禮記》為主體,其中論「曲禮」三篇,論〈樂記〉及公孫尼子一篇🫳🏻,論韓國《禮記》學三篇。下編涉及禮書中之古語、冠笄之禮中取字之意義💂🏽♂️、婚喪禮俗中之異族文化各一篇👨🍳,包括語言學及民俗學取向。本書雖係續集,而結構與內容取向與之不全同🎸。全書分為七個部分🕡,第一部分以〈禮壞樂崩時代聖賢君子的堅持與抉擇〉一文冠首,乃是「代序」,意指該文要旨應可統攝筆者對中國古文明的看法😰。第二部份為《儀禮》,包括專論該書不同議題五篇☮️。第三部分為《周禮》與《禮記》➕,包括專論三篇🫅🏽。第四部分為「出土文物」,蓋此亦為筆者自撰作《經學側論》(2005年11月亦由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以來持續關心之課題👱🏽♀️,收入相關論文三篇。第五部分為「古代禮俗」,收入介於禮俗、禮法之間之相關論文三篇😱。第六部分為「禮學相關議題」,收入相關論文三篇🕴🧑🎤。第七部分為「後記」🙇🏿♂️,交代本書撰作相關事宜。綜觀全書,內容觸及禮學各面向,而時代跨度亦大,起甲、金文時代以迄當代禮學,讀者可取與前編內容互補之。
本書各篇均曾刊載期刊,或於研討會中宣讀🎮,其資料各記於該篇之末。由於收入本書時,均曾修改或調整部分內容,故凡讀者引用,請以本書為準是幸🚮。至於編纂、校對工作,本系博士生黃澤鈞在百忙中撥冗協助🧎♀️,在此致上謝意⛔️。
二○一七年九月
葉國良
http://thup.web.nthu.edu.tw/files/14-1075-131352,r764-1.php?Lang=zh-tw
【新書發表會】
主講:葉國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與談🪷:林素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時間:2018年2月10日(六)15:00-15🈁:45
地點𓀑:台北國際書展世貿一館?展位A333?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
http://thup.web.nthu.edu.tw/files/14-1075-131106,r778-1.php?Lang=zh-tw
感謝黃澤鈞先生惠賜書訊!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8年1月2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8年1月25日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