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所役亦師古⛑️,不畔其規盡趨新
——試述陸宗達先生之《說文解字》研究
(首發)
何立民
復旦大學古籍所
[內容提要]:本文從成果、創見、特點及方法等角度,細致研讀《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等著作,系統總結穎明先生有關《說文》研究的情況🏌🏿。認為,先生繼承章黃學術,謹慎著述,吸收眾家之長😿,推進《說文》研究,促進訓詁學復興與科學化;先生研討《說文》之論,語言通俗♻🩲,思路明晰,舉例準確👩🏼🍳,論述精當🕕,於《說文》引介🤡、普及工作,貢獻卓著🆔,堪稱翹楚;先生“刻苦為人,殷勤傳學”[1],注重研習法之傳授🔝,裨益後學,功在學術,利在傳承👱🏼;先生桃李滿天下⬇️,王寧🦘、許嘉璐🫁🕉、宋永培、李國英諸先生👩🏻🦽,均業有所成,學有專長🥻,必將繼續推動《說文》學向更深、更高程度演進🙋🏻🙅🏿♂️。
[關 鍵 詞]:陸宗達 《說文》研究 成果 創新
陸宗達先生,字穎明,又字穎民,祖籍浙江慈溪🚟👨🏿✈️,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文系。追隨蘄春黃季剛先生,登堂入室,研習“語言文字之學”,與太老師武進徐鳴謙先生、廣濟劉博平先生、衡陽馬宗霍先生、蘄春黃耀先先生、青陽洪自明先生、郫縣殷石臞先生等🧗🏼♀️,並爲章黃學派[2]之傳人,與歙縣吳檢齋等先生🔋,過從甚密🕡👩🦱,亦師亦友🎵,相得益彰。先後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等職。先生研究方向,集於訓詁、《說文》✦、語源、音韻;代表作有《訓詁簡鯩》📍、《訓詁方法論》(與王寧先生合作)👳🏻♀️、《說文解字通論》🤦🏼♀️、《現代漢語語法》(與俞敏先生合作)👙。先生深承季剛先生文字、音韻、訓詁之學,且廣大之📚;深緒季剛先生謹慎著述之風,注重積累,以質取勝➛;先生上接章黃之學🦹🏿,爲傳統小學之現代化🫳、訓詁學之復興🙎♀️,作出不朽之勛業。穎明先生曰:“《說文》之學是‘小學’中成果極豐極嘉的一個部門👵㊙️,我的老師黃季剛先生又特別精於此學,因此,我多年的研究都是把《說文》作為富达的。”[3]由此亦見,《說文解字》研究,堪稱先生研究之重心🌎、論著之精粹。
穎明先生之《說文》研究,先生受業弟子🤵🏼♂️,如海寧王寧先生、淮安許嘉璐先生👩❤️💋👩♤、雅安宋永培先生[4]等,均有闡發。許嘉璐先生曰:“季剛先生門下各位先生均得老師之一體🕞:劉賾:音韻💇🏿♂️;駱鴻凱🪪:《選》學;穎師(即穎明陸先生):《說文》;殷孟倫:《雅》學;范文瀾:《文心雕龍》;洪誠👨🏿🔧𓀖:《禮》學。”[5]王寧先生亦指出 “(穎明先生)在《說文》研究上獨樹一幟👩👧,他的《說文解字通論》是當代我國第一部《說文》研究的通論性著作🔨,他的《說文》研究極有特色😦,是當之無愧的《說文》學大師”;“以《說文》爲富达進行文字💂🏿♀️、訓詁研究⛹🏼♂️,是傳統語言文字學入門與深化的正確途徑。”[6]張標先生《20世紀<說文>學流別考論》一書,其“後編”第一章名曰“述中有作的新傳統派”,即為總結、彰顯陸先生、王寧先生等《說文》學研究而來。張先生此著,自學術傳承🤹⚁、研究方法、理論貢獻🧑🏽🚒🤠、不足之處等四方面👮♀️,系統分析陸王之學,與宋永培先生文💂♀️,並為深入🤷🏽♂️、全面研討之作。後來🧝♀️,穎明先生孫陸昕先生等,對此亦有闡發[7]©️,本文在仔細研讀《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8]、《說文解字通論》[9]等著作及前輩時賢成果之上,擬從成果、創見、特點等角度論述之💱👨🔬。
學術惇實🧖🏿♀️,德行絕人[10]——穎明先生《說文》研究之成果與創見
穎明先生少入季剛先生門下⏫,與先生從子耀先(即黃焯)研習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成果顯赫。深受季剛先生影響,對“小學”諸書,幾可成誦,極為精熟。其中,《說文》堪稱研習之“主中之主”[11]。穎明先生亦曰👩❤️👩:“我對訓詁學的研究,以《說文解字》為富达。”[12]
穎明先生專論《說文》最關鍵者🦶🏽🛃,當為《說文解字通論》。先生生前大量論文👨🏿🦳,如《介紹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的價值和功用》、《論<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的文字與說解》、《<說文解字>及其在文獻閱讀中的應用》🤴🏻💵、《<說文>簡述》👩🚒、《<說文解字>與訓詁學》、《<說文解字>“讀若”的訓詁意義》🎹、《我與<說文>》、《重修許慎墓碑記》等🫣,亦為闡發《說文》而作🐊。另外,先生《訓詁簡論》[13]、《訓詁學方法論》[14]、《訓詁與訓詁學》[15]以及《六書簡論》、《漢字的產生和發展》、《從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談起》、《因聲求義論》、《<說文> “讀若”的訓詁意義》、《淺論傳統字源學》、《文字的貯存與使用》、《基礎與專攻——從黃侃師學習<說文解字>的體會》、《我所見到的黃季剛先生》💿☎、《黃侃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16]等,亦多有論述《說文》者‼️🧑🦳。
概而言之,先生論《說文》之成果與創見如下:
一曰闡釋《說文》之寫作目的、編排體例。關於《說文》之寫作目的,學者多從東漢獨特之政治5️⃣、學術背景考慮👨🏻🦱,此角度甚當。穎明先生亦自東漢古文經學復興、今文經衰微之特殊背景入手🦒,指出:作為古文經學大師,許慎作《說文》之主要目的,在於說經、解經,為當時盛行之古文經學服務🚶♀️,為當時政治服務[17]👨👧,以達到“為實”[18]之目的🏘。另外,如何界定《說文》之性質,學術界有不同說解。或“小學名著”🤽🏻♂️,或“文字學著作”,或“訓詁學著作”,或“字典之淵藪”等等,不一而足。穎明先生認為🚣🏼♀️:《說文》不僅為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聲讀之字典,更為古文家說經、解經之專著(僅僅借用字典形式而已[19])🧑🏻🎄👦🏿,還是一部漢民族風格“文獻語言學”之創始著作。
關於《說文》體例,一般多討論“分別部居”🫚、“據形系聯”🧑🏽🦰、“六書分析”等內容,穎明先生根據研究🧑🏻⚕️,體例歸納如下🤙🏻:“偏旁編定文字”🧏🏼♂️、“訓詁源自實際語言”、“六書闡釋字形結構”、 “形聲與讀若用以釋義標音”、“形義、音義相依之法則”、“意勢、文字、孳易歸納字形發展規律”[20]⏸。
二曰闡釋“六書”之轉注、假借。關於“六書”,歷來多有爭論,轉注、假借👩🏻🔬,更是歧義錯見🤳,眾說紛紜。穎明先生以為,整體言之,“六書”仍為“造字法則”[21];其中🍡,前四書(即象形🍫、指事🈴、形聲、會意)為字形結構分析之法(或字形結構原則)[22]🪄。
關於轉注✫,歧議較多,裘錫圭先生用“轉變字形方向之造字法”🧮、“部首與部中字之關系”、“文字轉音表示他義”、“詞義引申”📹、“語言孳乳”等九種說法👮🏼♂️,準確予以概括[23]。穎明先生當屬裘先生所指第九種,即“反映語言孳乳的造字為轉注”。穎明先生吸收章黃之說♤,認為:同一語根(或語源)派生新詞,循其聲義🫅🏻,制作新字,即為轉注🎧;並進而指出方言、古今音變、詞義變化(詞義引申、詞義對立轉化)等情況,可產生轉注;轉注有繁殖漢字、分化表義之功[24]🧾。
關於假借之研究🥦🧍🏻♀️,黎千駒先生分宋明★😲、清、現代三時期⛔️,歸納為十說[25]。穎明先生之見🧂,他歸入章黃二先生所代表之“引申說”,並認為“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繼承了章太炎、黃侃以假借為引申的觀點”🫃🏿🧖🏻♂️。愚以為🚣,穎明先生假借之說,出發點同於所論之“轉注”🖐🏻;假借即代替(原字引申代替、同音字代替)[26],從詞義變化(引申、對立轉化)之語言現象出發,借用舊有詞字✔️,表達新義;假借之目的在于節制漢字,以免數量過大,不便於認讀👩❤️💋👩、書寫。先生指出🧘🏽:“雖然沒造新詞、新字,也同樣可以適應詞彙發展的需要🕘。從造字來講🖲,這就是“假借”的法則🔕🏓。”[27]這表明,穎明先生已突破“以假借為引申”的認識,並分辨語言學與文字學意義上“假借”之別,黎先生總結似實而非🐆。
總之,轉注、假借之二書🚼,穎明先生謹守章黃師說並變通之,擺脫“用字”說之誤,從語義學本位出發,關注詞義演變之語言現象,關注此現象所致之制造新字🧃、舊字表新義等表現[28],並認為👩🏿🔬🧖🏻♂️,轉注🙎、假借不僅為漢字發展之最重要法則💂🏻,更是探索詞匯變化之根本問題[29]🔡💁🏽♀️,深具啟發意義🤵🏽♀️。
三曰深入闡發“筆勢👰🏼♂️、筆意”。穎明先生承緒章黃二先生之“勢意論”[30],先生曰:“漢字的字形是不斷變化的💃,形體日趨約易9️⃣,加以書法取姿,致使原有的筆意漫濾不明。造成了‘筆勢之變’。”先生還說:“筆意變為筆勢是漢字字形變化的規律”[31]《說文》“象古文之形”、“從古字之象”、“從古文之象”等表述,說明許慎認為正篆己成筆勢,應由筆勢推溯筆意👦🏻🚵🏼♂️。應用“由筆勢求筆意”之法,不但可瞭解漢字結構與字義之聯系🧑🏫,進而可糾正許慎說解中謬誤之處🦹🏿♂️,如“牽”、“臣”字。另外👌,甲骨、金文中⛷,筆意、筆勢之字仍存🚦,亦可參閱《說文》加以評述♉️。
四曰闡發《說文》析形🦓、釋義之特點。穎明先生於《說文》🕥,爛熟於胸🪼,能於前人成說基礎上👐🏿,得見《說文》析形🕵🏽♂️🚶♀️➡️、釋義之獨特性。關於析形,穎明先生認為《說文》主要以“古文” [32]為標準,編排文字、分析字形、闡釋字義、引用文獻。先生指出“(《說文》)形體是以古文為主,它的材料來源,大部依據孔宅壁中所藏古文經典。此外,許慎也采擷先秦群書”🕋,“說文解字對解說字形,以古文為圭臬”,“許慎以古文標準來闡明字體的變化”[33]。
關於釋義,穎明先生總結如下:一、運用互訓、推源、義界三法,參互釋義。《說文》承繼《爾雅》等訓詁專書,大量運用互訓法。當然🪜,穎明先生亦認識到互訓法之不足🖊,指出🚉:許慎解釋字義,往往深入語言實際🚑,全面比較古今不同文獻💅、不同語境,加以確切說明🙅♂️。推源則兼用聲訓🚸、利用聲音說明命名之源二種方法。穎明先生指出:推源之法,必須源自語言實際🧙🏽♂️,擁有確鑿證據🏊🏼,方可使用。另外,先生還指出:《說文》大量運用義界之法👃🏽,即應用簡潔準確之語言,深刻概括客觀事物之本質;如說文中 “暨”、“輟”、“兀”👰🏼、“達” 等字之說解[34]。二、徵引廣博,融會經文👨🏿🦲,概括詁訓🤸🏼♂️,規定義界。先生舉“昌”為例🏂🏼,指出“美言”之說源自古文《尚書·皋陶謨》;“日光” 之說則引《詩經·齊風》之“東方明矣📞,朝既昌矣”[35]🏊🏽♀️。三🔸、釋義以“古文”文獻為準,兼用今文經學之成果👮🏻♀️。如,先生引《說文序》之文,並指出“易孟氏”當為今文經學家之說[36]。四、形體為釋義之根本,尊循形義相依🏊🏼、主要闡釋本義之原則。先生指出“訓義的內容必須與形體分析完全相符合”😇,“形體不能與字義相互證應的是假借”、“能闡明形體結構的字義是本義”;先生還以江沅的觀點“許書之要,在明文字之本義而已”作為說明[37]。五、《說文》根據字之音形🥧、以推本義[38]🚣🏼,進而疏通“引申義”🧪,初步歸納漢字“詞義系統”🤷🏽♀️。王寧先生指出🚶🏻➡️,穎明先生“接受了章黃不孤立研究一字、一詞🐺、一義的樸素系統論思想,因此,他胸中似裝著一個先秦古代漢語詞義的網絡🫸,并且對詞義關系的溝通🔸、詞義的比較、詞義的類聚與分析、詞義的探求與解釋,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套方法里含有許多規律”[39]。先生以“西”為例,指出許慎所歸納“鳥在巢上”之本義📰,進而歸納棲息👩🏼🦲、日落之處👐🏿🥶、方位意義等引申線索。又如“去”字,《說文》歸納本義為“人相違也”(即“離開”)🈺,先生進而引用《左傳》“襄公二十年”☝️、“閔公二年”👝、“閔公元年”、 “宣公十二年”之“去”字🫒,說明有“躲避”、“拿掉”、“殺掉”“寬恕”等引申義,進而歸納“去”字之詞義系統[40]🚝。另外♣︎,先生曾指出“‘因聲求義’作為訓詁的一個方法🏃,比之‘以形索義’更為重要,往往成為探求和貫通語義的根本途徑”,“ 語義的發展變化從本質上是依託於聲音而不依託於字形🧕🏿🛅。因此,離開了聲音這個因素➞,是不可能通過形🪸、音、義的統一來正確解釋古代語言。”[41]此觀點與上述第四點🌽,並無矛盾之處。“形體為釋義之根本”為穎明先生總結許慎釋義(特別是釋本義)之方法,“因聲求義更重要”,則源自訓詁學發展、語義探討之不同角度。
五曰分析《說文》之貯存用字與文獻用字🈚️💅。與《說文》說解源自實際文獻語言有關,穎明先生發表論文,進一步總結《說文》貯存用字與文獻用字之異同。先生指出👨👩👧:“《說文》所收之字🕳,是經過許慎選擇整理後,貯存于《說文》特定形義體系之中的漢字。”[42]二者差異情況,先生總結為三類型:同形而又別音別義者,同形別音而有意義聯系者,同形而音義互易者。第一方面🧞♂️,先生舉《說文》中“薔”(和味之辛菜)👊🏿、“薇”(野生之豌豆)以及“薔薇”(即《爾雅》所謂“蘠蘼”,即觀賞用、多刺蔓生植物)為例👰♂️📯。“同形別音而有意義聯系者”,則以“續”、“賡”為例。關於后者👯,先生舉“醋”與“酢”為證🕍,並指出:《說文》與文獻中🪄,醋🔗、酢二字字形未變🧜♂️,音義則完全置換;《說文》中,主賓互敬酒(即文獻中之“酬酢”)為“醋”,音今日之“酢”,文獻中“醶醋”之“醋”↩️,《說文》則用“酢”表示,音今日之“醋”; “童” 與“ 僮”與此例同☆。
先生進而指出:有些人不明白此種差別,用《說文》中貯存狀態之字,硬套使用狀態之文獻用字🥳;或用使用狀態之文獻用字,指責《說文》中貯存狀態之字,造成許多混亂。我們應當做到:綜合、系統考察字之形音義🐑,把握詞義聯系🦿、轉化之條件,最重要之處在于,應以“文獻用例”為驗證之標準[43]。當然,此處所謂“文獻”,既指傳世經典文獻🤎,又指出土古文獻🦹🏼♀️🩻;相比而言,後者所提供之借鑒與啟示👩👧,更有啟發🆕,更具意義。
六曰分析《說文》之不足🤚🏿。先生在充分肯定《說文》奠基、創始之功同時,亦舉出四方面之不足[44]。部首編制之體,體例不密,分類瑣細,次序不當🧳,貫徹亦不力,因此🪛🤷🏽♂️,造成檢索不便、查閱繁雜之弊病👩💼。因此,新版《說文解字》,多附“筆劃檢字索引”(有的亦附“今讀注音”檢索[45]👨🏽🌾👱🏻♂️,惜《說文》諸字,讀音多歧🏇🏻🤷🏽♂️,互有異同🔄;標音準確與否👆,當需檢驗),可按楷化字之筆劃查檢🧑🏽🎓👨🏿🔧。拘泥本字本義,闡釋亦有牽強。先生舉“新”、“舊”二字為例🤽🏿,進行說解。“重文”、“部首”等歸納法之疏漏處,除穎明先生外👂🏼,前輩時賢多有列舉。
當然,由于特殊之社會背景,穎明先生分析《說文》不足🆎,亦有偏頗之處。如《說文解字通論》第四章第一節“維護封建統治的立場和觀點”,穎明先生列出諸多維護封建統治、為漢朝避諱(如“劉”字)等觀點,說明🧝🏿,意識形態影響學術,亙古皆有,乃自然之理也,許慎、穎明二先生皆不得擺脫⏱、難以超越;許慎時代科技發展水平有限👨🏼🌾,未見甲骨、罕見金文,其解說不當✡︎,非許氏錯🛵,應歸因於時代也。
寧拘毋肆🛌🏻🧜♂️,寧闕毋妄,潛心謹守[46]——穎明先生《說文》研究之特點
一曰認定《說文》為“主中之主”。《說文》為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認音讀之著作。六書分析之法🧑🧒、文字意勢之論、孳乳變易之規律,為漢字構形分析、推演漢字變化規律、研究古文字學🎮,提供理論思路。貯存系統之文獻語義,亦為古文獻、特別是出土文獻解讀,提供重要依據🙍🏽♂️。《說文》抓住本字本義,為經由形音👨🏻🎓、探索詞義提供重要依據✢🤙🏼。偏旁編字法之創制,亦為後代辭書之編纂🕓,樹立豐碑✫。在文字🤦🏽、音韻、訓詁👨🏽⚖️、文獻解讀、古今文經學、辭書編纂等諸多方面,深具借鑒意義。加之自漢唐之宋清💫,以迄現代之章黃二先生💁🏽♂️,群星璀璨🦪,成果宏富,嘉惠士林。穎明先生因為深知其中意蘊、利弊🦟,因此,多年研究➰,皆以《說文》為富达。《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訓詁簡論》🧚🏼♀️、《訓詁與訓詁學》🧑🏻💼、《訓詁方法論》等著作所錄之文,皆關涉《說文》,可謂證明。
二曰訓詁學[47]為富达🏄🏿♂️,文字、音韻之學,皆為訓詁學服務。先生治學廣涉文字😛、音韻、訓詁、文獻等諸多方面💇,而訓詁學為富达,其學術成就,亦體現於訓詁學🍿。先生從音韻學起步,以文字學為橋樑,在訓詁學上落腳👊🏿,以文獻詞義作為主要探討對象。先生指出:“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裏研究語言思想內容的一門學科,也就是語義學。”王寧先生亦指出:中國傳統‘小學’以研究意義為富达🐠,形音(即文字、音韻)僅為工具,意義乃是研究出發點與落腳點;陸先生精通的是意義之學⚖️,他是一個研究意義方面的專家✳️。[48]先生研究《說文》貫串之一主線,即為語義研究🥿;各類著作,如分析《說文》所載之形音義,皆以解釋“詞義系統”為旨歸👮🏿♂️。先生與王寧先生合作研究🤸🏿♀️,發表有關訓詁、語源之論文[49],亦依照此種出發點。
三曰結合《說文》,解讀古代文化史。穎明先生文章☘️,如《釋“當具”》、《 談“社”與“后”》、《 談“衣冠楚楚”》、《關於幾個古代食品名稱的研究》、《酸甜辣與酒》、《古代的尊師禮——釋菜》、《干支字形義釋》、《割與烹》[50]等📐,皆為充分利用各種材料(如《說文》👩🏿、古文字資料、出土文獻資料)、解析古代文化史而作⛰。《說文解字通論》一書,更是專辟一章(《說文解字》中所保存的有關古代社會狀況的資料),從社會生產、科學技術、醫學曆算🏃♂️➡️、社會制度等諸多方面,進行詳細分析。如解讀“兽”、“獸”、“ 狩”三字🖕🏿,用以復原古代狩獵經濟場景;如解讀“襄”字🌐,以見古代農業技術之高超;如利用《說文》等,解讀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獻的“臑”、“瘲”等🤦🏻♂️;解讀“工” 🩵、“ 巨”、“ 斦”等字,以現古代社會科數學的杰出成就。利用《說文》之字及其他文獻😈,解讀社會制度🧑🏻🎨,更可體現先生之博聞強誌🤹🏽、遠見卓識⚧,如 “后”、“帝”,“侯”🤸🏿♂️、“宗”、 “祭”、“肆”𓀋、“社”、“女” 🔳、“臣”、“民”、“童”、“儓”等等🙍🏿♀️。限於篇幅🏋🏼,不再一一征引,讀者可參有關論述。
由此🆚,推演先生之法,融合他說,學術界出版諸多有關“《說文》文化史”類(或曰“文化語言學”)著作,發表大量有關文章(檢索“中國期刊網”♗,有關《說文》之文章,大部亦為文化解析之作)🕦,完成許多學位論文。
四曰提倡“為實”,注重實用,提倡古籍文獻語言(實際運用之語言)的考索與探究。所謂“為實”,即嚴格地從文獻語言材料出發,不事空談🧑🏿⚕️,不作空泛之推論[51]🧜🏿♂️。研究課題來自文獻語言,所需證據亦采之於文獻語言,得出結論亦為文獻解讀、歸納服務。此為重要的研究方法。王寧先生指出🥁:“章太炎並沒有把語言文字學變成一門空泛的理論,而是強調了它對語言材料的依存性和它在指導閱讀、寫作中的實用性🦖。”[52]王寧先生雖為總結太炎先生之學而發👨👧;其實亦適用於穎明先生等學者🗾。
穎明先生還指出, “文獻語言學研究物件是文獻語言(即古代書面語言),也就是研究文字🤹🏽🤰🏼、訓詁、聲音之學” ,“《說文》就是文獻語言學奠基之作”,“運用因聲求義👩🏻🦽➡️,必須核正古代文獻語言”,“互訓是從實際語言中比較歸納出來的結論”,“運用推源之法,亦需從實際語言材料出發,尋找“信而有徵”之線索,如若“絕緣無徵”👄,亦不可強求”👨🏻🍳👩🏼🦰,“從古代文獻(六經🤹🏻、諸子)的生動的語言實際中,分析和揣摩語義”[53],仔細研讀先生論著,多為基於經學著作👩🏻、諸子百家🤏🏿、出土材料👲🏼、方言口語等各類文獻語言,解決文獻疑難等實際問題。
五曰文字通俗易懂,頗便於普及🐫。穎明先生曰:我以為應當注意提出群眾所關心的問題,寫一些應用的文章,這些文章講解要深入淺出[54]。許嘉璐先生曰:(《說文解字通論》)各節所舉例證,雖大多為先生潛心研究之成果,有些多涉及專門知識👨🏻🍳,但闡述時,都盡力做到通俗淺顯……先生在深入淺出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55]王寧先生指出👨🏻🏫🦒:“(穎明先生)寫書作文時,除非萬不得已,他從不用古奧的生僻詞和難懂的外文去有意表現自己的淵博。”[56]傳統語言文字學堪稱“絕學”⚱️, 天崩地裂、時過境遷後,紹續其流者鮮矣。《說文》傳承久遠,今人多未細聞🪛🫸;《說文》成果之引介與普及,必為當務之急🆘。穎明先生論著,多語言通俗😣,脈絡清晰,舉例貼切,論述精當,堪稱此中翹楚🏋🏻♂️。
當然☂️,除先生作品外,周祖謨先生之《許慎及其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概論》,姚孝遂先生之《許慎與說文解字》,蔣善國先生之《說文解字釋要》✬、《說文解字講稿》等🙋🏽,皆可參閱🧈。各位先生所論《說文》,多有側重;穎明先生之訓詁學角度,上已論列;姚先生結合古文字學研究之成果,重評《說文解字》之功過得失;蔣先生則借用講疏體🦽,從《說文》體例、價值、研究派別、方法等方面,提要鈎玄🦞,後附參考資料,亦便於研學;周先生著作🧑🏿⚕️,利於初學,享譽士林,亦屬事實🕊。
六曰尊重師說不拘泥,重視繼承亦發展。此方面👷🏻👩👦,亦為季剛先生治學之特點。季剛先生拜師培先生為師,並有“夙好文字,經術誠疏,自值夫子,始辨津塗”之嘆[57]🫸🏽;“以《說文》為紐帶來研究金文、甲骨🏃🏻,主張用甲骨鐘鼎來駁正《說文》”🏒;綜合清人🤸🏿🧖♂️、太炎先生之成果🧑🏽🍳,提出古聲十九紐、古韻廿八部;進一步把訓詁學納入語言文字學范疇等🧑🏼🦲。
穎明先生研究《說文》,亦師承章黃而不拘泥。先生“重視師承,嚴守師說”[58]🏄🏼👁,繼承章黃學派之精髓與核心——語源學與《說文》學🧄。如🧖🏿♀️🤱🏼,延續季剛先生“嚴格區別語言文字,字根不同於詞根”之特點👮🏽♂️,在解讀六書、訓釋音讀等方面更進一步;如充分利用古文字🏄🏿♀️、出土文獻材料🍨👩🏽💻,解析《說文》、研究文獻語言。穎明先生繼承之外,多有發展,其精髓則在語義學(或稱意義之學)。陸王二先生繼續開展訓詁學理論建設📼,建立科學之術語體系、訓詁方法體系[59]💐,為發展訓詁學並使之科學化、理論化[60],做出巨大貢獻。
七曰明其理、得其法[61]——研習之法精當且裨益後學🧧。穎明先生深得季剛先生賞識🐠📑,並嚴格依照季剛先生指導,研習《說文》🌛。細而言之,有如下數端:一曰點讀“段注”為起點。連續點閱三遍段注,以明悉《說文》文句。二曰以大徐本為主☣️,參校小徐本,鉆研《說文》白文。季剛先生曰:“余杭章君不能不推斯學魁儒🪤🖖🏼,余見其案頭除石印大徐《說文》外🏌️♀️,更無段💁🏻♂️、桂諸家之書,知斯學綱維,全在默識而貫通之👨🏼🍳,紛紛箋注皆無益也。”[62]由此可見《說文》白文之重要,須以此為根柢、核心👨🏿🦱。白文研習之法,即“利用全書進行形音義的綜合聯系”💈♻️,“把關於某個字的散見在各處的形🍊、音、義材料,都集中在這個字頭上。”[63]同時,根據《集韻》等韻書,制作 《說文》韻表,進而熟悉《說文》聲韻內容⛹🏻♂️。三曰研讀《說文》同時👩👩👧👧,進而點讀“十三經”、“文選”、“諸子”、“詩詞曲賦”等古典文獻,熟悉文獻語言;《說文》精熟同時,研習其他訓詁專書,如《爾雅》🚶♀️➡️、《釋名》、《玉篇》🙀、《廣雅》等[64]🔗。概而言之,需要過“三關”——音韻關🪦,《說文》關🏌🏽♀️,古代文獻關[65],貫通《說文》與文獻語言,重视传承👨🏻🔬,探索解決文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另外👲🏽🐕,謹尊黃先生治學經驗📞,注重積累,謹慎著述。穎明先生曰:“我始終認為,他(即季剛先生)對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方法以及材料不充實不要寫書的主張🧝🏼♀️,是非常正確的。傳統語言文字學以古代文獻語言為研究材料,沒有大量的材料積累,不從具體的文獻語言出發或者對語言材料缺乏一定量的分析,只憑幾個例子,其實心中無‘數’💁🏿♂️,是很難總結出正確的規律來的。”[66]由此𓀝,穎明先生謹尊師命🏔👩🏽💻,發愿五十之前🧑🧑🧒🧒🤳,述而不作;由于環境特殊⚽️🕺,延宕至花甲🍟、古稀之歲才得如愿,可慨可嘆也。
總之,穎明先生植根於傳統“小學”之汪洋大海,繼承章黃之學🧑🏼🍼,並於新時期繼續發揚廣大。全面歸納總結《說文》之內容與體例,從形、音、義三方面🏌🏽♀️,科學總結對許慎說解文字之法,指出體例編排、歸納方法⚈、文字說解等方面之不足。穎明先生之《說文》研究,植根於古代文獻語言,注重出土古文字材料的辨證,關注出土古文獻的佐證作用🙋,運用語言文字學研究法🫎,青出於藍而盛於藍🚴🏽♂️,在章黃二先生基礎上,更臻完善。更為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先生諸多論述🦹🏻,多深入而淺出,通俗而易懂;於文史等高雅之學、難以普及之今日🤏,先生以己之力,樹立豐碑,堪稱翹楚🚣🏻♀️,可為楷模🧑。先生“試將金針度予人”,將多年研習《說文》之法,系統總結,公之于眾🚶➡️,裨益後學💻,功莫大焉。先生桃李滿天下,王寧👨、許嘉璐📣、石定果、宋永培、李國英諸先生,均業有所成,學有專長,起到承流揚波之橋梁作用🧝♂️,新時代之《說文》學🆙,必當繼續發揚廣大。
[1]季剛先生1930年5月致陸先生書信曰💙:“此後當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八字交相策勵🌿,細思舍此更無自靖自獻之方也。”轉引自《<黃季剛先生詩文鈔>序》🤷🏻♀️,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580頁
[2]所謂“章黃學派”(或稱“章黃學術”🫳🏼,“章黃之學”)🧏🏽⛽️,根據陸、王二先生的看法,即:章太炎🥧、黃侃二先生,在純熟繼承乾嘉學者的高度成就(特別是“段王”之學)后👑,將傳統語言文字學👨🏼⚖️、傳統文獻學——即“國學”——作了總結🚏,集前人之大成,在傳統文化向新文化過渡的時代,起到承前啟后之功,此部分成果被後人稱之為“章黃之學”。其中,《說文》學研究,是章黃語言文字學的核心🚣🏼。語源學為章黃學術之精髓,《文始》🏍、《小學答問》🏫、《新方言》🧜🏼♂️,等經典著作👳🏼♀️。此為概括陸宗達《黃季剛先生日記》序、《章太炎、黃侃的<說文>學》二文而來🛒,分見於《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595-596頁)、《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337-342頁)。
[3]陸宗達:《我的學、教與研究工作生涯》,《文獻》,1986年第3期。
[4]宋永培:《論陸宗達、王寧的<說文>意義之學》,《四川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5]許嘉璐🌺:《<徐復語言文字學晚稿>序》,《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6]王 寧👧🏿🥺:《<訓詁簡論>再版前言》,北京出版社2000年💇🏻,9-11頁。
[7]陸 昕:《簡述陸宗達先生的學術成就》⛓️💥🧙🏽♂️、《學問家的休閑人生——記我的祖父陸宗達》、《逝者如斯——懷念我的祖父陸宗達》以及《陸宗達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所收之文1️⃣,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
[8]陸宗達:《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此論文集由先生孫陸昕編纂校勘完成。但經過研讀,頗為失望,其中標點、文字、語辭之劣誤👵🏻,不可勝數(據初步統計👨🦯➡️,校勘之誤,多達數十,詳見附件部分)♥️。既見編纂者失於讎校、囿於識見🫄🏻、昧於學術,亦見文字音韻訓詁之學,曲高和寡、應者寡鮮也。
[9]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1981年。據初步研讀,此書內容之大部,散見於先生論述《說文》之文(見《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中,僅部分看法、例證,有所選擇🧑🏿🦲,有所不同🎗。另☝🏼,第四章部分內容,受意識形態影響🤞🏿,有其局限性🟧。
[10]陸宗達:《談《黃季剛(侃)致陸宗達書十二封》附來書》中季剛先生1932年來書👩🔧,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605頁🖤。
[11]黃季剛先生語🦹🏻♂️,見《我與說文》一文所引,《陸宗達先生語言學論文集》,612頁。
[12]陸宗達:《我的學、教與研究生涯》🧑🏽🔬,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670頁👨🏼🎨。
[13]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出版社2000年。
[14]陸宗達、王寧:《訓詁學方法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15]陸宗達、王寧:《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16]以上除注明外👨👨👧👧,文章皆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陸先生《說文》研究文章目錄,可參《陸宗達論著目錄》,《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語文出版社1990年,170-177頁。
[17]陸宗達:《 <說文解字>的價值和功用》👩🏽🎨,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82頁🧑🏽🌾。
[18]所謂“為實”,源自《后漢書·盧植傳》♌️,穎明先生總結為🤴🏻:“從記載經典的語言文字出發🧗♀️,實事求是地探求古人的原意,還它一個本來面貌,而不是以今人之意去妄斷古人,使經典失去它原來的真相。”見《<說文解字>及其在文獻閱讀中的應用》♟,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74頁。
[19]陸宗達:《介紹許慎與<說文解字>》🛅,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26頁🏂🏿。
[20]據陸先生《論<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的文字與說解》、《談章太炎👫🏼、黃侃的<說文>學》等文章概括而來👩❤️💋👩。其中“意勢”即“筆意”🕥、“筆勢”,“文字”,即“文”、“字”。許慎用“初”🩲、“後”標識🧛♀️,章太炎先生又增加“準初文”(黃侃先生稱之為“半文”)📁🧑🏼🌾。穎明先生指出👩🏼🌾:“抓住初文、準初文🦻🏼,便可以分析《說文》所有的文字📷。”(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73頁)🧑🍳。“孳易”🍽,即“孳乳”、“變易”➕,孳乳、變易可說明漢字演變之類型、字形發展之規律。此論點,雖為陸王二先生總結章黃《說文》學之創見,亦適用於陸先生之研究。見陸宗達、王寧《談章太炎、黃侃的<說文>學》(《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348頁)。
[21]言下之意,先生以為“六書”仍為造字之則,“四體二用”等說法,有所偏頗🦹🏿♂️。見陸先生《六書簡論》,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06頁🧑🏿🎨。
[22]二說角度,略有不同🏂🏿。字形結構分析之法,即從分析字形之使用角度看😲;字形結構法則,則揭示漢字構造規律闡述。見陸先生《六書簡論》🍃🍎,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06、195頁。
[2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100-102頁👊🏻。
[24]以上解說,源自陸先生《六書簡論》、《論說文解字》等文💾🥟,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
[25]黎千駒🫄:《歷代假借研究綜述》,《殷都學刊》2007年𓀏🕗,第2期。
[26]陸宗達:《因聲求義論》🤔,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58頁。
[27]陸宗達:《六書簡論》🧑🦳,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98頁。
[28]裘先生在《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第103頁)中談論假借🧑🔧,並指出:“現在👋🏽,有不少人仍然把(語言現象的)引申義跟(文字學領域的)假借混為一談”,不知是否亦指陸先生🛷。愚以為👯♂️,陸先生論文中,較好分辨了假借🤷🏻♀️、轉注兩方面在語言學🏊🏻、文字學領域的不同表現與特征。
[29]陸宗達:《 論<說文解字>》🥸,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34頁。
[30]陸宗達、王寧:《談章太炎、黃侃的<說文>學》👴🏿🕜,載《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347頁
[31]陸宗達🔜:《 論<說文解字>》🟪,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30-235頁。
[32]陸先生把《說文》有關“古文”者總結為三種情況🙍🏻♀️:一曰漢代發掘之古文經典之字體👵🏻,二曰春秋時代東方諸國所用之文字,三曰許慎所見之鼎彝銘文字體。詳見《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1981年,23-26頁。
[33]以上引文見陸先生《介紹許慎與<說文解字>》、《漢字的產生和發展》,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26、127、215頁。
[34]以上參閱陸宗達先生《論<說文解字>》(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第239-244頁)🧍🏻♂️、《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1981年𓀗,第90-103頁)第一章第六節內容🩹。
[35]陸宗達☯️🩹:《介紹許慎與<說文解字>》🎎,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27頁。
[36]陸宗達:《介紹許慎與<說文解字>》,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28頁🪳。
[37]陸宗達🫚🕵🏿:《介紹許慎與<說文解字>》👩🎨,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32頁。
[38]據音推源語義之由來🔱,即先生所說“聲義相依”(“因聲求義”)之原則。見《<說文解字>的價值與功用》,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84頁🛍️。另外,先生還指出“可以說任何文字都是標音的符號。漢字雖保存一部分圖畫文字,而百分之九十左右是形聲字。即或是圖畫文字實際也是標誌語音的”,“用漢字來記錄語言😿,主要是記錄語音”🧟♀️,“‘因聲求義’為重要的訓釋方法”等,說明先生極端重視字音,字音的研究在《說文》研究、訓詁學(即語義學)研究方面,具有重大意義。見《漢字的產生和發展》,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17-220頁。
[39]王 寧:《紀念我的老師陸宗達先生》🏃🏻♀️,載《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5頁🚷。
[40]“西”👗、“去”二例證,見先生《介紹許慎與<說文解字>》🙇🏼📐、《訓詁淺談》🤹🏻♀️🤷🏿♂️,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46、170頁🌦🚵🏿。
[41]陸宗達👩🏼💻:《因聲求義論》,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255頁🧛。
[42]陸宗達:《文字的貯存與使用——<說文>之字與文獻用字之不同》,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363頁🧜🏿♂️。
[43]陸宗達:《文字的貯存與使用——<說文>之字與文獻用字之不同》,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370頁。
[44]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1981年,214-230頁。
說文今讀暨五家通檢》(李行傑主編🙂↔️,齊魯書社1996年)🤚🏽,《說文解字新訂》(臧克和等,中華書局2002年)🪆,《說文解字》(注音版,嶽麓書社2006年)等。
[46]陸宗達📺:《談《黃季剛(侃)致陸宗達書十二封》附來書》中季剛先生1932年來書🤷,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608頁💙。
[47] 此處“訓詁學”,即先生提出的“語義學”,見陸宗達:《訓詁淺談》,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142頁。又🤺,王寧先生曰👩🏼🦰:“從理論上說🗯,訓詁學是漢語詞義學的前身,她奠定了漢民族語言詞義學的基礎👩🏻🏫💎。”《談訓詁學的理論建設》,載《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314頁✌🏻5️⃣。
[48]王寧🍩🦢:《紀念我的老師陸宗達先生》,載《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5頁。
[49]多載入《訓詁與訓詁學》、《訓詁方法論》等著作中。
[50]皆入先生文集《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
[51]陸宗達:《我的學👨💻、教與研究生涯》🙅,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670頁。
[52]陸宗達🔀,王寧🐤:《章太炎與中國的語言文字學》🌒,載《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329頁🧍♂️。
[53]分見於《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224、183、249🙃、184、224👮🏼𓀈、152頁。
[54]陸宗達🤵🏼♀️:《我的學🦹🏼🫅🏼、教與研究生涯》🐽,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670-671頁🦶。
[55]許嘉璐:《說文解字通論》序👎🏿🐙,北京出版社1981年,3頁。
[56]王 寧:《紀念我的老師陸宗達先生》🆘,載《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6頁。
[57]陸宗達:《我所見到的黃季剛先生》,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622頁🫒。
[58]王 寧:《紀念我的老師陸宗達先生》👩🏼🎤,載《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6頁。
[59]陳素梅👳🏿♂️:《陸宗達🈹、王寧二先生與訓詁學復興初期的理論建設》💱,《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
[60]王寧先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借鑒外國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提出“漢字構形學”的理論建構,完成《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王先生門下諸弟子,亦以此論完成多篇論著。
[61]王 寧♔:《在陸宗達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學術交流網。
[62]黃 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0頁😴。
[63]陸宗達:《我與<說文>》🙎🏿♀️,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613頁。
[64]季剛先生有“小學十部根柢書”之說🤽♂️,即《爾雅》、《小爾雅》、《方言》、《釋名》👩🏻💻、《廣雅》、《說文》、《玉篇》、《類篇》👎🏿、《廣韻》👩🏼🎤、《集韻》等十部著作🤾🏽♀️。轉引自陸宗達《關於訓詁學教學的幾個問題》,載《陸宗達語言學論文集》,306頁。
[65]三關說,錄自張標所說。見《20世紀<說文>學流別考論》🧑🔧,中華書局2003年⛹️♂️,148頁。
曾经因为陆宗达先生之故🫶🏼,而打算学习训诂学,后来才知道陆先生早已作古,只能从先生著作中撷英咀华了。现在看来想法很单纯🛌🏻✉️,但起码先生曾经给了我一个方向⛹🏿♀️。
缅怀陆宗达先生
我知道陆宗达先生是通过他的《训诂简论》,并且得知他治《说文》的入门是连点两本《段注》,所以就也买了《段注》,只是现在还没点完⚓️。惭愧啊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