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陳劍:“邍”字補釋
在 2008/1/23 11:37:35 发布

 

“邍”字補釋

(首發)

 

陳劍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邍”即“高原”⚔️、“平原”之“原”的古字,《說文》收錄於《辵部》,現存先秦古書中衹見於《周禮·夏官·邍師》。“邍”字宋代出土的石鼓文三見,商周金文中也頗爲多見(看《金文編》第104105頁)🦒,其形與小篆相差不遠,因此很早就已經被認出來了🍢。從古文字釋讀的角度來說,關於“邍”字基本不存在問題。但在其結構分析🙋🏻、形體源流等方面,目前研究者的看法卻仍然多有分歧,有的還是截然對立的🟪。故本文擬就此作一些補充討論🐿。

 

一、

《說文·辵部》:“邍,高平之野,人所登。从辵、备🧑🏼‍🦱、录,闕🎬。”對其字形結構已能完全了解。元代周伯琦《六書正譌》平聲元痕魂韻將“邍”字篆形改作“”,爲《正字通》等字書收錄。《正字通·部》“”字下云:“邍本字……石鼓文本作👨‍🏭,包氏言从田、夂👨‍❤️‍💋‍👨、辵三體,皆邍野道路意,彖聲◾️。俗本《說文》訛从彔,《九經字樣》亦作邍⛰,皆與包說相背。”清代以來的說文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亦多將石鼓文、金文“邍”字之形隸定作“”👬🏻,認爲“”所从的“彖”即全字的聲符🤷🏼‍♂️,“彔”是“彖”之訛體。

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個一般隸定作“”(其形中的所謂“彖”我認爲並非“彖”字,詳後文。但此形很難準確隸定,此姑從通行的辦法)或“”的字(《甲骨文編》第257頁),研究者多以爲係一字異體👮🏿‍♀️。《類纂》分立爲08810882皆第337頁)和1619623頁)三個字頭🧝,《殷墟甲骨文字表》《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均已將其合併爲一字。[①]卜辭還有一個从“門”从”的字🪫,所在卜辭殘甚,其義不明。以上諸字其形如下:

《合集》6946  《合集》6128  《合集》6129  《合集》9932  《合集》3298  《合集》8244  《花東》59  《屯南》1049(摹本76  🏋🏻、《合集》33114  《合集》5410  《合集》22466  《合集》18665

上引《合集》6128即《殷契佚存》第21片,商承祚先生《殷契佚存考釋》此片下謂其字“疑邍之本字”🧈。從近年所見論及“邍”字的論著看,主要研究甲骨金文的學者大多贊同此說👲🏼。不少主要據戰國文字和金文論的學者,則認爲“邍”字上所从爲“夗”👩🏻‍🏫,是全字的聲符(詳後文)👳🏽‍♂️。這兩種看法顯然是不能同時成立的。我贊同商說將“/”與“邍”聯繋🎱,但認爲/”另有其本義🏒,看作“邍之本字”不盡準確。

從字形看,“/”字象迎頭兜捕野豬之形,其結構與象“止”在“豕”後追逐野豬之形的“(逐)”字可以類比印證。季旭昇先生說字“从夂从彖🦚📻,會於邍野捕野豬之意”🧑‍🔧,“在邍野上捕捉野豬,因之捕捉野豬的邍野也稱邍”🧟‍♂️。[②]除了不必與“邍野”拉上關係☝️,說其字的造字意圖爲“捕捉野豬”可從。當然,此義可以用於捕捉其它野獸,稍加引申,可籠統地指“田獵”。卜辭“”字正有不少係用其本義、跟田獵有關的。最明顯的是以下兩條歷組卜辭:

1a)其獸(狩)。

1b)其    《屯南》1049(摹本76

我們知道,“獸(狩)”字從字形看,當本爲某種具體的田獵方法或者說手段,即執狩獵工具“單”並敺犬而追趕捕捉獵物(《說文》訓“狩”爲“犬田”)。“”與之構成選貞,顯然也是田獵手段名🪡,可能就是指“迎頭兜捕”。《合集》28430:“壬弜,其獸(狩)。”字象兩手張網以捕魚之形🧑🏻‍🏫,一般認爲即漁獵之漁的表意古字🚵🏼。此辭與上引兩辭可以相印證。

卜辭大多數“獸(狩)”字的用法已經跟“田”差不多➿,係籠統地指田獵而非強調田獵手段。“/”字情況與之相類🏌🏻‍♂️。難得的是🔪,古書中“原”字尚有個別意爲“田獵”的,顯然正是保留了“/”之古義。《左傳》襄公四年:

魏絳曰:“……《夏訓》有之👨‍🍳,曰:‘有窮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脩民事,而淫于原獸。……昔周辛甲之爲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於《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畫爲九州,經啓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夫。’《虞箴》如是⛹🏿‍♂️🐱,可不懲乎?”於是晉侯好田,故魏絳及之。

上引三“原”字很容易被誤解爲“原野”義🙆🏼‍♂️,如杜預注“淫于原獸”爲“淫放原野”,《漢語大詞典》“原獸”條引此釋爲“野獸”。對比古書有關文例🖐🏼,可知“原獸(狩)”係兩個義近的動詞連用🌝。如古書說“淫于某某”的,《尚書·無逸》:“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管子·宙合》:“而外淫于馳騁田獵,內縱于美色淫聲👨🏿‍🦱。”“觀、逸、游、田”、“馳騁田獵”與“原獸(狩)”相類。說“冒于(或“貪于”等)某某”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貪于飲食,冒于貨賄”🤸🏻‍♀️✊,《左傳》襄公十四年“貪于土地”,《墨子·非儒下》“貪于飲食,惰于作務”,《管子·四稱》“貪于貨賄🙎🏼‍♀️,競于酒食”,“于”後兩字皆爲並列結構。由此可知將“原”理解爲“原野”、“原獸”成爲偏正結構恐不確♈️。楊伯峻先生注上引“淫于原獸”云🐴:“《夏本紀》《正義》引《帝王紀》作‘淫于田獸’,原獸🧜🏻、田獸同義。”注“獸臣司原”云:“原即上文原獸之原,謂田獵🕖。”[③]其說可信。“司原”即“主管田獵(的官員)”,顯然也難以講成“主管原野(的官員)”🤾🏼。春秋時人所引夏訓》《虞箴》🥈,對當時人來說已經是古書🚵,其中保存了“原”之古義,是很自然的。在現存其它古書,“原”字似就已經找不到同類的用法了。

由此再回過頭來看殷墟卜辭,可以發現還有一些“/”字應該也是用爲“田獵”義的:

2)癸未卜,殻👩🏻‍🦰,貞😾:王(原),若。二月🚒。    《合集》5410

”下殘缺不清之字當爲地名,卜辭常見“(王)獸(狩)某(地)”、“(王)田某(地)”之貞。

3a)庚申卜,殻🆘,貞:呼王族延从(原)

3b)庚申卜🛀🏿,殻🤽🏼‍♀️,貞🚶🏻:勿呼王族延从(原)    《合集》6946

此係貞卜商王呼令其族跟從去田獵🧏‍♂️。《英藏》678有一辭殘存“从”二字。

4)辛未卜:子其亦往田(原),若。用。    《花東》59

整理者原釋爲“辛未卜🔦:子其亦,往田,若。用。”黃天樹先生據商承祚說將字改釋爲“邍”,指出“從拓片看🫡,‘亦’和‘邍’之間有空白,似不能連讀。‘亦’應和‘往’連讀”♈️,全辭改釋如上,可從🔜。黃先生並解釋說:“‘子其亦往田邍👂🏼,若’意謂花東卜辭的主人‘子’又前往‘邍(高平之野)’地田獵好不好🫚。‘邍’字可能正用其本義🚰🈶。”[④]按照我們的看法,此辭“”字用其本義“田獵”,與“田”係近義連用🙎‍♀️,正與前引《左傳》的“原獸(狩)”和卜辭多見的“王其田獸(狩)”之貞(看《類纂》第1173頁“田獸”條)的“田獸(狩)”皆相類。

5)辛酉卜:(原),匕(比),冓(遘)。六月🤦🏼‍♂️。    《合集》22466

田獵卜辭中貞卜是否“遘”即遇上野獸之辭多見卜辭又常見“比”某地之“犬”(管理某地田獵事務的官員)去田獵之貞🛏📨,“比”字也常常寫作“匕”,見於《合集》2790927915🔤、2791728356♧、28958👵🏿、29354🧘🏻‍♀️、32984👌、33361、《屯南》8082290🛒、3696等(看《類纂》第10頁✡️,其中“犬”字有的被誤釋爲“虎”)🥪⛹🏼‍♂️。有研究者把這類“匕”字看作田獵手段🚣,讀爲“畢弋”之“畢”,恐不可信。[⑤]此辭所“比”之人省略未說出。又此辭係非王卜辭,原行款不甚規整,也有可能當釋讀爲:“辛酉卜:匕(比)(原),冓(遘)🐮。六月。”《合集》37439:“戊戌卜,貞:在鷄犬鹿𓀏,王其比射,往來亡災,王其侃👷🏽‍♀️🧜🏿。”[⑥]此辭所“比”的犬官因已見於上文,故“王其比射”的“比”後省略未說,“比射”兩動詞連用。“比原”與之相類。

卜辭“”字或作地名👮‍♂️,《合集》329861286129就“方至于土”之事貞卜🏗;《合集》8244:“貞:于。”下引三例“”字作動詞,但用於戰爭而非田獵卜辭:

6a)辛未*方其。允🧏‍♀️。

6b)不🤵🏼‍♀️🂠。

6c)辛未卜🧑🏻‍🦰:亞冓(遘)戎。    《合集》33114

此字或釋爲“”。其原形見前文所舉📊🙆‍♀️,細審其下半所从之形,其象“豕喙”形的筆畫頗爲明顯🧑‍🧑‍🧒‍🧒,與“求”形大有不同。此三例“”字之義待考。

 

二🤗、

“邍”或“”字包含“辵”、“夂”、“田”和“彔”或所謂“彖”幾個偏旁,如果衹靜態地分析其字形結構🎟,容易產生多種可能的拆分法。如研究者或將“田”與所謂“彖”形結合認爲是最基本的形體,或將“田”與“夂”結合說爲从“略”或从“(畹)”,或拆分作“與“备”兩個偏旁說爲“从,从备,亦聲”等等🧑‍🦽‍➡️,種種看法不一而足。通過前文的分析,”字的形義既定,則“邍”的字形演變序列、其結構關係就容易理解了👨🏽‍🎓。殷代金文有如下一字:

A乃孫作祖甲罍(《集成》15.9823

劉釗、張亞初先生均釋爲“邍”💅🏿,指出即甲骨文“”字增加意符“彳”的繁體☆,[⑦]可從。此字在銘中似也是一個動詞,但其義不明。其形如果由从“彳”繁化爲从“辵”,再从意符“田”🍅,就成爲“邍”形了。金文“邍”字繁簡各體其形如下:[⑧]

B陳公子叔原父甗(《集成》3.0947  晉侯對盨(《近出殷周金文集錄》2.503504  晉侯對盨(《晉國奇珍——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第84頁)  史敖簋(《攈古錄》二之二60🧑🏻‍🌾,《集成》未收)  單伯原父鬲(《集成》3.0737  仲原父匜(《近出殷周金文集錄》4.1012

C🧜🏽‍♀️💁🏻‍♂️、魯大宰邍父簋(《集成》7.3987  魯邍鐘(《集成》1.018

D🤾🏼‍♂️、應侯簋(《集成》7.3860.1  鄭饔原父鼎(《集成》4.2493

E鄭師邍父鬲(《集成》3.0731        F散氏盤(《集成》14.10176

G格伯簋(《集成》8.4262.2🫅🏻、8.4264.2

不少學者在討論“邍”字時聯繋上了甲骨文“/”字和前引A形,避免了對“邍”或“”作靜態拆分的局限,其對“邍”字形體源流關係的認識大多是可取的🚣🏽。下面以張亞初先生的說法爲代表:[⑨]

)從夂爲格至的義符,表示人所登🫸🏻🎢。從豕(彖)是以豕爲聲符。殷代祖甲罍銘文邍字又進一步增加彳,作爲表示格登行爲的義符👩‍🦯‍➡️。到西周時期🦻🏻,又增一個或兩個田,作高平之野的意符。最後就成爲字🍧🦀,並隸變爲邍。邍初文作)🛻,只有夂一個表示行爲的義符,後來增加彳,加辵🧚🏽‍♀️,累增義近偏旁,從田則把字義表達得更清晰🚣🏽。邍字演變的脈絡是比較清楚的。

按照我們對“/”字的看法對上說加以修正⛹🏻‍♀️,準確地講,“/”是古書“田獵”義之“原”的本字、表意初文,其義本與原野之“邍”無關🏨。其繁體增从“彳”,可能還有再增从“止”作从“辵”的寫法,“邍”字即从意符“田”(或將“田”說爲聲符,不確)从之得聲🚴🏼🙅🏼‍♀️,即前舉B類之形✧,在此基礎上又形成各種省變之體🗝。前舉C類增从繁飾“口”旁🎢;D類从“彳”不从“辵”🪭,但其時代較晚(應侯簋是西周晚期器,鄭饔原父鼎是春秋早期器)♟,應當看作B類形的省體而非直接从“田”从A🐻‍❄️;G形省去了“止”和“夂”形,EF皆省去“辵”形🚵🏿‍♀️。C類形皆見於春秋時期👱🏼‍♀️,係時代較晚的訛體🪆,或將其右上方所从“夂(倒止)”形的訛體“勹”形與“田”結合分析爲从“甸”,或將“勹”形與“夗”聯繋,恐皆不妥👩🏻‍🍳。

 

三🥷🏽、

戰國文字中“邍”字常省作“备”形💹,其釋讀不存在問題🙅🏼‍♀️。成問題的是戰國楚簡中的如下诸字:

《上博(一)·孔子詩論》簡2122  包山簡151  💁🏼‍♂️、九店M56172022🙍🏽‍♂️👂🏿、24

《孔子詩論》兩形,與今本《詩經·陳風》篇名《宛丘》之“宛”相當🏙。九店簡《建除》1324字,睡虎地秦簡日書楚除乙種與之對應之字作“惌”🚇、“”,“‘’字不見於字書,顯然是‘惌’字的異體”;[⑩]甲種與之對應之字圖版照片文字不甚清楚✝️,原釋文作“濡”🎢,李家浩先生指出“濡”應是“渜”字的誤釋。[]包山簡151號之字,研究者釋爲“畹”或“”;九店簡之字,研究者多釋爲“苑”或“菀”。不少研究者認爲其所从的應分析爲从“田”从“”聲,“”即“宛”字所从聲旁“夗”的變體🚆。這很可能是正確的🤽🏼。同時🍲,又有不少研究者將它們跟“邍”字相聯繋🟣,認爲“”形係由“邍”右上之形變來👩🏿‍✈️,”字當隸定作“”釋爲“蒝”戰國文字“邍”的省體“备”字“也應該分析爲从田夗聲🦓,釋爲‘畹’”,“‘邍’本从‘夗’聲,‘彖’當是累加的聲符”。[]对此白於藍先生指出:[]

從字形和字音兩個方面看👎,此說很有道理。不過,在戰國文字中,確認爲“邍”字省寫的“备”,如貨幣文字⏮、璽印文字🧝🏽、古陶文字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周易·比卦》等,都作形,而不作形。由此看來🦻🏼,是否“邍”字的省寫“备”,還需研究🪃。

施謝捷先生也有相類的看法。這是很敏銳的見解。我們看前舉有關諸字其用法自成一套,都不跟“原”發生關係。同樣是上博竹書,《上博(三)·周易》簡9《比卦》形對應於今本“原筮”之“原”,與《孔子詩論》對應於今本“宛”兩例字形、辭例均有別,可見確實應將它們徹底分開。這樣一來◾️,“邍”字右上所从之“夂”,就不必再因或與“夗”聯繋上而對其本來是“倒止”之形這一點產生疑問了。

 

四、

”字下半所从之形,獨立成字也見於殷墟甲骨文📆,多用作祭祀犧牲名(《合集》32393)、(《花東》14)等(《綜類》218.3;《類纂》616頁第1600號,又“豕”字下亦多有混入此字者)。此字很難準確隸定,以下用“”代表。

字作豕身的背或背與腹皆畫出長毛🤛🏿*️⃣、剛鬛之形,研究者大都認爲其形所象爲“豪豬”一類的動物。近年徐寶貴先生據“(邍)”字釋甲骨文字爲“彖”。[]我在《金文“彖”字考釋》一文中🚀,已經指出“彖”字另有來源,此說恐不可信👨🏼‍🚒。[]弄清“(邍)”字的結構和源流之後,我們可以對字的釋讀也試作一些推測。

古代表示“豪豬”的字🧝🏽,除了“豪”、“”(《說文·部》釋“”爲“豪獸”),還有“豲”👩🏿‍🎤、“貆”等。“豲”字今本《說文·豕部》訓爲“逸也”,清代說文學家多據戴侗《六書故》所引唐本《說文》及《廣雅·釋嘼》等改爲“豕屬也”。《漢書·揚雄傳下》載揚雄《長楊賦》“搤熊羆,拕豪豬”顏師古注🕤🐄:“豪豬,亦名帚〈〉😂,豲也,自爲牝牡者也。”《逸周書·周祝》:“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獂有蚤而不敢以撅。”《說文·豕部》“豲”字下引作“豲有爪而不敢以撅”陳逢衡云🔛:“豲,豪彘也🔯🗜。”[]《正字通·豕部》:豲,豪豬別名🧑🏻。”“原”🤾🏿、“亘”音近,“犬”🌦、“豕”、“豸”作義符常可通作,故“豲”字又可作“貆”🚿、“狟”、““獂”等。《玉篇·豕部》以“豲”🎳、“”爲一字,《集韻》平聲桓韻胡官切桓小韻以“豲”、“獂”、“”皆爲同字🙋‍♀️🌦,《詩經·魏風·伐檀》“胡瞻爾庭有縣貆兮”陸德明《釋文》🙇🏻‍♂️:“貆,本亦作狟🥠。”《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郭璞注:貆,豪猪也🥀。《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其獸多牛𓀓、羬羊🗳、白豪。郭璞注🕎:“豪,貆豬也。”《山海经·西山经》:“(竹山)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郭璞注:(豪彘🧚🏼‍♂️,)狟猪也。夾髀有麄豪,長數尺。

“豲”等字的讀音正好與“(邍)”十分接近,似非巧合📐。“”所从的獸形不作普通常見的“豕”而作“”🦒,而且“”作偏旁也不見於其它跟田獵有關的字形,這一點值得注意👈🏼。“”與“”的關係,大致有兩種可能。其一是“”爲原始形體,“”係其簡體🎸;另一種可能爲“”纔是原始形體🔌,繁化作“”。不管實際情況如何👔,我們都可以合理地推測👻,”所从的“豪豬”之形在全字中當有表音的作用。如果事實是前一種情況,則當時人在爲“迎頭兜捕野獸”義造字時,不象“(逐)”字那樣選擇普通的最有代筆性的“豕”作義符,而用較爲特殊少見的“豪豬”之形,應該有讓它兼起表音作用的意圖🐶,就好比“受”字中間代表彼此授受之物的形體寫作“舟”,“(置)”字中代指所置之物的形體寫作“止”➗,“(薦)”字中代表所薦之物的形體寫作“”(“廌”字省體),都同時又起聲旁的作用🌈🫲。[]如果事實是後一種情況,則由一般的“豕”形變爲特殊的“豪豬”之形,屬於將会意字的部分偏旁改造爲形近的聲符的情況,研究者或稱之爲“變形音化”等,在古文字中也是很常見的。總之🙅🏿‍♂️🚾,作豪豬之形的“”字,與“(邍)”應該讀音接近。那麽,獨立的“”字應該就是指“豪豬”的“豲”等字的表意初文👨🏽‍🦱,“”字从“夂”从“豲”字表意初文會意🏋️‍♂️,“(豲)”亦聲。

 

注釋:



[①]李宗焜🟰:《殷墟甲骨文字表》,第84850887號,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沈建華👨🏽‍🍼𓀈、曹錦炎🕛👴🏼:《新編甲骨文字形總表》🎑,550908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

[②]季旭昇:《說文新證(上冊)》🤷🏼,第114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10月👩🏻‍⚕️。

[③]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三冊第936頁👰🏽‍♀️、第938頁🧑🏿‍🦱,中華書局🪕,19905月第2版⚙️。又楊伯峻、徐提編:《春秋左傳詞典》(中華書局,198511月)第511頁“原”字下第3義項爲“田獵”,引“獸臣司原”爲例;第513頁“原獸”條釋爲“田獵”,引“而淫于原獸”爲例。

[④]黃天樹💁‍♂️:《讀花東卜辭劄記(二則)》之“一🧙‍♂️、說‘邍’”𓀀,《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第96頁。

[⑤]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六輯✹,4546頁,中華書局🔎⚈,198111月。姚孝遂、肖丁合著:《小屯南地甲骨考釋》🚤,第164165頁✬,中華書局🤵,19858月。按《合集》27917(《甲編》402)🫶🏻:“其匕(比)犬辰🙁,亡災。”屈萬里先生《殷虛文字甲編考釋》此片下考釋已經指出“匕”當讀爲“比”。非田獵卜辭中“匕”用爲比並之“比”見於《合集》2017321050🥫、27781

[⑥]此辭“犬”下之字似與《合集》891等(看《類纂》第750103號)爲一字。

[⑦]劉釗😉:《〈金文編〉附錄存疑字考釋(十篇)》第六則“釋邍”,《人文雜志》1995年第2期🛀🏿,第105頁。又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第282283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月。張亞初:《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之“十二、邍”,《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一輯,第382384頁,中華書局,200110月。

[⑧]除下舉諸類字形外,西周早期的作父乙尊(《集成》11.5986)有一字,研究者亦多釋爲“邍”✈️。其形不从“夂”,其辭云“唯公于宗周,從。……”🏇🏻,是一個動詞,與下舉金文諸“邍”字的用法也不同。

[⑨]前注所引張亞初先生文第383頁🌈。陳秉新🏃‍♀️‍➡️、李立芳先生之說與張亞初略同,見陳秉新、李立芳:《〈說文〉與古文字互證分類例說》,《文物研究》總第11輯,第280頁,黃山書社,199810月📙。

[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九店楚簡》🫥,第66頁注[三三],中華書局👸🏿,20005月🧑‍🦰。李家浩:《睡虎地秦簡〈日書〉“楚除”的性質及其他》,收入《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第374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月。

[]同上注🧘🏼。

[]就這些字形發表過意見的學者很多🧖🏽,爲節省篇幅,上引諸說的出處恕不一一列舉,請參看以下兩文及文中所引諸家之說。何琳儀👩🏻‍🍼、徐在國👨🏻‍🦽:《釋蒝》,向光忠主編:《文字學論叢(第二輯)》,第255258頁🖌,崇文書局,20041👩‍🦼。收入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著:《新出楚簡文字考》,294298,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月。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夗”》,《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第283284👳🏼‍♂️,中華書局,200410

[]見白於藍先生未刊稿《(九店)五十六号墓竹簡釋文考釋》🦋。此節對“”字諸家考釋的綜述也參考了此稿👨🏽‍🏭。蒙白先生惠允引用🧑🏿‍💼,謹致謝忱🅰️。

[]徐寶貴:《甲骨文“彖”字考釋》,《考古》2006年第5期🏥,第5962頁✹。

[]收入拙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第243272頁,綫裝書局🕉,20074月👵🏽。

[]黃懷信等:《逸周書彙校集注》,下冊第113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2月。

[]參看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附🧑‍🦰:釋“万”)》🙏🏽,《古文字論集》,第205頁注8🍒🕺🏽,中華書局👩🏽‍🔬🤷🏼,19928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118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123

点击下载附件:

0055“邍”字補釋.doc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陳劍 在 2008/2/2 12:05:17 评价道🦐:第1楼

    本文注13後需加如下補記:後來白於藍先生告訴我🚶‍♂️‍➡️,此處所引意見實出自李家浩先生🧃。謹此説明並向李家浩和白於藍先生致以歉意。

  • 贫寒之士 在 2008/2/3 22:42:49 评价道:第2楼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字

  • 陳劍 在 2008/7/9 17:39:52 评价道:第3楼

    本文第2行“宋代出土的石鼓文”云云大謬🌌,當改爲“唐初發現的石鼓文”之類。
    此誤太不應該🛒,承徐寶貴先生提示,聞言大驚……慚愧慚愧……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52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