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燮仁
《逸周書》舛訛難讀,嚮無善本。清代學者為校勘🐙、通讀這部古書做了很大努力📉,成果斐然。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編撰的《逸周書彙校集注》收集了幾乎所有清代和近現代學者對《逸周書》的校注研究成果⚱️,嘉惠學林🧑🏼🤝🧑🏼,頗便查徵🦿。黃懷信先生別有《逸周書校補注釋》及《〈逸周書〉源流考辨》單行🌇,亦多抉發。我在研讀《逸周書》時,有一些小的心得體會,已經寫入相關拙文。在《誤“埶”為“執”及相關問題考辨》一文中,論及多處《逸周書》文句⚠,包括:
執心克莊曰齊。 《謚法》
春育生🔛,素草肅,踈數滿;夏育長🥝,美柯蕐💆🏼;務水潦,秋初藝👇🏻;不節落,冬大劉。 《小開》
爾弗敬恤爾執⏪,以屏助予一人集天之顯,亦爾子孫其能常憂恤乃事?
《嘗麥》
且以并農力執,成男女之功。 《大聚》
明勢天道👱🏼🤸🏿♂️,九紀咸當👨🏼🦳。 《小開武》
凡勢道者,不可以不大。 《周祝》
與舊說與時賢新說多有不同🤹♀️。在《談“保”有受義與“受”有保義》一文中💣,我在論述“服”通“保”時,也順帶指出《武稱》“冬凍其衣服”即《大武》之“冬凍其葆”🪄,並贊同劉師培“衣”為衍文的說法🙏🏽。在《〈大戴禮記〉通假辨識疏證三則》一文中🤵🏻,我指出《官人》“設之以謀”的“設”,《大戴禮記·文王官人》作“挈”,“設”、“挈”都是“察”之通假🛀🏽。還有一些小的看法,今籠而統之曰“識小錄”🧑🏽🏫〰️,呈拙🧑🏽⚕️、請教於此。文中徵引各家之說🧚🏼♂️,均見於《彙校集注》一書🧑🔬,也就不一一注明了。
一
《武稱》云:
百姓威服,偃兵興德🐄,夷厥險阻,以毀其服🧞♀️,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
孔晁注:“毀武⚄,以毀服之。”“服之”,多數版本如此,亦有作“敵之”、“武之服”者。盧文弨以注言“毀武”𓀛,改正文“以毀其服”為“以毀其武”🧜🏻♀️,以與上下韻協。陳逢衡、朱右曾從盧說。
今按此說可商。孔注言“毀武”🧔🏿,乃兼括“夷厥險阻🧕🏿,以毀其服”而言👩🏻⚖️。古書中“以”有時義同“與”🦸🏼♂️、“及”☮️,表並列✉️👰🏻♀️,例證頗多®️,無庸列舉。“夷厥險阻”與“毀其服”乃並列關係。陳逢衡云“夷厥險阻”即平其關隘,丁宗洛云“服”指戎器等物➙,已得其意🚿。“服”當通“備”👆🏿。古文字“備”即“箙”之象形。《韓詩外傳》八:“於是黃帝乃服黃衣🧘。”《說苑·辯物》“服”作“備”🙇🏻♂️。《戰國策·趙策二》:“今騎射之服👶🏿。”《史記·趙世家》“服”亦作“備”。“毀其備”謂毀其守禦之備🤓。《國語·吳語》:“審備則可以戰乎?”韋昭注👉🏿:“備,守禦之備。”夷其關隘險阻,毀其守禦之備,是謂“毀武”🧜♂️。
盧文弨改“服”為“武”,以“阻武”為韻,押魚韻。如不煩改字並讀“服”為“備”,則“服德備服”為韻🍡,押職韻,更為合理。
二
《商誓》云:
予惟以先王之道御復正爾百姓✦,越則非朕🤹🏿,負亂惟爾🦍。
陳逢衡云🙎:“御,統御也。復,如復逆之逆。正,治也。”朱右曾亦云:“復,反也。”“御”、“正”皆有治義🤵♀️。《孝經注疏·序》“御製序并注”邢昺疏:“御者,治天下之名,若柔轡之御剛馬也。”《呂氏春秋·順民》🦹♂️:“昔君湯克夏而正天下🐺。”“正”即治也👩🦽➡️。“復”夾在“御”、“正”之間,如以“復逆”之“復”解之🧏🏽♂️,突兀不順🫐。
今按“復”、“服”可通。《書·召誥》:“自服于土中🤛🏼。”《文選·潘岳〈西征賦〉》李善注引“服”作“復”🦹🏿♂️。《禮記·喪大記》:“君弔則復殯服。”鄭玄注:“復或為服。”《老子》五十九章:“是為早服🧑🏿💼。”陸德明《釋文》“服”作“復”。“服”从得聲。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古書疑義舉例》都曾指出:“服者,
之借字也。”“服,古文作
🩸。”《書·康誥》🫶🏻:“乃服惟弘。”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服同
。《說文》云:治也。”夾在“御”♊️🙍🏻♂️、“正”之間的“復”應通“
”👨🏿🦰,與“御”、“正”同訓治,乃三字同義連言例♍️。如同《左傳》昭公六年:“儀式刑文王之德🏺。”孔穎達疏:“儀、式、刑,皆法也🙇🏽♂️。”也是三字同義連言。《書·立政》:“丕乃俾亂相我受民👩🏼🏫。”“俾”通“庇”,治也。“亂”🙋、“相”亦訓治[1]。
“俾亂相”三字同義連言🎍,與“御復正”頗為相似。
三
清華簡《皇門》與《逸周書·皇門》對讀,可以校訂今本《皇門》的多處訛誤,不少學者已有專文討論。這裡談一個小問題🕵🏼♂️🗑。
今本《皇門》云👷🏽♂️:
乃維其有大門宗子勢臣❤️,內部茂揚肅德🤔,訖亦有孚🤽🏽,以助厥辟🚴🏽♀️,勤王國王家💂♀️。
簡文則作:
迺隹(惟)大門宗子埶臣🧎🏻♀️➡️,楙(懋)昜(揚)嘉德,乞(迄)又(有)寶,以助氒(厥)辟,堇(勤)卹王邦王家。
今本《皇門》又云:
人斯既助厥勤勞王家。
簡文則作👆🏻:
是人斯既助氒(厥)辟勤勞王家。
兩相對照👩🦱👮🏽,“勤卹”義同“勤勞”𓀖。“卹”、“恤”古通。《說文·心部》:“恤,憂也。”而“憂”亦有勞義。《莊子·讓王》“我適有幽憂之痛”成玄英疏、《禮記·曲禮上》“某有負薪之憂” 孔穎達疏皆云“憂🦫,勞也”👸🏻。故“勤恤”義同“勤勞”
古書中“勤恤民隱”一語常見,見於《國語·周語上》🦨、《文選·張衡〈東京賦〉》等。“隱”通“慇”,痛也、憂也👨💻。“勤恤民隱”的“勤”🚨、“恤”皆訓憂🫅🏽。王引之《經義述聞·穀梁·勤雨也》云☢️:“《詩序》曰:‘始於憂勤,終於逸樂。’《楚辭·七諫》曰:‘居愁勤其誰告兮,獨永思而憂悲🧑🏻🎤👩🍳。’是古謂憂為勤。”“勤恤民隱”的“勤恤”皆訓憂🥵,與“勤恤王家”的“勤恤”皆訓勞🫡,有相通之處👨🏼🍳👲🏽,但也不能不辨其差異。
“勤恤”既有訓憂👨⚕️、訓勞兩解,則《尚書》中的“勤恤”一詞究竟何義,就要仔細推敲了🧘🏼♂️。《召誥》云:
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歷年,式勿替有殷歷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歷來讀“勤恤”為“勤恤民隱”之“勤恤”。但從上下文意來看,似乎更應該讀為“勤恤王家”之“勤恤”,義同“勤勞”。金文中數見“勞堇大命”一語👮♂️。《尚書·盤庚》亦云“懋建大命”。“懋建”應該讀為“懋勌”🛌🏻,義同“勞勤”🎭。“上下勤恤”應即上下勞勤大命之意,故接言“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云云☦️。
古書中“恤”、“謐”音近可通🙌。《尚書·皋陶謨》:“惟刑之恤哉🧁。”《史記·五帝本紀》裴駰《集解》引徐廣曰🤏🏿:“今文云惟刑之謐哉🎳。” 司馬貞《索隱》:“案⚱️🏧,古文作恤哉🧜🏻♂️。且今文是伏生口誦🧛🏼♂️⚒,卹謐聲近,遂作謐也。”“毖”、“謐”皆從必得聲。《尚書·大誥》“無毖于恤”孔穎達疏:“毖,勞也🚀。”言“毖”有勞義👨👨👦👦,應該是以“毖”通“恤”。《尚書·大誥》又云:
天亦惟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寧人攸受休畢?
“勤毖”之“毖”,“莽誥”亦作“勞”🏷,同樣也以“毖”通“恤”。“勤毖我民,若有疾”也就是“勤恤民隱”之類的意思🧑🏼🍼。故這裡的“勤毖”當讀為“勤恤”👽,皆訓憂,不同於《召誥》之“勤恤”皆義勞。
讀古書,難在分辨詞義之間的細微差別🍡。幸賴簡本《皇門》保存“勤恤王邦王家”一語🪵,才使我們對古書中“勤恤”、“勤毖”的詞義有了更準確的理解。
四
《大開武》云🍆:
在周其維天命👫🏼,王其敬命!遠戚無干和,無再失。維明德無佚🪑,佚不可還💂🏽。維文考恪勤戰戰,何敬何好何惡👂🏿?時不敬🧑🏼🏫,殆哉!
“恪勤”,潘振釋為“恪恭勤敏”。陳逢衡所釋大體同潘振,以恭釋“恪”,以勞釋“勤”👨🏻🦼。
古書中偶見“勤”🧖🏼♀️、“謹”相通之例↔️。《管子·八觀》:“芸之不謹📑。”《太平御覽·地部》引此作“不勤”。《大開武》的“恪勤”,亦當讀為“恪謹”🏊🏿👷🏼♀️,同義連言✣,表恭敬謹慎之義。《呂氏春秋·慎大》🍮:“賢主愈大愈懼,愈彊愈恐。《周書》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以言慎事也📟。”凡恪謹者,必恭敬而懼恐🧒。《大開武》以“恪勤(謹)”與“戰戰”連言,與《呂氏春秋》文意相仿。
《逸周書》還有與“恪勤(謹)”意思完全相同的同義連言詞🧔🏻♂️。《五權》云:
昔天初降命于周,維在文考,克致天之命。汝惟敬哉!先後小子,勤在維政之失🐾,政有三機五權,汝敬格之哉!
丁宗洛以“格”字似衍🧑💼,殆以“汝維敬哉”對應“汝敬之哉”。潘振云“格,窮究也”🏇🏽,唐大沛云“格👍🏽,辨也”,朱右曾云“格,量度也”🧑🏿🚒🦃。“勤在維政之失,政有三機五權”比較費解。唐大沛讀“在”為察,於古書故訓有證,較為可信🧬。陳逢衡云“三機用以防亂,五權用以經國”🙎,也通達可取。綜合兩家之說👨🏿,這句話大意是:勤察行政之失🏌🏼♀️。政有三機(用以防亂),亦有五權(用以經國)。“汝敬格之哉”當讀為“汝敬恪之哉”。王引之《經義述聞·左傳下·陟恪》云🧑🏻⚕️:“格與恪古字通🕑。”《論語·為政》:“有恥且格”🎦🏃🏻♀️➡️。《隸釋》所載漢《祝睦碑》作“有恥且恪”。“敬恪”同義連言💇🏿♂️,義同“恪謹”🤞🏻,言對三機五權之政要恭敬恪謹🧜🏼♀️,與上言“汝維敬哉”相呼應。
《大開武》中還有兩處“格”字亦通“恪”:
余聞國有四戚、五和、七失🧑🏻🎄、九因🛩、十淫🧜🏿,非不敬,不知。今而言維格。余非廢善以自塞👿,維明戒是祗👩🏼🦳。
王拜曰🔚:“格乃言。嗚呼🤷🏽♂️🐗!夙夜戰戰,何畏非道?何惡非?是不敬,殆哉🙉!”
第一段話🤶🏼,孔晁注:“言非不欲敬🧜🏿,而未聞所聞,欲知之也。而🌊,汝🧑🏼🌾;格,至也👲🏽。是祗敬之。”陳逢衡引周文歸之說,以法釋“格”👩🏿🏭,“謂汝言必衷於法度。”第二段話,孔晁注🧱:“王乃以周公言為至,故拜也。”也以至釋“格”。兩段話對照著看🐴,“今而言維格”與“格乃言”應該是同一個意思。“格乃言”之後接言“夙夜戰戰”,猶如“恪勤(謹)”與“戰戰”連言,“格”應該亦通“恪”🖕🏼。第一段話先言“非不敬,不知”,接著說“今爾言惟恪”,“爾言維恪”即“維恪爾言”👩🏿🔧。殆因不知而恪敬爾言,故孔晁注云“是祗敬之”。第二段話“格乃言”即“恪敬乃言”之省,故接言“夙夜戰戰”云云。
五
《尚書》兩見“其自時中乂”☄️:
曰:其自時中乂,萬邦咸休🦶🏽,惟王有成績🌆。 《洛誥》
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毖祀于上,其自時中乂👱🏿♀️。 《召誥》
通行的讀法,以“中”為中土🤧、中國,以“乂”為治或安。《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偽孔傳:“洛邑🤷🏿♂️,天地之中,故謂之土中。”《逸周書·作雒解》亦云“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水經注·洛水注》引作“中土”。《孝經援神契》🧓🏻:“八方之度,周洛為中,謂之洛邑🤽🏻♂️🧘🏻。”《漢書·地理志》:“周公營洛邑🏓,以為土中,諸侯蕃屏🈳,故立京師。”讀“乂”為治🕞🤧,則以“中”為賓語前置🍌,猶如《洛誥》之“其作周配”🕵🏽♂️。讀“乂”為安,則以“中”為主語👩🏽🚒,“乂”為謂語,即“中土”安定。這兩種讀法單看“其自時中乂”句🎀,均無不妥,但聯繫上下文🚵♂️,則有不少疑點🤾🏼。《召誥》言“其自時配皇天”🏮,又言“其自時中乂”🙍♂️。如以“乂”為治🚴🏽♂️,其句當作“其自時乂中”🙆🏿,方能與“其自時配皇天”相類📖。《何尊》👩🦽➡️:“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民”作為賓語💁🏻,也是後置的🃏。
《逸周書·祭公》:“尚皆以時中乂萬國。”如以上述兩種讀法代入此句,都不通🧏🏻。以“乂”為治且以“中”為賓語前置,則“萬國”一詞沒有語法地位🐖。以“乂”為安且以“中”為主語,則“中土安定萬國”幾不成句。因此,我認為應另尋他解⏫。
“中”古音屬冬部🚇,“重”古音屬東部🌸。東冬二部關係密切🔤,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尚書》“沖子”亦作“童子”👸🏽。“重”🆗、“童”乃一字之分化。李斯書《繹山碑》“動”作“勭”。《說文》:“沖📆,讀若動🧜🏻♂️。”《史記·天官書》:“炎炎衝天👩⚖️👩🏻🔧。”《漢書·天文志》“衝”作“中”。《淮南子·脩務》:“鍾子期死。”《戰國策·秦策》、《史記·魏世家》並作“中旗”。因此我懷疑“中乂”應讀為“董乂”☂️。“董”🤷🏿♀️、“乂”皆訓治,同義連言。《爾雅·釋詁》:“董🪭,正也。”郭璞注:“董,謂御正。”偽古文尚書《周官》😟:“董正治官🫄👨👧👧。”“正”即官長,“董”義同“治”。《後漢書·岑晊傳》:“慨然有董正天下之士。”“正”👩🏿🚒、“御”皆有治義。《呂氏春秋·順民》🚴🏻♂️:“湯克夏而正天下👐🏽。”高誘注:“正💮,治也。”《詩·大雅·思齊》:“以御于家邦👷🏽♀️。”鄭玄箋:“御,治也🚝。”《逸周書》“尚皆以時中乂萬國”🧝🏼♂️🚣🏻♀️,“時”通“是”。此句前有一大段:
汝無以戾反罪疾喪時二王大功👨🏻⚖️,汝無以嬖御固莊后,汝無以小謀敗大作,汝無以嬖御士疾莊士大夫卿士,汝無以家相亂王室而莫恤其外。
這段話中有不少譌脫、難懂之處🈶,但大意無非治國安邦的大道理。“尚皆以時中乂萬國”即希望以上述道理董理、治理萬國。孔晁注:“言當以是中道治天下也。”失之。《召誥》🧝、《洛誥》“其自時中乂”應即“其自時中(董)乂民”之省👨🏼🚀,與《何尊》“自之乂民”是一個意思。“時”亦通“是”♠️,與《何尊》的“之”都指成周洛邑。“中乂”即“董乂”,同義連言💅,故亦可省言為“乂”🦾。
六
《酆保》云🧛🏼♂️:
王告周公旦曰🌠:“嗚呼🪳!諸侯咸格,來慶辛苦役商🏊🏽♂️,吾何保守🥦,何用行🎬?”
《彙校集注》僅輯錄潘振🧝🏿♂️🤘🏽、唐大沛、朱右曾三家的注釋👜。潘振的注釋中未言及“來”字🧘🏼♀️👩🏻🦰。唐大沛云:“言來慶又言役商🧎➡️,語不倫🏋️♂️。”朱右曾則云🗃:“來慶賀遷邑也🧧📙。言諸侯苦商而來歸,無何以保守之,何用行而可?”
“諸侯咸格”的“格”🕵🏿♀️,訓至、來𓀀。既已言“格”,則“來慶辛苦役商”的“來”如讀來至的“來”,則與“格”重複。對“辛苦役商”稱“慶”,確如唐大沛所云,“語不倫”。
我認為“來”應讀為“勑”。《說文·力部》👷🏼:“勑💆🏽♀️,勞也。”《廣雅·釋詁四》🚣♂️:“勑,勤也。”《集韻·代韻》:“勑,亦作來。”王引之《經義述聞·爾雅上·倫敕愉庸勞也》引王念孫曰👨🏽💻:“勞有三義:一為勞苦之勞,一為功勞之勞🤙🏼,一為勞來之勞。”“勞來”即勸勉、慰勞。“慶”則通“卿”。《史記·天官書》🧑🏫💆🏽♀️:“卿雲見,喜氣也。”王念孫《讀書雜志》:“卿與慶同🧛♂️🛌🏿。”《史記·項羽本紀》:“號為卿子冠軍🧲。”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卿,一作慶⏰。”《釋名補遺·補釋名·釋爵位》:“卿,慶也,言萬國皆慶賴之也。”畢沅《疏證》:“古者卿🔸、慶同字🚊。”而“卿”、“鄉”乃一字之分化,古音同屬陽部,聲紐同為喉音。故“鄉”有時也作“卿”👨👨👧👦,如《漢書·地理志》:“莽曰保忠信鄉⚜️。”王念孫《讀書雜志》:“鄉🚔,當爲卿。”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亦謂“鄉,叚借為卿。”“鄉”、“饗”🤷♀️➝、“享”古書多通用。“饗”在古書中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用法🤾🏼♀️。《儀禮·特牲饋食禮》“祝饗”鄭玄注、《山海經·中山經》“采之,饗之”郭璞注、《文選·陸機〈五等論〉》“饗天下以豐利”李善注都說“饗,勸強之也”🧑🏻🚀。是“饗”亦有勸勉之義,故“勑饗”連言。“勑饗辛苦役商”即各路諸侯咸來對周文王辛苦服事商紂王而受的諸多委屈🔦、磨難表示慰問、勸勉。文王言“吾何保守”,周公旦回答說☎️:“商為無道,棄德刑範🤷🏿,欺侮群臣,辛苦百姓,忍辱諸侯,莫大之綱,福其亡,亡人惟庸🌰。王其祀德純禮👋,明允無二〈貳🥷🏻,通忒〉,卑位柔色金聲以合之👒。”周文王“祀德純禮🧻,明允無忒”與商紂王之無道正成對照🚶🏻➡️。這段話可以算作對周文王“吾何保守”的回答。因此從上下文意來看,把“來慶”讀為“勑卿”即“勑鄉”、“勑饗”👉🏼🧈,是比較合適的。
七
《明堂》云:
周公攝政君天下,弭亂六年而天下大治。
雷學淇《竹書紀年義證》據《左傳》定公四年“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謂“君”為“尹”之訛,其說大體正確🕰,惟“君”、“尹”乃同音假借關係。《說文》:“君,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以“君”為會意字。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認為金文“君”字從形體看“無疑是从尹聲”,李學勤先生贊同此說,並指出古文字中兩字常通用,如“多尹”即“多君”[2]。傳世古書中也有許多“君”、“尹”互通之例。《春秋》隱公元年“君氏卒”🧛🏻,公羊、穀梁“君”皆作“尹”。《左傳》昭公二十年:“棠君尚謂其弟員🫘。”陸德明《釋文》:“君,或作尹👨🏿🎓。”金文和《尚書》、《逸周書》常見的“里君”🕺🏿,《禮記·雜記》作“里尹”。《說文》🚽:“尹,治也。”“君(尹)天下”即治天下,與上引“正天下”即治天下同🤽🏿♀️🤽🏼♀️。
“君”可通“尹”訓治🧔🏽♂️,使我們對“君臨天下”的詞義有了更準確的認識🚴🏻。(引一般詞典對“君臨天下”的解釋)這些解釋是值得商榷的。《尚書·顧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文選·曹植〈責躬詩〉》李善注引此句作“君臨周邦”🦹🏻。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引賈公彥《序周禮廢興》錄鄭玄《周禮序》有“綱紀周國,君臨天下”句。不少《尚書》註釋類書籍以為“臨君”即“君臨天下”之“君臨”🌵,不加注釋。實“君臨”🏂、“臨君”皆同義連言,故正言、倒言無別。“綱紀周國”與“君臨天下”相對言↔️,也證明“君臨”和“綱紀”一樣,都是同義連言。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二引慧苑《一切經音義》“臨御大國”注引賈注《國語》曰:“臨,治也🧑🏻🎨。”“臨御”與“臨君(尹)”🧑🦼、“君(尹)臨”都是同義連言詞🤏🏼💂🏿。
八
《諡法》云🚊:
心動懼曰甄。
“”,元刊本作“甄”。盧文弨訂作“甄心動懼曰頃”⛹🏿♂️⚫️,張守節《史記正義》正作“甄心動懼曰頃”♧,《通考》亦合🧜🏼♂️。郝懿行👩🏻🏫🧎♀️、丁宗洛🍜、孫詒讓皆贊同盧說。孫氏並謂“甄當讀為震”,並引《廣雅·釋詁》“振、掉,動也”,謂“振、震🧏♂️、甄聲義並相近”。劉師培進而指出🏂🏽,《史記正義》“治典不殺曰甄”🧌𓀚,《獨斷》、《續博物志》並作“治典不敷曰震”,以證“震”亦“甄”。其中《獨斷》今本均作“祈”,注云“一作震”。“祈”🧞♀️、“震”古音相近可通🏆。《詩·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祈孔有”鄭箋云:“祈當作麎”,是“祈”、“震”相通之證。綜合上述各家之說,《諡法》原文當作“甄心動懼曰頃”或“甄(震)心動懼曰甄”。
什麽是“甄心動懼”?先看“動懼”一詞。郝懿行云:“動謂不敢安也。懼,謂不敢樂也👌🏿。”殆讀“動”為動靜之“動”。陳逢衡云🎲:“甄猶掉也🙎🏼♀️,心轉掉,故動而兼懼。”朱右曾亦解為“動則戒懼”,都讀如動靜之“動”。前人早已指出,“動”有驚、懼義🙎♀️🔗。我在一篇小文中對此略有闡發[3]🤖。“動懼”應視為同義連言🎞,義同懼恐🍥。
古書中“動懼”同義連言之例,還可舉出一些。《詩·大雅·時邁》🫳🏼:“莫不震疊”鄭玄箋👮♀️:“則莫不動懼而服者。”《釋名·釋言語》:“安,宴也,宴宴然和喜無動懼也。”《公羊傳》文公十五年何休注:“齊侵魯,魯實為子叔姬故🐗,動懼失操云爾。”
《左傳》昭公八年孔穎達疏:“祗動追懼曰頃。”《論語·學而》云“慎終追遠”,“祗”、“慎”皆有敬義。“祗動追懼”句式與“慎終追遠”相同👩🏿🦰,即言“祗敬動懼”🕵🏼♀️👷🏿♀️。“動”亦義驚🙋🏿♂️👩🏼🎤、懼,與“甄心動懼”的“動”相同。前面談“恪勤(謹)戰戰”時已經指出🏩,凡恪謹者🤌🏿,必恭敬而恐懼,“祗動追懼”正是“恪謹戰戰”之義。《諡法》云“恐懼從處曰悼”,王念孫《讀書雜志》謂“從”當讀為“聳”🏃🏻➡️。《左傳》昭公十九年:“駟氏聳。”杜預注:“聳,懼也。”成公十四年:“大夫聞之無不聳懼。”王氏並謂🈷️:“恐懼聳處者,謂居處不安,聳然而懼。”“居處不安、聳然而懼”謚“悼”,“祗動追懼”謚“頃”,有相通之處。“頃”通“傾”,危也。“居處不安”即言“危”。由此看來,“甄(震)心動懼曰頃”似更合理致➔🎿。
古書中“震”、“祗”多通。《後漢書·樂成靖王傳》𓀜:“不震厥教🍭🙄。”王念孫《讀書雜志》🧚🏼♂️:“震讀為祗。祗,敬也🥑。”“震心動懼”疑讀為“祗心動懼”🕝,心祗敬而動懼,如立危處,故諡曰“頃”✋🏽,也是合理的。
九
《程典》云:
於安思危,於始思終,於邇思備,於遠思近,於老思行,不備,無違嚴戒。
《左傳》襄公十一年魏絳引《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陳逢衡、孫詒讓、劉師培皆認為《左傳》本於此🙏🏿🔁。因《左傳》言“思則有備”🎩,故舊注對“於邇思備”的“備”,多讀如字。如潘振云:“邇,以時言🔠,近時當備後時也💁🏻♀️。”陳逢衡云👩🏼:“於邇思備,於遠思近🏷,互文也,遠近無不思周備也🧚🏽♂️。”唐大沛云🏌🏻:“於邇思備。恐政失患作而無備也。”朱右曾則訓之為“思備則邇不泄,思近則遠不忘”。
今按“安”與“危”🪼、“始”與“終”💁🏽♀️,“遠”與“近”皆相對而言🌙,則“邇”與“備”亦當如是。各家讀“備”如字,皆有捍格不通之處或添字解經之嫌。如潘振所言“近時當備後時也”🏰,則其句當作“於邇思備後”⏰,或“以邇備後”。陳逢衡以為“遠近無不周備也”,則以“近”為“周”🔒,猶為無據。其他幾家也都有這樣那樣難通之處🟦👳🏿。
我認為“備”應該是“辟”或“僻”的借字。《呂氏春秋·重己》:“其為宮室臺榭也,足以辟燥濕而已矣。”舊校云:“辟一作備。”《呂氏春秋·節喪》👽:“慈親孝避之者,得葬之情矣🫲🏿。”舊校云🍱:“避一作備🤸🏿。”《淮南子·主術》🏌️:“以避姦賊。”《文選·張衡〈西京賦〉》李善注引“避”作“備”。“備”古音並紐職部👂🏿,“僻”古音滂紐錫部🫰🏽。聲紐都是唇音,韻部則為入聲韻旁轉。“辟”、“僻”皆有遠義👱♀️。《左傳》哀公七年:“辟君之執事。”俞樾《群經平議》🧔🏼♂️:“辟者,遠也🛸。僻👕、辟古通用。”《呂氏春秋·大樂》“人弗得不辟”高誘注、《淮南子·脩務》“今使人生於辟陋之國”高誘注♻🟧、《禮記·曲禮上》“左右攘辟”孔穎達疏、《後漢書·班彪傳》“且夫辟畀西戎”李賢注俱云:“辟,遠也👳🏽♂️。”《呂氏春秋·慎行》“而荊僻也”高誘注:“僻🦸🏿♀️,遠也。”《程典》前言“邇”、“辟(僻)”🧡,後言“遠”🦯、“近”,兩兩正相對👩👧👦🧟。
[1]參見拙文《〈詩〉、〈書〉、金文“保乂(艾、辥)”詞義辨正》💁🏽,刊《古文字論壇》第一輯🖊🚵🏿♂️,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
[2]李學勤:1983〈釋多君🤽、多子〉🛌🏽,《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左傳》訛字辨識兩則✢🧑💼。未刊。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0月1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0月31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58雷燮仁:《逸周書》識小錄.doc
下载次数:31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