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九?陳公治兵》考釋兩則
(首發)
洪德榮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
《上博九?陳公治兵》簡19有兩處涉及兵學觀念的簡文🗳,現結合前賢的研究成果略陳己見。
一、申(陣)於(陶)阬(崗)則
(鴈)飛
“阬”原字形作
,原整理者釋為“隓陓”。高佑仁隸定為“
阬”讀為“阜岡”👂🏻,林清源師舊稿隸定為“隓阬”讀為“嶞崗”💱,後將“隓”亦改釋為“
”,即陶字📶🎯,並認為“
阬”即“陶崗”,指“兩重的山崗”😁。[1]簡文後一字從陳劍先生之說隸定為“阬”🕒👩🏻🦽➡️,學者皆從之。[2]簡文前一字形近金文“陶”字作
(《集成》4329)♦️,右旁和左字作
(《集成》4314)差異較大📼,因此隸定為“
”可從🧛🏻♀️。“
阬”可從林清源師之說讀為“陶崗”,“陶”《說文》云:“再成丘也,在濟陰👦。从??匋聲。《夏書》曰🧼⤵️:‘東至于陶丘🚘。’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陶唐氏🏇🏻。”《爾雅?釋丘》又說:“再成曰陶丘🤾🏻♂️,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然也。”是以“陶”的本義為兩重的小山丘,後引申做為地名的專稱🤪。故“
”讀如本字義♖,並將下一字通讀為“崗”🍩,“陶”
🏇🏽、“崗”指的都是具有一定高度的地勢🏆🧎➡️。簡文言在此情況應採取“
(鴈)飛”,學者將此聯想到了古陣法的問題🙋🏻♂️👮🏼♂️,認為與古陣法中的“雁行”之陣有關。
在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官一》中有這樣一句話:“為畏以山胠,秦以委施🙇🏼♀️♚,便罷以鴈(雁)行🌡。”其中的“便罷以鴈(雁)行”可能跟“(鴈)飛”有關係🤪,關於“便罷以鴈(雁)行”全句的釋讀🤹,“便罷”一詞⛽️,張震澤先生以為罷🫨,當借爲“擺”。擺即“捭”字。便,有“安”,“便宜”等義🧑🦽🏷;鄧澤宗先生釋“暫時停留”;霍印章先生認為便即“便於”👩🦼,罷則讀爲“疲”;榮挺進✌🏽、李丹先生釋便為“便利𓀜、方便”,罷借爲擺🏋🏼♂️,擺開♥️;劉小文認為指平坦開闊的地形,但無考釋。
“鴈(雁)行”諸家皆指為陣式。陳炫瑋認為此處“便”可解為“利也”📶💂🏼,罷,疲也,此句或言“利用敵軍疲憊時就用雁行陣”🏋🏼。[3]
謹按👸🏼,於此先論“雁行”之陣的性質🧞♀️,用以確立“便罷”一詞的意義🧖🏽♂️。在出土文獻中對於“雁行”之記載,見《孫臏兵法?威王問》:
鴈(雁)行者,所以觸廁(側)應□【也】。(簡281)
“觸廁(側)”張震澤釋為“可以觸擊敵之側翼🕒。”
又《銀雀山漢簡〔貳〕·十陣》:
鴈(雁)行之陳(陣)者,所以椄(接)射也。”(簡1533)
【雁行之陣】👭,……中🚣。此謂鴈(雁)陳(陣)之任🌜。前列若🫴🏼,後列若狸,……□□□闕羅而自存也👩💼。此之胃(謂)鴈(雁)陳(陣)之任👨。(簡1543-1544)
前句📰,原整理者釋“接射”為“以弓矢交戰。”[4]。後一句🫵,簡文稍殘,原整理者將“”讀為“
”,獸名🌒,形似猿📴;“狸”🙏🏽,野貓🧝♀️。[5]從後段簡文來看,“
”所指不詳,但與“狸”對文🪕,也應為動物之名,此處可能以動物的樣貌或活動的狀態來比喻陣式🤱🏻,此陣用以應對弓矢交戰。而“□□□闕羅而自存也”上下文皆有殘👩🏻🎨,“羅”為“捕捉”之意,如《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此句所指應為雁行之陣所發揮的效果🪥,“闕羅而自存也”疑是躲避敵方捕捉🚤,保存我方戰力不失之意✌🏼。又《武經總要?前集?卷八?裴子法》“雁行陣圖”下云:
雁行陣者,乃太公三才之天陣🛁,於卦屬乾宮🍔,則孫子之雁行陣🏉,吳起之鵝鸛陣📣,諸葛亮之衡陣,以其連接如稱衡也🐭。
又云🙎🏽♂️:
雁行前銳後張,延斜而行,便於繞人。
又云🤽🏽♀️:
雁行延斜🏄♀️,張兩翼♚,便於左右🪅,利於周旋也🧛🏿♀️👱🏻。[6]
上引《裴子法》對雁行陣的說明和出土文獻的記載有相當差異,《裴子法》言「前銳後張,延斜而行”,《十陣》言“前列若,後列若狸”,加上竹簡本身殘損較多👨🏼🍳,也增加認識“雁行之陣”的困難。
若將關於“雁行之陣”的記載重新審視,“觸廁(側)應□”🧭🧘🏿♂️、“接射”🥑、“前列若👩👦,後列若狸”、“□□□闕羅而自存也”😐,都部分描述出了“雁行之陣”的樣貌,“接射”是此陣的重要特色,在先秦兵書中對於“射”應用在戰爭的解說,有《孫臏兵法》“射戰以雲陣”(簡405)🧑🏽💻,而“雲陣”之意,張震澤引《六韜?豹韜?烏雲澤兵》🗣:“所謂烏雲者🫳🏿,烏散而雲合🤸,變化無窮者也。”認為“雲陣”當指“雲合之陣”,有利於射戰。[7]“接射”是以弓矢交戰🥅,針對適宜弓矢交戰的地形🙅🏿♂️,先秦兵書並沒有更詳細的記載,但“便罷”應是指地形,“便”與“平”可通,如《尚書?堯典》:“平章百姓”,《史記?五帝本紀》作“便章百姓”🏄♂️🧝🏻♂️;《尚書?洪範》👩🏼💻:“王道平平”,《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引平作便;《漢書?敘傳》:“敝亦平平”,顏師古注:“平讀曰便”🌙。[8]而“罷”可讀為“擺”,“罷”並母歌部👯♂️🧔🏼♀️;“擺”幫母歌部[9],聲近韻同。而“擺”、“捭”可通🚣🏻♂️🥗,“捭”有“開”義🙏🏽,“便罷”即平坦開闊的地方。“便罷以鴈(雁)行”意即“在平坦開闊的地方採用雁行之陣”此陣需要開闊的地勢才能擺開人員,或如《裴子法》所說:“雁行延斜,張兩翼🥝,便於左右,利於周旋也🚴♀️。”用此陣能抵禦敵方的射擊,畢竟弓箭射擊在狹窄之處最能發揮效果,而平坦擺開的態勢能躲避並且防禦,並避免被敵方包圍活捉⚧👭🏻。
據上文所論,筆者認為施於小丘高地的“鴈飛”之陣與“鴈行”或為兩個不同的陣法。
二、申(陣)於(泥)
(野)、
(深)卉(艸)、霜
(露),車則
“”字筆者舊作曾認為是“埸”,應指國境疆界。但現在從字形的分析看來🫚,舊說有誤不可信,當從原整理之說👨🏼⚖️💂🏻,而根據張峰先生、林清源師的分析🧗🏼♀️,將字形分析為從勿從土從日的字💁🏼,並應隸定為“
”。關於其字的釋讀⚔️,張峰認為
字從勿從土從日🪆,實際上就是“?”,而典籍中“?”有“下”義🗼,簡文?與崗對文🧅。林清源師認為字形分析作从勿👩💼、圼聲,讀為“涅”。下一字“
”从“與”聲,可讀為“野”🧑🏿🏫。簡文“
”🧝🏽♂️、“
(深)卉〈艸〉”、“霜
(露)”並列,分別指不利於車輛行駛之地形、地貌、天候,是以下文接著講“車則
”。“
”疑讀為“涅野”,疑指沼澤之類的濕地👩🏼🔬。[10]
謹按✵👧🏻:字形當隸定為“”,但意義如何解釋則需再做討論,學者注意到了“
”下一字“
”可通讀為“野”,筆者認為此說可從,“與”聲之字常與“予”聲相通👨🏿🎓,而且下文的“
(深)卉〈艸〉”、“霜
(露)”都是地形條件,“
”也應為地形無誤🦑,張峰也引《方言?卷六》:“?🎩,墊,下也🤾🏽🫷🏽。凡柱而下曰?,屋而下曰墊👱🏼🧑🏽🦲。”認為“?”應指低下處與前文的崗對文🩼。林清源也認為“涅野”,疑指沼澤之類的地形。
但筆者認為不論是將字義釋為“?”或是“涅”,都不能解釋為對地形狀態的表述,“?”是指事物陷落的狀態,“涅”在典籍中用作黑色染料的礦物,即礬石。如《荀子.勸學》:“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或用作動詞,表用黑色染🩹、染黑之意,如《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卻未見指稱事物狀態💪🏽,表形容之意🐔,若將“涅”解為《說文》本義🎧:“黑土在水中也”應該是比較接近“涅野”之意的說法,但典籍也未見到這樣的用法。因此筆者認為從日得聲的“”字為泥母質部,在典籍中可與為泥母脂部的尼聲之字相通😡,《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白沙在泥🕎🤎。”王引之《經義述聞》🎯:“泥🎎,讀為涅♡。”
《論語?陽貨》:“涅而不緇。”“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作“泥”。[11]
因此可將“”通讀為“泥野”🤦🏼♀️,意指泥地之處,為兵車不易活動的地方🕉,與後文說的“
(深)卉〈艸〉”,即草木生長茂密🙆♀️,阻礙車輛前進🧔♀️,以及“霜
(露)”,即天冷地面出現冰霜,車輪易打滑🟥,在意義上能相互對照。在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的地勢中,也有可能為泥地的“夷”👈🏿,[12]“泥”為水和土的混合物,也指一種地勢的情況💆🏻👦🏽,如《六韜?龍韜?勵軍》:“太公曰🏊🏽♀️:‘將不身服禮,無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塗👽,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可見“泥塗”之地也為不利活動的地勢。《焦氏易林?復之》:“乾:任重負力😦,東征不伏。陷泥履塗,雄師敗覆。”又《管子?五輔》:“導水潦,利陂溝💂🏽,決潘渚,潰泥滯👩🏿🦰🧙🏻♀️,通鬱閉,慎津梁👩🏿⚖️,此謂遺之以利🧝♀️。”
後記:小文兩則考釋曾宣讀於中國文字學第九届學術年會,貴陽:貴州師範大學,2017年8月19-20日。
[1] 林清源:《通釋》🫅🏿🏋️,第411頁。
[2]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52-182頁🤸♀️。
[3]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12頁🐞;鄧澤宗👨🏻✈️:《孫臏兵法注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第55頁;霍印章:《孫臏兵法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第143頁🖊🧜;榮挺進、李丹👷🏽♀️:《〈孫臏兵法〉白話今譯》,北京:中國書店,1994年,第69頁;劉小文:《銀雀山漢墓竹簡(壹)軍事用語研究》,四川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3月🗡🖕🏻,第174頁;陳炫瑋:《考釋》🤾🏻♂️,第22頁。
[4]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編:《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 191頁註釋十一🆘。
[5]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編:《銀雀山漢墓竹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925註釋三二頁。
[6] 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中國兵書集成?武經總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總第307頁🫱。
[7]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06頁。
[8] 參高亨纂、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70頁🩲🙅🏼♂️。
[9]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8頁🛃;第204頁🚵🏼。
[10] 張峰:《《上博九》讀書筆記》,簡帛網,2013年1月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2;林清源🕰:《通釋》對字形考釋有詳論,可參,第433-434頁。
[11]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12頁🏯。
[12] 筆者另有拙著《北大漢簡《節》篇“十二勝”再論》。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8月2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8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22洪德榮🗿:《上博九·陳公治兵》考釋兩則.doc
下载次数:90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