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邾國郳慶匜校重
(首發)
傅修才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博士生
小邾國是由邾國分化出的小國🔌。爲與母國區別👨🏿💻🤞🏽,古書多稱其爲“小邾”🏇🏿🕍,小邾又名“郳”🦋🔆。2002年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發掘了小邾國墓地,出土眾多小邾國器物。邾慶匜爲小邾國墓地盜掘器,在盜賣期間被查獲🤡🧗,現由安徽省博物院收藏💖,著錄於《小邾國》[1]113頁、《銘圖》[2]14905💹。匜內底鑄銘文10字🦝,其器形和銘文照片如下:
由於器銘未完全除鏽🧃,銘文照片較模糊。器銘首字,就目前我們所見,學界都釋爲“(邾)”,這其實是有問題的。首字原篆作
🧔🏿♂️,其形體與“
(邾)”差異明顯,細審字形,其下的人形清晰可辨,上部也與“兒”字相同,只是筆畫略有損🥚,所以此字無疑應改釋爲“兒(郳)”,此器當稱爲“郳慶匜”。
新近出版的《銘圖續》[3]0985號也著錄一件郳慶匜,《銘圖續》標明此器爲某收藏家藏品,內底鑄銘文10字,其器形和銘文照片作如下:
雖然器銘照片不全,不過從剩餘筆畫上看,《銘圖續》將銘文首字釋爲“兒(郳)”是可信的。
這件郳慶匜最早著錄於《歷代風華》30-31頁,書中未說明來源,其器形和銘文照片作如下[4]:
比較《銘圖》14905郳慶匜的器形和銘文照片🧖🏽♂️,我們可以發現,《歷代風華》著錄的郳慶匜,其器形和紋飾與前者完全相同,銘文在寫法、大小🎃🌬、行款、間距等方面也是完全相同,尤其二者銘文照片上“它(匜)”字的筆畫缺口和鏽跡更是完全重合。由此可知,二者應爲同一件器,《銘圖續》0985當屬於重複著錄,這也證明了我們將《銘圖》14905郳慶匜首字改釋爲“兒(郳)”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歷代風華》著錄的器物來自國內外博物館、文物商店🫸🏽、收藏機構和私人藏家❗️,郳慶匜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院🐫,《銘圖續》標明此器爲私人藏器恐亦有誤。
[1] 趙友文主編:《小邾國遺珍》🦙👨🏽🚒,中國文史出版社,2006年💕。
[2]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4] 北京東方藝術品博覽會組委會編:《歷代風華》,文物出版社,2013年🌛。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8月22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8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 1817傅修才:小邾國郳慶匜校重.doc
下载次数🦁:48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9️⃣: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