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清華簡(七)校補(二)
在 2017/6/5 19:25:23 发布

 

清華簡(七)校補(二)

 

蕭旭

 

本文是《越公其事》前10章的校補。

 

1)赶(登)於會旨(稽)之山(第一章)

整理者曰:赶🤦‍♀️,《說文》🐋:“舉尾走也。”此處義為奔竄。又疑讀為迀,《說文》💆🏻‍♂️:“進也。”本篇第4簡作“赶在會稽”👱🏻‍♀️🥷🏼。(P114

按🎥:某氏曰🤵‍♀️🧑‍⚕️:“赶疑讀為遷🧠。”[1]某氏曰💂🏽:“‘赶’解為奔竄🤲🏽,缺乏訓詁根據💆🏼‍♂️🧎。‘迀’字不見於典籍實際使用。我們懷疑‘赶’或可讀為間(閒),意為雜廁👷🏽‍♂️🧑‍💼。‘播棄宗廟,赶(間)在會稽’,是說播棄宗廟😴,雜廁在(流落到)會稽山。”[2]某氏曰:“赶👩🏽‍🌾,應讀為竄,訓為隱匿🧑🏽‍🦲。《國語·越語上》‘越王句踐棲於會稽之上’⛹🏿‍♂️🏊🏽‍♀️,可以與簡文‘赶陞於會稽之山’、‘赶在會稽’對讀🍅,簡文中的‘赶(竄)’對應該句中的‘棲’。古書中有‘棲’與‘竄’連言的例子🤔,如《後漢書?西羌傳》🙇🏽‍♀️:‘餘剩兵者不過數百,亡逃棲竄🤌,遠依發羌。’可見在古人眼裡‘棲’與‘竄’是意義相關的🍋‍🟩。這一個例子為我們將與古書中‘棲’對應的‘赶’讀為‘竄’✍️,提供了積極的證據。”[3]王寧曰:“《戰國策?韓策三》云‘保於會稽之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云‘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越絕書·請糶內傳》作‘保棲於會稽山上’,則‘赶陞’相當於‘保棲’,‘赶’可能讀為扞,又作捍、干,古訓衛也🚆、蔽也🛫、禦也☝🏽,與‘保’義類同🐕。”[4]林少平曰:“《穆天子傳》:‘天子遂驅升於弇山。’古文‘驅’與‘赶’皆當訓為急走義🌎。”[5]某氏曰:“赶🧑,當讀為蹇🐑。《說文》:‘蹇🥂,跛也。’段注:‘《易》曰:“蹇,難也。”行難謂之蹇。’在簡文中,‘蹇’意為行走困難🧑🏼‍🦰?”[6]《說文》“赶”訓舉尾走者🧑🏻‍🦯,朱翺音巨言切(《廣韻》同)🫴🏿,《玉篇》、《集韻》音渠言切,《集韻》又音渠焉切🕍,《廣韻》👩🏼‍🎤、《集韻》又音其月切。其音巨言(渠言🤾🏽、渠焉)切者,是“?(揵)”、“搴”分別字,故有舉義👃🏿;其音其月切者🏂,是“撅”分別字,故亦有揭舉義🚶‍♀️。《說文》“迀”訓進者👚,書傳多作“干”,是進求、求取義。整理者未達厥誼👩‍⚕️,引之不當。“保於會稽”👰🏽‍♂️🫳🏽、“保棲於會稽”之“保”不是衛禦義,王寧的理解有誤。《史記·楚世家》👙:“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又《六國表》作“王亡走陳”,《白起列傳》作“東走徙陳”,《韓子·初見秦》作“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戰國策·秦策一》“服”作“伏”)。“保”、“服(伏)”一音之轉🧑🏿‍🦱,當讀為赴,字亦音轉作?、報,其義與《六國年表》、《白起傳》作“走”同😪,猶言奔走、趨赴。《韓子·十過》:“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覊之閭者七百餘家。”《列女傳》卷3“保”作“赴”⏫,此其確證🪇。《荀子·修身》:“保利棄義,謂之至賊。”《新序·善謀》:“齊、魏得地保利👾,而詳事下吏💆🏻‍♀️。”《戰國策·秦策四》、《史記·春申君傳》作“葆”,亦皆讀為赴🥶,趨也🛎。《左傳·哀公元年》:“越子以甲楯五千💂🏽‍♂️🧑🏽‍💼,保於會稽。”《戰國策·韓策三》:“昔者吳與越戰,越人大敗,保於會稽之上▶️。”《墨子·非攻中》🪣:“(吳闔閭)東而攻越,濟三江五湖,而葆之會稽🧧。”《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越王大恐曰⛹🏽‍♀️:‘……抵罪於吳🚣🏼,軍敗身辱,逋逃出走,棲於會稽🧑🏿‍🍳,國為墟莽🚆,身為魚鼈。’”《越絕書·內傳陳成恒》作“遯逃出走🚵🏻‍♀️,棲於會稽”。“保(葆)”即“逋(遯)逃出走”義。《孟子·梁惠王下》:“越王勾踐退於會稽。”“退”亦退逃義🦷。簡文“赶”與《說文》“赶”是同形異字(與後世訓“追逐”的“趕”字亦異),音義全別,疑是“駻(馯)”異體🚹。《說文》:“駻,馬突也。”《韓子·五蠧》:“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淮南子·氾論篇》:“是猶無鏑銜橜策錣而御馯馬也。”高誘注:“馯馬,突馬也。”字亦作扞🙅🏽‍♂️,《家語·致思》🥿:“懍懍焉若持腐索之[]扞馬🤾🏻‍♂️👳🏻‍♂️。”王肅注💕:“扞馬,突馬。”《淮南子·說林篇》🤦‍♂️、《說苑·辨物》作“奔馬”🫷🏻,《新序·雜事四》作“犇馬”𓀘。駻即奔突義👨‍👩‍👧‍👧,與“保”訓趨奔義合。

2)(吾)君天王,以身被甲胄,(敦)力鎗(槍)🧁,疌(挾)弳秉?(枹),振鳴……(第一章)

整理者曰:敦力,致力🚻👇🏿。👩🏽‍🎨,某種兵器,或疑“鈠”字之訛,即“殳”字異體……或與鋒刃有關。第2章有“敦刃”、第3章有“敦齊兵刃”🚶‍♀️‍➡️🧜🏽‍♀️。鎗✌🏽,讀為槍🥤👩🏽‍🔧,長兵。疌弳秉?,《國語·吳語》作“挾經秉枹”,韋昭注:“在掖曰挾🤛🏽。”弳🍚,見於馬王堆漢墓遣冊🪀🧙🏿‍♀️,當是弓箭類兵器。“弳”字亦見於齊國陶文,作人名,與字書中弧度義之“弳”不是一字。《國語·吳語》作“經”🙋🏽。俞樾曰:“世無臨陣而讀兵書者🙆🏽🛝。經,當讀為莖👶🏼,謂劍莖也🤘🏼。《考工記·桃氏》曰🚋:‘以其臘廣為之莖圍❣️。’注曰9️⃣:‘鄭司農云:“莖謂劍夾,人所握鐔以上也。”玄謂🧑🏼‍⚕️:莖👩🏼‍⚕️,在夾中者。莖長五寸。’此云挾莖🦸🏻‍♀️,正謂此矣🧟‍♂️🏺。作‘經’者✍🏿☁️,假字耳🙎🏽‍♂️。”?⚙️,讀為枹,鼓槌。《國語·吳語》:“王乃秉枹。”(P115--116

按👨🏻‍🦼:羅小華曰:“疌,可徑釋為‘挾’。關於這四個字的解釋,存在以下幾種可能🚶‍♂️🧝🏽‍♂️:一🛴、如果撇開《國語》的記載,僅從清華簡的上下文來看,‘挾弳’屬上讀,而‘秉?’屬下讀,也是可以講得通的♧。‘弳’在馬王堆遣策簡中為弓箭類兵器👨‍🦰。這樣看來🔦,‘挾’也應該是某種兵器🏌🏿‍♀️,可讀為鋏。《玉篇》、《集韻》:‘鋏🧑🏽‍🚀,劍也。’下句的‘秉?(枹)’,正可與‘振鳴’相對應。二‼️、如果結合《國語》的記載來看🈚️,簡文仍從整理者的句讀💆🏿‍♀️,又可以有兩種理解方式:1、即清人俞樾的解釋🧘🏼‍♀️。2👩‍🎤🙋‍♀️、將‘?’理解為兵器,也是可以的。?🙆🏻‍♂️,我們懷疑讀弣🫨,指弓把。那麼,‘弳’讀為莖🚶‍♀️,卻不必視為劍莖,可以理解為箭莖,即箭幹。三、如果撇開清華簡,僅從《國語》的記載來看,則‘經’可解釋為旗竿。清華簡中的‘挾莖’,等同於傳世文獻中常見的‘挾矢’。挾弳秉?,意思是一手手指夾著箭幹,一手抓著弓弣。”[7]某氏曰🎤:“‘敦力’之‘力’似當讀作飭,亦治也。‘力’聲字用作‘飭’,楚簡中已有好幾例。”[8]李守奎曰👴:“‘秉?’讀為秉枹或秉桴,古之成語,音義俱通。‘挾弳’與文獻中的‘挾矢’相當。《國語》中的‘經’即使讀為莖🐁,也是指箭矢之莖,而不是劍之莖⚇。‘挾弳秉桴’是形容勇於戰鬥,‘挾’只能訓為持,與‘秉’為同義詞。儘管釋‘疌’讀為‘挾’形、音、義都有了著落🂠,解釋也不是唯一的🪹。比如讀為‘插’,因為要援桴擊鼓,所以就把弓箭插入箙或弢中。從文字構形上來說❗️,手持雙矢是挾🙉,手持倒矢是插的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9]《爾雅》:“敦💆🏻,勉也⚪️。”“敦力”即“勉力”,與後文二“敦”字不同🧑🏻‍💻👏🏽。“力”亦勉力義🫨,與“敦”同義連文🫵🏿。,圖版字形作“”。蘇建洲曰:“此字右旁即?‘沒?’的偏旁。整理者認為是?‘鈠?’字之訛確實不能排除,但筆者以為此字更可能應讀為?‘鉘?’。益陽楚墓有件兵器戈銘文:‘子者造誖(鉘)?🕷。’陳劍指出:‘此字疑應讀為新造弨戟銘(《集成》17.11161)中自名“弗戟”之“弗”,亦即燕戈銘中自名之“鉘”。一般認為此類用法之“弗/鉘”讀為訓“擊”🧍‍♀️、“斫”之“刜”,燕戈銘中則已轉化為器名。’”[10]《國語·吳語》中“挾經秉枹”凡二見🧑‍⚖️,皆不可分屬上下文,四字自當連文🕣。“弳”字從弓巠聲➾,巠聲字多取直義,“弳”當是“莖”分別字🙅‍♂️,指箭莖。挾弳秉枹👲🏻🤲🏿,皆指戰事而言🧑‍🔬👨🏽‍🔧,或持弳📏,或持枹也🧈,不是一手持弳,一手持枹👩‍❤️‍👩。“挾”不當讀為插,李氏一說非是💁🏿。

3)寡人不忍君之武礪(勵)兵甲之鬼(威),(播)棄宗廟,赶才(在)會旨(稽)(第一章)

整理者曰:不忍🛐,不忍心。武,兵威。礪,讀為勵🙆🏼‍♂️,勸勉、振奮。兵甲🚐🙎🏿‍♀️,兵器鎧甲🔉,指軍隊。(P116

按:某氏曰:“‘不忍’應當是無法承受之義👩🏽,‘武礪’應當與‘兵甲之鬼(威)’意思相近。‘礪’似當讀為厲,與‘威’義近👨‍🍳。‘寡人不忍君之武礪(厲)、兵甲之鬼(威)’的大意是我不能承受您的武略之厲、兵甲之威🌖。”[11]某氏曰:“‘武’當訓跡,指腳印,簡文中代指腳步、腿腳。簡文或當是說,寡人不忍心讓君王您的腳步受虐磨礪於兵甲的威力,故……”[12]某氏曰:“‘不忍’當訓為不能忍受👨🏼‍🚒。‘武’當訓為勇猛,‘礪’讀為勵或厲皆可🤜🏼⛹🏼‍♀️,訓為激勵、振奮,‘武厲’一詞見於《楚辭·天問》:‘何壯武厲,能流厥嚴。’這句話的大意是,寡人不能忍受您(夫差)勇猛的振奮兵甲之威。”[13]“不忍”當取整理者說🛌🏼。簡文“武礪”不成詞,當“礪兵甲之威”為句👎🏽,某氏說誤。“武”是楚語,楚人謂士曰武[14]🛟,簡文指吳軍。礪,讀為勱,俗作厲、勵,勸勉也、奮勵也⛹🏽‍♀️。《說文》:“勱🧑‍🚒♻️,勉力也。”《廣雅》:“勵,勸也↪️。”《文選·馬汧督誄》:“稜威可厲🎽,懦夫克壯🚬。”張銑注:“厲,勸。”“兵甲”用本義,指兵器鎧甲。《國語·吳語》👨🏻‍🎤:“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甲兵”亦此誼🧚🏽𓀆。《鹽鐵論·誅秦》:“其所以從八極而朝海內者,非以陸梁之地🪅,兵革之威也。”《論衡·順鼓》“攻社⛹🏻,一人擊鼓,無兵革之威,安能救雨?”“兵革”亦其比也。

4)孤其率越庶姓,齊厀同心👨‍💼,以臣事吳,男女備(服)(第一章)

整理者曰🫚:齊厀,猶步調一致。(P116

按🎩:王磊曰:“《國語·吳語》🥳:‘句踐請盟🎧:一介嫡女,執箕箒以晐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隨諸御。’《國語·越語上》🧘‍♂️:‘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根據《國語》中的兩則對讀材料可知,所謂男女🦸,並非泛指,而是指勾踐的子女以及越國貴族的子女🙍🏽🦴。這裏的‘備”應以本字讀之,解釋為‘充任、充當’👴🏽。《吳語》韋昭注:‘晐🌟,備也💠。’正可與‘男女備’相佐證。”[15]某氏曰:“《性情輪》簡37有個字,徐在國先生釋為‘’,《性自命出》簡4與之對應的字是‘’,如其說可信🤹🏼‍♂️,則這裡‘厀’可以讀為節😘。《子產》簡6有‘桼’,整理者讀為秩👊🏽,本簡又有‘即(節)’,因此也不排除‘厀’讀為‘秩’的可能。”[16]“備”訓充任、充當,句意不完🪸,整理者讀服是也。本篇簡25“乃盟⇢👨‍👨‍👧‍👦,男女備”,簡44“越邦備信”,簡71“孤請成,男女備”💕,整理者讀備為服(第122🫅、137150頁),亦皆是也🧜🏻‍♀️。其中簡71,《國語·吳語》作“孤敢請成,男女服為臣御”❤️‍◀️,尤其確證,“服”即服從🫦、臣服義🧎🏻‍♂️。厀,讀為輯、集🚶‍♀️‍➡️,亦齊也🏄。《爾雅》:“輯👷🏿‍♀️,和也。”《淮南子·主術篇》🤦🏼:“聖主之治也,其猶造父之御,齊輯之於轡銜之際,而急緩之於唇吻之和🦻🏽🤢。”[17]

5)天不仍賜吳於越邦之利(第二章)

整理者曰:仍🤸🏻‍♂️,重複、再一次。越邦之利,指戰勝越國之利。(P120

按⏬:於,介詞👦,猶以也[18]

6(且)皮(彼)既大北于坪(平)备(邍)🙅🏼‍♂️,以(潰)去其邦,君臣父子其未相得(第二章)

整理者曰:大北👰🏻‍♀️,大敗。备,“邍”之省略。平邍,古書多作“平原”。🐂,讀為潰,敗退。又疑讀為違🦴,“違”、“去”同義聯用。相得💃🏼,彼此投合👨🏼‍🔬。(P120

按:某氏曰😮‍💨:“前既言‘大北’⚃,此又言‘潰’,似嫌重複🤷‍♂️。頗懷疑讀為‘遂’,是逃的意思。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簡26:‘虎失(佚)🏌🏼‍♀️,不得🏂🏿,車貲一甲……豹旞(遂),不得,貲一盾。’銀雀山漢墓竹簡(一)《守法守令十三篇》簡976🙍🏽‍♀️:‘……囗述(遂)亡不從其將吏,比於亡軍。’放馬灘秦簡《日書》乙種簡287:‘其鐘貴,亡人旞(遂)👛🧙🏽。’皆此意👩🏽‍⚕️。故‘以去其邦’是說大北之後逃離其邦(而止於會稽山),‘以’猶而🦨。”[19]👍🏼,讀為喟,太息也🦉👇🏽,憤懣不得志。字亦作?,心不安也,憤懣也𓀁。《玉篇》🤸🏼‍♂️:“?,滿也🥻。”“滿”同“懣”。《文選》宋玉《神女賦》🎽:“含然諾其不分兮,喟揚音而哀歎;頩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喟”👈🏻、“頩”同義對文🕦🏞,合言則曰“喟憑”🔨、“?恲”(“憑”💆🏿、“恲”亦可單言)。《廣雅》🔊:“?恲,忨(忼)慨也。”[20]《楚辭·離騷》:“喟憑心而歷茲🛍。”王逸注:“憑,滿也,楚人名滿曰憑👸🏼。憑,一作馮。”越人戰敗📈,以憤懣去其邦,故君臣父子相怨而未相得也。簡14云“今彼新去其邦而”,“”是怨毒義,與此“?去其邦”正相應。

7)今越公其故(胡)又(有)??(帶)甲八千以??(敦)刃皆(偕)死(第二章)

整理者曰📔:??,讀為敦。《莊子·說劍》:“今日試使士敦劍。”第20簡作“敦齊兵刃”。(P120

按:某氏曰:“《莊子》‘敦劍’,郭嵩燾解敦為治🧙‍♂️。簡3‘敦力’之‘力’似當讀作飭🫶🏻,亦治也。‘力’聲字用作‘飭’,楚簡中已有好幾例→。簡20‘敦齊兵刃’🗓,整理者已言猶‘敦比’,‘齊’訓整,即整飭、整治,亦與‘飭’義相近👌🏼。”[21]王寧曰:“此句不當是問句,‘故’當依字讀,意為仍然🧜🏿‍♂️。‘敦刃’當讀‘推刃’🍇🦛,漢代書多稱‘推鋒’。”[22]此句當是問句,整理者讀“故”為“胡”不誤。敦,讀為頓。頓刃,猶言折刃🏨,指殊死決鬥🍵。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請為天下顏(雁)行頓刃。”《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曰👩🏻‍🦱:‘所求於晉者,不至頓刃接兵,而況於攻城圍邑乎?’”又“而頓刃於河山之間。”《淮南子·齊俗篇》💝:“其兵(戈)銖而無刃🧙🏽‍♀️。”許慎注😴🪜:“楚人謂刃頓為銖。”《賈子·制不定》👨🏿‍🔧:“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又見《漢書·賈誼傳》👩🏻‍🚀,顏師古曰:“頓🥐,讀曰鈍。”皆“頓刃”之證。《左傳·襄公四年》:“師徒不勤📫,甲兵不頓✊🏼。”本字作“鈍”,不鋒利也。《國語·吳語》♦️:“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戰國策·趙策二》:“敝甲鈍兵🙋🏽。”《漢書·陳湯傳》🚣‍♀️:“兵刃樸鈍🧑‍🦯‍➡️,弓弩不利。”《孫子·作戰》:“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通典》卷148、《御覽》卷293引並作“頓兵”,《淮南子·修務篇》亦有“頓兵剉銳”語。

8)遠夫甬(勇)(殘),吾先王用克內(入)於郢(第二章)

整理者曰:遠夫,疑指遠征之兵士。甬🕴,讀為勇🔔。,讀為殘,又疑讀為踐👨🏻‍🍳,赴也。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深踐戎馬之地。”(P120

按👩‍🦽🧗:司馬遷《書》“踐”是踏義。“”是“戔”繁構。甬戔,讀為勇前。

9)今皮(彼)新去其邦而(篤),母(毋)乃豕鬭(第二章)

整理者曰:,讀為篤✢,專一不變🧘🏻‍♀️👨‍⚕️。豕鬭,大意是如窮途之獸👷🏿‍♂️,負隅頑抗♾。(P121

按🙅🏿‍♀️:某氏曰:“疑當讀為:‘今彼新去其邦而逐,毋乃死鬭👰‍♂️💂🏿‍♂️?’吳王之意大概是說:越國士兵剛剛離開其邦國(銳氣猶存,又思返回故邦國),這時候我們去追逐(消滅)他們,恐怕他們會拼死戰鬭吧?”[23]趙嘉仁曰:“字釋為‘篤’沒有問題🪯,但是在文中應該讀為‘毒’。毒乃暴烈🧧、猛烈義🏋️‍♀️🪑。”某氏曰:“似當讀為毒🌴,痛恨👩🏻‍🦼、憎恨義(也有可能取其他義項,看《匯纂》1205頁)。”[24]趙嘉仁及某氏讀為毒🎸,是也,憎惡也,怨恨也,苦痛也。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怨竺積怒,非深於齊。”《戰國策·趙策一》、《史記·趙世家》“竺”作“毒”🥕💁🏼‍♀️。豕鬭,疑指群豕亂鬭。簡文言越軍離開故國,皆有怨恨之心,莫肯為鬭也。

10)亡(無)良邊人爯(稱)(怨)(惡)(第三章)

整理者曰⏭:🧑🏼‍🍼,或以為當隸作“”,均不見於字書。稱 ,《國語》有“稱遂”,意義或相近👨🏽‍🦰🦑。《國語·周語下》:“稱遂共工之過。”韋昭注:“稱,舉也。舉遂共工之過者,謂鄣洪水也👩‍✈️。”(P123

按:①《國語》“稱遂”不成詞,彼以“遂”與“過”呼應🤗。書傳“遂過”是成語🧊,《呂氏春秋·審應》🤽🏼:“公子食我之辯🚣🏻‍♂️,適足以飾非遂過。”《韓子·難二》:“李子之奸弗蚤禁🧑🏼‍🦳👦🏼,使至於計,是遂過也。”《賈子·過秦論下》👮‍♂️:“秦王足己不問,遂過而不變🦸🏻。”也稱作“遂非”,《逸周書·芮良夫》:“遂非不悛🕵️‍♀️。”《漢書·董賢傳》:“將軍遂非不改🐤。”也稱作“順過”、“順非”🙍‍♂️,《孟子·公孫丑下》🏝:“順過飾非,就為之辭。”又“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韓詩外傳》卷4:“順非而澤,聞見雜博。”“遂”是隨順、放縱義。整理者不達厥誼,引《國語》殊為失當。②“”圖版作“”,孫合肥分析字形從首從犮,隸定此字為“”或“”,讀“發”,訓為起[25]💇🏼;王寧分析字形從首從犬,云:“整理者注云此詞相當於‘稱遂’應該是對的🧭,後世古書裏多稱‘稱述’。《說文》‘述🪒,循也’🍹,是其義👪。‘[+]’者,會犬出首突冒之意🤽🏻‍♂️♔,此字形當為‘突’或‘猝’字之本字,從疒之字形,則‘瘁’字也➖,簡文中讀為遂或述。”[26]某氏曰🙇🏿‍♀️:“‘’字或可讀為讎,讎怨之義,與‘怨’、‘惡’同義。亦或可讀為咎,亦是怨仇之義🪃。”[27]”從首得聲,讀為道,與“稱”同義連文。

11)茲(使)吾弍(二)邑之父兄子弟朝夕(粲)然為豺狼🔔🚴🏻,飤(食)於山林(草)芒(莽)(第三章)

整理者曰: ,疑為“粲”字。粲然🤏,眾人聚集貌。又疑“”讀為?,《說文》:“?,齧也。”?然,如豺狼相撕咬貌。芒🧑‍🚒🧗🏼,讀為“草莽”🏌🏼‍♂️。(P123

按:孫合肥曰:“‘’為“幽”字異體,增艸旁繁構。幽,隱也🚣🏽。幽莽🌪🙍🏼‍♀️,意為幽靜隱蔽的草莽😕。”[28]某氏曰:“弍🥝,當讀作貳。貳邑,指兩屬之邑🧚🏿‍♂️。”[29]某氏曰:“可讀為殘👩🏿‍🚒,意即‘殘害’、‘殘殺’🤍。‘然’表示順承關係。‘山林芒’當讀為‘山林幽冥’🈴。”[30]某氏曰:“第17號簡從艸從幽的字,與甲骨文中從木從幽的字(《合集》27978)很可能就是一字🫵。這裡‘幽’也充當聲符。頗疑這個字最早就是表示幽草👩🏻‍💼、幽林之‘幽’☆🙋🏽。”[31]某氏曰🏊🏿‍♀️:“當斷讀為‘茲吾二邑之父兄子弟朝夕然💁🏻‍♀️🎮,為豺狼食於山林幽冥’🥦。‘為豺狼食於山林幽冥’是說戰死者的屍體在山林幽冥之地被豺狼所食🧞。”[32]“弍邑”讀作“二邑”不誤👂,代指吳、越二國🧑🏼‍🌾。“為”猶如也、若也,比喻之詞[33]。“豺狼”下不當讀斷,陳劍正不讀斷[34]🙇🏿‍♀️。某氏讀為殘🧑‍🦯‍➡️,是也,而所釋則誤🟰。“然”是狀詞💵。殘然為豺狼🚂,言如豺狼之兇殘也。芒,讀為幽莽,指幽闇的草叢🆘。眾草曰莽🕐。簡文言使二邑之父兄子弟朝夕如兇殘的豺狼逐食於山林幽草之中🫸。

12)孤疾痌(痛)之,以民生之不長而自不夂(終)其命,用事(使)徒遽(趣)聖(聽)命於……(第三章)

整理者曰:民生👨🏽‍🎓,猶言人生。《國語·吳語》🎣:“因使人吿于吳王曰:‘天以吳賜越,孤不敢不受。以民生之不長,王其無死⇒。民生於地上🐲👨🏽‍🚒,寓也🦴🛀,其與幾何?’”第73簡🚈:“民生不仍🫰🏼,王其毋死。民生地上,寓也👩🏿‍💻,其與幾何?”用👽,因此。“遽”、“趣”同義連用,猶遽卒🥤。遽🤖,急速。🤸🏿‍♂️,即“趣”字🚮。《說文》🚶🏻‍➡️🧎🏻:趣,疾也💁🏼‍♀️。P124

按:馬楠曰:“民生之不長而自不終其命,似出《高宗肜日》🤽‍♀️:‘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35]某氏曰:“‘遽’字應與‘徒’字連讀🤛,‘徒遽’一詞見於《國語·吳語》:‘徒遽來告。韋昭注:‘徒,步也🧘🏼‍♂️。遽📏,傳車也。’‘徒遽’連用,則泛指使人。”[36]胡敕瑞說同某氏[37],其說是也。“民生之不長”句與《書》無涉🧜‍♂️,《管子·小稱》🪲:“其生不長者🆎,其死必不終。”可以參證。趣🈹,讀為促。

13)羅(罹)甲纓胄,敦齊兵刃以攼(捍)御(禦)寡人(第三章)

整理者曰💺:羅👨‍👨‍👧‍👧📒,讀為罹,被。纓,古書作“嬰”🙇。《荀子·樂論》:“帶甲嬰胄。”《墨子·兼愛下》:“被甲嬰胄將往戰。”敦齊,猶敦比🧯👩🏻‍🦳,治理。《荀子·榮辱》:“孝弟愿愨,軥錄疾力🔰,以敦比其事業而不敢怠傲。”(P124

按:某氏曰👨‍👧‍👧㊗️:“‘罹’所訓之‘被’是遭受的意思,與‘被甲’之‘被’顯然不同🧗🏿‍♂️。懷疑‘羅’讀為麗,著也。蔡一峰認為‘羅’即有包羅之義👸🏿,不煩破讀。”[38]某氏曰:“羅,或當讀為‘縭(纚)’?用作動詞‘繫’。”[39]某氏曰👏🏼:“羅,讀為‘穿’亦可?本篇簡文‘范蠡’寫成‘范羅’,二字通假🧏🏻。《說文》蠡從彖聲♍️,彖、川音近可通🤹。而川、穿皆昌紐元部(川或歸文部)🧑🏼‍🌾,‘羅’讀為‘穿’應該問題不大?《說文》:‘擐,貫也。《春秋傳》曰🧜🏿‍♀️:“擐甲執兵。”毌(貫)🐫,穿物持之也。’《左傳·成公十三年》:‘躬擐甲冑。’《國語·吳語》:‘夜中乃令服兵擐甲🤽🏼‍♂️。’意即穿甲。”[40]蘇建洲曰💂🏿‍♂️𓀉:“羅,讀為帶。”[41]王寧曰:“‘敦齊’當讀為《荀子·解蔽》‘好相推擠’之‘推擠’。”[42]陳劍讀作“麗甲”💂🏼‍♀️。某氏曰👩🏼‍⚕️:“‘齊刃’見於《尉繚子·制談》:‘金鼓所指,則百人盡鬥。陷行亂陣,則千人盡鬥。覆軍殺將,則萬人齊刃。’”[43]①某氏指出羅讀為罹訓被是遭受義,是也,“罹”即“離”俗字🧅🧡。羅🏂🏿,讀為連,一聲之轉🏌🏽。連甲,謂以組(即絲繩)連綴鎧甲🙅🏼‍♀️。《呂氏春秋·去尤》:“邾之故法,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也↔️🧆,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高誘注💴:“以帛綴甲。”《初學記》卷22引“綴”作“連”。《管子·五行》💂🏽:“組甲厲兵🛤。”尹知章注:“組甲👩🏻‍🦽,謂以組貫甲也。”《左傳·襄公三年》🛶:“組甲三百,被練三千。”孔疏引賈逵曰:“組甲,以組綴甲,車士服之🦻🏿。被練💈,帛也,以帛綴甲,步卒服之。凡甲所以為固者,以盈竅也。帛盈竅而任力者半💆🏽,卑者所服🏌🏽‍♂️。組盈竅而盡任力,尊者所服🐝。”又引馬融曰👩🏽‍🌾:“組甲,以組為甲裏,公族所服🏌️。被練,以練為甲裏,卑者所服。”《初學記》卷22引《左傳》服虔注亦曰🤚🏼:“組甲🙂‍↔️🧖🏽,以組綴甲。”此自是漢人舊說🍠。以组綴甲謂之“組甲”(動詞)♛,所綴之甲亦謂之“組甲”(名詞),《尉繚子·兵教下》👨🏿‍🦲🧑‍✈️:“國車不出於閫👷🏼,組甲不出於橐,而威服天下矣。”此即名詞例🔥。簡文“羅甲”言戰備也♨️,不是穿戴鎧甲義。②《尉繚子》“齊刃”與此文義無涉,不得檢索同字形遽謂之同義。整理者說“敦齊👨🏻‍🦳,猶敦比,治理”不誤,但“治理”是泛言,如何治理,則不明晰。《荀子·榮辱》楊倞注:“敦,厚也。比,親也😕。言不敢怠惰也👊🏼。”王引之曰:“楊說亦非。‘敦’、‘比’皆治也。《魯頌·閟宮》箋云🎖:‘敦,治也。’《孟子·公孫丑篇》‘使虞敦匠事’,謂治匠事也🪐。比,讀為庀😀🚴🏼‍♀️,治也🧑🏻‍🔬。敦比其事業,猶云治其事業耳ℹ️。《彊國篇》‘敦比於小事’⚈,義與此同,楊注以為‘精審躬親’,亦失之。”[44]《彊国篇》“敦比于小事者”[45],郝懿行曰:“敦,讀如堆🤝。敦比者, 敦迫比近,從集於前也🧑🏻‍🦯。注似未了。”朱駿聲曰:“敦🌆,叚借為督📈🍊,敦、督一聲之轉🗝。”[46]王先謙曰💪🏻:“敦比,治也。”[47]整理者說當本于二王。郝說近臆,朱氏順楊注而說🛞🏋🏿。王引之說近之🦿,然亦未探本。比,齊同也。敦,讀為竱,字亦省作專👩🏿‍⚖️,音轉又作剬👨🏽‍🎨、斷[48],亦整齊之義。《說文》:“竱🧔🏼‍♀️,等也。《春秋傳》曰:‘竱本肇末。’”《廣雅》:“竱、等、斷,齊也。”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竱,齊。”王念孫曰🫶🏽:“《說文》:‘竱📔,等也♨️。’《齊語》:‘竱本肇末🦃。’韋昭注與《說文》同。《說文》又云:‘剬,斷齊也。’《釋言》云🧑🏿‍🔧:‘專,齊也。’[49]義並與‘竱’同𓀛。”[50]陳瑑解《國語》曰:“《說文》:‘竱,等也。’《廣雅》🧙🏼:‘竱齊也🎃。專🎧,齊也🥅。’又《說文》:‘剬,斷[]也𓀒🕵🏿‍♂️。’義並同。”[51]王、陳說是矣🤬,而猶未盡。《說文》“剬,斷齊也”是聲訓,“斷”、“剬”音近,斷亦齊也🚣🏿。《玉篇》:“竱,等齊也。”《玉篇》🏄‍♂️🏃‍♀️‍➡️、《廣韻》並云:“剬,齊也。”字亦作揣,《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揣亦齊也🍠。段玉裁《說文》注曰🎊:“等者,齊??也🙋‍♀️,故凡齊皆曰等👨🏽‍✈️。《齊語》:‘竱本肈末。’韋注👛:‘竱🦪,等也。’按《孟子》曰:‘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揣’蓋‘竱’之叚借字。耑聲👨‍👩‍👧‍👧、專聲同部。趙注云‘揣量’,似失之。”又曰:“《國語》🏌🏼‍♀️:‘竱本肈末。’‘竱’即《孟子》‘揣其本’之揣,其義同也。”焦循從其說[52],汪遠孫🫰🏻👨🏻‍🦯‍➡️、朱駿聲亦並謂“揣”與“竱”通[53]。字亦作端,《家語·五儀解》👨🏽‍✈️:“夫端衣玄裳🍫。”王肅注🍨:“端衣玄裳,齋服也。”“齋”同“齊”。《周禮·春官·宗伯》:“其齊服,有玄端素端🏋🏽‍♀️🦞。”鄭玄注:“端者🍕,取其正也,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屬幅,是廣袤等也。”是“端”有齊等之義也。《廣韻》✅:“端,等也🕎🧵。”《說苑·臣術》:“衣服端齊🕵️‍♂️,飲食節儉。”“敦齊”即“端齊”,猶言齊整,故引申訓治理也。敦齊兵刃⛈,謂齊整其兵器🧑🏿,不雜亂也。

14??冒兵刃(第三章)

整理者曰🥬:??🍋‍🟩,《玉篇》😊:“門也🎏。”甲骨文有“”字🤵‍♀️🛐,待考。冒,頂著。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張空拳,冒白刃🩴。”(P125

按:趙嘉仁曰:“‘??’字疑為‘蒙’字異體🛂。‘蒙’從冡聲🧑🏽‍🔬,古音在明紐東部🎓;‘??’從豕門聲,門古音在明紐文部。《淮南子·脩务》🌡:‘冒蒙荆棘👨🏻‍🍳。’文中‘冒蒙’就相當於簡文的‘??冒’👩🏿‍🦳。”某氏曰🈸:“‘??’可能是‘突’字異體嗎?檢文獻有‘冒鋒突刃’、‘冒突白刃’🚴🏻‍♀️,但時代較晚👩‍🦳。”[54]某氏曰👩‍👧‍👧:“??,疑讀為逐。逐冒兵刃🙍🏽‍♂️,謂冒著兵刃追逐💇🏻‍♂️。”[55]某氏曰:“??,從門從豕,以豕為聲👈🏽,可讀作蹈,訓作踐踏。”[56]王寧曰:“整理者舉出甲骨文有‘[+]’的字,值得重視,‘??’字所從的‘豕’很可能就是‘豩’的省寫。可能‘門’為綴加的聲符🈶,在簡文中可能是讀為‘奮’🐕‍🦺。如果必由‘門’聲求之,也可能讀為敯🖼,彊也。《說文》訓冒也,昏冒義🧑🏼‍✈️,在簡文中不合適。”[57]某氏曰⚠️:“我們比較傾向於王寧對字形的分析,但是他讀??為奮、敯👨‍🦽,則於簡文之文義似有未合。從豩或燹與從分聲的字讀音相近而通假👨‍👨‍👦‍👦,簡文之‘??冒’可讀為‘坌冒’。《新書·勸學》🤏🏻👩‍🔬:‘坌(一本或作蚠)冒楚棘。’《淮南子·脩務》作‘冒蒙荊棘’。蔣禮鴻指出:‘坌冒之坌與逢同🤽🏿‍♀️,觸犯之義也……坌🚁🖖🏻、逢聲近義通🧙🏿‍♂️🧘🏿。’然則‘??(坌)冒兵刃’與‘坌冒楚棘’,文例相類,用意相近,就是觸犯兵刃、觸犯荊棘之義。”[58]??”從門豕聲🧛🏼‍♀️,“豕”異體作“??”。《說文》🪂:“??,豕也,從彑從豕,讀若弛👨🏻‍🏫。”“地”字或作“??”、“??[59],從豕得聲🪖👨🏻‍🍳,字又作“??”🧑‍🎤、“墬”🥿,“??”誤作“彖”。簡文??讀為馳🫴🏻,奔也👨‍👨‍👧‍👧。《史記·秦本紀》:“馳冒晉軍。”

15)抑??(荒)棄孤🙅‍♂️,伓(圮)虛(墟)宗廟(第三章)

整理者曰🏃🏻‍♂️:伓,讀為圮,毀🕯。虛🎲,讀為墟,毀為廢墟🌄。圮、墟🥭,同義詞連用🏣。(P125

按:某氏曰👩🏼‍🌾:“疑‘伓’讀為背。‘虛’用為本字🏉。‘背虛’就是拋棄使虛空的意思🧑🏼‍🍳。”[60]某氏曰🖋:“‘虛’如字讀可從。‘虛宗廟’之說見於《荀子·解蔽》:‘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伓,疑屬上讀作附,指依附🦹🏻、親附🩹🧑‍🦳。此處斷句當作:‘抑荒棄孤伓(附)🤴,虛宗廟。’”[61]林少平曰:“‘伓虛’當讀作‘背去’,與簡4‘播棄宗廟’之‘播棄’近義。”[62]陳劍讀作“倍虛”。整理者句讀不誤,“虛”🛀🏿、“墟”古今字🦵🏽👨🏻‍🎤,整理者所釋亦不誤,不是“虛空”義📇。伓,讀為仆👁‍🗨,字亦作踣,倒覆也。

16)孤或(又)??(恐)亡(無)良僕(馭)(燃)火於越邦(第三章)

整理者曰:🩼,疑讀為燃🌚。燃火,猶縱火🦁。(P125

按:馬楠曰:“,疑即‘焍’字👨‍🦯‍➡️,讀為次第之第。火猶云改火。”[63]程燕曰:“此字應釋為‘狄’⁉️👷🏿‍♂️,右上所從弟乃贅加聲符。狄、弟二者聲同韻近。‘’讀作敵。‘敵火’應指敵方之火。”[64]石小力曰:“‘’字應如程燕分析👎🏿。從讀法來看,整理者對文意的把握是正確的📱,但讀‘燃’⛹🏽‍♂️,與‘狄’古音差別較大,恐難相通。今疑讀為書母歌部之‘施’。古書中‘狄’字常見與‘易’字通用,而‘易’字與‘施’字可以通用。施火,即縱火。《荀子·大略》:‘均薪施火,火就燥。’《墨子·備穴》:‘縛柱施火。’”[65]某氏曰🧔🏼:“‘良僕馭’之馭讀作御🧑🏻‍🔬,《晏子春秋》有‘今子長八尺,迺為人仆御’。‘良僕御’似當連皆用作名詞。如然,施火,便要理解為中性的動詞,這種情況下似指主動的去用火、管控火⚾️。還有一種情況🧝‍♂️,讀作禦😻,用作動詞📉🏋🏽‍♀️,那麼這裏的‘火’,理解為意料外之火,包含縱火👨🏽‍🏭👨🏼‍🌾、失火,後一種情況下🕵🏽‍♀️,從狄從弟📍,以弟為聲𓀎🏌️‍♂️,似可讀作失🫄🏼。”[66]蔡一峰曰:“此字首見🈯️,釋‘焍’或‘狄’皆有可能。‘火’當讀‘易火’,‘火’當為宗廟祭祀之火😣👼🏼,‘易’當訓延。‘易火’猶言‘延火’🤽🏼‍♀️,宗廟香火长明必須有專人負責侍奉續火,‘易火’即指這類差事💆🏿,宗廟火燭的燃與滅直接與邦國存亡聯繫在一起。”[67]馮勝君曰:“‘’原篆作‘’🧑🏽‍🍳,此字當隸定作‘’,應分析為從(肰)省從火🕵🏻,可直接釋為‘然’,從整理者讀為‘燃火’之燃。”[68]“亡(無)良”成詞,某氏以“良僕馭”為詞,非也。程燕、蔡一峰的字形分析👇,石小力的文意把握🥕,都可取。但石小力所引二例“施火”猶言加火,不是縱火義🩹。(狄)👩🏼‍⚕️,疑讀為肆🕞,縱也🫄🏻。“??(剔)”或作“肆”,是其比也🤜🏽。《周禮·小子》🥑🙆🏼‍♂️:“羞羊肆。”鄭玄注😑:“肆,讀為鬄🚵🏼🤺。”

17)余其與吳播棄(怨)(惡)於海(濟)江沽(湖)(第三章)

整理者曰👰🏻:,與“海”🤠、“江”、“湖”為類義詞🤸‍♂️,疑讀為濟,古四瀆之一。又疑讀為裔🫶🏿。(P125

按:孫合肥曰:“,疑讀為河。”[69]某氏曰👩🏿‍🦰☹️:“‘’若從‘皆’得聲不誤,似可讀為淵?”[70]王寧曰:“此字右旁下面的‘皿’當是‘血’之省,故‘[+皿(血)]’這部分當是雙聲符字。此字讀‘濟’恐不確,當讀洫,指溝洫🤌🏻。‘海洫江湖’均水蓄積、通流之處🚚。”[71]”從皆得聲🤐,整理者讀為濟,可備一說🙋🏼‍♂️。楚簡“濟”作“淒”。《易》之“未濟”🧚🏽👃🏿,馬王堆帛書同,上博簡(三)58作“淒”字。類例尚多[72]💤。清華簡(七)《趙簡子》簡9“河淒之間”☝️,整理者括讀為“河濟”[73]。此簡“”是“湝”增旁字👩🏿‍🦰,乃“淒”改易聲符的異體字🧚🏿‍♀️,亦讀作濟。《詩·風雨》👩🏼:“風雨淒淒。”《說文》:“湝,一曰湝湝🙍🏽‍♀️,寒也。《詩》曰:‘風雨湝湝🚋。’”《詩·綠衣》:“淒其以風。”毛傳🧔🏻:“淒𓀌,寒風也🈳。”是“湝”即“淒”也👩🏼‍🎤。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節(即)復欲傅之,淒傅之如前。”又“即以[]汁淒夕(腋)下。”原整理者曰:“淒,疑讀為揩,摩也🤶🏽。”《帛書集成》整理者從其說[74]。《五十二病方》殘片有“皆傅之,以”四字♘,“皆”乃“揩”省借,可證“淒傅”即“揩傅”💃🏼👷🏽,整理者說不誤。又疑“”讀為涯,“海涯”猶“海濱”,與“江”、“湖”為類。

18)齊執同力🚵🟫,以禦仇讎(第三章)

整理者曰🧑🏼‍🌾:齊執同力,第6簡有“齊厀同心”。齊執猶共舉,齊厀猶步調一致,皆同心協力之謂。又👹,執👩‍🦲、厀皆脂部字🧛🏿‍♂️,或疑音近假借🍼。(P126

按♞:某氏曰♕:“‘執’疑為‘埶’之訛,讀為‘齊執(勢)同力’。”[75]執,讀為集,合也,聚也🟪。

19)越王句踐將??(惎)(復)吳(第四章)

整理者曰:惎,憎惡🫰🏽,怨恨👵。(P127

按:某氏曰𓀋🧟‍♂️:“惎,此疑訓為謀🤞🏽。”[76]其說是也。《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越王又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 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惎,一曰謀👊🏻。”《左傳·定公四年》:“管蔡啟商,惎間王室。”王引之曰:“惎之言基。基,謀也🧎🏻。間👺,犯也。謂謀犯王室也。《爾雅》曰:‘基🫷🙂‍↕️,謀也。’《廣韻》:‘惎,一曰謀也。’《玉篇》🕎:‘諆,謀也。’《廣韻》🧑‍🦳:‘諅,謀也。’諆、惎、基⚆,並字異而義同。”[77]郝懿行曰:“基🪲,通作‘諆’,《玉篇》🐡、《廣韻》並云:‘諆🖨,謀也🐡🪵。’又別作‘??’,《爾雅釋文》👨🏼‍🏫:‘基,本或作??。’蓋‘基’為本字,‘諆’為叚音,‘??’為或體耳👩🏼‍🚀。”[78]《玉篇殘卷》:“諆,《爾雅》:‘諆,謀也😚。’野王案:謂謀謨也。今亦為‘基’字🩴,在《土部》也🤟🏻。”《集韻》👳🏽‍♂️:“諆、??📷:謀也,或從基,通作基🫸🏻🤸🏻‍♀️。”字亦作期🔴,《金樓子·自序》引曾生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期🧏‍♂️。”《意林》卷1引《尸子》引孔子語“期”作“謀”🚭。《亢倉子·農道》:“天發時,地産財,不與人期🔚。”《呂氏春秋·任地》“期”作“謀”🙆‍♀️。字亦省作“其”,《禮記·孔子閒居》“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鄭玄注:“《詩》讀其為基🧏🏻‍♂️,聲之誤也。基👨🏽‍🦱👩‍🏫,謀也。”《詩·昊天有成命》🐗、《國語·周語下》、《家語·論禮》作“基”🅾️,上博簡(二)《民之父母》簡8作“??”🏄🏿‍♂️。“??”即“諅”古字。毛傳🫶🏿:“基👨🏼‍💻,始也🙅🏻‍♀️。”“基”訓謀者🐼,謂謀事之始,鄭注、毛傳二合之,斯為善矣🙊。《詩·緜》👱:“爰始爰謀,爰契我龜。”馬瑞辰曰:“始亦謀也。始謀謂之始,猶終謀謂之究。‘爰始爰謀’猶言‘是究是圖’也🍱。《爾雅》‘基’、‘肇’皆訓為始,又皆訓謀,則‘始’與‘謀’義正相成耳✌🏼。”[79]

20)王乍(作)安邦🖤,乃因司襲常(第四章)

整理者曰:乍,讀為作,始。因司襲常,因襲常規。(P128

按:某氏曰:“‘司’或當讀為事,‘因事襲常’即循故襲常、因循故常之義🧚‍♂️。”[80]魏棟曰🤕:“‘司’古通‘嗣’,訓繼承、延續。‘因’、‘司(嗣)’⏸、‘襲’三字為同義连用🌊。”[81]某氏曰🧙🏽:“‘司’是官司之義🧝🏻‍♀️,‘因司’🧑🏿‍⚕️、‘襲常’是兩個動賓短語🐂,存在互文關係,意為因襲舊日之官僚機構、規章制度等,亦即不煩費改作之意🧖🏽‍♀️。《書·立政》有‘百司庶府’,‘司’即指官僚機構👩🏽‍💻。”[82]王寧曰:“‘司’是‘治’的假借字🎗,《爾雅》:‘治🎖、肆👰、古,故也。’‘因司(治)襲常’即因故襲常🚅⚂。”[83]某氏曰:“因🧑🏻‍💻🚵、襲,承襲之義。司☪️,職責🤵🏽‍♂️。常,舊法。”[84]某氏曰🧚🏿‍♂️:“‘因司襲尚’當讀為‘因司襲掌’🏌🏿‍♂️,‘因’、‘襲’同義,‘司’、‘掌’同義🚵🏿‍♂️,‘因司襲掌’的意思就是沿襲官吏所職掌之事,也就是使官吏的職位不發生變動🔘。”[85]王磊曰🤸🏽‍♂️:“‘司’可讀為始🏚。郭店楚簡《五行》第81簡:‘又(有)與司🧟‍♂️,又(有)與冬(終)也。’馬王堆帛書本‘司’作‘始’。《性自命出》第3簡🧏🏼‍♂️:‘司者近青🚴🏿‍♀️,終者近義。’‘司’、‘終’相對✊,也當讀為始🐛。‘因始’當即因襲初始的意思🦹🏼‍♀️。”[86]王磊說是也🔒,王寧說亦是📲,書傳未見“治”訓“故”者,《爾雅》郭璞注:“治,未詳🤜🏼。”鄭樵注:“‘治’疑為‘始’。”二字古通,非誤也,古亦省作“台”。始,初也,指初法🥷。

21(縱)經(輕)遊民,不爯(稱)貣(貸)(役)(泑)塗泃(溝)(塘)之(功)(第四章)

整理者曰:,讀為縱,緩也。經🎭,疑讀為輕🏕。稱,舉行,實施。貣🫷🏿,通作“貸”👨🏿‍🍼🚓,借貸。役,為,施行🏌🏻‍♂️。泑塗溝塘之功,指各種水利工程。🚶🏻,疑讀為泑。塗🧚🏽‍♂️,《說文》:“泥也。”溝,水瀆。泑、塗😎、溝、塘皆為溝塘沼澤之類。此句大意是不耗費民力興建水利工程。(P128

按:某氏曰:“縱,讀為總🅰️,掌握、統率之意📏。經,即治理、管理之意。”[87]某氏曰:“‘貣役’不如讀為‘力役’🤹🏽。本簡所謂的‘三工’疑即‘貣(力)役、幽塗👩‍🦯、溝塘之功’。”[88]《說文》未收“塗”字🧖🏿,《新附》始收之🎾🎒,整理者失檢,訓泥亦非簡文其誼。“經”整理者說不誤👸🏻。“貸役”從某氏說。,讀為幽,隱僻也🤞🏽。“塗”同“途”,道路。幽途,偏僻之路🧘🏿‍♀️。讀為塘,是也🟫,但不指溝池⛹️‍♂️,應指堤岸,字亦作?。《淮南子·主術篇》:“若發堿決塘。”高誘注:“塘,隄也🌀。皆所以畜(蓄)水。”《玉篇殘卷》“?”字條引作“?”,《慧琳音義》卷67二引同。又《兵略篇》:“若崩山決塘🤦🏼。”本篇簡56“泃之工(功)”,亦同。簡30:“王親涉泃(溝)淳塗。”“淳”謂隄墩(詳下文)🏌🏿‍♂️,指越王親自跑到溝隄及偏僻的路上😡。此簡謂越王寬緩民力,不舉力役修建幽途🙎🏻、溝隄。

22)王(並)亡(無)好攸(修)於民三工之(第四章)

整理者曰🚣:疑為“並”之壞字。並☣️,遍🚌。民三工之,意不明🥀,疑“”讀為“功”或“圖”🏄‍♂️🟢。(P128

按➖:孫合肥曰:“,讀為築🌥,義為‘築建工事’、‘建造工事’。”[89]”字圖版作“”🧑‍🧑‍🧒,不識📱。“”讀為圖是也𓀂,上博楚簡“圖”字作“”🩳、“”或“”,猶言規劃,與“修”對應🧑‍⚖️。此簡指三工之圖,故字加義符“工”作“”🦸‍♀️,“工”非聲符🦹🏼‍♂️。修🚜,猶言制訂。

23)王親自(耕),又(有)私(畦)(第五章)

整理者曰🙋🏽‍♂️🙄:,與九店簡之“”當為一字🏋🏻,李家浩釋讀為“畦”🤬,詳見《九店楚簡》(58頁)。《說文》:“田五十畝曰畦。”私畦,親耕之私田。(P130

按💤:王寜曰:“‘’可分析為從蒦(獲)省田聲,即‘田’👩‍❤️‍💋‍👨,田獵的目的是要獵獲禽獸🤸🏼‍♂️,故字從蒦(獲)作,這裡應當讀為‘田地’之田👩🏻‍⚖️🕥。 [90]整理者說是也,“”、“”皆從嶲省聲👌🏿🧝🏽‍♂️,故讀為畦🧝🏻‍♂️。畦音奚👨🏻‍💼。

24)王親涉泃(溝)淳塗(第五章)

整理者曰🙋🏻‍♀️:淳,疑指低窪沼澤。(P131

按🌤:某氏曰🚵🏿‍♀️:“‘淳’當讀為甽(畎),指田間水溝💖。在簡文中指代田地🏄🏿‍♂️。”[91]王寧曰🧜🏿:“‘淳’字原簡文從水郭聲,即‘漷’字,當讀為壑🍮。”[92]淳,讀為??,俗作墩、堆,土堆,簡文指溝之隄墩👩🏽‍🦰。字亦作埻☎️、錞,《山海經·西山經》:“騩山是錞於西海。”郭璞注:“錞🧗🏼‍♀️🕳,猶堤埻也[93],音章閏反。”《玉篇》“埻”字條引作“埻”,郭璞注作“埻,猶隄也”🍯。方以智曰👩🏿‍🦳:“‘敦’、‘堆’聲近。蓋山川之形,有似圜堆深筩者,如玉甑峰、鈷鉧潭之類📰。”[94]郭璞注“堤埻”即“堤墩”🧛🏼‍♀️。經言騩山是西海的堤墩🧑🏽‍🍼。字亦作敦,《爾雅》⛹🏿‍♀️:“丘一成為敦丘🙎。”郭璞注:“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為敦⛹️‍♀️。”

25)越庶民百眚(姓)乃爯(稱)譶(悚)愳(懼)曰👨‍🦼‍➡️:王其又(有)縈(勞)疾⬇️?(第五章)

整理者曰:譶,《說文》:“疾言也。”《正字通》:與‘沓👩‍👧‍👦、??、誻🚴‍♂️👩🏼‍🍳、??’並同。皆為多言📍。稱譶👷🏽,猶?譶。左思《吳都賦》🍴:“?譶澩?,交貿相競🙆🏻。”注:“?譶,眾言語喧雜也🛎👩‍🚒。”🤦🏼‍♀️,讀為悚。(P131

按:所引注“?譶🤱🏼,眾言語喧雜也”😙,非《文選》舊注,出自《康熙字典》,而《字典》又鈔自《正字通》“言眾語喧雜也”而誤倒“言”字于下,輾轉相鈔,致失其真4️⃣。且謂“稱譶,猶?譶”🧍,亦不知所據。某氏曰🕦:“清華簡(二)《繋年》簡46有‘’字🧑🏻‍🔧,用作‘襲’👩🏼‍🦳。此處‘譶’也應當讀為襲,‘稱襲’是一個詞,見《後漢書》‘棺槨周重之制,衣衾稱襲之數’,本指禮服,此處作動詞👨🏻‍🌾,意為穿上禮服。”[95]某氏曰🤼:“‘譶’字,據下文‘悚懼’一詞🌒,懷疑有沒有可能讀為‘懾服’之懾(字又作慴)?”[96]某氏又曰🎁:“‘譶’讀為‘懾服’之‘懾’。‘稱’字之後的‘譶(懾/慴)’🚵🏽‍♂️、‘悚’👏🏻、‘懼’為三字一義而並列複用者✍️。”[97]王寧曰:“此句當於‘譶’下斷句。‘’即‘慫’字,《說文》訓驚🍅👴🏼,‘慫懼’即驚懼。”[98]《後漢書》“衣衾稱襲之數”,“襲”是死者之衣🎣,“稱”指單衣、複衣相對應,古有定制。李賢注:“天子襲十二稱,諸公九稱,諸侯七稱,大夫五稱,士三稱。……衣單複具曰稱♻🧑🏽‍🦰。”身份不同,其稱數也不同,某氏不知,胡亂引之,殊為失之。“”讀為悚💂🏼,抑讀為慫,一也。《說文》:“慫,驚也🙂‍↔️,讀若悚。”《玉篇》:“慫👨🏻‍🏭,悚也。”“慫”字亦作竦、愯[99]。字亦作??、聳,《左傳·成十四年》:“無不聳懼🫸🏼。”《玄應音義》卷15:“聳耳:古文竦、??、慫三形,同。”《六書故》:“聳,又作悚♿、慫、??🍪。”字亦省作從📢,《太玄·失》🤶:“卒而從而,?而竦而。”范望注:“從、?、竦🧼,皆是憂懼🍈,憂懼卒至之貌也⏮。”王寧于“譶”下斷句,是也。爯,讀為偁🦵🏻,稱揚也🤤,字亦作稱,音轉亦作譝、繩💎⏩,《廣雅》❣️:“偁🧑🏼‍⚖️、譝,譽也。”王念孫曰:“‘偁’通作‘稱’,譝亦稱也,方俗語轉耳。”[100]譶🟩,讀為?。《說文》:“?,俛伏也,一曰伏意也🖼。”《廣韻》、《五音集韻》引“伏意”作“意伏”,《集韻》、《類篇》引作“服意”。蔣斧印本《唐韻殘卷》:“?,安➰。”《廣韻》:“?,安貌。”“?”蓋身子低伏義,引申則為意服、心服。爯譶👸,猶言稱服。

26)王聞之💮🤕,乃以?(熟)飤(食)脂醢脯(羹)多從(第五章)

整理者曰:,即“肓”字,疑讀為羹2️⃣。(P131

按:某氏曰:“當讀為膴🧪。《周禮·天官·冢宰》:‘薦脯😜、膴🎹、肸(引者按:當是‘胖’字),凡臘物。’”[101]其說是也,陳劍亦讀作“膴”。膴亦脯也🛳🧙🏽,乾肉。

27)其見蓐(農)夫老弱堇(勤)??(厤)者🚴,王必酓(飲)飤(食)之(第五章)

整理者曰:堇👨🏽‍🍳🏒,疑讀為勤。??,疑讀為厤📑,《說文》:“治也。”(P131

按👩🏼‍💻:劉剛曰⌛️:“‘??’可以分析為從土🤚🏻、省聲。堇??,讀為‘饉歉’👩🏻‍🦱。”[102]陳劍曰:“‘堇??’可讀為‘勤懋’。”[103]王寧曰:“堇??,讀為‘瘽瘠’。‘瘽’《爾雅》訓病。《呂氏春秋·順民》:‘(勾踐)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與簡文所記內容類同,大概是同一個來源🤶🏼。高誘注🤚:‘漬亦病也。《公羊傳》曰☝🏽:“大漬者🕑,大病也。’畢沅《新校正》🐤:‘案《公羊傳》莊二十年《經》“齊人大災”🧝,《傳》曰:“大災者何🔌?大瘠也🎋。大漬(引者按:當是‘瘠’字)者何??也。”瘠亦作漬🧑🏻‍🦼🟫。’簡文‘??’正相當於‘漬’👨🏼‍⚕️,‘瘽’正相當於‘病’🧑🏽‍🦰,‘漬’即‘瘠’。”[104]王寧引《呂氏》說之是矣。何休注:“瘠🍝,病也,齊人語也。”瘠指瘦瘠🤗、瘦病,字亦作?🧘、積👨🏻‍🚒🧑‍🧒‍🧒。然“??”未必即“漬”字,聲母不近👱🏼‍♀️,疑讀為?。《說文》🙀:“?,一曰瘦黑,讀若隸👨🏿‍🎤。”“?”即“黧”異體字,字亦作黎☝️❕、犂、梨🦹‍♀️。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瘦黑。”《集韻》:“?,黧瘦也。”又“?,病瘠黑也🤵🏿。”

28)其見農夫(稽)(頂)足見,顏色訓(順)必(比)而將(耕)者,王亦飲食之(第五章)

整理者曰💂🏼:,疑讀為“稽頂”,義同稽首🚍。稽首足見🧑🏼‍🏫,似言禮敬周至。(P131

按:某氏曰:“,疑讀作黎😙。黎頂🫲🏽,即‘黎首’,與《列子·黃帝》之‘面目黎黑’相當。《呂氏春秋·行論》、《求人》有‘顏色黎黑’,是相似表述🚃。”[105]王寧曰🏄🏼‍♂️:“‘’當即‘耆’字或體,與‘老’義類同,《說文》:‘老🏃‍♀️,……從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此從毛、旨與之同,‘耆頂’當是指頭髮白。‘見’疑當讀‘胝繭’之繭🎍〰️。”[106]王寧又曰😧:“‘’是‘耆(鬐)’當無疑🍵,段玉裁於《說文》‘耆’下注云💂‍♂️:‘又按《士喪禮》、《士虞禮》“魚進鬐”注:“鬐,脊也👮🏻。古文鬐為耆🚵🏻💸。”許書《髟部》無“鬐”字,依古文《禮》🤹‍♂️,故不錄今文《禮》之字也👨‍🍼。’‘鬐頂’蓋即‘脊頂’,謂以脊背為頂,即駝背。”[107]王寧又曰:“《莊子·大宗師》:‘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又《人間世》:‘支離疏者,頤隱於臍♑️,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釋文》引李云‘句贅’即項椎🧑🏻‍⚕️,古注說‘會撮’也是項椎或脊椎,《釋文》引司馬曰‘會撮,髻也’,不知道哪個對。‘句贅’和‘會撮’可能是一回事🆙🧗‍♀️。‘’應該是‘鬐’🧑‍🍼,和‘髻’又音近🔬,也許有聯繫🧚🏿。大概《舉治王天下》里的‘’相當於‘句贅’,《越公》里的‘頂’就是‘會撮指天🙅🏽‍♂️、五管在上’,都是指駝背的樣子。《淮南子·精神》:‘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脊管高於頂👨🏽‍💻,??下迫頤,兩脾在上,燭營指天。’說的都是此類的事情,而又說‘脊管高於頂’👩🏿‍💼🆒。”[108]某氏曰🙇‍♀️:“‘見’大概當讀為趼🆘?謂農夫足上長趼子🧏🏽‍♀️。”[109]①“黎”指黎黑,“黎頂”不辭🙅🏻‍♂️。《士喪禮》👅、《士虞禮》“鬐”、“耆”訓脊者,指魚脊,即“鰭”字。未聞“脊頂”之說,且“脊管高於頂”、“會撮指天”者亦不堪耕田。🍄,疑讀為瘌🫷,字亦作癩、癘、?,或省作厲,疥癩也,指頭上禿瘡𓀐🧑‍🦰。🏪,猶言禿頂。②“見”讀為繭、趼,音理自無問題。疑“見”讀為蹇🤸🏼‍♀️,跛也🤷😎。俗字亦作??,《廣韻》:“??,行不正也。”

29)……于越邦,陵陸陵稼,水則為稻(第五章)

整理者曰9️⃣:陵陸,山地與平地🕗。《管子·地圖》🅱️:“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稼”與“稻”對文,指旱地種植的植物。“陵陸陵稼,水則為稻”句中,第二個“陵”疑為“則”或“為”之誤書,當為“陵陸則稼🚵🏻‍♂️,水則為稻”,或“陵陸為稼,水則為稻”🕺🏼🫳🏻。(P133

按🦶🏼:某氏曰:“整理報告懷疑原文有誤,似不必要。只要將句讀調整為‘……于越邦陵陸🤞🏻,陵稼,水則為稻’✢,就可以避免簡文有誤的疑問。‘陵稼’可以看作‘陵則稼’的簡省🧙🏿‍♂️。”[110]陳劍從其讀🚐。整理者句讀不誤,但改字則誤🕰。“陵陸陵稼”是“陵陸則為陵稼”省文,探下省“則為”二字。陵亦陸也,複言曰“陵陸”,單言曰“陵”🧑🏻‍🔧,與“水”對文。《莊子·達生》:“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淮南子·說林篇》:“褰衣涉水⚪️,至陵而不知下,未可以應變😛✍🏼。”古楚語謂陸地為陵[111]。“陵”如是本義指大阜🧙🏻‍♀️,則所引《管子》例與下“丘阜”犯複。

30)凡群厇(度)之不厇(度),群采勿(物)之不(對),(佯)緰(媮)諒人則(刑)也(第六章)

整理者曰⛹🏼‍♀️:,疑從絀聲,讀為對🍉。不對,不匹配,意思是有悖於常典。第55簡相同的意思表達為“群物品采之愆於故常”。,疑讀為佯🧝🏽‍♀️👵🏻,欺詐。緰,讀為媮,鄙薄。諒人,誠實之人👨🏼‍🦳。(P134

按👨🏻‍🌾:石小力曰:“‘’字原作‘’,整理者以為從絀🦹🏻‍♀️,讀為對🧑🏿‍🍼🦉。今按,疑當釋‘縝’,精緻👱,細密🤑。”[112]某氏曰:“,似當讀為傷。緰🖖🏼,似當讀為誅💆🏽。諒人🚡,似當讀為‘良人’🚣🏽‍♂️。”[113]王寧曰🧛‍♂️:“《康熙字典?補遺》收‘??’字,引《奚韻》:‘普怪切,音派,出也♦︎。’由聲求之,實‘賣’之簡省寫法👨🏼‍🦱,小篆‘賣’從出、网、貝❎🕵️‍♂️,此字形蓋省去‘网’✬。簡文從糸當即‘續’字。‘群采物之不續’🍞,就是諸商品貨源斷絕供應不上的意思🏃‍♀️‍➡️。🏃🏻‍♀️‍➡️,疑是‘詳’之或體,‘佯’💂🏻、‘詳’古字通。‘佯緰’疑即後世所謂‘邪揄’🧑🏽‍💼、‘揶揄’,戲弄、侮辱之意,在簡文里應該是戲弄、為難的意思🙇🏼🧓🏻。‘諒人’整理者解為誠信之人,可通🔛。不過在市場的‘諒人’疑是官名,即《周禮·夏官·司馬》的‘量人’🍥,是負責丈量和營造的官📮,鄭玄注:‘量猶度也🧑🏽‍🦳,謂丈尺度地也。’”[114]??”字最早出於《字彙補》☎,音派,當是會意字,不是“賣”字。“邪揄”、“揶揄”《說文》作“歋瘉”,舉手相弄的輕笑貌,音轉亦作“冶由”、“冶夷”,與“緰”當無關係👺🍺。“”從出得聲,讀為入💂🏿。《廣雅》🚴🏽:“入,得也。”《淮南子·主術篇》高誘注:“入,中。”不入,猶言不符合標準。“”是“潒”異體字,讀為??😶‍🌫️、愓。《說文》💇🏽‍♂️:“??🧈,放也🥬。”又“愓,放也。”二字音義全同。《方言》卷10:“媱🫵🏿、愓,遊也,江沅之閒謂戲為媱,或謂之愓。”《廣雅》👨‍🏭:“愓,戲也。”字亦作婸🚇,《方言》卷6:“佚、婸,淫也💴。”《玉篇》🧤:“婸🧙🏻‍♂️,戲婸也。”《廣韻》:“婸💀,淫戲皃🪬👰🏻‍♀️。”字亦作蕩,《廣雅》:“蕩、逸🐬、放⛸、恣🏌🏿‍♀️,置也。”《慧苑音義》卷1🧫:“心馳蕩:蕩字正作愓,經本作蕩者👩‍✈️,時共通用,古體又作婸🤦🏻‍♀️、??。”“蕩”即放逸、恣縱義。緰,讀為愉👥,託侯切。《說文》:“愉🧙🏽‍♂️,薄也👩🏽‍🎓。”“媮”亦借字,字亦作偷。諒,讀為涼、????)。《說文》:“涼,薄也。”又“??,事有不善言??也。《爾雅》:‘??,薄也🛅。’”《廣韻》引《字統》:“事有不善曰??薄。”簡文是說采物不符合標準,恣縱、涼薄於人者都要受刑罰🫶🏽。

31)凡市賈爭訟,?(反)(背)(欺)巳(詒),察之而孚🎊,則詰誅之。因其貨以為之罰(第六章)

整理者曰:第43簡作“反不巳”,疑讀為“反背欺詒”💣。(P134

按:“”是“諆”古字。《說文》:“諆,欺也。”同聲為訓,本乃一字👩🏼‍🚀。字亦作??(惎),郭店簡《忠信之道》簡1⇨🤗:“不惎弗智(知)𓀄,信之至也✶🗣。”裘錫圭曰🧑🏻‍🚀:“惎當讀為欺。”[115]圖版作“”😷,即“??”字🍧。字亦作娸🖕,《漢書·枚乘傳》:“故其賦有詆娸東方朔🖐🏿。”如淳曰:“娸,音欺。”“詆娸”即“詆欺”。字亦作期,阜陽漢簡《蒼頡篇》:“囗囗蒙期,??(耒)旬囗囗🤾🏻‍♂️。”整理者曰👩‍👩‍👦:“期♿,讀為欺。蒙🧞‍♂️,欺也👨🏼‍💻。”[116]北大漢簡(一)《蒼頡篇》簡44--45👩🏽‍🦳🙎:“嬎欺蒙期,耒旬隸氐。”嬎讀為謾[117]🎐,四字皆欺義。“巳”當是“已”形誤🚧,故讀為詒。

32)凡成(城)邑之司事及官帀(師)之人🦹🏻,乃亡(無)敢增??(益)其政以為獻於王(第六章)

整理者曰:??,讀為益。增益,增添🐼,此處義為虛誇🙋🏿‍♀️。政⛎,或可讀為征。增益其征,指加重賦稅負擔。(P135

按🤦🏽‍♂️:劉剛曰:“‘增??’讀為‘增歉’,其義與‘增減’、‘增損’相近……其語義偏向于‘增’。”[118]陳劍曰:“‘增??’讀為‘增貿’。‘增貿其征以為獻’🍎,謂徵收賦稅、征取實物時,或是增加🤶🏼、或是改換(其種類數量等),以求進獻獲功及取媚於王🧑🏻‍🏭。”[119]王寧曰:“‘??’字從厤從土🚝🕑,就是古書常見的‘積土’之積的後起專字。”[120]整理者說是,益亦增也,加也💂🏻‍♂️。古音“歷”、“鬲”同,“鬲”與“益”音轉。《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鄭玄注:“鬲☎️,搤也🌥。”《儀禮·喪服傳》“鬲”作“搹”(武威漢簡《服傳》甲🧴✍🏼、乙本簡1仍作“鬲”),此是聲訓。《說文》🥠:“搹💝♻,把也。?✉️,搹或從戹👨🏽‍🍼。”《慧琳音義》卷80:“扼捥:《說文》:‘?,猶把也。’正作搤, 亦作搹,音義並同。《錄》作扼,俗字也。”《廣雅》:“搤👮‍♂️、搹,持也🤖▪️。”王念孫曰:“‘搤’與下‘搹’字同🤹🏿‍♀️。”[121]“?(扼)”、“搤”、“搹”互為異體字。P.2011《切韻》🐒、《玉篇》、《集韻》“鷊”同“鷁”,亦是其比🙆🏻‍♂️。

33)王既必(比)聖(聽)之(第七章)

整理者曰🟨⚅:必🦆,讀為比,考校。(P138

按🧝🏿:鄭邦宏曰:“‘必’當讀為‘比’,用為範圍副詞,語義相當於‘皆、都’。”[122]“必”讀如字✭,副詞,猶言必定。簡40“王必親見而聽之”,簡45“王必親聽之”👬🏼,皆同👩🏻‍🦼。

34)三品年(佞)譸攴(扑)(毆)✊🏽,由臤(賢)由毀(第七章)

整理者曰☃️:年🌵,讀為佞。譸,欺誑🌟。攴,《說文》:“小擊也。”文獻多作“扑”。,楚文字多讀為“數”,簡文疑讀為毆。三品佞譸扑毆,大意是對於下三品佞譸之執事人予以抶擊懲罰🫸🏻。由🧑🏽‍🏭,依據。賢📬,善。毀👨🏽‍🔧,損🧜‍♀️。(P138--139

按:某氏曰:“疑讀為:‘三品年籌枚數’。”[123]王寧曰:“‘年譸’當即《周禮·大祝》中的‘年祝’🚴🏿‍♀️。鄭司農注👩🏼‍🏭:‘年祝,求永貞也。’鄭玄注:‘求多福🏍,歷年得正命也🏭。’此處的‘年譸’疑是定期舉行的祝禱儀式,根據神示確定官員任職期限的長短✍🏽。ee讀攴為枚🧑,讀(謱)為數🧒,是也👩🏽‍✈️。‘數’即卜筮👨‍🎤。‘枚數’即枚卜、枚筮。‘年祝枚數🧄,由賢由毀’,這兩句是倒裝,意思是根據別人對官員的讚揚和批評🧍🏻,通過年祝和占卜來確定其評定的等次。”[124]“年譸攴”是說獎懲✊,故下句“由賢由毀”與之相應👨🏻‍🎤。年🛝,讀為任,任用。譸,讀為酬👩🏽‍🦱,酬報🚣🏽‍♀️、賞賜。“攴”讀如字😪。整理者讀為毆,是也👍🏽;或讀為誅,責也🫰🏼。攴毆◾️,撻擊也🫰🏼。攴誅🔹🪷,撻擊責讓也。

35)王乃(親)使人情(請)問群大臣及邊縣成(城)市之多兵🦸🏼‍♀️𓀀、亡(無)兵者(第八章)

整理者曰🪢🤵🏽‍♂️:,疑讀為親👨。又疑讀為急,義通“趣”、“促”等👨🏿‍🦰。(P140

按:某氏於“使人”下讀斷,云👨🏼‍🍼:“‘’字應是從歸省,可讀為饋。”[125]蘇建洲曰🧛🏽‍♂️:“使人🤷‍♀️,使者。,讀為謂🕐,是使👨‍⚕️、令的意思。”王寧曰🙍🏿‍♂️:“👩🏽‍⚖️,此字當即後世字書中的‘??’字,又作‘??’、‘?’等形🧑🏽‍⚖️。簡文中讀為‘謂’可通,亦可讀為‘委’。”[126]某氏曰:“‘’也有可能讀潛。”[127]整理者句讀是🔴,蘇建洲對文義的理解亦得之。,讀為??。《方言》卷13:“??,使也。”《玉篇》同🤾🏿。《集韻》:“??🤦🏽‍♀️,往也,使也🧊。”使人,猶言派遣使者👶🏻🫠。字亦作歸🙇🏻‍♀️,《廣雅》:“歸,往也。”用為使動,猶言使……往⛸、使……去,故又訓使也。

36)王則自罰,小(失)飲食,大(失)=(繢墨)🐁,以礪(勵)萬民(第九章)

整理者曰📉:👩🏻‍🦯🦸🏽,合文🔅🚴🏽,疑讀為“繢墨”或“繪墨”🧚,在某個部位畫墨。(P143

按👨🏻‍🏭:王挺斌曰:“‘=’🤾🏻,頗疑即古書中的‘徽墨’或‘徽纆’👨🏽‍🍳,指的是拘繫罪人。”[128]某氏曰:“‘’字左所從,與包山文書16號簡‘斷’字左部同。字可看作從墨從斷省🧕🏿♿,讀作‘墨斷’👨🏻‍✈️。此處‘墨斷’,當與墨刑有別,但塗墨以自省則頗有可能。”[129]王寧曰:“楚簡‘斷’字多作‘剸’🫚。此處合文當讀‘墨專(斷)’或‘專(斷)墨’,即典籍常見的說吳👩🏻‍💼、越之人‘斷髮文身’或‘文身斷髮’👩🏼‍🔧,‘專(斷)’即斷髮,‘墨’即文身♋️,未必如墨刑一樣是刺在臉上。 [130]某氏駁王寧說,指出“斷髮紋身是越人習俗……不是什麼懲罰措施。簡文左邊那個字也不絕對釋為‘專’所從,‘叀(惠)’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31]”字左側疑是“專”省文,讀為“墨??(縳)”。??(縳)🧚🏿‍♂️,白絹✌🏼、白繒。《玉篇殘卷》:“絹🤦🏻‍♀️,《說文》:‘生霜如陵稍也。’今以為‘??’字🧓🏽。《字書》👮🏿:‘生繒也🤙。’”越王有大過,則墨其絹以代墨刑而自罰🏌🏼‍♂️,所謂象刑耳😻。《周禮·秋官·司圜》:“司圜掌收敎罷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飾而加明刑焉🙏🏻。”鄭玄注:“弗使冠飾者,著墨幪,若古之象刑與🙍🏼‍♂️?”《御覽》卷645引《尚書大傳》:“唐虞之象刑,上刑赭衣不純,中刑雜屨⬅️,下刑墨幪📊,以居州里而民耻之🧖🏻。”又引鄭玄注:“幪👰🏻‍♂️,巾也📡,使以下得冠飾。”《書鈔》卷44引《書大傳》🧗🏿‍♀️:“犯墨者蒙帛巾♓️。”《初學記》卷20引《白虎通》:“五帝畫象者,其服象五刑也🏖。犯墨者蒙巾,犯劓者赭其衣🧎🏻‍♂️,犯髕者以墨幪(蒙)其髕處而畫之[132],犯宮者履屝,犯大辟者布衣無領。”《慎子·君人》👨🏼‍🏭:“有虞之誅,以幪巾當墨。”唐虞墨其巾以代墨刑🤷‍♂️,越王亦其類也🌾。

37)越邦庶民則皆震動,??(荒)鬼(畏)句踐,無敢不敬(第九章)

整理者曰:??🤏🏽,讀為荒,大。荒畏♖,非常敬畏。(P143

按:??,讀為茫🤣,怖遽、害怕。《方言》卷2:“茫、矜💁🏻、奄,遽也👨🏽‍🍼。吳🎦、 揚曰茫,陳潁之間曰奄,秦✣、晉或曰矜或曰遽🦸🏼‍♂️。”字亦作朚🏇🏻,《廣雅》🤹‍♂️:“朚,遽也。”俗字作恾、忙♔,P.2011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恾,怖👨🏻‍🦰。朚🙏🏿,遽。”《玄應音義》卷19:“蒼茫🧙:又作朚,同。朚,遽也⛈。經文從心作恾♉️🪒,非體也。”

38)王大喜,焉始絕吳之行李🏇,毋或(有)往(來)以交之,此乃(屬)邦政於大夫住(種)🧴,乃命(范)羅(蠡)👩‍🦯‍➡️、太甬大鬲(歷)越民(第十章)

整理者曰🧑🏽‍🏫🗃:或🧍,讀為有🤶🏻。不要有往來交往。此,乃📖。,讀為屬,委託🧝🏿‍♀️。鬲🛻,讀為歷,數也。歷民🦕🛵,即“料民”💁🏼。《國語·周語上》🪠➖:“乃料民於太原🚬🫕。”(P146

按⛹🏽‍♂️:馬楠曰:交讀為徼,訓為招致。石小力曰💄🧝🏻‍♀️:“‘此’字當連上讀為‘訾’🙎🏼,厭惡📫、恨也。之,代詞🧑🏿‍🍼,指代夫差或者吳國🙅‍♂️。本句的大意是勾踐斷絕吳國使人,不再和吳國交往,目的是招引夫差的怨恨,從而挑起兩國之間的戰爭🕶🍋。”王挺斌曰👩‍👧‍👦:“鬲可讀為歷😦,但是當訓為相視、察看之義。《爾雅》🧙:‘歷🧗‍♀️🫸🏼,相也。’王引之《經義述聞》⏏️:‘歷為相視之相,《郊特牲》曰:“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歷謂閱視之也。’簡文‘歷民’之歷當即相視之義,與‘歷其卒伍’之歷相類。‘料民’即計點人口🪪🫠,與‘歷民’在詞義上略有區別。”[133]趙嘉仁曰👱🏼‍♂️:“早期典籍似不見‘歷民’的說法。疑‘鬲’應讀為厲🏮,《管子·權修》:‘此厲民之道也。’‘厲民’謂訓練人民或鼓勵👨🏻‍🦼‍➡️、勸勉人民👉🏼。”某氏曰👩‍🔬:“‘此’當屬上讀,指代‘吳之行李(使)’🚨。”[134]某氏曰:“‘此’字當上屬,疑當讀為‘些’👩‍🌾♦︎,語已辭。”[135]某氏曰:“贊同將‘此’屬上讀的意見🚠。‘交’讀為徼可信,不過似當解釋為求🕷;‘此’可讀為疵⚠️,意為瑕疵、毛病,這裏指與吳國關係中出現的麻煩。”[136]整理者讀不誤,“此”屬下讀,猶故也[137],口語曰“所以”、“因此”。“交”讀如字,交接、交往🛃、聯繫義👩‍🦰。,讀為投🚶‍➡️,託也,致也,歸也🧸。《廣韻》:“投🚬,託也✌🏽。”鬲,讀為厤。《說文》:“厤,治也。”又“??”字云:“從甘🙇‍♀️、厤🚪。厤◻️,調也。”《玉篇》:“厤,理也。”《越絶書·外傳紀策考》:“種躬正內,蠡出治外,內不煩濁,外無不得。”亦謂種擅國政,蠡治萬民也🦧。

39)必(庀)卒(協)兵🏄🏿,乃由王卒君子六千(第十章)

整理者曰:必,讀為庀,治理。協,調整。由🧍‍♂️,任用。(P146

按*️⃣:馬楠曰:“疑讀為勒。”[138]趙嘉仁曰🟡:“‘必’應讀為比🎈,為‘編次排比’的意思,‘’可讀為勒,為‘统率’、‘部署’之意🧑🏻‍🌾。”陳偉曰:“‘必’疑讀為比👨🏿‍🔧。《周禮·秋官·大行人》:‘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覲以比邦國之功💁🏽,夏宗以陳天下之謨,冬遇以協諸侯之慮,時會以發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鄭玄注:‘圖、比👨🏻‍🦳、陳🎏、協🧞‍♀️,皆考績之言🤾🏻‍♀️。’比卒協兵,即考校兵卒🧑‍🍼🤽🏿‍♂️。由,疑可讀為抽,擢也,拔也。簡文是說通過考校🏡🏏,從普通兵卒中選拔出王卒。”[139]蘇建洲曰:“‘由’應該就是上博簡《子羔》簡8‘故夫舜之德其誠賢矣🚵🏿‍♀️🔴,諸畎畝之中而使君天下而稱’的‘’🫱。此字以往有多種讀法👩🏿‍🏫,包含‘抽’等等,裘錫圭先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子羔〉釋文注釋》有分析🧑‍🦰、評論,此從裘先生讀為‘擢’。”[140]某氏曰:“‘由’用作本字,文意并无不通👉🏽,‘由’即进用。”[141]讀“必”為比🤗,讀“”為協(古字亦作‘劦’🧀,又作“恊”)🧞,是也,皆齊同、和協義。“”是“劦”省文✥,字亦作扐🚵🏼🦹🏿、,郭店簡《緇衣》🧨:“則民咸而刑不試。”上博簡(一)作“扐”,今本《緇衣》作“服”🏄🏿‍♂️。“(扐)”疑從劦省聲,讀為協。《爾雅》:“協,服也。”邢疏:“協者,和合而服也。”訓服乃和協之引申義🏄🏻‍♂️。白于藍、孔仲溫徑讀“(扐)”為“服”[142],其聲母遠隔。“由”讀為抽或擢,皆是,亦可讀為挑🙇,并音近義同🏋🏼,猶言選擇、選取。

40)及昏,乃令左軍監(銜)(枚)(溯)江五里以須(第十章)

整理者曰:監🍾,讀為銜👩‍👩‍👧‍👦,皆為談部。《國語·吳語》🦧:“乃令左軍銜枚泝江五裏以須😎。”(P147

按:監,讀為嗛。《說文》:“嗛👯‍♂️,口有所銜也。”“銜”亦借字👩🏻‍⚕️🙉。上博簡(二)《子羔》簡11:“有燕監卵。”整理者括注為“銜”[143],亦未得正字。

41)吳師乃大北,疋(旋)戰疋(旋)北,乃至於吳(第十章)

整理者曰:疋💇🏿‍♂️,讀為旋🧑🏿‍🌾,連詞🍃。(P147

按:某氏曰:“疋當讀爲且。《易·姤卦》‘其行次且’,上博簡《周易》作‘疋’🎹。吳師且戰且北。”[144]既言吳師大北▫️,則不是旋戰旋北,亦不是且戰且北👨🏻‍🌾🍋‍🟩。疋,疑讀為數,二字生母雙聲🧑🏿‍🦱,魚、侯旁轉疊韻。言吳師數戰皆敗北也。《國語·吳語》作“三戰三北”,韋昭注:“三戰👨‍🦰🤸🏼‍♂️,笠澤也,沒也🧘🏿‍♀️,郊也。”《吳語》所載三戰蓋大戰👩🏽‍🍼,小戰若干✊🏼,故簡文曰“數戰數北”🏋🏻👩🏿‍⚕️。

 

 

 



[1]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2]“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3]“苦行僧”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5

[4]《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5]《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6]“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7]羅小華《清華簡〈越公其事〉簡3“挾弳秉?”臆說》,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5

[8]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9]李守奎《〈國語〉故訓與古文字》🈂️,收入《臺灣第28屆中國文字學國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2017512—13日,第42--43頁💂🏻‍♂️。

[10]蘇建洲《談清華七〈越公其事〉簡三的幾個字》,復旦古文字網2017520,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50

[11]“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12]“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4

[13]“耒之”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4

[14]參見蕭旭《〈淮南子〉古楚語舉證》🤳,《淮南子校補》附錄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804頁。

[15]王磊《清華七〈越公其事·第一章〉札記一則》,簡帛網2017514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4

[16]bulang”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17]《列子·湯問》🤌🏿🥠、《文子·上義》同。

[18]參見楊樹達《詞詮》👮🏼‍♂️,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431頁。

[19]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20]《集韻》“?”字條引《博雅》:“?🧍🏻🙇🏼,忼慨也”。

[21]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22]《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23]“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24]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9♿️。

[25]孫合肥《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一則》,簡帛網201742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6🧑🏼‍🤝‍🧑🏼。

[26]《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27]“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2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9🅰️。

[28]孫合肥《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一則》😼,簡帛網201742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6

[29]“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5🫳🏽。

[30]“厚予”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4🦸‍♂️。

[31]“東潮”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4💂🏻‍♂️。

[32]“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9

[33]參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118頁。

[34]陳劍《〈越公其事〉殘簡18的位置及相關的簡序調整問題》,復旦古文字網2017514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44🚶🏻‍♀️‍➡️。下引陳說出處同此。

[35]《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36]“耒之”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9

[37]胡敕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越公其事〉札記三則》,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網,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7/20170429211651149325737/20170429211651149325737_.html🎪🦈。

[38]xiaosong”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𓀄,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39]“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40]“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41]《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42]《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43]“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44]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59—60頁。

[45]錢佃《荀子考異》引一本作“熟比”,形之誤也。

[46]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795頁。

[47]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304頁。

[48]“敦”🧖🏼‍♂️🧔🏽‍♂️、“斷”一聲之轉,《莊子·逍遙遊》《釋文》:“斷🤘🏼,司馬本作敦,云👛:‘敦,斷也。’”

[49]引者按:指《廣雅·釋言》🧑🏻‍🦳,非《爾雅》5️⃣。

[50]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7頁🧑‍🌾。

[51]陳瑑《國語翼解》卷4🤱🏽, 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9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672頁👉🏽。陳氏引《說文》奪“齊”字。

[5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0601頁。焦循《孟子正義》卷24,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807頁。

[53]汪遠孫《國語發正》卷6,收入王先謙《清經解續編》卷99🤹🏻‍♀️,鳳凰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11冊,第3096

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758頁。

[54]“難言”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3👨🏽‍🦰。

[55]“悅園”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56]“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57]《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58]“黔之菜”說,《清華簡柒〈越公其事〉篇之“??冒”試解》🧑‍🦰,簡帛網2017511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2🍘。

[59]郭店楚簡《忠信之道》簡4、簡5“天地”,《語叢四》簡22“山亡地”,“地”皆作“??”,圖版作“”。“??”字見《集韻》。

[60]“耒之”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6

[61]“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62]《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𓀛,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63]《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64]程燕《清華七札記三則》🏃🏻‍♀️‍➡️,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8®️🙈。

[65]《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5

[66]“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5

[67]蔡一峰《清華簡〈越公其事〉“繼燎”“易火”解》👳🏿‍♀️,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4

[68]馮勝君《試說清華七〈越公其事〉篇中的“繼孽”》🤦🏽‍♂️,復旦古文字網201752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20

[69]孫合肥《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二則》🙍,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7✶。

[70]“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4

[71]《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72]參見劉信芳《楚簡帛通假彙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266頁👷🏿‍♂️。又參見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37頁。

[73]《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七),中西書局2017年版🌄👨🏻‍🎤,第107頁🙂🛏。

[74]《馬王堆漢墓帛書[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頁。《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5冊,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28頁。

[75]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3

[76]“薛後生”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2

[77]王引之《經義述聞》卷19🧘‍♂️,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72頁。

[78]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頁。

[79]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816--817頁。

[80]“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3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

[81]《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82]“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0🥼。

[83]《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84]“明珍”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85]“苦行僧”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5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6

[86]王磊《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六則》,簡帛網2017517日ℹ️,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6

[87]“明珍”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88]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8

[89]孫合肥《清華七〈越公其事〉札記二則》😾,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7

[90]《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6🐝。

[91]“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7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92]《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93]《山海經》據四庫本,明刊本“堤埻”誤作“堤”🙎🏽‍♀️🏋🏿‍♀️,道藏本誤作“是蜳”。

[94]方以智《通雅》卷16👲,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587頁。

[95]“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3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

[96]“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4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2👮🏽😣。

[97]“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20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9

[98]《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99]黃侃《說文同文》🧎🏻‍♀️,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7273頁🧫。

[100]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頁🥷🏿。

[101]“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3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

[102]劉剛《試說〈清華柒·越公其事〉中的“??”字》©️,復旦古文字網201742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11👏🏽。

[103]陳劍《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復旦古文字網20175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39

[104]《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6🖐🏿。

[105]“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7

[106]《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𓀖🧑🏿‍🔬,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107]《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108]《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9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9🤯。

[109]“汗天山”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7

[110]“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111]參見蕭旭《〈越絕書〉古吳越語例釋》,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2015--2017頁。

[112]《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13]“暮四郎”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114]《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115]《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頁。

[116]《阜陽漢簡〈蒼頡篇〉》,《文物》1983年第2期🎴,第31頁💅🏿🥊。

[117]某氏讀嬎為嫚,尚未探本。“抱小”《北大漢簡〈蒼頡篇〉校箋(一)》🟧,復旦古文字網201511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44

[118]劉剛《試說〈清華柒·越公其事〉中的“??”字》,復旦古文字網201742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11❤️🚴🏽。

[119]陳劍《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 復旦古文字網20175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3039🩴🏃🏻。

[120]《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6🫸🏼。

[121]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頁。

[122]《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23]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3

[124]王寧《清華簡七〈越公其事〉讀札一則》🏔,簡帛網2017522,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809

[125]ee”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5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3👨🏼‍🔬。

[126]《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127]“難言”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128]《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29]“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6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4

[130]《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131]“東潮”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1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3🍐👨🏽‍🍼。

[132]《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幪”作“蒙”。

[133]三氏說並見《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34]“易泉”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1

[135]“悅園”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30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2🤵🏿🏸。

[136]“暮四郎”說, 《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52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14

[137]參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678頁🐚👨🏽‍🦳。

[138]《清華七整理報告補正》(石小力整理)。

[139]陳偉《清華簡七〈越公其事〉校讀》,簡帛網201742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90

[140]《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141]zzusdy”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8日,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8

[142]白于藍《郭店楚簡拾遺》,《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第89頁🦹🏻。白于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頁🙅🏻。孔仲溫《郭店楚簡〈緇衣〉字詞補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版,243—244頁。另外異說甚多🏋🏻‍♂️,參看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所引各家說🧑‍🦱,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頁🎧。

[14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頁👳🏻‍♀️。

[144]“紫竹道人”說,《清華七〈越公其事〉初讀》,簡帛網2017424,

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456&page=2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6月0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6月05日

点击下载附件🐈‍⬛: 1794蕭旭☝️:清華簡(七)校補(二).doc

下载次数👴:141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24324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