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𓀒: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趙彤😕:方豆考
在 2008/1/2 1:04:19 发布

 

方豆考

 

趙彤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摘要:

方豆主要見於楚系墓葬,銘文中自名爲「」或「」,「」字右上所從實「也」字,而非「只」字,因此當隸定爲「」◀️。楚簡遣策中所記的「琦」「釶」亦當指方豆🧑🏼‍🏭。上古楚語中「奇」「也」音近👧🏻,「」「琦」「釶」「」均是方豆之名♦︎,當爲同一字之異體。

 

壹、方豆的出土和著錄情況

豆是代重要的禮器,其典型形制如高足盤,豆盤通常作圓形♥︎,而在楚系墓葬中出土了一些豆盤作方形的豆🆕💂🏽‍♂️,通常稱作「方豆」🤞🏼。現按照出土年代先後簡介如下:

(一)銅方豆,件🪝。1973年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出土。通高29.7厘米𓀗。盤作長方形,有蓋,把作蓮瓣形,圓柱柄💀,中空,圈足。(圖一)[1]

(二)銅方豆蓋🦿,二件🚣🏻‍♂️。1975年湖北隨州市均川劉家崖出土。蓋口爲正方形,每邊長13.5厘米🫶🏼🏌🏿。蓋頂部呈方形,正中央有一鈕🧠。蓋體四面各留有乳釘狀鈕柱,存有鑄痕,鈕已全部殘斷😅,蓋體上飾有繩索紋和三角形、蕉葉雲紋各一道🧑🏿‍🦰。器蓋內壁鑄有銘文:「卲之御。」(圖三)[2]

(三)銅方豆,二件。1978年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出土。豆盤作方斗形🫛,腹壁斜收,平底下有八棱形高柄,再下有覆盆式的圈足底座。蓋作覆斗形🧑🏿‍✈️,蓋頂四角均有環形鈕👨🏻‍🔬。器身和蓋的兩側有對稱環耳。耳🚾、鈕焊接🪝。器身、蓋頂及圈足用紅銅鑲嵌成對稱之龍獸圖案。整個器身(連蓋)通高30.5、口徑7×7.3厘米。豆盤富达和蓋內有銘文:「之飤。」(圖四)[3]

(四)銅方豆🏌🏿,一件。1981年湖北隨州擂鼓墩二號墓出土。有蓋🫏,蓋與器體皆呈方斗形。蓋頂四角各有一個環狀紐🤵🏿,蓋口沿有兩對銜扣。器👜、蓋近口沿處各有四個對稱的環形耳🐳。豆柄圓柱形,下爲圈足𓀘。通體素面。通高29.8🥚、口徑17.2厘米👨🏼‍🔧。(圖二)[4]

(五)陶方豆💂🏻,一件🍍。1984年湖北麻城二號墓出土😾。蓋與器身相合成方盒形🤽🏼‍♀️。蓋面及器底的四角均成45度,蓋上中部附一喇叭形捉手🐈,細高柄,實心👉,喇叭形圈足🧔🏿,柄上有凹弦紋三周,器身及器座均飾有紅彩三角雲紋⏸、雲雷紋及索紋,已部分脫落。泥質灰陶🌸。通高40🫷🏼👩🏽‍🚒、邊長20、把高20.8厘米👩🏻‍🏭。(圖五)[5]

從已公布的材料來看🕊,此類所謂「方豆的特徵如下:(1)基本形制如,而盤口、蓋口作方形;(2)盤、蓋大體同形🧓🏽;(3扣合後蓋與盤大體對稱,如方盒形

 

貳、方豆正名與考源

此類似豆而方之器未見於典籍記載,「方豆」乃是今人據其器形命名,銘文中此類器自名爲「」或「」,信陽楚簡遣策記作「方琦」。劉彬徽先生認爲應定名爲(或琦),「」是其異名。[6]

比較楚系文字中的字和字,就會發現所謂字右上所從其實並非字,而是「也」字。

(一)楚簡中的「只」(枳)字🦽:[7]

* 郭·尊14  上·鬼2  * 郭·唐26👩‍🦲,上·弟23   郭·語四17   上·相3,上·鬼4

(二)楚簡中的「也」字🤸🏼:

A.     郭·魯4                 郭·老甲24           *  郭·五25               郭·忠8              *  郭·唐1

B.   上·性8              *  郭·語三20  

C.     郭·性27                 郭·忠8

D.      郭·性36                 郭·成10

不難看出👷‍♂️,字右上所從的C型的字相同🚼🎟,衹不過尾部作裝飾性的屈曲。因此🚖,此字當隸定作「」。

按照漢字一般的構造原則,「」字當從「也」聲🎒。「也」字古音以母歌部🚛,「奇」字古音見(群)母歌部。二字古音同部。依鄙見,以母來源於複聲母*ql-,在上古楚方言中演變爲*k-,與通語的演變方式不同。[8] 如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簡8的「異」字,簡文作,實爲「其」(箕)字。再如上博簡〈民之父母〉簡9「亓才語也」一句,「亓才」二字難解。陳劍先生指出當讀爲「異哉語也」👷🏿。[9]「異」爲以母,「其」「亓」爲見(群)母👏。又如上博簡〈緇衣〉簡3和〈曹沫之陳〉簡65的「湯」均作「康」🖼👩🏻‍⚖️,楚系的「湯鼎」在淅川下寺M2出土的倗湯鼎銘文中作「鼎」,「」從「康」聲🔥。[10]「湯」從「昜」聲🥦,「昜」爲以母𓀒,「康」爲溪母。因此,在上古楚語中,「也」和「奇」聲母同爲牙音,韻部同爲歌部,讀音相近📭。那麽💑,「琦」「」「」當爲同字異體✦,實際上記錄的是同一名稱,當依劉彬徽先生的意見定名爲,爲印刷方便起見,亦可用「琦」代替

信陽楚簡的遣策是將「琦」記在一起(參看下文),說明其形制上具有聯係。「琦」應當是從派生出的一種新的器形🧙🏼。推其語源👃🏿,或與」「有關⛹🏿‍♀️。謂其器形似豆而奇♣️,不規則也。

 

叁🤸‍♂️😴、信陽楚墓的「方豆」

上文已經提到信陽楚簡遣策中把「方豆」記作「琦」。信陽楚簡2-012號🫶🏿💪🏼:「其木器,八方琦,二十豆,純……」雖然一般已經認定簡文所記之「琦」就是方豆,但是並沒有和出土器物對應起來。信陽一號墓出土有「高足方盒」12件🏄🏼‍♂️,木質🧚🏻‍♀️🖖🏿,由蓋、身組合而成👨🏿‍🔬🖍。復原的標本1-131盒長26.4、寬22.2、高16.2、通高34.5厘米(圖六)。[11] 觀其形制其實就是方豆。遣策中的「方琦」或許指的就是此類方盒。

信陽楚簡2-024號:「四合釶➿,一舄(錯)釶,純有蓋🧍‍♀️。」第一個「釶」字迹不清,原未釋,郭若愚先生隸定爲「釶」[12]🎭。其字右旁作🎗,正是A型的「也」字。第二個「釶」字原釋「匜」,其實也是「釶」字,其右旁作,是C型的「也」字🕹。簡文裏的兩個「釶」字不當讀爲「匜」💠,而當讀爲「」。因爲🗒:

(一)簡文所記的是「有蓋」之器⛹🏽‍♀️,而匜一般是沒有蓋的。

(二)第一個「釶」前有一「合」字,從楚簡的遣策來看,「合」應該指蓋與器身大體同形(除去足🎞、柄等部分)👩‍👩‍👧‍👧,扣合後上下對稱的器。可以用「合」字來修飾的器名有「簠」「盞」(敦)「豆」等,如包山楚簡265號:「二合簠🎅🏿。」望山二號墓簡54號:「二合盞。」[13] 包山楚簡266號🧠👨🏻‍⚖️:「四合豆🕦🪆。」信陽楚簡2-025號:「二合豆👩‍❤️‍👩。」其中簠和敦是典型的器蓋同形對稱的器(圖七);有蓋之豆的演變脈絡與從盆體敦到圓體敦的演變脈絡非常相似,蓋漸變爲與盤同形✌🏻,似增足之敦(圖八)🪩👩‍🏭,[14] 所以豆亦可稱「合豆」🧖🏻。包山楚墓和信陽楚墓出土的蓋豆並不是器蓋同形的,而在遣策中也記作「合豆」,這是名稱的泛化,正如圓體敦也可以稱做盞🙋🏻‍♀️。

我們所討論的「方豆」()是豆分化出來的🐡,並且也具備器蓋同形對稱的特徵,因此,我們認爲這裏的「釶」也應當是指「方豆」(),「釶」與「」衹是形符多寡的不同👨‍🔧🫄🏻,是「」的另一個異體👴🏿。[15]

值得注意的是👨‍🦼,在楚系文字中「匜」並沒有寫作從「也」的,都寫作從「」:鉈(《楚文字編》797頁)[16]😰、(蔡侯匜👖,《殷周金文集成》16·10189)👷🏻、(《楚文字編》309713頁)。「它」和「也」古音相近🏌🏼‍♂️,作聲旁時常常通用👩‍🔬,而在器名用字上這兩個聲旁如此截然不混,應該是書寫者有意加以區別。

 

肆、結論

綜上所述,通常稱做「方豆」的器是由豆演化出的一種新的器形🚘,其器名在已知的楚系文字中有「琦」「」「釶」等幾種不同寫法📠,但所從的聲符都是🏌🏿‍♀️;」「在上古楚語中讀音相近👶🏻🎑,可以相通,所以這幾種不同寫法並非是同器異名🤵,而是同字異體,所記錄的是同一個名稱🕵🏼‍♀️,其語源可能與」「有關✡️;這種器當定名爲🥵,爲印刷方便起見,亦可寫作😫。

 

 

 

附記:本文是提交“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20075月)的論文。爲方便網上傳送,刪除了附圖。



[1] 荆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9期。

[2] 隨州市博物館🧑🏻‍🎤:〈隨州均川出土銘文青銅器〉,《江漢考古》1986年第2期💆🏿。

[3]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期。

[4] 湖北省博物館、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擂鼓墩二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5年第1期🛥🧆。

[5] 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麻城楚墓〉,《江漢考古》1986年第2🩹。

[6]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月,頁148👩🏿‍💻,339)☣️。

[7] 「郭」是《郭店楚墓竹簡》的簡稱,「上」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簡稱🎱🧻,篇名簡稱一般取其首字,必要時加天干或數字區別。

[8] 趙彤:〈以母的上古來源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005年第4期。趙彤:《戰國楚方言音系》(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5月,頁64-68)。

[9] 趙彤:〈以母的上古來源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005年第4期,頁14,注2🌷。

[10]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月🏃‍♂️‍➡️,頁130-131)🌓。

[1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月,頁38)🅾️⛓️‍💥。

[12] 郭若愚:《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2月,頁94)。

[13] 此處的「盞」其實就是「敦」。參看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7月🤷🏽‍♂️,頁152-164)。

[14] 亦可參看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月,頁144)。

[15] 李守奎先生已經指出此字是「」()的異體,但是將二字的聲符全隸定作「只」🚣🏿‍♀️。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2月,頁310🐙,799)。

[16]《楚文字編》798頁隸定爲「」的字也當是「鉈」🧑‍🍳。

 

点击下载附件:

  方豆考.doc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008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