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忠教授著《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出版
鍾馨
浙江財經大學楊建忠教授著《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於2014年11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平裝32開🏰,定價68元♞。
書影
目錄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章 金文語言研究述評
一、著錄
二、工具書編纂
三、專題研究
(一)文字
(二)詞彙
(三)語法
(四)語音
第二章 楚系金文三家釋文比較
一、東周一期
二⛹🏼♂️🛀🏿、東周二期
三🧑🏿🎓、東周三期
四🥻、東周四期
五、東周五期
六、東周六期
七、東周七期
八🤽🏻、補編
九、劉鄒互無之器目對照
十🔏、關於分期
第三章 楚系金文通假字歷時與共時研究
一、楚系金文通假字整理的標準
二、楚系金文通假字共時研究
三😌🏷、楚系金文通假字歷時與共時研究
第四章 楚系金文通假字音韻研究
一👩🏻🏫、聲母研究
二🎸、韻部研究
三、楚系獨有通假音韻研究
第五章 上古楚方言性質再證
一、由楚簡看楚人的來源及遷徙
二、由卜辭看楚人的來源與活動范圍
三、由語言本身看楚方言的性質
第六章 基於楚系出土文獻的[-m]韻尾演變考
一🤾🏻♂️、上古及中古漢語韻尾
二、[-m]併入[-n]的起始時間及地域分佈
三、楚方言中的[-m]尾與[-n]尾
四👂、楚方言中的[-m]尾與[-ŋ]尾
五、[-m]併入[-n]而非[-N]原因初探
第七章 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上古音的反思
一🙋🏽♀️、引言
二🧒、通假關係的複雜性
(一)通假關係較難確定
(二)通假關係的歷史性
(三)通假關係的地域性
(四)通假關係語音標準再思考
三、諧聲字的複雜性
(一)具體諧聲字的考釋尚無定論
(二)兩聲字如何處理
(三)諧聲系列複雜
(四)“諧聲時代”志疑
附錄一🩷:《楚辭解故》楚語詞表
附錄二:《楚辭》韻譜
參考文獻
索 引
後 記
序言一
楚系出土文獻的研究🙎🏻♂️,自從1998年5月《郭店楚墓竹簡》出版以來,逐漸成爲學界關注的熱點。利用這些新材料,在文字、音韻✢、訓詁、思想史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觀的成就🚮。以後者爲例,美籍學者杜維明說:因郭店楚簡的問世,中國思想文化的歷史可能要重新改寫🏋️♂️。他還以《論語》裏的“仁”字郭店簡作“”字爲例🪡,闡釋說🐡:“‘仁’不僅僅是‘二人爲仁’,是人與人之間的外部世界的關係,而且是主體心性的自我追求與身體力行的實踐理性的結合。”在語言文字方面🤨,以音韻爲例,最早用這些新材料作系統研究的🚄,是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雙棣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趙彤,他的論文《戰國楚方音音系》是2003年答辯的👮,但遲至2006年才幾經修改,反復打磨而成,收入《中國高校百部優秀社科專著文庫》出版🎪,可見審慎之至👱🏻。一是秉承曾任南京大學校長曲欽岳(1984至1997年在任)教授“研究生導師要把學生引向本學科的前沿”的教誨,二是學習、仿效雙棣教授鼓勵學生碰硬、創新的做法,允贊建忠選了《秦漢楚方言韻部研究》(南京大學2004)。建忠在浙江大學當博士後期間(2005——2008)又在黃笑山教授的指導下將論文整飭拓展🆗👖,衍爲《秦漢楚方言聲韻研究》,2011年已由中華書局出版。今觀建忠新著,由楚簡拓展至金文語言音韻研究,可獲子目並各家如下:“著錄”有羅振玉等13家,“工具書編纂”有容庚等3家,“專題研究”有孫詒讓16家,“構形和斷代分期”有趙誠等7家,“通假字研究”有馬曉琴等3家,“形聲字研究”有許文獻等2家🛶,“辭彙研究”有趙鵬等4家🧣,“語法研究”有管燮初、張玉金等5家🤴🏿,“語音研究”有余迺永等13家,“上古音用韻”有羅江文1家🛸,“上古音楚音”有董同龢等11家,“上古語音專題”有陳初生等2家🦹🏿,“上古音韻讀研究”有王國維等6家🪀🥋,“補正上古音”有曹兆蘭等2家。真可謂“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一個世紀以來🆓,尤其是新時期以來的學術舞臺,精彩紛呈👂🏽👩🏼🎤,目不暇接,各家總有自己的特色耀眼之處,令人傾心激賞。但作者所看到是,“利用楚系金文作系統而全面的語音研究仍甚少或根本就沒有”🔝,“若要取得突破🧑,須進行分期分域研究👰♂️,甚或對某一字、某一諧聲系列進行研究🕢,從中剝離出各地之‘方音造字’👨🏽🔧,甚至還要與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比較👨👨👧👦🟡,始可得窺古方音之一斑也”。遍觀群籍,洞若觀火,何處突破,指處藏機。學術史的鋒銳或在於發現已不易發現的問題👇🏽,使“問題意識”之一般能落到實處,具體明確下一步的走向。
建忠的新著《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是學術史性質的,時人常恐學術史的研究是非本體性的。這一擔心其實是不必要的。黑格爾在談到哲學和哲學史的分野時曾說:“哲學史本身就應該是哲學的。”這就是說,作爲某一門類科學的學術史與門類科學本身是有共同性、互通性的🧏🏼♂️🏋🏽;馬克思曾反復強調“哲學是在哲學史之後”,更可知學術史地位的重要。建忠的著論分七章🤹🏿♀️🤹🏽♂️,第二章是對上古楚方言性質的再次考證,從題目看,就可知對本體性、本真性的追求十分明顯💘。建忠2009年曾發表《上古楚方言性質考論》,提出上古楚方言是漢語的方言而非少數民族語言的觀點。2010年清華簡第一冊公佈,內有《楚居》一篇 𓀈,書寫工整🆙,是典型的楚文字,內容主要敘述自季連始到楚悼王共23位楚公、楚王的居處與遷徙📌👨🦳。因出於楚人追溯本族史事,可信度高👥,彌足珍貴。篇內既然有“楚人”何以爲“楚人”及遷徙過程,這對於研究楚方言的性質亦有重大價值,故又循此來繼續研究楚方言的性質🍺。建忠說🏌🏽♂️,他所說的上古楚方言指戰國及戰國以前的楚方言,時間斷限明確。至於空間地域,由清華簡看楚人或楚族的來源及遷徙,楚人出自中原華夏腹地,其列舉的地名有喬山等六地。在引用李家浩、何琳儀👩🏿🎨、李學勤📣、高宗文、趙平安🧜🏽📄、黃錫全、周振鶴諸家的考證成果並予置辯之後,作者說🤸🏼🔁:“從可考的地名看🤵🏻♂️,楚人先祖季連始降的騩山或山即今河南新鄭、密縣一帶⛪️,屬中原。之後,楚之先人遷徙地大多在河南、湖北👩🏿🦳、陜西三省相鄰的區域,由此可見,其初始的活動范圍在中原華夏腹地之內。”至於世系👳🏿♀️,作者將《楚居》與《史記》🧑🏻✈️🙆🏿、《大戴禮記》⚖️、《楚辭》等相比勘,認爲“《楚居》所載楚人遷徙活動的范圍在中原🍋,史書記載楚人出自顓頊,以此推斷🛖,楚人爲中原華夏之後裔,亦或與中原華夏有莫大的關系”。原本意而立我意爲主軸✋🏽,更以他意證我意,繼以我意直逼本意本真👨🦼➡️。
正因爲建忠在學術史的視域內發現了楚系金文研究不夠,故有針對性地對楚系金文釋文作了比較。文中選擇劉彬徽✂️、劉長武,李零,鄒芙都三家,因三家著論體例不一,難以直接比較👨🏽🦳✋🏿,只好齊一於劉氏一家“東周一期至七期”,按劉氏的釋文的體例、楚系金文⚃,檢尋比對🧘🏽♀️,同一器件🧐🗻,文字相應,形成統一的比較系統。完成這一設計,並以金文識別⛲️、釋讀、字形摹寫、字形系統成批量排列爲基本功貫穿於比較全過程🧟♂️😿,實屬不易🧑🏿🏭。細檢該書,東周一期至七期,並含先行比較示例和補白🧖🏼,共列335件器🧑🎤。編纂整一,器件字字👩🏻💻,魚貫相應🖥,次第不亂🏃🏻🥇,作者按語時見👰🏼,每有識力和功夫。如東周二期15號“楚子某”字的比對辨證,東周四期60號隸定爲“賓”字,東周五期97號爲辨證“造”字🫦,列出“告”字和“造”字的古文字43個,東周六期104號爲辨證楚文字“歲”字🛫,提交古文字24個✶⛳️,等等🤹🏽✮,皆有可觀👨🏻🦲。
利用甲金文字等古文字來研究上古語音系統,通假字是重要切入點。原因是從發生學看通假字總是緊系活語言,從本體論看通假字通在語音層面。作者的做法不是重復時彥先進的做法,從楚系金文中重新一一確立通假字,而是在別人成果的基礎上再研發📫⚅,再創造。書中以劉彬徽《楚系金文彙編》爲基礎,整理出楚系金文中的通假字290組,然後分別與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白於藍《戰國秦漢簡牘帛書通假字彙纂》等對照,來確立楚系金文通假字的歷時與共時層次,以期進一步研究其所反映的楚方言音韻資訊。對照當然是全面的,但作者確定了22對楚系獨有的通假,卻彌足珍貴。總之🐀,對照作業做得字字廣披,不時獵新。“廣披”之例,如:乍/作⇾,本組通假字在甲骨🏌🏼♀️、金文中即已出現,楚系金文💘、戰國秦漢簡牘帛書中亦有,但似以楚系文獻中居多,本組通假不限於楚系,時間上從兩周金文到戰國秦漢時期均當存在。“獵新”之例,如:/渠,由王輝、朱德熙說可確定🙇🏻,本組通假僅見於楚金文,時間上在西周時期🔤。既有290組和22對的工夫👩🏻✈️,楚系金文時代的語音系統的描寫遂成可能。從通假切入到語音系統描寫,我再次看到建忠在南京大學時早就顯現出來的聰明睿智,經在浙大和復旦的再鍛造👩🚀,檔次和正規化程度又大不一樣了。笛卡爾曾說,任何科學都不過是人的“普遍的智慧”,以建忠其人看其書👨🏻🚒,難道不是這樣嗎?特別是他留別南大十年後再相約相遇,見本書諸如體制機關、材料選擇、內容關聯等🪸,正可以“聰明”二字括之。
上古音中的[-m]尾問題,歷來爲音韻學界所重。從書中看👩🦯➡️,作者簡直有志於要寫一部[-m]尾轉化史論🛵。呈現出的成果,表明作者在中🚄、上古韻尾系統中考察了[-m]尾,調查了31種文獻🔉,製成了[-m]尾消變時間、地域表,並集中精力從春秋楚系金文、戰國楚簡、秦漢楚方言看楚方音中的[-m]尾和[-n]尾💪🏽,特別是從楚系金文通假字看[-m]尾和[-n]尾🏄🏼♂️,進而尋找[-m]尾轉入[-n]尾的音理機制,乃至聲學原理。幾乎將經驗事實的物件研究推到了極致,甚可貴🫄🏻!但不足之處,是否可以關注一下當代以鄭張尚芳爲代表的新派音韻學成果和境外音韻學家的研究成果呢?例如🐯,鄭張尚芳(1987)、白保羅(1992)、丁邦新(1994)都曾研究過鼻音韻尾與聲調的關係。鄭張(2003)還研究過上古音構擬的新進展對文字學的意義,並由上古音形式明白今音原來是上古複聲母後半拉墊音的遺留。這些,對[-m]尾和[-n]尾的研究是會有啟發的♠︎。學術既無禁區🧢🤝,亦無國界,唯是是從,唯真是求,誠此謂也!
建忠的書成稿後允我先睹,並意問序🛄🤟🏻,今不揣譾陋以敘之,以與建忠共勉並求教於學界。
李開 2014年8月於澳門科技大學
序言二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進入了大發現的時代,我經常提到用來形容這一時代的八個字就是“山川呈瑞,地不愛寶”💹。在這大發現時代出土的“瑞”和“寶”中,在故楚地出土的楚文字資料,可以說是蔚爲大觀🈵🎣。尤其因爲文化發達,學術昌盛和利於保存的氣候🟤、環境和埋藏方式等原因𓀒,使得戰國楚簡在出土戰國文字資料中一枝獨秀💃🏿,獨領風騷,佔得霸主的地位🤶🏽。
“楚文化”研究本來就是考古學研究的一個熱點,而楚國出土資料的不斷面世,對這一研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楚國出土資料爲我們提供了許多有關楚國歷史的新知,豐富了我們對楚國歷史的認識🧝🏽♂️,修正了以往一些模糊的觀念;楚國出土資料讓我們看到了早期儒道思想的關聯和糾葛、儒家子思一脈思想的演變、黃老道家的流行、術數觀念的影響,更正了一些諸如“五行”等概念的內涵🪄;楚國出土資料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內涵豐富的語料庫🧑🏻🏭,讓我們對戰國文字中最大宗的楚文字的構形和演變有了更全面的體察,對楚文字所反映的楚地的詞彙和音韻狀況有了更爲深入的思考。
在上述“楚文化”研究的歷史、哲學和思想、語言三大門類中👌🏼,語言研究中的文字研究積累最多,進步最大。而有關利用楚文字研究上古音的課題和成果😧,學界雖然也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像楊建忠先生這本《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這樣,將古文字和音韻結合得如此深入和全面的論著尚不多見。
楊建忠先生《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一書由七章和兩個附錄構成🚴🏿♂️。七章就相當於七篇自足圓滿的文章,但是文章與文章之間有關聯,有承續😔。其中第一、二、三、四章是利用出土楚系金文對有關楚地語言,尤其是音韻研究的綜述🤓👨🏫、總結和分析。第五👋🏻🔏、六章是利用楚簡和所有楚文字資料針對兩個個案進行的勾稽和分析。第七章所用材料不限於楚文字💾,而是從整個古文字研究的角度💿🟩,對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上古音進行的反思。
有關利用出土楚金文研究語言和音韻的四章是本書的主體,這四章的特點是資料宏富🤷🏽♂️,論述詳密,評價公允,按斷精審。既可當作資料長編🧑🏼🎤,作爲進入這一研究領域的階梯,同時又可作爲重要的研究參考,從中體會作者自己的評判和按斷🐳,以及在總結和歸納基礎上的分析。利用楚文字資料研究上古音,其難點在於如何充分利用古文字考釋的最新成果🧎🏻,並結合上古音研究的最新進展進行整合和分析。對一個年輕學者來說,同時掌握這兩方面最新的進展是有相當難度的🕺。而從本書這幾章內容來看,楊建忠先生是基本做到了🏋🏻♂️。尤其在有關楚系金文通假字整理的標準方面🕢,作者提出的八條標準富有新意🐇,值得關注。
第五、六兩章是深入的專題研究,其中第五章研究的是楚方言的性質👉🏼,作者的結論是,楚方言應該屬於“蠻化夏語”🧝🏿🙇🏿♂️,即華夏語的方言。這一結論,是作者通過對出土楚文字資料的全面深入的分析後得出的。第六章探討的是楚系出土文獻的[-m]韻尾的演變。
第七章是本書最重要的一章,作者指出的一些問題值得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上古音的人思考。作者揭示出的通假關係的複雜性和諧聲字的複雜性,一些具體的通假關係和諧聲關係難以確定等因素🧘🏿♀️,都是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視的。作者從發展的眼光對“諧聲時代”這一提法的質疑,也頗具合理性。總之💁🏿♂️🙎🏿♀️,這一章的理論觀點對於利用古文字資料的上古音研究🆓,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和啟發性。
作者在後記中總結了本書中提出的一些主要看法,這些看法是:“僅據通假不足以治古音”、“上古楚方言是蠻化夏言”、“諧聲時代是個偽命題”,“-m併入-n而未併入-ŋ,與其自身的聲學特征有關”🏘、“利用古文字治上古音,需分時分域,甚至具體到每個字🕹、每個諧聲系列來研究”等。其中的大部分提法我都非常讚同,也相信能得到學術界的重視並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楊建忠先生學音韻學出身,曾親聆魯國堯5️⃣、李開、黃笑山等名師的謦咳🧐,故能見賢思齊,學有所成。近年又對古文字產生濃厚興趣,孜孜矻矻,寢饋其中,眼見已登其堂奧👨🔧,漸入佳境。其博士論文《秦漢楚方言聲韻研究》已於201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備受學界關注。其中利用古文字資料研究楚方音的範式和方法日臻成熟。如今這本《楚系出土文獻語言文字考論》也將付梓,這將進一步奠定楊建忠先生的學術方向和學術地位。相信這本書一定能與《秦漢楚方言聲韻研究》一樣,受到學界的歡迎。我將樂觀其成💈。
劉釗 於上海
後記
書稿雖然完成了🤌,但我并未感到輕松⚔️,相反👨🏿🍼,惶恐🎻、慚愧、感激🔼,諸多感受涌上心頭🔅,五味雜陳。
惶恐的是,我仍在古文字學門外徘徊🥐,卻“大談”古文字。雖然我努力了,用心思考了🧘🏿♀️,也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如“僅據通假不足以治古音”、“上古楚方言是蠻化夏言”、“諧聲時代是個僞命題”👨🏽🎓、“-m併入-n而未併入-ŋ🪗,與其自身的聲學特征有關”✮🛵、“利用古文字治上古音,需分時分域,甚至具體到每個字、每個諧聲系列來研究”等👩🏿🦲,但仍需進一步論證。我試圖對楚系金文的通假字做一定時、定量、定性的判斷🐧,雖然最後對22組通假較爲肯定,但不確定者仍占多數。茲不揣寡昧,一偏之見,未敢自信↪️。若蒙博雅君子是正其失📖,直陳謬誤🕡,幸甚😮💨,幸甚。
特別感激的是🧑✈️,我的老師🦷、同事,他們均對我愛護有加🫡。畢業十年了,我仍時時以郵件煩擾恩師李開先生🍺,從學術討論到生活瑣事🎰,甚至是煩惱憂愁👨🏼💼,對如此“問題”學生,恩師不但沒有批評🙌🏽,反而不時鼓勵♊️、開導🫖。恩師魯國堯先生🙇♂️,我亦常常討擾🚶♀️➡️。從生活到學術到工作,先生均耐心指導👰🏽♂️,不厭其煩😜。記得我在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訪學時🤷🏻♂️,魯先生常常發電郵鼓勵我多讀古書,以學問爲重🗄。魯先生在我們畢業時諄諄教導:“如果在較長時間內,思考的不是學術問題,你將與學術分手;當你在學術征程中👩🎤,感到駕輕就熟,或者只需要做些技術層面的工作,就是你學術滑坡的時候;當你蹙額苦心之時,就意味著你面臨學術提高的良機,你要咬牙,要拼命,那必然得到提高👋🏽,甚至可能上一層樓。”誠哉,斯言!恩師黃笑山先生👩🏻🍳☯️,溫文爾雅,君子賢人🕓,爲人敦厚📐,學問扎實🫲🏼,教我做人,教我爲學👼🏻。
古文字學🧚♀️💪🏻,曩者余即有志於此🧑🏽🚒,然不得其門而入也。自博士始,余即走音韻與古文字相結合的道路,以古文字治上古楚方音,至今已逾十年👩🏼🦱,雖有些許成果問世,但於古文字學仍不甚了了📈。幸賴恩師劉釗先生辱收門下🪟,指導閱讀古文字學著作💎🦼,引領入門。劉師極幽默,然在幽默中含有睿智,於不經意間點化我前行。
如兄長般的學科帶頭人何華珍教授,時常與我一起討論學術問題🧑🏻🌾,食堂吃飯,談的是教學科研👨🔧;一起散步🙋♀️,談的也是教學科研🏂🏿。可以說🤹🏽🦋,教學科研已成爲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學科組汪化云教授🚃、崔山佳教授等同仁道友,在學術上帶我前行,一道奮斗、共同前進。還有其他在學術上給我滋養的學界前賢時修,我或從他們的著作中吸取營養🛟,或徑引他們的學術觀點,在此深表謝意。
還要感謝的是出版社胡畔女士與排版部🧔♂️🎬。古文字排版不易,造字極多,沒有胡編輯與排版部的努力,是難以順利完成的,也是難以保證質量的🚠。
感激之餘👩🏽🚒,慚愧益甚,畢業十年👙,碌碌無爲🔁,默默無聞,成績微微,遑論榮耀師門,慚愧,慚愧🦸。
如果說這本小書有些許價值的話,那就是兩位恩師的序言。這序言🥰📹,不僅是恩師對後學的濃濃愛意,更是恩師閃光的學術思想😩。
余性懶質鈍🤺🧛🏿♀️,譾劣無知✯,實屬駑馬鉛刀之曹🌪,向無探幽窮賾之志🙍♀️,加之爲學狹窄且孤陋寡聞,時至中年🐊🌃,仍然無成💁🏻♂️,愧對師友👩🏽🎤!幸賴諸恩師耳提面命、教誨有加。小子不敏,然仰慕前賢💲,感念師恩⚠️,未敢怠也⬅️🧘♀️。
2014年10月於杭州下沙
感謝楊建忠教授惠賜書訊!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𓀙: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