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清華五《湯處於湯丘》散札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中的《湯處於湯丘》,原整理者已經對該篇做了較好的釋讀,1筆者讀後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寫在下面供同好參考,不當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1、湯(處)於湯丘。【1】
原整理者注:“”即“凥”,係“處”字,但上博簡《周易》常用以代“居”字。湯丘👍🏼,讀為“唐丘”,地名,疑即殷墟卜辭的“唐土”。《英藏》一一〇五:“作大邑于唐土。”鄭玄《詩譜》:“唐者🚰,帝堯舊都。”在山西翼城西。
按:“”當徑讀為“居”,先秦兩漢典籍言古帝王及方國之位置多言“居”🤽,如《竹書紀年》中,只有《御覽》卷八十二引《紀年》曰“帝相即位👨🏿🌾,處啇(啻👐、帝)丘”,其它均言“居”✍🏻;在《世本》中亦專有《居篇》🌖,均可證🌧。湯丘,筆者曾指出當即商丘,2近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亦主此說👩🏿。3《書序》云🦸🏽♀️:“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湯始居的“亳”懷疑就是商丘。皇甫謐《帝王世紀》認為商丘東南四十里處的穀熟(今屬河南虞城縣)為南亳,是湯始都之亳,即春秋時宋的穀丘🪰,而與宋都之商丘相距不到20公里,距離非常之近。懷疑湯初始所都的亳就是南亳穀熟,也就是古商丘🕤,其實一地🐐🚴🏼♂️。蓋商人自契(閼伯)至相土曾居商丘,4相土以後至於主癸的商先公均不居此,至湯時始復徙居商丘🥤,亦稱“亳”,故曰“湯始居亳,從先王居”🏋️。春秋時宋所都的商丘當是遷徙之地而其名不改。湯後來又北遷於景山之旁🕹,仍稱“亳”✉️,曰“景亳”(在今山東曹縣南),在此告命諸侯征伐四方并伐桀,所謂“湯有景亳之命”(《左傳·昭公四年》)者也。故本篇所言“湯居湯丘”即湯居此商丘👮🏿♂️,亦即南亳穀熟也。根據本篇所載👨🏻🔬,湯娶有莘氏女并得伊尹即在此👨🏼🔬🤱。
2、小臣善為飤(食)📼,亯(烹)之和。【1】
按🤹🏼♂️:此當為一句⬛️,作“小臣善為飤亯(烹)之和”,“飤亯(烹)之和”即烹煮食物調和其味💇👃🏼。古書里常言伊尹善於和味,《呂氏春秋·本味》言伊尹為湯言“調和之事”,《淮南子·泰族訓》言“伊尹憂天下之不治👮♀️,調和五味,負鼎俎而行。”《說苑·雜言》:“伊尹👨🏻🏭,有莘氏媵臣也,負鼎俎🦿、調五味而佐天子。”《漢書·東方朔傳》🤹♂️:“故伊尹蒙恥辱⛳️😽,負鼎俎、和五味以干湯。”或言“調”,或言“和”🏯,或言“調和”,“調”亦“和”也👩🏽🍼。此均言伊尹善於調和五味,不言其“善為飤(食)”也🧃。
3、有莘氏女飤之,絕𩚠(芳)旨以飿(粹)🤜🏿。【2】
原整理者注:絕🎶,義為非常⇢,如《爾雅·釋宮》◽️:“鼎🦺,絕大謂之鼐。”𩚠,讀為“芳”,義為香👳🏼♀️。《儀禮·士冠禮》🧑🏻🦽➡️:“嘉薦令芳。”旨,《說文》:“美也。”以♝,訓同而、且。飿,讀為“粹”,訓精。
按:“絕大謂之鼐”乃《釋器》文🤹🏼♂️🎶,非《釋宮》文。此處“絕”當是斷絕義。“飿”字暮四郎先生括讀“啜”,云:“‘絕芳旨以飿(啜)’🦂,大概是說摒棄其他各種芳香美味之物🙍🏽♀️🏋🏿♀️,來吃小臣做的飲食。”5是也。“飿”當即“餟”之或體🐃,《說文》:“餟🤙🏻🕥,嘗也🤵♂️。”或作“醊”、“腏”,又或用“啜”字。後“飿”為“餶飿”字➛,音咄,乃後出之同形字🦵🏿,非先秦之“飿”也。
4、九竅發明。【2】
原整理者注:發🙎♀️,《廣雅·釋詁三》:“明也➝。”
按:《文選·宋玉〈風賦〉》:“發明耳目👩🏻🦯,寧體便人。”呂注☆:“發,開也⛹️。言能開耳目之明🀄️。”“發”當訓“開”,這裡是通暢意🧏🏻;“明”是清楚明白👩🏻🦼☔️,相當於“耳聰目明”的意思🕙。故後用“發明”為闡發明白義,《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皆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後漢書·徐防傳》:“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此處“發明”是通暢清楚之意😅。
5📔、惜(舒)快以恒🎬。【2】
按🕕:“惜”不當讀“舒”👩🏻✈️,而應依字讀。《說文》👩🏿💻:“惜,痛也”🦡,“惜快”即病痛消除而暢快,今言“痛快”者即此意。“恒”為長久👨👦👦、持久意。
6、(適)奉(逢)道路之
(祟)。【5】
原整理者注🕣:🏊🏼♂️,從示從术,讀為术聲😟,其古音在船母物部👨🏼🎤,與心母物部之“祟”音近🤰🏼,假借讀作“祟”🈯️,訓為禍咎之徵。《說文》🧑🏼🚒:“祟,神禍也。”
按:出土文獻中“帝”常寫作“啻”,則“”當即締結之“締”的繁構,此疑讀“遞”,《爾雅·釋詁》:“遞,迭也。”奉,《說文》🙍🏿♂️:“承也”,段注📌:“《手部》曰🧑🏿🦳:‘承,奉也,受也🧑🏽🎨。’”此當為承受意。“
”疑當讀為“顇”或“瘁”,《爾雅·釋詁》:“顇🫶🏽,病也”🍏,《詩·蓼莪》“生我勞瘁”🚧,鄭箋🥃:“瘁🪦,病也”;《小雅》:“或盡瘁事國”,毛傳:“盡力勞病以從國事”,均本《爾雅》為訓🏋🏿♀️,勞極而疲則為“病”也,相當於今所言辛勞、勞苦意。本篇載方惟見商湯不斷地去見身份低賤的伊尹,來來回回很辛苦🙅🏿♀️,就箴(規勸)湯說:“今君往不以時🐈⬛,歸必夜,遞奉道路之瘁👨🏻🦰,民人聞之,其謂吾君何?”意思是現在您去不論時候,回來必定要在夜裡𓀍,不斷承受道路奔波之苦,民人聽說了💂,該怎麼說您呢?
7、今少(小)臣能廛(展)章(彰)百義👩🦽。【7】
原整理者注:廛,讀為“展”👨🏼💻,上博簡《采風曲目》“廛”即“輾轉”🏯。
按:“展彰”感覺文意不暢。“廛”疑當讀“闡”,《說文》:“開也”🫲,開則明,故《易·繫辭下》🧑🏽🚒:“而微顯闡幽”韓康伯注:“闡,明也”,《玉篇》亦云:“闡🎱,明也👩🦳。”“章”亦訓“明”,《國語·周語中》🏤:“章怨外利,不義”,韋昭注:“章,明也。”“闡”為開而明之🐦👷🏿,“章”為顯而明之,“闡章”為同義連用為詞,意思同於後來的“闡明”,講解明晰之意。
8📸、女(如)幸余𨳿(關)於天畏(威)🙋🏼,朕隹(惟)逆訓(順)是(圖)👨🏽🎓。【11】
原整理者注🦏:“𨳿”即“閒”字,在此讀為音近的“關”,《漢書·董仲舒傳》顏注:“由也🤷🏼♂️。”關於天威,意云伐夏是由於天對夏后的懲罰。
按:“閒”當通“閑”,“閑於”之語古籍常見👨🏽🔬,如《大戴禮記•保傅》🧸:“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新序•雜事三》💗:“夫齊者霸王之餘業,戰勝之遺事,閑於兵革🤐👨🎓,習於戰攻。”義同於嫻熟之“嫺(嫻)”,ee先生即認為此處之“𨳿”當讀為“嫻”𓀋,6甚是🦸🏽♂️。《說文》:“嫺🕰,雅也”,段注⛔️:“嫺雅,今所謂‘嫺習’也。‘嫺’古多借‘閒’爲之🦸🏿♀️。《邶風》‘棣棣’《毛傳》曰:‘棣棣🏊🏽♀️🚄,富而閒也🙎🏽♀️。’今本作‘閒習’⚛️。”“閒習”,今言熟習也。“閒於天畏(威)”即熟習上天之威嚴。蓋成湯認為 “小臣(伊尹)能闡章百義,以和利萬民,以修四時之正,以設九事之人⌨️🏕,以長奉社稷”(7-8簡),是個明於天威之人👆🏼,故和他交談能“閒於天之威”,即習于天威👧𓀖,之後就要順逆是圖。
9、吏(使)貨(過)以惑🥟。【12】
按:“吏”當讀為“事”,“貨”當依字讀,《說文》:“財也”,“事貨”即貪圖財物之意。以,而也🥃🙇🏽♂️。
10🧏🏼、民人諏貣(忒)。【12】
原整理者注🏄🏽♂️:諏,讀為“趣”或“趨”,意為趨向🪀。忒👨🏿🦳,《詩·鸤鳩》毛傳:‘疑也➙。’意云民人疑惑不知所從。
按👳♀️:“諏”當依字讀,《說文》:“聚謀也👩🏻🦯。”忒,《詩·鸤鳩》👩⚕️:“其儀不忒”🤶🏽💁♀️,毛傳:“忒,疑也。”《正義》:“執義如一👩🏼⚕️,無疑貳之心。”《禮記·緇衣》🛌:“其儀不忒”,《釋文》:“忒,本作貳”,“忒”即“貳”,《爾雅·釋詁》:“貳🍘,疑也”🌇,《疏》:“貳者,心疑不一也。”“諏忒”即聚謀懷有二心之意🧎。
11、型(刑)亡(無)卣恋(赦),民人皆(瞀)禺(偶)
(離)。【12-13】
按:“”當讀為“務”,《說文》🧑🏿⚖️🚵🏽:“趣也”,徐注👨⚕️:“言趣赴此事也🛻。”偶,《爾雅·釋詁》:“合也”,“偶離”即結伴逃離。此二句言夏桀刑罰嚴酷,民人都紛紛結伙出逃。《書·湯誓》👸:“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偶離”即“予及汝皆亡”之謂👩🏽🚒👆🏿。
12、不吏(事)䎽(問)🤛🏼,不處矣(疑)。【15】
按:本篇詢問之“問”均作“”,此處之“䎽”不當讀“問”👩🌾,暮四郎先生認為當讀“昏”🍓,“意為不事昏聵之人。”7讀“昏”是也,“事”即從事之“事”,《韓非子·喻老》:“事,為也”,《禮記·樂記》🛤:“事蚤濟也”✭,鄭注:“事猶為也。”“不事昏”即不為混亂之事👩🏽🍼。
13、飤(食)時不旨(嗜)(饕)✴️。【15】
“”字《整理報告補正》載許可先生言“此處
字字从食🤟🏽、
聲♻,讀成宵部“饕”字不若讀爲文部的“珍”,謂食材之珍貴”。8
按:讀“珍”可從。此字當是從食慎省聲,即“飻”字或體🦹🏻♀️,《說文》以為“餮”之本字,訓“貪也♻️。從食,殄省聲🐼。”此當是從食㐱聲🐠,可讀為“珍”👨🏽⚕️。“旨”不煩讀為“嗜”,“旨珍”乃以珍饈為美味之意🤸🏼♂️。
14、不備(服)(過)文🤳🏼。【16】
原整理者注🏤:不服過文🙎🏽,意云服飾不過分華美。
按:“過文”不辭☯️,古書無是語也。“”又見於《湯在啻門》16簡“正(政)~亂無常”🕴🏼,原整理者括讀為“禍”🎗。在此當讀為“華”🔇,“華”古或作“花”,從“化”聲👩🏻🍼,可證。“華文”謂有華麗繁縟紋飾的衣服🧀。《墨子·非樂上》:“非以刻鏤華文章之色🏃♀️,以為不美也🤛🏻🛀🏽。”《漢書·禮樂志》:“被華文1️⃣,廁霧縠,曳阿錫🙎🏻♂️,佩珠玉。”《老子河上公章句·淳風》:“我常無欲,去華文👆🏼,微服飾,民則隨我為質樸也。”又《守微》🎓:“聖人不為華文🤠,不為色利,不為殘賊,故無敗壞🎑🎎。”《湯在啻門》的該字恐也不能讀為“禍”(簡帛書“禍”多作“𥛔”),疑讀為“嘩(譁)”,“嘩亂”即因意見不統一喧嘩紛亂😊,《漢書·五行志中之上》:“言上號令不順民心🎍,虛嘩憒亂💏,則不能治海內🐥。”
15🧑🏿🍳、遠又(有)所亟,勞又(有)所思。【17-18】
原整理者注😫:亟,《方言》:“愛也📈。”
按👩🏻🍼🚔:“遠”與“勞”為對文,則“遠”當為遠行之義,“亟”當讀“極”💆🏽♂️,“極”古或訓“終”、訓“止”、訓“竟”等,有終止、結束義📌。“思”暮四郎先生認為“疑本當為‘息’”🐙,9是也。此二句當是言遠行者有所終止🧝🏼♀️,勞碌者有所休息🎖,是愛民的兩種表現👻。
16、遠民皆亟。【18】
原整理者注👂🏻:亟🫑,此讀為“極”,《詩·崧高》毛傳🧡👨🏽🦱:“至也🕵️。”
按🙍🏽♀️:此“亟”當讀為《詩·江漢》:“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之“極”,鄭《箋》:“使來於王國,受政教之中正而已。”朱熹《集傳》:“極🤍,中之表也。居中而爲四方所取正也。”《詩·氓》:“士也罔極”毛傳:“極,中也”🚋👨🚒,其義類似今天所說的“榜樣”。“遠民皆亟(極)”即遠方的人都以為榜樣。
17、既受君名🗑,退不寡(顧)死生,是非共(恭)命虎(乎)🍼?【19】
原整理者注:退👩🏿🚀👩🏻🦳,《說文》:“卻也📔。”《禮記·檀弓下》:“君退”,鄭注:“去也。”
按:“退”本退卻🟰😋、退去義,古代相見後返回均曰“退”,故“退”有“歸”義,《儀禮·士冠禮》🧯:“主人退”鄭注🚴:“退,去也,歸也”🏫,《廣雅·釋詁二》:“退,歸也。”這裡是返回🫲🏼、回來的意思。此言既接受了君命,回來後執行君命不顧死生,這不就是“恭命”嗎?又:古書多“進退”連言🚣♂️,疑“退”前抄脫一“進”字,“既受君命,[進]退不顧死生”文意亦通。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中西書局2015年👨👩👧。《湯處湯丘》篇由沈建華先生負責整理、注釋(下稱“原整理者”)🛰,釋文🤴🏻、注釋見該書134-140頁。
2 王寧👩🏿🏭:《清華簡“湯丘”為“商丘”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5/2/22.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51
3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書後(三)》,簡帛網2015-04-17.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1
4 郭沫若先生認為閼伯即契。說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1《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干》,科學出版社1982年。277頁。
5 《清華五〈湯處於湯丘〉初讀》(下簡稱《初讀》)💃🏻,簡帛論壇•簡帛研讀。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247&page=1。8樓,發表日期🙍🏿:2015-04-11
6 《初读》19楼,发表日期🚵♀️:2015-04-19.
7 《初讀》12樓,發表日期2015-04-11.
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簡第五冊整理報告補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2015-04-08.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08112711717568509/20150408112711717568509_.html
9 《初讀》13樓,發表日期:2015-04-11.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4月2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4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
第5条:“恒”為長久、持久意。
——————
此說不確。“恒”當讀為“興”,二字匣曉旁紐雙聲、同蒸部疊韻,音近可通🫷🏼。古人稱病愈可自由行動曰“興”👃🏼、曰“起”。本書《厚父》13簡:“亦惟酒用恒狂”⭕️🎹,此“恒”亦當讀為“興”,“用恒狂”即“以興狂”,原整理者注引《書•多方》“惟聖罔念作狂”,“作”🫴🏻、“興”義同。
第14條🧑🏻🔧,“[化化]”字讀為“華”,蒙網友薛後生提示🦜,李守奎先生在去年8月全國古漢語年會上發表的論文《與倒人形相關的古文字考釋》一文中已經言及🦈,故此條可廢🙋🏻。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