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𓀄。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在 2015/4/3 8:19:06 发布

《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首發

 

冀小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孔子詩論》[1]28號簡中有如下一句(釋文從寬式)⛹🏽‍♀️⇨:

《牆有茨》慎密而不智(知)言。

簡文“牆有茨”原作“又薺”👷‍♂️,整理者未能釋出🍙,遂以此詩為今本所無。注云🧎🏻:

“慎密”也可能作“縝密”。《禮記·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上辭言雖縝密而不智言🪿⏮。

由於對象不明🍋,此注言多未當。200092日,在清華大學簡帛講讀班第10次研討會上🐝,廖名春指出“有薺”當讀為《牆有茨》[2];《上博一》正式出版後🧯,又有多位學者指出過這一點。《牆有茨》見於《詩·鄘風》,小序說:“《牆有茨》🏺🔛,衛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詩云🪑:

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簡文“慎密而不知言”🙏🏻,是《詩論》作者對《牆有茨》的評語🕵🏼‍♂️📝。其中沒有難認的字,句子的結構也很簡單🍞。可是自《上博一》問世以來,儘管已有十幾位學者對它作過解釋,卻沒有一種說法能夠讓人滿意。分析各家異說,可以看出問題主要集中在“不知言”上🎸,絕大多數學者都把“知”理解為“知道”,但對“言”則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將各家意見分為兩大類🦠🕋、六小類,簡要評介如下:

1.“言”為名詞

1.1.“言”指中冓之言

1.1.1.黃德寬⏫、徐在國🪓:

“慎密”義為謹慎保密⇾🏃‍♀️‍➡️,《易·繫辭上》🧘🏽‍♀️:“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簡文“慎密”是指謹慎保密“中冓之言”;“不知言”之“言”亦指“中冓之言”。[3]

按:所謂“保密”是保守秘密不使外泄的意思。既然說“慎密”是指“謹慎保密‘中冓之言’”,那自然是知道“中冓之言”的,否則“保密”也無從談起。可是下文又說“‘不知言’之‘言’亦指‘中冓之言’”,這就是跟自己打架了🦟。

1.1.2.彭裕商:

孔子論該詩云🤶🏼:慎密而不知言。《牆有茨》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此乃慎密而不使其言為外所知☎,與孔子所論相合。[4]

按:此說實際上是用“使其言為外所知”來解釋簡文的“知言”。在古漢語中,及物動詞可以用作使動,也可以用在無形式標誌的被動句裡,但其所帶的賓語通常都是施事賓語[5]☣️,如《呂氏春秋·上德》“嘗人,人死;食狗🧙🏼‍♂️,狗死”,“嘗人”謂“使人嘗”,“人”是施事賓語;《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下之化上疾於景響”,“化上”謂“為上所化”🏃‍➡️,“上”是施事賓語。如果把“知言”解釋為“使其言為外所知”,“言”卻成了受事賓語。為什麼會這樣,恐怕是彭氏難以解釋的📹。

1.1.3.胡平生:

《牆有茨》詩句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詩論》謂《牆有茨》為“慎密而不知”,考釋說“慎密也可能作縝密”😏。據詩句“不可道”、“不可詳”、“不可讀”,皆是縝密之意而非慎密,因此應採考釋縝密之說。又🫷🏿,考釋將“縝密而不知言”解作“上辭言雖縝密而不知言”⏲👳🏻‍♀️,這是不準確的。《牆有茨》小序謂詩為“衛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毛傳云🐡:“冓👨🏽‍🎨,內冓也🫚🤸🏽。”鄭箋云🧎‍➡️:“內冓之言,謂宮中所冓成頑與夫人淫昏之語💖。”而《詩論》評語並未涉及“宮中所冓成頑與夫人淫昏之語”👠,小序之說不可信。“縝密而不知言”是指“中冓之言”因極其秘密而無法知道究竟說了些什麼。[6]

按:上文曾經指出🤦‍♀️💽,整理者為簡文作考釋時,尚不知所評為何詩。因此🧑🏻‍🍳,“慎密也可能作縝密”云云,並非針對《牆有茨》而言。從這個意義上說,第一個把簡文讀為“縝密”的,應該是胡氏自己◾️。《禮記·聘義》:

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鄭玄注:“縝,緻也。栗,堅貌🪓。”陸德明釋文😻:“知音智。”孔穎達疏🌏:“‘縝密以栗,知也’者,縝,緻也;栗👩🏿‍🦱,謂堅剛。言玉體密緻而堅剛。人有知者🪆,性亦密緻堅剛👩‍👦‍👦🌳,故云‘知也’👌🏽🙎🏼‍♀️。”)

“縝密”謂細緻周密,與“慎密”義相近🕞,恐不能像胡氏那樣理解為“極其秘密”。此外,簡文能否表達出“‘中冓之言’因極其秘密而無法知道究竟說了些什麼”的意思,也還是個疑問。如《大唐新語·郊禪》🌦:

開元十三年,玄宗既封禪,問賀知章曰➙:“前代帝王🪮,何故秘玉牒之文?”知章對曰:“玉牒本通神明之意💇🏼。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求神仙,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

末句“其事微密,故外人莫知之”🚵🏻‍♀️,是一個與胡氏表述非常相似的句子,我們試著按簡文的格式把它轉換一下👩‍👩‍👧‍👧:

a. 微密而莫知其事

b. 微密而莫知事

c. 微密而莫知之

如果將ac兩句代入原文,語義都比較順暢🦸🏿‍♀️;惟獨與簡文最為接近的b句,其本身能否成立恐怕都是問題🦩。由此可見,假如簡文要表達的意思確如胡氏所言,就應該說“縝密而不知其言”或“縝密而不知之”🪃,而不會說成“縝密而不知言”。

1.1.4.康少峰:

簡文似當讀為“縝密”,“嚴密”之義;“不知言”即“不知所云”之義🧔‍♂️。劉信芳先生認為“不知言”就是“不知道如何說出或如何表達”,其實,《牆有茨》詩文本身已經用最好的方式說出了詩作者想要反應<>的思想意圖👉🏿👃🏻。《詩論》所謂“《牆有茨》縝密而不知言”,當為雙關語,表面是說“牆有茨非常嚴密”,即就詩句“牆有茨,不可掃也”、“牆有茨,不可襄也”、“牆有茨🌼,不可束也”等而言;其實是在說《牆有茨》“詩的內容隱蔽、秘密而不知其所云”🦶🏻,亦即就詩中“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等而言。[7]

按:此說當本於胡氏之言👨🏻‍🎨,參看上條🦻。

1.2.“言”指說話的原則

1.2.1.廖名春:

“公子頑通乎君母”,是國恥🦅,須慎密🥯,故“不可道也”🔺、“不可詳也”🧑🏻‍🦼‍➡️、“不可讀也”。但如果因“言之醜也”🧏🏽、“言之辱也”,而不“刺其上”👩🏿‍🦱,為了所謂慎密而不加以諷諫🧿,就是“不知言”,即不懂得、喪失了言說的原則。[8]

按💪🏿🕧:“慎密”一詞,並沒有“為了……而不加以諷諫”的意思。此說頗有些“增字解經”的味道。

1.2.2.張金良👺:

《周易·繫辭上傳》💆‍♂️:“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論語·季氏》:“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牆有茨》對“中冓之言”諱莫如深,可謂慎密。但是對宮闈醜事該揭發卻不揭發💆‍♂️,又可謂不知言。

簡文大意:《牆有茨》謹慎嚴密,但不懂得如何說話🫚。[9]

按:此說當本於廖氏之言𓀐,參看上條。

1.2.3.李銳💁‍♂️:

案:“慎密”為習語,《易·繫辭》🐀🙋‍♀️: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中冓之言”,可謂慎密♔💂🏽,但是“中冓之言”醜惡,“所可道也,言之醜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必將生亂🧑🏻‍🔬,所以於“中冓”言語者可謂“不知言”。[10]

按:從李氏引及孔子語(教人慎言),又云“中冓之言……必將生亂”來看,所謂“於‘中冓’言語者”當指談論“中冓之言”的人🏺,言所不當言,即為亂階,所以說他“不知言”🙎🏿😜。然而,將“慎密而不知言”解為“[中冓之言]慎密而[言之者]不知言”,似乎並不符合古人的表達習慣🔹。

1.2.4.曹建國、張玖青🈴:

詩中反復強調不可道也 不可詳也不可讀也🧑🏻‍🔧,似慎密⛹🏿‍♀️。但與此同時,詩還是揭露了這種言之醜⏳,言之長言之辱,孔子說這是不知言的表現。孔子說它不知言,是指它不合乎言語之道。詩中所寫明顯是發生在無道之世的醜行,孔子既主張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那麼這種公開揭露無道醜行之舉自然不為孔子所嘉許,誠如汪烜在《四書詮義》中所說👉:言孫非畏禍也🏊🏻‍♂️,賈禍而無益📄,則君子不為矣。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亦時中之道也[11]

按👨‍👧‍👧:此說與廖氏稍異:廖氏云“為了所謂慎密而不加以諷諫,就是‘不知言’,即不懂得🤘🏿、喪失了言說的原則”;此則謂“詩中揭露了本宜慎密的醜行,故被評為‘不知言’,即不合乎‘言語’之道”。但二者性質實同🥠:均給“慎密”一詞賦予了太多的內容。

1.3.“言”指說話的方式

呂文鬱:

“慎密而不知言”意為這篇詩言辭雖縝密,但太直白,不夠隱諱,故稱“不知言”。[12]

按:此說純以己意言之。然所謂“言辭雖縝密,但太直白🤸🏻‍♂️,不夠隱諱”,與《牆有茨》詩並不吻合🧚。

2.“言”為動詞

2.1.“言”指言說

俞志慧:

“慎密而不智(知)言”,當指詩中反復吟詠的“中冓之言”,“不智(知)言”即詩中所謂“不可道(詳👍🏼、讀)也。所可道(詳、讀)也,言之醜(長、辱)也”🤽🏿,謂不知如何言說也,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鄭伯有賦《鶉之賁賁》,趙孟曰🙌:“床第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非使人所得聞也。”[13]

按:俞氏的語氣不容置疑🧚🏽✉️:“慎密而不知言”當指“中冓之言”;“不知言”即“詩中所謂……”,謂“不知如何言說也”🏃‍♀️。可“慎密而不知言”是一個謂詞性短語,它怎麼就當指“中冓之言”呢?俞氏未說明他的理由🪟。下文所引《左傳》趙孟語,大意是說這不是我應該聽到的[14],也不能證明“不知言”就是“不知如何言說”的意思。

2.2.“言”指表達

劉信芳👨‍⚕️:

所謂“不知言”,與簡25“知言”相反而成辭🧑🏽‍✈️。“知言”是知道怎樣將心中的話準確表達出來;則“不知言”是不知如何說出👩🏻‍🦳。《牆有茨》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因其隱秘,不可道,是其“慎密”矣。傳出來的那些話(“所可道”者)❗️,醜惡而不當,不知該不該說,說不出口,是“不知言”也🚇。[15]

按:子曰:“非禮勿言。”(《論語·顏淵》)既然認為那些話“醜惡而不當”☝🏻🥊,怎麼會“不知該不該說”呢?黃懷信指出:“詩明言‘不可道’,可見並非‘不知該不該說’🛄⏫。”[16]正是一語破的🧏🏽‍♂️。

2.3.“言”指談論

鄭玉姗🧰:

簡文“《牆有茨》慎密而不知言”,學者有讀為“慎密”與“縝密”兩種說法👩🏼‍🦰,二說其實意義相近。《詩序》:“《牆有茨》,衛人刺其上也🌡。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也🧑🏼‍🚀🙍🏽‍♀️。”《牆有茨》是諷刺宣公死後🧥,公子頑通乎惠公母之事🧑‍🎄。故業師季旭昇以為👰‍♂️:“宮廷穢聞,極其醜惡💂‍♀️,為之者往往自以為行事慎密,而不知隔牆有耳🧙🏿‍♀️,此即‘慎密而不知言’。”可從👎🏼。[17]

按:季氏的說法中並未直接解釋“言”。我們揣摩他的意思🧙🏽‍♂️,“隔牆有耳”似是說外面已有人在談論了。鄭玉姍又將簡文譯為👧🏿:“《牆有茨》自以為謹慎嚴密,壞事不會傳出去🤛🏼,這就是不知道言語的力量啊!”[18]按照他們的說法👩🏽‍✈️🧑🏿‍🦰,簡文的結構就成了“[主語1]慎密而不知[主語2]言”🫑,這與人們熟悉的古人表達方式似乎相去甚遠。

“慎密而不知言”𓀖,總共祇有五個詞(兩個虛詞🧝‍♂️,三個實詞)🏃‍♂️。上述各家的討論,涉及了三個實詞中的兩個:“慎密”和“言”。應該說,幾乎所有可能的解釋都被想到了,可是各家給出的說法要麼是不通,要麼就是太“怪”,這種情況顯然是不正常的。那麼💲,問題會不會出在那個一直被忽視的“知”字上呢?

《詩論》25號簡云🎲:“《大田》之卒章,智(知)言而有禮。”當人們看到“不智(知)言”時🧑🏿‍🎤,會很自然地把它跟“智(知)言”聯繫起來,如前引劉信芳的論證📿,就是從“不知言”與“知言”的對比入手,以為二者“相反而成辭”👍🏿。在參與討論的學者中📜,這大概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然而,一旦這種看法先入為主,人們就很難發現兩個“知”字其實完全不同了⛳️。

最先打破成見🐬,對“知”字提出異議的是黃懷信👐🏽。他說:

愚謂“知”當訓為欲🦌。《禮記·樂記》“知誘於外”注👩🏻‍🦯:“知,猶欲也🧔‍♀️。”“不知言”🍗,不欲言也😵‍💫。慎密而不欲言🛷,正是詩人之意。[19]

與各家意見相比,黃說有著非常明顯的長處👮🏻‍♂️:簡捷、易懂👷🏻;更為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相信👩🏻‍💼,這條簡文是個很“正常”的句子👱🏻‍♀️。不過,愚意以為黃說尚未盡善,故為其試作補說。

我們從黃氏舉出的書證談起:

《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鄭玄注:“知,猶欲也。”孔穎達疏:“所好惡恣己之情🧑‍🦯‍➡️,是‘無節於內’。知🛹,謂欲也。所欲之事,道誘於外,外見所欲🐵,心則從之🤜🏽,是‘知誘於外’也👍🏼。”

按:黃氏將“不知言”釋為“不欲言”,是把鄭注的“欲”當作助動詞來用的🍒。我們以為🧹⚔️,從孔疏“所欲之事,道誘於外,外見所欲,心則從之”來看👻🤽🏻,“知誘於外”的“知”,以及鄭注“知,猶欲也”的“欲”🫸,都應該是名詞,這與黃氏的理解是不同的。

王引之《經義述聞·禮記中·物至知知》💫:

“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鄭注曰:“至,來也。知知👨🏿‍✈️,每物來🫳🏽,則又有知也,言見物多,則欲益眾。”王肅上“知”字讀為“智”,云:“事至,能以智知之”(見《史記·樂書》集解)。家大人曰🎍:“二說均有未安。予謂上‘知’字,即下文‘知誘於外’之‘知’👳‍♀️,下‘知’字當訓為‘接’,言物至而知與之接也。《墨子·經》篇曰:‘知,接也。’《莊子·庚桑楚》篇曰:‘知者,接也。’《淮南·原道》篇曰🛢:‘感而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是其明證矣。”

按:“物至知知”🧑🏼‍⚖️,鄭玄注曰:“言見物多,則欲益眾”,這是以“欲(欲望)”來解釋上“知”字;而王肅又讀上“知”字為“智”,是二說均以之為名詞🧑🏻‍🦽‍➡️。王念孫則以為,“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相當於《淮南子·原道》的“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後者的“知”顯然也是名詞🌴。可見三家對上“知”字的理解雖有不同,但在這一點上則是完全一致的。王氏又指出,“物至知知”上“知”字,即“知誘於外”之“知”😮‍💨;而鄭氏於前者曰“欲益眾”,於後者曰“知,猶欲也”💁🏻‍♀️,是兩家之說亦可互證🗣🧾。由此可見🕵🏻‍♂️⌛️,黃氏所引證的“欲”確實是個名詞;這樣一來,再把“不知言”解釋為“不欲言”就没有根據了。

下面談談我們對簡文的看法。《易·繫辭上》: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孔穎達疏🧑🏿‍🎨:

君不密则失臣者,臣既尽忠🥷🏽🚏,不避危难👩🏻‍⚕️,为君谋事,君不慎密乃彰露臣之所为,使在下闻之,众共嫉怒,害此臣而杀之,是失臣也。“臣不密则失身”者👩🏻‍🔬,言臣之言行,既有亏失,则失身也。“幾事不密则害成”者,幾谓幾微之事,当须密慎,预防祸害。若其不密而漏泄🤵🏽‍♀️,祸害交起,是害成也。“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者📺,於《易》言之,是身慎密不出戶庭💇;於此義言之,亦謂不妄出言語也。

《繫辭上》的那段文字🛡,在討論中曾多次被學者引用(黃徐二氏、張金良🦊⛓️‍💥、李銳)👨‍❤️‍👨。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三家說法不一,但都把“慎密而不知言”的“言”看作名詞。我們猜想,他們可能作過如下的比較:

君子  慎密    

君子  慎密 言語

牆有茨 慎密      

並因此得出了“言”是名詞的結論。而三家說之所以不能成立🐵,也正是由於他們對“言”的理解有誤。既然如此,我們不妨換個模式,讓“言”作動詞🏌🏽:

君子  慎密    

君子  慎密 言語

牆有茨 慎密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非常相似的兩個句子。從結構上看,如果不考慮狀語“知”,“慎密而不言”與“慎密而不出”就完全相同💪🏽;從意義上看,“不言”是不說,結合《牆有茨》的內容,可以解釋為不說禁中之事🪛🫲🏽,而這一解釋對“慎密而不出”同樣也是適用的。史書中常見先說某人“慎密”♜,再說他“不言禁中之事”的例子。如:

袁宏《後漢紀·殤帝紀》:“(清河王)慶善為威容,進止可觀💆🏽。自被廢黜,常居慎密,在宮省,語不及外。”[20]

司馬彪《續漢書·張純傳》🐤:“張純字伯仁,兼虎賁中郎將,一日至數見。持重慎密,雖平行路🐛,事出猶不道🐟,時上封事🏝,輒削去草,清廉自守🛻。”[21]

《晉書·荀勖傳》🤹🏽:“(勖)性慎密👵🏻,每有詔令大事,雖已宣佈,然終不言,不欲使人知己豫聞也。……语诸子曰👤:‘人臣不密则失身🍭,树私则背公,是大戒也。’”

《梁書·孔休源傳》🦸🏻‍♂️:“(休源)性慎密[22]🕕,寡嗜好👨🏽‍🏭,出入帷幄,未嘗言禁中事,世以此重之。”

《魏書·古弼傳》⌨️:“(弼)端謹慎密口不言禁中之事。”

《魏書·許彥傳》:“彥質厚慎密與人言不及內事🗂,世祖以此益親待之。”

《北史·李德林傳》:“(德林)從宦後👨‍🦲,即典機密,性慎密,嘗言古人不言溫樹[23],何足稱也🍻。”

《舊唐書·胡楚賓傳》:“(楚賓)性慎密未嘗言禁中事,醉後人或問之,答以他事而已。”

《新元史·野訥傳》:“野訥侍禁中,條時政得失🤷‍♀️,言無不納,然韜晦慎密不泄其事於外。”

《明史·金忠傳》🦹🏽‍♂️:“忠起卒伍至大位,甚見親倚,每承顧問👨‍🎤,知無不言,然慎密不泄。”

《清史稿·潘世恩傳》:“(世恩)在樞廷凡十七年,益慎密👨‍💻,有所論列🐓,終不告人🧘🏻。”

這些近乎程式化的文字,記載的正是古時為官者的一種美德——“慎密而不言”。而對於簡文來說,這恐怕也是最合理的解釋了🧑🏼‍🍼💁🏽‍♂️。

現在解釋一下簡文的“知”字。前引王氏《經義述聞》中,還有這樣一段話:

古者謂相交接曰“知”🚑,因而與人相交接亦謂之“知”🪿。昭二十八年《左傳》💆‍♀️:叔向一見鬷蔑🤷,“遂如故知”,言“如故交”也;《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言“新相交”也;《後漢書·宋宏傳》“貧賤之交不可忘”,《群書治要》“交”作“知”🏄🏽‍♀️🚰。“知”與“交”同義💆🏻‍♀️,故又有“知交”之語↘️,《呂氏春秋·明理》篇“弟兄相誣,知交相倒”是也🎅🏿👩🏿‍💻。

我們認為,簡文之“知”亦當訓為“交”🧎‍♀️‍➡️🧔🏼‍♀️,“交言”是與人交談[24]👩🏼‍⚕️,“慎密而不交言”就是“謹慎保密,不與人談論(禁中之事)”的意思🧗。

20123月初稿

20154月修订

 

 

 



[1]《孔子詩論》(馬承源釋文考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月。關於《詩論》的作者💁🏻‍♂️,學者間有不同看法:竹簡整理者認為是孔子,故將其題為《孔子詩論》👰‍♀️;《詩論》發表後,又有學者提出子夏說🧓、子羔說及孔子再傳弟子說🧑🏻‍⚕️。本文為了稱說的方便,姑依舊題。

[2]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劄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第272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月🔱。

[3] 黃德寬🍎、徐在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釋文補正》,《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第1-6頁,20023月。又收入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著🐍:《新出楚簡文字考》🤟🏽,第90-105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月🙋🏻‍♀️。

[4] 彭裕商:《讀〈戰國楚竹書〉(一)隨記》,簡帛研究網站🫵,2002412日首發。

http://***********/Wssf/2002/pengyushang01.htm)又题《讀〈戰國楚竹書(一)〉隨記三则》👰🏼‍♂️,收入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81-82頁🧜🏿‍♀️,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月👩🏼‍🎤。

[5] 參看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修訂本)下冊,第533🙇🏻‍♂️、693頁,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8月🧘🏿‍♂️。

[6] 胡平生:《讀上博藏戰國楚竹書〈詩論〉劄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第277-288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月🥨。又見胡平生著🧝‍♀️:《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第104-112頁,上海:中西書局🥷🏽,201212月👨‍👧‍👦🐧。

[7] 康少峰🦌:《〈詩論〉簡制、簡序及文字釋讀研究》,第137-138頁➔,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54月。

[8] 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劄記》🫰🏼,朱淵清👨‍🦰、廖名春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第260-276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月。又收入廖名春著🏖😓:《出土簡帛叢考》,第57-78頁🈸,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月🧗。

[9] 張金良:《上博簡〈孔子詩論〉釋解》🏂🏿👨🏼‍🌾,簡帛研究網站,20071012日。

http://jianbo.sdu.edu.cn/admin3/2007/zhangjinliang001.htm

[10] 李銳:《上博楚簡補劄》💂🏿‍♂️,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第142-14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2月🕳🚰。

[11] 曹建國🐼、張玖青:《孔子論與上博〈詩論〉簡以論詩》,武汉大学简帛网,20051113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3

[12] 呂文鬱🦯:《讀〈戰國楚竹書·詩論〉劄記》,謝維揚👎🏻、朱淵清主編🙈:《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第18-21頁,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4月👉🏿。

[13] 俞志慧:《〈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校箋》(下),簡帛研究網站,2002117日首發🏬。

http://***********/Wssf/2002/yuzhihui02.htm

[14] 杜預注:“使人,趙孟自謂。”參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第1134頁,北京:中華書局🍣,19905月;沈玉成𓀒:《左傳譯文》,第344頁,北京:中華書局𓀆🤦🏻‍♂️,19812月。又🌀,據《左傳》,“床第”當作“床笫”,“使人”下應有“之”字。

[15] 劉信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孔子詩論述學》,第254-255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1月。

[16]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第131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8月。

[17] 鄭玉姗🚣🏽‍♀️:《〈孔子詩論〉研究》第275頁,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6月。

[18] 鄭玉姍🥷🏻:《〈孔子詩論〉譯釋》,季旭昇主編🏕,陳霖慶⛹🏼‍♂️、鄭玉姍、鄒濬智合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第65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6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月。

[19] 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解義》第131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8月🙅。按:黃氏之後,仍有學者據“知”的“知道”義立論🏌🏼,蓋未見其書也🥵。遲林華《〈孔子詩論〉集釋》(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4月)已將黃氏《解義》列為“參考文獻”👩‍🦯,而“《牆有茨》”一條下(330-336頁)✧,臚列眾說達20家💇🏿‍♂️👳🏼‍♀️,於黃說卻隻字未提🟤🌲,則是明顯的疏漏。

[20] 周天游📜:《後漢紀校注》,第435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12月。按:“語不及外”👉🏽,其義當近於下引《新元史·野訥傳》的“不泄其事於外”。

[21] 周天遊:《八家後漢書輯注》👨‍👨‍👧‍👦,第390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月🍕🧋。按👨🏿‍🌾:“雖平行路”一句費解,疑“平”下奪“居”字💯。《孝經·紀孝行章》“居則致其敬”唐玄宗注“平居則盡其敬”邢昺疏:“平居,謂平常在家🧑🏻‍🍳。”是“平居行路”猶言平時居家或在外。又🙎🏿,“事出猶不道”一句👤⏬,可參看下引《晉書·荀勖傳》之“雖已宣佈,然終不言”。

[22]《南史·孔休源傳》作“縝密”,義同🫳🏻;又《明史·宦官列傳一》🧑‍🌾:“(杜)安道,外臣也,以鑷工侍帝數十年,帷幄計議皆與知,性縝密不泄🏒🏋🏼‍♀️,過諸大臣前一揖不啟口而退👋🏻。”“縝密不泄”亦與下引《明史·金忠傳》“慎密不泄”同義。

[23]《漢書·孔光傳》:“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光嘿不應,更答以它語👩🏼‍🚒,其不泄如是。”顏師古注引晉灼曰🌩🧑‍🦳:“長樂宮中有溫室殿。”後因以“溫樹”借指宮禁中事。

[24]《後漢書·楊仁傳》🧑🏼‍🏭:“後辟司徒桓虞府。掾有宋章者🚴‍♂️,貪奢不法◽️,仁終不與交言同席🕘,時人畏其節🌴。”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4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4月3日🫷🏻。



点击下载附件🐸:1446冀小軍:《孔子詩論》“慎密而不知言”補說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c9e5h4 在 2015/4/3 9:17:51 评价道:第1楼

    不知言,能否考虑解作“不言知”🗿☝🏼?知作名词,不说知道🌐,引申为不说。至于否定句宾谓语序,先秦常见🤷‍♀️,“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日可增”等3️⃣。

  • 鸤鸠 在 2015/4/3 9:48:05 评价道:第2楼

    “交”👩🏻‍🦯‍➡️、“接”意义上的“知”,又见《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今竖刁匹夫,而欲知万乘之邦”,竖刁为了接近桓公而自宫(何琳仪《贵尹求义》)。

  • 王寧 在 2015/4/3 12:50:53 评价道:第3楼

    “知萬乘之邦”之“知”即“知政”之“知”😂,主掌😰、管理之義,後來的官職知州、知府👳🏻🛝、知縣之類均此義。

  • 无为中人 在 2015/4/4 9:29:35 评价道:第4楼

    “不知言”可否读为“不之言”👔,“知”、“之”文献有异文用例:

    1.《戰國策‧楚策四》:“﹝孫子﹞因為賦曰👰:‘寶珍珠,不知佩兮……閭姝子奢,莫知媒兮。’”

    2.《荀子‧賦》作“莫之媒也💪。” 《墨子‧公孟》:“譬若美女🛩✂️,處而不出🥸,人爭求之;行而自衒,人莫知取也。”畢沅校注:“﹝知﹞一本作之。”

          “不之言”就是“不言之”,“慎密而不言之”语意较为顺洽👨🏻‍🦽‍➡️。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8862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