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太一祝圖》校補
(首發)
蕭旭
靖江廣播電視臺
馬王堆帛書《太一祝圖》收錄于《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1]😏,過去學術界稱作《社神圖》、《神祗(衹)圖》、《辟兵圖》、《太一避兵圖》🏕、《社神護魂圖》、《太一出行圖》🚴🏿♀️👩🏽💻、《太一將行圖》等名🏃🏻。
(1)赤包白包💆🏽,莫敢我鄉(向)🍔,百兵莫敢我[囗]狂謂不誠🧶,北斗為正
陳松長曰:包,在這裏當是“抱”的通假字🙏🏿。抱有引聚之意👩🏿⚖️。“赤包白包”者📵,應即是赤色、白色的雲氣引聚之意。古人好以雲氣的顏色、聚散占測吉凶……可見“抱”乃是古人占測吉凶時形容雲氣形狀的一個專門用語。而“赤包(抱)白包(抱)”則多被認為是一種不吉祥的雲氣[2]𓀙。
新注🧍♀️:包,陳松長讀為抱,認為“抱”是古人占測時形容雲氣的一個專門用語。(6--P104)
按❗️:赤包白包🧑🏻🦰,楊琳釋作“赤青白黃”[3]🧄🖤,純是臆測。李凇、陳鍠從陳松長說讀包為抱[4]👩🏽🍼。包,疑讀為豹💁🏽♂️。《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下:“毛赤而文黑謂之赤豹👮🏻♀️,毛白而文黑謂之白豹⁉️。”或讀為彪🦵🏽,虎也🧑🏻。赤彪白彪🫶🏼,即赤虎白虎。《北史·齊本紀》:“故有赤彪儀同、逍遙郡君、凌霄郡君。”《御覽》卷904引《三國典略》🧊:“齊高緯以波斯狗爲赤虎儀同、逍遙郡君👩🏼🚒🥑。”“赤彪”即“赤虎”。或讀為狍🪳,《山海經·北山經》2️⃣:“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玉篇》:“狍🪂,步交切,獸也。”然古籍未見赤狍白狍的記載☞🧙🏻,讀為豹為長。要之,赤包白包必是猛獸🛏👩🏽🎤,二句言不遇猛獸兵害✌🏻🔼。“百兵莫敢我”下缺字,李零、饒宗頤🧧、江林昌補“傷”[5]👩🏿✈️,李建毛、陳松長、胡文辉、楊琳👩🏿⚕️、李凇、陳鍠補“當”[6]🖖🏿。李建毛引《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吾奉真王敕,與五斗俱行🎊,千萬凶殃,莫敢當吾前後。前開後閉,萬鬼不敵”(引者按:見卷10)為證🤷🏻♂️。陳松長引亳縣鳳凰臺一號漢墓《剛卯銘文》“庶疫剛癉🦻🏽,莫敢我當”為證[7]。補“當”字可從,內蒙古額濟納居延漢簡2002ESCSF1:2:“土五光,今日利以行👧🏿,行毋死(咎)🐸,已辟除道,莫敢義(我)當。”[8]亦其證🧙♀️。亦可能是“鄉(向)”字😆,《正統道藏》第28冊載《太上明鑑真經》📼:“虎狼摧牙折齒,百兵不敢向,見之則伏不敢起🧎🏻♀️➡️。”[9]彼言“虎狼百兵”,此言“赤包白包”及“百兵”✧,文例相同。《正統道藏》第28冊載《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籙》卷4🎅🏽:“我受太上天帝教令,誰敢有當。龍虎扶我,朱雀導我,玄武從我,左陽青龍,右陰白虎,頭戴七星🦑,法應天斗,司命留我🛢,司録護我🐇,疾病離我🪃♝,盜賊避我𓀕。所求皆得🈲,所厭皆伏🍑。踰河渡海🦣,風浪不起。虎狼見我👩🏻🎤,摧牙折齒。丹書為符,凶咎滅亡。禹為除道🤰🏿,蚩尤避兵🟡👋🏽。天符地節🦗,前開後閉。延年無極,與天同畢🧠。”[10]亦謂虎狼盜賊皆避我。狂🍔,李零讀為誑[11],是也🅿️,屬上為句🚦。“誑”即下句“不誠”之誼🤾♂️🏛。饒宗頤讀“狂”如字💥,引《吳越春秋》卷6“蠡去時……神莫能制者……後入天一,前翳神光,言之者死👨🏿🦳,視之者狂”[12]❕,其說非是。江林昌錄作“狃”[13],亦誤🏊🏽。“謂”下補“我”字,《詩·大車》🌭:“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文例相同🚆。或“謂”上補表示假設語氣的“若”字,《漢書·五行志》引《京房易傳》:“妖言動衆,茲謂不信👦🏿,路將亡人,司馬死。”文例相同,茲亦若也[14]。正,讀為證。北斗🧚🏼♂️,天樞(天軸),居天中央,故古人指北斗作證🕊。放馬灘一號秦墓竹簡甲種《日書·出邦門》:“擇日,出邑門,禹步三👩🏼🌾,向北斗,質畫地。”質亦正也。《楚辭·遠逝》:“北斗為我折中兮,太一為余聽之。”又《九歎·逢紛》:“指日月使延照兮🧛,撫招搖以質正。”王逸注:“招搖,北斗杓星也。”皆其例。後世亦效仿之,《御覽》卷324引《三國典略》:“被髮向北斗以誓之。”《南史·侯景傳》同。此亦古人設誓,以北斗為證之例。《漢書·息夫躬傳》🥛:“(息夫)躬邑人河內掾賈惠往過躬🧑🦽➡️,教以祝盜方,以桑東南指枝為匕👷🏿♀️,畫北斗七星其上,躬夜自被髮,立中庭🧎🏻➡️,向北斗,持匕招指祝盜😒🤱🏼。”賈惠以北斗祝盜🫴🏼,與《太一祝圖》以北斗作證正同🌻。先秦常見句型是“莫我敢V”☣️,帛書“莫敢我V”則是變式👃🏽。
(2)即左右唾🧘🏿♂️,徑行毋顧
陳松長曰🙋🏻♂️:就是要太一神儘管出行🧓,即使左右之人吐唾沫🧑🏼💼,亦無需顧及[15]👮🏽🦮。
按👸:陳說非是。這裏是說要出行之人向自己兩旁(即左右)吐唾沫,直接離開𓀆,而不能反顧。帛書《五十二病方》:“因唾匕🫧,祝之曰……”又“涶(唾)之👮🏼,賁(噴):‘兄父產大山🟨🍽,而居囗谷下。’”又“[東]鄉(嚮)涶(唾)之。”又“祝曰🧆:‘啻(帝)右(有)五兵🕙📭,壐(爾)亡。不亡,瀉刀為裝🍭。’即唾之,男子七,女子二七。”《太平廣記》卷119引《還冤記》:“(徐光)過大將軍孫綝門☂️,褰衣而趨👳🏻♀️,左右唾踐🤷🏼。或問其故,答曰:‘流血臭腥不可耐。’”《搜神記》卷1同🔺📜,《法苑珠林》卷31引“踐”作“濺”,宋、元、明、宮本作“𠵖”。字本作灒、亦作淺🦹🏼♂️、湔✋。“唾濺”即“唾沫”,此用為動詞,吐唾沫[16]。此皆唾祝之法。《御覽》卷387引《列異傳》:“南陽宗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問鬼所忌,鬼答曰:‘唯不喜人唾。’伯便擔鬼著頭上,急持行之,徑至市中,下著地🏃♂️🙏,化為一羊,賣之,恐其變化⚉,唾之,得錢五千。”[17]唐·孫思邈《藥王千金方·禁經上·禁唾惡鬼法》:“吾從狼毒山中來,飢食真珠,渴飲武都✢☝️,戎監一把,冷水一盂👒,口含五毒,常與唾居,但老君之唾,唾殺飛鳥,唾河則竭🛀🏻,唾木則折♨️,唾左右🚹,唾表裏👼,銅牙鐵齒,嚼鬼兩耳。速去千里👩🏿⚖️,不得留止。急急如律令。”此皆以唾禁鬼之法,自是先秦古法之流傳📜👨🚒。
(3)我虒裘🌤,百兵毋敢來
新注:虒裘,李家浩懷疑或可讀為“蚩尤”。(6--P104)
按🛌🏼:虒🚃,讀為褫🎴,是“脫衣”義的本字🙆🏽♂️,音徒多反🈁🥣。字亦作“扡”,《墨子·非攻上》:“殺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劍者🈲,其不義又甚入人欄廏取人馬牛🕵🏼。”字又作“拖”,《淮南子·人間篇》:“秦牛缺徑於山中而遇盜,奪之車馬♠︎,解其槖笥,拖其衣被👩🏻🚀🎬。”許慎注:“拖,奪也。”“奪”亦當讀為脫[18]🦡。言我脫了裘衣,盜賊亦不敢來搶奪。
(4)黃龍持鑪💆🏿,青龍奉(捧)容
新注:李家浩疑“容”應讀為“鎔”,指鑄造器物的模型。“黃龍持爐☔️,青龍捧鎔”🧧,大概是跟鑄造兵器有關的數術5️⃣。(6--P105)
按🧑🏿🌾:李家浩讀容為鎔誤,但指出是跟鑄造兵器有關的數術則得之。覆按圖版,青龍所捧者,是一圓形容器,決非鑄器的模型🫄。李建毛指出“黃首青龍之下,右有黃龍持紅色瓶狀物,旁題‘黃龍持鑪’四字,左有青龍持青色瓶狀物,題‘青龍奉(捧)容’四字……鑪即火爐👃🏽,容即盛器”[19]🆔。周世榮“容”釋作“熨”,謂“熨是儲火器和保暖物”[20]。饒宗頤亦釋作“叞(熨)”🧑✈️,解作“熨斗(威斗)”[21]。楊琳進而指出“‘熨’是一種恫嚇厲鬼的辟兵工具”[22]。李零先從“熨”字說[23]🫰🏼,後又讀容為瓮[24]🙎🏻♂️。黃盛璋釋作“壺”[25]🙎🏻♀️。覆按圖版📙,確是“容”字。陳松長曰:“容者,盛也⛹🏽♂️。此處用為名詞🧑💻,意思乃是盛物之器,也就是容器……‘鑪’是火器,那‘容’自然是盛水之器。這一點,帛畫上所塗的顏色也可間接為證㊗️:‘鑪’者,是一朱色瓶狀物,而‘容’則是一青色瓶狀物⚡️,可見二者截然不同。”[26]劉曉路曰:“‘爐’代表火器,‘容’代表水器👩🏿🚀。”[27]陳松長🧑🦳、劉曉路說是,其專字作㼸。《說文》:“㼸,器也。”《廣雅》:“㼸🧖🏼、瓮😱👲🏼、罌,瓶也。”《篆隸萬象名義》🧑🏿🦲:“㼸🪘,罌也。”字亦作𤮇,《玉篇》:“㼸、𤮇,並音容,甖也🈺。”“罌”同“甖”🏄🏻♂️。《廣韻》:“㼸,甖也。𤮇,上同。”
[1]《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2冊圖版🧔🏻,第6冊釋文注釋,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44—148、103--105頁。
[2]陳松長《馬王堆漢墓帛畫“神祗圖”辨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第89頁🧑🧒。
[3]楊琳《馬王堆帛畫〈社神護魂圖〉闡釋》,《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2期🐵,第74頁;其說又見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頁。
[4]李凇《依據疊印痕跡尋證馬王堆3號漢墓〈“大一將行”圖〉的原貌》👭🏻,《美術研究》2009年第2期,第45頁。陳鍠《〈太一避兵圖〉圖像與內涵析辯》🏊🏽,《新美術》2013年第9期,第68頁🫃。
[5]李零《馬王堆漢墓“神祇圖”應屬辟兵圖》,《考古》1991年第10期,第940頁;又收入《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頁;又見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頁。饒宗頤《圖詩與辭賦--馬王堆新出〈大一出行圖〉研究》,《新美術》1997年第2期,第4頁。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1頁🎅。
[6]李建毛《馬王堆漢墓“神祗圖”與原始護身符籙》,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08頁。陳松長《馬王堆漢墓帛畫“神祗圖”辨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第90頁。胡文輝《馬王堆〈太一出行圖〉與秦簡〈日書·出邦門〉》《江漢考古》1997年第3期,第83頁。楊琳《馬王堆帛畫〈社神護魂圖〉闡釋》,《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2期👖,第74頁🧑🏿🍳;其說又見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68頁👩🎓。李凇《依據疊印痕跡尋證馬王堆3號漢墓〈“大一將行”圖〉的原貌》🤽🏻♂️,《美術研究》2009年第2期,第45頁🧗🏻♂️。陳鍠《〈太一避兵圖〉圖像與內涵析辯》,《新美術》2013年第9期☦️,第68、74頁。
[7]《後漢書·輿服志》、《漢書·王莽傳》晉灼注引《剛卯銘文》同。居延漢簡446.17D作“庶役岡單(疫剛癉),莫我敢當”。
[8]魏堅《額濟納漢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84頁👬。劉樂賢《額濟納漢簡數術資料考》謂“死”當作“咎”🦸🏿♀️,《歷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74頁。趙寵亮《額簡釋讀獻疑二則》讀“義”為“我”🙅🏼♂️,收入孫家洲主編《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136頁👨🏿🦱。
[9]《正統道藏》第2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424頁。
[10]《正統道藏》第2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第449頁。
[11]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頁。
[12]饒宗頤《圖詩與辭賦--馬王堆新出〈大一出行圖〉研究》,《新美術》1997年第2期⛹️♂️,第6頁😱。
[13]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1頁🫦。
[14]參見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631頁。
[15]陳松長《馬王堆漢墓帛畫“神祗圖”辨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第90頁🕵🏻。
[16]參見蕭旭《〈冤魂志〉校補》。
[17]《御覽》卷884、《法苑珠林》卷10、《太平廣記》卷321引略同🖕🏼。
[18]參見蕭旭《〈說文〉“褫”字音義辨正》🧻,收入《群書校補(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1839--1845頁👐🏻。
[19]李建毛《馬王堆漢墓“神祗圖”與原始護身符籙》👱🏽🦸🏻♀️,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漢墓研究文集--1992年馬王堆漢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08頁☛🎎。
[20]周世榮《馬王堆漢墓的“神祗圖”帛畫》👨🏽🏭,《考古》1990年第10期,第928頁。
[21]饒宗頤《圖詩與辭賦--馬王堆新出〈大一出行圖〉研究》,《新美術》1997年第2期2️⃣,第5--6頁。
[22]楊琳《馬王堆帛畫〈社神護魂圖〉闡釋》👴🏽,《考古與文物》2000年第2期,第73頁;其說又見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頁。
[23]李零《馬王堆漢墓“神祇圖”應屬辟兵圖》🧑🏻🚀,《考古》1991年第10期,第940--942頁🫲🏼;又收入《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頁。
[24]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頁。李零《中國方術續考》亦云:“疑‘容’讀為‘瓮’🧏♀️👳。”東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頁🧏🏼♀️。
[25]黃盛璋《論“兵避太歲”戈與“大一避兵圖”爭論癥結、引出問題是非檢驗與其正解》,《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輯,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頁👨❤️💋👨。
[26]陳松長《馬王堆漢墓帛畫“神祗圖”辨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1期👎🏼,第89頁;其說又見陳松長《馬王堆漢墓帛畫“太一將行”圖淺論》👩🏻🦯,何介鈞主編《考古耕耘錄--湖南省中青年考古學者論文選集》,嶽麓書社1999年版🙅🏻,第299頁🤷🏿♂️。陳松長《帛書史話》亦指出“所謂‘爐’、‘容’📑,乃是火器和水器的一種專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66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5年2月2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5年2月28日。
点击下载附件🏌🏼♀️🦤:
「即左右唾,徑行毋顧」,所謂「徑行毋顧」可以補充《五十二病方》🥶:
一,令尤(疣)者抱禾,令人嘑(呼)曰🧑🏼🦰👩❤️💋👨:「若胡爲是💇🏻♂️🌑?」𤻮(應)曰:「吾尤(疣)┗。」置去禾〈禾去〉,勿顧🧛🏼♂️。103/103」
《集成》235頁注3注釋云🫃🏻:「去,勿顧」,《胎產書》34行「置去,歸勿顧」💌🏃🏻♀️。離開時反顧是秦漢時代廣泛存在的禁忌。例如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130號簡正:「凡民將行,出其門🧝🏼,毋敢顧,毋止☢️。……小顧是謂少楮,吝👨🏻🦼;大顧是謂大楮,凶。」乙種107號簡貳🪂:「投符,上車,毋顧。」《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臼出水而東走👩🏻✈️,毋顧。」《史記•刺客列傳》:「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參看工藤元男《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200~203頁🌕。
另外😅,陳劍先生在〈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養生方》釋文校讀札記〉(2010🧑🏿🦱、2013)亦已指出“‘……狂謂不誠,北斗爲正。’即左右唾,徑行毋顧。”為禱辭,以及與其他文獻的聯繫,可以參看。
多謝海天兄指示!另外,帛書《五十二病方》有“白㾷”病🕟,方中又稱作“施(按:當釋作“拖”)”、“虒”,亦讀為褫🏋🏼,指脫髮👨🏽🍳。“白㾷”即“白禿”👸,余另作專文論及。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