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尹誥》考釋
(首發)
张崇礼
北華大學
清華簡《尹誥》是一篇重要的出土文獻,整理者作了很好的釋文和註釋,[1]資料公佈後又有眾多的學者討論,得出了許多正確的結論。筆者在閱讀過程中也有一些意見🪁,曾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文後評論區發佈👨🏿⚖️,[2]但大多數不可信🧍🏻♀️🌳,本人已放棄。少數現在覺得還有點兒道理🧵,再加上後續閱讀和思考中的一些看法🤞🏽,連綴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下面先按我們的理解寫出《尹誥》釋文(釋文參考了各家意見🍣,不具引),然後對重點詞句進行考釋:
惟尹既﨤(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幻)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无与
(守)邑,厥辟作悁于民,民复之,用丽(离)心,我
(翦)灭夏💤。今句(后)
(曷)不蓝(监)?”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8️⃣,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於乎🫕!吾何作于民➕,卑(俾)我众勿韦(违)朕言?”挚曰:“句(后)其李(赉)之其有夏之金玉、田邑©️,舍(予)之吉言🧑🧑🧒🧒👳🏽♂️。”乃至(致)众于白(亳)中邑。
一🚞、惟尹旣﨤湯咸有一德
此句學者討論較多,就我們所見👆🏽,主要有:
整理者:
既,训为“已”。《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郑玄注👦🏽🐳:“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书序》以为《咸有一德》🪙,今亡💚。”郭店简《缁衣》作✸:“《尹(诰)》员(云):‘隹(惟)尹允及汤咸又(有)一悳(德)。’”上博简同,惟“汤”作“康”,乃通假字。咸有一德,《礼记·缁衣》郑注👗:“咸,皆也。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书·咸有一德》孔传👩🏽🍼🤳🏻:“言君臣皆有纯一之德。”解释略有不同。
廖名春先生🗃:
“既”当读为“暨”🤵🏻,作为连词♐️,意义与“及”同。……“惟尹既及汤”,即“惟尹暨及汤”,也就是“惟尹与汤”🚴♀️。“暨”、“及”复词同义👐🏻。……伊尹与商汤达成的这一共识“一惪”,就是与民同利之德👩⚕️,就是与民共享共有而不专利独占之德。[3]
孫飛燕先生:
《尹诰》此句应该断句并标点为:“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𓀝。”“及汤”与《尹至》的“至于汤”含义相同🌞,“及”的意思也是“至”🧙🏼♂️。《孟子·告子下》曾言及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就”的意思是“归于”✦,与“至”☂️、“及”含义近似👱♂️。“既”如字读,意思是“已经”。简文是说伊尹归汤之后,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怀疑。正因为如此🧓🏼,所以《礼记·缁衣》中孔子引用这句话和《诗》“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来佐证“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矣”的言论。[4]
沈培先生:
鄙意此句还当作一句读,“既”确是表“已经”义的副词,“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指伊尹已经跟汤共同“有一德”,实指二人共同一条心的意思。正因如此,所以下句伊尹才会对汤说要去“监”的话😺,原因是伊尹目睹夏之覆亡,心有馀悸啊😞。按照现在人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伊尹都已经跟汤是一条心了,(当然要帮助汤了,)于是伊尹回想起夏之灭亡--可以说是浮想联翩啊🧑🎓,不由地要告诫汤一些话🎶,他就说…………[5]
黃懷信先生:
惟🦼,《咸有一德》作因为讲🏄🏿♀️,这里似作发语词🤾🏻♂️。……“尹”后《咸有一德》及二《缁衣》所引《尹诰》均有“躬”字。躬,身也。《咸有一德》记伊尹所诰,为伊尹自称🙎🏼😉,故曰“尹躬”。名《尹诰》👦,亦自应记伊尹语🧑🦯,故二《缁衣》所引《尹诰》有“躬”字亦是。这里上无伊尹曰,盖不以为伊尹所言,故不曰躬。既🍋,原释“已”。及,与。咸,皆也🎺。一德🤹🏽♂️,谓恒一不变之德。……然则言尹已及汤都有恒一不二之德,似不成辞,故疑此“既”即《咸有一德》“暨”字之省或借为“暨”,亦及也。然则下“及”字当是衍文。[6]
虞萬里先生:
既,声音通假上读“已”读“暨”均可,但此处读“已”更确。所可申论者,“已”在此句中有“业已”之义,是时间副词😥,表过去。……“及”有“以”义,……“咸”可训具备、赅备之义🧙。……“隹尹既﨤汤咸又一悳”🍀,应该解读为:惟伊尹既(然)以(为)成汤具备一德。[7]
姚蘇杰先生🕵️♂️:
所谓伊尹和汤“咸有一德”🐫,最基本的含义应是指他们互相信任。而这种信任来自于💅🏿:相信对方的行事准则💆🏽♀️、道德标准与自己相同🙋🏿,相信对方所追求的目标与自己一致等👈🏼,即所谓“同心同德”。[8]
今按:我們贊同沈培先生對“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的理解:指伊尹已經跟湯共同“有一德”,實指二人共同一條心的意思。“一德”即同心同德,“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是說伊尹已經和湯同心同德。孫飛燕先生認為《禮記·緇衣》中孔子引用這句話和《詩》“淑人君子,其儀不忒”來佐證“為上可望而知也,為下可述而志也,則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矣”的言論,是因為簡文的主要意思是“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懷疑”。這是非常好的意見。
在“惟尹既及湯咸有一德”句和後文的關係上,我們的理解和沈培先生不同👨🏽🎤。我們認為這裡的“一德”其實是和後文的“離心”相聯繫的👳🏿♀️。伊尹已經和湯同心同德🕺🏿,於是想到夏滅亡的教訓就是君民離心離德,所以他告誡湯要想辦法使民眾與君主同心同德。也就是說文章是圍繞“一德”的主題展開的,伊尹的目的是使商王朝從天子到普通民眾“咸有一德”🩺🦸🏻♀️,都同心同德👌🏽。如此理解,全文才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清華簡《尹誥》原無篇題,“尹誥”係整理者根據《緇衣》所引篇名構擬,偽孔傳本篇題作《咸有一德》🦤。偽古文《咸有一德》內容與清華簡全然不同,為偽書當無異議。然偽孔傳本《尚書》百篇之題目,實與漢人所傳者相同。據孔穎達正義🍣🧙🏿♀️,鄭玄以為《咸有一德》在《湯誥》後🍨🔟。《史記·殷本紀》以為“伊尹作《咸有一德》”,事在商湯時🫅🏻。兩說都與清華簡本內容相合👨🏻🦼。鄭玄所傳《尚書》篇目👲🏽,源自賈逵所奏,實出於孔子壁中書🦏。司馬遷曾問學於孔安國,孔安國親見孔壁《尚書》,所傳篇題當屬可信。古書篇題往往不固定🏌🏿♀️,則本篇或名《尹誥》,或名《咸有一德》。本篇又名《咸有一德》的原因💱,我們想🚐,除了古書喜歡截取首句字詞以命篇的習慣外🤞🏿,可能也是因為“咸有一德”能概括本篇主題🫴🏻🦸🏻。
郭店簡和上博簡《緇衣》引本句作“惟尹允及湯咸有一德”,當係所引《尚書》傳本與清華簡本不同🏯。今本《禮記·緇衣》引作“惟尹躬及湯咸有一德”,偽孔傳本《咸有一德》作“惟尹躬暨湯咸有一德”。郭店簡“允”字作,上博簡作
🧑🏼🍼,郭店簡裘錫圭先生按語以爲“允”字繁文,並疑偽古文《尚書.》“躬”也可能是訛字🥷🏽。[9]其說可從。參照清華簡相對應之字作“既”👧🏽,“允”或可讀為“以”,用同“已”。《說文》儿部以為“允”字从“以”聲🙎🏼♂️,《經傳釋詞》以為“以、用🧑🏻🎨、允一聲之轉耳”👵⛹🏿♀️。《墨子·明鬼下》引《商書》曰:“百獸貞蟲,允及飛鳥。”孫詒讓間詁🥱:“王引之云:允猶以也🧛🏿♀️,言百獸貞蟲以及飛鳥也🦻🏼。”《國語·晉語四》🌄:“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以”即“已”也🦅。還有一種可能是“允”直接訓為“用”,《經傳釋詞》引王念孫曰:“允,猶用也。”“允”在簡文中訓為“用”♨️,連詞,表承接👼🏽,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於是”。考慮到“惟尹允及湯咸有一德”乃開篇第一句,上無所承👨🏽,可能性似乎不如第一種大👩🏻🎤。
二🍪、夏自(幻)其有民,亦惟厥衆
👩🏽🦲,原字形作
🏄♀️。各家考釋意見主要有:
整理者:
字中右疑从“
”🙋🏿♂️,即“绝”字🔉,
当即“蕝”字异体🙆🏻♂️👩🏽🔬。
張新俊先生:
“自”后之字,有可能从“弦”得声,怀疑可以读作“捐”🖐🏼。捐者🦺,弃也。[10]
蘇建洲先生🤷🏼♀️:
原释文读为“绝”,但是字形右旁有弓形🙋🏼♂️🧞♂️,应释为弦🦡。弦🙆🏿♀️,匣纽真部或可读为虔,群纽元部。王引之认为“咸”、“刘”皆灭也,而“咸刘”犹言“虔刘”🧜,可见“咸”🧞♂️♝、“虔”、“刘”三者意思相去不远,“虔”亦有杀🤟、翦除、灭绝的意思🍕。《汉书·律曆志》引《武成篇》并云“咸刘商王纣”的说法可以参考。[11]
鄔可晶先生:
“夏自A其有民”的A是从“弦”声之字,前面几位学者已经指出来了🧑🏿🔧。若此,疑可读为“殄”。《礼记·月令》“乘玄路”郑玄注:“今《月令》曰🚶♂️➡️:乘轸路⏸,似当为袗字之误也。”是从“玄”声字与从“㐱”声字相通之证👱🏼♀️。《左传·宣公二年》“败国殄民”,《尚书·召诰》“亦敢殄戮用乂民”。不过《皇门》篇以“吝”为“殄”🤛🏿,与此用字不合🎅🏿,故聊备一说耳。[12]
王寧先生📏:
这个字在这里当读为“贤”,“贤”古音和“”🆕、“
”读音相同⬆️。“夏”是指夏桀,“自贤其民”就是“自贤于其民”,也就是在其民面前自我夸耀🌏、自以为了不起👨🏿⚕️。[13]
今按🤙:“”字中部从“弦”,當釋為“幻”。“幻”,孟
父簋作
(《集成》03962),璽印文字作
(0391)
(2925)等😯,[14]曾侯乙墓竹簡作
(簡46)、
(簡56)。《金文形義通解》認為:“字本象弓弦形,从
🙋🏿♀️👎,突出其弦部絲索絞扭之文,乃‘弦’之本字。”[15]曾侯乙墓竹簡用作“弓弦”之“弦”。《說文》予部:“幻🤛🏿,相詐惑也👊🏻🧑🏻。从反予。《周書》:‘無或譸張爲幻’。”《集韻·諫韻》🩵:“幻,惑亂也。”《尚書·無逸》🫴:“民無或胥譸張爲幻。”《經典釋文》🫠:“幻☯️,音患,誑。”孔傳:“譸張🤷🏼,誑也。君臣以道相正🧓🏽,故下民無有相欺誑幻惑也🫵🏿。”孔穎達正義:“幻即眩也🏋️♀️,惑亂之名🙋🏿♀️。”“
”字中右即“幻”形,从弓,可釋為弦。此字从心作,當以其為诈惑、惑乱義也🦊🚈。
“亦隹厥衆”,各家考釋意見主要有:
整理者:
亦惟厥众🏊🏼♂️,意谓夏败也是其民众促成。
廖名春先生©️🤏🏼:
“厥”当读为“蹶”而训为挫败。……简文“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即“夏自绝其有民👮🏿♀️,亦惟蹶于众”💅🏼,是说夏既是“自绝其有民”,也因此而挫败于众,为众所颠覆。“惟”,表原因,相当于“因”🌈、“由于”。疑“惟”后省略了“此”字。
劉洪濤先生:
《尹诰》1号简末有一句话🧠,疑应读作:“夏自绝其有民👂🏻,亦隹(惟)氒(厥)众,非(彼)民亡与(守)邑。”“氒众”为“绝”的宾语🫵🏽,这句话是说夏绝其民其众🧄。[16]
王寧先生:
笔者认为,《尹至》和《尹诰》中的“众”也是指军队🫄🏻,而“民”是人民、民众,“民”的概念要大于“众”,“民”是指所有的国民而言⚠,也包括军队士卒在内🧚🏼;而“众”则仅仅是指军队士卒,是武装力量🏋🏽♂️。[17]
今按⛪️:劉洪濤先生認為“氒衆”爲“”的賓語👨,王寧先生認為“衆”和“民”有别🧎🏻➡️,其說皆可從。但是王先生認為“衆”當是指軍隊⛈,恐亦未的🚊。
朱鳳瀚先生《再讀殷墟卜辭中的“眾”》一文認為:
众在卜辞中广义的用法,是泛指商人诸宗族成员♛,包括宗族内不同阶层的贵族与人数占多数的平民,甚至可能包括附庸生存于商人宗族共同体内的异族成员🤰🏿。其狭义的用法,则是指称某一特定的商人共同体内具上述等级身份的成员。
……此外🫳🏽,《孟子·滕文公》中讲到“汤居亳”,因葛伯“放而不祀”✍🏽,而“汤使遣之牛羊”🚨,“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这里的“亳众”显然是泛指亳邑内商族之族人。《孟子》文字虽成于战国晚期,但这里使用“亳众”一词,倒可能是保留了卜辞时代的称谓。
我們認為⚱️,清華簡《尹至》🏵、《尹誥》中的“眾”,與上引朱鳳瀚先生所論殷墟卜辭、《孟子·滕文公》中的“眾”,內涵也是近同的👨🏿💼。
《尹至》🏂🏿:“余(微)其有夏衆不吉好,其有句(后)厥志其倉(喪)🌍,龍(寵)二玉,弗虞其有衆📿。民沇(允)曰🤹🏿♀️:‘余﨤(及)汝皆(偕)亡🐵。’”
《尹誥》🫶🏻🗞:“夏自(幻)其有民🗳,亦惟厥衆▪️。”“吾何作于民👩🏿✈️,卑(俾)我衆勿韋(違)朕言?”“乃至(致)衆于白(亳)中邑。”
以上“眾”字皆為其廣義的用法,是泛指商人諸宗族成員👧🏻。從簡文文意看,“眾”、“民”對言則異🧙🏼,混言則近同🏙。這可能是因為“眾”的主體為宗族內的平民,他們人數眾多,其實與一般的平民已沒有太大區別。
“夏自幻其有民,亦惟厥衆”,意即夏主桀自己詐惑、惑亂其民𓀂、其眾。夏桀自己惑亂百姓✸,是導致君民不能同心同德的根源🦹🏼♀️。君民互相欺騙🧘🏼♀️、懷疑🪨,則上下離心♾,整個國家陷入混亂。古人認為人主惑亂百姓,是導致其滅亡的主要原因👩🏽🌾。《國語·晉語一》:“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民之主也,縱惑不疚,肆侈不違😻,流志而行,無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獲追鑒。’”韋注:“宜,言其惑亂取亡🙅🏼,皆其宜也👨🏿🎤。”郭偃把“縱惑不疚”列為三代最後君主滅亡的原因之首🦕,可見古人對此的重視🧖🏻♂️🙃。
三、民復之用離心
“厥辟作悁於民🥓,民復之用離心,我翦滅夏”✡️,整理者🥦:
复,《左传》昭公六年注:“报也♦️。”用,训“以”。
今按🦛:“厥辟作悁於民,民復之用離心,我翦滅夏”⛹🏽♀️,當斷句為“厥辟作悁於民,民復之🐗,用離心🧚♀️,我翦滅夏”🤚🏽。君作悁於民➗,民報復他🐧,因而君民離心🚈📏,我商朝翦滅了夏➡️。這裏的“用”為連詞,表示結果,相當於“因而”🔻、“於是”🤴🏿。《尚書·益稷》:“(丹朱)朋淫於家,用殄厥世🕵🏼♀️。”《尚書·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
“厥辟作悁於民”即上文所言“夏自幻其有民”🥼。《說文》心部:“悁,忿也🫔。”夏桀惑亂民眾,自然會引起民眾的忿恨,所以民眾報復他,於是君民離心。離心,謂不同心也♧。夏上下離心離德💁♀️,所以商翦滅了夏。《尚書·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離心是相互不同心,是一種雙向的行為。整理者訓“用”為“以”,是認為民眾用“離心”的手段來報復他們的君主,把“離心”當做一種單向的行為,不妥。
《荀子·王霸》篇有如下一段文字:
絜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齐其信🐬,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
“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與“夏自幻其有民,亦惟厥衆……厥辟作悁于民🤾🏿♀️,民復之🍏,用離心”若合符節,考慮到《尹誥》乃儒家經典,荀子必當爛熟于胸👱🏽♀️,頗疑《王霸》篇此句乃是化用《尹誥》之文。另外,此篇認為主上“唯利之求”是造成“上下析”的根源🫥,簡文後文伊尹主張通過分民以財📉、與民同利的方法實現君民同心🔪,二者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
四🤸🏽♀️、今惟民遠邦歸志
“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各家考釋意見主要有:
整理者:
远邦归志,云去其家邦者有回归之志。《国语·周语下》“将有远志”,注:“远志⚡️,逋逃也。”《吕氏春秋·慎大》云夏“众庶泯泯🪴,皆有远志”,注🆎:“有远志👚🤱🏼,离散也🫴🏼。”
廖名春先生:
简文的“远邦归志”,当指远方之国的背离之心😵。而“民”则可读为“泯灭”之“泯”。“民远邦归志”,即泯灭远方之国的背离之心。
黃懷信先生🕵🏻♂️:
远邦归志,谓远邦有归附之心。民远邦归志不可通,“民”字当涉上文衍👩🏻。
陳民鎮先生斷句為“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認為簡文🌜:“謂若我商人能協和我友邦,獨以民為上🤽🏿♀️,則遠邦亦有歸附之心。”[18]
申超先生認為“我克協我友”的“友”是歸降的夏臣🪧,“今惟民遠邦歸志”中的“民”是指夏民,而非商民✌🏻。[19]
王挺斌先生認為“远邦”是“民”的后置定语,简文“远邦归志”意思即远方的邦国及人民有归附之心。[20]
今按🤸🏻♀️:整理者斷句有誤,當斷作:“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惟🦸🏻♂️,獨💇♂️、只有。《易·幹》🎙:“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遠邦”即遠國。《管子·重令》🅿️:“德不能懷遠國😝,令不能一諸侯,而求王天下,不可得也。”《鹽鐵論·世務》😡:“故任德,則強楚告服🥎,遠國不召而自至🧑🦳;任力,則近者不親,小國不附👁🗨🥀。”“歸志”猶歸服🕵🏿♀️。《孔叢子·論書》:“苟由其道致其仁🙋🏼♂️,則遠方歸志而致其敬焉👳♀️🤽🏻♀️。”
“我克協我友”,我們能協和我們的友邦;“今惟民,遠邦歸志”,現在只需協和我們的民眾,就可使遠方的國家歸服,統一天下🙍🏼。簡文所講⏱,就是傳統典籍所謂的“王道”🤸🏻🙍🏿♀️。這種思想在典籍中多有記述🧑🏿🦳,如《左傳·襄公九年》:“我之不德,民將棄我,豈唯鄭?若能休和,遠人將至,何恃于鄭?”其中“若能休和,遠人將至”🛎,“休和”的對象也是國內的民眾🛵。國內安定和平🍄,則“遠人將至”,與簡文一致。
“夏自幻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無與守邑🟪,厥辟作怨於民🩰,民複之,用離心🙅🏼,我翦滅夏。今后曷不監?”伊尹總結夏滅國的教訓🙅🏿♀️,告誡湯要以史為鑒,不要造成民眾離心離德。
“摯告湯曰:‘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伊尹接著告訴湯國家的現狀:僅能協和我友,不能協和我民🙇🏼;而只有協和我民,才能使遠國歸服,天下太平。
“湯曰:‘嗚呼!吾何作於民,俾我眾勿違朕言?’”湯於是問道👳♀️,我應該如何做,才能使民眾不違背我的話?亦即採取什麼措施才能協和民眾⏲,做到君民同心同德👩🏽🦰。如此,簡文前後呼應,意思通暢。
五🙇🏿♀️、乃致眾於亳中邑
“乃致眾於亳中邑”,各家考釋意見主要有😪:
整理者:
致眾🧑🏿🏭,見《左傳》哀公二十六年等。亳,在此指商,當時商都在亳。
廖名春先生認為“致眾”即聚眾🥵🦸♀️,引《左傳·哀公二六年》“文子致眾而問焉”等以為證🥛,與整理者意見相同。廖先生還認為簡文“乃致眾於亳中邑”後,“明顯是承上省略了‘以賚之’三字。”
黃懷信先生訓“致”為召致、集中。引《逸周書·克殷》“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為證🧑🦱🚅。
劉雲先生引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施于中谷”句注解的意見💆🏼,認為“乃致眾於亳中邑”之“中”為語詞,“乃致眾於亳中邑”即為“乃致眾於亳邑”🧑🏽🏭。[21]
陳民鎮先生引饒宗頤先生“殷人于四方及中之西方觀念均已具備”及“殷人自稱為殷💇🏽♀️,義與中商不殊”的意見,認為“亳中邑”卽卜辭所謂“中商”。[22]
黃懷信先生認為亳中邑,卽亳邑中🏤,蓋謂亳邑富达之廣場。致民眾於亳邑中,以賚之也🧑💻。
今按:認為“亳中邑”卽“中商”💂🏽,是把“中”作為方位概念。“中”如果真的是表示方位,參照簡文“西邑夏”的說法,則“亳中邑”當為“中邑亳”。所以“亳中邑”卽“中商”的說法是有問題的🏌🏻♂️。
劉雲先生認為“亳中邑”的“中”用法同于“施于中谷”的“中”,是正確的。但他引用馬瑞辰的意見🧟♀️👩🏽,認為“中”為語詞,恐不可取。“施于中谷”句下毛傳曰:“中谷,谷中也👨🍼。”“施于中谷”即“施于谷中”,“乃致眾於亳中邑”即“乃致眾於亳邑中”🦫。“中谷”🎖⚒、“中邑”即“谷中”、“邑中”,古漢語定語常後置🥴。《尚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逸周書·作雒》:“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土中”即“中土”👩🏿💼,謂洛邑居天下之中也。
按照廖🧑🦯、黃二位先生的理解來結束全文,顯得比較突兀,意思並不完整,這從廖先生認為承上省略了“以賚之”三字就可以看得出來🧑🏿🍳。結合《尹誥》全文來看,這種理解是有問題的。
簡文中伊尹首先總結夏滅亡的教訓,提出“非民無與守邑”,而湯現在也不能協和於民🤼♀️,於是伊尹提出解決的辦法👷🏽:“句(后)其李(賚)之其有夏之金玉、田邑,舍(予)之吉言。”即分財於民,與民同利🖕🏽,然後以善言訓誥民眾,使得民眾親附君主⤵️。湯採納了伊尹的建議,“乃致眾於亳中邑”,最終招引民眾來到亳邑之中,實現了君主和民眾同心同德。這樣理解🚸👨🏻🎤,不僅全文敍事完整↘️,而且“非民無與守邑”和“乃致眾於亳中邑”前後正好照應。所以,“致眾”並不能解釋為“聚眾”🏏🛰,“致”並不是“招集”、“聚集”🧝🏿♀️,而是“招引”、“引來”。《易·需》:“九三🤛🏿,需於泥☠️,致寇至。”王弼注:“招寇而致敵也。”《漢書·公孫弘傳》:“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顏師古注🥎:“致⚇🚶♀️,謂引而至也。”
[1]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西書局2010年,第133-134頁。後文所引整理者意見皆出於此,不再重複出注。
[2]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2011年1月5日🫂。
[3]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篇補釋》,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http://www.confucius2000.com)2011年1月5日。又見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10-115頁🚱。後文所引廖名春先生意見皆出於此🧍🏻,不再重複出注。
[4]孫飛燕🐌:《試論<尹至>的“至在湯”與<尹誥>的“及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年1月10日🎼🧑🏿🏭。
[5]孫飛燕《試論<尹至>的“至在湯”與<尹誥>的“及湯”》文後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年1月11日✌🏿。
http://www.bsm.org.cn)2011年3月25日😂。又見黃懷信《由清華簡<尹誥>看<古文尚書>》,《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第66-67頁。後文所引黃懷信先生意見皆出於此👨🏽🦲,不再重複出注。
[7]虞萬里👧🏿:《清華簡<尹誥>“隹尹旣﨤湯咸又一悳”解讀》🩳,《史林》2011年第2期,35-40頁。
[8]姚蘇杰:《清華簡<尹誥>“一德”論析》🙍🏽,《中華文史論叢》2013年第2期,373-374頁🌏。
[9]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132頁注[一五]。
[10]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文後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年1月7日。
[11]蘇建洲🐷:《<清華簡>考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年1月9日👫。
[12]《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文後評論🕥,2011年1月8日。
[13]王寧:《清華簡<尹至><尹誥>中的“衆”和“民”》♝,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年2月4日📠。
[14]羅福頣主編⚂:《古璽文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89頁。
[15]张世超等𓀗:《金文形义通解》,(台灣)中文出版社996年🧘🏿♂️,第961頁。
[16]《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文後評論➰,2011年1月6日🧏🏽♂️。
[17]王寧🙎♂️:《清華簡<尹至><尹誥>中的“衆”和“民”》。
[18]陳民鎮:《清華簡〈尹誥〉釋文校補》⚛️𓀌,中華文化論壇,2011年04期,第113頁。
[19]申超🪧:《清華簡〈尹诰〉“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試說》,简帛网,2012年4月20日⛳️。
[20]王挺斌👩🏿🦱:《清華簡〈尹誥〉“遠邦歸志”考》🏈,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3年6月30日🧝♀️🧑🏼🦲。
[21]《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文後評論👩🏿✈️,2011年1月6日。
[22]《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文後評論,2011年1月5日。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12月1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12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4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