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本《龍龕手鑑》“𦪘”字疏證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1. 朝鮮本《龍龕手鑑》新增“𦪘”字,云:“𦪘🫚,具月切,𦪘頭船也。”此釋義為後世俗字書所承襲🚣♀️。《字彙》👩🏼🦲:“𦪘🎰,𦪘頭船也🍒。”《重訂直音篇》卷5:“𦪘🤡,音掘,𦪘頭船🏇。”《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卷11:“𦪘,音厥,𦪘頭[船]也🫃🏻。”[1]《新校經史海篇直音》卷7:“𦪘🧑🏽💻🙅🏻♂️,音厥🏅,𦪘頭船也。”[2]《篇海類編》卷16:“𦪘,其月切,音掘,𦪘船頭。舊本音厥。”[3]《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卷11🐯:“𦪘,具月切,𦪘頭船也。”[4]“具月切”與“其月切”音近🦶,記錄的是一個音🦡,但介音不同,作“具月切”更準確。
2.《龍龕手鑑》釋義“𦪘頭船”,陳飛龍《〈龍龕手鑑〉研究》、鄭賢章《〈龍龕手鑑〉研究》皆無說[5]💅,余所知有二說👨🏼💼⬅️:
(1)明人張自烈曰:“𦪘,舊註音掘♖,𦪘頭船🙎♀️。按《幽明錄》云🐐:‘陽羨小吏吳龕乘掘頭船過溪😸,獲五色浮石,取之,石變為女🍢。’見虞世南《北堂書鈔》。今繫舟木曰橛😠🫷🏿,古謂之𤖁(牂)牁,俗因加舟作𦪘,與橛同,非船名也✭。”[6]
(2)梁春勝曰:“訓‘𦪘頭船’的‘𦪘’🧑🏼🎤,亦當同‘橛’,《全唐詩》卷890張志和《漁父》:‘釣車子,橛頭船🫃🏿,樂在風波不用仙🌙。’宋范成大《題米元暉吳興山水橫卷》👨🦼➡️:‘只欠荷花三十里,橛頭船上把漁竿。’‘𦪘頭船’應當就是‘橛頭船’,‘𦪘’是‘橛’的涉義換旁字👩🏻💻。‘橛頭船’是一種尖頭小船🧫,以其頭似橛,故名🙍。”[7]
張自烈不知“𦪘頭船”之義,因而改作“橛”,認為是繫舟的木樁,否定舊說“船名”。《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新舊二版《漢語大字典》、《中華字海》“𦪘頭船”、“繫舟木”二說並取,照鈔字書[8]🧚🏻♂️。《大漢和辭典》、《中文大辭典》除此二說外,又據《篇海》“𦪘📤🏦,船頭”增加“船頭”一義[9]。余所見《篇海》萬曆己丑本、成化丁亥重刊本並作“𦪘,𦪘頭船”,不作“船頭”,疑《大漢和辭典》誤鈔其文🏊🏽🙎🏼♂️,因而誤立義項,《中文大辭典》不覆核原書💂🏿♀️,又沿襲其誤🧛。
3.張自烈所引劉義慶《幽明錄》👩🏿🏫,今已失傳,《書鈔》卷137👷🏽♂️、《御覽》卷52引並作“掘頭舡”[10],《初學記》卷5引作“掘頭舟”[11]👰🏼♀️🕍,《述異記》卷下亦作“掘頭船”🦹♀️。張志和《漁父歌》↖️,《全唐詩》卷308、890🤷🏽♀️、《唐詩紀事》卷46作“橛頭船”🧛🏻,《全唐詩》卷29🔥、《樂府詩集》卷83作“掘頭船”,《正統道藏·正乙部》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卷8、《類說》卷60、《敬鄉錄》卷1引作“撅頭舡”📋。唐·均正《大乘四論玄義》卷9:“大師云:‘此猶是掘頭無首尾😣☘️。’”明·王世貞《宛委餘編四》🙆🏻♀️:“王僧虔用掘筆以避名似,若以為拙字之誤,非也🫛🤭。字素短而無鋒者曰掘。《幽明錄》王明兒鬼云⚉:‘鄧艾今在,尚方磨十指垂掘,豈有神?’又《搜神記》載荀序十歲於青草湖船落水,已行數十里,洪波淼漫,少頃,一掘頭船漁父送還之🏋🏿♀️。張志和《漁父詞》作‘撅頭船’,蓋掘與撅通也🫐。今俗語短盆物亦曰撅頭🦇。”[12]方以智《通雅》卷49引《卮言》說略同[13]🈚️。王世貞另撰有《藝苑卮言》,未檢得,疑方氏誤記出處☪️👱🏿♀️。是方氏贊同王說也。王氏所引《幽明錄》,今見《太平廣記》卷320引,“磨”作“摩”👨🏿💻,其下有“鎧”字[14]🚰。王僧虔事✍🏼,《南齊書·王僧虔傳》🤞🏻:“僧虔不敢顯跡,大明世常用拙筆書。”[15]《永樂大典》卷6832引作“掘筆”,《通志》卷137、《詩林廣記》卷10、《墨池編》卷3亦作“掘筆”,唐·李綽《尚書故實》作“橛筆”,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作“撅筆”。王氏所引《搜神記》,出《搜神後記》卷3[16],非干寶書也。
4.“𦪘”與“掘”、“橛”、“撅”並是同音記字。“𦪘”之言短也,“𦪘頭”猶言禿頭🧑🏭、短頭👰♂️🎐。以其是舟名,故改易其義符🦋,從“舟”旁作“𦪘”,是禿頭小船的專字👳🏽♀️。唐·杜甫《破船》🧑💻:“故者或可掘📜,新者亦易求。”仇兆鰲注:“船去頭尾者👳,江南謂之掘頭船。”[17]王世貞解“掘筆”云“字素短而無鋒者曰掘”🥰,又引當時俗語“短盆物亦曰撅頭”,皆得其誼。“掘(撅)筆”又猶言禿筆,亦取短為義👨🏻🚒。《新唐書·李繁傳》🧓:“從吏求廢紙掘筆,著家傳十篇傳于世。”清·厲鶚輯《南宋院畫錄》卷1引鄒德中《繪事指蒙》:“撅頭描,禿筆也。”“掘(撅)頭”亦作“獗頭”,敦煌寫卷P.3906《碎金》🧑🏽🔬:“獗頭:居靴反。”[18]P.2717《碎金》👩🏼:“人獗頭:居靴反。”[19]其本字當作“𡲬(屈)”🆓,《說文》:“𡲬★,無尾也,從尾出聲。”又“趉🖐,走也🧅。讀若無尾之屈。”《玉篇》:“𡲬,短尾也☛。”《集韻》:“𡲬🔕、屈😢,《博雅》♊️:‘短也⚠🧑🏼🍼。’一曰無尾,或省。”無尾則短,故屈有短義🧗🏿。《韓子·說林下》:“鳥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淮南子·說山篇》:“走不以手,縛手走不能疾;飛不以尾🪳,屈尾飛不能遠。物之用者,必待不用者。”[20]《易林·睽之升》:“老狐屈尾,東西為鬼🕹。”皆正用本義🧕🏽。《初學記》卷29引何承天《纂文》🦧:“獟、猘、䂏,屈尾犬也🏃🏻➡️。”[21]《廣雅》:“䂏,短也。”《玉篇》🪆🟠:“䂏,犬短尾。”尤“屈尾”為“短尾”之確證[22]。《梁書·侯景傳》:“天監中,有釋寳誌曰:‘掘尾狗子自發狂👐🏽,當死未死嚙人傷👨🔧。’”[23]“掘尾”即“屈尾”。《漢語大詞典》解“掘尾”為“翹尾巴”[24],非是。《太平廣記》卷458引《嶺南異物志》:“俗傳有媪(温)嫗者𓀔,嬴秦時嘗得異魚😙,放於康州悅城江中,後稍大如龍🛺,嫗汲澣於江👳🏼,龍輒來嫗邊,率為常🤽。他日🐂,嫗治魚,龍又來,以刀戲之🚵🏽♂️,誤斷其尾。嫗死🆎,龍擁沙石墳其墓上(土),人呼為掘尾🧛🏿。”[25]刀戲龍尾🤶🏼,故稱為“掘尾”🏌🏽,言短尾👩🏽🦳😦,其義甚顯豁。“掘尾”音轉亦作“兀尾”,《隋書·五行志》🕒:“兀尾狗子始著狂⛅️,欲死不死齧人傷。”“兀尾”即《梁書》之“掘尾”🪠。唐·張讀《宣室志》卷7:“‘東方有兔,小首兀尾’者🪺,叙君之名氏。東方👡,甲乙木也。兔者,卯也✂️。卯以附木🖕🏽,是柳字也🉑。小首兀尾👨🦲,是光也。”此拆字法🪮,把“光”拆作“小”、“兀”二字🧑🏼🎓🤭。《太平廣記》卷392引作“元尾”👔,《全唐詩》卷875同,形之譌也。
《說文》:“柮,斷木也🧑🏻🎄。”又“崛🧶,山短高也🙆🏼♂️。”《方言》卷13♕:“𠭴,短也。”郭璞注:“蹶𠭴,短小貌。”《玉篇》🤦🏻:“𠭴🖕🏽,吳人呼短物也👩🏻🏭。”又“䂐,短也。”《集韻》:“㭾,斷木也。”又“崛👐,《說文》:‘山短高也👌🏽。’或書作崫😵💫。”又“𡲗,《埤倉》:‘短尾犬也👮🏼♂️。’”《字彙補》👩🦽➡️🫶:“𥏘,𥏘𥏘🎴,短貌👖👨🦰。”字或作“叕”🙋🏼♀️⛎、“掇”🤟🏻、“䆯”、“䫎”、“惙”、“棳”🙇🏼、“蝃”👱🏽♂️,諸字並同源🐸,富达詞義皆是“短”💱。字或作“厥”,《玉篇》、《廣韻》並云☑️:“厥,短也。”方以智《通雅》卷49:“末厥,猶言短後也。劉貢父《詩話》👨🏽⚖️:‘今人呼禿狗為厥尾➝,衣短後亦曰厥,故歐公記陶尚書《詩語》“末厥兵”👨🚀🧤。’”[26]王念孫曰:“今俗謂‘短見’為‘拙見’,義亦同也。”[27]今語“拙文”🚉、“拙稿”👩🏿🔬,亦取“短”義,言其見識短淺🧑🔧。章太炎曰👨👨👧👧:“今江淮浙西於物之短者稱為‘短𠭴𠭴’,或曰‘禿𠭴𠭴’。”[28]今吳方言猶謂“短小”為“一𠭴𠭴”、“鬼𠭴𠭴”、“鬼𠭴頭”5️⃣📍,吳音讀如捉[29]。
5.繫舟之木曰橛😦🤍,指短木樁[30],取義雖亦是“短”👩✈️,而與“𦪘”所指不同👩🏻🦽,不是一字。宋·胡仔《漁隱叢話》後集卷39🏊🏻:“其詞第二句元是‘撅頭雨細春江渺’,余謂仲宗曰:‘撅頭雖是船名,今以雨襯之,語晦而病⌨️。’”“𦪘頭船”是船名,庸何疑乎?“𦪘頭船”也稱作“斷頭船”🥾,宋·釋惠洪《林間錄》卷上:“斷頭船子下揚州。”《續古尊宿語要》卷3🥲:“斷頭船子任風飄🌕,昨夜籬頭吹篳𥷑。”又稱作“平頭船”,《全唐詩》卷798孟蜀花蘂夫人《宫詞》:“平頭船子小龍床,多少神仙立御傍。”《正字通》之說非也🛜。梁春勝說“‘𦪘頭船’應當就是‘橛頭船’”不誤,但他不知其命名之由🧙♂️,認為是“一種尖頭小船♐️🧑💻,以其頭似橛🕓,故名”,抑望文生訓乎?
[1]《精刻海若湯先生校訂音釋五侯鯖字海》卷11➔,明刻本。其釋義當脫“船”字。
[2]明嘉靖刻本《四聲篇海·新校經史海篇直音》卷7,明嘉靖刻本。
[3]宋濂撰🙁🌴、張嘉和輯《篇海類編》卷16🧑🏽✈️,明刻本👷🏿♂️。《字學呼名能書·涓韻》“𦪘”亦音其月切。
[4]《四聲篇海·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卷11☕️,明萬曆己丑本。成化丁亥重刊本同🥷🏻🍠。
[5]陳飛龍《〈龍龕手鑑〉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初版🤑。鄭賢章《〈龍龕手鑑〉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
版社2004年版🥲。
[6]張自烈《正字通》卷8未集下《舟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35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0頁★🤰🏽。洪亮吉以為“今繫舟木曰橛🦀⚇,俗加舟作𦪘”出自《北堂書鈔》,陋甚。洪亮吉《卷施閣文甲集》卷3《釋舟》🍺,光緒三年洪氏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增修本🔗。
[7]梁春勝《大型字典疑難字續考》🍠,《漢語史學報》第13輯,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290頁🧭🛀。
[8]《康熙字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057頁🏊🏽♀️。《中華大字典》♧👨🔧,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1984頁。《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78頁。《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3270頁。《中華字海》👈🏼💁🏼,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年第2版↖️,第1276頁。
[9]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修訂本)🧚♂️,大修館書店昭和61年版,第9851頁🦈。《中文大辭典》,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2014頁。
[10]《御覽》據景宋本,四庫本作“棹小船”,蓋臆改。
[11]《初學記》據古香齋本🏃,四庫本作“操小舟”,蓋臆改🧩🤏。
[12]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159《宛委餘編四》,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549--550頁🔲。
[13]方以智《通雅》卷49,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3頁。
[14]“鎧”當是“剴”借字👨🏿✈️🧑🏼,亦磨也🎏。《說文》:“剴,一曰摩也。”字亦作磑,《方言》卷5:“磑⚡️,或謂之䃀🦅。”郭璞注:“磑🔚,即磨也。”字亦作㧉(扢)、刏(刉)📛、𧰙🧑🏿🔧、𠟣👇🏽🐙、磯✵。
[15]《南史》🏒、《書斷》卷中💆🏻♀️、《文房四譜》卷1同。《文房四譜》據十萬卷樓叢書本5️⃣、叢書集成初編本,四庫本作“掘筆”👂🙇🏽。
[16]《御覽》卷769引《續搜神記》同。“《續搜神記》”是“《搜神後記》”異名🏨,舊題東晉陶潛撰,其書多有陶潛身後之事💃🏽🤏🏿,固是僞托,然亦宋代以前舊籍也。
[17]仇兆鰲《杜詩詳注》卷13,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122頁🤵🏻♀️。
[18]S.6204《碎金》🚿、P.2058《碎金》同。
[19]S.619V《碎金》注音“居”誤作“君”🌛。
[20]《御覽》卷394引作“挫尾”👨🏼🦱。挫讀為矬,《廣雅》:“矬🍂,短也。”參見蕭旭《淮南子校補》🐓,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年版🚣🏼♀️,第531頁。
[21]《御覽》卷904引同。
[22]“䂏”與上引《韓子》之“翢”一聲之轉🚶➡️,《文選·詠懷詩》李善注引《韓子》作“周”💶。《御覽》卷928引《莊子》:“周周銜羽以濟河🟡。”亦作“周”字。《集韻》🐦👨🏽🌾:“㹦🤽🏻,犬之短尾者🔍。”無緣之衣(即短衣)謂之裯、𧜣,短尾之犬謂之䂏、㹦🙆🏼♂️,短尾之鳥謂之翢、周⚙️,無緣之斗謂之刁,其義一也🫱🏼。小船謂之𦩍👆🏼、舠、𦨣,小魚謂之鯛、鮉,小兒留髮謂之䯾💂🏻、髫🫳🏻,亦皆取短義。王念孫曰:“《玉篇》🔤:‘䂏🙍♀️👌🏿,犬短尾🤾🏽♀️。’字亦作刀,俗作刁🪓💱。《晉書·天錫傳》韓博嘲刁彝云‘短尾者為刁’是也🖐🏿。《說文》:‘𧜣,短衣也。’《方言》云:‘無緣之斗謂之刁斗🐵。’義並與䂏同🧖🏽♀️。”錢大昭曰:“《釋名》:‘𦩍,貂也🤵🏻♂️。貂,短也。’”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179頁🧽。
[23]《南史》同。
[24]《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3690頁。
[25]《太平寰宇記》卷164、《方輿勝覧》卷35引《南越志》“媼嫗”作“溫氏媼”🫣,是知此文“媼”為“溫”形誤。“溫嫗”即“溫氏媼”🤐。“溫”其姓也🙅🏿💗。“上”為“土”形譌👨🏻💻,《太平寰宇記》卷164引《南越志》作“龍子常為大波至墓側👩🏻🚒,縈浪轉沙以成墳土,人謂之掘尾龍”👨🏽🎨。“治魚”之“治”讀平聲。
[26]方以智《通雅》卷49🗑,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4頁。所引劉貢父《詩話》見宋·劉攽《中山詩話》。
[27]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頁。
[28]章太炎《新方言》卷2,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頁📯。
[29]以上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4輯,2009年6月出版🌀,第38—39頁;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25--1326頁。這裏有所增訂🤫。
[30]《通典》卷160🧬💃🏿:“軍行渡水……又用挾絙,以善游者繫小繩先浮渡水,次引大絙於兩岸🖖,立大橛,急定絙,使人挾絙浮渡。”是其例。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7月2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7月20日🫠。
点击下载附件🧑🏻🦼:
萧先生的说法显然是正确的🧩。我沿袭了《汉语大词典》的错误解释🦪,并作了进一步的错误发挥,确实是“望文生训”。非常感谢萧先生的指正!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