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气”字構形試析
(首發)
杜清雨
北京大學中文系
甲骨文中的“气”除在某些記事刻辭中與“三”同形,而可以據辭例加以區分外,均寫作(《合集》43)、
(《合集》584正)🐹、
(《合集》4884)等🛎🪕,其與“三”字的形體區別在於:“三”字三橫等長👩🏼🦱,而“气”則中橫短於上下二等畫。“气”字在甲骨文中的用法,于省吾先生曾有詳細論證,其說甚確🙋♀️,此不贅述🔕。但於其字形何意👍🚵🏼♂️,則無解說✌🏻。
《說文》云“气,雲气也🛠。象形”,段玉裁申之云“象雲起之皃。三之者🚵🏽♂️,列多不過三之意也”[1]☄️。案,“气”🏂,小篆作,夏竦《古文四聲韻》卷四所收“氣”之古文有作
、
者[2]👨🔬🎆,這些都具有一定的象形意味[3]。所以不少學者在討論甲骨文中“气”字的構形時,仍然依《說文》而爲之解。如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釋》云“
象雲气層叠形,卜辭雲字作
🛟,上从
📅,與
字近,下象雲气下垂之象”[4];又許進雄先生《簡明中國文字學》認爲其字“或象長條之雲形”[5]🥷🏻。實際上,甲骨文中的“气”殊不象“雲气”之形,且其所从三橫皆平直,和“雲”字上兩畫多寫作斜筆或豎筆也有明顯不同。即使是象“雲气層叠”,那何以中畫又要特別寫的短一些呢?這些都無法合理解釋。從字形演變來看,小篆中的“气”承襲金文而來,本是爲了避免與“三”字混淆🫅🏼,才逐漸將其筆畫打彎,這和它本來的構形已經相去頗遠🚴🏿♀️。即使我們可以將小篆的“气”理解爲象形字,對於甲骨文的“气”字構形也要多些考量🦸🏻,而不能和已經發生變化的小篆形體作簡單比附。
事實上👮♀️,有些學者對《說文》的解釋已經表示了懷疑和否定。如季旭昇先生在《說文新證》中就認爲甲骨文中的“气”“並不太象雲氣之形”👮🏻♂️。于省吾先生最先考定出“气”字,於其字形演變、用例、含義皆詳細論證😲,但對《說文》的字形解說則不置可否,恐怕也是對許慎的說法有所懷疑。到了徐中舒先生,則完全拋棄許慎的說解,認爲甲骨文中的“气”“象河床涸竭之形🤽🏼♂️,象河之兩岸,加一於其中表示水流已盡。即汔之本字”[6]㊙️。這種說法雖然新穎,卻難以令人信服👨🏻🚀。因爲甲骨文中的“川”寫作
🫶🏽、
等,“州”寫作
👭🏼、
等,所從之水形皆屈曲🤾🏼♀️🙅🏿♀️,無作平直者👮🏼♀️🫵🏽,把
視作河流的兩岸,是不符合甲骨文字的實際的🧔♂️。另外🚶♂️🧏🏼,既然河床已經涸竭🐸,直接寫作
,以示河流中空虛無水,不是更能表現涸竭的狀態嗎?爲什麽還要多此一舉,加一橫來表意呢📮?這些都可以反證這種解釋也是不夠可靠的。
關於“气”字的構形❤️,還有一種看法認爲它是指事字。如晁福林先生認爲“字的造字方法與作爲指事字典型的‘上’6️⃣、‘下’相同🪤。……
的短橫畫在兩長橫之中🧑💼,表示上下之間”[7]👩🏼⚖️,但他又否定將此字釋“气”而改釋爲“中”,這在今天看來顯然是缺乏證據的。何琳儀先生在《戰國古文字典》中也曾徵引過一種說法,云“或說,上橫爲天,下橫爲地(參亟字作
),中短橫爲气”[8],這種說法似乎很少被人提及,實際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可以從相關的甲骨文構形規律和文獻所載來進行分析♦︎,本文就筆者所見🏛,論之如下🐪:
甲骨文中可以用一橫來表示天,如“雨”字最初寫作,上面的橫畫表示天,下面的小點表示雨滴[9]。也可以用一橫來表示地,如“生”寫作
🫳,从屮👭,一象地,字象草木生出地上🏋🏿♀️;又“立”寫作
,象人立於地上之形;“並”寫作
🧛♂️🦹,象二人並立於地上之形➗。“土”寫作
,象地上之土塊🍛。
古文字中也經常用一短畫來作指示符號👴🏿。如甲骨文中“上”寫作,“下”寫作
🛠,皆用一短畫來表示在上或在下的含義🤖。“亦”寫作
、
🤟🏽,即“腋”之初文,从大,用兩短筆來指示“腋”之部位🫷🏼。“亡”作
,从刀🥀,又以一短畫指示鋒芒之所在[10]。金文中“末”寫作
🙆🏿♀️,在“木”的頂端加指示符號來表示末梢☸️🦹🏿♂️。
文獻中的“气”多寫作“氣”,根據《說文》🧲,“氣”的本義爲“饋客芻米”,即“餼”之本字。表示气體一類概念時屬於假借🥞,也就是段玉裁所說的“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11]。因此下文所引文獻中的“氣”可以直接視作“气”,而不再加以說明𓀂。
“气”本來是泛指自然界中的空气👇、气體,《說文》認爲本指“雲气”,應該是據字形爲說,未必正確🧬,因爲文獻中用“气(或氣)”特指“雲气”的例子並不常见。《禮記·月令》云“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12]🧔🏼🕖,又云“命有司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13];《列子·天瑞》云“虹蜺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14];《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爲風”[15];又《史記·樂書》“土敝則草木不長,水煩則魚鼈不大,氣衰則生物不育”,張守節《正義》云“氣者,天時氣也”[16]👩🏻🚀。凡此皆指自然界中之气體、空气而言🍋🟩。古人認爲气充斥於天地之間,而且是不斷運動的,所以《莊子·知北遊》云“通天下一氣耳”🧑🏼🏫,成玄英疏:“是知天下萬物,同一和氣耳”[17]🏄🏿♂️🫸🏿,又“天地之強陽氣也”,郭注云“強陽🧑💼,猶運動耳”[18]。《孟子·公孫丑上》載孟子談論浩然之氣時說“其爲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他所說的浩然之“氣”雖然具有一定的哲學意味🤸🏽♂️,但用“塞於天地之間”來說明古人對“氣”的認識也是比較貼切的。後來文獻中的諸多關於“氣”的概念🧗🏼♂️,均由自然界中之空氣、氣體這一含義生發而來。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古人所說的“气”本指自然界中的空气☃️、气體,它實實在在的存在並被人們所感知🈶,但又視之不見🌸,無固定形態可象⭕️,所以《釋名》說“氣,愾也,愾然有聲而無形也”[19]。甲骨文中的“气”寫作,應當不是象形字,而是個指事字,其上橫表天,下橫表地,中間一短橫實爲指示性的符號,表示“气”之所在,即充斥於天地之間的空气、气體等。這樣解釋,不僅較能符合甲骨文字的構形規律,說明中間一橫特短的原因🤶🏿,也比較符合古人對“气”的認識的實際。
1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許惟賢整理本🛎,第32頁👺🏊🏽,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2 見夏竦:《古文四聲韻》,李零、劉新光整理🧏♂️𓀝,第114頁,中華書局2010年7月第2版。
3 這些形體和納西文中的“風”寫作,“吼(
)”字所从的表示聲氣的筆畫是類似的,因此把小篆的“气”看作象形字,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參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7-8頁,商務印書館2013年7月修訂版。
4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第158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65年版😺。
5 許進雄🥅:《簡明中國文字學》,第426頁,中華書局2009年2月第1版👩🏽🍳。
6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第38頁🕢,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7 轉引自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1060—1061頁,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版。
8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第1199頁,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
9 參見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118頁🧱,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第1版。
10 參見季旭昇:《說文新證》,第908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11 同注[1]🥕🧙🏽♂️。
12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第1356頁🫲🏿,中華書局1980年10月第1版💬。
13 同上,第1381頁。
14 楊伯峻:《列子集釋》🧑🏿🔬,第32頁🤠,中華書局1979年10 月第1 版🤐。
15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51頁,中華書局2012年2月第3 版。
16 司馬遷💇🏿:《史記》,第1209—1210頁,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9月第1版。
17 同注[15],第731頁🙋♂️。
18 同上🖇,第737頁🌝。
19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第5頁,中華書局2008年6月第1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4月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4月3日。
点击下载附件:
一者,数一👩👩👧👦,其文:横向形态及其延展,视觉之富达与焦点。
二者,数二,一之倍🥴。其文:一一并叠🪦,互为上下,互为前后,视觉上具有分别方位与限定空间的作用。
一短一长,上下可见。
三者😩,数三,二加一之和👱🏼🙎🏻。其文:分散与累积。
一短在二长之间者为气,凡分别二者之空👀、之间🐓、之中皆气,其原始即非单指气体而言。
杜清雨说“气”字是一个指事字,很对,但表示上😵💫、下的两长划之间加一短划,是抽象地表示“断开”之意,即“讫止”之“讫”的本字。甲骨文中有一个字是含有这个指事符号的:
可以看出🎷,为了表示受刑者身首分离之意🔞,便用三条横线,当中一条线是表示上👨🏼🍼、下分离之意🧞♀️🫄🏼。(这个字写法很多🚴🏿,不一定画三条线👳🏼♂️。)我觉得“气”字的三划即由此而来🦯,不知是否有人同意🙂↔️?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