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蝃蝀”
(首發)
吴 祺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在谈及双声联绵词时,举了“蝃蝀”一词,查知“蝃蝀”即彩虹的别称👩🏻💻🫃🏿。但对于“蝃蝀”为何是“虹”却没有给出解释。本文运用联绵词语源知识,力求得出“蝃蝀”为“虹”的真正原因🏌🏿♂️。
“蝃蝀”即“虹”。这一词的出现年代可以上溯到《诗经》时代,《诗经·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东汉毛亨传曰🎴:“蝃蝀,虹也。”[1]
“蝃”字,《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作“螮”,两字音义皆同🚵🏿♂️,仅仅是字形不同🤷🏻。《说文》♎️🙊:“螮蝀,虹也。”“蝀📴,螮蝀也🧞。”又“虹🧑🏿🚀,螮蝀也🤱,状似虫🎊👩🏻🦰。”[2]《尔雅》:“螮蝀谓之雩🧐,螮蝀🧟♀️,虹也🧘♂️。”郝懿行注:“俗名谓美人虹。虹者,《说文》云螮蝀也。《诗》作蝃蝀。”[3]又见《释名·释天》🧑🏼💻:“虹🧘🏼♂️,攻也。纯阳攻阴气也。又曰蝃蝀🎯,其见每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4]
“蝃蝀”是联绵词🖐🏻🦹,并且属于双声联绵词。“联绵词习惯上又叫作连绵词或联绵字、连绵字,是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来解释的词。”[5]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是占主导地位的。那么,由两个音节连缀起来的联绵词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本文就联绵词“蝃蝀”与“螮蝀”的起源,兼谈探求联绵词起源的一些方法。
王卫峰在《联绵词的词源探求》一文中指出:“联绵词的书面形式和词义多无联系🤹🏿♂️🧛🏿♂️,因为大量的联绵词转化为文字时👩👩👦👦,人们只依其声🙋🏼,而不注意其形义关系🏌️,松懈的形义联系则不利于人们理解和使用语词🤼♂️。”[6]他在文中举的一个例子很有启发性的:“螃蟹”为联绵词👩👧👧。“蟹”字的来源是“解”🦛,因为蟹这种生物在一生中会不断的脱壳再长出新壳🫴🏽,这一特性即为“解”。而“螃”则来源于“旁”字👦🏼,因为螃蟹是横着向两边侧行的。因而𓀝,人们称这种生物为“螃蟹”。后来人们为“旁解”二字分别加上表义形符“虫”,于是写作“螃蟹”。因此,探求“螃蟹”这类联绵词的语源,就必须从语音语义两方面综合考虑,方能全面探源🧑🦼➡️。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中说:“窃以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聚类群分➜,实亦同条共贯。譬如振裘必提其领,举网必挈其纲💭。”又云:“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王念孙道出了训诂的精髓。因而在探求联绵词语源的时候,多从声音角度入手。前人探求“蝃蝀”来源正是运用了语音上的联系。
然而,人们在创造联绵词的时候,往往会在联绵词的最初写法上添加形符🙇♀️,以增强其表义性👩🦯👩🏿🚀,使人在看到某一联绵词的时候就能立刻知道它是指哪一类事物🧑🏻。如蟋蟀指虫类;薡蕫指草类;徘徊与行走义有关;崔嵬与山势有关🫄,等等。虽然增加了形符义类更加明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联绵词的起源♻。因而要探求这一类联绵词的起源,就应该反而求之👍,去掉其表义形符,再加上语音上的联系🚵🏽,来推求其起源。由此可知,语音语义二者相结合才是全面探求联绵词语源的方法🪴。
“蝃蝀”和“螮蝀”是记录“虹”的两种不同写法🤴🏻🗺。它们虽同指一物,但来源却各有不同🏈,现分析如下:
一🗄、“蝃蝀”的来源
1🌗✣、“虹”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出现在雨过天晴之后🏩,呈现出圆弧状。但是,在古人看来♐️,这是很神奇的现象🏋🏿。他们认为“虹”是天上的神虫,时常下来饮水🧙🏼♂️✍️。甲骨文“虹”写作“”正像是一种有两个头的神虫在饮水的形状。甲骨刻辞:“其囗
设
于西。”“昃亦
设,
出
自北囗饮于河。”“王
曰,
祟⛔️,八日庚戌,
各云自东囗母,昃亦有出
自北饮于河。”说明在殷商时代🙅🏻♀️👒,人们认为“虹”是有生命的生物👣,能入河饮水🦊。
古籍中有关“虹”能饮水的记载还有很多,如:
汉·班固《汉书·燕剌王传》♾:“天雨✋🏻,虹下属宫中饮井水🙅♂️,水泉竭。”
南朝·刘敬叔《异苑》:“晋义熙初,晋陵薛愿,有虹饮其釜澳,须臾翕响便竭🫶🏼。”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天部》:“攻城🫂,有虹从外南方入饮城中水🌏,从虹攻之⚠️,胜🧑🏽🎤。”
宋·陆佃《埤雅》:“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尝有见夕虹下涧中饮者🧚♀️,虹两头皆垂涧中👨🎓🫲🏿,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之间。”
刘熙在《释名·释天》中说:“虹,攻也。纯阳攻阴气也。又曰蝃蝀🦴🙌🏽,其每见于日在西,而见于东,啜饮东方之水气也🚅。”[7]据此可知,刘熙已经注意到了“蝃”与“啜”的语音语义联系🪪,并认为“蝃”乃来源于“啜饮”之“啜”🏃🏻♀️➡️🏅。这也正是根据古人认为“虹”是神虫👩🦼,能入涧饮水这一特性得出的论断👨🏻🦳🕺🏻。刘熙对“蝃”语源的推测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
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释名》以蝃为啜饮,凿矣。”[3]他也认为刘熙这一说法确凿无误。
螮,《说文》:“螮蝀♝,虹也🙅🏻♀️。从虫🚱,带声。都计切🏕。”根据反切🏌🏻♂️,今读di。蝃🧑🏼🔧,《唐韵》🦸🏻♀️👩🚀:“蝃同螮🪒。”《集韵》🦋:“蝃,都括切,音掇。”啜,《说文》:“尝也。从口,叕声。昌说切”又🚤,《说文》➜:“叕📪🥊,陟劣切🧑🏽⚖️。”根据钱大昕“古无舌上音”的理论😿,ch上古应读舌头音↙️,与“蝃”为双声。《玉篇》:“啜,茹也🖖🏽。”是喝、饮的意思,又音辍,上古读如duo🫲,与“蝃”亦为双声。可见💺,“蝃”与“啜”皆从“叕”得声,上古同音👨🏽🦲。“蝃”、“螮”、“啜”上古皆读舌头音🆔☝🏻,同音。
2🆙、《说文》:“蝀🐨,螮蝀也。从虫东声。”由此可知,许慎认为“东”只是声符🦸🏿👩🏼⚖️,不具备表义功能🧑🚀。其实🦹♂️,“东”在“蝀”字中不仅表音,而且也表义🙏🏽。
众所周知,虹这种自然现象多出现在夏季午后雨过天晴之时,由于太阳光反射在水汽上所产生的折射现象🧑🚒。这一规律也被善于观察自然的古人掌握⛅️,他们知道虹多出现在东边的天空。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证明:
《诗经·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明·曹学佺《诗经剖疑》🙇♀️:“蝃蝀🫄🏼👱🏼♀️,虹也🪿🧔🏻♀️。阳迫阴而成。夕阳照之则在东𓀈,朝阳照之则在西。然夕虹多而朝虹少,故从东。盖言‘蝃蝀在东’🥠。”是也。宋·蔡卞《毛诗名物解·释天》🧏🏿♂️:“常以日西,见东方,故曰‘蝃蝀在东’,‘蝀’之文从‘东’,此故也🕎。”蔡卞的解释可谓一语道破“虹”古人为什么叫“蝃蝀”的原因👩🏽💻,乃以其“啜饮于东”👩🏽🚒。陆德明在《经典释文》的《礼记·月令》下注𓀗:“蝀,本亦作东🧲。”在《尔雅·释天》下注💆🏽♀️:“蝀💁🏽♂️,《诗》作东📒。”[7]古籍异文也正说明蝀和东曾经通用过👩🏿🏫,“蝀”来源于东。以上都说明➕,古人认为虹常出现在东方👱🏽,故称“蝃蝀”🧛🏿。
蝀👨🏽🍼🤶🏽,《说文》:“蝀🦅,螮蝀也。从虫👩🏼👘,东声🧝🏽。”则蝀与东同音。因而“蝃蝀”、“螮蝀”,与“啜东”音同。前者取义于“啜东”(啜饮于东)也。这就是“蝃蝀”一词的真正语源。
可见,联绵词“蝃蝀”乃来源于“啜东”,以彩虹的饮水特性和出现的方位而命名🌍。古人为了指明其义类🧛💆🏽♂️,又因“虹”偏旁的类化🛂,遂加虫旁,构成“蝃蝀”这一组连绵字。
二🌓、“螮蝀”的来源
《说文》:“螮蝀🚅,虹也🧑🏽🍼。从虫带声🧑🏿🍼。”同样🕌,许慎认为“带”也只是起表音作用👩🏽⚖️,无表义功能🙍🏽♂️💨。其实,“带”在起表音作用的同时也兼表义。
《说文》🫄🏻📯:“带🥭,绅也🚣🏻♂️。男子鞶带🐋🩶,女子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又“绅,大带也🥞。”《诗经·卫风·有狐》:“之子无带。”毛传:“带,所以申束衣。”
可知带本义为人束衣的带子,由布制成🙍🏼♂️,形状窄而长。而彩虹是呈圆弧状的,在古人看来正如衣带之形,因而用“带”称“虹”。
又,《说文》🙇:“虹,螮蝀也,状似虫。从虫工声⛔️。籀文虹从申。申,电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电者,阴阳激燿也🛀🏽。虹似之🏊🏽♂️,取以会意。”[8]根据甲骨文字形🕵🏿,申的本义确实为闪电之形🔩,是根据闪电之形而造的象形字🧒🏻。许慎和段玉裁也都认为虹似闪电之形🗻,故籀文从“申”。徐灏《说文解字注笺》曰:“此以其屈曲似蟲,故从虫尔。虫即蟲也。籀文从申,盖取其舒长之意耳。”[9]此也可为其为何从“带”的论证🫅🏻,因为其形状似带。
王国维在《<尔雅>草木虫鱼鸟兽名释例(下)》中说:“《释天》之螮蝀👸🏽,其字从虫🈷️,本是虫名。沈方伯说以《庄子》‘蝍蛆甘带’之带🦸🏽♀️,虹形如带,故以螮蝀名之😨。是。”[10]
王国珍在《<释名>语源疏证》一书中引杨树达之说👨🍳:“凡从工声之字💆🏻♀️,皆有横而长之义👨👨👦👦,虹之受名盖以其横而长也🍮。”[11]杨树达通过“虹”的同源词来考察“虹”的得名最为可信👩🏼🔬。于省吾释为虹🧎,也说其像杠梁、古玉璜形。《说文》🧖🏽♀️:“璜👲🏿,半璧也👳🏼♂️。”半璧正如虹形🐺🌈。因此👨🏽🔧,“螮”从带从虫也就好理解了。它的来源与“虹”的来源有异曲同工之处。
综上所述,联绵词“螮蝀”来源于“带东”一词,这是先民以虹的形状和出现的方位而命名的。后来为指明其义类,各加“虫”旁,构成“螮蝀”二字🫎,专指“虹”😉。
三、结语
通过语音语义的综合分析,说明“蝃蝀”正是来源于“啜东”(啜饮于东)这一语音形式及其含义,而“螮蝀”则是来源于“带东”(东方的长带)这一语音形式及其含义。探求联绵词的语源,语音语义相结合才是更加全面的方法。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业师叶正渤教授悉心指导➜,于此,谨致谢意。)
参考文献:
[1]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3:318.
[2]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83.
[3]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1.
[4] 谷风.辞书集成[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270.
[5] 叶正渤.上古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19.
[6] 王卫峰.联绵词的词源探求[J].学术交流,2010🎋,(2):162.
[7]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6.
[8]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73.
[9] 蒋人杰.说文解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825.
[10] 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全集[M].台湾🫄🏿:大通书局🧗🏿♂️,1976.
[11] 王国珍.《释名》语源疏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5.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3月2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3月28日。
点击下载附件:
1,郝懿行谓《释名》“凿矣”👊🏿,是指刘氏穿凿,而不是确凿🚥👨🏻🏭。其语源不得既取义于饮水🎄,又取义于于如带🤮。郝氏认为《诗》作“蝃”是“螮”的借字。《广韵》曰🤷♀️:“蝃🔇,同‘螮’。”吴越语謂虹為鱟,言其下飲澗谷之水,此亦联想之辞。又作“𧋍蝀”,《玉篇》:“蝃🤹🏻、𧋍,同‘螮’。”字亦省作“蚚”𓀔🐤。又名“帝弓”,亦音之转🤽。古字从帝从带从折从丯(㓞)通。雄曰虹,雌曰蜺(霓)🤴🏼🍿。蜺音变为蛪(挈)🧔🏽,《尔雅》谓之“挈貳”,贰者副也。“蝃(螮、𧋍⛪️、)蝀”疑即“蜺虹”🤯。“虹”一名“绛”,亦音之转👩🏿🌾。其异名至多,当据声音详考之,才能得其本真🧘🏻♀️🏬。余不及详考,姑妄言之。
2.“螃蟹”的名義🦹🏼♀️,有二說。旁,讀為橫。宋·傅肱《蟹譜》卷下:“忽見蟹,則當呼為横行介士。”《埤雅》卷2:“旁行🕵🏼♀️,故今里語謂之旁蠏。《神農本草》以為蠏性敗漆🤸🏻♀️,燒之致鼠🐢。蠏性走🧕🏿,明漆見之而辄解,名之曰蠏🈲,似出於此。《淮南子》曰🔄:‘漆見蠏而不乾🆒🧗🏼♀️,此類之不推者也💅🏿🏩。’一曰蠏解殻,故曰蠏。”《本草綱目》卷45引宗奭曰👈:“此物之来,秋初如蟬蜕殻🤸🏽♀️,名蟹之意🙎🏻♂️,必取此義。”李時珍曰✋🏼:“按傅胘《蟹譜》以其横行,則曰螃䲒。”以橫行蛻殻說為長🤦🏼♂️。
3.“螃蟹”,以別名“橫行介士”求其名義,蟹之言解🥣,讀為介(甲)。
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释名》以蝃为啜饮,凿矣🎴🙌🏻。”[3]他也认为刘熙这一说法确凿无误👂🏽。
1,郝懿行谓《释名》“凿矣”,是指刘氏穿凿,而不是确凿🌦。
萧先生的看法应该是正确的💇🏼。
《孟子》“爲其鑿也”,《正字通》:恣意不求合義理,謂之鑿💇🏻。
谢谢萧老师,学生受教了💒🦎。
鄭玉姍〈《詩經.鄘風.蝃蝀》「蝃蝀在東👮🏼♂️,莫之敢指」禁忌探源〉載季旭昇主編《孔壁遺文論集》(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8)頁183-210。提供參考。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