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通解》舉正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孔子家語》,《漢書·藝文志》著錄為27卷👴🏼,今傳本10卷44篇,魏王肅注🎐。敦煌寫卷P.3636《類書》云:“《孔子家語》,共十卷✂️,總四四篇。”[1]是唐人所見🛃,蓋與今本同也。
清人多認為《家語》系偽書[2]。清人江有誥著《先秦韻讀》,《家語》列於其中,則江氏從古韻的角度🪖,認為《家語》是先秦古書[3]。今人或據出土文獻🧑🏽🎄👩🏻🚒,辨其不偽[4]🥣。
今以《四部叢刊》影印的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黃周賢、黃魯曾覆宋本為底本作校補,參校以下各本🎎:
(1)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5]🧑⚖️;
(2)佚名《新編孔子家語句解》(簡稱《句解》本)[6]🧝;
(3)何孟春《孔子家語注》,正德16年刻本(簡稱何本)[7];
(4)姜兆錫《家語正義》🐻,雍正11年寅清樓刻本(簡稱姜本)[8];
(5)陳際泰《新刻注釋孔子家語憲》,明劉舜臣刻本(簡稱陳本)[9]🙅🏿♀️;
(6)劉宗周《孔子家語考次》,正氣堂鈔本(簡稱劉本)[10];
(7)范家相《家語證偽》,光緒15年鑄學齋叢書本(簡稱范本)[11];
(8)孫志祖《家語疏證》[12];
(9)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湖北叢書本[13];
(10)孫詒讓《孔子家語校記》[14];
(11)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慶長四年古活字本《新刊標題句解孔子家語》(簡稱慶長本);
(12)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寬永十五年風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語》(此本上方有批語🦸🏽♀️,簡稱寬永本);
(13)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寬永十五年風月宗智刊本《孔子家語》(此本上方無批語,簡稱宗智本)🍐;
早稻田大學所藏的二個寬永十五年刊本🔻,版式一樣🤦🏻♀️,文字偶有小異,其版本當是同一來源。
王國維《日本寬永本〈孔子家語〉跋》云💇🏿♂️🪞:“此本不知出何本,然佳處時出諸本上。昔桐城蕭敬孚得此本😶,乃謂宋刊大字本不足存,以歸貴池劉氏。余以此本校黃周賢本一卷🔓,乃知敬老之言不誣。”[15]王氏之言未實,余通校全書,寬永本不在覆宋本之上♿。
日本太宰純《增注校正孔子家語》、岡白駒《孔子家語補注》未見,無從參考🪷,謹此說明。
余舊稿《孔子家語校補》🧑🏿🎄,都13萬字。今就楊朝明主編的《孔子家語通解》作訂正[16]。《家語》與二戴📌、《說苑》等書關係密切🦹🏻,前人考訂成果甚多。《通解》于《家語》文字多未能校正😣,于前人成果也多未能參考🚗,注釋錯誤較多,茲舉60餘條間為駁正。
(1)五曰順非而澤(《始誅》第二)
按:“順非而澤”亦見本書《刑政》,又見《禮記·王制》、《韓詩外傳》卷4。《刑政》王肅注:“行偽而堅,行詐偽而守之堅也🦸♂️。順非而澤🔪,順其非而滑澤[之]👨🎨。”[17]。劉本、陳本作“順非而飾”🧑🏻🏫。《論衡·定賢》釋之曰:“內非而外以才能飾之🚣🏻,衆不能見🗄,則以為賢🗳。”楊倞註🟢🛏:“澤,有潤澤也。”皆與王肅注相合,指文過飾非。澤訓潤澤🤞,引申為文飾。姜兆錫曰:“順之言遂🌒,謂遂非也👩🏻🔧。澤謂文過也。”甚確。《賈子·過秦下》:“(秦王)遂過而不變👍🏼。”《吕氏春秋·審應》🤷🏿♀️:“公子食我之辯,適足以飾非遂過。”《韓子·難二》:“李子之奸弗蚤禁,使至於計,是遂過也🧑🏽💼。”《孟子·公孫丑下》:“順過飾非🫴🏽,就為之辭🧑🏻🏫🎢。”又“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論衡·寒溫》:“縱過飾非。”《逸周書·芮良夫》:“遂非不悛。”《漢書·董賢傳》:“將軍遂非不改🤹🏽。”義皆同,遂過猶言順過🍝、縱過,謂順遂其過也。楊樹達曰:“焦循《孟子正義》卷9云:‘澤,讀為釋🌿。謂順其非而為之解釋🩷,訓潤澤者失之😶。’焦說是也🧄。”[18]舊解不誤,楊說傎矣。楊朝明注:“順非而澤,教人不走正道而又廣施恩惠。順🕵🏿♀️,通‘訓’🥓,教導。澤,恩惠。”皆失之。
(2)不試責成👵🏼🫰,虐也(《始誅》第二)
按:寬永本上方校云:“試,一本作‘誡’♙,‘試’蓋‘誡’之誤💴。《論語》曰:‘不戒視成謂之暴。’又《韓詩外傳》作‘不戒責成’🏭。‘戒’、‘誡’通,故以字相似誤耳。”《論語》見《論語·堯曰》,馬融注🆘:“不宿戒而責目前成爲視成也。”《韓詩外傳》見卷3。《治要》卷10引正作“誡”,《長短經·政體》亦作“誡”👷,是唐時猶未誤也🙋🏻♀️。《說苑·說叢》🟧:“不戒責成💁🏿♂️,謂之暴也🦛。”戒,讀為誡,敕教也🖕🏿。《荀子·宥坐》👋🏻⚓️:“不教而責成功💍,虐也。”作“教”義同👷🏿。陳際泰解為“不試用于民”,《句解》本說同🏑;楊朝明解為“不經試行”,皆非。
(3)是以威厲而不試,刑錯而不用(《始誅》第二)
按:《荀子·宥坐》同,《荀子·議兵篇》引《傳》亦同🤞🏿。試🤿,《治要》卷10引作“誡”🔶👩🏼💼,《說苑·政理》作“至”🫷🏿。錯🩵,范本作“措”,《治要》引亦作“措”🦹♀️🤜🏽,《史記·禮書》引《傳》🏃🏻➡️、《漢書·王吉傳》同。“誡”🀄️、“至”二字為形、聲之誤。試📲🍁,讀為弑,實為殺,《淮南子·主術篇》正作“殺”。錯,讀為措[19]。《說文》:“措,置也✊🏼。”謂設置,而非廢置。《鹽鐵論·後刑》:“故威厲而不殺,刑設而不犯🚏。”尤其確證。《淮南子·泰族篇》:“古者法設而不犯🧙🏻♂️,刑錯而不用。”錯亦設也。本書《五刑解》引孔子曰👨🏻🦼:“聖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制亦設也。《管子·君臣上》📚:“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設而不用。”又《禁藏》👱🏽♀️:“故法立而不用,刑設而不行也♙。”《鶡冠子·王鈇》:“故其刑設而不用,不爭而權重。”皆言刑設😂,其義自明💂🏿♂️⛹🏻♂️。寬永本上方注云:“試🧩,用也👨👩👧。”姜兆錫曰:“錯,廢也😷。”楊朝明注:“錯,通‘措’,放置或廢置👨🏼💻♚。”其說皆非也。
(4)曾子肅然而懼⛄️,摳衣而退✩,負席而立(《王言解》第三)
按:寬永本左旁校云:“《大戴禮》席作序👨🏻🦽,是也🍹。”姜本“席”作“序”🉐。負,背靠也。序,堂之東西牆。《儀禮·聘禮》:“公當楣👮🏿,再拜。賓三退🚈,負序👨🏽🚀。”是其證⛩。慶長本注:“倚所坐之位🦹🏽,而起身聳立🤷🏽。”楊朝明注:“負席📽,背向席子。”皆非也🫶🏿。背向席子豈非仰臥著🧑🏿🦱🫓,有是理乎?
(5)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有]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屬以理之(《王言解》第三)
按:《治要》卷10引“法”上有“有”字👩🏻🎨,今本脫之。“有法”屬上為句。楊朝明誤以“法”屬下句🌊。《大戴》作“昔者明主之治民有法🕣,必別地以州之🐐,分屬而治之”。“別”當作“列”,字之譌也。“列”同“裂”📿➡️。《文子·上禮》🧔🏿♂️👒:“列地而州之,分國(職)而治之。”[20]《淮南子·泰族篇》🤽🏼♀️👷♂️:“乃裂地而州之,分職而治之。”《廣雅》:“州,居也。”
(6)田獵罩弋,非以盈宫室也;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王言解》第三)
王肅注:罩🦹🏻♂️,掩網🫲🏿。弋,繳射。
按👨👩👧👧:下“盈”字🍬,《治要》卷10引作“充”。《大戴》作“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徴斂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罩”當作“罼”,字之譌也,《治要》引已誤👳🏽。“罼”同“畢”。《呂氏春秋·季春紀》🧑🏻🏭🧚♂️:“田獵罼弋。”《禮記·月令》作“畢翳”♙。高誘註🫲🏼:“罼🆚,掩網也。弋,繳射飛鳥也𓀍。”《御覽》卷832引蔡邕《月令章句》😝:“奄(掩)飛禽曰罼。”《淮南子·時則篇》:“田獵畢弋💎。”高誘註:“畢,掩網也。弋🧖🏽♀️,繳射也。”《國語·齊語》:“田狩畢弋😴。”韋昭注🙍🏼♂️:“畢,掩雉兔之網也🏈。弋🚴🏿♀️🚴🏽♂️,繳射也。”《慧琳音義》卷98引《毛詩傳》:“罼,謂掩而羅之也。”又指出:“罼或作畢。”今《詩·大東》毛傳作“畢,所以掩兔也”👨🏻🏫。《說文繫傳》:“畢,有柄網,所以掩鳥。”諸說皆與王肅相同。“罩弋”僅此一見,“罼(畢)弋”則古書習見🎫,則“罩”為“罼”字之誤,斷無可疑👎🏻。《漢語大字典》引本書此例,解“罩”為捕魚竹籠[21],楊朝明注照鈔。《大字典》引的另一例曹植《孟冬篇》🦘:“絶網縱驎麑,弛罩出鳳雛。”出《宋書·樂志四》🌭、《樂府詩集》卷53,“罩”亦當為“罼”形誤,趙幼文失校[22]。
(7)冕而親迎🪇,親迎者🧑🏭,敬之也(《大婚解》第四)
按:“冕而親迎”上🩱,何本、陳本🤛🏿、寬永本👌🏼、宗智本🆒、慶長本有“大婚既至”四字,《禮記》、《大戴》有“大昏(婚)既至”四字,承上句“大婚至矣”而言🤘🏿,今本脫之🥥🧑🏼🤝🧑🏼。楊朝明《通解》不知訂補,导致其上文一大段的標點全誤🏓。下二句,陳本作“親迎者🙇🏿♂️,敬之至也”,今本脫“至”字。何本作“親迎也者,親之也。親之也者🎅🏼,敬之至也”🫷🏿,亦有“至”字。《禮記》🦧、《大戴》作“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皆誤🗼🍏。
(8)燔黍擘豚(《問禮》第六)
王肅注:古未有釜甑☎️,釋米👰🏽♀️,擗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
按:擘,《禮運》作“捭”。《釋文》:“捭👰🏿♀️,注作擗,又作擘🖲,皆同🤴🏿🧑🏻🦯。”王念孫曰:“捭者焷之借字🥍,焷與燔一聲之轉,皆謂加於火上也🍁。”[23]《鹽鐵論·散不足》:“古者🔡,燔黍食稗,而熚豚以相饗🧑🏻🦰。”《書鈔》卷142、《御覽》卷849引作“捭豚”⛹🏻♂️。熚亦讀為焷[24]。楊朝明注:“擘⛹️♀️,剖,分開👩🏿🦲。”未能參考清人成果也。
(9)蕢桴土鼓(《問禮》第六)
按:《禮運》同👴🏻,寬永本、宗智本“桴”作“捊”🦕。鄭玄注:“蕢,讀為凷💇🏿♀️,聲之誤也。凷,堛也,謂摶土為桴也。”孔疏🫄🏿:“蕢讀為凷者,以經中蕢字乃是草名🚶🏻,不可為桴🐠。桴與土鼓相連,凷是土之流類📪,故讀為凷。凷,堛也♾。”《禮記·明堂位》:“土鼓蕢桴。”鄭玄注:“蕢,當爲凷,聲之誤也。”朱駿聲曰👩🏼🔧:“蕢,叚借為塊。”[25]《通典》卷44引《明堂位》作“凷桴”。《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土鼓凷枹,擊木拊石👨🍼,以盡其歡。”《類聚》卷74後漢·邊孝先《塞賦》:“土鼓塊枹,空桑之瑟。”《路史》卷12🍨:“塊桴土鼓。”是東漢以來,皆以“蕢”為“塊(凷)”之借字☃️,並無異說。此自是漢人舊說🔟。宋·陳祥道《禮書》卷121:“蕢桴👨🏽⚖️🧜🏼♂️,蕢或作蒯🌎,蓋結草以為桴也。鄭氏改蕢為凷📁,其說非也🐬。”宋·黃震《黃氏日抄》卷18《讀禮記》:“蕢,草也6️⃣。蕢桴,謂以草為桴🙇。”自宋人創為此說,而清人從之🎷。江永曰👩🏼:“廬陵胡氏曰:‘蕢,草也👨🏽,以草為桴。鄭以蕢為凷🧏♀️◀️,非也。若云聲誤🚻,不應《明堂位》又誤📈。按胡氏說是,疑蕢與蒯通🫵🏻,蒯莖似菅,可為桴🤶🏿🤾♂️。”[26]《欽定禮記義疏》卷30引彭廉夫曰:“蕢,與蒯同。桴,鼓槌也👩👧。以蒯杖為槌而擊土鼓。”江永、彭廉夫又進而指出是“蒯草”,其說非也。鄭玄非不知“蕢”、“蒯”相通,孔氏非不知“蕢”本是草名也。《周禮·春官·宗伯》鄭玄注引《明堂位》作“土鼓蒯桴”👷🏻♀️,正作“蒯”字。鄭注的“蒯”,亦“塊(凷)”之借字,合《禮記》鄭注同觀,自可知之🧑🏽⚕️。《集韻》:“塊,土也,或作墤、凷🏃,通作蕢。”又“凷🎊,《說文》🤵🏼:‘墣也🌀。’或作塊⛩、蕢、蒯。”皆是其證。楊朝明注:“蕢桴💂🏼♀️,束紮草莖做鼓槌。蕢,植物名🧚🏼🧍♂️。《爾雅》:‘蕢,赤莧🧣。’”赤莧即今紅莧菜👨🏿⚖️,其莖細長⏸,安可擊鼓?是其說又倒退過清人矣。
(10)明養民之道(《五儀解》第七)
按:“民”當作“老”,《玉海》卷152引已誤。《說苑·敬慎》作“明養老之道”🏬🧖🏼,又《君道》作“明養老”,《論衡·異虛》、《順鼓》作“明養老之義”🤴🏽,《御覽》卷83引《尚書大傳》作“明養老之禮”。楊朝明注:“養,教化。”非也。
(11)城郭不修🤙🏿🧬,溝池不越(《致思》第八)
王肅注👩❤️👩👨🏿🚒:言無踰越溝池。
按:溝池⚅,《類聚》卷26引作“溝洫”,《御覽》卷445引作“溝渠”。《說苑·指武》同此文,《韓詩外傳》卷9作“溝池不鑿”。王注“踰越”,非也🤱🏿。《廣雅》🤝:“越👨🚀,治也🛎。”王念孫《疏證》正引《說苑》說之,越讀為掘,與“鑿”義合[27]。字亦作汩🧰、堀、蹷、欮、厥🏄🏻♂️、撅、闕。《論衡·順鼓》引《尚書大傳》:“城郭不繕,溝池不脩🧑🏻⚕️。”“脩(修)”字義亦合🦹🏼♂️。何孟春注:“不越,不深鑿。”《荀子·議兵》:“城郭不辦🏄♀️🐣,溝池不拑。”楊倞注👨👦:“辦,治也,或音辨👨🏼🚒。拑👨👨👦,古掘字🧝🏼♀️,《史記》作‘城郭不集🌤,溝池不掘’。《文子》曰:‘無伐樹木🌿,無鉗墳墓☸️。’鉗亦音掘🙋🏽♂️。或曰:拑當爲抇,篆文抇字與拑字相近,遂誤耳🙍🏽♂️。”楊氏後說“拑當爲抇”是也🌋,所引《史記》見《禮書》,《文子》見《上義篇》。吳玉搢曰𓀚:“疑拑因抇而訛🧝🏽🏄🏻♀️,鉗又因拑而訛也,鉗與掘音義皆不得相通。”[28]“抇”當從“曰(yue)”作“𢪏”🧘。楊朝明注但引王肅注語,而於其誤則不知,又未能參考清人成果。
(12)惜其腐䭃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也(《致思》第八)
按:䭃🎛,各本同🏊🏿♂️,《文選·風賦》李善注🦸🥓、《御覽》卷833引作“餘”🦷,《說苑·貴德》、《孔子集語》卷下同👉。“䭃”為“餘”形誤。《孔子編年》卷3又誤作“餒”🤷🏻。姜兆錫注:“䭃🤶🏼,猶腐也。”無據🧑🏽💼。寬永本上方校云:“‘䭃’、‘飪’同。”楊朝明本改作“飪”😧🏄,解為“熟食”,大誤🍆。上文云“獻魚”🧛🏼♀️,豈熟食哉?
(13)曩者君治臣以法令⛹🏽♀️🏓,先人後臣,欲臣之免也,臣知(《致思》第八)
按🕴🏻:“臣知”下,當據何本🦆、寬永本補“之”字,《治要》卷10🫴🏻、《通典》卷25、《御覽》卷231引亦有“之”字,下文“臣又知之”,即承此言🧚🏽。《說苑·至公》、《金樓子·戒子》亦作“臣知之”。宗智本、楊朝明本皆誤以“令”屬下句👨🏿✈️😂。《韓子·外儲說左下》♙、《說苑·至公》作“傾側法令”🗄,明“令”字當屬上句🤶🏻。姜本、寬永本正于“令”字下點斷🙌🏻。
(14)管仲才度義,管仲不死👗,束縛而立功名,未可非也(《致思》第八)
按🙍🏿😊:《先聖大訓》卷5注:“才,裁也。”寬永本上方校云:“‘才’、‘裁’通。”范本“才”誤作“不”📠。度🧑🏻✈️,裁度也。楊朝明注:“度,超過。”非也。
(46)譬之汙池🏌🏼,水潦注焉,雚葦生焉(《致思》第八)
按👉🏿:《大戴禮記·勸學》:“譬之如洿邪,水潦灟焉,莞蒲生焉。”《說苑·建本》👃😯:“譬之如汚池,水潦注焉,菅蒲生之。”《孔子集語》卷下引《尚書大傳》:“譬之汙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汙(汚)、洿🏋🏽♂️,並讀為窊⇢,低下。王念孫曰:“灟🖇,當作屬,屬讀曰注。”王聘珍曰:“灟,讀曰屬📄。”[29]向宗魯曰🏪𓀝:“汙池,當從《大戴》及《大傳》作‘汚邪’。”[30]諸說皆是也。楊朝明注:“汚池,汚水池。”楊注望文生義💃🏻🖖🏼。
(15)子路屑然對曰(《致思》第八)
按🧓🏻:屑然🐕🦺,《說苑·尊賢》🧔🏻♂️、《子華子·孔子贈》同,《孔子集語》卷上引《外傳》作“㞕然”,注🏸:“㞕與屑同。”今本《韓詩外傳》卷2作“率爾”。“率爾”非其誼💁🏼♀️。《集韻》、《類篇》并云:“屑🐻❄️,不獲已也🆘。”屑然🧑🏽💼,勉強貌。姜兆錫注:“屑然🧘♂️,王氏謂恭貌也🦶🏼。”屈守元引王肅注“屑然,恭貌”[31],未見所出,不知姜氏🈂️、屈氏何所據。楊朝明注引《玉篇》“屑🧑🍼,敬也”🫎,于義不洽。
(16)水且猶可以忠信成身親之,而況於人乎(《致思》第八)
按🤷🏿♀️🤛🏽:成身親之,劉本作“履”。成,讀為誠✋。《列子·說符》正作“誠”。本書《哀公問政》:“誠身有道。”句言以忠信誠於身而親水也。《治要》卷34引《列子》無“誠身”🫳,楊伯峻謂二字衍文[32],非也。《說苑·雜言》作“水而尚可以忠信義久而身親之”🧑🏽🍼,不通。楊朝明解為“成就”,亦非也🪯。《類說》卷38✢、《孔子編年》卷4引“成”作“之”🥳,臆改之也🥧。
(17)懔懔焉若持腐索之扞馬(《致思》第八)
王肅注:懔懔,戒懼之貌。扞馬👜,突馬🪵👨🎤。
按:孫志祖曰🤵🏻♂️🥊:“盧云:‘依注,則扞馬上當有御字。’按《說苑》作‘懍懍焉如以腐索御奔馬’。偽《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語蓋出此。《淮南子·說林訓》:‘君子居民上,若以腐索御奔馬⛹🏻。’”盧說是也,劉本作“御奔馬”。《書》孔傳:“朽🧏🏻♂️,腐也。”《治要》卷10引作“懔懔焉如以腐索御扞馬”,《貞觀政要》卷10引作“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御覽》卷746引作“懔焉如與腐索御汗馬”,《御覽》有注👳:“懔,懼也。[汗馬],汗突之馬也。”又卷766引作“懔焉如腐索之御忓馬”。《新序·雜事四》💁🏻🟠:“懍乎如以腐索御犇馬🔈👼🏻。”《鹽鐵論·刑德》:“猶釋階而欲登高,無銜橛而禦捍馬也。”《治要》卷48引杜恕《體論》👩🏿🏭:“以腐索御奔駟👰🏽♀️。”《類聚》卷54引晉·傅玄《釋法篇》🕞:“譬執腐索以御奔馬。”《意林》卷5引《物理論》:“御悍馬以腐索。”今本“扞馬”上當據補“御”字。“馭”同“御”🕴。扞3️⃣、汗、捍💪🏻,並讀為悍👨🏼💼、忓。故王氏解為“突馬”,亦即“奔馬(駟)”➙。《物理論》正作“悍”字。《先聖大訓》卷5引已脫“御”字。字亦作馯、駻👨👩👦👦,《韓子·五蠧》:“猶無轡策而御駻馬。”《淮南子·氾論篇》📫:“是猶無鏑銜橜策錣而御馯馬也🤜🏻。”高誘注:“馯馬,突馬也👰🏿♂️。”《漢書·刑法志》:“是猶以鞿而御駻突。”顏注引如淳曰:“駻,音捍。突👨👩👧👦,惡馬也。”今本《漢書》有脫誤🏀,《御覽》卷359引作“是猶以鞿羈而御駻馬”🚌,引如淳曰作:“[駻馬],駻突之馬也,音汗👩🚀。”本篇“御扞馬”,即“御馯(駻)馬”也。“馯(駻)”為馬悍之後出專字。姜兆錫注:“扞🏺,馭也。”楊朝明注🦹🏻♀️:“扞🌳,御。”皆非也。鄔可晶曰:“《家語》此句作‘扞’肯定是有問題的,王肅所見本當已誤。”[33]其說亦非。蓋不知今本脫“禦”字,因疑“扞”字有誤✔️。
(18)如此而加之,則正不難矣(《致思》第八)
按:孫志祖曰🌑:“《御覽》卷266‘加之’下有‘以忠潔’三字👳♂️,‘正’作‘政’💂♂️🤶🏿。”今本脫“以忠潔”三字。正,讀為政🧓🏿😷。《職官分紀》卷42引作“如此而加之以潔,則為政不難矣”🐮。 “以潔”二字尚未脫📜。《說苑·政理》:“恭以潔🔢,可以親上🧍🏻。”文雖不同,亦有“恭潔”二字👩🏼🍼。何孟春注✹:“加,猶治也。”姜兆錫注:“加,臨也。”楊朝明注:“加✨,推行。”皆未知有脫文也。
(19)徑易者則數傷(《三恕》第九)
王肅注:徑,輕也🧑🦽。志輕,則數傷於義矣🧑🏼🏫。
按🧎➡️:《晏子春秋·內篇問下》作“直易無諱,則速傷也”🏋🏽♀️🟤。徑🙆🏼♀️,直也,王注非是。數😻👩🦱,讀為速🙆♀️。楊朝明解“數”為“屢屢”,非也💴🙅♂️。
(20)蓋貴久矣(《三恕》第九)
按:寬永本上方校云👩🌾:“久,嘗(當)作‘文’。”范本、《荀子·宥坐》作“文”💁🏽♂️,《先聖大訓》卷5已誤作“久”。楊倞註:“蓋所以貴文飾也。”楊註引此文亦作“文”字。楊朝明不作校正,解為“追求保持長久”,非是🛑。
(21)孔子對曰👨🏽🏫:“以其離耶。”(《好生》第十)
按:孫志祖曰:“《御覽》卷728‘離’作‘雜’,是🏄🏿。”孫說是也🧑🦰👨🦽,下文“非正色之卦也”🙎🏼♂️,即言其雜➙🔨。楊朝明注:“離,模糊不清🚁。”非是。
(22)有不善則以忠化之,侵暴則以仁固之(《好生》第十)
按:孫志祖曰:“《御覽》卷341‘固’作‘圍’,與《說苑》同。盧云🪯:‘圍當作圄,與禦同。’”下句《御覽》卷342引作“寇暴則以仁圉之”,《事類賦注》卷13引作“寇暴則以仁禦之”,《說苑·貴德》作“寇暴以仁圍”,孫氏失檢。向宗魯曰🧑🦲👨👨👧👧:“‘圍’乃‘圉’之誤,‘固’乃‘圄’之誤🕷,‘圉’、‘圄’並與‘禦’通。”[34]皆是也。何孟春曰:“固,結也👷🏻♂️。”慶長本解作“以仁道固結之”⚪️,楊朝明解“固”為“穩住”👩🏿🔧,斯皆不能校正之過也🥣。
(23)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好生》第十)
按🥯:孫志祖曰🈸〽️:“盧云:‘《記》作“居其位無其言”😢💇♀️,是也👩👧。’”上句《禮記·雜記下》、《說苑·說叢》作“居其位無其言”。今本此二句前👩🦳💥,當據《禮記》🟨、《說苑》補“君子有五恥”五字𓀀,下文云云,即“五恥”也。《金樓子·立言篇上》作“君子有四耻,有其位無其言,君子耻之……”,省去了本書的“衆寡均而人功倍己焉𓀘,君子恥之”,故言“四恥”。則本書的“德”當從諸書作“位”🧝,斷无疑也。有其位無其言者,言其尸位素餐也。楊朝明解為“具有良好品德而無法用語言表達”,非是👓👰🏻。
(24)地有餘民不足🧌,君子恥之(《好生》第十)
按:上句四庫本作“地有而民不足”,各脫一字,當據《禮記·雜記下》、《說苑·說叢》、《金樓子·立言篇上》作“地有餘而民不足”,寬永本⁉️、宗智本不脫。楊朝明校云:“餘,四庫本🔌、同文本作‘而’。”“餘”、“而”何由得為異文?
(25)吾聞男女不六十不同居(《好生》第十)
按🚖:同,四庫本、寬永本🙅🏻♂️、宗智本作“間”,《雲仙雜記》卷9引作“閑”🚏,《詩·巷伯》毛傳亦作“間”🚮。“間”字是,雜也,廁也。《說郛》卷119引《雲仙雜記》作“閒”👲🏻,同“間”🤾🦹🏿♂️。《四庫全書考證》卷71:“刊本‘同’訛‘閑’,據《家語》改。”[35]楊朝明校云:“恐‘同’先訛為‘間’📔,後又訛為‘閒(閑)’🪯。”皆未得。
(26)人皆趨彼,我獨守此;人皆或之🦴,我獨不徙(《觀周》第十一)
王肅注:或之,東西轉移之貌💆🏿♂️。
按🧕🏼:或之,何本、范本👩🍳、寬永本、宗智本作“惑之”🎱,注同。寬永本上方校云🗒:“‘惑’本作‘或’。”《御覽》卷590、《孔子編年》卷1、《先聖大訓》卷5、《習學記言》卷17引亦作“惑之”,《治要》卷10引作“惑惑”,注同。“或”為“惑”古字,“之”當為重文符號之誤,自宋人始誤之也。《說苑·敬慎》😇:“衆人惑惑,我獨不從。”“從”為“徙”形誤,“徙”👨👩👧👧、“此”為韻[36]。《史記·賈生傳》《鵩鳥賦》👩🏼🦲:“衆人或或兮,好惡積意。”《集解》引李奇曰:“或或🤽🏽♂️,東西也📟。”《漢書》🧏🏿☝🏿、《文選》李善本皆作“惑惑”🤾🏼♂️。賈賦“或或”正與此文相同🧜🏼♂️,李奇說亦與王肅相同。此皆其確證也。《呂氏春秋·離謂》:“故惑惑之中有曉焉,冥冥之中有昭焉🧚🏽。”《御覽》卷526引《吳越春秋》🙌🏿:“濛濛惑惑,如霧蔽日。”義並同🦶🏿。字或作“掝掝”,《荀子·不苟》:“其誰能以己之僬僬,受人之掝掝者哉?”楊倞註🤱🏻:“掝🤲🏿,當為惑。惑,惛也。”《史記·屈原傳》:“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𓀌?”《索隱》:“汶汶者,音閔,汶汶猶昏暗也。”“汶汶”讀為“昏昏”,可證“掝掝”之義。字或作“域域”🎷,《鶡冠子·世兵》:“衆人域域🎻,迫於嗜欲👨🏻。”陸佃注1️⃣:“域域,淺狹之貌。”陸注非也。《文選·鵩鳥賦》李善注引作“惑惑”🧝🏿♂️。《易林·臨之歸妹》🧭:“域域牧牧🍧,憂禍相伴。”楊朝明注🔧🚶♂️:“或之🧜🏽♂️,到某處去。之,往🧑🦳、去👐🏽。”其說非是。
(27)令尹子西賀於殿下(《辯政》第十四)
按:賀🚽🦼,《說苑·正諫》、《渚宫舊事》卷2皆作“駕”。孫志祖曰:“‘駕’字是👨🦲🦹🏿♀️。”楊朝明注:“賀,贊許,附和🔴。”楊注于誤文未作考訂🧑🏼🏭,又未參考前人意見,望文生訓⛹🏼♂️。
(28)敢問二大夫之所為目(《辯政》第十四)
按👩⚕️:“所為目”當據范本、姜本、寬永本🍅、宗智本作“所自為”,《先聖大訓》卷5、《繹史》卷95引亦作“所自為”🫄。楊朝明注👷:“目🩶👇🏼,要目👨👩👦,要點。”非也。
(29)孔子曰🤏🏻:“閔子哀未忘,能斷之以禮🤜🏼;子夏哀已盡🧑🏻🔬,能引之及禮。雖均之君子🙇🏻,不亦可乎🚈?”(《六本》第十五)
按:“均”下范本有“謂”字,《類聚》卷22引作“雖鈞謂之君子”🪱✊🏼,今本脫之,《御覽》卷445引亦脫。楊朝明注🧏♀️:“之,猶為🍸。”非也🙎🏼♂️。
(30)巧而好度必攻🍅,勇而好問必勝,智而好謀必成(《六本》第十五)
王肅注😓:攻🦹🏼♀️,堅🌿。
按🫰🏽:《荀子·仲尼》:“巧而好度必節,勇而好同必勝,知而好謙必賢。”《說苑·雜言》:“巧而好度必工🤮,勇而好同必勝👊🏼,知而好謀必成。”《淮南子·主術篇》:“文王智而好問,故聖💂♀️;武王勇而好問,故勝👨🦯。”《文子·自然》:“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諸文可以互證🤜🏿。《荀子》⛓️💥、《說苑》之“同”,當據《淮南子》及《文子》、《家語》訂作“問”。《治要》卷35引《文子》🖖🏽、《御覽》卷499引《家語》并作“同”🐺,亦並誤[37]。《荀子》之“謙”,當據此文及《說苑》訂作“謀”⛪️。度🐀🤸🏽♀️,法度也。攻🏢,當依《說苑》讀為工🦧🤚🏻,善也,巧也,謂所作之器物精緻堅固,楊朝明解為“堅定”,是未讀懂王肅注也。楊倞注:“巧者多作淫靡,故好法度者必得其節✝️。勇者多陵物,故好與人同者必勝之也。”下說非是。
(31)效其行,修其禮🫏,千里之外👩🏿💻,親如兄弟;行不效,禮不修,則對門不汝通矣(《六本》第十五)
按:二“效”🤌,《說苑·雜言》作“敏”🤱🏽。《淮南子·說山篇》:“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趣不合🫳🏼🐵,行不同🚣🏻♂️,對門不通🧘🏼♂️。”《金樓子·立言下》:“行合趣同💹🙆🏽♂️,千里相從;趣不合🤶🏿,行不同,對門不逢也。”文意亦相近🦻🏿。效🛎,讀為䢒🧑🏼🤝🧑🏼,《說文》:“䢒,會也🔃。”字亦作交⚄,《法言·吾子》李軌注🧘🏽♂️:“交🙆♀️,猶和也🚭。”《廣韻》:“交,共也,合也1️⃣。”“敏”則為形誤字🛳。楊朝明注:“效🔰♠️,貢獻🤛,獻出👩🏿🔧。”非也。
(32)若為主👨🏽💼,其先亡乎(《辯物》第十六)
按🤳🏼:若👩🏻🎓,當據各本作“君”,《左傳·定公十五年》、《漢書·五行志》並作“君”🎱,指魯君。楊朝明注:“若,猶我🍅。”非也🖍。
(33)兩驂曳兩服入于廏(《顔回》第十八)
按🧑🏿💼:八字作一句讀。曳🏤,何本作“裂”,《御覽》卷746引《荀子》作“引”👧🏽,今本《荀子·哀公》作“列”。“列”為“引”形誤[38],因又誤作“裂”🪢。楊倞注:“列與裂同,謂外馬擘裂🌔,中馬牽引而入廐🆎。”楊朝明以“兩驂曳”三字為句,注🙏🏼🐁:“曳,逾越,超過🗯,這裏指逃跑。”皆非是🚣🏽♂️。
(34)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在厄》第二十)
按💃👨🏽🦳:謂,各本皆作“為”,《類聚》卷81🍵、《初學記》卷27、《御覽》卷57、983、《類說》卷38、《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29、《先聖大訓》卷6引作“為”,《書鈔》卷304️⃣、《記纂淵海》卷49作“以”🧍♀️。窮困🦚🤵,除《書鈔》、《類說》引同,餘書皆引作“困窮”。改🔲,各書引同,四庫本📄、范本誤作“敗”🫷。下文“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尤為作“改”字之確證。楊朝明據四庫本改作“敗”👩🏿💼🤦🏼♀️,大誤。姜本脫“窮”字👐🏿。
(35)失言勿掎(《入官》第二十一)
王肅注🟪:有人失言,勿掎角之。
按:掎,陳本作“倚”💂🏿,《類說》卷38引亦作“倚”👨🏻,《大戴》作“踦”🧑🎤🦸♀️。盧辯注:“踦🎴,邪也。出言既失😲,勿爲邪途以成之👄。”朱駿聲謂踦借為奇[39],申盧注。王肅🧛🏻♂️、盧辯說皆未得👨🏻。俞樾曰:“踦當為倚,依也,因也🫙。”黄懷信從俞說。王聘珍引《玉篇》“踦👫🏼,曲也”,解為曲諱。戴禮引《莊子·養生主》《音義》“踦🙎🏿,刺也”🍰、《集韻》“觸也”,解為面折人短。王樹枏謂“掎”字是,解為發揚🧚🏿。方向東謂“掎”字是🤘,解為偏引[40]。踦訓曲指曲脛,踦訓刺🧑🏿🌾、觸🍦,指足之所接觸,掎亦無發揚義,王聘珍、戴禮、王樹枏三氏說必誤無疑。掎📷、踦,疑並讀為議,評論🧏🏿、非議🤷🏿♀️。《說文》:“羛,墨翟書義從弗,魏郡有羛陽鄉,讀若錡👫🏼。”“羛”即“義”重文。《呂氏春秋·先職》:“得義蒔、田邑而禮之。”《說苑·權謀》“義蒔”作“錡疇”😘。皆其音轉之證。句言人有失言,己勿評論之也*️⃣。楊朝明引《說文繫傳》“掎,躋也”💅🏽,謂“掎”應為“躋”之誤👩🏿🚀,解為曲為之說、回護🧛♂️。檢《繫傳》作“掎,踦也”🤴🏿,楊氏誤引🍊,且“躋(踦)”又哪有回護之義?
(36)且夫忿數者,官獄所由生也(《入官》第二十一)
按:忿數,《大戴》同🙍🏻♀️。《先聖大訓》卷3解為“忿厲繁數”🧙♂️,何孟春曰🚠👨🏼🌾:“數,屢也。”姜兆錫曰🔬:“數🚺,煩迫貌🤹。”汪照讀忿為煩,王聘珍數訓疾,俞樾數訓責,惠棟、戴震、盧文弨皆疑“數”為“敖”字之誤[41]🤯。楊朝明注:“數🚄©️,疾,憎恨👫🏼。”數訓疾是疾速義,不是憎恨。改“數”為“敖”,無據。數✪,讀為速,指性急。《孫子·九變》:“故將有五危……忿速➰,可侮也。”杜牧注:“忿者,剛怒也。速者🏵,褊急也,性不厚重也👨🏼。”《管子·宙合》:“此言止忿速、濟沒法也。”《類聚》卷74魏·丁廙《彈棊賦》:“剛優勁勇,忿速輕急。”
(37)視其高,則填如也(《困誓》第二十二)
王肅注:填,塞實貌也。冢雖高而塞實也。
按🎃:填🥟,何本及《荀子·大略》作“嵮”,《列子·天瑞》作“墳”。楊倞註:“嵮與填同,謂土填塞也。”是楊說與王注同,二氏皆非也。“填”、“嵮”當為“墳”形誤。殷敬順《釋文》:“如墳墓也。”盧文弨曰:“嵮讀為顛,山頂也。《列子》作‘墳如’,如大防也”[42]郝懿行曰:“嵮即顛字🔥,顛俗作巔🏣,因又作嵮耳。《列子》作‘墳如’。墳,大防也。”[43]二氏讀為顛👷🏼♀️,亦不確。楊朝明曰:“王注不確。填🧑🎓👵🏽,應為‘嵮’之誤,通‘巔’🚣🏻♀️,山巔。”楊朝明當即襲自盧、郝二氏之說。
(38)多其功而不意(《困誓》第二十二)
王肅注:功雖多而無所意也🧏🏽。
按🤦♂️:意,《荀子·堯問》作“息”,《韓詩外傳》卷7、《說苑·臣術》🪂、《董子·山川頌》👩👧👦、定縣漢簡《儒家者言》作“言”,《御覽》卷37引《荀子》作“得”。王引之謂“息”、“意”皆“惪”之譌🫄🏻,古“德”字[44],“得”同“德”💪。“不言”謂不以求誉,與“不德”義近🛤。《史記·日者列傳》:“多其功利,不求尊譽👵🏽。”言其功雖多,而不以為德也🧝🏿♀️。范家相曰🙈:“《荀子》‘意’作‘息’,疑字誤也🤰🏼。”未得。楊朝明曰:“多🧑🏿⚕️,稱讚。不意,不在意🪤🧤。”未能吸收王氏成果💂🏿♀️。
(39)播時百穀(《五帝德》第二十三)
王肅注🛀🏻:時,是。
按:播時,《大戴》作“時播”🧏🏻♂️。何孟春注:“時,讀曰蒔👮🏻。”蒔,種也。《史記》:“后稷播時百穀。”《集解》引鄭玄曰🧑🏼🔬🤵🏻:“時,讀曰蒔。”《晏子春秋·内篇諫上》👨🏻🦽:“天果大雨,民盡得種時。”《說苑·辨物》作“種樹”,樹亦植立💵、栽種之義🏥。楊朝明注👇🏽:“時,季節👳🏿♂️。王肅注不確👩🏼🎓。”王注固不確,楊說亦未得。鄭玄說並不難檢🌿,楊注每望文生訓。
(40)其言不忒,其德不回(《五帝德》第二十三)
按:忒,《大戴》作“貳”。王念孫謂“貳”為“貣”誤,“貣”同“忒”[45]。《句解》本、慶長本並有注🕴🏻:“其德不回邪。”《詩·鼓鍾》“淑人君子👧🏽,其德不回。”毛傳:“回,邪也。”王聘珍、孔廣森👨👨👧、戴禮並訓回為邪[46]。本字為“𩎮”🫃🏿,《說文》:“𩎮🧪,衺也。”楊朝明注🗞👩🏻🦰:“回🙇🏻♂️,違背🧑🏼🦱。”非也🦴。
(41)興六師以征不序(《五帝德》第二十三)
按🦶🏿:不序🐠,陳本👗、何本、范本、慶長本作“不庭”。寬永本上方校云👷🏿♀️:“序,當作庭🧑🏿🎨。”《大戴》作“舉干戈以征不享、不庭、無道之民”。《史記·五帝本紀》📪:“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索隱》👋🏽:“謂用干戈以征諸侯之不朝享者👲🏽。本或作‘亭’,亭訓直,以征諸侯之不直者。”此文“序”當是“享”之形誤[47]🧑🏽🍼,《玉海》卷136引已誤。諸本或作“庭”者,不知其誼而臆改也。《史記》當作“不享”🎛,別本作“不亭”,即“不庭”。據《大戴》“不享”、“不庭”并言,別本誤也。《榖梁傳·僖公五年》、《昭公三十二年》並云🖕🏿:“諸侯不享覲。”《國語·周語上》👨🏿🎨:“有不享則修文。”又“征不享🫶🏼🙋🏽♀️,讓不貢。”《爾雅》🤦♀️、《說文》並曰:“享👩🏼,獻也。”不享👲🏻,言不行享獻、進貢之禮也🏊🏻。《詩·殷武》🖼👩👩👦:“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鄭玄箋:“享🤦🏻,獻也👯♂️🧚。”亦其證。《墨子·非攻下》:“天不序其德。”俞樾曰:“‘序’乃‘享’字之誤🧙♂️。《莊子·則陽篇》:‘隨序之相理。’《釋文》曰🧑⚕️:‘序🐓🏌🏽,一本作享🧜🏽。’是其例也。‘天不享其德’,文義甚明,字誤作‘序’,不可通矣🙎🏼。”孫詒讓曰🤹🏻:“俞說是也,《尚賢中篇》云‘則天鄉其德’,鄉亦與享通。”[48]此亦“序”、“享”相譌之例🎣。楊朝明注★:“不序🙅♂️🧕,不順從🧕🏻。”非是。
(42)今人言惡者,必比之於桀紂,其故何也?其法不聽🕴🏻,其德不厚(《執轡》第二十五)
按🫅🏼:下二句《大戴禮記·盛德》作“法誠不德,其德誠薄”🗓。上文“其法盛,其德厚”🪦,此反言之🧑🏻🦲,則今本“聽”當作“威”,“盛”為形誤⌚️;《大戴》上“德”字亦誤。“薄”即不厚也。王聘珍曰🏄🏿♀️👭🏼:“其德,謂凶德。薄𓀔,迫也。”戴禮曰🧎♂️:“法誠不德,‘德’亦當讀作‘得’☄️。”[49]楊朝明注:“聽,處理,判斷。”皆失之🏚。
(43)六官在手以為轡🌼,司會均仁以為納(《執轡》第二十五)
王肅注:納🥷,驂馬轡。轡,繋軾前者。司會掌邦之六典、八法之戒🙂↔️,以周知四方之治💇🏻♂️,冢宰之副🧍🏻♀️,故不在其六轡,至當納位♥️。
按🫷🏼🧚♀️:陳本、何本🤠、慶長本、寬永本、宗智本脫“司會”二字。《大戴禮記·盛德》作“故六官以爲轡,司會均入以爲軜”🪼,盧辯注:“軜在軾前🍨,斂六轡之餘。《詩》云:‘鋈以觼軜🚵🏿。’司會😶🌫️,冢宰之属,中大夫二人🎉。會,計也👭🏻。”孫志祖曰:“‘均仁’疑‘均人’,《大戴》作‘均入’🫛,亦‘人’字之譌👨🏽🎨。”孫說是,“司會”、“均人”平列🏵#️⃣,是二官名💆🏽,皆見《周禮》[50]🧙🏻♀️。姜本又誤作“均貳”。楊朝明解“均仁”為實行仁義,大誤。清儒意見,一無參考,如此治學👩👦👦,豈非倒退三百年乎👨🏻⚖️?“納”為“軜”借字☂️,《說文》👰🏼♀️:“軜🙀👯♂️,驂馬內轡繋軾前者。”今本王注前一“轡”字當據《說文》校正作“內”,八字作一句讀。《周禮·天官·冢宰》👠🐨:“小宰之職……掌邦之六典、八灋、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貳,副也。”《四庫全書考證》卷48:“司會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之貳,刊本脫‘八則’二字😄,又‘貳’訛‘戒’,並據《周禮》增改🚶🏻♂️。”[51]
(44)三年顋合,然後能言(《本命解》第二十六)
按🖌:顋,《御覽》卷360引同,何本、姜本作“顖”👼🏻,《先聖大訓》卷6引亦作“顖”,《大戴》作“暿”,《韓詩外傳》卷1作“腦”,《說苑·辨物》作“顖”。嚴元照謂“腦”🚸、“暿”皆“𦞤”之誤,古“囟”字🔫,俗作顖、䪿。屈守元說同[52]。戴禮謂“顋”為“顖”形誤[53]🪠。《唐開元占經》卷113引《大戴》作“三年頭然後合焉”,誤不成文🧑🏼🦳⚇。楊朝明注:“顋😩,同‘腮’🧖♀️,即腮頰𓀜。”解為“三年後腮頰長合”,豈有小兒腮頰需待三年方能長合乎🧈?
(45)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論禮》第二十七)
按:《仲尼燕居》同🚶🏻♀️➡️,鄭玄注:“仁,猶存也💅🏻。”孔疏💆🧖🏻:“仁謂仁恩相存念也。郊社之祭,所以存念鬼神也。”猶今言思念𓀍。楊朝明不讀鄭注🧑🏼⚕️👧🏽,解為“表示仁愛”,大誤🛀🦹🏼♀️。
(46)天子大裘以黼之,被袞象天(《郊問》第二十九)
按🥚:袞,敦煌殘卷本🚴🏼♀️🧑🏭、《句解》本、何本、姜本、慶長本、寬永本、宗智本同,四庫本、陳本、范本作“裘”,《玉海》卷81、《先聖大訓》卷3引亦作“裘”🍰。此篇言郊祭,余舊說謂當作“被袞”為是[54]🔎🍉。《說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龍繡於下幅,一龍蟠阿上鄉。”《周禮·春官·司服》🚟:“享先王則衮冕🏃🏻♂️➡️🤛。”是“衮冕”乃享先王之禮服也🤾🏻♂️。《禮記·郊特牲》👨🚀:“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是其確證🥱。方苞曰:“衮、裘字形相類🚵🏻♂️。衮,裘字之誤,大裘黑📎,象天之色也。”[55]方說非是。《禮記釋文》💇🏿♀️:“卷🍵,本又作袞,同。”是陸本作“卷”,音義並同。字或作裷,《荀子·富國》✨:“故天子袾裷衣冕♥️。”楊倞注𓀍🚴🏼♂️:“袾,古朱字👈🏿。裷字與袞同🐮。畫龍於衣謂之袞👨🏿✈️。”如本是“裘”字,則陸本無由易作“卷”字。《書·益稷》⛑、《詩·采蘩》孔疏二引《禮記》,皆作“袞”字,《事類賦注》卷1🧑🏽🍳、12引同。楊朝明據四庫本改作“被裘”👱🏻♀️,失考。
(47)凡夫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五刑解》第三十)
按🧗♀️:夫,敦煌殘卷本🫲🏻、四庫本、范本作“民”,是也👶🏽;《句解》本👨👧👦、陳本🎶、何本、慶長本誤作“夫人”。靡👜👩🏽🏭,《先聖大訓》卷4引同🧑🏻🏫,敦煌殘卷本作“歷”👨🏻🌾。“歷”字是。《大戴》二字皆不誤。歷🐡,犯也🤳🏻。鄔可晶校“歷”為“靡”[56],傎矣。楊朝明注♢:“靡😢,無。”非也。
(48)殺上者,生於不義(《五刑解》第三十)
按:殺🤴🏼,敦煌殘卷本作“試”➞,《句解》本、陳本、何本🙅🏼♂️💁🏻♂️、范本、姜本、慶長本作“弑”,《先聖大訓》卷4引作“弑”👳🏻♀️🧖🏼♀️,《大戴》亦作“弑”。試讀為弑👩🏿⚕️。楊朝明注🧑🏿💼😶🌫️:“殺,貶損,減損👨🏻,不尊重。”鄔可晶已指出其誤[57]。
(49)誣文武者⚇,罪及四世……謀鬼神者,罪及二世(《五刑解》第三十)
按:謀,《先聖大訓》卷4引同🧗🏿♂️,敦煌殘卷本作“誣”,《御覽》卷641、《儀禮集傳通解》卷37、《册府元龜》卷609引作“誣”🏧,《大戴禮記·本命篇》、《通典》卷163亦作“誣”。《漢書·郊祀志》引《易大傳》🏉:“誣神者,殃及三世🚣🏼。”《賈子·耳痹》:“誣神而逆人,則天必敗其事。”《潛夫論·忠貴》🧑🏻🚀:“反戾天地,欺誣神明❄️。”謀、誣,並讀為侮,輕侮也。《墨子·明鬼下》、《法儀》、《尚賢中》並有“詬天侮鬼”之語🙆🏻♀️。《淮南子·兵略篇》:“傲天侮鬼🕺🏽📹。”《文子·上義》🎴:“逆天地,侮鬼神。”皆正作“侮”字🪷。楊朝明解“誣”為誣蔑,解“謀”為圖謀,失之⛵️。鄔可晶謂“謀蓋誣之形訛”[58]🧑🎨,亦未得。
(50)冉求跪然免席曰(《五刑解》第三十)
按:“跪然”不辭🧑🏽,《句解》本、陳本、何本🐟、慶長本無此二字,當據敦煌殘卷本作“蹶然”🕍。《先聖大訓》卷4、《儀禮經傳通解》卷37引已誤作“跪然”,是誤自宋代也。陳本“免”又誤作“足”。蹶然,跳起貌。本書《論禮》:“子夏蹶然而起🤥。”亦其例🔉。屈直敏曰🔕:“黃本🫠👩🏽🦳、毛本作‘跪然’,當據寫卷校改♣️。按《漢書·揚雄傳》注🧑🏽🎄:‘蹶,蹴也。’”[59]屈君校為“蹶然”是,而所釋不確。楊朝明注🍥:“跪,拜📝。跪然,崇拜的樣子。”望文生義。
(51)是故夫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必本之天,效以降命(《禮運》第三十二)
王肅注🚣🏼♀️:效天以下教令🕵🏽♀️,所謂則天之明。
按🏌🏼♀️:效🔄,四庫本、范本作“郊”🦸🏿,《禮記》作“殽”。下文“命降於社之謂效地”🏭,范本同💆🏼💐,四庫本作“郊”🍟,宗智本作“教”。“效”字是,即效法之義👮♂️,故王注云“則天之明”。鄭玄注:“降,下也🏌🏼。殽天之氣,以下教令,天有運移之期,陰陽之節也。”孔疏🧑💻⛹️:“殽💆,效也。”鄭氏《毛詩譜·周頌譜》引《禮記》亦作“殽”🏊🏽♀️,孔疏🆑:“殽之言效🦹🏻♀️,鄭云💪🏿:‘效天之氣……’”《禮記集說》卷55引長樂劉氏曰:“殽,效也。”《黄氏日抄》卷18《讀禮記》:“殽👼,效也。效法于天,以降命令。”《禮記》又云:“是故夫禮,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鄭玄注:“聖人則天之明,因地之利,取法度於鬼神💪🏻😄,以制禮下敎令也👩🚀。”孔疏亦云:“殽🧚🏼♂️,效也。”《釋文》:“殽,法也。”段玉裁曰:“殽🧏🏽♀️,《禮記》借爲效字🚶🏻♀️。”[60]皆是也。《先聖大訓》卷1作“郊”,下“效地”作“教地”,注云:“此據《家語》,《小戴記》郊作殽,教亦作殽🐰,未安。”其說非也。楊朝明謂“作‘郊’可從”,未能吸收唐人注釋及段注的正確意見。
(52)鳳以為畜,而鳥不𦐠;麟以為畜,而獸不狘(《禮運》第三十二)
王肅注🤾🏿:䎀飛,飛走之貌也。
按:王注“䎀飛”當為“𦐠狘”誤刻。𦐠👇🏿,《禮記》作“獝”。鄭玄注:“獝狘⇾,飛走之貌也💈。”《釋文》本作“矞”,云:“矞,字又作獝🏷。”《周禮·春官·宗伯》鄭玄注引《禮記》作“矞”🚹,《釋文》:“矞🎫,本又作獝,亦作𢨌🔇,同👭。”“𢨌”為“𥎕”形誤🔄🚲。《集韻》:“矞,驚懼貌,或作𥎕。”矞🧹、獝🧏🏽、𥎕,並為“𧽻”借字,字亦作蹫🧑🏽⚖️。《說文》:“𧽻👩🏿✈️,狂走也。”《繫傳》:“𧽻👅,急疾之貌也✍🏽👐🏽。”《集韻》♣️👎🏻:“𧽻👩🏽🍳、蹫,狂走,或從足🥔。”錢大昕曰:“《說文》有𧽻字🫲🏽,訓狂走🦉,即鳥不矞之矞😒。”[61]《六書故》則謂是“鴥”借字,云:“鴥,鳥飛迅疾也🤹🏽♂️🤦🏼。鴥亦通作矞⚆。”恐非是。本書作“𦐠”🏚,疑“𦒔”脫誤,“𦒔”亦“𧽻”之分別字。 “狘”是“䟠”分別字,《說文》:“䟠,輕也🧏🏼♂️。”《廣雅》:“䟠,疾也🧃。”楊朝明本“𦐠”誤作“𦐊”,“𦐊”同“翄(翅)”🕵🏼♀️,真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𓀐。
(53)先王能循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禮運》第三十二)
按👦🏽:循,當據《禮記》作“脩”,形之譌也。《文選·五等論》:“下之體信,於是乎結。”李善注引《禮記》文👨🏿🚶♂️,又引鄭玄注曰:“體,猶親也。”尋《禮記·學記》👨👩👦👦:“就賢體遠。”鄭玄注:“體,猶親也💊。”鄭氏非訓此篇也,李善引之,其義不洽。體🫲🏻,當讀為履[62]。《易·繫辭上》:“履信思乎順。”正可以證此文之誼。孫希旦解“體信”為“內體誠實”[63],非是。楊朝明分別解為“遵循”、“體現”➡️,亦非也🧚🏻♂️。
(54)諸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冠頌》第三十三)
王肅注🤙🏽:夏之末世,乃造諸侯冠禮。
按:《禮記·郊特牲》同🧑🏽🎨,《儀禮·士冠禮》“諸侯”作“公侯”,餘同。《儀禮》鄭玄注:“造🍼,作也。”是王與鄭同,皆訓造為作。朱子《儀禮經傳通解》卷1即取鄭說🈁。陳澔《禮記集説》卷5亦云:“夏之末造,言夏之末世所為耳。”楊朝明曰:“末造,末世也。王注有誤。”楊氏未參考鄭注,又誤以“末造”為詞👎🏽,而厚誣古人🥌。
(55)今則冠而幣之可也(《冠頌》第三十三)
王肅注:今不復冠。幣,布幣之不復者也。
按:幣,四庫本、范本、姜本作“敝”,寬永本、宗智本作“弊”,《禮書》卷64引作“弊”,《禮記·郊特牲》、《儀禮·士冠禮》作“敝”。《禮記》鄭玄注🏌️♂️:“此重古而冠之耳,三代改制🕍👩👧,齊冠不復用也。”《釋文》🫓:“敝🫵🏽,本亦作弊,棄也。”孔疏:“言緇布之冠🪲,初加暫用冠之。罷冠✌🏿,則敝棄之可也。”幣🐛,讀為敝、弊🤸🏽♀️,弊棄也,即“不復用”之誼。《禮記·玉藻》:“始冠緇布冠,自諸侯下達🤛🏻,冠而敝之可也👩🏻🍳。”《釋文》➿:“敝⭐️👩🏻🦯,音弊,本亦作弊。”四庫本注作👝:“今不復冠。白布敝之不復著也❤️🔥。”今本“者”為“著”脫誤⛄️。楊朝明曰🛃:“王肅注誤👱♂️。幣,以幣帛相酬贈。”此又厚誣古人者也😼。
(56)(宓不齊)仕為單父宰📆,有才智仁愛,百姓不忍欺(《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按:姜本、陳際泰、慶長本🧝🏻♀️👸🏼、寬永本🤟🏻、宗智本皆如此斷句,是也🚴🏽♂️。《後漢書·卓茂傳》李賢注引作“密子賤為單父宰👨🦼,人不忍欺”,“人”乃唐人避諱所改。《史記·滑稽傳》:“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治要》卷12引“民”作“人”。楊朝明本點作“有才智◀️🔗,仁愛百姓,不忍欺”,以為“不忍欺百姓”🖖🏻,大誤👊🏼。
(57)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賢。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之後🙅🏻,故號微仲(《本姓解》第三十九)
按:孫詒讓曰:“‘賢’字疑衍。”故封之賢🙍🏼♀️,《史記·宋微子世家》作“故能仁賢”,疑此誤也🪩。微之🧑🏿🍳,當據四庫本🚰、范本作“微子”。楊朝明引《小爾雅》“賢👩🏽🦱🐋,多也”為解,非是♏️。
(58)子與悅🧑🏻🤝🧑🏻,曰:“吾鄙人也⚗️📥,聞子之名👨👩👦👦,不覩子之形久矣,而求知之寶貴也🙆♂️👩🏽🔧。”(《本姓解》第三十九)
按🤢🚭:求知之,四庫本、范本作“未知”,寬永本、宗智本作“未知之”👰🏻♂️👨🏿🦰,《孔子編年》卷5作“未之知”📌。“求知之”當訂作“未之知”,宋人所見本不誤🙅🏽♀️。楊朝明解作“求得的知識是很寶貴的”👩🏽🚀,大誤💟。
(59)子革之非左史🎏,所以風也👩👧👦,稱《詩》以諫🧑🏻🦯➡️,順哉(《正論解》第四十一)
按👂🏼:順,讀為慎🗺。楊朝明注:“順,道,理✊🏿。”非也🚥。
(60)亦訪衞國之難也(《正論解》第四十一)
按:訪,《左傳·哀公十一年》同🖕🏿,此與上文“文子就而訪焉”相應♾。姜本誤作“防”💂🏻。楊朝明注:“訪,疑當作‘防’🪠。《左傳》洪亮吉詁:‘《家語》訪作防。’可證。”非也🐆🚏。洪氏所見為誤本。
(61)社而賦事,烝而獻功,男女紡績,愆則有辟,聖王之制也(《正論解》第四十一)
王肅注:績,功也🫷🏼。辟🕌👨🏽🍳,法也。
按:紡🧑🦯➡️,當據《國語·鲁語下》、《列女傳》卷1作“效”🧳🚺,此涉上文而譌🟣。韋昭注:“績,功也。辟,罪也。”孫志祖曰:“注以績為功,則效必不作紡。《文選·文賦》注引作‘效績’。辟🫃🏻,刑辟也,注訓法,非🧜🏽♀️。”《四庫全書考證》卷48🙋🏽♀️:“刊本效訛紡,據《國語》改🆎。”[64]效亦獻也🪑♟。愆,《國語》同,《列女傳》作“否”。楊朝明注:“績亦作緝🆘,多指緝麻🏞。此處引申為建功立業🫵🏻。”大誤。
(62)則衆感以義死之,而弗敢犯(《正論解》第四十一)
按:感,《治要》卷10引作“同”💆🏼,《禮記·祭義》無此字👲🏼。感📙,讀為咸,皆也。同亦皆也😖。陳士珂、楊朝明皆於“以義”斷句🤦🏽♂️,非也。
(63)夫竈者,老婦之所祭(《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按🔅☕️:竈🤯,《禮記·禮器》作“奧”。鄭玄注:“奧,當為爨👩🏼🦲,字之誤也🙇🏽,或作竈。”《儀禮·特牲饋食禮》鄭玄注引《禮記》作“爨”💁🏼;《風俗通義·祀典》🛬、《史記·孝武本紀》《索隱》、《類聚》卷80🧡、《白帖》卷11🐦、《御覽》卷186、《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0引《禮記》作“竈”,《御覽》卷529引《五經異義》🌸、《說郛》卷69引《荆楚歳時記》皆引《禮記》作“竈”💧,與本書合。鄭說得其字,《玉篇》:“爨🍒,竈也。”《禮記》別本及本書作“竈”者,以同義字易之也。《黃氏日抄》卷18《讀禮記》🧎🏻➡️:“奧,古音爨。”范家相曰:“‘竈’當作‘爨’。”楊朝明曰:“‘奧’當為‘竈’之誤。”皆失之。
(64)爾責於人終無已夫(《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按:《禮記·檀弓上》同🏄🏻♂️,《釋文》:“已夫,音扶,絶句🧑🏻🌾。本或作‘已矣夫’🧥。”楊朝明誤以“夫”屬下句。
(65)冉求在衛,攝束帛🤾🏻、乘馬而以將之(《曲禮子貢問》第四十二)
按🎫🧚🏼:《禮記·檀弓上》同,鄭玄注🤵🏽♀️🏋🏻♂️:“攝,猶貸也。”將🗼👨🏽🔬,送也。本書《曲禮子夏問》:“吾惡夫涕而無以將之🏄💄。”“將”字義同👆🏿。楊朝明注:“攝,代理。將,將命🙅🏻♀️,奉命。”皆誤。
(66)是故竹不成用🆖,而瓦不成膝(《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
按:“膝”當作“味”。楊朝明曰:“‘沫’同‘昧’,指沒有光澤。‘膝’當作‘漆’,不成漆意為未曾上漆🧖🏼♀️,沒有光澤🧑🍼。”皆未得[65]🕵🏼♀️💁🏻。
[1]敦煌寫卷P.3636《類書》,收入《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26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頁。
[2]代表人物是孫志祖、范家相。
[3]江有誥《先秦韻讀·家語》🚶🏻,《江氏音學十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48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第174--175頁。
[4]參見胡平生《阜陽雙古堆漢簡與〈孔子家語〉》,《國學研究》第7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545頁😮。
[5]《孔子家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1--114頁。
[6]佚名《新編孔子家語句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1冊,第1—52頁。
[7]何孟春《孔子家語注》(正德16年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冊👨🏿🦱,齊魯書社1995年影印🚨,第1—82頁。
[8]姜兆錫《家語正義》(雍正11年寅清樓刻本)🛍,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冊🙍🏻♂️,第83—179頁。
[9]陳際泰《新刻注釋孔子家語憲》(明劉舜臣刻本),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子部第3輯第21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第1—66頁🚬🪘。
[10]劉宗周《孔子家語考次》(正氣堂鈔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1冊🤶🏼,第53—86頁。
[11]范家相《家語證偽》(光緒15年鑄學齋叢書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1冊👋,第87—192頁。
[12]孫志祖《家語疏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31冊🧔♂️,第193—260頁🧀。又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245—272頁🧛🏿。
[13]陳士珂《孔子家語疏證》(湖北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8冊,第273—346頁👶🏿。
[14]孫詒讓《孔子家語校記》,收入《籀廎遺著輯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471—496頁。
[15]王國維《觀堂別集》卷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43頁🧔🏻。
孔子家語通解》👖,齊魯書社2009年版。
[17]“之”字據《治要》卷10引補👨🏽🚒。
[18]楊樹達《讀〈荀子〉小箋》,收入《積微居讀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頁🐤。
[19]參見蕭旭《說苑校補》、《敦煌寫卷S.1891〈孔子家語〉校補》,並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494、1262頁。
[20]《治要》卷35引“國”作“職”。
[21]《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3116頁👃🏻🖕🏻。
[22]趙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37頁🗳。
[23]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21頁。說又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卷15,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49頁☕️。
[24]參見蕭旭《鹽鐵論校補》💁🏽♂️💁🏻。
[2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596頁👰🏻♂️。
[26]江永《禮記訓義擇言》卷4,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1021冊,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第63頁🧑🏿🏭🌶。
[27]參見蕭旭《韓詩外傳補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464頁。
[28]吳玉搢《别雅》,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753頁🚴♀️。
[29]二說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792頁。
[30]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68頁🍙🤾🏽。
[31]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巴蜀書社1996年版,第169頁。
[32]楊伯峻《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249頁。
[33]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時代和性質問題的, 再研究》,復旦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207頁。
[34]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13頁🐑🐝。
[35]《四庫全書考證》卷7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9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22頁👷🏿♂️。
[36]參見江有誥《先秦韻讀·家語》,《江氏音學十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48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頁。
[37]參見蕭旭《淮南子校補》0️⃣。
[38]參見劉師培《荀子斠補》👳🏻,收入《劉申叔遺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38頁。
[39]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489頁💒。
[40]諸說皆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04頁。黄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頁。方向東、黄懷信引“刺”誤作“剌”,徑正。
[41]諸說皆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05頁。
[42]盧文弨、謝墉《荀子》校本,收入《諸子百家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書局本1989年版🫳🏻🫄🏽,第161
頁🀄️。下條引同。
[43]郝懿行《荀子補注》卷下,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第12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頁。下條引同。
[44]轉引自王念孫《荀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12,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34—35頁。
[45]王說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717頁。
[46]三說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717--718頁。
[47]王叔岷《史記斠證》已經指出🤪,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6頁。
[48]孫詒讓《墨子閒詁》,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50--151頁🚌。
[49]二說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44頁。
[50]又參見孫詒讓、俞樾說🫄🏼,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46--847頁🧝🏿。
[51]《四庫全書考證》卷4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9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3頁。
[52]嚴元照說轉引自孫詒讓《大戴禮記斠補》,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05--106頁。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卷1🈯️,巴蜀書社1996年版,第67頁。
[53]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287頁。
[54]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時代和性質問題的再研究》說同,復旦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39頁👨🏼🌾。
[55]轉引自沈廷芳《十三經注疏正字》卷50,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2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664頁🧤。
[56]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時代和性質問題的再研究》🙎🏽,復旦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30頁。
[57]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時代和性質問題的再研究》👧🏼,復旦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31頁🪤。
[58]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時代和性質問題的再研究》,復旦大學2011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36頁。
[59]屈直敏《敦煌寫本〈孔子家語〉校考》已指出⟹,《敦煌學》第27輯,樂學書局2008年版🙅🏻♀️,第71頁。
[60]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0頁🈳。
[61]錢大昕《潛研堂集》卷8《答問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頁。
[62]例證參見宗福邦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2560頁。
[63]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623頁🪴。
[64]《四庫全書考證》卷4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9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4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2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2月10日😝。
点击下载附件:
很好🤾🏻。別以為主席說要仔細看看就一定是什麼好書。
兩點淺見👨🏻🦼➡️:
A.
(6)田獵罩弋,非以盈宫室也;徵斂百姓,非以盈府庫也(《王言解》第三)
王肅注:罩,掩網🐪。弋,繳射。
按:下“盈”字,《治要》卷10引作“充”。《大戴》作“畢弋田獵之得,不以盈宮室也;徴斂於百姓👨🏿🎨,非以充府庫也”。“罩”當作“罼”🧗🏻,字之譌也,《治要》引已誤🧑🦽➡️。
檢寫本《治要》,本作“田獵畢戈”↖️📌,“畢戈”二字旁有校者注“罩弋”二字,則為刻本所承用。說“《治要》引已誤”👨🏻⚖️𓀕,則為刻本所惑🧑🏼🚒。
B.
(52)鳳以為畜,而鳥不𦐠🕺;麟以為畜🤹🏼♀️,而獸不狘(《禮運》第三十二)
王肅注:䎀飛🔉🦞,飛走之貌也🧑🏻🔧。
按🧈🫲🏻:王注“䎀飛”當為“𦐠狘”誤刻🧙🏻♀️。𦐠,《禮記》作“獝”。鄭玄注🪘:“獝狘,飛走之貌也。”《釋文》本作“矞”,云⚡️🪇:“矞,字又作獝。”《周禮·春官·宗伯》鄭玄注引《禮記》作“矞”🦸🏻♂️,《釋文》:“矞🏃🏻♀️,本又作獝,亦作𢨌,同。”“𢨌”為“𥎕”形誤。《集韻》:“矞,驚懼貌,或作𥎕。”矞、獝、𥎕👇🏼,並為“𧽻”借字,字亦作蹫。《說文》:“𧽻🐄,狂走也。”《繫傳》🧙:“𧽻,急疾之貌也🔗。”《集韻》:“𧽻📬、蹫🌵,狂走,或從足。”錢大昕曰:“《說文》有𧽻字🔇,訓狂走👩🏻🦯➡️,即鳥不矞之矞🤷🏼♂️。”[61]《六書故》則謂是“鴥”借字🦌,云:“鴥,鳥飛迅疾也。鴥亦通作矞。”恐非是✢。本書作“𦐠”,疑“𦒔”脫誤📿,“𦒔”亦“𧽻”之分別字。
尊說云:本書作“𦐠”,疑“𦒔”脫誤。
案二字字形絕不相近,“脫誤”之說,實不可信。余謂當是從羽從戌之字🖊🧖♂️,王肅音況必反,
《篆隸萬象名義》:“羽戌,呼出反👱🏿♀️,飛去皃。”是其證,《廣韻》收入“六術”下音許聿切👩🏻🎨,是完全正確的,此字與“䎀”異字異音🕐,而校《廣韻》者,率皆以“羽戌”為“䎀”之誤字矣(如周祖謨《廣韻校本》(下冊)🍅,514頁;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474頁),亟宜辨之也。
凡字之從戌從矞者,因音近而多通用:
《廣雅》🛖:“䬄、䬂💾,風也。”
王念孫說🟫♐️:
䬄讀如鳥不獝之獝💽。説文:𩖶🕥🙇🏿♀️,小風也。𩖶與䬄同🕵🏽。䬂讀如獸不狘之狘🩵,廣韻:䬂,小風也。(中華書局,122頁)
亦猶從戌得聲的字與“僪”並訓為“狂也”。(參《廣雅疏證》,118頁)
皆可以為證也🐼。
不知道书记会不会上网来看看。
謝謝蟲魚兄指正:
(1)我沒有見到寫本《治要》,哪位仁兄有電子版的😷,能否惠賜1個🌟?
(2)下1條改寫如下:
王注“䎀飛”當為“𦐠狘”誤刻。(a)𦐠,范本、寬永本、宗智本同🎆,四庫本作“䎀”👨🏼🎤,《禮記》作“獝”。鄭玄注:“獝狘,飛走之貌也。”《釋文》本作“矞”,云:“矞,字又作獝♞。”《周禮·春官·宗伯》鄭玄注引《禮記》作“矞”,《釋文》🐷:“矞⚖️,本又作獝,亦作𢨌,同🐾。”《玉篇殘卷》引《禮記》作“矞”🔆,引鄭玄曰:“矞,飛皃也💸。”又云:“《埤蒼》為䎉字,在羽部。”《集韻》🔬:“矞😿,驚懼貌➛,或作𥎕🧖🏽♀️。”“𢨌”當是“𥎕”形誤,實當從“戌”作“
[1]錢大昕《潛研堂集》卷8《答問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頁🤷🏼♂️。
[2]參見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7頁🤷♀️。
[3]鄭珍《說文新附考》卷4,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22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頁。
[4]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23頁。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