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康
(首发)
杨怀源 孙银琼
西南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金文嘏辞中常见“康”一词,其语法位置与“康
”相当。“
”的释读多岐说🍇,[1]后徐中舒《耒耜考》通过比较文义,释“
”为“嗣”,后又在《金文嘏辞释例》中认为“
”与战国中期《曾姬无卹壶》(《商周》12424、12425)中“后嗣”之“嗣”形近😳,释读为“嗣”📑。其实《曾姬无卹壶》“嗣”字作“
”,“康
”之“
”作“
”(《小克鼎》🦈,西周晚期,《商周》02454-02460🆎、“
”(《南仲爯父簋》西周晚期,《商周》05199➔、05200),二字形体迥异。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及考释·小克鼎》认为“用匄康
”之“
”为䠯字,假借为“乐”[2]。我们认为“
”究为何字👩🎤,据现有资料难以断定👨🏫,但郭读此字为“乐”则为卓识,现作补充论证🧑🏻🎓。
“”从“
”从力,“
”即“龠”字。“龠”《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品、侖”,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言》已辨其误⛔,认为“龠”为象形字,他说👩🏿🌾:“象形者,象编管之形也。金文之作
若
者,实示管头之空🏃♂️➡️,示为编管而非编简🧑🔧,盖正与从亼册之侖字有别。”[3]其说至辨。甲骨文“龠”多不从“亼”,作“
”(《合集》22882),间有从“亼”作“
”(合集4270)[4]。金文中“龢”所从之“龠”,或从“亼”、或不从“亼”,如:
(《鲁原钟》,西周晚期,《商周》15126)🗄👖、
(《伯龢鼎》,西周早期,《商周》01900)[5]。
“龠”与“力”在古汉字里既可以作声符,也可以作形符🤜,因而“”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在金文中又常用于“
于永命”,这个“
”多破读为“擢”,结论可信📖。“擢”为药部字,与“龠”同部🥰,故“
”当为从力,
(龠)声的形声字。以声韵求之🤦♀️🤹🏼♀️,“康
”可读为“康乐”。“龠”以母药部5️⃣,“乐”来母药部,以母字和来母字相通⚔️,其例至多[6]。今音韵学家多认为上古音来母音值为*r👩🎓,以母音值为*l,中古时期,来母变为*l,以母变为*j,二者读音至近。
“康乐”义为安乐,与“康娱”为同义词,这个词战国金文已写作“康乐”🖼。如🫰🏼:
《者钟四》👶🏼:女(汝)其用
(茲)💛,妥(绥)安乃
(寿)👈🏻,叀(惠)
(逸)康乐,訅之不[啻]🤳🏿👩🏼🎤。(战国早期💽,《商周》15334)
《令狐君嗣子壶》🟣:柬(简)柬(简)(优)
(优),康乐我家。(战国中期,《商周》12434、12435)
《康乐钟》:康乐□□……□保(眉)□于君子(战国晚期,《商周》15152)
盖西周时期“康乐”一词写作“康”🚁,战国时期写作“康乐”。
“康乐”亦见于传世文献👰♀️。《礼记·乐记》👨🏽:“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周礼·秋官·小行人》:“其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孔颖达疏🙎🏿♂️:“其康乐一条专陈安泰之事。”
第一则札记所引《尔雅》、《诗经》毛传皆证“康”与“乐”同义🧖🏿,“康乐”为同义连文,祈求“康乐”,犹言祈求“康娱”。
[1] 参见周法高主编《金文诂林》,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1129-1131页👠。
[2]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上海书店,1999年,123页🤾🏿♂️🎖。
[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94页。
[4] 参见刘钊、洪颺🦹♀️、张新俊《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1版🧛🏿♂️👩👧👦,120页。此字有残泐,但是上部之形可辨,为“亼”。
[5] 参见容庚《金文编》🏄🏽♂️, 中华书局👨🏽🏫,1985年🙎♂️✂️,124-125页。
[6] 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8-19💶,75页。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0月2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0月29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