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劉楊🚃:夭夨辨
在 2013/10/25 18:06:26 发布

 

夭夨辨

 

劉楊

天津師範大學文學院

 

   目前学界对“夨”和“夭”字的争论尚存较大争议🏋🏼‍♂️🪆。董莲池考证甲骨文形不是“夭”字,认为是“夨”字雏形🖖🏻🚑,认为“夨”是“夭”的母体[1]。沈长云先生提出“”和“”是“夭”字原形🦻🏿,“夭”字才是“夨”字的母体🖤,他认为许慎是在将同一字形的一分为二之后,又进一步将头向左倾的与古文走(字形作)相混,新创夨字[2]👯‍♀️。刘钊先生撰文支持沈长云的观点[3]。周师宝宏认为😋:

  “在秦系文字中秦国(或秦朝)铜器、玺印🆗、陶文等没有见到‘夭’字,《金文编》夭字条下(700页)收‘’形🎞,与《说文》篆文‘夭’字形体有明显区别🍗,不应是‘夭’字,而是‘走’字所从⛵️。《说文》认为‘走’字从‘夭’,但与《说文》篆文‘夭’字明显不同。在先秦古文字资料中明确可以确定为‘夭’的形体🥷,只见战国东方六国文字📛,如‘’(郭店·唐虞11)🤷🏽‍♀️、‘’(帛书乙)🦸🏻、‘’(玺汇0911)等形(见《战国文字编》,687页)👩🏻‍💻,这个形体与战国东方六国文字中的‘走’及‘走’旁也有一定区别……就是睡虎地秦简和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夭’字形也明显是来源于楚国文字‘夭’字🧑🏿‍🍳。汉魏晋时代的碑文墓志中的‘夭’字是来源于秦简汉帛书的‘夭’字形体……战国至秦汉魏晋的‘夭’字形体皆与《说文》篆文的‘夭’字形体有别,而这个时代不见《说文》篆文形体的‘夭’字。但是战国东方六国文字中的‘夭’至秦汉时代的‘夭’字形体确实与‘走’、‘奔’字所从之‘’形近🙇🏻,也许就是来源‘走’🏸、‘奔’字所从……疑《说文》篆文‘夭()’字及‘夭’字旁(如喬、奔字所从)为后来的讹体,当是《说文》在后世流传过程中的抄写之讹🤰🏼👩‍👦‍👦,其《说文》原本当作‘’🍥,以此为‘夭’字及‘夭’字旁,此形与《说文》对‘走’‘奔’‘夭’三字的构形说解相符,也与战国之秦汉魏晋甚至楷书中的‘夭’字形体相近或相同。总之《说文》篆文‘夭’作‘’当是讹体🏃🏻‍♀️,本体当作‘’形。”[4]

周师宝宏是大致赞成沈长云和刘钊两位先生的观点,但亦有不同,他认为《说文》中形及西周金文中习见的“”🧍🏻‍♂️、“”、“”、“”应是“夨”字,不是“夭”字。董莲池先生正是发现这一问题提出反对意见,即“”和“”形的“夭”字是根据“奔”“乔”“幸”的小篆讹体离析出来,其中的一条重要依据是认为被确定为“夭”字的战国东方六国文字的“”☦️、“”一类字是在表示正面人形“”、“”的腋下加以“”形符而成,故能与表示“夨”的“”、“”一类字相区别[5]🎏。这种说法也得到了陈剑先生的认可🟡,他认为“夭”是“腰”的指示字,中间一曲笔“”是指示符号[6]。最近谢明文撰《释金文中“鋈”字》[7]一文支持董莲池和陈剑先生的观点🤳。

    然董莲池、陈剑先生并没有仔细辨识作为关键证据的战国东方六国文字中的“夭”字的形体✌🏽,简牍帛书中“夭”字一般作“”、“”🏃‍♀️‍➡️💒、“”🏌🏻‍♂️🟪,董🫱、陈二位先生的看法实际是将作为人形的“”🥭、“”的躯干部分与头部看作是一笔连写🕵🏻‍♀️,贯通下来👩🏼‍🚒。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中间并没有相连,或者相连并不紧密📞,或者头部与躯干有错位现象的存在。这就意味着“”、“”等应分析为上下两个部分,即从“”和“”。“”即“宀”,“”即金文“走”“奔”之所从“”,而“”即周师宝宏所认为的“夭”字,吴九龙撰文仔细研究简牍帛书中的“夭”字[8],林澐先生早就分析此字从“宀”从“夭”[9]🏋️‍♀️,季旭升先生则直接将“”释“夭”[10]🕝。

    董莲池先生反对以上观点的另一条重要证据是商周时代存在“”🟨👓、“”、“”的“昃”字,俗体作“”。董先生认为该字所从人形就是“夨”字,“夨”字参与“”的构形⛹🏻‍♂️,二者古音亦同,故他认为“”是商周时期“夨”存在的一个铁证[11]。但细查《甲骨文编》关于“”所从的人形与“夨”有一定差距,董先生认为“”所从人形有一个“变倾侧之人影形为人倾头形”的过程,看来该字在早期阶段并不从“夨”🏺,而从人形“”。李学勤先生指出“”所从“夨”并不倾头🫸,而是侧体,这种写法一致延续到战国时期[12]

 

   我们看到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形的“夭”字的大量存在,甚至在殷周时期的金文中也有“夭”字。可以说许慎对“夨”和“夭”分类大致不错,只是许慎把本该是形的“夭”字当作了,而应都是“夨”字。故沈长云先生的看法也是有些问题的👩🏻‍🏭。

 

注释:

  [1] 、董莲池《古文字无倾头形“夭”字说》,《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491495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2]、沈长云《<俎侯夭簋>铭文与相关历史问题的重新考察》,《人文杂志》,19934期。

  [3]🅾️、刘钊《叔夭方鼎铭文管见》,陕西师范大学、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6月。

  [4]🤩🟥、周宝宏《西周青铜器重器铭文集释》,167169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同[1]🟣。

  [6]👨🏻‍💻、陈剑《甲骨学》课程授课内容,2009年下学期。

  [7]🧆、谢明文《釋金文中的》,富达平台网站,2013513首发。

  [8]🔁、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6月🚴🏿‍♂️。

  [9]🪪、林澐《“夭租丞印”封泥与“夭租薉君”银印考》,载《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36336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5月。收入《林澐学术文集》(二)🥶,182185页🏛,科学出版社,200812月。

  [10]、季旭升《说文新征》,79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12月版👨🏻‍🏭。

  [11]💆🏿‍♀️、同[1]🤛🏿。

  [12]、李学勤《叔虞方鼎试证》,《晋侯墓地出土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7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0月2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0月25日。



点击下载附件:1256劉楊:夭夨辨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王寧 在 2013/10/25 21:29:39 评价道🦜⛩:第1楼

    甲骨文中的“”或“”,柳詒徵先生、郭沫若先生均釋“吳”(柳詒徵《說吳》,《史學與地學》第二期🤞🏼;郭沫若《卜辭通纂》349-350頁),李伯謙先生也贊同此說(李伯謙《叔夨方鼎銘文考釋》,《文物》2001年8期)。李學勤先生認為是“虞”的本字,象一人正立,側首伺望警備之形。(李學勤《叔虞方鼎試證》🧝‍♀️,《中國古代文明研究》118頁)。很可能李先生的說法是對的👊🏽,此字是“虞”的本字,“吳”字當是從口夨(虞)聲。金文中的“虞”字或從“虍”從“夨”,“虍”可能是綴加的聲符。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682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