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六·用曰》劄記三則
(首發)
范常喜
中山大學國際漢語學院
一
《上博六·用曰》簡1:思民之初生♝,多(險)㠯(以)難成👶🏻,視之台(以)康樂,慝之台(以)兇(凶)坓(刑)。心目
(及)言👩🏽🔧🫒,是善敗之經。參節之未得,
(預/舍)命乃縈
我們要討論的是此簡末句“參節之未得,(預/舍)命乃縈”。此句整理者釋讀非常審慎,于“乃縈”之後未加標點🪗,似是懷疑此句未完,或聯他簡。簡文中的“
”後括注“預”、“舍”兩字,疑莫能定📳。整句意思未作其他說明🧗🏼♀️。[1]
李銳先生將此簡與16號簡相聯,重新標點釋作🏦:“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三)節之未得命👐🏿,乃縈鰥(環)之身。
吝(文)惠武🧠,龔(恭)弔(淑)以成𓀀。”[2]
晏昌貴先生從李銳先生之編聯🙏🏿😻,認為“參(三)節”是:心👰🏻、目、言。這是《用曰》的首簡,相當於整個文章的大綱🙍🏻,文章基本上圍繞心、目、言“三節”及其與德政的關係而展開📌。《鬼谷子·權》📧、《淮南子·繆稱》等篇中亦有以“心”、“耳、目”及“口”為人所用事之關鍵者。《荀子》👨🌾、《韓非子》中亦有所謂“三節”者🤸🏼♀️,但均與此處之“心、目🍣、言”三者異。晏先生文提供了豐富的相關文獻例證,對此段簡文的理解很有助益。[3]
顧史考先生釋作“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節之未得,
(預〔舍〕)命乃縈〔攖〕”🌳。顧先生認為“
”當讀為“舍”,“縈”當讀為“攖”,該字為本章之末。“三節”🤽🏻♀️,顧先生從晏昌貴先生所釋,并總結說:“‘心’概為所以藏意,‘目’即所以明視,‘口’乃所以慎言,因而是否能夠深思熟慮、明見是非而不亂言胡說🛂🧑🏽🎓,自然即是‘善敗之經’。”“
命”即文獻中的“舍命”🤸🏻♂️,即忠臣守信,不畏死而拼命之謂。“縈”或通“攖”,即觸犯之謂🤹♀️。整句是說:“君上既已康樂沉迷,臣下若未得藏心💫、明視、慎言等三節之指😉,那麼祇有捨命效死才敢冒險而犯上。”但接著顧先生又云“然涵義究竟如何,不見此處‘用曰’之句🚶,亦不易知曉。”[4]
子居先生將其與14號簡相聯,釋作“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節之未得,豫命乃縈。用曰:毋事縸=🎩。”并認為“豫”當訓為“備”🎃;“縈”與“熒”通✋🏻👳🏼♂️,當訓為“迷惑恐懼”。整句意思是說:三節不得,則惑而易亂,故“用曰毋事漠漠”🍺。[5]
劉信芳先生認為“心目及言”謂思想🌟👄、見識👨🦲、言談。縈🧘♀️,繞也,曲也👨🏿🍳🤸。“舍命乃縈”是指思想🙎🏼♀️、見識、言談未得,則安身立命有曲折也。[6]
按🐡:我們認為“參(三)節”當從晏昌貴先生所釋,即指“心、目👤、言”🥘,亦即“心、目、口”。“節”本指竹節,引申後可表示人體中起轉動關聯作用的部分——“骨節”🤸,如《吕氏春秋·開春》:“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後漢書·郭玉傳》:“骨節不彊,不能使藥。”在這一點上,“節”與“關”相類似⚧。“關”本是門閂🪓,引申後也可以指機器或物體中起轉動關聯作用的部分。如《後漢書·張衡傳》:“(候風地動儀)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關節不利屈伸。”“關”還進一步引申而指身体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器官,如《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據此推測,簡文將“心🦐、目、口”其稱之為“三節”似與《淮南子》稱“目💇🏿♂️、耳、口”為“三關”相類。“節”亦可引申指事物的一部分🙆🏿♂️。《淮南子·說林訓》🏐:“見象牙乃知其大於牛,見虎尾乃知其大於貍,一節見而百節知也⚂。”“心💇🏼♂️、目、口”,三者均為人之重要一部分🙋♀️,故可稱之為“三節”🧑🏿🔬。不過🧚🏽♀️,從為政的角度來看,這三部分又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聯系三者之間的“關節”自然應當順暢無礙,方能政令通暢無阻。因此簡文所云“三節”亦可能是指“心、目✒️、口”三者之間的“關節”👨🏻🦯➡️。
“參(三)節之未得”中的“得”當是“相得”之義🧔♂️。“相得”即“相配、相稱”,如《易·繫辭上》:“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韓康伯注💦:“天地之數各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以此見天之數,人之形🚣🏻,官之制,相參相得也🧑🏼🚀。”引申而有“相互聯系”👩🏿🏭、“相互投合”之義🫁😷,《墨子·備梯》:“以白衣爲服,以號相得,若此,則雲梯之攻敗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據此可知🧑🏿🍼,“參(三)節之未得”意即“(心、目、口)三者互相配合得不好”。
“(舍)命乃縈”中的“
”即“豫”字,當讀作“舍”。“豫”、“舍”古音相近👩🏻🎤,故在出土文獻中“豫”常用爲“舍”🤸。《上博三·中弓》23:“舉而所知,而所不知👈🏻👩🏻🦲,人其
(豫)之諸?”今本《論語•子路》作:“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上博三·周易》24:“
爾靈龜☝🏽👩🏻🦼➡️,觀我𢼸頤”🚈🧚🏼,今本《周易•頤》作🧆✨:“舍尓靈龜,觀我朵頤”。“舍命” 或作“舍令”🧑🏼🌾💇🏿♂️,見於善夫克鼎🦸🏼♀️、令方彝、毛公鼎等西周金文。王國維、吳闓生分別訓為“敷命”、“發號施令”🫰🏽,并據此將《詩·鄭風·羔裘》“彼其之子👳🏻,舍命不渝”之“舍命”改訓作“傳達王命”。季旭昇先生對此有專文總結,[7]茲不贅述。新近公布的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簡15:“天猷畏矣🚶♀️😘,
(舍)命亡(無)成。”整理者注👨🏿⚖️:“‘舍命’乃古人常語🔚。毛公鼎:‘父𢉩捨命👮🏿♀️。’《鄭風·羔裘》:‘捨命不渝。’指發佈號令而言。”[8]亦可與此相參。
“縈”本為迴旋纏繞之義,與“營”、“熒”、“䁝”諸字當同源,音近義通🧜🏻♀️,亦有“迷惑”之義。《潛夫論·浮侈》:“此長無益於吉凶,而空殘滅繒絲👮🏽♀️,縈悸小民🏌🏻。”汪繼培箋:“‘縈’與‘熒’通。”《史記·孔子世家》:“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誅🍗!”《荀子·宥坐》:“言談足以飾邪營衆👨🏽🦲。”楊倞注🫎💆♀️:“營讀爲熒。營衆,惑衆也。”簡文“(舍)命乃縈”意思說“發號施令於是就會混亂”。
整段簡文“心目及言,是善敗之經🏤。參(三)節之未得,(舍)命乃縈”👱🏽🫢,大意是說:心、目、口是行政成敗的關鍵。(心、目🔘、口)三節如果不能相互配合默契⇢,那么發號施令就會混亂。本段簡文是強調為臣做事應當將心之所思👇🏻,目之所視,以及口之所言,三者緊密配合,方能政令暢通,不引起混亂。
二
《上博六·用曰》簡2:柬(簡)=足=🈸,事非與又(有)方。(稱)秉𦅅(重)惪(德)👨🏿🎓,冒難𨊠(犯)央(殃)🔜,非憮於福,亦力
(勉)㠯(以)毋忘。
以上是整理者張光裕先生的釋文🚣🏿♀️。張先生認為“柬”讀為“簡”,“簡簡”,大貌👨🏿💼。“足=”則未釋。“冒”意為“違犯”。“冒難”一語見《六韜·龍韜·王翼》:“使冒難攻銳。”“非憮於福”無釋。“力”可讀作“力勉”猶言“盡力”。“毋忘”一語多見於文獻。[9]何有祖先生將“足”改釋為“疋”,讀作“疏”👌。“疏疏”,猶“楚楚”,指服裝鮮明整齊貌。[10]晏昌貴先生讀“稱秉”為“揚謗”。“𦅅”則讀為“童”或“僮”🐜,“昧”之義。揚謗而昧於德乃所以導致“冒難犯殃”。[11]
顧史考先生認為釋“足”釋“疋”均可,然在此仍當釋足🏇🏼,當讀如“知足”之“足”。“有方”則似謂“有禮”之士或“有道”之君🦹♀️。凡事君從政🚴🏻♀️,若非與有方者相事,便要“秉𦅅德,冒難犯殃🥱。”“秉”可讀為“病”😀8️⃣,“
秉”讀為“稱病”💂🏻♂️,亦即獨處不仕🙋🏼♂️,不慕官爵之謂。“憮”似該讀為“慢”🧑🏿。“慢於”一詞恒見於早期文獻。“毋忘”中的“忘”或讀如字🩸,亦可以讀“毋亡”👨🏻💼。全章之意為👨🏿⚕️:凡事便要簡樸知足,事君從政若非能與有方者相事,則寧可稱病不仕🐕🦺,或甚至冒險犯殃,而唯德是重🍐;此并非因為不知福而輕視之,反而是所以勉力於真福而不致或忘👩🏻🦽➡️。但最終顧先生依然指出“然此處終點亦過多,筆者妄錄以備一說爾🌕。”[12]
胡瓊先生認為“𦅅惪”或可讀為“種德”,種樹德行之意🏭🛳。[13]王輝先生認為“事非與有方”當讀作“事非举有方”,意即举事无方。[14]子居先生認為“柬”當讀為“簡”,慢忽之意🧌🧑🏻🦼。“足”讀為“促”,“促促”指匆匆不安貌。“稱秉重德”,即以重德為依仗🧑🏿🚒。簡末“非憮於福🫙👩🏿🍼,亦力(勉)㠯(以)毋忘”意謂:“言不是因為看重這種行為會有福報,但還是勉力而行💔,念念不忘🤦🏽⌨️。”子居先生最后認為“該段整體上是對良臣忠諫行為的一種否定。”[15]
按:“柬=足=”當從張光裕🥊、何有祖二位先生釋作“柬(簡)=疋(疏)=”。“柬柬(簡簡)”在其他出土材料中亦寫作“闌闌”🚣🏼♀️、“諫諫”等🫸🏻,大致有兩個義項👳🏿♀️,一是“和悅之貌”,一是“正直忠誠之貌”。如:
令狐君壺:“柬柬嘼嘼👨🧑✈️,康樂我家”。郭沫若認為🧑🏽🦰,“柬柬”猶“侃侃”,和樂也。同聲之字有“闌闌”👰🏽♀️。《王遺者鐘》🖖🏿:“闌闌龢鐘。”即形容鐘聲之和。又有“𥳑𥳑”⇾。《商頌·那》:“奏樂𥳑𥳑”,亦言樂聲之和📅。“𥳑𥳑”又訓大,乃另一義。“嘼嘼”當讀為“肅肅”,敬也。均康樂之形容。[16]湯餘惠先生認為♘,“柬柬嘼嘼”,王子午鼎又作“闌闌獸獸”,即“簡簡優優”,張亞初說。《淮南子·時則訓》又作“優優簡簡”🚴🧔🏽,高誘注:“優、簡,寬舒之貌。”[17]王子午鼎👩🍼⏪:“余不畏不差,惠於政德,淑于威義。闌闌獸獸👩❤️👩。”研究者多訓“闌闌”為“和悅之貌”🚵🏽。[18]
郭店簡《性自命出》簡44-45🌬:“又(有)亓(其)為人之=(節=)女(如)也,不又(有)夫柬=(簡=)之心則㥒。又(有)亓(其)爲人之柬=(柬柬)女(如)也💲,不又(有)夫
(恆)怡之志則縵(慢)。”“柬柬”⏯,趙建偉先生讀作“絕絕”,義猶完善之貌👨👨👧👧。李零先生認為似是形容人的誠信,疑讀作“謇謇”🛌🏽。陳偉先生讀為“簡簡”,質樸平易之貌。廖名春先生謂“簡簡之心”當即寬大之心,與人為善之心。李天虹先生認為“柬柬”當讀作“簡簡”,當訓作誠信。[19]我們認為此處的“簡簡”當訓作忠誠正直之貌,李零先生讀作的“謇謇”,似與“簡簡”屬同源關系,文獻中多用來表示忠貞正直之貌。《楚辭·離騷》📚:“余固知謇謇之爲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王逸注👩🏽🎨:“謇謇🌉,忠貞貌也。”《漢紀·昭帝紀》:“龔遂亦數直諫🧔🏻♂️,陳禍福🪲,號泣謇謇無已。”《後漢書·魯丕傳》✡️:“陛下既廣納謇謇以開四聰🦧,無令芻蕘以言得罪。”
盤:“雩朕皇亞祖懿仲,
諫=🤼♂️,克匍保厥辟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劉懷君先生訓“諫諫”為直言規勸。[20]王輝先生讀“諫諫”為“簡簡”,訓作大。[21]董珊先生認為“往諫=”似相當於古書中的“狂簡”或“狂狷”。[22]我們認為此處“諫諫”似可讀作“簡簡”或“謇謇”,當以正直忠誠之貌訓之👩🏻🔧,劉懷君👩⚖️👰🏻♀️、董珊二位先生的意見基本可從。
結合簡文後文所云“(稱)秉𦅅(重)惪(德),冒難𨊠(犯)央(殃)”🐃📮,[23]我們認為《用曰》中的“柬柬(簡簡)”似當與“忠貞正直之貌”義近。“簡”有“簡亢”🧑💼、“剛簡”🤳🏿、“簡直”等義👩🏻✈️,《後漢書·黨錮傳·李膺》🥭:“膺性簡亢💁🏽♀️,無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陳寔爲師友🪻🧑🏿💻。”《三國志·蜀志·鄧芝傳》:“性剛簡,不飾意氣,不得士類之和。”《史通·論贊》💇🏿:“王劭志在簡直,言兼鄙野,苟得其理,遂忘其文🤵🏼♂️👆🏼。”可見“簡簡”的確可訓為簡亢、正直、忠貞等👩👧👦。“疏”有疏直🎨,不拘小節之義↪️👩❤️💋👩。《孔叢子·陳士義》🤽♀️:“夫東閭子外質頑拙,有似疏直,然内懷容媚諂鬽,非大丈夫之節也🗡↪️。”《三國志·吳志·虞翻傳》🧑🧒🧒:“翻性疏直,數有酒失♒️。”裴松之注引《虞翻別傳》:“翻放棄南方,云‘自恨疏節👁,骨體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没海隅。’”《三國志·魏志·崔琰傳》🧑🌾🧑💻:“孫疏亮亢烈,剛簡能斷🕌。”因此🏊🏼,簡文“柬(簡)=疋(疏)=”大意似是說“為臣要剛簡疏直”💎。但是,如果做人過于“剛簡疏直”就會走向貶義,變成了“簡慢”和“疏略”♥️。後世文獻中有“疎簡”一詞,或作“簡疏”,多用來表示“簡慢”之義,如《後漢書·竇武傳》:“兄子紹😓,爲虎賁中郎將🍍,性疎簡奢侈。”《陳書·到仲舉傳》:“性疎簡,不干涉世務,與朝士無所親狎◀️,但聚財酣飲而已。”《新唐書·張嘉貞傳》:“性簡疏,與人不疑,内曠如也,或時以此失。”我們認為,後世文獻中“疏簡”很可能即簡文“柬(簡)=疋(疏)=”一語在後世的發展演變。
“事非與又(有)方”當從顧史考先生釋🙎🏼。“有方”當是“有方之君”的省略👨🏼。此句是說:凡事君🧑🏽⚖️,若非與有方者相事。“(稱)秉𦅅(重)惪(德)”中的“
(稱)”當訓“稱舉”、“稱美”,《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孔传:“稱🔯,舉也。”《逸周書·大聚》:“泉深而魚鼈歸之➜💌,草木茂而鳥獸歸之🚶♀️,稱賢使能☣️🧘、官有材而士歸之。”《禮記·祭統》:“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稱德”亦見於其他文獻,如《書·君奭》:“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單稱德。”[24]孔傳🦶🏻:“惟此四人明武王之德🐈⬛,使布冒天下🧜🏻♀️🏇🏼,大盡舉行其德⛓👩🦰。”孔穎達正義🌻:“單🥣,盡⛹️。稱😪,舉也👨🏻💻。”蔡沈集傳🫶🏻:“惟此四人能昭文王🐾,遂覆冒天下,天下大盡稱武王之德🧑🏿🎨😞。”“秉”當訓為“执持”。《爾雅·釋詁》🦹:“秉,執也🪼。”《管子·轻重乙》:“有一人秉劍而前🧚。”“秉德”亦多見於文獻《書·君奭》:“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慎。”《楚辭·九章·橘頌》🤾🏻:“秉德無私,參天地兮🔈。”《漢書·文帝紀》:“皆秉德以陪朕🤘🏼。”《三國志·蜀志·許靖傳》🙎♂️🎏:“秉德無怠,稱朕意焉🙌🏿。”《詩·周頌·清廟》:“济济多士,秉文之德✌🏼。”“𦅅”字亦見於上博八《李頌》簡2:“豐芋(華)𦅅(緟)光,民之所好可(兮)。”整理者曹錦炎先生指出“𦅅(緟)光”即“重光”,本義指日光重明🔲,比喻義指累世盛德,輝光相承。《書·顧命》👩💻:“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孔傳:“言昔先君文武,布其重光累聖之德。”簡文是來形容花貌🥨,“豐華重光”猶言“繁花如錦”。[25]據此🍯🧑🏼🎓,簡文“𦅅惪”可讀作“重德”🔲⇨,即大德、厚德🦸。[26]《漢書·車千秋傳》:“千秋居丞相位,謹厚有重德🚍。”《禮記·中庸》:“故大德必得其位🐐。”《淮南子·氾論訓》🚹:“故人有厚德💃🏿,無問其小節🚰。”簡文“
(稱)秉𦅅(重)惪(德)”意謂🤜:稱舉秉持著大德。值得注意的是▫️,周代金文中多見“秉明德”的說法,而且大多為臣下事上之語🧜🏽♀️🐮。如💇🏼,
鐘:“
不敢弗帥且(祖)考,秉朙(明)德
(夙)夕,左尹氏。”(集成01·248)🦸🏻♀️;作冊封鬲🦐:“乍(作)冊
(封)異(式)井(刑)秉朙(明)德。虔
(夙)夕卹周邦。保王身👨🏻🦳。”[27];虢叔旅鐘:“穆穆秉元朙(明)德,御于氒辟▫️。”(集成01·238);梁其鐘🙆♀️:“
(梁)𠀠(其)肈(肇)帥井(型)皇且(祖)考,秉朙(明)德,虔
(夙)夕👩🏿🚒,辟天子🌃。”(集成01·189)📖。我們懷疑簡文“稱秉重德”與金文之“秉明德”、“秉元明德”等表述或相類。
“冒難𨊠(犯)央(殃)”中的“冒難”與“𨊠(犯)央(殃)”義近,意指冒著危險和頂著祸患🙅🏿♀️。《六韜·龍韜·王翼》:“主揚威武,激勵三軍,使冒難攻銳,無所疑慮。”《三國志·魏志·桓階傳》🛷:“太守孫堅舉階孝廉……會堅擊劉表戰死🕺🏽,階冒難詣表乞堅喪,表義而與之。”《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非憮於福”中的“憮”可讀作“撫”,義為順應🔋,依循🖐🏽。《書·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於五辰,庶績其凝🌌。”孔傳💵:“言百官皆撫順五行之時🙆🏽🍣。”《楚辭·九章·懷沙》:“撫情效志兮🛣,寃屈而自抑。”王逸注:“撫👇🏼,循也。”《史記·曆書》🩳:“時雞三號,率明。撫十二節,卒於醜。”張守節正義🍾:“撫猶循也🥚🦻🏻。”“非撫於福”意即🌰:非循於福🥹。
基于以上對該段簡文中各處字句的分析,我們可以把整段簡文重新釋作“柬(簡)=疋(疏)=,事非與又(有)方。(稱)秉𦅅(重)惪(德),冒難𨊠(犯)央(殃)☂️,非憮(撫)於福🔆,亦力
(勉)㠯(以)母(毋)忘🤞🏽。”整段大意為:為臣要剛簡而疏直🔎,若所事之君非有有方之人。也要稱舉秉持著大德🤽,冒著危險💆🏿♂️、頂著祸患(去規諫君王),這一定不是順應於福澤的作法,但也要盡力去做,不要忘記。
三
《上博六·用曰》簡3🍿:丨,亓(其)又(有)成惪(德)👨🏿🎤,閟(閉)言自(關)。誇亓(其)又(有)
(中)墨,良人鼑安(焉)。難之少,足於㝅(愨)🏵,亦不
(邇)於惻(賊)。用曰:遠君遠戾🧒🏼。
以上是整理者張光裕先生的釋文。張先生認為“成德”多見於文獻,如《尚書·伊訓》:“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訓於王👩🏼🍼。”“閟言”即“閉言”🔽💒。“”讀為“關”。“閉言自關”,猶言慎言🤸🏼♀️、訥言。“中墨”疑指“中繩墨”🏂🏼。“良人”多見於《詩》。“
”讀作“邇”,近也。“惻”🐑,讀為賊👴🏼,害也。[28]
何祖先生認為所謂“足”字當釋爲“疋”,讀作“疏”,意指疏遠🙆🏽♂️,不親近🚵🏻♀️。[29]董珊先生認為“疋”當讀為“毀家紓難”之“紓”,訓為“緩”,文獻又有“紓憂”、“紓禍”二詞,簡文謂由“㝅”所引起的禍難稍稍紓緩,但又離外賊之禍不遠了👨👩👧👧。《說文》“㝅💤,乳也”,謂親生乳子。“㝅”當謂近寵,並后👩👧👦👨🦲、匹嫡之類。“賊”謂外賊,兩政、耦國之類🚿。[30]
曹峰先生認為所謂“十”🐞👭🏼,恐為他字,此字當與后文聯讀👩🏼🔬。“成德”當作名詞解🌰,意爲内在的品德👨🏿。“中墨”的意義恐與之相應🙍🏿,也與内在有關🤸♂️。“難之少🗃,足於㝅(愨)”似當斷爲“難之👱。少足(疋🙎🏼♀️?)於㝅(愨)”。“難之”可能是說“要做到眞難啊”。“遠君遠戻”中的“戻”可能意爲“罪”🧲,即“近君則近罪🩰,遠君則遠罪”。“亦不邇於惻”🫰🏼,“惻”可能假借爲“側”,整句是說“也不去接近君主身邊的人”,所以能“遠君遠戻”。[31]
劉洪濤先生將整簡釋作“十,其又成德☂️;閟(美🧑⚕️?)言自關(讕?)誇,其又中墨;[32]難之!少(小)疋(疏)於㝅(穀)👩🏼⚕️,亦不埶(邇)於惻(賊)。用曰遠君遠戾👩🏽🍳🎙。”其中的“㝅”與“穀”聲符相同👩🏼🔬,應假借為“祿”🫱🏼。“小疏於祿”,意為不做官或不做高官🌗,即下文的“遠君”。“不邇於賊”,意為不近於害,即下文的“遠戾”🤽。[33]
陳偉先生認為簡文中所謂“十”字僅一豎筆,與郭店簡《緇衣》17號簡中的一字略同👈🏻。後者在傳世本中寫作“章”(出言有章)✴️。此處恐亦是“章”字,顯示義。“章其有成德”與“重其有中墨”對應。所謂“誇”字當釋作“重”,著重🏋🏽♂️、看重的意思。“墨”,疑當讀為“謀”。“少足於㝅,亦不邇於賊”中的“少”不當從上讀,簡文讀作“少足於榖”,似更好。[34]後來陳先生又指出,“誇”,意為誇示,誇耀👩🦰,與“章”(彰顯)相對🎐🪈。 “中謀”與“成德”相對。鼎👶🏼🥄,疑當讀爲“殄”,滅絕意。這兩句簡文應該是描述剛愎自用的君主。所以後面説“遠君遠戾”🧛🏽♂️。[35]
李銳先生釋首句作:“十其有成德,閉言自關🍱。誇其有中墨🥡🤦,疐(實)人貞安(焉)。難之🧑🏻⚕️,少疋(紓)于㝅🌊,亦不(邇)于惻(賊)💭。用曰:遠君遠戾。”[36]後又将首句改释作“丨(謹)其有成德👡,閉言自關。
(祝)其有中墨,良人貞安(焉)”🙇🏽♂️。李先生認為“丨”當讀為“謹”🕵️♂️,義近於“慎”🚜。“謹其有成德🫃,閉言自關”,所說當即是慎言之類的話。“
”🧘🏿♀️,疑讀為“祝”。“墨”似與《禮記·玉藻》:“卜人定龜,史定墨”之“墨”有關,即“火灼所裂之兆”🚴🏿♀️。簡文疑是泛言求神問吉等事,其是否合乎吉兆🍗,則還需要“良人貞焉”。[37]
陳劍先生將本簡釋作🙍🏼:“丨其有成德👇🏽,閟言自關❕。誇其有中墨🧘🏽♂️🚶♂️,良人真焉🧔🏽♂️。難之!少疏於穀,亦不邇於賊。用曰:遠君遠戾👨🏻⚖️。”未作進一步疏解。[38]陳先生後又將首句改釋作“丨亓(其)又(有, )成惪(德),閟言自(關)。𧦑亓(其)又(有)
(中), , 墨,良人真
晏昌貴先生釋首句作“章其有成德,閟(閉)言自關。重其有中墨,良人貞(?)安(焉)🧧🙎🏽。” 晏先生認為古之“德”往往與“言”相對,揚子《法言》🤎:“君子言則成文,動則成德。”言為文👩🏼🍳,行為德🧏🏻♀️👨🏻🏫。孔門四教,“德行”和“文學”分居其二🦹🏼♀️,即其證。德與言相對成文,所以下文有“閉言自關”的話。“中墨”疑讀為“中默”🙏,可能是指富达靜默,猶有老子“守中”之旨。“良人”可能是“善人”↔️、“君子”之義🐳。“貞安”讀“正焉”。[40]“難之”或讀“難乎”。“之”字古用法同於“乎”🈸。簡文也許是說:“良人真安”,難的是既要“少疋于㝅”,于又“不邇于惻”。“少”,稍;“疋”🧚🏿,疏;“㝅”🤧,愨,謹愿Ⓜ️;“惻”,賊。[41]
楊澤生先生認為“丨”字當從裘錫圭先生釋為“針”字初文,在簡文中應讀為“及”🎅🏿。 “”字疑讀作“終”或“總”。“終其有中墨”的“墨”🧑🏿,疑讀作“默”。“中”和“終”古通,“中墨”或即“終默”。“良人真焉”的“真”,當如《韓非子·解老》說:“真者,慎之固也。”郭店簡《緇衣》中的相應之字也當讀作“及”。[42]後來楊先生對前說有所修正,認為“及其有成德🧑🦱🔣,閉言自關”👏🏿,大意是有成德還要慎言。“𧦑”當讀作“伉”,訓為當🤏🏻。“中墨”意為遭受罪罰。“貞”即安貞🔗。“伉其有中墨,良人貞焉”的大意是:當其遭受罪罰🧘🏿♀️,好人也能平安度過、保全自身✍🏼,即“厥身是衛”🧜♂️。[43]
顧史考先生將本簡分為二章🏌🏿♂️,并認為前一章是論善言與“閉言”之對比✵,“閉言”并非有貶抑之義🧔🏿,而祇是說以善言勸諫君主時,自然要有以成全其德行之可能🛀🌧,否則便要懂得閉口藏私🪶,不該講的莫講,始終保持沉默為佳👨🏼⚖️。後一章釋作“良人鼎(爭),安(焉)難之,少疋(疏)於㝅(愨),亦不(狎)於惻(賊)。用曰:遠君遠戾。”大意是說:良臣不視[44]趣而過勇於諍諫,此才該視作麻煩之事而盡力避免。因而即使將於誠實忠厚方面稍有所疏漏🌗,但祇要不去冒犯君上則可以與禍害保持距離♟。是以說👩❤️💋👩:敬君上而遠之,則可以遠離罪過🤦🏻♂️。[45]後來,顧先生又將“丨”字改釋作“乁”🖐🏻,讀為“極”👨🏻🦲⚈,認為此字與後文“亢”對文成意✴️。本句簡文大意為👩🎨:〔善言自然可以勸諫君主〕,使其道德上之成就達到極致;然而聽不進去之逆言自然便要閉口藏私,以便能始終保持沉默為佳。[46]
劉信芳先生認為“少疋”似是官名。“㝅”讀為“穀”🧘🏻♂️,解為“祿”。句意為:少疋之類供奔走的職官之于俸祿🧑🏼,也應該避開禍害。[47]“遠君遠戾”二“遠”字,用字同而用義有差🧑🏿⚖️,前一“遠”乃禮之“遠”↘️,是指與君保持恰當的距離,簡文“遠君遠戾”是指對君上以“遠”為敬,與“戾”保持距離。[48]
侯乃峰先生認爲“中墨”當從整理者理解為“中繩墨”,簡文如果連上“言”字爲文👦,則“中纆”即“中繩”👿,意爲某種言語(誇?)可以爲準繩,符合標準。[49]
巫雪如先生指出,晏昌貴先生將“難之少,足於?(愨)”讀為“難乎少疏於愨”,實欠妥當👩🏼🎤,主要原因是晏先生所引“之”字古用法同“乎”的例句😱,不是文意理解有誤,就是版本有問題或異文運用不當者⚅。[50]
張金良先生將本簡首句釋作🧔♀️:“乁其有成德👩🏽⚖️,閟(閉)言自關。誇其有中墨🦹🏿♀️,良人鼑(真)安🎴🧑🏿🍳。” 張先生認為“乁”可讀為“侈”🧙🏻。“侈”與下文“誇”正為對文🤙🏻。“成德”猶言“至德”、“善德”🙎🏻♂️。“中墨”👨🏿🚀,讀作“中謀”,猶言“良謀”🤛。“鼑(真)”,可讀為“慎”,訓為“戒”。簡文大意為♣️:奢言其有至德的人📀,自己關閉言路;自誇其有良謀的人,好人對他有戒心。細究起來,似乎當作“侈其有成德🧏🏽,良人鼑(慎)安。誇其有中墨🏂🏽,閟(閉)言自關📂🤹🏿♂️。”然古人有“互文見義”之說,此處似不必過執。[51]
王寧先生認為首句應讀為“丨(次)其有成德,閟言自關🧛🏿♀️;𧦑其有中墨,良人貞焉。”此簡完整🔺,然其文與上面的第2簡不能連讀😘,其上當有缺簡🤽🏼♀️,此四句乃承上文而言,因上面文意不明🧙🏼♂️,又與下文文意不涉👨🏻🦳,因而此四句亦難索解,故此例只能暫存疑待考👨🏼💻。[52]
按:“丨[53]亓(其)又(有)成惪(德)”中的“丨”字當從曹峰先生所說🤶🏼,應與下文連讀。此字在目前公布的楚簡中單獨出現過4次[54]🧑🏿🦲,用爲偏旁出現過2次。相關辭例如次:
《郭店·緇衣》簡17:《寺(詩)》員(云)🏛:“其頌(容)不改,出言又(有),利(黎)民所
🏄🏼。”
《上博一·緇衣》簡10:……所 。
《上博二·容成氏》簡1:杭[55]氏🕐🔗。
《上博六·用曰》簡3:亓(其)又(有)成惪(德)📚,閟(閉)言自
(關)👷🏿♂️。
《上博八·李頌》簡1背🍄:亂本[56]曾枳(枝)🖤,𡩻(浸)(毀)
(章)可(兮)🏃♀️➡️。
此字舊釋已經衆說紛紜💂🏼,比如陳高志先生釋作“璋”之初文🙎🕹;[57]周鳳五先生從之,并謂像“玉璋省體之形”;[58]劉信芳先生認爲即見於《說文》的“〡”👨🏼🎤🦸🏽♂️,讀若“引”; [59]廖名春先生認為當為“川”省,讀為“訓”🐋,義同“章”,指法度👨🏼🎤🦹🏼♀️;[60]顔世鉉先生讀為“文”🧑🏽💼,謂“文”與“章”義近可通🙆🏻,均指“禮法”而言;[61]白於藍先生釋作“乀”🚕,即《說文》所謂“左戾也👨🏽⚖️。從反丿。讀與弗同”的“乀”字。[62]蘇建洲先生認為此字就是《說文》的“〡”,與“章”是通假字關係,又或可讀為“類”🤹🏻🎰,意思是“法”🦁;[63]裘锡圭先生釋為“針”字初文🤽🏻♀️,讀為“慎”,并把“黎民所”讀作“黎民所訓”,認為“就是黎民皆以之為榜樣的意思。”[64]後來又有“丨”字的辭例出現,研究者又有了一些新的觀點,除前文所引之外👨🏽🎨,尚有另外幾位學者的意見🤷🏿♂️,如👩🎨🤼♂️,鄔可晶先生讀為即《說文·一上·丨部》“引而上行讀若囟”的“丨”。[65]王寧先生謂“丨”音“囟”,讀為“紃”🎏,是“章法”、“法度”之意。[66]單育辰先生懷疑此字可能是表示缺字的符號。[67]
對於眾家說法,單育辰先生曾指出🏃,從《郭店·緇衣》簡17、《上博一·緇衣》簡10與今本《禮記·緇衣》對照起來看,“丨”相當於今本的“章”字👩🏽🏭,“”相當於今本“望”字,因此該字的釋讀應該往陽部字的方向考慮🧑🏻💼,若不顧與傳世文獻相當的字對照而立新說者🤛🏼,恐怕是有問題的🪄。[68]我們非常贊同單先生所做的這一分析🤜🏽,因此在上列說法當中,對於該字字源的推求,似當以陳高志先生釋作“璋”之初文較為可從。但是,陳先生文中以《三禮圖》所附“璋”之形制立說,材料局限性較大🧑⚖️,尚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據出土實物來證之🕵🏿,可能會更有說服力。下面我們試作申述。
究竟何種玉器為璋🔄,雖然目前學術界尚有不同意見,[69]但根據《說文》等傳世文獻中“半圭為璋”的記述👚,同時結合考古發掘的實物材料🕎,可以得知其形制與圭相似💙,乃圭之一半🤳🏿🧑🏽💼,上端是一道斜邊。[70]
值得注意的是,侯馬盟誓遺址出土的5000餘件盟書中,90%都是寫在首成等邊三角形的長條形石圭上面,有100餘件是玉質圭片,另有少量是首作半圭的璋形者,質地都屬玉片。[71]溫縣盟書出土于16個坑🧖🏻,其中8坑單出石圭,5坑單出石簡,另外3坑中石圭堆積在石簡上。石簡呈細長薄片狀👱🏻♀️,質地較石圭細緻,堅硬💵,近似軟玉,根據簡端形式可分兩種:一種呈簡形,兩端平齊;一種呈璋形,璋首呈斜角,底端平齊。[72]據此可知,侯馬盟書和溫縣盟書均有相當數量的盟辭寫在石璋或玉璋上,這跟詛楚文所說的“箸于石章(璋)”恰相一致。[73]兩種盟書中的璋形器如下圖所示:
(1) (2) (3) (4) (5)
(1)(2)(3):侯馬盟書1:22,1:17,1:59[74]
(3)(4):溫縣盟書T1坎1:4585,T1坎1🤚:4499[75]
據發掘者介紹🖋,溫縣盟書璋形玉器T1坎1🦻🏽🦽:4585,長23.5、寬1.35厘米📣。T:坎l😬:4499,長17,寬1.35厘米。[76]侯馬盟書雖未公布這些璋的具體尺寸,但根據所附圖版可知,其長度和寬度應與溫縣盟書相近。由此看來🐦⬛🈶,盟書中的這類璋與當時用于書寫材料的竹簡較為接近。古文字中“冊”🌍💆♂️、“典”等字中的“丨”皆為竹簡之象形🤩,而這些璋又與竹簡相類似,自然也可以用“丨”來象其形。所以把“丨”視為璋之象形初文似乎較為可從🎁。
但是,此說最大的問題在于🏕,周代金文與戰國楚簡中“章”字多見🫘🙅🏽,而且金文中多用為“璋”🦼。同批簡第18、19號兩簡中也已有“章”字,分別寫作、
,均不寫作象“璋”之形的“丨”。為何早期金文中的“璋”都不用此象形初文,而戰國楚簡中突然又用之,這一逆於文字發展規律的現象確實會令人生疑™️。[77]因此📝,我們在此再提出另外一種猜測🎠,供方家參考🦹🏻。
我們懷疑“丨”也可能源自楚簡中常見的文章末尾的符號。楚簡中有相當數量的非文字標識符號,其中有一種書於文章末尾的符號與“丨”字相似🙆🏻♀️。如:(上博五·季23)
(上博五·鮑8)
(上博三·亙13)
(郭·老甲32)
(郭·老甲39)
(上博七·凡甲30)
(上博七·凡乙22)等等🧑🏼🤝🧑🏼。這類符號也常被寫作“𠄌”形,如🏚:
(上博四·相4)
(上博五·姑10)
(上博四·逸·多2)
(上博一·性40)等。此類與“丨”字相似的符號,多數位於一篇古書之末,通常寫在上一字之正下方或者偏右位置,在簡文中較易辨識。它出現的規律性較強,總是標於篇章之尾,其後竹簡書寫未滿🪙,也作留白處理🦶🏿,不再書寫其他文字🔔。[78]張顯成先生稱其為“終結號”。[79]程鵬萬先生稱作“文章結束符”。[80]劉信芳、王箐二位先生稱為“勾乙”符號🛌🏼。[81]戰國楚簡中所用符號相對隨意,上引諸位先生既已述及這一點,僅就上列這一種章末符號來看,有時寫作“丨”形,有時則寫作“乙”形,有時寫作“𠄌”形🚷。這類符號有時還會用于篇章之中,提示斷句,以妨誤讀。此時其書寫仍然較為隨意♣️,同一書手在同一支簡中可以把這一符號分別寫作“丨”、“𠄌”二形,如上博七《凡物流行》甲本第21號簡🫱🏿:“是古(故)又(有)
(一)天下亡(無)不又
,亡(無)
(一)天下亦亡(無)
(一)又(有)
。”此句不易斷句,容易誤讀,所以抄寫者分別加了標識符號。前一處所書近於“丨”形,後一處則近於“𠄌”形。此例中第一處標識符號,因寫得非常像“丨”字,導致整理者曹錦炎先生誤釋作“丨(章)”,[82]在上博八《李頌》的整理意見中還引之為證。[83]上博八出版以後,隨即有研究者指出此例中所謂的“丨”均當是“句讀符號”🧗,不當釋作“丨(章)”。[84]
根據以上分析推測,“丨”字也有可能源自當時寫於文章之末的標識符號。《說文》:“章🫘,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文章之一章與樂章相類,戰國時楚人用此符號記寫篇章之“章”當有此可能。相對于視其為“璋”之初文來說,把“丨”的來源推定為篇章末尾的標識符號較容易理順字際之間的關系。這一符號書寫簡單快捷,又多寫於篇章之末,戰國時人便直接用之表示“章”這個詞,遂與“章”字形成異體關系⬇️👴,從而保留在了簡文當中🏄🏿。當然,我們這一說法同樣屬于臆測,究竟是否如真是如此🔐,尚待進一步的研究。雖然“丨”字的造字理據尚不易確知💺,但將“丨”讀為“章”仍然是目前最為可靠的讀法。
將“丨”讀作“章”,相關簡文基本可讀通📴。《郭店·緇衣》簡17➗:“亓(其)頌(容)不改🚷,出言又(有)丨(章),利(黎)民所(𧫱)。”“出言有章”即“出言有條理和文采,如文章一般🏅。”“黎民所𧫱”中從言的“𧫱”可能是為“稱揚”😲、“表彰”之義而造的專字,文獻中一般寫作“章”或“彰”。《國語·周語下》🅱️🧑🏿🎨:“若能類善物✣,以混厚民人者,必有章譽蕃育之祚。”《商君書·說民》𓀐:“章善則過匿👨🏼✈️👨🏼🦳。”《孟子·告子下》:“尊賢育才🐓,以彰有德。”《淮南子·覽冥訓》:“不彰其功,不揚其聲👨🏼💼。”《史記·孟嘗君列傳》:“上則為君好利不愛士民✋🏻,下則有離上抵負之名🙎🏼,非所以厲士民彰君聲也。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也🧚🏼♂️,君有何疑焉🤹🏿♀️!”本句大意是:其面容不改,說出的話如文章,黎民百姓所稱揚💅🏻。今本作“望”,期望、景仰之意,《詩·大雅·卷阿》:“如珪如璋👨💻,令聞令望”。“望”與“𧫱”表義似有相近之處😺。
《上博二·容成氏》簡1👩🏽⚕️:“杭章氏”💇🏻♂️。此為上古帝王名,留以待考。
《上博八·李頌》簡1背:“亂本曾枳(枝),𡩻(浸)(毀)丨(章)可(兮)🧑⚖️。”整理者從裘錫先生釋作“針”之初文讀爲“章”,訓爲大木材。[85]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讀爲“彰”。[86]我們認為,此處簡文讀作“章”、“彰”皆可,其義當為“明”🥗、“盛”、“烈”等。《國語·周語下》🖖🏽:“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其飾彌章🏫。”韋昭注🛌🏿🌉:“章,著也。”《呂氏春秋·勿躬》:“故善爲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親矣,名號已章矣。”高誘注:“章,明也🧑🏿⚖️🕝。”《老子》:“法物滋彰🩺,盗贼多有。”《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高誘注:“章,盛也。”“𡩻
”當從整理者讀作“侵毀”♒️,侵害💆🏻♂️、詆毀之義🤸🏿。《莊子·漁父》:“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韓非子·孤憤》:“人主之左右,行非伯夷也,求索不得,貨賂不至,則精辯功息👨🏭,而毁誣之言起矣👨🚒。”簡文大意是說:零亂的樹根層疊的樹枝🏊🏻,對桐樹的侵害和詆毀非常明顯和厲害。《楚辭·大招》😆:“美冒众流,德泽章只🐃。”句式與本簡文相類,可資對比。
《上博六·用曰》簡3:“丨(章)亓(其)又(有)成惪(德),閟(閉)言自(關)。”“章”當與郭店簡《緇衣》之“𧫱”相類,亦當訓為稱揚、表彰,例不再舉。“成德”當從曹峰先生所說,當名詞解之,指內在的品德。“成德”多見於文獻🎉,義為大德,如《易·乾》:“君子以成德爲行。”《左傳·成公十三年》:“不穀惡其無成德,是用宣之,以懲不壹。”“閟(閉)言自
(關)”🙇🏻♂️,意謂自己要關閉口唇不要說話。《楚辭·九章·橘頌》:“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王逸注:“言己閉心捐欲,勑慎自守,終不敢有過失也。”“閉心自慎”與簡文“閉言自關”頗相類📸。整句簡文“章其有成德,閉言自關”大意是說🧾:(人臣)稱揚君王,自身要有成德,(即使如此,自己)也還是要慎於口舌,盡量不要多言。
“誇亓(其)又(有)(中)墨🕙,良人鼑安(焉)”。“誇”當從陳劍先生改釋作“𧦑”,其義當近于“抗議”⚰️、“抗辭”🧕🏼、“抗疏”、“抗言”等中的“抗”。《後汉书·卢植传》👩🏼✈️:“(董卓)大會百官於朝堂,議欲廢立,羣僚無敢言,植獨抗議不同🧉。”《風俗通·窮通·孔子》😳:“(孔子)復相定公,會于夾谷,昭舊以正其禮,抗辭以拒其侮。”《漢書·揚雄傳下》:“獨可抗疏,時道是非🙋🏻♀️。”嵇康《管蔡論》:“遂乃抗言率衆,欲除國患。翼存天子,甘心毁旦。”簡文從言寫作“𧦑”當是“抗言”之專字🗯。“
(中)墨”與前文“成德”相對應,也當從曹峰先生所說🪐👩🏿🎨,應以名詞性成分解之🏋🏼🎓,也是一種內在品德👏🏿。故此“中”當是中間,正中之義。“墨”義即繩墨,本指木工用以校正曲直的墨斗線,多引申為準則、法度🤚🏿。《楚辭·九辯》:“何時俗之工巧兮🤛🏿📕,背繩墨而改錯。”《孫子·九地》🧝♂️:“踐墨隨敵,以决戰事🚣♂️。”張預注:“循守法度,踐履規距👮🏻,隨敵變化,形勢無常,乃可以决戰取勝💠。墨,繩墨也。”揚雄《太玄·法》:“物仰其墨🔙,莫不被則。”“中墨”字面意思為“正中的繩墨”🧘🏻♀️,比喻作“正中的準則或規矩”👨🏿🏭。“良人鼑安(焉)”中的“良人”當如晏昌貴先生所言🕚,即賢人、君子之義🗂,《詩·大雅·桑柔》🤵🏻♀️:“維此良人,作爲式穀。”《莊子·田子方》:“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鼑”字原簡文作
🏄🏼♂️,多見於曾侯乙簡。陳劍先生釋作“真”🎃,正確可從🦜🏃🏻。其義當如《韓非子·解老》說🏃🏻♀️:“真者🪂,慎之固也。”楊澤生先生已引之👨🏻🦽➡️。整句簡文“𧦑其有中墨,良人真焉”意思是說🤰🏼:(人臣向君王)抗言,自身也要有正中之繩墨(,不能過激亂講),(即使如此)君子也還是要非常謹慎。
“難之少,足於㝅(愨)🐮,亦不(邇)於惻(賊)。”“難之”當從曹峰先生所說👸🏻,單獨一句🧗🏼,意謂“難啊”。“少”當訓為“稍”、“略”🌬。《莊子·徐無鬼》:“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遊於六合之外。”《漢書·賈山傳》:“臣不敢以久遠諭📖🏇,願借秦以爲諭,唯陛下少加意焉。”“足”可從何有祖先生釋作“疋(疏)”🗾,“㝅”當從劉洪濤先生讀作“穀”,但不必通假為“祿”,因為“穀”本可以引申為俸祿之義👷🏽♀️,如《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𓀗,俾爾戩穀🚄🗑。”毛傳📽:“穀🤟,祿。”《論語·憲問》:“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何晏集解引孔注🌎🤛🏿:“‘穀,祿也🤽🏼♂️。邦有道💂🏽♂️,當食祿🧖🏿。’……君無道而在其朝💪🏻,食其祿🎸,是恥辱。”《孟子·滕文公上》:“經界不正🤽🏿,井地不鈞,穀祿不平🤽🏼♀️。”趙岐注🍜:“穀所以爲祿也8️⃣。”簡文整句是說:難啊🌠🏋🏽♀️!稍稍疏遠一下俸祿🤽🏻♂️,也就不會近於被殘害了🍣。不過,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將“疋”讀作“胥”,訓作輔助🐯。《爾雅·釋詁》:“胥,相也👩🏿🔬。”《新書·禮》:“胥者,相也。”《方言》卷六:“胥,輔也👮♀️。吳越曰胥😫。”《史記·李斯列傳》:“胥人者,去其幾也🐫。”張守節正義:“胥🪻,相也👨🏽🔬。”如果照此理解,“少”則當釋作少量🛣、不多📕。《鹽鐵論·備胡》:“少發則不足以更適,多發則民不堪其役。”整句簡文是說🚥🏙:少做對俸祿有幫助的事情🙆♂️,也就不會近於被殘害了。以上對此句的兩種解釋大體相同☯️,均是強調為臣不要過于追求俸祿,只是程度稍有差別而已🐱。為臣若能不貪求俸祿,淡然知足📺🧟♂️,自然會少難長久🧘🏼。《說苑·臣術》👇🏻:“君賜之祿🔔🐀,知足而辭,故能久也👱🏼。”
不過需要一提的是,文獻中有與“少疋(胥)於穀”相類的辭例,下面我們也順帶稍作羅列梳理👼。《詩·大雅·柔桑》🎊:“朋友已譖🧜🏻♀️➔,不胥以穀🚤。人亦有言,進退維谷。”鄭玄箋:“胥,相也👸。”《爾雅·釋詁》穀,善也。“不胥以穀”意即🏂🏼:不以善相助🏢。清華簡叁《芮良夫毖》簡9→:“凡百君子,(及)尔(爾)
(藎)臣,疋(胥)收(糾)疋(胥)由,疋(胥)
(穀)疋(胥)𡋕(均)。”整理者訓“胥”為“相”,訓“穀”為“养”。[87]蘇建洲先生訓“穀”為 “善”,更為可從🤽♀️❄️。[88]簡文“疋(胥)
(穀)”當是理解為“輔相於善”。以上兩例中的“胥以穀”與“胥穀”意相同🥱,“穀”均訓為善,與《用曰》中的“穀”訓作祿不同👬🏼🛶。上博八《成王既邦》簡11:“外道之明者,少
(疏)於身🥩。”此例中的“
”,整理者濮茅左先生讀作“疏”🧝♀️,訓作“粗疏”,并認為簡文大意是說“能明異道、小人之道🏟,則不會蒙蔽,避於粗疏🧑🏻🍼。”[89]我們懷疑“
”可讀作“胥”,訓為相、助🫄🏿。簡文大意是說:明於外道🧎,只會對自身有幫助。可見此例與《用曰》中的“少疋於穀”也僅是句子形式相類而已。
綜上所述,《用曰》3號簡整句簡文可重新釋寫作“丨(章)亓(其)又(有)成惪(德),閟(閉)言自(關);𧦑亓(其)又(有)
(中)墨,良人真安(焉)👉🏿。難之,少疋(疏/胥)於㝅(穀),亦不
(邇)於惻(賊)。用曰:遠君遠戾。”大意是說💂🏿:(人臣)稱揚(君王),自身要有成德,即使如此,也還是要慎於口舌,盡量不要多言;(人臣向君王)抗言,自身也要有正中之繩墨⚾️🧑🔧,(不能過激亂講⛩,即使如此➝,)君子也還是要非常謹慎。難啊!稍稍疏遠一下俸祿/少做對俸祿有幫助的事情,也就不會近於被殘害了。因此說:與君王保持一定距離就會遠離罪戾了☝️。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86-287頁。
[2] 李銳《〈用曰〉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3日。
[3] 晏昌貴《〈用曰〉劄記三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晏昌貴《〈用曰〉零劄》,簡帛網🎺,2007年7月22日;晏昌貴《讀上博藏竹書〈用曰〉篇劄記》🎃🧇,“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10-11日,後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第140-141頁🔓;晏昌貴《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用曰〉篇的編聯與注解》,《楚文化研究論集》第8集,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06頁👮🏽♀️。
[4] 顧史考《上博楚簡〈用曰〉章解》,“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10-11日🧗🏻,後載于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8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又《上博楚簡〈用曰〉章解(選本)》,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第160-161頁。
[5] 子居《上博六〈用曰〉再編連》,《學燈》網刊,總第15期🌤,2010年。
[6] 劉信芳編著《楚簡帛通假彙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93頁。
[7] 季旭昇《〈鄭風·羔裘〉“舍命”古義新證》,《詩經古義新證》(增訂版)🪅,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第45-54頁⛹🏻♀️;季旭昇《上博二小議(三):魯邦大旱、發命不夜》,簡帛研究網⤵️,2003年5月21日👨🏻🦳。
[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2年,第152頁👨🦽。
[9]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88頁。
[10]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何有祖《上博六〈用曰〉研讀》🪶,《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5期,第94頁📹。
[11] 晏昌貴《〈用曰〉札記三則》⛹🏼♀️,簡帛網,2007年7月22日;晏昌贵《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用曰〉篇的編聯與注解》,《楚文化研究論集》第8集🈳,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15-116頁。
[12] 顧史考《上博楚簡〈用曰〉章解》,“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10-11日⏬,後載于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8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又《上博楚簡〈用曰〉章解(選本)》⬇️,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第163-164頁👩🏻🦯➡️。
[13] 胡瓊《〈上博六〉零札》,簡帛網,2007年7月1日。
[14] 王輝《上博藏簡〈用曰〉篇新釋六則》🙂↔️,《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第6期😵💫,第80頁。
[15] 子居《上博六〈用曰〉再編連》👷🏽♂️,《學燈》網刊,總第15期,2010年。
[16]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239頁👩🏿✈️。
[17]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頁。
[18] 參見郭國權《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銅器銘文集釋》,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第50-51頁,指導教師:李守奎👨🦼。
[19] 以上諸說均參見李天虹《郭店竹簡〈性自命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0頁。
[20] 劉懷君🚶♂️➡️👐🏿、辛怡華、劉棟《盤銘文試釋》,《文物》2003年第6期👩🏽🌾,第92頁🧑🏿🦱👱🏽♀️。
[21] 王輝《盤銘文箋釋》,《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第86頁。
[22] 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第43頁🦎。
[23] 按:若不考慮這一點,“柬柬(簡簡)”亦可訓為“和悅之貌”🦅,“疋疋(疏疏)”即“寬舒之貌”。“簡簡疏疏”即形容從政者從容不迫之貌。
[24] 按🍒:“惟冒丕單稱德”亦見於郭店簡《成之聞之》22號簡,簡文作“唯不嘼爯惪”💁🏽。
[2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43頁。
[26] “𦅅(重)德”亦可能是指“前人傳下來的累世盛德”,與“重光”之引申義近。
[27] 王冠英《作冊封鬲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88-289頁。
[29] 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9日🕖🦵🏼;何有祖《上博六〈用曰〉研讀》,《考古與文物》2010年第5期,第94頁👩🏻✈️。
[30] 董珊《讀〈上博六〉雜記》,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
[31] 曹峰《上博六〈用曰〉篇札記》👆🏽,簡帛網😯,2007年7月12日。
[32] 按:劉文此處原脫“良人真焉”一句👩。
[33] 劉洪濤《讀上博竹書〈用曰〉劄記》🏄🏿♀️,簡帛網🧶🙂↕️,2007年7月13日👨👩👧👦。
[34] 陳偉《〈用曰〉校讀》👉👩🏽🦲,簡帛網😝,2007年7月15日;陳偉《新出楚簡研讀》🌾,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93-294頁🧑🏿🔬。
[35] 陳偉《〈鄂君啓節〉——延綿30年的研讀》🫰🏽,簡帛網,2009年8月25 日。
[36] 李銳《〈用曰〉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3日。
[37] 李銳《讀〈用曰〉札記(二) 》⌚️,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
[38] 陳劍《讀〈上博(六)〉短札五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
[39] 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0年10月7日✊🏽;又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80頁。
[40] 晏昌貴《〈用曰〉零劄》🫡,簡帛網𓀔,2007年7月22日🧑🏻🦳👰♂️。
[41] 晏昌貴《上博藏戰國楚竹書〈用曰〉篇的編聯與注解》,楚文化研究會編《楚文化研究論集》第8輯,大象出版社2009年,第116頁;晏昌貴《讀上博藏竹書〈用曰〉篇劄記》,“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10-11日,後收入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第142-143頁。
[42] 楊澤生《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簡帛網,2007年7月30日🫳。
[43] 楊澤生《上博簡〈用曰〉中的“及”和郭店簡〈緇衣〉中的“出言有及,黎民所慎”》,張顯成主編《簡帛語言文字研究》第5輯,巴蜀書社2010年,第48-48頁。
[44] 按:當為“識”之誤💃🏼。
[45] 顧史考先生《上博楚簡〈用曰〉章解》,“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臺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年11月10-11日,後載于馮天瑜主編《人文論叢》(2008年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又《上博楚簡〈用曰〉章解(選本)》,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1年,第165-167頁🚱。
[46] 顧史考《楚簡“乁(及)”字文例試解》,《古文字研究》第29輯👩🏽🚀,中華書局2012年,第627-628頁。
[47] 劉信芳《上博藏六〈用曰〉12、13號簡試解》,簡帛網✔️,2007年7月28日🚙;劉信芳編著《楚簡帛通假彙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596頁。
[48] 劉信芳《〈上博藏六〉試解之三》,簡帛網,2007年8月9 日🧝♀️。
[49] 侯乃峰《上博六賸義贅言》🤸🏼♀️,簡帛網🚻,2007年10月30日。
[50] 巫雪如《楚簡考釋中的相關語法問題試探》,簡帛網,2009年6月18日🧎🏻➡️。
[51] 張金良《释乁》,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9年2月3日⁉️。
[52] 王寧《再釋楚簡中的“丨”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1年9月7日。
[53] 為減少造字🤵,後文除說明字形外,直接將該字寫作“丨”,但并非是指《說文·丨部》訓為“上下通也”之“丨”字。
[54] 李銳先生認為還有1例見於郭店簡殘簡27號簡👦🏿,查核原簡可知作“”,僅留此二字🧣,前後皆殘𓀔,其中的并不能斷定為“丨”字,也有可能是“不”等字的豎筆👨🏿🎨,故本文暫不討論此例📹。
[55] “杭”字原整理者釋“椲”😣,據陳劍先生說改。參見陳劍《試說戰國文字中寫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諸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0年10月7日;又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80頁。
[56] 整理者原誤釋為“木”,今正。
[57] 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分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學生書局1999年,第365-366頁。
[58] 周鳳五《郭店楚簡識字札記》🤽🏻♀️,《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學生書局1999年,第352頁。
[59] 劉信芳《郭店簡〈緇衣〉解詁》♑️,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0頁☂️。
[60] 廖名春《郭店楚簡〈緇衣〉篇引〈詩〉考》,饒宗頤主編《華學》第4輯,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第73頁。
[61] 顔世鉉《郭店楚簡散論(三)》,《大陸雜誌》2000年第2期🫵🏼,第76頁。
[62] 白於藍《郭店楚墓竹簡考釋(四篇)》,李學勤😘⛩、謝貴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92-193頁。
[63] 蘇建洲《〈郭店‧緇衣〉考釋一則》,簡帛研究网🤳,2003年6月25日。
[64] 裘錫圭《釋郭店〈緇衣〉“出言有丨,黎民所”——兼說“丨”為“針”之初文》,荊門郭店楚簡研究(國際)富达編《古墓新知——紀念郭店楚簡出土十周年論文專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6頁。
[65] 參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文末4樓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1年7月17日😟🧋。
[66] 王寧《郭店楚簡〈緇衣〉文字補釋》,簡帛研究網👩🏻🦽➡️,2002年9月12日。
[67] 參見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注[13],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1年7月17日。
[68] 單育辰《〈容成氏〉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吉林大學 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第38頁,完成日期❓:2009年2月20日。
[69] 參見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6-159頁🤾🏿。
[70] 參見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第5期,第459頁。
[71] 陶正剛《侯馬盟誓遺址出土玉幣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富达編《南中國及鄰近地區古文化研究——慶祝鄭德坤教授從事學術活動六十周年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01-102頁。
[7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溫縣東周盟誓遺址一號坎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3期,第77-89頁。
[73] 趙平安《從“著者石章”的解釋看詛楚文刻石的形制》👨🏼⚖️,《學術研究》1992年第1期❎,第115頁。
[74] 山西省文物工作者委員會《侯馬盟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第86、91頁。
[7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溫縣東周盟誓遺址一號坎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3期,第77-89頁,圖柒·1🔷、圖捌·1🙎🏼♀️。
[7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溫縣東周盟誓遺址一號坎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第3期🤵🏼♂️,第80頁🕵🏼♀️。
[77] 陳高志先生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參見陳高志《〈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篇〉部分文字隸定檢討》,《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學生書局1999年,第366頁,腳注6。馮勝君先生也曾對此說提出過批評🚶♂️➡️,參見氏著《二十世紀古文獻新證研究》,齊魯書社2006年👨🏽🦱,第196-197頁。
[78] 李守奎、孫偉龍《上博簡標識符號五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主辦《簡帛》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87頁💁。
[79] 張顯成《簡帛文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4年📝,第200頁。
[80] 程鵬萬《簡牘帛書格式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第118頁,指導教師:吳振武。
[81] 劉信芳、王箐《戰國簡牘帛書標點符號釋例》,《文獻》2012年第4期,第18頁。
[8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60-261頁🧏🏿♂️。
[8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39頁。
[84]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8年12月31日;又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78♚、281頁🧜🏿♂️。
[8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39頁🚗💇🏽♀️。
[86]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上博八〈李頌〉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11年7月17日。
[87]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西書局2012年𓀚,第150-151頁。
[89]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83頁👼🏽。此例蒙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後王輝兄惠示,特此謹致謝忱。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6月2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6月24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