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训诂札记四则
(首发)
王挺斌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甲骨文研究富达2012级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 《逸周书》是一部重要的文史典籍,但过去学者并未对其有足够的重视与研究。直到近现代学者的不懈努力👳,《逸周书》各个方面的研究才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着重于《逸周书》原文文字上的训诂💌,提出若干的新的见解。比如《度训》“远迩备极”🎼,我们读“备”为“服”,训极为极则中正♡,政令教化之义👳🏽♂️;《大武》“远宅不薄”,我们把“薄”读为“搏”;《酆谋》“商其咸辜”,我们把咸字理解为酿成之义;《明堂》“大维”☝🏿,我们认为就是“夫维”。以上见解🗾,质之方家,希冀不吝指正。
【关键词】 《逸周书》📆;文字训诂;古文献新证
一 《度训》“远迩备极”
《度训》:“极以正民,正中外以成命🆔🧍♀️,正上下以顺政🎒,政以内□🎒,□□自迩💇🏽♀️,弥兴自远🚵♀️🧘♂️,远迩备极🧖🏿♀️,终也□微。”潘振注:“备极🕌,言皆得其至善。此度之成也,故曰终🧔🏿♂️。”唐大沛注:“极,至也。言王化兼备周至,终始慎微📪🥀。”[1]黄怀信先生训备为全,训极为至🤏🏽,译作“远处、近处的人才全都到来”🥤。[2]张闻玉先生说法同黄氏🤾🏽♀️。[3]周宝宏先生训备为全部、都,“备极”即“俱达中正之道”⚾️。[4]
案:诸家训“备极”二字均不得全解🥋🫄🏻。“备极”🎅,“备”通“服”,训为服从之义📱,“极”训为“则”,“备极”语同后文的“顺极”。备、服同属並母职部👨🏼🦱🤾🏼,古音相同。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往往有假借备字表示服字的例子。《韩诗外传·卷八》👩🏿🚀:“于是黄帝乃服黄衣♢。”《说苑·辩物》服作“备”。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君正》🚁:“衣备不相緰,贵贱等也🧑🏻⚖️。”“衣备”即“衣服”。郭店楚简《缁衣》简16:“伥(长)民者🧑🏽🌾🙎🏻♀️,衣备不改。”[5]今本《礼记·缁衣》作“衣服不贰”。“极”训为极则中正,如《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郑笺:“极,中也。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傚,乃四方之中正也。”孔疏:“言商王之都邑翼翼然皆能礼让恭敬✣,诚可法则,乃为四方之中正也。”“备极”即“服极”😤,指的是远近民人都能服从典则政令🦪,如同下文所说的“顺极”一语;《常训》篇又有“六极不服,八政不顺”语👨👨👧,潘振注👨🏻🦯➡️:“不服,不从命也。”[6]“六极”语并见于《命训》《常训》,《命训》“六极既通,六间具塞”孔晁注㊗️:“六中之道通,则六间塞矣。”极训为中正↗️。那么,服与极则中正的极是可以相搭配的。另外类似的用例还有《大戴礼记》“上服周德之典”与《史记·历书》“三苗服九黎之德”等等👿。
本篇名为《度训》,潘振注:“度,法度;训,教也。”[7]即以先王圣典教民开悟🧑🎤。这一篇中的“极”大多都作“极则中正”的极来解释,如上文“天生民而制其度🚷🧏🏼,度小大以正👨👩👦👦👱🏼,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孔晁注🦠:“制法度所以立中正。”又如《度训》“立中以补损,补损以知足,□爵以明等极”👧🏼,孔晁注:“极,中也🗼,贵贱之等,尊卑之中也。”俞樾注:“孔训‘极’为中,则‘等极’二字义不相属矣。极🌹,犹则也。《诗·殷武》篇‘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后汉书·樊准传》引作‘四方是则’👲🏿,李贤注曰:‘《韩诗》之文也𓀉。’该极有准则之义🦧👨🏻🍼,故《毛传》作‘极’👡,《韩诗》作‘则’。此云‘等极’,有等则也。上文云‘度小大以正,权轻重以极🚒,明本末以立中’,既言极又言中,知极之不训中也矣🧒🏿🚈。”[8]此处俞氏之论不当,孔氏训极为中🫷🏿,与则的意思是一样的。一件事物中正规矩🚞,就是法度👩🏫、法则👨🏽🔬;极则与中正,义本一贯。又如《度训》“极以正民”🧍,潘振注:“言圣人制爵明贵贱之等以为民极,所以正民也。”[9]“民极”🫵,《书·君奭》:“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伪孔传🙅🏻♀️🚭:“前人文武,布其乃心💃🛄,爲法度,乃悉以命汝矣👰🏻♂️,为汝民立中正矣。”《周礼·天官·冢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再如《度训》“长幼成而生曰顺极”,孔晁注📭:“言使小人大人皆成其事上之心而生其义,顺之至也🏌🏽。”陈逢衡注🤐🍧:“言长幼皆遂其生成之性🤩,则无往而不合于度矣🧘🏽,故曰顺极🧗🏼♂️。”刘师培注💂:“极即上文‘等极’之极。顺极🤶🛀🏿,犹言‘顺则’👩🏼🚒。”[10]此处孔氏训极为至,非是,陈、刘二氏驳之甚当🙍♂️。
二 《大武》“远宅不薄”
《大武》:“四戚:一、内姓👦🏽;二,外婚;三,友朋;四,同里。五和👳🏼♀️:一🆖,有天无恶👨🏻🔬;二🛀🏼,有人无郄㊗️;三,同好相因;四🐹,同恶相助;五🧑🏽🦳,远宅不薄。此九者,政之因也𓀅。”“远宅不薄”,孔晁注:“虽远居👩🔧,皆厚之🤘🏼。”黄怀信先生等集潘振注🧘🏼♂️:“不薄🕥,厚之也👰🏼♀️。”又引陈逢衡注:“薄🕜,迫也☹️,犹《大开武》言‘远方不争’🧑💻。”又引唐大沛注:“此篇云远宅不薄,即远宅不涉之义,盖薄之为言迫也,不迫近其地,犹云不涉其地耳🚵🏿♂️🧒🏻。”[11]黄怀信先生本孔注,认为“远宅”是“远方的人、非亲非故者”🧑🏼✈️,“不薄”指的是“看得起,不轻蔑”,“远宅不薄”译作“远方的人不加蔑视”⏭。[12]张闻玉先生[13]、周宝宏先生[14]训解亦如是。
案🫳🏽:诸家说法欠妥。“不薄”,即不搏🗺,不攻伐之义。薄🤽🏼♀️、搏,同谐甫声👨🎓,可以相通💺。搏字,本从干作,如虢季子白盘“
”☂️,或从戈作,或从十作。刘心源说♚:“
🤸🏻,即博,从干取义,后人省从十🩻,《诗》用‘薄’为之。”[15]容庚释为“搏”[16],是后起的一个字🪩。商艳涛先生引古训说“搏”有打击义👨🏼🦱,并引详证说明在金文中“可以单用👦🏿,也可以和与‘追’‘敦’‘伐’等征伐类语词连用”。[17]金文习见“搏戎”一语🎟,如臣谏簋、四十二年逨鼎、晋侯铜人、柞伯鼎等等🧈。“远宅不薄”语例与之略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攻伐远方的国家。本篇所说的是有关武力使用的一些原则,注重仁德,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本于亲邻善邻🙍🧏🏻♀️,旧注的基本意思是一贯的🤷🏻♂️,都是对远方的国家民人要仁和,不要攻伐。又,《逸周书·大开武》:“五和:一,有天维国;二,有地维义🧘🏽;三👷🏼♂️,同好维乐;四,同恶维哀👩👧;五🧥,远方不争。”语句与此篇略近🐒,而“远方不争”一语与“远宅不薄”相类,这里的“争”训为争斗的争🧽🧗🏼♀️,《诗经·大雅·江汉》“时靡有争”,《释文》:“争,争斗之争”;“远方不争”🐂,陈逢衡说是“柔远也”,唐大沛说“不勤师于远”🧏🏼♀️。[18]
《战国策·卷六》有黄歇说秦语👨🏭:“《诗》曰:‘大武远宅不涉。’”《史记·春申君列传》“《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刘向《新序·善谋上》同🙉。张守节《史记正义》🫳:“言大军不远跋涉攻伐。”《逸周书》此处卢文弨校语:“《诗》必是‘《书》’字之误⟹,梁云:‘大武远宅不涉,《国策》鲍👏🏿、吴两注及《史记正义》所解各不同,与此文不合,似未可牵连也📏。’”[19]古人引书为说⚉,往往有与原文不合的例子👩🏼🦳,这在余嘉锡的《古书通例·明体例》🪀,以及孙德谦的《古书读法略例·卷一·传闻例》等书篇中可以知道。《战国策》《史记》《新序》与今本《逸周书》文不合,可能也是这个现象。前者用“涉”字🎏,后者用“薄”字👨🏻🦯➡️,在形📷、音上恐怕并无多大关系🧘🏻,只是在语义表达上的差别👨🏽✈️。本篇名为《大武》👸🏼,是武力方面的论述🛜。用“涉”字👩🏼🦲,正如张守节所补充说明的👳🏿♂️♿,是“跋涉攻伐”,把“攻伐”这一语义给明确补足了🤦,“大武远宅不涉”在上下文的语境中[20]自然能使读者明白🌇;而今本的《逸周书》用“薄”👩❤️💋👩,缺乏了一定的🤦♂️、具体的上下文语境,那就直接用了“攻伐”这一语义来明示。
另外,《大武》中有数处出现“搏”字,但根据王念孙所引《北堂书钞》等书的校勘,“搏”字都本作“阵”,今本是后人所改定的,这个意见是很值得考虑的🙍🏻♀️。[21]不过,即使《逸周书》原文果真是“搏”、“薄”并见🧗🏻♂️,那么我们的说法也是能够成立的。因为古书与出土文献中,同一篇或是同一部文献,分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个词,这种“同文避复”的现象也是正常的。比如👟,《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四章》:“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应对言语者,所以说耳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悦矣。言语逊,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则民之心悦矣🛎。”这里的“说”“悦”并存,都表示愉悦之悦🌍。包山楚简第153号简上有“南与……东与君……北与……西与……”,154号简上有“南与……东与
君……北与……西与……”,南、北☀️🙋🏼♀️、西三处所接文辞相同💂🏿♀️,所以“
”🙇🏿♀️🧑🏽🚒,“
”构成异文关系;根据前后辞例✣、文义推断,完全可以确定两个字都是表示“
”这个词🐉。[22]又如包山楚简第222、224号简表示祭祀用“特牛”一词时,前者用“直牛”,后者用“戠牛”🫡📬,直、戠均通“特”👩🎨。[23] 郭店楚简《老子》甲第15号简♋️🥺:“天下皆智(知)
之为
”,对照今本可知,“
”、“
”二字虽然所从不同🚢,但都是表示“美”这个词。[24]
三 《酆谋》“商其咸辜”
《酆谋》🙋🏼♀️🏌🏼♂️:“王召周公旦曰:‘呜呼❤️!商其咸辜👂🏽,维日望谋建功🥖。谋言多信,今如其何?’”孔晁注:“言商君臣皆罪周,日望以周建功也。”是训“咸”为皆🐑,副词,后世注家仍之[25];黄怀信先生等在此处的校勘为:“《史略》‘商’上有‘伤’字,‘咸’作‘成’🕌💶,‘日望谋建功’作‘日望见功’,‘谋言’作‘谍言’🕸🤹,‘如其’二字倒👇🏼。丁宗洛云🤦♂️:‘如其’应倒🚵🏽♀️。”[26]是他本皆同,唯独高似孙所撰的《史略》有异文;而黄氏本之,认为“咸”是成字之讹,张闻玉先生从之。[27]
案:诸家之说未安。从文义上看🙋♀️,咸字训为皆遍之义则上无所承🤖,所以黄氏本高似孙《史略》文。不过,“咸”字本身包含有完成的意思🔓,表示一个动作已经发生👨🏻🎓,这在传世的古书用例中很少见,而在出土的文献中却比较常见。
咸字🦑,早在甲骨文阶段就含有了这一义项👱🏼♂️。如《甲骨文合集》07020:己卯卜🐀,王🆓:咸?余曰:“雀
人伐
□?”张玉金先生把咸字归为时间副词🤜🏽,他说👩🏿⚕️:“用来表示行为动作已经进行的,可译为‘已经’、‘完’”。[28]咸的用法与“既”略同,有时二字连用,如《甲骨文合集》33440“咸既”📔。在金文中🕵🏿♂️,咸字的这一义项与用法还保留着,但多用为动词,如西周早期的德方鼎🧖🏻♂️:“隹(唯)三月,王在成周,
(延)武王祼自蒿(郊),咸,王易(赐)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班簋“咸”与此同🦹🏼,均当作一字读,训为完成的意思。西周早期的小盂鼎🪹:“盂以者(诸)侯眔侯、田👨🏻🦳🛁、男□□从盂征🧘🏿,既咸,宾即立(位)。”西周中期的夨令方尊🙋🏽♀️:“侯、田🧻、男舍四方命🧛🏻♂️👗。既咸令,甲申🗑,明公用牲于京宫。乙酉,用牲与康宫,咸既,用牲于明公🚗。”“既咸”同“咸既”,都是结束、完成的意思。清人孙诒让早已注意到这个“咸”的用法,他在《古籀余论·卷三·史懋壶》中说🛫:“咸谓其事有成👊🏼。《说文·口部》云:‘咸,皆也,悉也。’《诗经·鲁颂·閟宫》🚿:‘敦商之旅,克咸厥功。’郑笺云🤡:‘咸,同也。皆、悉🏋️、同并与成事之义相近。’”[29]孙氏指出咸字具有成事之义,很有卓见,只是泥守郑笺,把古书中咸字常训的皆、悉🧑🏽🎄、同之义与成事之义纠合在一起🎋,有点不太妥当。“皆、悉🅿️、同”是完全、皆遍的意思✍🏽💇🏽♂️,作副词用🎀;而这里的咸是完成,成就之义,作为动词用。这里的“克咸其功”可训为“克成厥功”,即“克成其功”。“成厥功”⌚️,班簋“广成厥工(工同“功”)”🦘,《史记·五帝本纪》“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说苑·卷一》“尧遂成厥功以王天下”,《宋朝事实·卷六》“克成厥功”,“成其功”在《汉书》《后汉书》《韩非子·解老》《吕氏春秋·贵因》《管子·势》《淮南子·主术训》《淮南子·兵略训》均为可见。“敦商之旅,克咸厥功”说的是武王敦伐殷商军队而铸就大功。[30]其后杨树达先生亦有此说。[31]于省吾先生也认识到这一点,用咸字的完成、完毕之义来训释《法言·重黎》“六国并,其已久矣。一病一瘳,迄始皇三载而咸”句的咸字,这要优于旧注🖖🏼。[32]另外☑️,《逸周书·尝麦》“大史策形书九篇,以升,授太正🔪,乃左还自两柱之间👼🏿。□箴大正曰👋🏿:‘钦之哉6️⃣!诸正敬功……’”李学勤先生《<尝麦>篇研究》认为“箴”字上面没有字,读为“咸”,训为终🦍,完成之义🙎,为一句读🦶,引小盂鼎💙、班簋、史懋壶文例为证,可从😊。[33]
所以👮🕵🏼,咸字原本是含有“完成”这一义项的,表示一个动作的结束🤚🏻🤦🏿♀️,也带有时间副词的性质🏔。“商其咸辜”中的“咸”🖍,训为已经完成之义也是很合适的,意思是说商王已经酿成了罪孽;而后来咸字的这一义项很少见于古书🧕🏽🤤,后人也不太清楚了🖐🏻。所以,《史略》的作者高似孙可能是考虑到了文义,但又不知道咸字的意思🚣🏼👩🏻🦼,所以改用了一个形近义近“成”来代替,以意为之;或者是他知道了“咸”的这一意思✸,改用了常见的训诂字来进行替换。既然“咸”有义项可以解释👱🏽♂️,冒然断言“咸”是成的讹字,恐怕不妥;《史略》的那段文字,与本篇文字出入之处甚多,不一定就是古本《逸周书》本篇的原貌。
四 《明堂》“大维商纣暴虐”
《明堂》🆙:“大维商纣暴虐,脯鬼侯以享诸侯🕥,天下患之。”黄怀信先生等集潘振注:“大,初也🚾,追叙之辞👨🏿🚒。维,助辞。”又引唐大沛语🧑🏽🎓:“大维,发语辞👨🏿✈️,犹云丕维🙆♀️。”[34]黄怀信先生则注释为“维👚,同‘为’,因为”,译文为:“主要是因为……”,[35]今注大多本此而无异说🔨。
案:诸说欠妥⛪️。“大维”一词,传世古书很少见,似乎仅此一见。“大”字疑是“夫”字的讹误🍗,二字字形非常接近👨🏻🦰;大🔨、夫二字古本同形,裘锡圭先生认为:“在古汉字里,表示成年男子的‘’最初既是‘夫’字又是‘大’字(‘夫’的本义就是成年男子)💲。”[36]后来原字形上多加了一横表示“夫”字,以示区别。所以,这两字极易混淆👱🏻♂️,刘钊先生的《古文字构形学·古文字构形演变条例》中即有此条例。[37]于省吾先生认为《墨子·三辩》“无大后患”为“无夫后患”,可谓碻诂,其中又有引说证大、夫二字易混。[38]用作句首发语词的“夫”有写作“大”的例子🎍,如《韩诗外传·卷六·第十五章》🍝:“《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许维遹先生校记🧑🏿🚒:“诸本皆同,元本‘夫’作‘大’。”[39]所以,“大维”很可能就是表示“夫维”一词。“夫维”📈,大多用在句首,同“夫唯”“夫惟”诸语🐫,在周秦两汉的文献中十分常见。如5️⃣:
《老子·二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郭店本《老子》甲第17🎩、18号简作⏸:“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40]又😹,《八章》𓀝🌵:“夫唯不争,故无尤🧑🏿🎤。”《十五章》🚶♀️:“夫唯不盈,能蔽而新成🤯🧖🏻♀️。”
《楚辞·离骚》:“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王逸注🥽:“唯,一作维。”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王逸注💃🏼:“唯,一作惟🌰。”又👩🏽⚖️,“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国语·吴语》:“夫唯能下其群臣👩🏻🦽😎,以集其谋故也。”
《礼记·曲礼上》:“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夫唯嗜鱼,故不受也。”《韩诗外传·卷三·第二十一章》:“夫欲嗜鱼,故不受也。”无“唯”字。
《管子·戒》:“今夫槛鹄春北而秋南,而不失其时,夫唯有羽翼以通其意于天下乎🙀?”
郭店楚简《尊德义》第36、37号简🫵🏼:“上好是物也💂🏿♂️👏🏻,下必有甚焉者📎。夫唯是,故德可易而(施)可
(转)也。”[41]
“维”🦸♀️、“惟”、“唯”三字用为虚词时经常混用,所以“夫维”语同“夫唯”“夫惟”。这个短语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因为”,“夫”作为一个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要把“大维”作为一个词来理解,解释为“主要是因为……”,是把“大”作为一个实词来解释🤟🏼🧚🏽♀️,这样恐怕不妥🐧,我们很难找出其他的传世文献或是出土文献作为根据;再者,这样的解释在句意上也不十分通顺🎼、妥帖。“大维”不能直接训为“丕维”💖🔈。“丕惟”一词,较早见于《尚书》的《多方》《酒诰》等书篇,是作为句首助词用的🧑🏽🔬。诚然,“丕”字常训为大,但是“丕惟”的“丕”只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语助词而已,不能用实词之义来训解。
参考书目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M],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闻玉《逸周书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周宝宏《<逸周书>考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李学勤《古文献丛论》[M]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商艳涛《金文军事用语释义二则》[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子新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
李圃👬🏻、郑明《古文字释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页。
[2]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页。
[3] 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页。
[4] 周宝宏《<逸周书>考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5]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6]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0页🙋🏼♂️。
[7]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页。
[8]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页。
[9]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页。
[10]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9页💆🏻♀️。
[11]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12]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5页𓀄。
[13] 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2页。
[14] 周宝宏《<逸周书>考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15] 李圃💪🏻、郑明《古文字释要》,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46页。
[16] 容庚编著🤹🏿♂️,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第776👮🏿、777页➖。
[17] 商艳涛《金文军事用语释义二则》,载《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8]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3🎅🏿、264页♥︎。
[19]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20]《史记·春申君列传》:“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所以🚴♀️,当时的背景正是秦国正要发兵攻打楚国。
[21]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04➡️、105、107、116页。
[22]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释文第28页,考释第51页🙅🏽♂️,图版第70页。
[23]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释文第34🎅🏿、35页,考释第57页,图版第98⚔️、99页。
[24]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4页。
[25] 旧注见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7页。今注见周宝宏《<逸周书>考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94页🥵。
[26]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7页。
[27] 校勘见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𓀋🎙,第297页。注释训解见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5页。张闻玉《逸周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99页。
[28]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50页🍋🟩。
[29] 孙诒让《古籀拾遗·古籀余论》,中华书局,1989年🧔🏽♂️👩🏽🏫,“古籀余论”部分第20页。
[30]“克咸厥功”的这个“咸”字↘️,后人大多本郑玄的笺,把咸字训为同。清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乐记》‘咸池,备矣’《史记·乐书》作‘咸池,备也’,谓咸即备也。《方言》:‘备、该🗞,咸也。’《广雅》:‘备、赅🕵️♂️,咸也🌌。’是咸与备可互训。《说文》🏃♀️➡️:‘咸,皆也,悉也🤴🏿。从口👮,从戌,悉也🤹🏿♂️。’训皆训悉,正与备义相同🚟。《尚书大传》:‘备,成也。’《广雅》:‘备,成也👷🏻。’”把咸字训为备🖐🏻,又把备字训为成𓀐,然后疏通文句为“克成厥功”。在这里🚘♙,马瑞辰已经看到了咸字训为同有不妥之处,于是辗转训释,以求解释通顺🤱🏻。
[31]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42🧑⚕️、343页。
[32] 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439、440页。旧注见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第338——340页。
[33] 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34] 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黄怀信修订,李学勤审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09页。周宝宏直接取唐大沛之说,详《<逸周书>考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5️⃣🤸♀️。
[35]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09页。
[36]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页。(相同的观点又见于第150页🔯、第213页)
[37]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8页🥉。
[38] 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264页。
[39]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219页。
[40]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4页👳🏿♂️。
[41] 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57、58页。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3月1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3月18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