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七《武王践阼》“迷茫”试读
(首發)
陈治军
摘要:上博七《武王践阼》第1简🏄🏽♂️,“喪”两字可以读作“迷茫”或者“恍惚”,并指出脂部与微部从上古音到中古音合流分化的历史倾向🙆🏼♂️𓀐。
关键词:喪 迷茫 恍惚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武王践阼》第1简释文:“〖武〗王(闻)於帀(師)上(尚)父曰:‘不智(知)黃帝💁🏽、耑(顓)琂(頊)☦️、堯、
(舜)之道存
(乎)
(意)👩🏼🏫,
喪不可得而
(睹)
(乎)?’帀(師)上(尚)父曰”[1]
“喪”两字简文字形如下
“喪”二字👩🏿💼,诸家缺释♿️。案☂️:“
喪”可读作“迷茫”✊🏻。《公羊传·莊公二十八年》“冬筑微”,《释文》🤛🏽:“微,《左氏》作麋。”麋,明纽脂部🐇,李方桂认为这类字上古音到汉代跟微部合流。实则在上古音中脂、微合部,到中古时“微🐰、麋”分流🚻,“麋”分化为脂部四等开口。现在可以看出➝,至少在战国中后期“脂👨🏼🦲、微”是合流的。《大戴礼记·主言》“孔子愀然扬麋曰:‘参🧝♀️,女以明主为劳乎’?”《解诂》:“ 愀然🏃🏻♂️🧝,变动貌✌🏿🎿。麋读曰眉。”[2] 可资旁证。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今本作“亦忽”。《解诂》引孔氏《学记》疏云:“言意恒念之🐅🎱,但其道超忽已远,亦恍惚不可得见與?”[3] “亦忽”即“亦恍惚”之省语。“喪”从“亡”声,故“喪”可读作“迷茫”。“
喪”亦可读作“惚恍”。《尔雅·释地》“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楚辞·远游》“醫無閭作於微閭”🟡。[4]《老子》14章“是谓惚恍”😼。傅奕本惚恍作
芒🪀。[5]21章“唯恍唯惚”汉马王堆帛书甲本“恍”作“望”。
关于上古音“惚、恍”二部声纽问题,董同龢做过详尽的论述🙎,认为可能有复声母的存在,李方桂也持同样的观点♏️。换句话说它们的声母可能有同一个来源。从韵部的关系讲“惚”与“恍”就是鱼阳对转的关系🗻。“無”典籍常读“亡”。《书·皋陶谟》“無教逸欲”。《汉书·王嘉传》引“無”作“亡”。[6]《书》“無逸”👨🏽🚵♂️,《汉书》颜注引作“亡逸”。“ 無”与“勿”亦多通用,《书·盘庚》“無遗育”🧑🏻🍼,《史记·吴太伯世家》作“勿遗”👨🏽🎤。《左传·哀公十一年》“可無殇也”,《礼记·檀弓下》“無”作“勿”🧏🏿。[7]所以上古“恍惚”、“ 迷茫”它们都是双声叠韵,“惚恍”可读“恍惚”,前后颠倒无别。《老子》14章“是谓惚恍”☝️♦︎,21章“唯恍唯惚”。《法言·序》“神心忽恍”👯,《楚辞·九歌》“荒忽兮远望”。
故简文原意为“黄帝🏊🏿、颛顼之道超忽已远,恍恍惚惚不可得见”🤸🏽👨🏻⚖️。与今本正合。
附记:此文作于2009年1月⚀。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页151👳♂️。
[2]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页3🫸🏼。
[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页103。
[4]高亨《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页606。
[5]《古字通假会典》🚴🏽♂️🔈,页285。
[6]《古字通假会典》🔐,页316。
[7]《古字通假会典》,页608。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月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1162陈治军👮🏿♂️😇:上博七《武王践阼》“迷茫”试读
文章謂“𢼸喪(茫)”與“迷茫”🍨、“惚恍”音義相通,其說甚是。不過,“微”如字讀即可,不煩旁通。《說文·彳部》:“微,隱行也🧑🏻🦽➡️。从彳👩🏿🦱,𢼸聲。”又《𢆶部》:“𢆶💇🏽,微也😶。”同部:“幽,隱也🧑🏼⚖️。”《詩·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鄭箋:“微,謂不明也。”《禮記·坊記》:“所以章疑別微👨🏼💼。”孔穎達疏:“微謂幽隱不著。”是“微”之本義即“幽隱不著”。傳世文獻中有“微茫”一詞👨🏽🎨,最早似見於《抱朴子》(《抱朴子·祛惑》:“此妄語乃爾,而人猶有不覺其虚者,況其微茫欺誑,頗因事類之象似者而加益之,非至明者,倉卒安能辨哉!”)🦻🏼。今據《武王践阼》,知此詞可上溯至戰國✔️💉。
蓬生先生⛹🏿♂️,何有祖先生〈上博楚簡《武王踐阼》文本性質初探〉(2011)已將「“𢼸喪(茫)」讀為「微茫」。
陳偉先生:「整理者釋讀當是,與後字連讀爲『微茫』,隱約暗昧之意。」(〈讀《武王踐阼》小札〉,武漢大學簡帛網👩🏿🦳,2008年12月31日)
孟先生所举之例甚佳♣️,然古无轻唇音,轻唇或读如重唇🪄。从所举之例可知晋时轻重唇仍然没有完全分化✦,从晋代文献上推上古音仍然是比较可靠的🧜。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9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