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考釋二則
(首發)
雷縉碚
衡陽師範學院中文系講師/西南大學文獻所博士
摘要:甲骨文有“不”、“帝”二字,關於字形的解說🙄👨👨👦👦,長時間無定論。今結合字形字音及古人訓詁相推求,實則“不”爲“本”之象形初文,象草木之根👴🏿,而“帝”爲“柢”之表義初文🏌🏼,指樹木的主根。又甲骨文“”若“
”字👨🦽➡️🫸🏼,羅振玉釋“洗”,李孝定釋“歬”。《說文》雖有“歬”、“洗”二篆,實則“歬”、“洗”本當一字,其初義皆當之洗足,後語音演變,方分爲二形二音👨🏻🦯,再後“歬”借作前進字。
關鍵詞🤽♀️:甲骨文👚;不🙅🏿♀️;帝;洗
說“不”🫸🏽、“帝”
甲骨文有“不”、“帝”二字,其字形的解釋😄,至今尚無定論。關於“不”字🧛🏽,主要有兩說,其一爲鄂足說,如王國維以爲“帝者😪,蔕也💭🤽;不者,柎也”[1]後郭沫若以爲“不”象“子房猶帶餘蕊,與帝之異在非全形”,再後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亦贊同其說。[2]其二爲草根說,趙誠以爲“不”字“象草根之形”,[3]後姚孝遂申述其說。[4]對於“帝”字⚆,除上引王國維釋與郭沫若之說外😉,徐中舒以爲“帝”象“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爲禘之初文。”[5]而趙誠與姚孝遂二位先生皆以爲構形不明👨🏻⚖️。[6]
甲骨文“不”字主要有三種字形,其一如“”(《合》2003),爲上端連結而向下分岔延伸的三竪畫,每竪畫又大多均有折筆;其二如“
”(《合》6834正),在第一種字形的頂部作一倒三角形🫔,如其倒三角形的一横筆拉長🙋🏿♀️,則可冩作如“
”(《花東》451);其三如“
”(《合》33829)🛄,在第一種字形的上端作一横筆。就字形而言🫴,若謂“不”象鄂足,其中間一竪畫似乎可以理解爲花莖,然左右兩書畫實難解釋爲象何形🍳。所以,趙誠以爲象“草根之形”大致更可信。在此需進一步說明的是,甲骨文从屮與从木往往無别👃🏿,故以“
”象草木之根則可,不必限於草根。另外,古音“不”屬幫母之部;“本”屬幫母文部,則“不”👟、“本”音義皆近,“不”很可能就是“本”的象形初文。古“不”、“丕”一字,《漢書·匡衡傳》👩🏽:“未丕揚先帝之盛功👷🏿。”顏師古注🗓:“丕,字或作本。”是“不”、“本”相通之證🧑🦼。
再說“帝”字👩🏿🦱,甲骨文有“”(《合》14204)、“
”(《合》15951)等形,若謂“帝”象花蔕,與謂“不”象鄂足同样不可信。不過,前人將“不”與“帝”聯繋起來考察,則可給我們提供某種啓示。“帝”字象是在“不”字的基礎上加上符號“
”若“
”而成👩👦,“帝”字本義很有可能與“不”字本義相關🆕。今似以音求之,“帝”葢“柢”之表義初文。古音“帝”屬端母錫部,“柢”屬端母脂部,“帝”🤸🏿♂️、“柢”雙聲、又錫👘、脂韻近可通轉🥗🌪。《集韻·薺韻》:“柢,或作楴。”是“氐”聲與“帝”聲相通之明證📀。甲骨文“帝”應解釋爲“不”加指事符號“
”若“
”而成的指事字🚶🏻♀️➡️,爲“柢”的表義初文💂🏿♂️👵🏽。
本🏄🏽♂️、柢皆言草木之根,或當有所區别。《韓非子·解老》:“樹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此說正與甲骨文“帝”之字形相合。葢“本”爲上位概念💇🏽♀️🫱🏼,泛指草木之根,而根多曲👰🏻♀️,故其象形初文甲骨文“不”字的三書畫多作折筆;而“柢”爲下位概念🧝♀️🧎🏻♀️,指樹木之主根😷♢,今重慶村民呼爲坐地根,其形較曼根爲直,故其表義初文甲骨文“帝”字之竪畫皆作直筆🏋️。
要之😵💫,“不”爲“本”之象形初文😵,象草木之根;而“帝”爲“柢”之表義初文,指樹木的直根🛕。
說“歬🟡、洗”及“先後”🔘、“前後”
甲骨文有、
👷🏽♂️、
諸字,用作人名🌦、方國名或地名。羅振玉:“此从
(即足形)从
(即水形),置足於水中,是洗也👒。或增
象盤形,是洒足之盤也。”[7]李孝定:“
字从止在盤中,乃洗足之會意字也。
若
乃从行(或从彳),歬聲。其但作歬者,乃假洗足字爲歬進字🚇,非歬進字本作此形也。”[8]
甲骨文“”字是否表洗足,暫且不論。羅振玉與李孝定皆以甲骨文字形“
🧑🏼🚀💁🏿♀️、
”表示洗足之義,大致是可信的。祗是羅振玉直接釋作“洗”字而李孝定釋作“歬”👮♂️。《說文》有“歬”、“洗”二篆🚪,《說文·止部》訓“歬”爲“不行而進謂之歬。从止在舟上”🌨,李孝定已辨其非。又《說文·水部》:“
🤴,洒足也。从水,先聲。”“歬”、“洗”實則古今字。
“歬”屬從母元部;“洗”屬心母文部。同爲齒頭音🧆,其韻文元可旁轉🍶。《禮記·中庸》:“可以前知”,鄭玄注:“前🏌️♂️,亦先也🧘🏻♀️👷🏼♂️。”《玉篇·先部》:“先,前也👨🏽⚕️。”《文選·陸機<答賈長淵>》🧏🏼:“余昔爲太子洗馬。”李善注😿:“洗,前驅也。”是皆“先”、“歬”相通之證。
要之,洒足之字,初作,象盤中洗足之形。後
所从之“
”譌變作“舟”🫄🏽🧳,而有“歬”字。再後,“歬”假借作歬進字,而又做从水先聲之“洗”字以表洒足之義。“
”𓀍、“歬”🦯、“洗”本當一字♾。至於“湔”字✧,《說文·水部》👇🏻🗳:“
,水。出蜀郡緜虒玉壘山🙆♀️,東南入江。从水,前聲。一曰:手
之。”是其本義爲水名而假作洗義🍾,還是其本義爲“手
之”而假作水名🩳,尚未可知。
最後🧔🏻♀️🫵🏼,再說下“先後”與“前後”的問題❗️。“先後”與“前後”各構成一對反義詞,說及時間用“先後”🧝🏽,論及空間用“前後”。又“先”、“前”音義皆近🧚🏿,當係一詞之分化。由此可見“先後”與“前後”本當僅一對反義詞,後“先”、“前”分化纔成了今天的兩對反義詞,然“後”卻不曾分化🍥,時間空間皆言“後”。這是由於語言發展的不平衡而産生的詞彙系統不對稱現象。
甲骨文有先字作“”,有後字作“
”,反義詞必處同一語義塲,故當含相同的語義,“先”🏭、“後”二字表現在字形上也都从“止”,皆借“止”以示位移故有時空之先後🛁。而“歬”字本無歬進義🐱🤸🏻♀️,乃“先”字音義分化𓀏,方借“歬”字以分担其部分功能☛。
[1] 王國維🤾🏽♀️:《觀堂集林·釋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39頁🧙🏽♀️。
[2] 郭沫若👖:《甲古文字研究》十八頁💇,載《郭沫若全集》(考古篇)第一卷,科學出版社,1982年,53頁。
[3] 趙誠👂🏼:《甲骨文虚詞探索》,載《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
[4]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2510-2511頁,姚孝遂按語🦝。
[5]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7頁🌽👎。
[6]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中華書局,2009年👏🏽,1頁;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1086頁👰🏿,姚孝遂按語👨👨👧👧。
[7]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中華書局,2006年,519頁🫵🏻。
[8]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850頁,引李孝定說。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2月2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2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1157雷縉碚:甲骨文考釋二則
“”字下所從的“
”卜辭中用為“用”字,于省吾先生認為是“桶”之初文🔯,此字當是飲器同的象形,字形或作“
”,乃省其鋬。此字上從止👱🏽♀️,足趾向上表示上出之意☮️👨🏽🌾,與“出”字的構形取意略同👰🏼🚳,故此字當是從止🦸🏽、從用🤜🥘,用亦聲,可能是“涌”之初文,表示同中的液體上涌而出,故其字或在“止”四周加點表示涌出之水滴。卜辭中用為國名,疑是“鄘”。曩釋“前”或“湔”恐有問題。
甲骨文中又有“”字,或作“
”,此字從彳涌聲或從行涌聲,可能是甬道之“甬”的本字🐕,字後作“𧗴”,《集韵·上声五·二腫》:“𧗴,道也🖊。”“甬”本有涌出之義,《說文》:“甬,草木華甬甬然也”,徐注:“甬之言涌也,若泉涌出也🪹。”此字亦即後來通道之“通”。
甲骨文另有“”字💇🏻♂️,此字從土涌聲🟥,當是“埇”字,《集韻·上声五·二腫》🫎:“埇⚾️,地名⚂,在淮泗⛏。一曰道上加土✣。通作甬🖍。”
关于“帝”字形,《说文解字》释帝:“从丄朿聲。𢂇,古文帝👨🏼🔧🙌🏿。古文諸丄字皆从一”,解释的简明扼要📸🛶,只要再了解《说文解字》释朿🫀:“木芒也。象形🏄🏽♀️💁🏼。”可知甲骨文“”是“一(上)”“
(朿)”会意“上芒”。这里的“一(上)”应该理解为“天”上👶🏿,“朿(芒)”应该理解为“光”芒。所谓“光芒”义可以参考甲骨文“燎”所从“朿”(以左右两点替代
)。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