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黃勁偉:甲骨文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數量表達
    在 2012/3/15 14:28:48 发布

    甲骨文中一种值得注意的数量表达

    (首发)

     

    黄劲伟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摘 要:甲骨文中有一种名词插入数词之间导致数词整零分离的数量表达式,值得关注🧝🏻‍♀️:一💇‍♀️、此表达式为汉语数量名结构提供了句法机制🤵🏼;二🍃、此表达式为汉语早期量词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关键词♗𓀋:甲骨文 数量表达 成分割裂式

     

    汉语中常见的数量表达(此仅限记录名物数量的表达)无非两类:一类名物在前,数量在后🔨☦️,记作“名数”;一类名物在后🟡,数量在前,记作“数名”。即:

    1)上古

       A.+数   B.+名   

       中古——现代

       A.++量   B.++

    然而,上古汉语中十以上数词(我们称之为“复合数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整数零数直接组合[1],称作无标记式;一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以“又(有)”标记,称作有标记式。即:

    2)古汉语复合数词表达式

       A.无标记式 十五15、百六106、三百五305、廿[2]26

       B.有标记式 十又五15、二十又四24、一百又六十160

    整数与零数的语序是:整数在前,零数在后。由此,古代汉语中数量表达式则有以下四种情形👩🏼‍🎤:

    3)古代汉语数量表达式

       A.名数 

        a1名整零数 虎一、羊五十一、羌十五

        a2名整又零数 马四十又五、俘人十又六

       B.数名 

        b1整零数名 七十二贤人⁉️、十五人

        b2整又零数名词 十又五人15

    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在汉语早期尤其是殷商以及西周早期的文献中,有另外一种数量表达式,值得特别注意。即名词位于整数零数之间的一种表达🔘,如下:

    4)甲骨文值得关注的数量表达  

       a名数名数(危美人二十人四24人)

       b1数名又数(十人又二12人)b2数名数(十人五15人)

    此表达打破了(1)的数名组合格局,超越了(3)的数量表达式范围💬,值得思考👴🏽。

    第一、此种表达是如何产生的👈🏿👩🏿‍🍳,为何会衰退🫸?

    第二🤳、此类表达与另外两类有何联系🥷🏿?他们出现的先后层次如何👩‍❤️‍💋‍👩?

     

    一 研究现状

    对甲骨文的数量表达式前人多有研究🤾,如黄载君(1964)、管燮初(1985)、沈培(1992)、喻遂生师(1995☝🏽🦎、2000)、邵永海(1998)、甘露(2001)😇、蒋颖(2005)等,都对甲骨刻辞中出现的数名/量组合进行了细致描写。总结前人成果,大致可得甲骨文数量表达式有如下两大类九小类🤚🏼:

    5)甲骨文数量表达式

      A.名数 

       a1名数(虎一、羊五十、羌十又五)、a2名数名(羌百羌🛌🏼、人十又六人)、

       a3名数量(车二丙⛄️、羌五十人)🤦‍♀️、a4名数名数(危美人二十人四)、

       a5名数量又数(羌十人又五);

      B.数名 

       b1数名(三羊、五十人、十又五羌)、b2数名数(十人五、十月一)、

       b3数名又数(十人又二)、b4数名又数名(十犬又五犬)。

    其中,(5)中a2学界一般称作“拷贝式”🛴,a3称作“准拷贝式”,是汉语量词产生的初期形式。a4💫、a5、b2📔、b3是笔者认为值得注意的数量表达形式💷,由于完整的“数量”概念被名词隔离,故暂称作“数量成分割裂式”[3]👐🏿。

    对于甲骨文这两大类九小类的数量表达👴🏻,前辈学者虽都有涉及,但只是将其放在一个共时平面进行简单罗列🔧、举例说明,很少对甲骨文数量表达系统进行定量、定性观察以及从历时角度的多层面分析,也未对其组合方式的复杂性进行过解释,因此未能揭示出甲骨文数量表达系统的真实情况(如时间🐽、空间👨‍👩‍👧‍👦、使用场合、表达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

    治汉语史者大都关注汉语“数(量)名”结构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所以成果也颇多。对汉语“数量名”结构产生及发展的研究有太田辰夫(1958/2003)、黄盛璋(1961)🐨、刘世儒(1965)😀、王力(1980)、贝罗贝(1998)、李宇明(2000)👈🏽、储泽祥(2001)🚞、张延俊(2002)0️⃣、葛英会(2004)🧑🏽‍🎓⏱、顾阳(2004)💅、吴福祥等(2006)👨‍🦼‍➡️、张赪(2010)等👩‍🦽‍➡️;进行汉藏语数量名类型学比较的研究有孙宏开(1988)、曲木铁西(1994)🚣🏼‍♂️、杨将领(2005)、戴庆夏(2004🧞‍♀️、2005、2006)、李锦芳(2005)等)😢,但大多是从“名+数+名”这类所谓“拷贝式”获得灵感🧑🏻‍🔬,认为汉语量词的产生即源自“名+数+名”结构中的第二名词🫠。并认为汉语的数量表达经历了如下历程:

    6a.“名+数”→b.“名++名”→c.“名++量”→d.“数++名”🚵⬜️。

    其中b式称作“拷贝式”🤸🏽‍♀️,c式是b式两个名词分化🪣、类推而发展出的专用量词,d式则是随着汉语SOV向SVO转化过程所发生的语序和谐性移位🆕。认为是符合修饰语后置向修饰语前置的语序蕴含一致原则🙅🏽‍♂️。

    但学界并未对此发展序列提供十足的证据👩🏼‍🚀,也未注意到甲骨文中的“数名数”(十人五、十月一)以及“名数名数”(危美人二十人四)类数词分离式及其在汉语数量表达历史演变和“数(量)名”结构形成中的地位,故此格式在汉语发展史上🚴🏿‍♀️,尤其是“数量名”结构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上的意义,亦长期未能被揭示。

     

    二 一种假设

    2011年,笔者在“西南大学2011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领域)”的论文《甲骨文成分割裂现象刍议》中提出如下假设:

    7)汉语数(量)名结构的发展序列假设(“>”表示“演变为”):[4]

       A💓、人十 > 十人

        B1🆗、人1十又一人2 > 十人1又一人2> 十又一人1+2 > 十一人

        B2、人1十又一人2 > 十人1又一人2> 十人1+2又一 > 十又一人1+2

    继而推断:

    8)汉语“名数”到“数名”的转变与量词的产生都与成分割裂式密切相关,可以认为成分割裂式是“名数”到“数名”转变的温床。“十人又一人”、“十人又一”类结构正是汉语“名数量”到“数量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桥梁或纽带,没有“十人又一人”、“十人又一”类成分割裂式就不会有汉语“名数”到“数名”的转变以及量词的产生。

    当时🧟‍♂️,我并未对此假设进行充分地证明,现简单交代如下:

    9)甲骨文数量成分割裂式产生的环境

       a. “量”的可能性🥨:甲骨文数(量)名结构发达可能与语言材料特殊性有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记录殷人活动的历史档案,自然少不了对征伐猎获的详尽记录、对祭祀用牲的准确记载。

       b. “结构”的可能性🚴🏻‍♀️:与汉语复合数词的组合方式有关🍧👞。

        基数:一🐡、二……、十

        位数:十、百、千、万

        进制🥷:十进制(一至十为一个周期)

        组合方式:基数x位数(乘👐:偏正)

             位数+基数(加:联合)

        层级性:二百 五十 一       

              +  + 

             x   x

    成分松散性为其他成分插入提供了可能,一旦插入(仅于“+”号位置)便造成割裂。

    10)甲骨文数量表达式的使用倾向👩‍🎓:

       a.祭祀用牲类卜辞数量,尤其是多位先公先王共祭时,数量多固定,以“三、五👎🏻、十🗝、十五”为主🐓,此时多使用“名+数”🧑‍🎨⛹️‍♂️。体现正式庄重场合用语的正式、保守性。

       b. 征伐猎获类卜辞数量不定💂🏽‍♀️,有较大随意性🙆🏿‍♀️,多使用“数+名”👨‍🦱。

       c. 贡献缴纳类卜辞🤸🏿‍♂️,数量比较固定,或许当时方国纳贡数量上有一定的规约🈹。

    从数量使用的自由度上看,越是正式场合,数量越固定✌🏿,语言越保守,“名+数”的使用越频繁,当然这里仅是就现有材料所做的抽样调查🐘,准确的统计数据还有待落实😮。

    那么,甲骨文数量表达与数量成分割裂式之间究竟有无联系?是省略所致吗?不少学者认为(5)中b3是b4的省略,b2又是b3的省略。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问题是b3是如何来的?历语言学以及语言类型学告诉我们如下两个假设:

    11)汉语基本语序是SOVSVO。甲骨时代语言主要是SVO🕯,存在一些OV现象。

    12)语序与语序之间具有相关性。除非洲语言外,数名/名数语序与动宾/宾动语言类型和谐一致📰。

    有关这两方面的论述,可参见王力(1958)、贝罗贝(1998)🚶‍♂️、方梅(1993)、黄行(1996)、金海月(2005)、李宇明(2000)、刘丹青(2003)、石毓智(2006)、武丹(2005)😈🫃🏼、吴安其(2005)🕘😯、吴福祥(2006)💠、Lyle Campbell(2008)💖、徐丹(2011)等。

    那么甲骨时代数量表达与甲骨语言的语序之间有无相关性🆎?十以上数产生之初是什么样子的?“又”是如何进入十以上数的整零之间进行标记的?笔者以为这些与数量成分割裂式有关⚱️。第一、“又”的使用情况与该式相关🗿:二者退出历史舞台时间大致一致✋🏿;第二🤦🏽、“数量名”结构的产生与该式相关:该式消失🔐,“数量名”结构出现。

    以下是对汉语数量表达系统的历时观察(参照以使用量词的其他民族语言):

    殷商

    甲骨文

    西周

    金文

    先秦

    文献

    魏晋南北朝

    晚唐五代

    当代

    其他语言  

    备注

    1

    数名  

    +

    +

    +  1

    + 1

    +  4

    数名

    数名

    +

    +

     

     

     

     

     

     

    2

    数名数名

    +

    3

    数名

    [5]

    4

    数名数

     

    5

    名数  

    +

    +

    +  5

    + 5

    名数

    景、藏

    SOV

    名数数 

    +

     

     

     

     

     

     

     

    6

    名数名

    +

    +

    名数名

    羌、普米

    SVO

    7

    名数名(量)

    +

    +

    名数量3

    + 4

    +  3

    名数量

    哈、土、纳

    SVO

     

     

     

    数量名4

    + 2

    +  1

    数量名

    侗、傣

    SVO

     

     

     

    数量2

    +  3

    +  2

    数量

     

     

     

    数 5

    +  5

     

     

     

     

     

     

     

    量名数

    壮🤾🏻‍♀️、

     

     

     

     

     

    名量数

    景🐎、藏

    SOV

    甲骨文、金文目前尚无法排列出各式的绝对使用数量以及使用场合的位次(学生正在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自西周金文及以后的文献中很少发现使用“数+名+数”、“数+名+又+数”的例子🐀👨🏿‍🚒,战国以后的文献中数量表达也不再用“又”。

    相信随着材料的进一步搜集和观察的不断深入🤟🏽🐹,甲骨文数量表达繁复♿️,以及汉语“数量名”结构产生之谜会被有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陈初生. 论上古汉语动词多对象的表示法[J]. 中国语文. 19912):133-138.

    [2]甘 露. 甲骨文数量、方所范畴研究[D].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1.18-19.

    [3]管燮初. 上古汉语序数词组结合方式的历史演变[J]. 古文字研究. 12.

    [4]黄劲伟. 甲骨文成分割裂现象刍议[C]. 西南大学2011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领域). 重庆🔼,北碚.

    [5]喻遂生. 甲骨文语序问题札记二则[J]. 古汉语研究,20003. 38-39.

    [6]Joseph HGreenberg.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A]. universals of language[C]. MIT Press, Cambridge1963.

     



    [1] 这里的整零是相对概念🧎‍♀️‍➡️,“十”为整,“一”为零👳🏽‍♂️;一百为整👮,六十为零。

    [2] 甲骨文中“廿”“卅”“卌”实际可看作“二十”“三十”“四十”整合为一,是合文的进一步整合。由于“合文”虽合写,但始终为二⏳,故作此区分🐣,毕竟已然“合二为一”。

    [3] 也许“十人一”类称作“整零分离式”更恰当🍯,相应的“十一人”称作“整零无标式”🤗,“十又一人”称作“整零标记式”🙍🏻‍♀️,但无论如何,“整零”这一表达“数量”概念的成分都是合一的。

    [4] “人1十又一人2 > 十人1又一人2”中“人1”加粗标记移位🙇🏽‍♂️;“十人1又一人2> 十又一人1+2 ”表示“人1”“人2”融合👷🏻‍♀️;“十人1又一人2> 十人1+2又一”中“人1+2”表示“人1”“人2”移位且融合。

    [5] 西周早期,我方鼎(3495):“隹十月又一月丁亥”;此外晚商🕝,小臣兪犀尊(8342):“隹王十祀又五”。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甲骨刻辞数量表达式分组、断代研究”(SWU1209436)阶段性成果🧏‍♀️。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3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3月15日🏄🏽‍♂️。



    点击下载附件: 1043黃勁偉:甲骨文中一種值得注意的數量表達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987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